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劉怯之
-
2 # 柳棋棋甲森棠主人
老子所謂的"道"其實就是易經系統,讀懂易經再讀"道"相對就好理解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所謂"道"的奧妙就是宇宙系統的奧妙!類同太極生倆儀,倆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乾坤。易經就是宇宙自然的規律。也就是道法自然。所以我在解讀老子道德經六十二章不在只看譯文!
-
3 # 梅里一了
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為天下貴。
老子在此章著重強調了社會組織的形成原因與社會權力設定的目的。道,孕含著萬物共生的奧謎,世上萬物體形、力量、智識、能力雖有不同,但各有其生存之道和存在的理由,這就是萬物之奧。對於人而言,也有善與不善的區別。而老子所說的善,很少指人的品德,因為在老子看來品德善惡是相對的,美之為美斯惡矣。而善多指人對道的體悟能力,善於體悟道的人,可理解為社會精英,將把所掌握道的奧謎作為改造世界的法寶,不善於體悟道的人,可理解為弱勢群體,將依靠善者所掌握的道受到保護,這就是人成為社會化動物的奧謎。對於人來說,讚美的言辭可以換來尊敬,市,交換的意思;美好的品行可以贏得眾人的擁戴,加人,擁戴的意思。這是那些善於體悟道的人很容易明白的道理,但是對於不懂得這些道理的不善於體悟道的人,這個社會難道拋棄他們嗎?怎麼辦?人們透過建立社會組織來解決這個問題,所以設立天子和三公這樣的權力機構,以協調社會分工和互助的矛盾。人類設立權力機構的目的,不是讓這些掌握權力的人作威作福,所以這些人雖然享有配戴著寶玉坐著豪車的待遇,還不如坐下來真正的研究民眾的生存發展之道。因為自古以來的歷史經驗表明,執政者必須重視民眾生存發展之道,這個貴是重視的意思。為什麼必須重視呢?因為權力不是說為了索取自己利益的,而是用來糾正社會的錯誤,保證族群的生存發展。懂得這個道理並認真去做,才會得到人民的崇敬,這個貴是尊敬的意思。如若不然,象桀紂一樣,自取滅亡。
-
4 # 待鹿車
《道德經》六十二章: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為天下貴。
解:道者(永恆化生),是萬物的元神,是善良人的信仰,普通人的護身符。美言(維護信仰的話)可以換來尊重,美行(有助於永恆的行為)可以帶來報答。平凡的普通人,怎能拋棄化生之道呢?所以在天子即位、設定三公的時候,雖然有拱壁在先、駟馬在後的獻禮儀式,還不如把這個“永恆之道”進獻給他們。自古以來,人們所以把“永恆之道”看得這樣寶貴為什麼?不正是:平時得到需求、有罪時免除不公正對待?所以被天下珍視寶貴。
-
5 # 不逛語
先讀原文,讀完後,雖然朦朧,再讀。在心中固定一個圈,再去參考別人的。與你同感的就是與你思維高度相近,你感到佩服的,就是比俺見解高,這時再去讀原文,是不是我們沒品味出來,這樣一步一步進取,道德經就熟了。
-
6 # 正義中醫
(一):經文直譯:
道是萬物發展中最深藏的規則,對於善於掌握它的人,是他們處事的法寶,對於不善於掌握它的人,也是應該珍視和學習的。
“好的言辭可以贏得尊重,恰當的行為可以見重於人”這個道理,對於不擅長美言美行的人,一樣起作用。道也如此。
所以天子即位,三公就職等重要時刻,與其舉辦先奉拱璧後奉駟馬的隆重禮儀,還不如獻給他們以道治國的方法。
古人重視道的原因是什麼?不就是:“獲取應有的好處,免除應有的災禍嗎?”所以道會被天下人重視。
(二):經文延伸含義:
老子認為,世人在“道”面前是一律平等的。清靜無為的“道”,不但是善良的人的法寶,就是不善的人也必須依靠它生存。“道”保護善的人,但也不拋棄不善的人。它有求必應,有過必除。這是“道”的可貴之處。
老子堅信那些被現行價值觀認為“不善”的人,可以透過良善的言行予以挽救。他勸導執政者要少做自詡自封、自高自貴之事,根本拋棄“拱璧以先駟馬”的管理方式,以慈臨民,以無為治世,並像“道”那樣幫助人民達成目的,避免過錯,因而成就“莫之命而常自然”的尊貴。其根本目的,在於曉諭人君行“無為”之政。
“道”是天地間最可貴的東西。它之所以可貴,就在於“求以得,有罪以免邪?”也就是說,善人化於道,則求善得善;有罪的人化於道,則免惡入善。“道”不僅能為善的人所領悟,有罪的人也並不被道所拋棄,只要他們一心向道,深切體會“道”的精髓要義,即使有罪過也是可以免除的。
老子在這裡給人們,包括有罪的人,提供了新的出路,是非常意義的。這種想法與孔子所言“君子過而能改”的說法是頗為相近的。君子不怕犯錯誤,只要能認真改正,就不算錯誤,而且,這是隻有君子才可以做到的。
此外,老子還從主客觀兩個方面為犯錯者提供了出路。“道”不嫌棄犯錯者,肯定會給他改錯的機會;而犯錯者本人也必須體道、悟道,領會道的真諦,主客觀這兩方面的條件一個都不能少。
-
7 # 千百萬年
走馬以糞的老子無所不知,無所不曉,堪稱為曠古以來之明燈,驚天地泣鬼神之大雄,不愧為在世的太上老君,人間的真豪傑也!萬物之奧的道人家看的很清楚,有形的在市糟,無形的彌間,善人以寶的心情待之,而不善之人以保的心情視之,“寶”是一塊玉,“保”是一個呆,簡單的這倆個字一下子就生出善與不善的倆類人來。美言不信只能裝點門面,信言不美可以增加人的精神,人人若為道而獨善其身了,生人的事就不再發生,這怎能體現出道的善果還是不善之果呢?立天子是古人願辦的事,因天子是條龍,置三公不說,還得立六院,拱壁的是大臣,駟馬的是群僚,牛馬們是鬼吏,有了這些顯貴與不貴的身份,何樂而不為的求之,修之呢。更何況道的本性是有求必應,沒個立場,人人都可得之,而且有罪的還可免罰!
-
8 # 中道者78258555
道.道法自然.萬物都有各自遵守的行為準則.
善人不善人. 悟道層面不同而已.不過這裡的善人.應該指的是理解老子思想最接近的那個人.其他都屬於不善人.悟道高的人.要服務引導悟道慢的大眾.所以不善人之所保.善人之寶.
美言.美行.這個好理解.不是好聽的話.而是接近道理的實話.美行同樣是.接近道德的善行.
人之不善何棄之有.大道理不怎麼明白的人.善人要給他傳道.也就是讓他學習.不能夠放棄他.
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最大的掌權者都要.設定三公輔佐他調整更何況與普通人.所以天下任何事都要.學習.聽道.行道........個人拙見不喜勿怪.
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為天下貴。所以只要依照天道行事.虎狼不傷你.意外不降.就不可能為自己樹立對立面.這樣你才可以.平安一生.無災無難.太平一世.
-
9 # 使用者69152465481
謝邀!原文從略。要理解《道德經》第六十二章,必須與其它各章聯絡起來進行思考。在第一章中,開宗明義即指出,"道可道,非常道″,也就是講,道是不可用言語表達的,但它又是客觀存在的。在第四章又說,"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意即道似乎是空虛的,像深淵之樣,但它的作用沒有極限,是萬物的本源。這樣聯絡起來,對六十二章就好理解了。這一章的本意是說,道不僅是萬物之源而且對萬物進行庇護。對於人類,思想純正,行為豁達的人,善於遵循道的法則,把道當作安身立命的寶貝。既使思想行為有所欠缺的人,也會把道的法則當作依靠以趨吉避禍。在天孑即位,大臣受命之時,都要舉行獻禮儀式,但這些形式主義的東西有什麼用呢?還不如談經論道,講求治國之方略。古人為什麼把道看的那麼重?還不是因為遵循道的法則可以得到正確的理念和方法,避免發生災難嗎?所以道被天下人所重視。總的來說,仍是把道看作大自然的法則,人類只有不斷接觸自然,瞭解自然,遵循自然規律,與自然和諧相處,才能把握時機和額度,利用自然為人類服務。如果不自量力,違背自然規律,妄作蠻幹,是會受到大自然的懲罰的。
-
10 # 人文策劃易學家
我覺得理解道德經,單是研究字面的意思還是遠遠不夠的,可以多翻閱些資料,對我們更深層次的理解會有很大的幫助。
其實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就是老子是如何得道的,道德經最終所指引的方向究竟在哪裡。
話說回來,此章我印象最深的有八個字“善人之寶,坐進此道”,既有理,也有法,個人覺得真的很深奧。其實在所謂真實的結果呈現出來之前,所有人的研究結果都只是觀點,沒有對錯。
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為天下貴。
回覆列表
第六十二章原文為:
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
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
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壁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
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以求得,有罪以免邪,故為天下貴。
乍一看,不知老子想要講什麼。還是一如既往,按老子的要求(吾言甚易知甚易行)來理解,老子在本章想要講述的道理,淺顯易懂:
道這個時空世界,萬物的奧秘盡在其間。道是善人的寶貴空間,也是不善之人的庇護場所。
固然美好的言語可以促進良好的行為,良好的行為有益人類進步。但對於犯錯有罪之人,哪有棄之不顧的道理?
因此就算被立為天子,就算貴為三公(國家領導人),就算乘坐著超級豪華轎車,都不如坐進此道。
古代尊貴此道的人到底為什麼?既不求回報,也不為免邪,所以此道在天下最值得尊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