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雲南居君
-
2 # 殤流雲
一般太宗都是第二位皇帝,也有例外是第三位皇帝的,細數中國歷史,一共有22位廟號太宗的皇帝。
商太宗:太甲又名子至,生於亳州,生卒年不祥,在位23年,是商湯嫡長孫,太丁兒子,外丙和仲壬的侄子,商的第四位王上。
他初登大寶,就隨意行令,只想去享受,百姓生活困苦,朝堂政事昏亂,又破壞了湯制定的法規。伊尹是屢勸無果,無奈之下放逐於桐宮。
好在太甲在桐宮三年,能夠幡然醒悟,重新執政,各諸侯都願順於商,百姓也能安居樂業。
而且太甲就是歷史上,第一位廟號太宗的帝王,也是唯一一位王位太宗。
漢太宗:劉恆,於前203年出生在河南,是西漢的第五位皇帝,漢高帝劉邦的第四個兒子,與漢惠帝劉盈是同父異母的兄弟,母親則是薄姬。
在呂雉死後,周勃和陳平等人,消滅諸呂,迎劉恆登基,史稱之為漢文帝。
劉恆在登基之後,是勵精圖治,興修水利設施,倡導節儉與樸素,廢除嚴苛的肉刑,使國家強盛了起來,百姓能夠安居樂業,與兒漢景帝劉啟,成文景之治,也是漢武帝劉徹的爺爺。
文帝防諸侯慎於防匈奴,對諸侯總是以德服人、必要時以武平亂。對匈奴,用和親來止戰,求得安定團結、使國家能夠休養生息。
在前157年駕崩於未央宮,廟號太宗,諡號孝文皇帝,葬於霸陵。
還有《二十四孝》為母親親嘗湯藥的,就是漢文帝。
吳太宗:孫休字子烈,於235年生於江蘇,是浙江人,三國吳孫權之子,是東吳的第三位皇帝。
曾被封琅琊王,在258年孫綝政變時,罷免孫亮為會稽王,立了孫休為皇帝,孫休三讓之後才登基,改元為永安。
後加封孫綝為丞相,致使孫綝權勢過大,不得已孫休只能與張布、丁奉合謀,除掉了孫綝。
孫休登基後,頒佈良制政令,嘉惠百姓生活,促東吳繁榮昌盛。且孫休好文,於永安元年時創立國學,還設了太學博士制度,與詔立五經博士,為南京太學之濫觴,韋昭還是首任的博士祭酒。
在264年孫休去世了,諡號景皇帝,葬於定陵
成漢太宗:李雄字仲俊,在274年出生於甘肅,祖籍四川,成漢開國皇帝,在位30年。
304年李雄自稱成都王,改元建興,306年李雄稱帝,國號為成,建立成漢政權,改元晏平,在位期間,愛護百姓、知人善任,頗有明君之風。
334年李雄駕崩,享年六十一歲,廟號太宗,諡號武皇帝,葬於安都陵。
後趙太宗:石寇覓,是後趙武帝石虎之父。石寇覓早逝,因此石虎被石勒的父親石周曷朱收養,因而有人稱石虎是石勒的弟弟。
石虎稱帝后,追封他為皇帝,諡號孝皇帝,廟號太宗。
前涼太宗:張茂字成遜,在277年出生於河南,祖籍甘肅,涼武王張軌之子,涼昭王張寔胞弟,前涼第三位君主。
320年兄張寔遇害後,繼涼州牧,張茂尊東晉是正,西控諸戎,東攘劉曜。
324年張茂薨逝,終年48歲,諡號成公, 葬於文陵,張祚稱帝后,追諡成王 ,廟號太宗。
西燕太宗:慕容衝小字鳳凰,生於359年,是遼寧人,鮮卑族。十六國時期西燕政權第二位皇帝,前燕景昭帝慕容儁之子,母親是皇后可足渾氏。
359年封中山王,任車騎將軍、大司馬。前燕滅亡後,歸順前秦,擔任平陽太守。384年淝水之戰後,起兵河東,擁兵進攻蒲坂,被前秦將軍竇衝所敗,投奔兄長慕容泓。
西燕烈文帝慕容泓被殺,出任皇太弟,依制行令,自相署置,施政殘暴,導致道路不暢,人口的流失較嚴重。
385年登基稱帝,年號更始,聯手後秦天王姚萇圍攻苻堅,進駐長安。386年慕容衝享樂於長安,不想東歸,又懼後燕慕容垂強盛,想要長安,讓鮮卑人都非常憤怒,左將韓延以眾人不滿,殺死了慕容衝,終年二十七歲,諡號為威。
前秦太宗:苻登字文高,於343年生於甘肅,氐族。前秦第五位皇帝,前秦宣昭帝苻堅孫,前秦隴東太守苻敞子。
苻登天生勇敢,很有魄力,崛起於秦州長史。
386年任大將軍、督隴右軍事、雍河二州牧、略陽公,同年即位,大赦境內,屢次攻打後秦。
394年被後秦文昭帝姚興攻打,因為兵敗導致被殺,時年52歲,諡號為高,廟號太宗。
主要成就,代替衛平、數次敗後秦;斬殺了吳忠
晉太宗:司馬昱字道萬,在320年生於健康,祖籍河南省。
東晉第八位皇帝,晉元帝司馬睿幼子,與晉明帝司馬紹同父異母,母親是簡文宣太后鄭阿春。
司馬昱經歷元、明、成、康、穆、哀、廢七帝,晉穆時期,升任大將軍、尚書事,與尚書令何充同為輔政大臣。何充死後後,司馬昱處理朝政。
且用名仕殷浩等參政,對抗權臣大司馬桓溫。殷浩北伐兵敗,被桓溫所罷免。廢帝司馬奕登基後,封其為琅琊王,升丞相,尚書事。
於372年桓溫改立司馬昱為帝,司馬昱即位後,屢受桓溫牽制,僅能“拱默守道而已”。在位僅8個月後,便因憂憤而死,終年53歲。諡號簡文皇帝,廟號太宗,葬於高平陵。
司馬昱善清談,史稱“清虛寡慾,尤善玄言”,是名副其實的清談皇帝,在他提倡下,東晉中期前玄學飛躍發展。有文五卷,今已丟失。在《淳化閣帖》收其書法作品《慶賜帖》。
北魏太宗:拓跋嗣字木末,在392年出生於雲中宮,山西人,鮮卑族。北魏第二位皇帝,南北朝傑出的政治家。道武帝拓跋珪長子,母親宣穆皇后劉氏,太武帝拓跋燾之父。
拓跋嗣,非常聰明,待人寬厚。403年拜為相國、車騎大將軍,封為齊王。409年立為太子,知生母被賜死後,非常悲傷。
道武帝拓跋珪被刺殺後,領兵進宮,消滅了清河王拓跋紹,繼承皇帝位置,年號永興。登基之後,內裡修庶政,能夠體察百姓,革新為官制度,選用賢才當官。
對外拓國家疆土,北驅逐蠕蠕,設定了六鎮,招諭馮跋。南面打劉宋,奪取青兗豫司四州之地,又攻下了虎牢關,得勝凱旋,此役為南北朝,第一次南北戰爭,以北魏的大勝凱旋為結局。
423年因連年征戰勞頓,病死於西宮,僅有32歲,諡號明元皇帝,廟號太宗,葬於雲中金陵。
即便早逝,也在北魏開國曆史承先啟後的。上承道武帝拓跋珪文治武功,下啟太武帝拓跋燾一統北方。
劉宋太宗:劉彧字休炳,於439年生於江蘇,是江蘇徐州人,南朝宋第七位皇帝,宋文帝劉義隆的第十一子,與宋孝武帝劉駿同父異母,母親是沈容姬。
劉彧生母早逝了,是被路太后養大,先封淮陽王后封湘東王,歷任秘書監、中護軍、侍中兼衛尉、領軍將軍等重要官職。
在前廢帝劉子業登基後,出任南豫州刺史,於465年殺死前廢帝劉子業後登基,改年號為泰始。
執政前期,平劉子勳義嘉難,平方鎮叛亂,耗損大量國力,直接導致北魏侵佔山東和淮北地區。
出於防範孝武帝劉駿諸子奪取皇位,惡意殺害皇族的宗親、以及各功臣名將,大大削弱了統治階層力量,這也導致王朝開始了衰敗,也讓寒門武將蕭道成趁大勢而崛起。
於472年病逝僅34歲,諡號為明,廟號太宗。曾撰《江左以來文章志》、續衛瓘所注《論語》二卷。
南梁太宗:蕭綱字世贊(纘),於503年生於建康宮顯陽殿,南北朝南梁第二位皇帝、梁武帝蕭衍三子,昭明太子蕭統同母兄弟,母親是貴嬪丁令光。
初封晉安郡王,累遷驃騎將軍、揚州刺史531年昭明太子去世後,冊立為皇太子。侯景之亂也導致,梁武帝蕭衍被囚禁並被餓死監獄裡,於549年蕭綱登基稱帝。
550年改元大寶,551年蕭綱被侯景廢為晉安王,同年被侯景殺害,僅49歲。
葬於莊陵,廟號太宗,諡號簡文皇帝。是南朝文學家,創宮體詩流派,作品《老子義》《莊子義》。
廟號高宗,諡號明皇帝(侯景諡)→廟號太宗,諡號簡文皇帝(蕭繹諡)
唐太宗:李世民於598年生在陝西,是甘肅人,唐的第二位皇帝,政治戰略軍事家、以及詩人。
年少從軍,曾救隋煬帝,首倡起兵,拜大都督封郡公,領兵攻伐長安,後為尚書令、光祿大夫,封秦為國公、趙國公。
唐建立後,領兵平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劉黑闥等勢力,為唐的建立與統一,立下赫赫戰功,加封天策上將,封秦王。
626年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被冊立為太子。8月初9,唐高祖李淵退位,李世民登基,年號為貞觀。
初期,虛心納取諫意,內裡文治天下,提倡節約,勸課農桑,實現休養生息、國泰民安,開創貞觀之治。
對外開疆拓土,滅東突厥與薛延陀,征服高昌、龜茲和吐谷渾,重創高句麗。
設立安西四鎮,與北方地區各民族融洽相處,獲天可汗尊稱,為唐後來一百多年的盛世局面奠定重要基礎。
649年李世民駕崩於含風殿,享年52歲,在位23年,廟號太宗,諡號文皇帝(後加諡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葬於昭陵,他愛好文學與書法,有詩作與墨寶傳世。
閩太宗:王延鈞出生於河南出生年份不詳,登基後更名王鏻(璘),閩國第三位皇帝。
王延鈞原任泉州刺史,927年殺兄王延翰自立,被王延稟推戴為威武留後。五月後唐明宗任命王延鈞為威武軍節度使,中書令,封琅琊王。七月後唐又遣吏部郎中裴羽、右散騎常侍陸崇,進封王延鈞為閩王。
931年陳守元假命,建議王延鈞避位受道,當為天子六十年。”於是王延鈞遜位給長子威武軍節度副使王繼鵬,成為道士,取道號玄錫。
翌年春三月復位,要求後唐仿吳越錢鏐、南楚馬殷之例,封自己為尚書令。後唐不答,王延鈞遂斷絕雙方往來。
933年王延鈞稱帝,改年號為龍啟,國號大閩。935年被其子王繼鵬所殺害。死後諡號為惠皇帝,廟號太宗(一作諡號齊肅明孝皇帝,廟號惠宗)。
遼太宗:耶律德光,契丹名耶律堯骨,出生於902年,契丹族,遼朝第二位皇帝,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次子,母親淳欽皇后述律平。
922年拜天下兵馬大元帥,引兵攻略薊北,926年遼太祖病死於途中。德光得述律皇后之助登基,仍以天顯為年號,936年協助石敬瑭滅亡後唐,得到後晉稱子、並割讓燕雲十六州的待遇。
938年改皇都為上京,改革為官制度,劃分南北二面,實行胡漢分治,北面官以契丹舊制治契丹人,南面官以漢制治漢人。
946年傾國之師南征,為後晉敗於燕州長城北部。年底攻陷汴京,俘虜後晉出帝,滅亡後晉,改國號為大遼,年號大同。
947年四月,因民間漢人武裝反抗此起彼伏,遼朝在中原的統治動盪不安。耶律德光不得不罷兵北還,途中病逝於欒城,終年46歲,廟號太宗,諡號孝武惠文皇帝,由耶律阮繼位。
大理太宗:段思良生於899年,另名段思胄,白族人,945年奪侄子段思英皇位,是大理第三位皇帝,段思平弟弟,死於952年,諡聖慈文武帝廟號太宗。
宋太宗:趙光義字廷宜,在939年出生於開封,宋朝第二位皇帝。本名趙匡義,後因避兄宋太祖名諱,改名趙光義,即位後又改趙炅。
976年宋太祖駕崩,趙光義繼位。即位後使用政治壓力,迫使吳越王錢俶和割據漳、泉二州的陳洪進於978年納土歸附。
次年親征太原,滅北漢,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兩次攻遼,企圖收復燕雲十六州,都失敗了,自此對遼用守勢。並且加強了中央集權,在位期間,改變唐末以來重武輕文的國家政策。
趙光義在位21年,997年趙光義去世,諡號神功聖德文武皇帝,廟號太宗,葬於永熙陵。
西夏太宗:李德明又叫李德昭,本叫拓跋德明,字阿移,在981年生於陝西,党項族。西夏王朝奠基人,西夏太祖李繼遷長子,西夏景宗李元昊的父親。
李德明很有氣度,非常有才學,善於用權謀,1004年嗣位夏王。後採用依遼和宋策略,同時向遼、宋稱臣,接受兩國封號,趁機會向西面發展。
數年之間,敗吐蕃和回鶻,奪西涼、甘瓜沙三州等地,打敗了遼聖宗耶律隆緒,勢力至玉門關和河西走廊。對內專注於經濟的發展,促進國內的農業發展。
於1020年遷都興州,1028年冊立長子李元昊為世子。一生的辛苦努力經營,不但儲存下來祖先的基業,而且還不斷的擴張了勢力,為西夏建國奠打下了很堅穩的基礎。
於1032年去世,終年51歲,安葬於西夏皇陵中的嘉陵,其子元昊稱帝后,追贈光聖皇帝,廟號太宗。
金太宗:完顏晟,本名完顏吳乞買,在1075年生於黑龍江,女真族,金太祖完顏旻的四弟,金朝第二代皇帝。
於1125年十月,令諳班勃極烈、完顏斜也為元帥,統領金軍精銳,兵分東西兩路,威脅北宋首都汴京,雙方訂立城下之盟。
於1126年經過半年的休整,金太宗再次命完顏宗望、完顏宗翰摔兩路軍大規模南征,汴京再次被包圍,破郭京六甲法,汴京城因此失陷。
於1135年太宗病死於明德宮,終年61歲,遺體葬和陵。其子孫後代都被海陵王完顏亮殺死,海陵王遷都之後,改葬於大房山,被稱恭陵。死後諡號是體元應運世德昭功哲惠仁聖文烈皇帝,廟號太宗。
元太宗:孛兒只斤·窩闊臺。於1186年生於漠北草原,是蒙古大汗,史稱窩闊臺汗。
元太祖成吉思汗的三兒子,1229年忽裡臺大會繼位,掌蒙古帝國。承父遺志,滅金國,西征歐洲,並打下了中亞和華北以及東歐。
用契丹人耶律楚材當中書令,用漢法開科取士,重用中原文人,奠元之基礎,死於1241年。
元世祖忽必烈於1266年十月,建成太廟,制尊諡廟號,追尊窩闊臺廟號為太宗,諡元英皇帝。
明太宗:朱棣在1360年生於應天府,老師是唐瑜,明朝第三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建文帝朱允炆之叔父。1402年登基,在位22年,年號為永樂。
1370年朱棣被封燕王,1380年就藩北平,1390年率軍打敗北元乃兒不花,聲望日漸高漲,建文帝即位後,激進的進行削藩政策。
朱棣就以奉天靖難為名頭,發動了靖難之役,帶兵攻伐建文帝,1402年打下了南京,榮登大寶。
朱棣在位的時候,勵精圖治,延續洪武時期政策。在政治上,繼續實行削除藩王的政策,加強中央集權;改革為官制度,設立內閣和東廠。
軍事上,五次親征蒙古,取安南,東北設立奴兒干都司,西北設定哈密衛,西南設定大古刺、底馬撒、底兀刺等宣慰使司和貴州承宣布政使司。還委派鄭和下西洋,加強中外友好往來和對南海地區的經營。
在文化上,編修《了永樂大典》,同時為加強對北方的控制,疏通了大運河,遷都在北京。在位期間,經濟非常繁榮,國力日漸強盛,史稱永樂盛世。
但五徵蒙古、鄭和下西洋,遷都北京等舉措,耗費了很大國力,削藩政策不徹底,導致其死後為漢王叛亂留下了伏筆。
於1424年第五次北征蒙古回師途中,病逝於榆木川,享年64歲。廟號太宗,諡號體天弘道高明廣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葬於長陵。
明世宗時期,改廟號成祖,改諡啟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傳位於太子朱高熾。
主作品,御製弘仁普濟天妃宮詩、大明太宗皇帝御製集
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在1592生於遼寧,滿族。後金第二位大汗、稱博格達徹辰汗,清朝開國皇帝,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八子。
皇太極很有氣度,有很聰明,騎射非常嫻熟。1626年努爾哈赤去死後,繼承了汗位,年號為天聰,即位之後,勵精圖治,進行大刀闊斧的社會封建化改革,加強了中央的集權。
征服北韓和漠南蒙古,解除後顧之憂,採納漢族降官建議,確立講和明朝與自固之策,重用漢將,削弱明朝實力,志在入關圖天下。
實行滿漢一體,保護漢人,減輕農民負擔,發展生產,增強兵力。1636年漢、滿、蒙三族共呈勸進表,皇太極正式稱帝,國號大清,迫使北韓臣服。
於1642年不斷對明朝作戰,贏得松錦大戰,生俘洪承疇,使得明朝關外精銳幾乎喪失殆盡,寧錦防線徹底崩潰,清朝迅速進入、領兵入主中原,打下了非常堅實的基礎,也推動了入主中原成為必然之勢。
於1643年皇太極去世,時年52歲,在位17年,廟號太宗,諡號“應天興國弘德彰武寬溫仁聖睿孝敬敏昭定隆道顯功文皇帝”,安葬於瀋陽昭陵,第九子福臨即位。
歷代太宗皇帝,並沒有完全按照時間排序,不過大致是這樣的順序。
由於人數較多,就不一一放圖了,取一個做為封面,希望諒解。
-
3 # 歷史小知
“太宗”這一廟號是守成之君的第一首選,因此在漢朝之後,這個廟號多為各個王朝第二位皇帝的廟號。因此數量過多不一一列舉。下面說一下為什麼歷代王朝都熱衷於為第二位皇帝上“太宗”這一廟號
廟號制度起源於商朝,本是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和創基立業曰“太”,功高者曰“高”,世代祭祀曰“世”,中興者曰“中”的原則給與有重大功績的帝王世代祭祀的褒稱。終商代一朝只有成湯為太祖、太甲為太宗、太戊為中宗、武丁為高宗4個廟號。
其後廟號在漢朝恢復,魏國開始濫觴,亡國之君亦可以有廟號。
由於廟號的數量增加,初始廟號褒揚功績的作用顯得尤為凸顯,成為了守住先祖打下天下守成之君的首選,因此歷代王朝第二位皇帝的廟號基本是用“太宗”。
回覆列表
一般廟號為太宗的皇帝都是開國後的第二位皇帝,而且都是在太宗皇帝的手中,整個封建王朝達到歷史的頂峰,社會穩定,經濟發達,文化繁榮;我們熟悉的中國歷史上的太宗皇帝有唐太宗、宋太宗、明太宗(後改為明太祖),接下來我們一起聊聊中國歷史上有哪些太宗皇帝。
漢太宗——劉恆
漢文帝(前202年-前157年),漢高祖第四子,母薄姬,出生於長安,是《二十四孝》中親嘗湯藥的主角。 前196年被封為代王。前180年太尉周勃、丞相陳平迎立代王劉恆入京,是為漢文帝。其即位後,勵精圖治,興修水利,衣著樸素,廢除肉刑,使漢朝進入強盛安定的時期。劉恆登基後三月後(文帝前元元年正月)立劉啟為皇太子,漢文帝與其子漢景帝統治時期合稱為文景之治。死後葬於霸陵,廟號太宗,諡號孝文皇帝。
晉太宗——司馬昱
晉簡文帝(本名司馬昱,320年-372年9月12日),字道萬,晉元帝司馬睿和簡文宣太后鄭阿春之子,東晉第八位皇帝。 他即位後,一方面應付桓溫,另一方面延續之前的措施,又引王坦之、謝安等人與桓溫抗衡,而二人不負眾望,最終成功挽救了晉室。372年9月12日去世,年五十三,諡號簡文皇帝,廟號太宗,葬於高平陵。
南朝宋太宗——劉彧
宋明帝(439年12月9日-472年5月10日),原名劉彧,字休炳,小字榮期,宋文帝劉義隆第十一子,宋孝武帝劉駿異母弟,南朝宋第七位皇帝,曾撰《江左以來文章志》、續衛瓘所注《論語》二卷。 他在465年自立為帝,年號泰始,即位初任賢用能,後期奢侈無度。472年5月10日,宋明帝病逝,諡號明帝,廟號太宗。
南朝梁太宗——蕭綱
蕭綱(503年-551年),南蘭陵(今江蘇武進)人,字世纘,梁朝皇帝、文學家。 他在中大通三年(531年)被立為太子,侯景之亂中繼位為帝,他是“宮體”詩流派的創始人,代表作有《沐浴經》《如意方》等,後為侯景所害,葬於莊陵,諡號簡文皇帝。
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598年1月28日-649年7月10日),出生於武功別館(今陝西武功),唐高祖李淵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被尊為“天可汗”。 李世民聰明果斷善於用兵,為唐朝的統一立下赫赫戰功。武德九年(626年7月2日)發動“玄武門之變”被立為太子,登基後對內以文治天下,開創貞觀之治;對外開疆拓土,為唐朝盛世奠定基礎。貞觀二十三年(649年7月10日)駕崩,廟號太宗,葬於昭陵。
宋太宗——趙光義
趙光義(原名趙匡義,公元939年11月20日-公元997年5月8日),字廷宜,出生於開封府浚儀縣,宋太祖趙匡胤之弟,北宋第二位皇帝,即位後改名為趙炅。 趙光義於公元976年登基為帝,次年親征北漢,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此後他兩次攻遼卻都遭失敗,便對遼採取守勢。在位期間鼓勵農業、擴大科舉,改變了重武輕文的陋習。997年趙光義去世,廟號太宗(諡號至仁應道神功聖德文武睿烈大明廣孝皇帝)。
金太宗——完顏晟
金太宗(完顏晟,女真名:完顏吳乞買,1075年11月25日-1135年2月9日),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的四弟,金朝第二代皇帝。 他與金太祖共同建立金朝,滅了遼、北宋,並且屢攻南宋。統治期間,他完善了金朝的各種典章制度,積極發展女真文化。他病死於明德宮,葬於恭陵(初名和陵),死後廟號太宗,諡號體元應運世德昭功哲惠仁聖文烈皇帝。
遼太宗——耶律德光
遼太宗(耶律德光,契丹名:耶律堯骨,902年11月25日-947年5月15日),字德謹,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次子,遼朝第二位皇帝。 他統一了契丹,奪取幽雲十六州,採取“因俗而治”的統治方式,實行南北兩面官制度,下詔將國號“大契丹國”改為“大遼”。947年5月,他在河北欒城殺胡林病逝,諡號為孝武惠文嗣聖皇帝。
明太宗——朱棣
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出生於應天(今南京),朱元璋第四子,明朝第三位皇帝,被稱為“永樂大帝”。 朱棣早年封燕王,後透過“靖難之役”奪取皇位。他在位時,改善政治制度,發展經濟,開拓疆域,派鄭和下西洋,編修《永樂大典》,疏浚大運河,締造永樂盛世。1424年駕崩,廟號太宗(諡號體天弘道高明廣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後明世宗改上廟號為成祖(改諡為啟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
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
愛新覺羅·皇太極(1592年11月28日-1643年9月21日),清太宗,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八子,清初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清朝開國皇帝。 1626年,襲承汗位。1636年,在盛京(今瀋陽)稱帝,建國號大清。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極猝死。在位期間,發展生產,增強兵力,不斷對明朝作戰,為清王朝入主中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廟號太宗,諡號應天興國弘德彰武寬溫仁聖睿孝敬敏昭定隆道顯功文皇帝,葬於瀋陽昭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