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精彩隨影
-
2 # 櫻桃花香
我也看了這部片子。剛開始看到李玩因為狗丟了,對所有人大發脾氣,把爺爺推倒在地是很氣人,覺得太不懂事太任性。可是隨著劇情的推進,可以看出整部電影是以李玩為視角的。
處於青春期的李玩因為父母離異和爺爺奶奶住在一起,自己的愛好是物理,可是為了爸爸的期望,她把興趣班改成英語,努力取得全班第一的成績。繼母為了哄她買了一條冒充丟失的狗,李玩從一開始的抗拒到後來也接納了。因為受了委屈出去喝酒被爸爸暴打,可是陪領導吃飯爸爸卻讓她去敬酒......
整部片子看得人極度壓抑,一家人都以自己的標準去迫使李玩一次次的妥協,這也是成長之痛。
片子這麼久才得以上映,為什麼?發人深省……
所以這部片子不是單純的說李玩的任性,而是中國的家庭教育問題很大,壓迫式的教育出來的孩子即使成績優秀,他們會有自我認同感嗎?會有幸福感嗎?自己長大後的親密關係會健康嗎?值得我們深思!
-
3 # 軒爸講育兒
1.缺少母愛
2.隔代養育
3.不平等對待
等等,軒爸寫了一篇關於這個電影的教育推文,可以看看我的釋出。
《狗十三》告訴我們為什麼一定要做“懂事”的孩子
最近軒爸在同行推薦下,看了一部電影《狗十三》。看到名字和宣傳的資料,我還以為是一部青春劇,但看了導演的資料以及評分後,讓我提起很大的興趣。因為這根本不是青春劇場,而是一部講述教育問題的電影!其中提及了很多現實的問題,不禁讓人反思。
雖然電影節奏比較慢,但軒爸一下子就陷進去了,看完之後更是感慨萬分。這裡我就不劇透了,反正這是一部很不錯的電影,中國產電影能拿到8.5的評分實在不容易了。建議各位有時間的靜下心來耐心看完,一定也會給你啟發。電影裡面提及了很多關於教育的問題,包括隔代養育、單親家庭教育、衝突式教育等等,以後軒爸會在文章裡面跟大家一起探討。
今天,來說一下貫穿全片的一個問題,那就是老一輩經常說的“懂事”!相信大家也和軒爸一樣,在成長過程中,或多或少聽到父母或者長輩跟我們說“長大了,懂事了”“你要懂事呀!”“你怎麼那麼不懂事呢?”等類似的話。電影裡面的女主角就是這麼一步步成為大人口中“懂事”的孩子,可是這種懂事的孩子失去了本該屬於她所有的東西,這種結果真的好嗎?這種代價真的值得嗎?
軒爸認為這種教育方式是錯誤到極點的,看電影過程中都快看到捶胸頓足了,可是又十分無奈,畢竟我們這一代人很多都是在這種教育中成長起來的。這種教育方式就是讓孩子一味地妥協,不管對錯都要向家長、向老師、向社會、向生活妥協,讓孩子失去個性、失去快樂甚至失去自己,成就懂事的孩子。這種教育到底錯在哪裡?
1. 不尊重孩子個性。隨著孩子成長,每一個人都會有自己的興趣愛好,有自己的想法。可是在成長過程中,似乎總有聲音告訴你“那個不好,那個才好”。比如孩子喜歡藍色的衣服,父母偏要告訴孩子“那個藍色衣服土,這個黑色衣服才帥”。比如孩子喜歡打籃球,媽媽就要告訴孩子“多點時間學鋼琴,以後能考級當個老師,打籃球你還能成為運動員嗎?”諸如此類的太多了,孩子喜歡的事情,為什麼我們要幫他們拿主意,為什麼要剝奪他們的想法?
2. 不從孩子角度思考問題。這種妥協式教育,往往都有一種很可怕的觀點,就是所有事情的出發點都是從成人的角度出發,不考慮孩子的心智、不考慮孩子的內心世界。比如孩子的筆被爸爸收拾書包的時候弄丟了,孩子抓狂要找回來,可是爸爸就會說“給你買個新的,別找了浪費時間,根本找不到的。”這種教育從不考慮孩子,爸爸有想過這支筆在孩子心目中的重要性嗎?知道孩子喜歡這支筆的原因是這支筆是媽媽送給他的第一支嗎?對於成人來說,它可能是一件小東西,可是對孩子來說卻是重中之重,不要用繁瑣的成人世界去衡量一個單純孩子的想法。我們的世界有很多東西,可是孩子的世界就那麼簡單呀!
3. 站在巨人的角度去教育孩子。作為父母應該時刻謹記,孩子與父母應該處於一種相對平等的位置,如果你跟孩子不平視交流,孩子根本不可能聽你說話,所以軒爸直到現在還是一個原則“父母與孩子一樣,做對就鼓勵,做錯一樣要批評”。可是這種妥協教育,就是從不向孩子認錯,即使父母做錯了,甚至對孩子家暴了,還是用一句“打你,我比你更痛呀”來解釋自己的錯誤。
4. 矛盾教育觀念讓孩子左右為難。這種教育觀念中有十足的矛盾性,對不同情況不同的人有兩套不一樣的標準,這樣孩子應該怎麼形成自己正確的價值觀呢?比如讓孩子別抽菸,有害健康,自己卻一直抽?讓孩子別玩遊戲看電視,自己天天拿著手機?然後用“我們是大人”來搪塞孩子。有時候為了懂事,甚至讓孩子給領導長輩敬酒的時候喝一點酒,私下又說孩子不能喝酒。這不是矛盾嗎?
5. 阻礙孩子的發展。這種教育理念會讓孩子失去內心豐富的一面,在時代發展下,這種沒有個性、沒有特長髮展的孩子又怎麼能夠在社會中真正立足呢?
還有太多應該吐槽的東西了,不過軒爸就不在這裡一一列舉了。隨著時代的發展,特別是在8090這一代父母成長起來之後,其實已經很多人意識到這一種教育方式是錯誤的,慢慢懂得科學教育的重要性,可是還是會有一些地方、一些人身上有這樣的觀念,軒爸希望這種教育不要代代相傳了,能摒棄的就摒棄了吧!
所以為什麼一定要做“懂事”的孩子?難道懂得父母需要什麼才是懂事嗎?作為父母,我們應該正確引導孩子在社會規則下,自由發展出個性,成長為真實的自己。用平等的角度和孩子相處,思考問題要多從孩子感受出發,並且告訴孩子每一件事情都有規則,然後讓孩子自己做選擇,而不是直接幫助孩子判斷。在我看來,這樣的孩子才是真的“懂事”,懂得自己需要什麼,懂得什麼可以做,懂得怎麼做才好,懂得怎麼樣才能真正快樂。
——————一個90後寶爸的肺腑之言!
試著用孩子的方法走進TA的世界,讓我們成為自己孩子的育兒達人
我們分享關於育兒的事,希望當中話語,會讓你和孩子更瞭解彼此!
-
4 # 琉璃觀電影
最近看過這部片子,有同情片子裡面的李玩。片子裡面的李玩,父母早早的就離了婚,從小就跟爺爺奶奶一起生活,而後來,父親又娶了個後媽。在她將要升高中的那年,父親送了他一隻狗,一開始因為父親的原因,表面上她不太搭理這隻狗,內心卻對於這隻突然出現的小狗狠是喜歡。後來他接受了這隻狗,並給它取名為愛因斯坦。
有一天,他的爺爺帶出去遛狗的時候,一不小心把狗弄丟了。當她知道之後整個人都崩潰了,埋怨一家人沒有真正的去外面找這隻狗。一個人獨自出去找狗,爺爺擔心她一個女孩子晚上會出現什麼問題,就跟他一塊兒出去了。她當時因為找不到狗而著急大發脾氣,不小心推倒了爺爺,使爺爺崴了腳!因為她的任性,最後他的父親狠狠地打了她。父親認為她這樣做完全不顧家裡人的感受,太過分了!打完她後父親其實心裡也很難受,最後並向她道歉!而這件事情最後的結果是,她的後媽想了一個主意買了一條一模一樣的狗帶回來家,切謊稱這就是之前的愛因斯坦。少女其實發現了這件事情的不對,但一家人為了能夠讓她安心的學習都勸她這就是那隻狗,最後李玩即使心情難受也不得接受了這樣的事實。
其實對女孩來說,之前的愛因斯坦,就像她的一個精神寄託一樣,在沒有父母的陪伴的情況下這隻狗在很長一段時間都陪伴著他的生活,彷彿整個內心的精神世界都崩塌了一樣。在十三四歲的年紀裡,有恰逢父母早早的離婚而有了後媽,可以想象,這個女孩子的內心是如何的敏感而脆弱,發生這樣的事情無疑對她是一個很大的打擊,女孩兒敏感而固執的認為在這件事情上家裡面的長輩們欠缺一個道歉。雖然這件事情過後,女孩彷彿成長了許多。但是我想這不是她想要的結果,或許這就是所謂成長的陣痛。
後來有一天,她在物理方面得了一個全省第一的獎,全家人都在為她高興。她的父親高興的答應去看她一直想看的天文展覽,不湊巧的是那天父親剛好有個酒局,本打算在那個酒局之後就帶她去看的,可是後來因為一時走不開,所以就耽擱了時間,錯過了這次機會。女孩兒覺得大人不受信用,父親卻解釋為了工作生活不得已,成年人的世界總歸跟少年的想法不同,後他好像變得更加的沉默寡言,更加的理性!或許,她又成長了一些!
快到結尾的時候,父親說要給她一個驚喜,到了旱冰場。父親指著其中的一個小孩兒說這是你弟弟,這個時候他才知道原來她後媽給他生的弟弟已經這麼大了,家裡一直隱瞞著她弟弟存在的真相。我想再那一刻女孩兒的心裡或許充滿了苦澀和妥協,即使知道了又能怎樣?像之前一樣大吵大鬧嗎?已經不會了,經歷了之前那些事情她已經變得更加的理智了,到後來家人給她弟弟過生日的時候她彷彿就像個外人一樣,遠遠的在旁邊看著,卻融不進這個圈子裡面。
最讓人感受深刻的是,電影快結束的時候,李玩和堂姐在馬路上碰見了走丟的愛因斯坦,堂姐非要去追問那人這狗是不是她的,李玩這這時候平淡的說了句,不是,並且對那個女人說不好意思認錯了!看到這裡的時候,很難想象李玩到底經歷了怎樣的變化,才能夠那樣說出那麼理智的話來,給人感覺完全變了一個人一樣!一條狗和一個13歲的女孩李玩,刻畫出一個別樣的青春。
-
5 # 羅爾斯正義
這裡面有個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
女孩的敏感任性來自於什麼地方?父母的威權?社會文化的情感本體?東西對望的迷茫和沉渣?基因優勝略汰適者生存的傳承?
再往前追述,更有前一代的原因,歷史沉澱、影響,基因沉澱、影響,環境沉澱、影響……
那是誰的問題?
或許,思索誰的問題並準備給予勸誡、糾正乃至追責,並不是一種十分有效的思路……換個自由與理性、尊重與包容、溫情與敬意的思路試試不知道會怎麼樣?
-
6 # 夢多22
個人覺得《狗十三》的李玩,已經是做得很好的了!
誰沒有年少輕狂過?誰不是從迷濛的青春期跌跌撞撞地走過?
青春期的孩子敏感,任性,那是因為他們的認知有限,卻又想努力展現自己成熟的一面。於是,在成人眼裡顯得稚嫩而張狂。
李玩的悲哀在於愛的缺失,遇到問題,親人們對她不是溝通,疏導,協商然後達成共識。卻是不分對錯的遷就,哄瞞,或者強制的服從,尤其是全家合力欺騙她——後媽買來的狗就是她丟失的狗這個情節,簡直是懷疑人生懷疑智商,李玩沒有抑鬱已經是很強大了!
她所有的貌似任性的表現都源於對理解、對關注、對愛的渴望!
如果有一個理解她,從小對她正確引導的父親,有一個呵護她,對她噓寒問暖,關心她心靈健康的母親。李玩是多少家庭多少父母渴望擁有的乖女兒——優秀!
-
7 # 低頭看天886
首選說這部電視劇。 農村出身的我沒覺得這破玩意哪好看 我不理解那麼多人共鳴是怎麼回事。我只知道我家經常我自己在家 我爸出門一天累的什麼似的。還得三四點鐘出門幹活。罵我也很兇。那又咋了 我家我二伯一樣罵我。老舅還打我呢 我也沒覺得怎麼樣。沒有誰是無端罵也沒用無端打 做錯了打一頓我沒覺得有多難接受。有時候我爸媽回來晚我在家把飯做了。我才小學這些我能理解。我自我感覺做的還可以。
然後看看這個傻孩子李玩。 初高中吧 沒細研究多大。整體在想什麼。反正沒什麼正能量。在奶奶家作。爸爸帶著吃飯也作。弄條狗還作。學習沒見多好。其他方面也沒見多好。吵鬧倒是挺厲害。推爺爺 吼奶奶。怨恨爸爸。討厭自己。這是個什麼玩意呢。沒見有什麼可取之處。這就是個頑劣成性的東西。有人說這些都取決於家庭教育。中國式教育不合理。那麼為什麼有的孩子在這樣的情況下可以知道為家庭分擔。理解父母的辛苦。有的就這逼樣呢。爸爸在飯局上低聲下氣。有的孩子看到的是丟人 有的孩子心疼父親。同樣的中國式教育為什麼有兩種結果。究其原因:孩子就這逼樣 怎麼教育也是這種貨。給他一個有錢有勢的家庭他也不一訂好哪裡去。主題中提到青春期叛逆期。 很多孩子叛逆期會有分化。一種會學著跟大人的腳步但是挑戰大人的權威。一種是單純的對抗。挑戰權威這是孩子大了自然爭取自己的空間。淡出的對抗是在宣戰。否定大人。叛逆期很有意思。要空間的孩子得到後會發現世界很美好 有父母有空間。兩樣齊全。對抗的人沒有那麼多幸福感。總是覺得胳膊擰不過大腿。所以憤怒 暴躁。李玩就是這樣。她沒有幸福感。爺爺奶奶寵著 不是幸福嗎。爸爸為了家裡在外拼搏不是幸福嗎。可是他看不到。最後因為一條狗否定了一個家。更被大家打上中式教育如果卑劣的標籤。我要說這裡的李玩就是一個一無是處的東西。自己不幸福活該。通篇電影 我只是在父親在車裡哭的一剎那感受到作為父親的悲哀。低著頭 拼著命 最後還被女兒討厭著。那個哭不是悔恨。是傷心。
狗B一部披著情懷的外衣。以此炒作騙取票房的垃圾而已。通篇沒有正能量。低劣不堪。
-
8 # 愛幻夜的橘貓
這個階段的孩子都比較叛逆,但是他們都有自己的想法,也有自己的敏感點,但是我們要學會溝通,不能在威逼利誘下,在打罵中讓孩子妥協
-
9 # TT換個角度看電影
因為敏感所以需要更多的關注正確的導向和耐心的教育吧。
任性是表象,迷茫和不確定性才是根本。
單純的壓抑和放縱任性,都是治標不治本的教育。
-
10 # 易侯主捭闔13
說實話,我沒覺得孩子的“暫時任性”不對,他爸打了她,他沒有恨爸爸,這就說明她心裡有良知,人最可怕的任性是沒有良知的任性,孩子有孩子的世界,大人有大人的世界,突然想起一首散文:說彩虹是橋,不會讓人真的上去,說彩虹不是橋,就破壞了美麗。原文記不住了,大體意思就是這樣,我從事銷售多年,在我看來很多不開竅的銷售同仁很可憐,但是他們確實賺到錢了,銷售是瞭解需求、滿足需求,大體是這樣,可是你是否天天經歷像流氓一樣纏著你的“業務人員”?要想和孩子對話,就蹲下來再說話,要想和大人說話,那就看這個人是什麼人了,往往孩子很簡單,而大人,太複雜。並且強迫症的大人更可怕,一個大學畢業的媽媽輔導孩子寫作業,2+3等於幾都不會,這不是問題的問題讓我這個6歲孩子的父親有些哭笑不得,這個媽媽沒錯,但孩子也挺可憐,就是因為他們在兩個緯度看待同一個問題,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但是往往有太多人八十歲也到不了而立之年,生理年齡到了,但閱歷和經歷少的可憐,當哪一天耳順了,聽什麼都悅耳,看什麼都順眼了,也就沒那麼多問題了,自己不反思,不成長,就會把很多不是問題的問題當成天大的事,我沒有正面回答問題,而是想表達一種觀點:彆強迫任何人,也別難為自己,狗十三里能有共鳴的人都是受過真委屈的人,如果你是電影裡被“昭昭”打的狗,你希望被打的時候發生什麼?(不懂事的孩子打狗,大人怎麼引導的?)李玩的撫摸安慰是人性,嬌慣溺愛子女做了錯事不去告誡,你的子女以後惹得事你未必以後能成李剛,即便他爸是李剛,好像最後結果也不應該是你想讓你孩子經歷的吧,做了錯事就會有反饋,別讓別人教育你家孩子,尤其是麻煩警察叔叔就更不好了,換位思考,每個人都不容易,只有愛,可以讓人正常,之所以孩子為所欲為,大多是家長的價值觀扭曲,你不是皇帝,即便是,也總有人會受不了蠻橫無理,感觸又多了,廢話連篇,能透過任何一次留言讓正確的人看到有用的道理,都是一種福氣和開心,爬了泰山說泰山沒什麼的人太多太多,所以才有有眼不識泰山的典故,不是所以典故都是夸人奧
回覆列表
《狗十三》中,你覺得青春期的孩子因為敏感就可以任性嗎?進入青春期的孩子,他們希望獨立,不在像兒時那樣聽從父母的安排獨立思想特別明顯。父母過多的干涉,孩子會不高興,甚至會產生對立的情緒。許多父母對孩子的情緒不能理解,感到抓狂喝失望,在他們心裡還是沒有跟孩子一起成長,沒有尊重孩子的想法理解孩子。總是把自己腦海裡認為的對孩子好,當作是做為管孩子的唯一條件,緊緊的把孩子攥在手裡。
孩子覺得自己長大了,父母還沒有轉變好自己的角色。認為孩子不聽話是教育方面出現了問題,夫妻時常會應為管孩子這事互相埋怨,或者推脫,埋怨孩子都讓對方慣壞了。家庭的氣氛更加的嚴肅起來。孩子與家長也很難心平氣和地溝通。越演越烈的家庭戰爭就這樣折磨著孩子和家長。痛苦且掙扎著。其實彼此都需要尊重和理解。不能要求孩子要聽話,不要怎樣,必須怎樣。適得其反會起到反作用。
不要恐嚇、冷落孩子,父母總是在抓狂的情況下說:“你在這樣不聽話,就不要你了”。大聲怒斥,讓孩子心理受到了強烈的不安。
不要刺激孩子,有些事可以化解,就不要扯些搭不著邊的事,來刺激孩子。適當鼓勵但也不要抹殺孩子為此努力的小進步,忽略孩子做的努力。對自己做的事沒了興趣,產生逆反心理。孩子的建議要學會接納,不要用我是你老子、我是你媽,你就必須聽我的。來控制孩子的思想。孩子的成長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父母應該作為榜樣以身作則,影響孩子的為人處事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