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野菜野菜

    諸葛亮是人就有缺點啊,更何況三國演義本來就神化了他。

    抹黑不至於吧,正視缺點和不足,多角度地看一個人也是一種關注。

    客觀的來說,他並不是個好領導,事必躬親就不該。執意北伐就不怎麼明智。

    就像關羽也是個非常有爭議的人。也因為《三國演義》神化了他,歷史上他真是這樣的麼?演義本就是小說而已,這時候就有了分歧和爭論。

    可是不管你怎麼抹黑也好,爭議也罷,都不影響諸葛亮在絕大多數人心中多智而近妖的形象,都不影響世人奉關二爺為忠義的財神。這得感謝羅貫中傳神的人物描寫啊…

    一千個人有一千個個看法,看你自己怎麼看。

  • 2 # 正量螞蟻

    諸葛亮在中國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其成就、人品、修養、能力堪稱古人之楷模,這裡咱就不再細說。但為什麼神一般的人物會被抹黑,我認為有三個原因:

    一、自古以來成王敗寇,三國後期兩大謀士之間的較量就是諸葛亮與司馬懿,而最終的結果是司馬懿獲勝,部分史學家為討好當權者,就會尊勝貶敗,這個不難理解。

    二、這一點我認為和《三國志》的作者陳壽有一定的關係,後人對三國時期的瞭解主要是透過這部書。而史書記載陳壽的父親曾為馬謖的參軍,後因失街亭而獲刑,所以《三國志》中對諸葛亮難免有偏頗之嫌。另陳壽對諸葛亮的政治、軍事行動沒有直接參與,其書多參考當時文獻和時人評價,故有失公允。

    三、還有一部分原因要拜現在某些無良媒體“所賜”。現在部分影視劇為提高收視率、博取觀眾眼球,會在劇中強行加入兒女情長和編造的一些故事,嚴重違背了歷史的真實性。三國自來是大眾最為感興趣的一段歷史,抹黑諸葛亮會把影視劇炒的更熱,他們怎會被放過。惡搞歷史,誤導大眾,真的是可惡至極。

    以上觀點屬本人淺評,多多指教。

  • 3 # 明離子

    關於對諸葛亮的態度可以分為三類人:盲目神話者、蓄意摸黑者、客觀評價者。

    第一類人把《三國演義》裡的情節當歷史,誰敢質疑諸葛亮借東風、七擒孟獲的真實性,便跳起腳了罵,他們把諸葛當做神來崇拜,就如佛陀之於佛教徒,三清之於道教徒。

    第二類人就是刻意摸黑者了,把諸葛亮批判的百無是處,甚至有人懷疑諸葛亮和司馬懿之人品等同,這些人極盡厚顏無恥之能,目的只有一個:吸引別人的注意,哪怕是謾罵。

    諸葛亮早年隨叔父諸葛玄入荊州,年僅27歲出山輔佐劉備,奪佔荊州,攻取益州,攻取漢中,促成吳蜀聯盟,輔佐劉備於成都稱帝;劉備死後,重新促成吳蜀聯盟,歸化西南少數民族,休養生息,屯田備戰,發起北伐,最終積勞成疾,病逝於五丈原。

    諸葛亮還是發明家,除了大家知道的孔明燈,連弩之外,對於農業生產的農具也在其執政時期進行過最佳化,大大提高了農耕效率。

    所以,諸葛亮的成就也許不如那些成功輔佐君主奪取天下的人高,但以一書生之智,輔佐弱小的劉備成就三足鼎力之事業,這種成就不應該被抹殺,而且他在對待西南少數民族的政策更是利在千秋的。

    再說人品,自從劉備死於白帝城,諸葛亮和李嚴作為兩位託孤大臣,後來李嚴因貽誤糧草押送而被貶謫,從此諸葛亮便真正的權傾朝野,說實話,他比司馬懿更有機會奪取君主之基業,但其人品和道德水平,讓其雖大權在握,卻沒有絲毫窺探之心,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直到生命最後一刻。

    最近某人品低劣之演員在《虎嘯龍吟》影視劇中給司馬懿洗地,最後此演員事發,人品卑劣行徑暴露,冥冥中自有天意,諸葛亮與司馬懿之人品對比,雲泥之別也!

    也許諸葛亮性格上存在缺陷,比如過於謹慎,比如有任人唯親之嫌(馬謖事件),但這正說明他是一個人,這些都不能抹殺他對於蜀漢政權,對西南少數民族融合,以及對中國的科技、文學等方面的貢獻,而其人品道德,足以成為典範。

  • 4 # 歷史座標系

    現在,之所以會出現有人抹黑諸葛亮的情況,無怪乎源於歷史記載的偏差。關於諸葛亮的記載,主要體現在羅貫中的歷史小說《三國演義》和陳壽的歷史名著《三國志》中,前者把諸葛亮吹噓成了神,後者把諸葛亮貶低成了一個凡夫俗子。其中對於諸葛亮的爭論主要集中在戰功上,讓我們仔細推敲歷史,從中找出真相:

    一、《三國演義》強加給了諸葛亮哪些戰功。

    1、火燒博望坡。根據多方考證,火燒博望坡是發生在公元202年,而劉備請諸葛亮出山是發生在公元207年,所以這把火不可能是諸葛亮放的。而真實的歷史是劉備為了引曹操入自己的圈套,放火燒了自己的大本營,羅貫中為了刻畫諸葛亮,把這場戰役強加給了諸葛亮。

    2、空城計。這個故事我們耳熟能詳,可真實的歷史上唱空城計的並非諸葛亮,而是曹操。據記載,當時的呂布來攻曹操,曹操主力不在城內,曹操便派遣城內老弱假裝士兵到城牆上虛張聲勢。呂布猶豫不決,最終懼怕城內有埋伏而撤兵。

    3、草船借箭。據《三國志》等記載,草船借箭的主人翁是孫權,當時孫權藉著濃霧,派遣少量軍隊划船擂鼓去試探曹操的實力。曹操誤以為孫權大舉進攻,在不知對方虛實的情況下,匆忙命令士兵射箭迎擊,孫權船隊得到大量曹操箭支而歸。所以,這事兒跟諸葛亮也沒關係。

    二、諸葛亮的真實能力。

    要探究諸葛亮的真實能力,就應該從劉備死後,諸葛亮獨自掌控起蜀國軍政大權開始。而最具代表性的要數滷城之戰,此戰是諸葛亮第四次北伐時發生的一場戰役,也是司馬懿唯一一次和諸葛亮正面交鋒。

    雖然《三國志》和《晉書》都對此次戰役隱晦頗深,但在《漢晉春秋》、《資治通鑑》中明確提到諸葛亮在滷城大破司馬懿,戰績為“甲首三千”。

    “辛已,懿乃使張郃攻無當監王平於南圍,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吳班逆戰,魏兵大敗,漢人獲甲著三千,懿還保營。”——資治通鑑

    剝去三國演義強加給諸葛亮的光環,認真考察諸葛亮其人,不難發現,諸葛亮的能力雖然被誇大,但是實力依然遠超同時代。今天之所有有人抹黑諸葛亮,就是因為曾經諸葛亮被抬的太高,失去了真實性。從這種意義上來說,一定程度的抹黑未必是壞事,可能對還原一個真實的諸葛亮至關重要。

    後人對諸葛亮的一段評價最是中肯:

    “有仁人君子之心者,未必有英雄豪傑之才;有英雄豪傑之才者,未必有忠臣義士之節;三者,世人之所難全也。全之者,其惟諸葛亮乎!”

  • 5 # 五生27

    諸葛亮,岳飛,都是中華民族家喻戶曉的正面人物。諸葛亮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岳飛是精忠報國!

    但是有人打著實事求是的晃子,到處宣傳諸葛亮,岳飛的短處,其目的就是抵毀諸葛亮,抵毀岳飛,讓中華孑孫不要學他們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不要精忠報國!

    這就是西方反華勢力的陰謀,攻取人心的策略之一。

    我們千萬別上當啊。

  • 6 # 牡丹梅花鑫森淼

    抹黑諸葛亮的無非是因為諸葛亮的功績只有三分天下,北伐沒有成功,沒有像姜子牙、張良、劉伯溫等人輔佐帝王一統天下。

    我認為諸葛亮沒有統一天下,主要是外因造成的。

    首先,劉備和周文王、周武王、劉邦、朱元璋等,他就沒法比,周文王是西伯侯,有穩固的基礎和根據地。商紂王統治腐敗,自毀長城,商朝在商紂王時代早已失掉民心,而周文王、周武王勵精圖治,深得民心,加上姜子牙的奇謀,如摧枯拉朽般滅掉商紂王,滅掉商朝。

    張良跟隨劉邦時,劉邦的勢力至少比劉備強。劉邦善於籠絡人心,以前跟隨項羽的韓信、張良、陳平等人都紛紛跟隨劉邦,劉邦和項羽爭霸時,已經積攢了足夠強大的軍事力量。所以劉邦一統天下成功。

    朱元璋在訪得劉伯溫之前,他憑藉自己卓越的戰功和起義軍首領郭子儀的女婿身份,就已經擁有了割據一方的強大勢力範圍和強大的武裝力量,朱元璋自己的軍事才能本身也很卓越,加上劉伯溫的奇謀更是如虎添翼,朱元璋手下能臣良將有很多,所以朱元璋能一統天下。

    而劉備,他三顧茅廬的時候,幾乎是什麼都沒有,身邊除了關羽、張飛其他的將領都還沒到他身邊,一個落腳點都沒有,漂泊半生,沒有一點成就,諸葛亮跟著他幾乎是白手起家。

    建立西蜀後,劉備身邊的大將也不多,關羽、張飛死了以後,難找後續替補的力量。嚴重缺少優秀後備人才。

    劉備自己的能力實在一般,伐吳的夷陵之戰全軍覆沒,足見他的軍事才能很低,跟朱元璋沒法比,這是任何一個一統天下的帝王都沒有做過的事,劉備他做了。

    他的兒子更是草包,蜀國滅國,他可以樂不思蜀,自己有吃有喝有玩就夠了,沒志氣,沒骨氣,他是地地道道的扶不起的阿斗。能力實在平庸。

    諸葛亮遇到這樣的父子,實在難,諸葛亮品德高尚不會像董卓、曹操、曹丕、司馬父子那樣把草包皇帝給廢了,自己做皇帝,他不會這樣做,為這樣的帝王服務,能三分天下已經很了不起了。在他的時代,蜀、魏、吳誰也沒能滅了誰,各方勢力旗鼓相當,相比曹魏、孫吳,蜀國的勢力還弱一些。

  • 7 # 劉坤忠120

    最黑諸葛亮的當然是陳壽,他以個人情感和不負責任心撰寫三國志,每天看大家對三華人物事實情節評論,辯解,覺得陳壽的三國志還不如羅貫中的三國演義真實,恰當。。。。。陳壽的父親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街亭之戰中因馬謖失敗受牽連而處以刑罰,對亮的政治軍事有成見。陳壽又是大反動派,內奸,投降派譙周的學生,有其師必有其生,生在蜀國,沒有愛國情懷。寫三國志以曹魏為正統,什麼武帝文帝之類的歌傾。蜀漢以大漢為正朔,繼續延續大漢傳承。說諸葛亮不懂軍事,對他多有微詞。。。。諸葛亮尤以軍事見長,事前先知,古今唯他一人而已,其它都是事後諸葛。從火燒新野,指揮周瑜大戰赤壁,順利收取西川都是胸有成竹。北伐以劣勢之師奮勇進取,雖排程有失妥當,馬謖又不聽安排,但在兵敗之際輕鬆化險為夷。進退有度,攻取有方,只因兵力有限,糧草不繼,缺少勇猛能征善戰將領,道路險阻,北伐才沒有成功。但諸葛亮的精神品德為後世所敬重,晉武帝司馬炎追封諸葛亮為忠武王,一個對手的子孫對諸葛亮都如此尊重和推崇,其才能遠在其乃祖司馬懿之上,後世歷朝歷代都極力推崇諸葛亮,頌揚他的品德與智慧。黑諸葛亮的只是嫉妒他的才能與聲望吧,也許是別出心裁和妄想!

  • 8 # 使用者張廣範

    諸葛亮必竟是演義小說中的人物,虛中有實,實中有虛。別說小說,就是二十四史,尚且有一半不可信之處。

    小說體載的人物,拿到現實中來評說,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那就是正常現象了。

  • 9 # 野草的沉思

    之所以有人抹黑諸葛亮,是因為這些人自以為比諸葛亮高明。當然比普通人更高明得多。別人看不到的,他們能看到。他們一定要標新立異才舒服。比如,有人說,諸葛亮沒篡位,不代表他心裡不想篡位。還有的說諸葛亮北伐成功了就會篡位。我不客氣地說,這些說法純粹是胡說八道,完全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對諸葛亮,之前我已說了很多很多話,不再一一去細說。就從大方面來說一說。

    有人說諸葛亮不如郭嘉,不如賈詡,不如司馬懿,還有荀彧,荀攸,程昱,許攸,劉曄,等等,等等。

    這些人都是曹操的謀士。曹操本人也是雄才大略。這些人加一起,才成就了一個曹魏一三國之一。

    而諸葛亮以一人之才智,就輔助劉備成就了蜀漢政權。在諸葛亮出山之前,劉備投靠過陶謙,袁紹,呂布,曹操,劉表…,東奔西走半生,還連一塊立腳的地方也沒有。而此時曹操已穩坐北方江山,兵多將猛。孫權也已虎踞江東六郡。就是在這樣的形勢下,諸葛亮橫空出世,創造出來一個蜀漢,以昂揚奮發之勢鼎立西南。從而讓中國歷史,有了一個三國時代。

    僅此一點,就足以奠定了諸葛亮三國時期第一人的地位。

    更何況諸葛亮還有其他許多動人的感人的事蹟呢!

    所以,抺黑諸葛亮,就象以手遮蓋太陽一樣,肯定是徒勞的。

  • 10 # 中行偃1

    答:密如神鬼,疾如風雷。進不可當,退不可追。晝不可攻,夜不可襲。多不可敵,少不可欺。前後應會,左右指揮。移五行之性,變四時之令。人也?神也?仙也?吾不知之,真臥龍也!蘇東坡如是說。

    我們蘇大學士都不知道諸葛是人是神還是仙?不過也是這樣,諸葛臨死還能擺了司馬懿一道,《晉書·宣帝紀》:時百姓為之諺曰:‘死諸葛走生仲達。’帝聞而笑曰:‘吾便料生,不便料死故也。反正魯迅先生好像相信了,魯迅先生在《且介亭雜文末編·續記》中寫道:倒是活人在依靠死人的餘光,想用‘死諸葛嚇走生仲達’我不大佩服這些活傢伙。

    魯迅先生的《中國小說史略》指出《三國志演義》寫人“亦頗有失,以至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這裡有必要提醒大家注意⚠️,魯迅先生並沒有抹黑諸葛!這句話是用來批評《三國演義》的描寫的。因此,不能說是魯迅先生開了抹黑諸葛的先河。

    當然應該本著科學的態度和實事求是的精神來判斷歷史記載,司馬懿就對諸葛有過恰如其分的評價:亮慮多決少。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雖提卒十萬,已墮吾畫中,破之必矣。這裡的無權指的是不懂得權變的道理,不是沒有權利。我所以說司馬懿的評價是恰如其分的,是因為諸葛數次征戰均無建樹!沒有一次能達到了出兵的目的。但這絕不是抹黑!!!司馬懿對諸葛的評價是“真乃天下奇才也!”這能叫抹黑嗎?!

    “有人”抹黑他,這個有人指的就應該是我們廣大的網友中,那些能夠一分為二地理性看待諸葛的人,他們從歷史的角度分析諸葛的神一般的歷史存在感,這種態度無疑是可取的!他們中絕大多數並不是想要抹黑諸葛,我希望是這樣的。

  • 11 # 三七配紅花

    首先是妒嫉,妒嫉是所有不成功的人的盾牌和武器。這些人透過攻擊抹黑醜化那些比較偉大的人。給自己在心理上找一點舒服的理由。有時候他們說的或許是真的,但是世界上人無完人,這一點他們往往忽略不計,總要在你的身上找出兩個黑點。然後把它放大,甚至扭曲。要不然他們一看到那些偉人的豐功偉績,心裡就非常的難受,啊,人家多麼偉大,他為什麼就幹了這麼多的事情,而我就什麼都沒幹,什麼都一事無成。難道他沒有一點缺點嗎?讓我找找看。於是他們就很快在這個人的歷史上找到了一點誤解或者不足,於是他就愜意的笑了,看看,還不是要吃拉屎和吃飯,和我一模一樣嘛。透過籌劃諸葛亮,他們想向世人表示,我的智商才是最高的。西的事事與願違,當他們在那裡汙衊醜化諸葛亮的時候,他們的智商硬傷立馬暴露無遺。

    那麼諸葛亮這個人究竟怎麼樣呢?陳壽在三國志中說,諸葛亮善於內政。各種後人對三國曆史的研究,也還原了諸葛亮,確實是一個非常能幹的名人。這些我們都可以拋開不談,其實諸葛亮在我們華人的心中,早已經被神化成一種智慧的代表。我們提到諸葛亮,多半用來聰明和智慧的意思。比如三個臭皮匠,能抵一個諸葛亮。等等之類的諺語就是這意思,實際上和歷史上的諸葛亮基本上是不搭邊的。所以如果你汙衊諸葛亮,引起公憤是顯而易見的。

  • 12 # 閒來賞史

    抹黑諸葛亮無非4點,諸君可以評判一下

    抹黑之一:諸葛亮一心要殺關羽。

    此二人是一個戰壕裡的戰友,文武兩員頂樑柱。諸葛亮欲實現天下三分之遇見,關羽是開路先鋒,少了他肯定沒戲。若是孔明暗恨關羽的對他不敬,華容道捉放曹時即可按軍法砍了關某的人頭,為何要替違令的關羽送個人情?正是用人之際,諸葛亮腦子沒進水怎可能殺關羽?而且,據當時形勢,他不希望殺掉曹操,引起天下大亂,打亂了即將三分天下的政治格局。諸葛亮絕不是小肚雞腸之人,尤其不會以個人恩怨來處理軍政大事。關羽的傲慢盡人皆知,要他服氣諸葛亮須有一個過程。諸葛亮不會與他計較,儘管對關羽的傲慢內心非常的不喜歡。

    還有一個借刀殺人之說。有人非要說關羽丟了荊州是諸葛亮有意借東吳之手殺關羽。我不知說話人出於何種動機,顯然這是一個抹黑。諸葛亮入川把荊州交給關羽,那是劉備的安排,諸葛亮也不反對,因為沒有更合適的人選。諸葛亮對荊州的責任是沒有為關羽選擇一位頭腦冷靜的智囊,也沒有在戰略上給關羽一個重要的交代。這不是要借刀殺人,而是對關羽太信任了,也是一個巨大的疏忽。再說,荊州是西川的門戶,用丟荊州去報關羽的私仇,讓自己三分天下的謀略化為泡影,諸葛亮怎麼會做出這等下三濫的事?

    抹黑之二:諸葛亮不懂軍事。

    持這種說法的人基本不是從《三國演義》出發,而是依據,三國志。等史書。說赤壁之戰是周瑜的功勞,沒有諸葛亮什麼事,借東風、草船借箭都是子虛烏有。連環計綁戰船是龐統獻的,也不涉諸葛亮。火燒新野是徐庶的成名之作,沒諸葛亮啥事兒。六出祁山沒弄成事兒,更是他不懂軍事的事實鐵證。

    其實,赤壁大戰中關羽捉放曹,趙雲巧奪城池等都是諸葛亮神機妙算,機巧取勝的例項,在軍事策劃上突出了一個“巧”字。他與劉備帶十萬民眾撤離,後有曹操大軍追趕。如何保護好這麼多毫無軍事素養又拖家帶口的民眾,做好阻擊曹軍的安排。不是諸葛亮的指揮排程得法,劉備早成了曹操盤子裡的小菜了。那種極其特殊的軍事才能,在三國中找不出第二人來。

    龐統死於落鳳坡,劉備急招諸葛亮入川,說明兵進西川的運籌帷幄及安撫民心,少了諸葛亮別人是玩不轉的。法正能力是有的,但若不是諸葛亮的軍事才能,建立蜀國,天下三分,法正挑得了這副重擔麼?不可想象。實際上蜀漢的軍事指揮謀劃權,除了劉備出兵夷陵那次之外,一直都在諸葛亮的手中。不過是他比別人更強,還有著治國理政的出色才能而已。

    再說六出祁山。諸葛亮是沒有成功,但不能證明他不懂軍事。恰恰因很懂軍事,才在與曹魏軍隊以弱對強的比拼中互有勝負。而且,他的謀略總是比司馬懿先一步棋,常常讓司馬不止一次的當了“事後諸葛亮”。不成功是由於天時地利和用人方面出了問題,諸葛亮難辭其咎。但那六次用兵都堪稱軍事史上的典範,譬如,不得已而走的那步險棋——空城計。敢於在諸多不利因素下帶兵征伐,連他的強力對手司馬懿也沒有這樣的膽略和勇氣。那真是一種將個人生死置之度外的軍事戰略家的超凡氣度!

    抹黑之三:獨攬蜀漢大權。

    有人說他雖然沒有廢后主自立,但一直獨攬大權。發展經濟,治理國政他管著,軍事大權更是緊抓不放,劉禪幾乎就是個牌位。這顯然是對諸葛亮的誤讀。他把經濟搞上去,正是為了讓後主穩坐交椅,當個自在的皇帝。何況,後主在國政上也還處於學習的階段。而出兵伐魏,一是為了實現先帝劉備的遺願,興復漢室;二是為了還政於後主,讓他有個歷練的機會。明明是盡心的輔佐,怎麼倒成了獨攬大權?

    抹黑之四:治蜀民不聊生。

    有人稱諸葛亮的政績被誤讀,他治理蜀國其實成績平平,還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民怨。西川本來是物產豐富的天府之國,但諸葛亮的經濟政策過多的增加了國家的積累,用於戰爭,百姓不堪重負。應該說這從某種程度上反映了一些實際。若不是這些積累的豐厚,六出祁山的大量軍資消耗從何而來?這恰他是治蜀的一大功績。民不聊生顯然誇大其詞,諸葛亮也想了不少辦法來體恤民生,調動生產積極性,不然蜀國的經濟實力無法承擔北伐的巨大需求。民眾負擔過重只是治蜀的一個偏差,不是否定諸葛亮行政才能的依據。何況,立論者的依據是《三國志》,將歷史記載與文學作品一鍋煮,不足為訓。

    至於為何要抹黑?

    網路時代,媒體發達,為了博人眼球,為了提升自己。

    需要一些吐槽點,現代人心目中的諸葛亮已經被神話,如何體現自己呢,那麼就在諸葛亮身上做文章。

    第二點就是嫉妒心裡,覺得諸葛亮太過於厲害,沒有這麼厲害的人,那麼他們就開始黑黑黑。

  • 13 # 倒騎毛驢走天涯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雪夜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看過三國演義的人都說諸葛亮已成神!這段歷史我們也多來自三國演義,對諸葛亮的事蹟也是如數家珍,可當我們離開三國演義,再看史書三國志,發現演義畢竟是演義,誇大其詞的很多,所有我們中許多人都是粉轉黑,因為從史書看到他畢竟是人!

    諸葛亮六出祁山無寸功,沒有幫著劉備和劉禪統一漢家朝廷,他的許多軍事戰鬥也大都出自法正!但這些都不能抹平他的功勞,隆中對一出,三分天下,聯吳抗曹,他就好比劉邦的張良,運籌帷幄決勝於千里之外!

    唐朝玄宗時候的武廟十哲,三國之中只有諸葛亮當仁不讓!說明在越靠近他的時代他是被認可的,武廟十哲裡邊的人也被歷代帝王進進出出的搬動,諸葛亮沒有被動過,這些還不能證明他嗎?

    我們有很多人拾人牙慧,東施效顰,有時候抓著別人的黑點不放手,何必呢?尤其是這些偉人功過自有歷代史學家記錄評判,我們吃瓜群眾不懂得還是閉其尊口!

    出師未捷身先死,

    長使英雄淚滿襟!

  • 14 # 小獅子看大教育

    “未出茅廬而知天下三分”自古以來諸葛亮都是智慧的化生,無疑,在政治和軍事方面諸葛亮許多方面無可厚非,但是縱觀整部史書,我覺得諸葛亮的病逝及蜀國的滅亡和他的幾個不足之處是分不開的,這也是很多人摸黑諸葛亮的一些原因:

    一、不善於培養人才。

    劉備白帝託孤後,蜀國差不多就是諸葛亮一人說了算。以他的謀略,治理國家自然不成問題,但是他沒有認識到”可持續發展”這個問題,我們可以看到,諸葛亮死後,蜀國迅速就土崩瓦解,難道偌大的蜀國除了他就沒有別的可以獨攬大局的人麼?事實的確是這樣,楊儀等皆是參謀型人才,論謀略和眼光皆不行。這和魏國當初的情況相差很大,死了一個郭嘉或者荀彧照樣能夠稱雄於北方。也許有人會說,魏華人才濟濟,天下才俊多集於此。難到蜀國偌大的一塊地就生產不出“人才”麼,再說有誰天生就是“人才”呢?不都是後天培養的麼?

    如果說諸葛亮殺馬謖是因為立了軍令狀在先,不殺之無以振軍威。那麼殺魏延就有點不近人情。魏延孤傲了些,和當權很多人都有矛盾,為相者如果能調和這種矛盾,循循善誘的話不失為一件好事。何必要冠以其“腦後有反骨”之名呢?這點諸葛亮比不過曹操。

    從中可以看出,諸葛還是比較自我的,如果能充分做到集權和分權並用,給更多的繼任者一些重大事務決策的權力,好好培養的話,他也不會這麼辛苦的積勞成疾,說不定最後情況就能有所改觀。

    二、戰略失誤

    蜀國採用的戰略是“以攻為守”的策略,在當時的情況下,這的確是一條很好的出路。但是結果反而卻是消耗了本國的國力,我們可以看到諸葛亮六出祁山,幾次都是因為糧草不濟,無功而返。

    “以攻為守”畢竟不是長久之計,當時弱國為了生存唯一的出路就是聯合兵力,共同發展,所以說蜀國想勝利唯一的出路就是聯吳。就像當年六國抗秦一樣。

    經過了吳蜀之戰,聯吳在道義上是說不過去了,這時就需要劉邦這樣的“無賴”出現,可惜諸葛亮他畢竟不是劉邦。

    可以假想一下,如果蜀對外能聯合到吳,內修政理,清除奸佞,扶植人才,採取後來明朝劉基的“高築城、廣積糧、緩稱王”的策略,天下三分,鹿死誰手還未可知。

    今人看古人,總能說出個是非曲直,但是如果置於當時的環境下,誰又能做到面面俱到呢,又能不犯錯誤呢?我還是很佩服諸葛亮。

  • 15 # 我行異

    在這個世界上最不缺的就是噴子,在噴子的眼裡上天下地除了自己外,不是能力欠缺就是道德淪喪,但要真要他們做點事,就啥也做不成,還會一頓埋怨,人生寶貴,遠離噴子。

    網路都興起更是噴子們的樂園,在這裡沒人知道他們的真實身分,真實生活,正如龍入大海,自由馳騁。

    加之有些自媒體,為了吸人眼球,搞出一堆像是諸葛亮不善徵戰,定中原諸葛家就是下一個司馬家,白帝城埋伏了五百校刀手等言無論次的東西。

    其實要看對一個人的評價,首先要看當時的人物對諸葛亮的評價。時人對諸葛都是一致好評,連敵人司馬家的人都對諸葛亮評價甚高,要自己看重容易,要被敵人看重可不簡單。

    當然人無完人,諸葛亮自然有他的缺點,但我們應該更注重一個人的優點,誰能做到大權在握而不貪,鞠躬盡瘁盡責盡義為國,成功的人都是嚴於律己,而寛於待人。

  • 16 # 文史學生仵三源

    在任何時代,總有一些人,為了表現自己的標新立異、與眾不同,肆意的任性的毫無根據的扭曲事實,惡意中傷甚至汙衊誹謗歷史上的名士先賢,這實在是數祖忘典,讓人無法忍受。誠然,世間沒有完美無缺的人,每個人都有缺點,但如果拿著放大鏡去看待古人的缺點,緊盯著古人的不足之處,進行宣揚和傳播,那豈不是對歷史的侮辱,豈不是對中華文化的誹謗?   近日,有人提出諸葛亮過於謹慎,甚至說害怕功勞被人搶走,所以才不聽從魏延奇襲子午谷的建議,更有人說諸葛亮是個權臣,架空了劉禪,和姦臣曹操差不了多少。每次看到這些言論,內心都感到悲哀,以諸葛亮的人品、行為和道德,竟然有人如此的猜測,真不知道該如何評價,只能說實在是“誅心之論”。當年秦檜給岳飛定下的罪名是莫須有,韓世忠問什麼是“莫須有”,得到的回答是“或許有吧”,要是說猜測人家心裡“也許想過怎麼樣”而定罪,那麼世間就不會存在忠臣良將,恐怕連堯舜禹湯這樣的大德大賢也會是罪惡滔天的。論跡不論心,論心世上無好人。   諸葛一生唯謹慎,事實上,他不得不謹慎,他也不敢不謹慎。諸葛亮小時候父親就去世了,他是跟隨叔父和哥哥長大的,在那個亂世,他一個書生能做的也只能是動腦子和寫文章,為了避開戰爭,諸葛亮來到了荊州南陽,一邊耕種一邊學習。他不是曹操這個官二代,更不是孫權這個世襲王侯,不像他們可以隨意的折騰。他只能一點一點的積累,對於他來說,生活中容不得半點錯誤,如果走錯一步,就可能面臨性命之憂。   水鏡先生司馬徽給諸葛亮起號“臥龍”,荊州就那麼點地,荊州牧劉表自然聽說過諸葛亮,曾請他出山,可諸葛亮分析形勢,覺得劉表不是明主,所以沒去,事實證明,劉表父子在曹操鐵蹄之下不堪一擊。劉備客居荊州,寄人籬下,除了關羽、張飛,要兵沒兵,要地盤沒地盤,只有一個所謂的“劉皇叔”的名聲,在這種情況下,諸葛亮跟隨了劉備。一來劉備為劉氏宗族,二來劉備仁名遠博,三來劉備志在恢復漢室。恰恰因為目標和價值觀一致,諸葛亮才會扶保劉備。說實在的,諸葛亮為名嗎?為利嗎?為官嗎?當時曹操剛剛統一北方,臥龍先生諸葛亮要去了,曹操也必然會以上賓之禮相待。東吳孫權也是野心勃勃,諸葛瑾還在那兒打工,諸葛亮要是去了,最不濟也會和他哥哥一樣身居高位。然而,諸葛亮卻是選擇了一無所有的劉備。   劉備從一無所有到成都稱帝只用了十二年,請問誰的功勞最大?無疑是諸葛亮。然而年輕的諸葛亮還是阻擋不了劉備伐東吳的決心,夷陵之戰被陸遜放了一把大火,蜀漢軍隊被燒的七零八落,從此蜀漢的勢力變的更加弱小。諸葛亮在永安被劉備託孤,可是他留給諸葛亮的是一個什麼樣的爛攤子!北方曹魏,東方孫權,南方蠻夷,哪一個是好對付的對手!內部亂七八糟,江州派、荊州派、益州派彼此之間明爭暗鬥!蜀漢兵源短缺,物價上漲,經濟和軍事遭遇空前的危機!最無奈的是劉禪那個扶不起的阿斗,天天吃喝玩樂倒也罷了,還動不動就給諸葛亮掣一下肘!   為了恢復漢室,為了報答劉備知遇之恩,更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諸葛亮一直都在北伐,無時無刻不在準備著北伐。也許有人會說諸葛亮窮兵黷武,然而豈不聞兵法上講最好的防守就是進攻,事實上,以當時的天下格局,又怎麼可能做的了純粹的防守。曹丕也好,司馬懿也罷,甚至東吳的孫權,他們也是在思考著怎麼樣能拿下蜀漢,曹丕就曾經多次派兵攻打漢中,企圖滅掉蜀國。孫權虎視眈眈,也不止一次和曹丕私下勾結,商量如何劃分蜀國地盤。   在這種充滿內憂外患的形勢下,諸葛亮怎麼可以不謹慎,怎麼可以不面面俱到,蜀國真的經不起一次失敗,哪怕是一次小小的失敗都可能使整個國家陷入災難。猛一看魏延奇襲子午谷的建議好像不錯,然而千里奔騎,人家怎麼可能不知道,又怎麼可能不防禦,難不成可以天真的以為曹丕的智商和劉禪一樣,被鄧艾一千部隊就可以滅了國!至於說諸葛亮專權,他要是不把權力抓到手上,那麼給誰?劉禪嗎,那個傻子憑什麼跟曹丕鬥?光內部那些派系矛盾估計他都理不清!再說諸葛亮給自己的定位一直是丞相,上書《出師表》,自我降罪和懲罰,這些可不是那個加了九錫的曹操能辦到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真的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可以說諸葛亮雖然身居高位,可他沒有享受過一天,更沒有過一天清閒!這樣的忠臣典範,這樣的人傑楷模,我們有什麼理由,甚至有什麼資格去說他的不是呢?請尊重一下古人,更請尊重一下歷史,停止誹謗他們,停止汙衊他們,而是要宣揚他們,讓更多的人知道他們的品德,這才是對中華文化最好的繼承。

  • 17 # 南朝居士

    行藏以道,出處因時,使無三顧頻煩,亦以水鏡鹿門,甘心肥遁;

    成敗論人,古今同慨,似此全才難得,尚有子由承祚,刻意譏評。

    這是張曜孫題武侯祠,也就是寫諸葛亮的一副楹聯。什麼意思呢?

    上聯說,如果不是政治環境絕對可靠(三顧茅廬),就算你偉大如諸葛亮,還不如像水鏡先生司馬徽、鹿門隱士龐德公一樣,躲得遠遠的。

    下聯說,任何事情都可以用來黑你,就算你偉大如諸葛亮,也還有蘇轍、陳壽之流,站著說話不腰疼。

    雖然這樣說了,但是,你覺不覺得,是因為你心裡把他奉為神明,神化他了,別人說點不一樣的,你就覺得是摸黑?

    比如,《三國演義》把他捧為神了,說他是謀士,軍師,五行八卦、奇門遁甲都精通,而且能掐會算,還能借東風,

    但是呢?法正才是謀士,而諸葛亮更多的政治和治國方面的才華。

    諸葛亮是人,普通的人,可以類比於管仲、蕭何這樣的人,優秀的政治家,治華人才,沒有必要當成神了。

    所以啊,說別人摸黑,還不如看看自己是否理性的看問題。

  • 18 # 南境北梨

    有人說過,非議是成功的佐料,沒有它不香。

    從古至今,只要是歷史留下來的名人都伴隨著各種謠言,緋聞,並且被大眾津津樂道。

    而且,古人的歷史,在我們對今日現實評價的體系中,佔據權重過大,簡單點來說,就是現在的人愛引用經典,就是盲目對歷史參照並且應用到現實舉例中。

  • 19 # 青史如煙

    諸葛亮也是一個普通人,作為軍事家也吃過很多次敗仗,只是三國演義站在漢室正統的角度,對劉關張進行了美化,進而將諸葛亮這個謀臣角色進行了誇張和拔高,如果先入為主把三國演義裡的事情當真了的話,那後續的一些描述有可能就會被誤認為是對諸葛亮的抹黑,用平常心看待歷史,看待其中的每一個人,抹黑或者讚美,其實都是過眼雲煙罷了。

  • 20 # 金兔王豫生

    古云,人以群分物以類聚,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喜歡諸葛亮與不喜歡都屬於正常,多元化時代,況本就是文學作品的外延。至於說刻意抹黑,就有點不厚道了。你可以有你的觀點,但你不能將自己的觀點強加於人。

    歷史上的諸葛亮與相他同類人物相比,在才能、修養、品行等方面無疑是最好的。老百姓的眼光是雪亮的,不然一千多年的祟拜也就向瞎了。人類需要領頭人,他就是一個神,在各個領域都需要這樣的神存在,自己的精神才有寄託,這就是信仰的力量。諸葛亮無疑又是一個文神加機智、參謀之神,人民自有公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衣服上的油怎麼去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