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8140234220371

    君子講求和諧而不同流合汙,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講求協調。

    原文出自春秋 孔子《論語 子路》: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和而不同”是孔子思想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可以與他周圍的人保持和諧融洽的關係,但他對待任何事情都必須經過自己大腦的獨立思考,從來不願人云亦云,盲目附和;但小人則沒有自己獨立的見解,只求與別人完全一致,而不講求原則,但他卻與別人不能保持融洽友好的關係。“和而不同”顯示出孔子思想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

    擴充套件資料

    一、人物簡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祖籍宋國慄邑(今河南夏邑),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倡導仁義禮智信。他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前後達十三年,晚年修訂《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相傳孔子曾問禮於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由來

    在先秦時代,“和”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是指一種有差別的、多樣性統一,因而有別於“同”。

    比如烹調,必須使酸、甜、苦、辣、鹹調合在一起,達到一種五味俱全、味在鹹酸之外的境界,才能算是上等佳餚;比如音樂,必須將宮、商、角、徾、羽配合在一起,達到一種五音共鳴、聲在宮商之外的境界,才能算是上等美樂:反之,如果好鹹者一味放鹽,好酸者拼命倒醋,愛宮者排斥商、角,喜商者不用羽、徾,其後果便不難設想,也不堪設想了。

    正是在這種思想的基礎上,孔子將“和”與“同”的差別引入到人際關係的思考之中,於是便有了《論語·子路》中的那句話。《論語》子路篇第二十三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求解腳上各部位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