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孤獨的人209381559

    謝邀。因為在泰山的四周,都是平原,泰山就顯得高大險峻,與眾不同。才會有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概。秦始皇吞滅六國後,在感嘆創業艱難在餘,要到泰山封禪,是為了凸顯自己得位的正統,為自己的統治蒙上神聖的色彩,就是所謂的受天之命,名正言順。同時,希望贏氏家族的統治能夠萬世永續,國祚永恆。所以,贏政要到泰山封禪。

  • 2 # 利劍擱

    秦始皇是第一個舉行大型封禪活動的皇帝,之前也有帝王前往泰山舉行封禪,但史料均無記載。始皇帝登臨泰山史書卻有祥記。那麼,秦始皇為什麼要千里迢迢登臨泰嶽,為什麼不到咸陽附近的華山,驪山封禪呢?

    遇見如下:

    一,秦始皇為什麼要封禪

    封禪,是一項與天神接觸的活動,不是一般常人可以做的。即使是君主帝王,也不是隨便就能與天父對話,即使對話天神也不會認你。搞不好,天神還會處罰你。

    一般帝王需具備三個條件方可舉行封禪活動:一是平定天下,祥和四方。二是功績卓著,萬民敬仰。三是天降祥瑞,地升紫氣。顯然,秦始皇三個條件一應俱全,並且也有與天父交流的自信。借封禪之機向天父,地母做一次“素質報告”,以得到天神,地母的認可,天下萬民的順從。

    二,秦始皇為什麼要捨近求遠

    1,神州大地,由三龍組成,其祖龍脈是崑崙山,黃河以北燕山山脈至山東境內泰山,屬三龍脈之北龍。在古代堪輿學中,北龍最活躍,祥氣則處在黃河入海口附近。以泰山的位置,氣勢,高度。正是天地合一之地(古代沒有測量工具,遠古中原人都認定泰山為天下第一峰)。

    2,泰山被確立為封禪祥地,並不是秦始皇的創造。早在遠古三皇五帝時期,先祖就已經選定泰山作為封禪之所。始皇帝是遵循祖制而行,即使秦始皇再有改革魄力,也不能冒天下之大不韙,隨便更改祖先確定的封禪場所……

    3,泰山位於北龍餘脈,黃河與其相應不離,是遠古華夏文化的發源地。遠古的黃河流域,氣候溫和,林草豐腴,是祖先繁衍生息的始發地。也是古華夏人群,遠古部落的發祥地,同時也是古帝王的頻繁活動的地帶。這就使得泰山成為遠古政治文化之中心。

    人氣最旺的地方,也是最具備天地人高度合一的地方。秦始皇一統中華,首都定於西北,但他卻清楚中華土地上,人脈最旺的地方在中原腹地,在黃河泰山。

    4,秦始皇借封禪大典,還可以東巡各郡縣,以便掌握大統後原東部國家的各種動向。原東部列國是否還有“遺老遺少”在蠢蠢欲動,妄圖顛覆大秦。透過東巡各郡縣,把握基層現狀,統一思想,統一認識,共同致力於大秦的江山社稷。

    這樣,即完成封禪大典,又考察了基層工作,可謂一舉兩得。

    三,後來人怎樣評價秦始皇的這次封禪大典

    秦朝以後的人,對始皇帝的這次活動貶多褒少,特別是被中原儒生大肆嘲諷。原因是:秦始皇不聽儒生之言,自作主張開路上山,驚動山神。大典期間遭遇雷雨大風。此次封禪後一十二年,秦國大廈人亡政息……同時又風傳出“隕石墜落”,‘’螢火繞心‘’等不祥預兆……

    不管秦始皇封禪大典成功與否,因為畢竟是一種迷信活動。但是,秦始皇的這次封禪泰山,也包括始皇帝的六次東巡,有利於西部秦地文化與中原文化的有機融合,這才是最有價值的歷史……

  • 3 # 濟南時報

    朕想去便去!需要理由?嗯,您是老大您說了算。同時原因也真的有,不好違背的那種。來從四個方面數說一下。

    1、要蹭熱點! 也就是泰山的名氣,當時的官方、民間都認為泰山是“天下第一山”,是名副其實的“網紅山”。

    2、要求認同! 《史記·封禪書》中曾有“自古受命帝王,曷嘗不封禪”,意思就是你要是正兒八經天命所受,就要去封禪,所以,始皇帝要把自己的功績要昭告上天、四海、黎民!基於這條理由,不去哪行?

    3、要一覽眾山小! 泰山的相對高度比較高,那會的中原是古中國絕對的政治文化中心,而中原的地形總體來說是以平原為主的,所以在廣闊的平原上海拔1545米的泰山會格外雄偉、高大。即使是距離咸陽比較近的華山,附近山峰較多,不像萬里闊野獨一座的泰山那麼挺拔。

    4、中國這麼大,我要去看看! 眾所周知,秦始皇是個比較熱愛巡視疆域的皇帝,歷史上留下多次東巡的史料,由於咸陽位置偏西,東邊廣大的被征服領域可能實在是讓始皇帝不放心,所以一是要看看自己一手打下來的江山,二是巡查一下以安定四方,所以泰山的地理位置也正合適,後來始皇帝還去過嶗山。

    所以,在公元前219年,也就是統一六國後的第三年,秦始皇的封禪團隊由西向東經過了河南、鉅野到達鄒城,然後一路向北,來到泰山腳下,召集齊、魯的儒生博士七十餘人到“天下第一山”——泰山下,商議封禪的典禮,以表明自己當上皇帝是受命於天的。

    不過,由於長期不舉行這種重大活動,儒生們意見秦始皇聽了覺得“不和朕意”,便大手一揮,朕有權,任性。我想怎麼辦就怎麼辦,於是就按照自己的想法開闢車道,到泰山頂上立了碑,舉行封禮。之後又到附近的梁父山行了禪禮。

  • 4 # 香茗史館

    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在第二次巡遊途中,於泰山封禪。秦始皇為何要進行泰山封禪,我認為主要有兩點原因,一是歌功頌德,證明自己成為天地君主乃是受命於天;二是為了促進秦文化與山東六國文化的交融。至於泰山封禪始於何時,目前沒有明確記載,似可追溯至七千年前。

    秦始皇為何要到泰山封禪

    對於秦始皇為何要泰山封禪,我認為除了歌功頌德,表明自己成為天地君主乃是受命於天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為了促進秦文化與山東六國文化的交融,從而進一步穩固秦國的統治。

    秦國在橫掃六國統一天下後,統治其實並不穩固,尤其是秦文化與山東六國文化的巨大差異和衝突,對秦國的統治造成了極大危害。根據《資治通鑑》記載:齊人怨王建不早與諸侯合從,聽奸人賓客以亡其國,歌之曰:“松耶,柏耶,住建共者客耶!”疾建用客之不詳也。可見齊人是極為痛恨齊王的投降之舉,並對故國懷有深厚的思念之情,這應當是六國舊地共同存在的問題,畢竟政權的穩定和國家認同感是長期形成的,很難在短時間內得到改變,從之後的張良刺秦等事件也能看出。

    為了扭轉這一局面,在統一天下後,秦始皇開始逐步接受他國文化,意圖促進秦文化與他國文化的交融。例如設立博士制度,接受“五德始終說”,咸陽規劃中體現出的黃老道家、陰陽家設計等等。

    然而,事與願違,根據《史記·封禪》的記載,秦始皇原本打算按照齊魯文化來進行泰山封禪,並邀請了70餘名儒生博士前來觀禮,但由於秦文化與齊魯文化的差異,秦始皇最終沒有采用傳統的封禪方式,而使用自己的方式完成了封禪儀式,不過卻遭到了齊魯儒生的譏笑。

    泰山封禪源於何時

    根據目前的史料來看,最早提到泰山封禪的應當是《管子》一書中的《封禪篇》,不過此篇早已遺失,現存的乃是從《史記·封禪書》中補抄的。

    在《史記·封禪書》中有這樣的記載“齊桓公既霸,會諸侯於葵丘,而欲封禪。管仲曰:古者封泰山禪梁父者七十二家,而夷吾所記者十有二焉,昔無懷氏封泰山,禪云云;虙羲封泰山,禪云云;神農封泰山,禪云云;炎帝封泰山,禪云云;黃帝封泰山,禪亭亭;顓頊封泰山,禪云云;帝嚳封泰山,禪云云;堯封泰山禪云云,舜封泰山,禪云云;禹封泰山,禪會稽;湯封泰山,禪云云;周成王封泰山,禪社首:皆受命然後得封禪”。

    根據這段記載來看,昔日“無懷氏”曾進行過泰山封禪,之後的堯舜禹等君王也都舉行過泰山封禪。而根據史料記載,無懷氏的在位時間大約在公元前5241至前5209年,如果記錄為真,那麼泰山封禪足可以追述到公元前5000前左右,也就是距今7000年前。

  • 5 # 鄭國柱
    封禪是古代帝王祭天地的大典,一般在泰山舉行。在泰山上築土為壇,報天之功,稱封;在泰山下的梁父山上闢場祭地,報地之德,稱禪。

    元代劉壎在《隱居通議•禮樂》解釋說:“……封禪取高厚之義,封土于山,而禪祭於地,天以高為尊,地以厚為德也。增泰山之高以報天,附梁父之厚以報地。”

    據《史記·始皇本紀》載:二十八年,秦始皇向東巡行郡縣,上鄒蠌山。立石碑,他與魯地的儒生們商議,刻石歌頌秦朝的盛德,商議封禪祭祀天地山川的事情。

    於是登上了泰山,立石碑,築壇,祭天。下山時,突然颳風下雨,秦始皇在一棵樹下避雨,便封這棵樹為“五大夫”。隨後又在在梁父祭地,將盛德功勳事蹟刻碑。

    秦始皇為何要到泰山封禪?主要有4方面原因:1、昭告天下,宣佈皇帝地位的合法性。祭天就是要告訴上天,已經改朝換代了,皇帝是受命於天,代天來統治群民的,群民要接受皇帝的統治。2、為自己歌功頌德,樹碑立傳。結束了各國戰亂,統一了六國,建立了秦朝,統一了文字、度量衡等,社會進入了太平盛世,作為一個德政顯赫的皇帝,有資格更有必要來封禪。所以,封禪後,立碑刻字,把秦始皇的功績都刻在石碑上,流芳萬世。3、炫耀國威,震懾四方。封禪需要耗費很多錢財,沒有一定的實力是承擔不起的,同時,各方面參與封禪的人眾多,浩浩蕩蕩,很有陣勢和氣派,顯示的是國家的實力。4、滿足得道成仙的願望。古代傳說,黃帝因封禪而成“仙”了,秦始皇也有成仙的強烈願望,他派方士徐市等人入海求神藥,終不可得,耗費了很多錢財。

    所以,他自己要達到封禪而成仙的目的,即使不能成仙,也可以使秦朝“穩如泰山”,“國泰民安”,因為“泰山安,四海皆安”。

    泰山封禪始於何時呢?有兩種不同的說法。

    司馬遷在《史記·封禪書》裡記載,封禪產生於伏羲氏以前的無懷氏。他在記述齊桓公稱霸諸侯後欲封禪這件事時,大段引述了管仲勸阻的話。

    管仲說:古代封泰山、禪梁父者七十二家,知名的有無懷氏、伏羲、神農氏、炎帝、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禹、湯、周成王,“皆受命然後得封禪”,就是說這些人的封禪是受命於天的。經管仲勸說,齊桓公才停止封禪。

    而宋元之際的馬端臨則認為“七十二家”的說法,詩書上沒有記載,不是事實,屬“陋儒之見”,他認為封禪是從秦始皇開始的。

    鳴久君傾向於在秦始皇之前已有封禪之說。《管子》中有“古者封泰山、禪梁父。”《孟子》中有“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史記》中更明確地記載說:“昔黃帝東至於海,登岱宗。” 泰山具有“五嶽之首”、“五嶽獨尊”的地位,作為象徵政權的一座神聖的山,封禪始於秦始皇的說法也不足信。

  • 6 # 唯美影片創作

    泰山封禪

    泰山封禪,是古已有之的禮儀。在中國政治制度中,封禪可說是最盛大,但也爭議最多的一項典禮。按照《史記·封禪書》張守節《 正義 》解釋:“ 此泰山上築土為壇以祭天,報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報地之功,故曰禪。《中華泰山·封禪大典》是山東省政府打造山東旅遊精品的重點專案,由泰安市委、市政府招商引資,邀請中國大型山水實景演出創始人——梅帥元先生的製作團隊精心打造的一臺大型山水實景演出。

    起 源

    古代帝王封禪祭祀

    紀念活動

    泰山封禪大典

    地 點

    山東 泰山

    書籍記載

    《 史記·封禪書 》 《路史》

    封禪帝王

    秦始皇 漢武帝 唐玄宗 宋真宗

    秦始皇封禪

    秦朝統一中國後,始皇帝於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巡行東方,先到鄒嶧山,行祭禮,刻石頌秦功業。同時召集齊、魯的儒生稽考封禪禮儀,眾儒生諸說不一。始皇帝遂自定禮制,整修山道,自泰山之陽登山。在岱頂行登封禮,並立石頌德。自泰山之陰下山,行降禪禮於梁父山。秦始皇封泰山時祭文和祭禮秘而不傳。

    其實質則為鞏固皇權,粉飾太平,帶有一種君權神授的意味

    漢武帝封禪

    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三月,漢武帝率群臣東巡,至泰山,派人在岱頂立石。之後,東巡海上。四月,返至泰山,自定封禪禮儀:至梁父山禮祠“地主”神;其後舉行封祀禮,在山下東方建封壇,高九尺,其下埋藏玉牒書;行封祀禮之後,武帝獨與侍中奉車子候登泰山,行登封禮;第二天自岱陰下,按祭后土的禮儀,禪泰山東北麓的肅然山。封禪結束後,漢武帝在明堂接受群臣的朝賀,並改年號元鼎為元封,割泰山前嬴、博二縣奉祀泰山,名為奉高縣。此後,漢武帝又曾五次來泰山舉行封禪儀式。

    漢光武帝封禪

    建武三十二年(公元56年)二月十二日,光武帝率群臣至奉高,遣派役夫 1500 餘人整修山道,騶騎3000餘人在登封臺上壘方石。十五日開始齋戒,二十二日在泰山下東南方燔柴祭天。禮畢,乘輦登山,至岱頂少憩後更衣行封禮。二十五日禪梁父山,改年號為建武中元。

    唐高宗封禪

    麟德二年(665年)十月,唐高宗率文武百官、 扈從儀仗,武后率內外命婦,封禪車乘連綿數百里,隨行的還有突厥、于闐、波斯、 天竺國、倭國、新羅、百濟、高麗等國的使節和酋長。十二月雲集泰山下,派人在山下南方四里處建圓丘祀壇,上面裝飾五色土,號“封祀壇”;在山頂築壇,廣五丈,高九尺,四面出陛,號“登封壇”;在社首山築八角方壇,號“降禪壇”。次年正月高宗首先在山下“封祀壇”祀天;次日登岱頂,封玉策於“登封壇”;第三日到社首山“降禪壇”祭地神,高宗行初獻禮畢,武后升壇亞獻。封禪結束後在朝覲壇接受群臣朝賀,下詔立“登封”、“降禪”、“朝覲”三碑,稱封祀壇為“舞鶴臺”、登封壇為“萬歲臺”、降禪壇為“景雲臺”,改元乾封,改奉高縣為乾封縣。

    唐玄宗封禪

    唐玄宗於開元十二年(725年)十月率百官、貴戚及外邦客使,東至泰山封禪。封禪禮沿襲乾封舊制。封禪後, 封泰山神為“ 天齊王”,禮秩加三公一等,玄宗親自撰書《紀泰山鉻》,勒於岱頂大觀峰,並令中書令張說撰《封祀壇頌》、侍中源乾曜撰《 社首壇頌 》、禮部尚書蘇

  • 7 # 巴甫洛夫學說

    倆點:

    其一,古人認為東方是萬物生髮的地方,而泰山就位於東方,遠古時期這裡就“封禪者七十二家之說”。遠古時期的泰山草木茂盛,“中央美者有岱嶽,生五穀桑麻,魚鹽出焉”,這裡很早就有了人類活動的跡象。

    其二,司馬遷在《史記·封禪書》中這樣記載,“自古受命帝王,曷嘗不封禪?蓋有無其應而用事者矣,未有睹符瑞見而不臻乎泰山者也。”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率領眾人登上泰山,舉行了隆重的封禪大典。筆者認為,秦始皇千里迢迢來到泰山封禪,除了前面提到的原因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尋找長生不老之藥。

  • 8 # 甲子聊史

    其一,秦始皇的封禪活動將原始簡樸的泰山封禪說改造成政教合一的受命就職典禮

    其二,封禪泰山是秦帝國宗教上的需要。秦雖在雍完成了祭祀天帝的禮儀,然畢竟名不正。 與軍事上統一全國相適應的是,尋找全國統一的公認的天帝祭祀地點,以統一全國的神界,成為秦王朝意識形態領域的迫切任務。封禪泰山無疑符合了秦王朝的要求,成為由多神崇 拜(如秦的四帝祭祀)向一神崇拜轉變的最佳選擇。

    其三,關於封禪和求仙問題。封禪泰山完成了秦王朝祭祀天帝,受命於天的歷史使命,也在某種程度上滿足了秦始皇個人野心和成就感。

    其四,秦始皇的封禪活動拉開了齊魯文化進軍華夏繼而獨霸天下的序幕。如果說,五德終始 理論為秦始皇認識齊魯文化打開了一扇視窗,秦始皇的泰山封禪活動則著實架起了一座齊魯文化通向全國的橋樑。

  • 9 # 內求安己

    “封禪”,是告天告地,是向天地邀功,是藉助神靈的自我肯定。

    “最高處”自然是與“天”最接近的地方,意味著最便於和上天溝通。在古人眼中,“泰山”是天下最高的山。

    “封”則要“登上泰山頂峰告於上天”。

    “地與天對應,天高於地,地又大於萬物”!

    “禪”則是“在泰山下的小山上告於大地”。

    合起來,“封禪”是“封泰山、禪梁父或云云(山)”,實則“祭天祭地”。

    誰可以“封禪”呢?

    《史記·封禪書》言:“自古受命親王,曷嘗不封禪? 未有睹符瑞見而不臻乎泰山者也。 每世之隆,則封禪答焉,及衰而息。”

    翻譯下:自古上承天命的帝王,何嘗不封禪?未有看到祥瑞出現卻不到泰山封禪的人。每逢盛世,就封禪答謝天地,到了衰敗時就不舉行了。

    看得出,“封禪”要滿足“兩個條件”:

    1、身為帝王。

    2、有祥瑞或者盛世出現。

    名相“管仲”有言:

    古時候,舉行封禪大典的有72人,而我只記得12人!

    有“無懷氏、伏羲、神農氏、炎帝、黃帝、顓頊帝、帝嚳、堯、舜、禹、商湯、周成王”。

    秦始皇呢?千古一帝也!

    自詡功勞蓋過“三皇五帝”,故而取名“皇帝”。

    這樣性格的人,若不去泰山封禪,耀武揚威一番,恐怕是“夜不能寐,食不知味”!

  • 10 # 沂溪風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到泰山封禪,成為春秋戰國以來建構封禪儀式的第一人。

    至於為什麼要封禪,而且選擇了泰山而不是別的地方,我認為主要是如下兩個原因。

    首先,是身份認同的需要。

    秦統一六國,歷史上第一個真正的帝國出現了, 此時的嬴政也由一個諸侯國的國君,成為一統天下的霸主,完成了一次身份的巨大蛻變。

    此刻的他,自信滿滿,當臣子勸他使用古時最貴重的稱呼“泰皇”時,他說:“去泰,著皇,採上古帝位號,號曰皇帝。”也就是說,他認為自己的功績已經高過了三皇五帝,而且他希望自己的功業,可以二世三世至於萬世,無窮地傳下去。

    這種自尊與驕傲的心理下,就產生了一種迫切需要認同的感覺,對作為當之無愧的天子的認同,對作為“朕”一人的天下的認同,對作為“傳之無窮”的千秋霸業的認同等等。

    封禪作為王權象徵的重要祭祀儀式,既表達了順天受命的觀念, 又包含了與天地共存,功績永世不朽的神聖意義, 從而給了始皇帝以身份認同感。

    其次,是尋根究源的需要。

    生長於山東的學者徐北文先生認為:“秦國王族與齊地的宗教神祇和神話系統同源於上古飛鳥圖騰的氏族部落。據古文獻和近代學者考證, 秦始皇的遠祖就是嬴姓氏族。”

    嬴姓是古帝少昊的後人。

    而這,可能正是始皇要尋根的原因—-名留史冊的古帝后人,多麼高大上。

    戰國時期,齊魯之地,也就是如今的山東周邊,仍有大量的嬴姓夷人,儲存了大量的夷族傳統文化, 其中包括少昊的傳說。

    可能正是因為這一點,始皇選擇了泰山封禪。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待在家不上班,會不會被人瞧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