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千個太陽在手
-
2 # 經典智慧國學
古人說的女子無才便是德,是基於當時的社會狀況,婦女的社會地位形成的封建意識,封建社會婦女受壓迫沒有自身的權利,倡導三從四德,一旦接受了教育有了自我意識,就會為了維護自身的權益而奮起抗爭,所以男權社會就倡導“女子無才就是德”來欺壓廣大婦女,穩定當時社會狀況和地位。是封建時代不平等的社會現象。
-
3 # 南風文化茶坊
【被誤解千年的俗語】
首先說,這句話今天大部分人都理解錯誤,一誤誤了幾千年。中國古文化博大精深,留下來很多傳世佳作和名句。由於古文精煉且常有特殊語境,所以很多話傳著傳著意思就變了,有的甚至和原文理解相反。
比如“七不出八不歸”,還有這句“女子無才便是德”等都是典型的理解錯誤。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在現在看來,大家的理解是女子不要有才華,在家做好家務,照顧好家人的生活就是好女人。其實原話並不是這個意思。
女子無才便是德到底是什麼意思,要先說到這句話的上句,方能不斷章取義。上句是“男子有德便是才”,意思是說,一個男人有了德行才能成才。這符合儒家的忠孝思想。
下句的“女子無才便是德”,是說女人不顯露才華便是有德行,而不是說女子沒有才華便是有德行。既有才華,又很謙卑,這才是知書達禮的女人。這句話其實是說,女人要知書達禮。
中國古文化是一座深礦,需要我們不斷探索不斷挖掘才能弘揚。(南風)
-
4 # 胡力平174024905
這句話本身就是帶有約束古代婦女的意思,女人一旦沒有文化,就多順從一些!順從了,人家就感覺善良了!一旦善良就有德了!
-
5 # 五十言
《漢語大詞典》解釋為:“舊時謂女子沒有才學,才能做到三從四德。是封建社會中輕視婦女的惡習。”你沒看錯,就是今人所理解的那個意思。那些說什麼這種意思是誤解的,不值一辯,去把《紅樓夢》第六十四回讀一讀就行了。另外,相關論文,知網大把。不要人云亦云。
-
6 # 弘道積德老子文化獎
女子無才便是德,何為德:道之以德,善生為本,萬物本性。
女子善生,而男人再有才也不生,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而常自然,善生第一,女性是偉大的、柔弱的、慈愛的、善良的,女性和孩子地位的提高是社會由汙染向品德、最後復歸於德道的標誌。
才:何謂才,後天人為之偽的產物。若無德,才不僅無用,反而有害。
-
7 # 士說新語
“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出現於明末,是一句名諺俗語,這個考證結論為大多數學者所共認。
據目前所見的文獻記載,這句話在晚明時期兩位文人的著作中均有出現,一位陳繼儒的小品集《安得長者言》:“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另一個出處是在馮夢龍《智囊》:“語有之:‘男子有德便是才,婦人無才便是德’。其然,豈能然乎?......無才而可以為德,則天下至懵婦人毋乃皆德類也乎?”
馮夢龍《智囊》中的口吻明顯是引述他人之語,且馮本人顯然也是反對這種說法的,女子無才便是德,豈不是說天下所有傻女人都有德了?
既然不是馮夢龍說的,那麼這句話的始作俑者應該就是比其早一些的陳繼儒。而陳繼儒的小品集《安得長者言》,據他本人說,是收錄的一些年長的四方名賢,或者窮儒老宿的名句,覺得有幾分道理就寫到書中,用來對後代子女教育的。
而這“女子無才便是德”這一句,他作了如下註解:“女子同文識字,而能明大義者,固為賢德,然不可多得;其他便喜看曲本小說,挑動邪心,甚至舞文弄法,做出醜事,反不如不識字,守拙安分之為愈也。”
“女子無才便是德”的真正含義不在“反才”,而在於“正德”。這句話本來就是從一個完整的句子中截取出來的,原句本來是“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所產生的明末社會商品經濟正日益發展,反理學思潮潛滋暗長,各種反理學,反禮教的觀點紛紛出世,批判理學道統對人性的扼殺,肯定人性中的自然情慾的天然合理。
在此背景之下,男女自然的情感才思獲得一種縱慾式的發展,嚴重威脅著儒家禮教的道德精修。“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正是旨在對這種男女逞才適情、上風柏樹的時弊進行校正的儒者之論。與其說它是對“女才”的一種禁制,不如說它是衛道儒者面對頹俗的無奈嗟嘆。也可以說是對儒家道德價值淪喪的憤怒吶喊,所發論之重點,首要不在“反才”,而是“正德”,包括“女德”,當然也包括“男德”。
這種挑戰儒家“德本位”的事情,在歷史上其實屢次發生。比如,漢代婦女干政引發禮教對女德的強調、魏晉隋唐時期儒道鬆弛招致宋明理學的彈壓一樣,晚明淫風猖行激起衛道儒者“反才”、“”正德”之論,都是這種儒家一貫作風的表現。而後句相比前句更多博得時人關注,主要是因為儒家禮教一貫賦予女性相比男性更多的性別道德責任,對女性的道德苛責和訓誡更能符合男權社會性別倫理話語邏輯的一貫口吻。
當然這句話裡面也有“反才”的成分,那麼為什麼儒家衛道士們要“反才”呢?主要還是因為明末理學鬆動,發達的商品經濟背景下,文才充當了淫風的幫兇,就跟我們今天的娛樂圈一樣。明末青樓文化大肆猖行,善詩詞歌賦的妓女日益增多,時人多仍未女子有才則“淫詞麗語”,壞了德性;才子佳人小說中對女子才情的尊崇甚至高揚,使得現實中才女不循禮法、才子風流多情的故事頻頻發生,才子與才女式的結合往往被傳為風流佳話,給人造成印象,不論男女過度痴迷於文才書法性情多會邪淫不貞、滅理亂倫。正是在“才”妨了“德”、損了“德”的情況之下,為了“正德”,才提出要“反才”的。
而這句話之所以在明末社會廣為傳播,並不是因為它是什麼顛破不滅的真理,有大批的支持者,而是因為它在情慾橫流,儒道廢弛,禮教權威本身有待重建的明末社會,無論從反禮教還是從支援禮教的立場出發,都對這句話頗有非議,成為了一時間的熱門話題,這才以至於無人不知不為人曉的。到了清代,禮教社會在強權之下得以重建,這種本身並不是很主流的論點遂取得了壓倒性的輿論優勢。由此,才逐漸成為我們今天理解的那個意思,女子有才就不德,這種重“反才”而完全忽視"正德”的性別歧視觀念。
-
8 # 像一陣風吹
中國古代是一個男權社會,女性地位很低。你看看中國歷史上只有一個女皇帝—武則天。女性社會地位不高,很難從政。女性在參與政治時是被排擠的,除了唐朝社會風氣比較開放一些。古人崇尚三妻四妾,幾乎聽不到一妻多夫的。在一個男權社會,女性有才華往往會給家庭帶來不幸。女子太有才華,會威脅到男人的地位和麵子,所以古人都喜歡女子沒才華,安分一些,這樣比較安全,以女子無才便是德為榮。近代社會,女性地位提高了很多,還有了婦女節,都是社會進步的後果。人人都可以有才,有才華髮揮自己的價值。不要還單純地一直以為女子無才便是德還好!研究社會現象,一定要結合當時的社會背景。
-
9 # 路遙lgy
“女子無才便是德”還有上半句,就是“男子有德便是才”。這句話出於明代曹臣所輯的《舌話錄》。
這裡的“無才”,不是指女人真的無才,而是宣揚德的重要而已,古代人在才與德之間,一向是推崇德的。在男權社會里,男人只是要女子不問世事,不要具備治國平天下的才能,是擔心女人剝奪了他們的社會主導權。
所以,在古代社會,對女子之才是一直要壓制的,不惜用“紅顏禍水”此類的話來渲染。連面容嬌好都成了危害國家的根源,那要是再有點才華,豈不是要亂天下了?
以此可以看出,古代女人的地位,也可以看出封建禮教社會,對女人的苛可,當然也有男人自己心裡的醜陋與不自信。
“女子無才便是德”,還有一層意思就是,剝奪下層人民獲得知識的權利。宣揚這種觀念的都是權勢士族的人,下面的女人都有了才華,那他們的孩子們自然就會有能力了,那麼這些有權勢的人,怎樣穩固自己的權利呢?都有了才華,權利階層就不存在了。
所以,這些權勢階層極力宣揚“女子無才便是德”,以鞏固自己的地位。而自家的女兒則是個個書香門第,大家閨秀。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兩重標準。
寫了《女誡》的班昭是出自士族家庭,而她寫的《女誡》,開始只是用來教育規範皇宮裡的宮妃們的。很快就被傳到了有權勢的階層,“三從四德”成了約束婦女的戒律。
“女子無才便是德”,其實是古代有權勢階層對自己利益的一種保護,當然也是古代男權社會里,男人極度心虛的體現。
-
10 # 木木09111
男權社會,女人是附屬品,要得僅是懂規矩的工具,不需要懂得太多知識有點思想的人,整個社會也一樣,老百姓必須要洗腦,太聰明不好管理
回覆列表
“女子無才便是德”這這句話裡的“無”字,不只是沒有的意思,而是一個動詞,有“不顯露”的意思。
古代女性有才華的很多,比如著名的四大才女:蔡文姬、李清照、卓文君、上官婉兒,難道就因為她們有才華,就能說她們沒有德行呀!這說不過去,簡直是妄談。所以這句話的“無”,不是沒有,不是說不能有才華,而是指雖然很有才華,但是不張揚,不外露,不在人面前顯擺,把自己的姿態擺的很低,是一種謙卑的表現。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既有才華,又很謙卑,自己不認為自己有才華,這才是女人最大的德行。
這句話還有一個意思。雖然女子自己沒有才華,但是他可以相夫教子,可以培養有才華的孩子,可以幫助丈夫成才,這是婦德,也是一種偉大的德行。
所以說,雖然古代的女性們雖然很少有讀書的機會,有才華的不多,但是她們卻承傳了家道、家風,懂得做人的道理,能夠把子女培養成人才。她們就像大地一樣,能夠厚德載物,是一種偉大的德行。
另外這句話還有上半句:“男子有德便是才”,和“女子無才便是德”意思相似,都是教導我們應該怎樣做人的,無論男女,都要以德行為主,才能為輔,這就是我們傳統文化的核心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