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70後大叔講歷史

    李廣祖輩是秦時大將李信,可謂武勳世家。

    他年輕時,精通騎馬射箭,在抵禦匈奴的侵略時,屢立戰功。在做文帝隨身侍從時,可以與猛獸搏鬥,獲得了文帝的青睞。

    他年老時,屢次帶兵出擊匈奴,但都無功而返,武帝認為其命不好,因此嫌棄他,怕他參戰影響到與匈奴關鍵戰役的勝敗。

    一、文帝時英氣勃發

    公元前166年(漢文帝十四年),匈奴大舉入侵蕭關,李廣以良家子弟的身份參加大漢邊軍抵禦匈奴的侵略保衛家鄉,因為他武藝嫻熟、精通騎射,經常可以斬獲匈奴人的首級,因功被升遷為漢中郎。

    李廣的名聲漸漸地傳開,且因其祖上是秦大將李信,武略傳家,因而獲得了漢文帝的青睞,特許他隨侍在身邊,成為武騎常侍,秩八百石。

    《史記》:嘗從行,有所衝陷折關及格猛獸,而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時!如令子當高帝時,萬戶侯豈足道哉!”

    期間發生過與猛獸搏鬥的事蹟,漢文帝對他大加讚賞:“可惜呀,你沒生活在高祖時代,如果在那時能封個萬戶侯!”

    漢文帝對李廣說的話,顯示了他期望很高,認為李廣封侯是遲早的事。李廣當時年輕,不能獨當一面,只能跟隨大將周亞夫、張武等在大漢邊境作戰,雖常有斬獲,但未有開疆拓土之功,功勞只夠加官,未達到進爵(封侯)。

    二、武帝時命運多舛

    景帝時,在參加平定七國之亂中的昌邑之戰時立了大功。本來可以封侯了,可是他得意忘形,接受了梁王授給他的將軍印,因此得罪了景帝。

    還師後,其他將領都先後封侯,唯獨李廣被景帝厭惡無封無賞。

    漢武帝時期,是西漢軍事實力發展到巔峰的年代,正史記載在這期間有26位將領因軍功封侯,可是李廣在漢朝大軍五次主動出擊匈奴的戰役中,獨自領軍卻以三次迷路無功而返和二次全軍覆沒吿終。

    《漢書·李廣傳》:“大將軍陰受上旨,以為李廣數奇,毋令當單于,恐不得所欲。

    公元前119年,漢朝發動漠北之戰前,漢武帝特意下旨大將軍衛青,怕李廣的黴運給這次遠征帶來不利的戰果,不讓他做先鋒與匈奴單于交戰,作為統兵大將,已經得不到皇帝和元帥的信任,何其悲哀!

    李廣最後的謝幕戰,也十分的不幸,他又迷路了,錯失了戰機,使得已經被衛青主力打敗的單于殘部順利逃脫,衛青因此要治其貽誤戰機之罪,李廣不堪受辱,拔刀自刎。

    年輕時,英姿勃發備受漢文帝青睞;年老時,命運多舛屢屢失敗,讓漢武帝對其失去信心。李廣的心中,直到死時都念念不忘的“封侯”成為其人生最大的遺恨。王維的一首《老將行》“衛青不敗由天幸,李廣無功緣數奇”,道盡了李廣的悲哀!

  • 2 # 歷史哈哈哈

    1.李廣可以說是生不逢時,文帝時代信任老臣,李廣正值少年郎,景帝時代重文輕武,李廣卻是武中將,武帝時代偏愛青年將領,李廣卻已經白髮蒼蒼。由於官職卑微,李廣一直戍守在抗擊匈奴最前線上。

    2.文帝景帝時代,他屢次與匈奴發生小規模的軍事衝突,他的作戰經驗也為漢朝提供了寶貴的財富。而他的威名也為匈奴膽寒。後來漢匈開戰,匈奴幾乎都是把精銳部隊投入到李廣所在部隊,這也是李廣對匈奴戰績不佳的一個客觀原因。

    3.但是,在西漢前期,正是由於以李廣為代表的一代軍人的奮勇作戰,才遏止了匈奴的侵略野心,使他們不敢過分南下侵擾,為漢朝反擊匈奴的準備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4.與漢朝其他將領不同,李廣可以說是一個匈奴化了的漢朝將領,他的帶兵特色和作戰方略都有很強的匈奴特色,比如軍令寬延,逐水草而居。作戰勇猛,精於騎射,但缺少了漢朝軍隊所特有的紀律性和整體性特色。而漢軍對匈奴的優勢,正在於嚴格的紀律性和協同作戰能力。這正是李廣之所以無法在對匈奴作戰中建功的重要原因。在汲取了別人長處的同時,卻屏棄了自我的優點,這顯然是不可取的。

    5.李廣戰史中最精彩的戰例有兩次,一次是公元前127年的出擊戰,一次是兩年後的河西會戰,第一次,他率一萬大軍被匈奴單于三萬主力合圍,幾乎全軍覆沒,卻也使匈奴遭受了同樣的殺傷,並使得衛青可以穿越匈奴兩路主力的空隙,直導匈奴後方。第二次,他的四千先鋒隊被右賢王四萬主力包圍,鏖戰六天,全軍只剩四百人,卻有力的配合了霍去病西出酒泉,痛擊渾邪王。從兩次戰役中可以看出李廣的特點,作戰勇猛,衝擊力迅速,戰鬥力強大,卻多為以硬碰硬的打法,缺少戰術的變通,且貪功戀戰,易於本隊脫離,造成被敵人包圍的不利局面。相比之下,霍去病則聰明的多,在匈奴改變部署的情況下毅然改變行軍路線,直導其薄弱環節,終取得完勝。

    6.平心而論,李廣是一個優秀的將軍,但他是一個將才,而不是一個帥才。其單兵作戰能力勇猛,卻缺少通觀全域性的能力。他可以說是一個好的先鋒,好的將軍,卻作不成一個好的元帥。後來漠北決戰,衛青令他從側翼出擊,從軍事角度講,並非是看輕李廣的才華,而是為了更好的發揮李廣作戰衝擊力強,運動迅速的特點,可惜天不助李廣,一場沙暴毀滅了李廣最後的機會,也使他遭受了橫刀自刎的悲慘結局。但是,作為一個將軍,他將永遠得到我們的尊重

  • 3 # 春風解語

    文景之時,奉行休養生息,並沒有特別大的戰役發生,連文帝都感慨李廣生錯時代,李廣在文景之時,年輕氣盛,因為才能出眾,多為倚重

    李將軍廣者,隴西成紀人也。故槐裡,徙成紀。廣家世世受射。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蕭關,而廣以良家子從軍擊胡,用善騎射,殺首虜多,為漢郎中。

    此段話證明,李廣從孝文帝時期就已經從軍了,當匈奴人沒事來大漢朝打個牙祭,吃個午飯動不動騷擾之時,李廣以平民的身份參軍,抗擊匈奴入侵。因為他善於騎射,斬的人頭多,被認命為漢廷中郎。平民子弟參軍,憑藉一腔孤勇,在萬軍叢中如入無人之境,李廣勇氣可嘉,在文帝時期,他屬於少年英雄正當時。

    李廣初生牛犢的性格,加上年輕氣盛,什麼二百五匈奴人,連猛獸都不放在眼裡,生死看淡,不服就幹,那些衝鋒陷陣和與猛獸搏鬥的事,李廣沒有少幹。他隨文帝出行時,文帝就說啊:“你可是生錯時候了,要是生在高祖時代,以你的本事,封個萬戶侯都沒有問題。”在文帝時期,當時的政策是休養生息,對外的戰役並不是太多,所以李廣在文帝時期,只是受到文帝欣賞,並沒有多大可能去打一場特別打大的戰役,匈奴人侵擾並不是為了能滅大漢,其實他們是知道自己的實力的,來也就是打個劫,弄點好吃好喝的而已。

    及孝景初立,廣為隴西都尉,徙為騎郎將。吳楚軍時,廣為驍騎都尉,從太尉亞夫擊吳楚軍,取旗,顯功名昌邑下。徙為上谷太守,匈奴日以合戰。

    到了景帝剛登基的時候,李廣任隴西都尉,又改任騎郎將。吳、楚七國對天起誓要造反時,李廣隨從周亞夫平叛,在城樓上奪取敵人軍旗,自此揚名立萬,城樓奪旗,特別是戰時,是特別鼓舞軍心的事情,壞就壞在,他的將軍印是梁孝王授給他的,沒有國家正式批文的將軍印,不是合法的。回朝後,念在軍功的份上,不罰就算了,所以也沒有給他封賞。

    就這件事看來,李廣確實只是一介武夫,連將印該誰頒發都沒有搞清楚,雖然梁孝王有意拉攏,但是畢竟他不是真正意義上的boss,你端誰的碗,還看不清楚嗎?

    不過好在他年輕而善戰,典屬國公孫昆邪在皇帝面前為他美言了幾句,說這是個人才,天底下恐怕沒幾個人比得過了,是人才就有恃才傲物的毛病,他屢屢和敵人正面交戰,不顧生死,你不對他好一點,怕是會失去這一員良將的。於是又調他任上郡太守。以後李廣轉任邊境各郡太守,又調任上郡太守。他曾任隴西、北地、雁門、代郡、雲中等太守,都以勇猛殺敵而出名。

    可以想見,在景帝時候,還沒有衛青、霍去病這些名將出世的時候,李廣可以算得上年輕有為,國之棟樑,除卻他,誰還可以擔得起保家衛國的重任,在景帝時期的政策也主要是休養生息,只要匈奴不犯,他也樂得清閒,所以李廣在景帝時期的作用和文帝時期沒有不同,多以防禦為主。和匈奴的爭端,景帝一朝16年,雙方只有偶爾的小規模摩擦,沒有發生大規模戰爭,所以李廣的作用在這兩朝時期,都是防禦為主,當然也偶有小勝利,射殺匈奴射鵰人,以少勝多的小戰役等。

    特別是他那個以少勝多戰,可以說打得特別無厘頭,匈奴人入侵上林時,一個官宦沒事帶人出去玩,或者是溜達,他肯定不是偵查敵情去了。結果遇到匈奴人,官宦肯定打不過,最後找李廣求救,李廣一陣神操作,把匈奴人團滅了。大家都說跑吧,李廣說,跑什麼跑,躺地上睡覺,還得躺得隨意一點,這樣匈奴人就覺得我們後面有援兵,不敢上前。

    結果李廣是對的,匈奴人真的以為他們有援軍,硬是沒敢上前復仇,都躺到半夜了,匈奴人一直在等漢軍的援兵,李廣早就腳上抹油,溜之大吉了。

    司馬遷能把這個戰役寫上《史記》,證明景帝時期,確實和匈奴沒有大的戰役,這個小摩擦,都不算個戰爭。李廣是守衛有功,但是沒有一個功勞可以到封侯拜相的地步。

    漢武帝扶植新的軍事力量,善用外戚,衛青、霍去病等名將異軍突起,李廣善於防禦,而漢武帝時期的對於軍事,以進攻為主,所以李廣的軍事理念不合當時政治氛圍

    到漢武帝劉徹即位,形勢就有所轉變了,李廣已經錯過職業最佳期了,最勇猛無敵的歲已經過去了,這就像一個人的黃金時期,從精力到闖勁都會更加勇猛,黃金期一過,總會有所衰退。

    李廣主要的優勢在於防禦,而漢武帝時期,對於防禦就沒有那麼重要了,漢武帝在位的時期,就對匈奴下了猛藥,誰和你聯姻,誰和你乞和,不存在的。他曾18次出兵征伐匈奴,河套、漠南、漠北三大戰役幾乎團滅匈奴,匈奴的主力部隊所剩無幾,徹底扭轉了匈奴經常打牙祭的不良之風。武帝時期的對外戰爭,已經採取了主動出擊的策略,李廣善於防禦在這時期,屬於跟不上時代形勢,軍事思想保守,作戰方式不適應新時期的理念,過於老舊。

    第二、漢武帝劉徹善於提拔身邊人,喜歡用外戚,他的小舅子衛青,他小舅子的外甥霍去病,都是自己人,這些人都是背景的,李廣不過一介武夫,打打仗,利用利用就好了,再加上漢武帝親手培植了新的軍事力量,衛青、霍去病是作為軍事新生力量茁壯成長起來的,舊有的力量,可以儲存,但是已經沒有再進行扶持的必要。

    李廣一介武人,必然有他自身的性格特點,過於粗豪,不善變通,這也是他的致命傷,與他同時期的程不識就聰明多了,程不識在景帝時,由於屢次直言進諫被封為太中大夫。李廣只知道打仗,並不知道要個上司搞好互動,景帝那麼謙和的領導,他都沒有拿下,更別說武帝這樣的上司了。

    李廣雖然也驍勇善戰,但是他同時代的年輕人,衛青、霍去病更加優秀,在一群獅子面前怎麼能脫穎而出,比才能略有不足,比出生哪一個不是皇親國戚,能建功立業的大功勞,肯定是輪不到他的,這也是他出身的悲哀,有些人是你註定只能仰望的,哪怕你和他們呼吸一樣的空氣,吃同一種糧食。

    表面上看,李廣一生未封侯,和懷才不遇有關係,其實與他性格中的偏執有莫大關係,說白了,他只是一個會打仗的武夫,並不懂得人世故變通

    李廣一生未封侯,外部原因看是懷才不遇,但是他自身也有問題。

    李廣的軍旅生涯有一個恥辱之事,他被匈奴俘虜,假死而逃脫。當時匈奴兵力眾多,李广部不敵,李廣被生擒,單于念他是名將不願殺他,他趁匈奴人不注意就殺了身邊守衛逃出來,回到京都,執法官判決李廣損失傷亡太多,他自己又被敵人活捉,應該斬首,李廣用錢物贖了自己的死罪,削職為民。雖然他保住性命,這件事算是他從軍生涯的政治汙點。

    本來他低調一點也沒有事,可以平安度過一生,但是他偏偏心胸狹隘,有仇必報。有一次他不知道哪裡晃盪去了,回來太晚,城門已關 ,他大喊開門,霸陵亭尉不給開門,說了幾句難聽話,就是將軍來了都不能開門,更何況現在你已經不是將軍了,這門不能開。本來幾句難聽話懟回去就好了,但是他生生的記住了,後來尋了一個機會把這個亭尉給殺掉了。

    殺掉亭尉這事過去了,他又犯了小心眼的毛病,這次是生生把自己氣死了。在漠北之戰時,李廣任前將軍,應聽從大將軍衛青的調遣。衛青令他側面打擊匈奴,他偏偏不聽,非得正面出擊,戰場上以自己的經驗為主,漠視主帥命令,這老頭的倔毛病又犯了。陣前與帥賭氣本就是大忌,他率軍繞道匈奴軍的側面,結果迷了路,沒能參戰。

    到了大將軍幕府,李廣對他的部下說:“我從少年起,與匈奴打過大大小小七十多仗,如今終於有幸跟大將軍出征,同單于軍隊交戰,可是大將軍又調我的部隊去走迂迴繞遠的路,偏又迷失道路,難道不是天意嗎!況且我已六十多歲的老頭了,畢竟不能再受那些刀筆吏的侮辱。”於是刎頸自殺。他到死都認為這是天意,但凡他心胸開闊一點,何至於自刎謝世。

    縱觀李廣的一生戎馬倥傯,最後雖然不是馬革裹屍,但是也算是功勞赫赫,匈奴人聽到李將軍的名字都聞風喪膽,他歷經文、景、武三代帝王,始終沒有拜相封侯,還落得個“刎頸謝世”,讓人不得不唏噓感慨。

    唐代著名詩人王勃在其名篇《滕王閣序》中感嘆道:“嗟呼!時運不齊,命途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王昌齡的《出塞》裡寫道:“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後世對他多有同情,所以才有那麼多詩歌歌頌於他。

    悠悠歲月,時光荏苒,李廣早已不在,是非成敗轉頭空,留得身後事,博得後人評。

  • 4 # 歷史的影子

    漢景帝時期,七王作亂,吳楚叛軍西進之時,梁國首當其衝。此時的李廣作為驍騎都尉隨從太尉周亞夫馳騁梁國,協同景帝之弟梁王打了幾場勝仗,並且在一場關鍵的戰役中,李廣所向披靡,一鼓作氣,奪了敵方的主將之旗。無敵的李廣自然贏得了滿堂喝彩。雖然他僅僅是個都尉,李廣還是被前敵總指揮梁王破例私下授予了將軍之印。這是破格的獎勵,不知深淺的李廣只顧著高興,哪知這次私下的破格獎勵將給自己以後的人生帶來巨大的負面影響。

    朝廷內部的事情李廣當然無緣知曉,他所知道的是,就因為梁王的這次獎勵,朝廷取消了對他的任何封賞。之後,李廣就成了邊將,一直在太守職位上徘徊,從來沒有任何提拔。

    多年後,漢武帝即位,此時的李廣依然是舉國公認的名將之花。新皇帝,新氣象,李廣終於從地方來到了中央,被漢武帝調任未央宮的禁衛軍長官。只是多年的邊地生涯之後,李廣已告別了中年。

    老將蒙羞

    漢武帝一改文景之時的韜光養晦政策,時時表現出有所作為的政治姿態,使李廣再次看到希望之光。

    李廣躍躍欲試,大概又等了四年,李廣才正式由衛尉升任將軍,帶兵出雁門關進攻匈奴。這次遲來的機會卻讓李廣蒙受了恥辱。

    匈奴兵多勢眾,生擒了李廣。受俘的李廣被放在繩編的網兜裡,李廣假裝死去,斜眼看到他旁邊的一個匈奴少年騎著一匹好馬,突然一縱身跳上匈奴少年的馬,趁勢把少年推下去,奪了他的弓,打馬向南飛馳數十里,重又遇到他的殘部,於是帶領他們進入關塞。匈奴出動追捕的騎兵幾百名來追趕他,李廣一邊逃一邊拿起匈奴少年的弓射殺追來的騎兵,最終逃脫,灰頭土臉地回到長安,被判斬首,李廣用錢物贖了死罪,被削職為民。

    歲月不居,時光如流。在偉大的時代,李廣只能在閒居中打發光陰。

    多年之後,匈奴再犯入遼西太守,李廣再次進入漢武帝的視野,被任為右北平太守。多年的威名,讓匈奴望而卻步。不久,李廣又被任為後將軍,跟隨大將軍衛青的軍隊征伐匈奴,可惜這次李廣依然是無功而返。

    主動申請帶兵

    漢朝將軍的後起之秀,大將軍衛青、驃騎將軍霍去病率軍高調出徵匈奴,李廣幾次親自請求隨行。天子認為他已年老,沒有答應;好久才准許他前去,讓他任前將軍。這一年是公元前119年。

    出邊塞以後,衛青捉到敵兵,知道了單于住的地方,就自己帶領精兵去追逐單于,而命令李廣和右將軍的隊伍合併,從東路出擊。東路有些迂迴繞遠,而且大軍走在水草缺少的地方,勢必不能並隊行進。李廣就親自請求說:“我的職務是前將軍,如今大將軍卻命令我改從東路出兵,況且我從少年時就與匈奴作戰,到今天才得到一次與單于對敵的機會,我願做前鋒,先和單于決一死戰。”

    李廣的軍隊沒有嚮導,有時迷失道路,結果落在大將軍之後。大將軍與單于交戰,單于逃跑了,衛青沒有戰果只好回兵。大將軍向南行渡過沙漠,遇到了前將軍和右將軍。李廣謁見大將軍之後,回到自己軍中。大將軍派長史帶著乾糧和酒送給李廣,順便向李廣和趙食其詢問迷失道路的情況,衛青要給天子上書報告詳細的軍情。

    李廣對自己迷失在沙漠中感到非常的羞恥,已經與匈奴打過大小七十多仗,這次打仗偏偏迷失道路,難道不是天意嗎~於是李廣拔刀自刎,一代名將隕落。

    李廣為何不得重用

    文景兩帝時代,李廣在北部邊境7個地方任過太守,飛將軍名號就是那時候掙來的。當時,漢軍對匈奴取戰略守勢,往往依託關塞亭障抵禦敵軍。在居高臨下的陣地戰中,李廣充分發揮箭術高超的特長,射殺了一些靠近亭障的匈奴騎兵,故匈奴送其飛將軍之譽。到了武帝時期,對匈奴改取戰略攻勢,運動戰取代了陣地戰。漢武帝是聽著李廣的大名長大的,上臺後也給了飛將軍表現機會,可惜李廣基本上都沒有抓住,還在野戰中有過被俘記錄。漸漸地,漢武帝就把他晾在一邊了。漠北決戰,李廣執意請戰,漢武帝拗不過,同意了,但私下又悄悄交代衛青只給李廣一支偏師,由於本文主題是漢武帝軍事改革,李廣的事扯太多就喧賓奪主了。

    總之,漢武帝得出結論——老將們不中用了,必須從青年才俊中選拔新生代將帥。問題是:如何觀察和發現人才呢?

    漢武帝決定親力親為,辦法是在宮廷和宮城近衛軍中新建幾支部隊,並且多從名將多出焉的北部邊郡挑人。若稍加留意就會發現,漢武帝時期的名將大多具有相似身份——宮廷侍衛武官出身。最典型的莫過於衛青與霍去病:衛青——出身羽林(增設的宮廷近衛軍,約2000人),選任車騎大將軍、大將軍。霍去病,侍中出身,選任驃姚校尉、驃騎將軍。這也就是為什麼曾被稱為“飛將軍”的一代名將李廣,卻不受到漢武帝重用被嫌棄的原因。

  • 5 # 三思堂

    唐代詩人王昌齡的《出塞》稱:“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這裡的龍城飛將指的就是李廣。唐代王勃的《滕王閣序》裡就有“馮唐易老,李廣難封”這個典故。李廣何許人也?為什麼功高而又難以封侯呢?

    飛將軍李廣

    漢文帝十四年(前166年)從軍擊匈奴因功為中郎。

    景帝時,先後任北部邊域七郡太守。

    武帝即位,召為未央宮衛尉。

    元光六年(前129年),任驍騎將軍,領萬餘騎出雁門(今山西右玉南)擊匈奴,因眾寡懸殊負傷被俘。匈奴兵將其置臥於兩馬間,李廣佯死,於途中趁隙躍起,奔馬返回。後任右北平郡(治平剛縣,今內蒙古寧城西南)太守。匈奴畏服,稱之為飛將軍,數年不敢來犯。

    元狩四年(前119年),漠北之戰中,李廣任前將軍,因迷失道路,未能參戰,回朝後自殺。

    司馬遷評價他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

    為何難封?

    文帝十四年(前166),匈奴人大舉侵入,李廣以良家子弟的身份參軍抗擊匈奴,因為他善於騎射,斬殺敵人首級很多,所以被任為漢朝廷的中郎。李廣曾隨從皇帝出行,常有衝鋒陷陣、抵禦敵人,以及格殺猛獸的事,文帝說:“可惜啊!你沒遇到時機,如果讓你正趕上高祖的時代,封個萬戶侯那還在話下嗎!”

    文景之治時期,崇尚黃老之術,多用老臣;武帝時期,又多用年輕之能臣,而此時李廣又老了。

    在“七國之亂”時,李廣跟隨周亞夫平定吳楚聯軍,立下戰功。梁王劉武看上李廣之才,私授李廣將軍印,李廣不識事務,竟然接受了。劉武當時很想做皇帝,想等哪天他起兵逼宮時,希望李廣能支援他,這一點漢景帝劉啟很明白。當時李廣為什麼要接受將軍印呢,還是一點原因李廣眼光短淺,分不清利害關係,自以為立下戰功,梁王授給將軍印,這是對我的獎賞,我還要拿回京城炫耀一番。結果李廣此舉觸怒皇帝,未受到絲毫獎賞。

    李廣數不能封侯,於是向搞星相占卜的王朔抱怨道:“自從漢朝北擊匈奴以來,我未嘗不在其中,然而其他將領都封侯位列三公,然而我卻沒有封侯,難道我命中註定不封侯?”王朔說:“你想想,你有沒有做什麼虧心事情?”李廣說:“我最後悔的事情就是我殺了已經投降的八百人。”王朔說:“禍莫大於殺已降,此及將軍所以不得封侯者也。”殺俘虜在古代本身就是不道義的事情,何況又殺了800人,因此李廣必會遭到報應。果然從李陵投降匈奴之後,李廣家就衰敗下去。

    李廣在參與衛青大將軍的漠北之決戰時,衛青讓李廣從側路襲擊,但李廣一介勇夫思想的頑疾又出現,他請戰當先鋒,但衛青卻沒有同意李廣的請求,李廣怒而回部。一是衛青瞭解李廣,李廣自以為是,不聽指揮,沒有大局意識,跟敵人小打小鬧行,大規模作戰就不能勝任了;二是衛青看到李廣年紀也大了,體力和精力都不足,而且李廣急於封侯,想最後一博取得戰績,因此在他這種急於求勝的情況下,難免會出現失誤。因此衛青還是很理智的拒絕了李廣的請戰請求。但就是讓李廣從側路進攻,李廣也沒有順利完成任務,他帶領隊伍迷了路,沒有及時和衛青主力部隊會合,以至讓單于逃跑。衛青責怪了李廣幾句。李廣頓時感到一陣悲涼:“廣結髮與匈奴大小七十餘戰,今幸從大將軍出接單于兵,而大將軍又徙广部行回遠,而又迷失道,豈非天哉!且廣年六十餘矣,終不能復對刀筆之吏。”然後引刀自剄,死的很悲壯,百姓聞之皆慟哭之。最終李廣失去了最後一次封侯機會。

    生不逢時

    飛將軍李廣,可謂生不逢時,年輕時戰事太小,年老時又戰不動了。年輕時年輕氣盛,不懂官場規矩;年老時又被武帝嫌棄。正是:率性而為自不知,桃李不言自成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DNF第四章新地圖的任務有哪些獎勵要帶圖的有沒SP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