-
1 # 彭聰3022632468
-
2 # 劉一千五
蕭何從來沒有讓劉邦放心過。
劉邦在前線打仗。蕭何在關中籌糧徵兵。劉邦的本錢打完了,找蕭何要糧,找韓信調兵。他不放心蕭何,就寫信回關中"關心"丞相如此如此云云。門客就對蕭何說,你要大禍臨頭了。這是漢王不放心你,才關心你,怕你在關中搗亂。你咋不把家裡的男人都送往前線當兵打仗,或者可以讓漢王放心。蕭何照此辦理,漢王劉邦大喜不盡。象這樣的"待遇″,有三回之多。搞得蕭相國的相府遠離城中,連個圍牆都沒得。某次為民眾謀利益,請皇上讓出上林宛田地,給老百姓耕種。劉邦大怒,說蕭何受了商人賄賂,要他的上林宛,一氣之下,下蕭何進大牢深刻反省。過了幾天,自覺沒趣,才放了出來……
劉邦只對張良放心。張良摸透了劉邦,做事說話才讓劉邦抓不著小尾巴。而韓信,當了大將軍之後,有個曹參從頭跟到底,始終在韓信左右。這是為什麼?
-
3 # 古語今學
一、漢初三傑及其基本分工
漢高祖劉邦建立大漢後,總結戰勝項羽的經驗,說道: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劉邦提到的張良、蕭何、韓信,就是著名的漢初三傑。三傑中,張良主謀,蕭何主政,韓信主軍,從對高祖人主之權的威脅看,應該說韓信威脅最大,蕭何次之,張良最小。
二、劉邦對三傑的駕馭之道
劉邦對三人是既信任,放手任用,又時時加以管控,使之牢牢掌握在自已的可控範圍之中。
對韓信,劉邦是拜將任軍,放手讓他戰勝攻取,甚至在危難之即,韓信攻下齊國,索封齊王,也能大度封之。但是,韓信手下的主要戰將,卻都是劉邦生死之交的豐沛老將,如樊噲、曹參、灌嬰、周勃等,都是劉邦起兵時的過命將領,這些人唯劉邦之命是從,為了劉邦的事業殺伐攻取可以,但是如果韓信稍有二心,這些人首先就不答應。
對蕭何,劉邦是悉心委政,劉邦常年在外帶兵打仗,關中治事全部託付蕭何,而蕭何也全心全意為劉邦經驗好關中,及時給前線軍隊輸送糧食武器和後續參加人員。但是,即使如此,劉邦也不是十分放心,史載:漢三年,漢王與項羽相距京索之間,上數使使勞苦丞相。鮑生謂丞相曰:“王暴衣露蓋,數使使勞苦君者,有疑君心也。為君計,莫若遣君子孫昆弟能勝兵者悉詣軍所,上必益信君。”於是何從其計,漢王大說。可以說,如果不是蕭何將家族子弟全部送到劉邦身邊參軍,一來為國效命,二來兼為人質,劉邦也是難以放心的。
對張良,劉邦是言聽計從,信之敬之,一直帶在身邊,隨時參謀畫策,並且一改對其他諸將的粗魯無禮,言必尊稱“子房”。但卻始終只是把張良作為一個謀士,既不給兵權,也不予政權,所以始終只是一個有益無害的參謀。
三、劉邦與三傑的信任基礎
三傑中,與劉邦個人關係而言,應該是蕭何最親近,張良次之,韓信最疏遠。
蕭何是劉邦最早的至交,劉邦起義之前,蕭何即“數以吏事護高祖。高祖為亭長,常左右之。高祖以吏繇咸陽,吏皆送奉錢三,何獨以五。”因此,劉邦對蕭何的資訊基礎最好,有長期的友誼為根據。
張良是劉邦起義早期即相遇相識的同道者,在去投奔自立為楚假王的景駒的路上,張良遇上劉邦。史載:良數以《太公兵法》說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為他人言,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從之,不去見景駒。所以,兩人或都難言私人友誼,但卻有著共同的“誅暴秦,救民水火”之革命理想和追求,所以也有較好的信任基礎。
韓信則是靠著蕭何的推薦才為劉邦所識,韓信初投劉邦帳下,無人賞識,只得連夜逃走,這才有了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故事。韓信拜將後,長期領兵獨立作戰,與劉邦之間直接溝通交流較少,可以想見兩人內心並不感到親近,所以劉邦對韓信也並不放心。或許正因如此,韓信也對劉邦時有怨言,感到不被信任。所以,韓信被呂后所殺,劉邦也是“且喜且憐之”。
四、蕭何是怎麼讓劉邦更加放心的
即使以深厚的個人友誼,長期的共同革命,蕭何仍然謹慎小心,生恐劉邦有疑。兩個故事可以充分說明。
一是楚漢戰爭期間,劉邦與項羽相持不下,卻多次派人慰勞劉蕭何。旁人提醒蕭何這是劉邦不放心蕭何這個大後方總管,才會如此,於是蕭何把家族子孫昆弟但凡能拿得起兵器打仗的人員,不分男女全部送到劉邦軍前效力,劉邦這才放心。
二是漢立後,英布選擇,劉邦親征,又反覆派使者問事蕭何。蕭何明白是劉邦擔心自己太得民心,老百姓會心所自己,不得已讓子孫後代強買強賣民田,收受賄賂以自汙名聲,從而讓劉邦放心於劉氏民心不失,沒有對蕭何下手。
蕭何以自汙之法,得全高祖之信任,反觀韓信,則有索封齊王、面議高祖將帶兵不過十萬,且多有怨言之失,所以最不被信任,下場最慘。而張良則看破功名,迅速隱退,不問朝政,得全天年。
綜上所述,漢高祖所謂用人有道,馭之有術,對三傑是既信任,又約束,其中對蕭何應該是感情最深,信任最重,猜疑也多,但蕭何自已時時保持警惕謙卑,關鍵時候做出讓劉邦放心信任的大動作,從而保持了自身的安全,可以說,三人之中,蕭何明哲保身,張良淡泊名利,基本都是讓劉邦放心的,而韓信則執掌兵權、未謀謙退,所以劉邦最不放心。
-
4 # 崔志勇港灣
蕭何,張良,韓信劉邦手下三位能臣,三人裡韓信死的最早,我們就說說他透過什麼獲得賞賜的,就能多少知道答案的。韓信是逼迫劉邦,我有功勞你必須賞賜我。當初韓信領兵打下,現在山東這個地方,就派人跟劉邦說,齊地這個地方不好管理,你要給我個假齊王的稱號,假齊王就是代理齊王的意思。劉邦當時需要韓信派兵來就他,所以劉邦儘管相當生氣,但也不得已封了韓信為齊王。
在說張良,在劉邦得了天下以後,急流勇退,不要高管。只要了一縣之地,在也不問世事,安享晚年,得以善終。
蕭何是有功勞就找劉邦要賞賜的,有一回劉邦打仗回來,誰也沒賞賜單獨賞了蕭何。蕭何只是管糧草的,就是個後勤部長。蕭何一看,這劉邦是對我不放心了呀,馬上讓家族的男丁能打仗的全參軍了,說白了就是去方人質去了。史書記載,漢王大悅。後來蕭何貪汙受賄,故意讓劉邦知道他的毛病。我們知道貪財的人一般沒有多大出息,好色的人一般心腸軟。劉邦對蕭何放心了,以至於蕭何家族以後,當官的不下幾十人。
以上三人,蕭何,張良都得到了好處。唯有韓信不得善終。
-
5 # 三上歷史蕭何能得劉邦信任,是因為他高調做事,低調做人。
漢初三傑裡劉邦最放心的其實是張良。
張良對自己的定位很明確,是帝王師,光出主意,不掌實權。
張良沒有在劉邦的團隊裡擔任過任何有實權的重要職位。劉邦滅楚當上皇帝后,其他人都紛紛爭搶功勞,張良卻說,我要修道去了,很符合李白說的: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張良的人生可以說活得很智慧,很超脫。
蕭何就不一樣了。蕭何是個實幹家,能力強,功勞大,地位重要,所以劉邦對他是不太放心的。
並且劉邦和蕭何的位置很微妙。劉邦善打仗,一直領兵在外。蕭何善經營,一直統領後方。就是說劉邦打下來的地盤,都讓蕭何去管理了,換句話說,如果蕭何反了,那劉邦就等於辛辛苦苦為別人打工了。劉邦能讓蕭何守後方,那是對他的信任。但因為有這種微妙的關係,劉邦對蕭何也不放心,他就需要不停的試探蕭何。
《史記.蕭相國世家》中,就花了大量的篇幅來介紹蕭何如何贏得劉邦的信任。
楚漢相爭時,劉邦在前線和項羽死磕,蕭何在大本營--關中,努力經營,給劉邦搞錢搞人,有很大的權力。
劉邦多次派人來慰問蕭何,說丞相辛苦了。這時蕭何身邊有一個叫鮑生的人就說:
漢王在外邊辛苦打仗,還多次派人來慰勞丞相,這是不放心你啊。我建議你把家族中所有的子弟能當兵的都派到前線去,這樣漢王肯定會更加的相信你。
蕭何照做了,劉邦大喜。
後來蕭何幫著呂后把韓信給殺了,這時劉邦正在北邊攻打反叛的陳豨,聽到訊息後,拜蕭何做了漢朝的相國,加封5000戶,並給安排了一個500人的護衛隊。
其他人聽到這個好訊息,都去祝賀蕭何,一個叫召平的人卻對蕭何說:
你大禍臨頭了。皇上在外邊兒披堅斬銳,辛辛苦苦的打仗。你在家裡邊兒平平安安啥危險沒有,卻得到這麼大的封賞。皇上給你派了500人的衛隊,那是保護你們嗎?那是防著你。希望你不要接受皇上的封賞 ,並拿出自己的家產充當軍費。
蕭何又照做了,劉邦大喜。
後來英布也反了,劉邦又親自帶兵去打,又多次派人來問蕭相國在幹什麼。
蕭何這個時候已經當了整個大漢帝國的相國,他心裡面想,皇上在外邊辛苦打仗,我一定要把後方管理好,為了讓皇上放心,把我所有的財產充做軍費,就像皇上打陳豨的時候一樣。
但是呢,這時候又有人給蕭何說:
你馬上就要被滅族了。你現在是功臣第一,又被封了相國,皇上還能再封你嗎?你在關中經營了十幾年,深得人心,皇上多次派使者來問你,就是怕你造反。你現在應該多買田地,貪汙受賄,讓皇上知道你沒有爭天下的心。
蕭何又照做了,劉邦大喜。
就這樣小心謹慎,蕭何也差點翻了船。劉邦打英布,得勝歸來,老百姓在路邊攔住告御狀,告蕭何強買民宅,收受錢財。
劉邦聽後笑著對蕭何說,你自己去向老百姓請罪吧。
蕭何能屢次透過劉邦的試探,那全靠身邊有賢能的人提醒他。現在,劉邦當面又試探蕭何,但蕭何身邊沒人提醒他,他的責任感就爆棚了,對劉邦說,長安地少,皇上的御花園有很多荒地,可不可以讓老百姓去耕種,比喂鳥獸要強。
劉邦一聽就火了,說,你私自收受商人的錢財,卻想把我的御花園給百姓。
於是就把蕭何逮捕入獄。
數日之後,一個姓王的沒有名的尉衛,替蕭何像劉邦求情。
我有點兒疑惑,為什麼張良、陳平、曹參等功臣大將沒有人替蕭何求情呢?他們估計不敢去,怕劉邦懷疑他們結黨吧?再或許那個姓王的尉衛就是哪個功臣指派去的,也有可能。
王尉衛問劉邦,蕭何犯了什麼大罪,陛下要把他抓起來?
劉邦說:
蕭何自媚於民。意思就是籠絡人心,想造反。
王尉衛說,蕭何想造反早就造反了,你在外邊領兵打仗的時候就造反了,還用等到現在嗎?
劉邦聽了,心裡邊兒不痛快,當天就把蕭何放了。
蕭何光著腳去謝恩,劉邦說,免了免了。相國你為民請命,我不允許,我就像那個紂王一樣。我為什麼把你抓起來呢?就是要讓百姓知道我的過錯。
蕭何可以說是高調做事,低調做人的典範。他位極人臣,功勞第一,但是呢?他買的田產都在偏僻的地方,也不建豪宅。
他留下的家訓是:
後世賢,師吾儉;不賢,毋為勢家所奪意思就是說子孫後代如果有能力,也要學我一樣勤儉;如果沒有能力,家裡也沒有什麼田產讓有錢有勢的人惦記。
中心思想就是:求平安。
-
6 # 萬卷縱橫眼欲枯
蕭何是漢高祖劉邦的老鄉,兩人的關係非同一般,可以說是鐵桿的哥們弟兄。劉邦還是一個普通老百姓的時候,蕭何是縣令手下的屬吏,曾多次利用職務便利保護劉邦。後來劉邦當了亭長,蕭何還是常常幫助他。有一次劉邦去咸陽服役,人們都送他三百錢,只有蕭何送他五百錢。
劉邦起兵後,蕭何是他的最主要助手。楚漢相爭期間,蕭何一直鎮守在大後方,安撫百姓,提供糧草,使得劉邦沒有後顧之憂。劉邦幾次打了敗仗,全靠蕭何及時地補充兵源。所以平定天下後,論功行賞時,蕭何被評為功勞第一,封為酇侯,特賜劍履上殿,入朝不趨。
在整個漢朝,蕭何建立的功勳以及受到的尊寵,是大多數人難以企及的。儘管如此,蕭何還是被劉邦多次懷疑,差一點就送了性命。
漢三年,劉邦在前線帶兵和項羽相持,卻好幾次派使者回後方慰勞蕭何。蕭何覺得很奇怪,手下有個叫鮑生的人說:“大王在前線艱苦作戰,卻派人來慰勞您,這是在懷疑您啊。您趕緊把家族裡能打仗的人都派到前線去,大王才會更加信任您。”蕭何按照這人的話做了,劉邦果然很高興。
漢十一年,大將陳豨造反,皇帝劉邦親自帶兵去平叛。在長安,皇后呂雉用蕭何的計策,殺掉了淮陰侯韓信。在前線的劉邦聽到訊息,派使者任命丞相蕭何為相國,加封食邑五千戶,並派五百名士兵、一名都尉做相國的衛隊。滿朝大臣都來祝賀蕭何,只有召平對他說:“你的災禍就要來了。皇上親自在外面作戰,風吹日曬,辛苦之極,你留守都城,沒有一點風險,卻得到了封賞。這是皇上在懷疑你呀,他怕你在京城謀反。他派衛隊不是要保護你,是監視你。你趕緊推辭封賞不要接受,把家產全都捐助軍隊,皇上大概就會高興了。”蕭何大吃一驚,馬上聽從他的建議。在前方的劉邦也果然很高興。
漢十二年,淮南王黥布造反,劉邦再一次親自帶兵征討。戰爭期間,劉邦多次派人回京詢問蕭何在做什麼。蕭何和以往一樣,努力安撫百姓,拿出家產捐助軍隊。一個門客卻對他說:“您這樣做,離滅族的日子不遠了。您位居相國,功勞第一,一向深得民心。皇上多次詢問您的情況,就是怕您得到百姓的愛戴,萬一有了二心,這天下就不是他的了。為今之計,您要多買田地,做點壞事來敗壞自己的聲譽,這樣皇上才能安心。”蕭何覺得有理,採用了這人的計謀,劉邦再一次非常高興。
劉邦回京後,許多老百姓告狀,說蕭何低價強買了許多田地房屋。劉邦笑著對蕭何說:“你既是這樣對待百姓的嗎?你自己去向百姓謝罪吧。”蕭何大概是沒有明白劉邦的意思,他就趁機請求:“長安地方狹窄,皇上的上林苑有許多荒廢的空地,不如讓百姓去耕種。”劉邦馬上變了臉色,大怒說:“你是接受了商人的賄賂吧,竟敢請求佔用我的上林苑!”就下令把蕭何交給廷尉,關進了監獄。
幾天以後,一個姓王的衛尉問劉邦:“相國犯了什麼罪,陛下把他抓了起來?”劉邦說:“我聽說李斯輔佐秦始皇時,有了成績歸於皇上,出了差錯自己承擔。現在相國卻要用我的上林苑去討好百姓,所以把他抓起來。”王衛尉說:“陛下怎麼能懷疑相國呢?陛下在和項羽、陳豨、黥布作戰時,相國留守後方,他要是有二心,整個關西早就不歸陛下所有了。他不在那時謀取利益,現在又有什麼可懷疑的?”劉邦雖然認為他說得有理,還是很不高興,他派人把蕭何放出來。蕭何趕緊赤著腳來謝罪。劉邦說:“算了吧,相國為民請命,是個賢相,我是桀紂一樣的君主。我把你關起來,是想讓百姓知道我的過錯。”
讀《史記·蕭相國世家》,每次都不禁感嘆:古人說伴君伴虎,果然不錯!蕭何沒有因為是劉邦的老朋友而志得意滿,始終盡心盡力而又小心謹慎,還差點丟了性命,也就無怪乎韓信、彭越他們會有那樣的結局了。
李斯“有善歸主,有惡自與”,最後還是遭到了滅族之禍。古代社會,在絕對的權力面前,臣子的命運是無法掌握在自己手中的。
蕭何很幸運,每次在關鍵時刻,都能得到聰明人的幫助,但不是所有人都有這樣的運氣,所以,在君王面前如何保全自身,恐怕是千古以來文武將相都要思考的一個難題。
-
7 # 阿岔視角
謝謝。放心這個話是相對的。要說只有蕭何才能做到讓劉邦放心也不對。作為開國皇帝,劉邦在奪取政權的過程中,事業上面臨過許多次的背叛和潛在可能的背叛,這其中有他的好朋友,有他曾經非常信任的人,有結拜的兄弟。這都是血的教訓,他不可能不隨時提高警惕,特別是那些身邊能力強有實力的部下——這些人能幫他打下江山,他自然深知這些人的斤兩。所以,要說那三傑之中的哪一個讓他完全放心,這本身就是一個天真的想法。
張良韓信和蕭何這三個人,要相對的說,劉邦比較放心,那倒還真應該是蕭何。這是因為——
一、蕭何在劉邦革命的全過程中基本上是幹後勤補給的。在槍桿子裡面出政權的時候,蕭何自身對劉邦的威脅最少——除了平衡關係,舉薦人才,就是管理瑣碎的事務,徵兵籌糧什麼的。要說重要是很重要。但出不了那些讓劉邦會感到後怕的主意,手裡也沒有兵,沒有地盤,沒有獨當一面的領袖才華。他乾的是總管的事兒,人生目標也是做一個好總管。而另外兩個就不一樣,韓信長時間手握兵權,張良就是建國之後託病不見人的時候還要被呂后逼出來出主意讓她的兒子能順利接班。
二、蕭何事實上也曾經有過信任危機的時候,那時外敵基本消除,內部威脅大部分也已經解除。劉邦親自去討伐反叛的英布。這個時候,因為大後方是完全交給蕭何打理的。於是就不放心了。但這事兒也很快就過去。法子是有人教給蕭何的——是自汙。因為兢兢業業,全力以赴地為國家為前方會得到好名聲,會得到擁護。自然也會讓在前方的皇帝不放心。於是,就自汙,自懷形象。於是,便被人告發,還為此進了監獄。當然,劉邦自己也很快就明白那是蕭何跟他玩的一個腐敗和反腐敗遊戲(劉邦跟蕭何玩的一個反腐敗遊戲—阿岔)。於是危機解除,信任恢復。
三、韓信給清楚,張良急流勇退,蕭何善始善終。從結果看,也是蕭何最讓劉邦放心——死前的遺言也是蕭何第一,另外兩個當然也都不知道哪兒去了。
回覆列表
其實蕭何和張良的結局算好的了,就只有韓信最慘,被呂后設計誅殺。
蕭何,韓初三傑之首,一開始就加入了劉邦的隊伍,在劉邦的隊伍中算是資格最老的。蕭何能夠在劉邦大肆屠殺功臣時還能穩坐丞相之位,是因為他機智的消除了劉邦的猜忌。
起初,劉邦派了五百士兵作為蕭何的保鏢,實際上是為了監督他,蕭何也知道,所以開始了自汙之舉。
蕭何強佔百姓的田地,劉邦在打敗英布回來後,見到百姓攔車控訴蕭何,劉邦從此對他沒有了戒備心理。
在楚漢戰爭期間,劉邦被項羽困在滎陽,把大後方關中的一切都交給了蕭何,劉邦曾多次派人去給蕭何問侯,蕭何明白劉邦開始猜忌他了,他就把自己家裡能打仗的人都派給劉邦了,實際上就是給劉邦做人質,這樣一來二去,劉邦對蕭何是徹底放心了,蕭何的丞相一直做到了漢惠帝二年。
張良,是三個中最聰明的一個人了。他深知“不伐其罪,不矜其能”,明白自己此時應該功成身退了。張良謝絕了劉邦給的所有封賞,只要了“留”這個地方。張良從此深居簡出,淡泊名利,一心只享受生活了,不問世事,所以最後得到善終。
韓信,一生“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這也不能怪蕭何,也是韓信他自己作的。
韓信令命攻打齊國時,劉邦同時派了酈食其說齊國,本來已經成功了,但是韓信被蒯通的一番話說動心了:“酈生一士,伏軾掉三寸之舌,下齊七十餘城,將軍將數萬之眾,歲餘乃下趙五十餘城,為將數歲,反不如一豎偶之功乎”。於是,韓信不顧酈食其的死活,攻齊了,害死了他,此為一罪。
第二,平齊後,為了爭奪地盤,韓信立即派人給劉邦上書說:齊國詐偽多變,且南面臨楚,若不趁此時任命代理齊王恐怕形勢有變。在劉邦生死攸關的時候卻來威脅他,請立韓信為假齊王,是為二罪也。
第三,大漢開國後,他私藏朝廷罪犯——鍾離昧(在楚營時,他兩是好友),做事如此不靠譜,不能怪劉邦要殺他。此為三罪。可以說,只要是個帝王,只要他沒利用價值了,都會立刻把他殺了。
總之,蕭何是三人中過得最好的,不僅官位不變,而且對他的信任是無以復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