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聃22

    《論語》!古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話說宋朝丞相趙普,作為一朝丞相輔助皇帝,其所遇大事難事可想而知,每逢有棘手問題不能解決,他都習慣回家翻看《論語》,從中找到方法,時間長了,“半部論語治天下”由此得名!近代國學大師錢穆說過一句名言,“現代讀書人應承擔兩責任,一是自己讀《論語》,二是勸別人讀《論語》”。有關《論語》的故事很多很多,《論語》對一個華人乃至全人類都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今天就列舉一二以饗各位,可見《論語》的份量有多重要。希望全人類都來讀《論語》,特別是華人!

  • 2 # 千夏語記

    我強烈推薦一本書,因為這本書讓每一個普通人都看到了人生的無限可能。這是現實中一個癮君子透過長跑自我救贖,最終改變人生的故事。

    01.奔跑的查理》的作者查理.恩格。他是世界著名超級馬拉松運動員,曾多次獲得馬拉松和其他多項長跑比賽冠軍。《奔跑的查理》是查理.恩格的自傳體小說。書中記錄了查理的長跑生涯和心路歷程,從第一次開始長跑到去全世界去參加長跑比賽以及創造了跑步穿越撒哈拉沙漠的奇蹟,從沉溺於酒精和毒品的癮君子到成為了透過跑步帶給無數人希望和信心的勵志者,查理的人生因為跑步重生,跑步救贖了他自己,也讓他找回了家人之間不復存在的愛和親密。

    02.

    1962年,查理出生在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的一個偏僻小鎮,長到三歲時父母離異了,他隨著母親生活,母親是一位劇作家。後來,母親再婚,繼父是一位導演,查理生活在一個具有濃烈藝術氛圍的家庭。

    母親和繼父具有幾乎所有藝術家都有的隨意和灑脫,經常搬家,還經常在家舉辦各種聚會。在鄰居看來,這一家人都不像正常人的生活,對小小的查理來說,這是再正常不過的生活了。

    父母舉辦聚會時會有各種有趣的表演,當然還有各種美食和酒。由於父母對自己放羊似的管教,小小的查理擁有充分的自由同時也有幾分孤寂。

    在一次父母舉辦的聚會後,讀小學四年級的查理第一次嚐到了啤酒。啤酒讓他感覺到溫暖和漂浮,還有一點冷靜,酒精讓他找到短暫的歸屬感。

    查理11歲的時候,一次追火車並沿著鐵路往家跑步的經歷讓他第一次感到長跑帶來的愉悅感和成就感。

    而這所有的一切父母們並不知情。是的,查理愛上了喝酒,也愛上了跑步,並且參加了學校舉辦的跑步比賽,儘管比賽成績並不突出,但是他為跑步付出的努力和堅持得到了別人的認可。

    查理想要跑得更快更多。

    03.

    成年意味著有更多可以行使的權利和做一些小時候不能做的事情,然而一旦這個度沒有掌握好,就很容易變成縱慾過度,毀滅自己的生活。

    查理進入大學幾周後就成為18歲的成年人了,他可以正大光明的喝酒了。對酒的無節度追求讓他開始墮落起來,進而開始吸毒。染上毒品後,查理的生活爛醉如泥,被迫棄學。

    父母為了幫他戒掉毒癮,讓他管理一家店鋪,同時他認識了心儀的姑娘並結婚了。在家人的幫助他,他去了一家戒酒中心,嘗試戒掉酒癮,也開始參加一些長跑比賽,生活看似在往好的一面發展。

    人不能戰勝慾望很關鍵的一點是對於自己的自律性認識不夠。查理以為只要喝一點點酒放鬆一下,沒什麼問題。然而,這一次,他喝酒吸毒比以前更甚,為了找到毒品,差點死掉。

    查理自認為不告訴家人,就可以矇蔽到所有的一切。可是別人大概怎麼都可以搪塞,自己的心靈卻無法矇混過關。違背了自己定下的原則,哪怕只有一次,以後就將違背更多的原則。

    查理內心一直不安,他繼續參加戒毒會議,希望徹底擺脫掉毒癮。

    “我們必須要找到一樣我們喜歡的東西,一種能與我們精神相連的東西,一些有意義的東西替代毒品。“正是參會人員這句話燃起了查理心中的意念,他穿起了塵封已久的運動服,奔跑了起來。

    查理終於意識到跑步才是自己最喜歡的事情。沒有任何事情能像跑步一樣讓他保持清醒,集中精力,如此快樂。

    此後,毒品和酒精徹底從查理的生活中出局了,跑步成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

    04.

    “不斷推動你自己前進直到痛楚襲來,直到你感覺無法呼吸,然後突破它,釋放你的自我,淨化你自己。“

    聽到這句話時,查理以為這句話就是為他而說。他想挑戰自己,儘自己最大的可能。他參加各地舉辦的馬拉松比賽,參加帶有危險的野外跑步,每一次比賽的難度都比以往大。最終,他帶領另外兩個長跑者成功跑完了撒哈拉沙漠,創造了新記錄。

    跑步給了查理新的生活,查理不僅幫到了自己,還幫助非洲籌集善款尋找水源。同時,他在跑步中的堅忍不拔和忍耐的精神感動了越來越多的人,他用自身的經歷感染更多的人戰勝困難,向生活美好的一面前進。

    從小就離開查理的親身父親也對他另眼相看,儘管父親平時嚴肅不善表達,但總在背後為他默默付出。

    跑步讓查理收穫了他以前從來沒有想到的一切。他明白他此後餘生都要不停奔跑、、、、、、

    《奔跑的查理》不僅能讓我們看到作者直面生活的勇氣和改變,也讓我們普通人看到了每個人身上的無限潛能。

    堅持跑步的理由不過一絲半點,中斷跑步的理由卻足夠裝滿一輛大型載重卡車。有時候生活不如意只是我們沒能長期堅持改變,只要你想變好,堅持下去總能如願。

  • 3 # 何有魚

    古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今有一部《論語》學一生。縱觀古今,那些名人,達人,貴人無一不是以《論語》作為座右銘。本人最深的感觸是,當我身處人生的絕境之處,是《論語》開化了我的新生,使重新認識了自己,認識了人生觀。得以放下那些曾經的美好和過往。而有了新的希望。

    我希望在你擁有一切時、在你失去一切時,都要把《論語》放在枕頭放在心頭,指導你的人生,化險為夷!

  • 4 # 拙畫美術教育

    《你有過要強烈推薦某一本書嗎?》

    作為美術教育從業者,經常會被很多零基礎初學者問有什麼好的書籍推薦可以自學的那種。我每次都會強烈推薦他們看一下幾本書,不管是素描、水彩還是油畫,都非常適合自學!

  • 5 # 天涯一劍43238896

    看了不少覺得喜歡的書,要說強烈推薦給別人的卻並不多,但總有那麼幾本書讓人一直記在心裡,不曾忘記,當然《路遙文集》《金庸全集》《巴金短篇小說與散文》等大師作品許多讀者都知道就無需多說了。但有一本書我印象卻也十分深刻,那就是霍達的《穆斯林的葬禮》。

    《穆斯林的葬禮》這本書是女作家霍達的代表作。她以質樸而淡淡的筆觸向讀者敘述了從上世紀二十年代開始到七十年代末期長達六十年的回族一家三代人的愛恨情仇,榮辱興衰的悲慘大劇。書中更有對大量的宗教禮儀的描寫,為故事的背景蒙上了深秘和詭異的色彩。全書在宗教籠罩下人物的命運都有一種宿命的輪迴,就連那些忠貞不渝的愛情,也被燃為灰燼。

    雖然小說中的人物在道德枷鎖,種族,倫理的夾縫中掙扎生存,但在巨大的現實面前終究沒得到幸福。

    全書的亮點就是新月,她的單純,普良認人們從悲傷中回過神來,但好景不長,一顆共鳴的心又在作者交錯的文風中為地提心吊膽…

    總之,從此書中可以讓讀者對人性,愛情糾纏的心結讓人流淚,卻手不釋卷的一口氣讀完。雖是悲劇結局,卻讓讀者有了對人生的更深瞭解。啟示了後人該如何對待生活會少一些遺憾和悔恨。

    因此,強烈推薦這本書。

  • 6 # 小小曉書童

    曾經有一個與你所提相似的問題:“你若要到一個荒島上生活28年,且只許帶一本書,你會帶啥書?”英國作家笛福在《魯賓遜漂流記》中讓魯賓遜帶的就是《聖經》。今天如果讓我選擇要強烈推薦一本書,我的選擇跟笛福一樣,我會推薦《聖經》。

    因為,《聖經》是一本關於罪與救贖的書。而全人類從古到今都有一種救贖情結,否則就不會有那麼多的宗教。

    人類渴望救贖的心結表明了一個事實,那就是人類的生存狀態是令人不滿意的,甚至是令人痛苦到難以忍受的。

    但是,今天的人不肯承認自己的有限,我們認定人的問題可以透過擁有更多的物質或更好技術來解決問題。結果,科技越發達,物質越富足,人的內心越痛苦(鬱抑症和自殺率的攀升就是一個明證)。

    《聖經》認為人類最大的痛苦,是源自於罪,而罪是人對上帝律法和聖約的違背,這種的違背使人與賜生命的主產生了隔絕,這種隔絕就像把樹枝從樹上折下來一般。

    那麼,處在罪惡和死亡中的人如何才能脫離罪的轄制,恢復與上帝破裂的關係呢?

    要修復這種破裂的關係,有兩種方法:

    一種是“因行稱義”

    就是人靠著自己的善行和宗教來得救,這是人的方法。而這種方法事實上,不能使人得著拯救。因為人根本無力自救,就像是一個落入水中將要被淹死的人,並不能靠拔自己的頭髮把自己救上岸去。

    一種是“因信稱義”

    就是指人必須放棄自己的義,放棄靠自己行為得救的方法,轉而去依靠上帝的方法。上帝的方法就是:叫一切信基督的,罪得赦免,不至滅亡,反得永生。而全本《聖經》都為基督作見證:因為基督就是“道路、真理、生命”

    基督是誰?

    他是聖父、聖子、聖靈三位一體上帝中的第二位格,他道成肉身來到人間,把“屬於他的百姓從罪惡裡拯救出來。”

    面對如此一本關於救恩的寶書,我強烈推薦每個人都應該帶著“智慧的心”去誦讀。
  • 7 # 魚悅龍門

    《活著》:一個人到底可以多強韌!

    作為餘華的代表作,《活著》向我們展示了以福貴為代表的普通百姓建國前後幾十年間的生活狀態。透過對福貴一生跌宕起伏的描寫,我們感受到了一個普通人在面對生活時的強韌,明白了活著的意義。

    《活著》帶給我們的啟發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珍惜當下,好好活著。

    作為一個曾經的闊少爺,福貴曾經有過一段浪蕩任性的生活,他流連於賭場妓院,吃喝嫖賭,不務正業。把闊老爺留給他的家產敗壞淨盡後,成了一個地地道道的普通窮老百姓。

    經過短暫的調整之後,福貴開始了他自食其力的生活。他一切從頭學起,不怕吃苦,不怕受累,一切只為能活下去。

    靠雙手養活自己的同時,他還學會了關心家人,體貼媳婦。眼看一切都在朝著好的方向發展,可是,在給母親買藥的時候,意外被抓去當壯丁,經過重重磨難回到家後,發現母親已去世。

    此後,各種政治運動不斷展開,他們的日子越來越艱難,兒子有慶、女兒鳳霞、媳婦家珍、女婿二喜、外孫苦根一個個相繼離他而去,他成了一個孤苦伶仃的老人。

    孤苦無依的福貴沒有被命運打敗,他買了一頭老牛,起名叫福貴,和它相依為命,開開心心地度過餘生。

    我們都覺得福貴一生經歷的苦難太多,他一個人一輩子受的苦抵得上別人幾輩子,可是他並沒有抱怨。在向作者講述自己一生經歷的時候,他沒有絲毫的哀怨,反倒經常快樂地回憶起自己的過去。

    著名作家史鐵生曾經說:

    “剛坐上輪椅時,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豈不把人的特點搞丟了?便覺天昏地暗。等到又生出褥瘡,一連數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著,才見端坐的日子其實多麼晴朗。後來又患尿毒症,經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懷念其往日時光。終於醒悟:其實每時每刻我們都是幸運的,因為任何災難的面前都可能再加一個‘更’字。”

    福貴這麼一個普通人,就是在一個又一個“更”來臨時,沒有退卻,沒有迷茫,而是選擇好好活下去。對他而言,他所有的親人都是最好的,遇見他們,陪他們走過一程,自己又在這個世上活了那麼久,值了。

    二、坦然接受生活賜予自己的一切,努力生活。

    沒有人願意自己的一生多災多難,福貴本人也沒有想到他會遭遇這麼多的不幸。但是,面對苦難,他沒有退縮,沒有逃避,更沒有自暴自棄,自我放逐,而是坦然接受這一切。

    女兒鳳霞因發燒變成了啞巴,看到她對自己笑,“我心裡就跟針扎一樣”;兒子有慶因給別人獻血身亡,“我心裡是一陣陣痠疼,疼得我都哭不出來”;鳳霞因大出血而死,“我心裡就跟結了冰似的一陣陣發麻……想哭都沒有了眼淚”;女婿二喜和有慶、鳳霞死在了同一家醫院,死後都停放在同一間屋子,“去領二喜時,我一見那屋子,就摔在了地上”;外孫苦根死時,“我是老昏了頭,給苦根煮了這麼多豆子,我老得又笨又蠢,害死了苦根”……

    面對苦難,不是沒有痛苦,而是咬著牙把痛苦嚥下去,因為要活著。

    “往後的日子我只能一個人過了,我總想著自己日子也不長了,誰知一過又過了這些年。……我是有時候想想傷心,有時候想想又很踏實,家裡人全是我送的葬,全是我親手埋的,到了有一天我腿一伸,也不用擔心誰了。我也想通了,輪到自己死時,安安心心死就是。”

    就是在和苦難一次次打交道的過程中,福貴的心練得強韌無比,他選擇與生活和解,與自己和解,選擇接受生活的安排,“我啊,就是這樣的命”。

    三、明白活著的意義:人和命運從來就是生死與共。

    在韓文版自序中,餘華說:

    “《活著》講述了一個人和他命運之間的友情,這是最為感人的友情,因為他們互相感激,同時也互相仇恨;他們誰也無法拋棄對方,同時誰也沒有理由抱怨對方。”

    我們的命運不都是如此嗎?我們都是帶著自己的命運來到這個世上的,哪怕它有再多的不確定性,我們也只能接受它,與它和平相處。

    就如史鐵生吧,在最強壯的21歲的年紀,突然殘疾了雙腿。由每天可以自由自在地活動,到被圈到一張輪椅上,活動空間無限地縮小,對於一個血氣方剛的年輕人來說,這簡直比殺了他還要讓他難受。所以,他一日日地搖著輪椅,一個人到地壇去,看日升日落,聽小鳥鳴唱。在落葉中發現四季輪迴的美麗,在天空下品嚐一個人無可奈何的孤獨。就是在這個園子裡,在與自然的對話中,他狂躁的心慢慢平復,他一遍又一遍終於說服自己接受命運的安排,與命運和平相處,跟命運握手言和。他把自己的這段艱難的經歷化作了筆下的文字,《我與地壇》橫空出世,轟動了整個文壇。

    活著,才可能擁有將來的一切。既然每個人的命運不同,過好自己的人生,其它的,慢慢來。

    今天,我們的生活條件相比福貴生活的時代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可是人們漸漸失去的生活的目標,所以,讀《活著》能讓我們珍惜當下的生活,明瞭活著的方向,懂得活著的意義,這,就夠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假如《平凡的世界》中少安娶了潤葉,此書的意義和成就有何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