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譙郡太守

    這和兩者的出生成長環境、受教育程度、取得江山的方式等有密切的關係。李世民出生在官宦家庭,從小受過良好教育,長大後為官也沒有經受過較大的坎坷。即使後來李淵反隋,李世民雖然也曾經歷一段時間的南征北伐的時期,但是由於當時李唐勢力已經具有一定規模,所承受的戰爭風險要小的多。後來登基後對待功臣要包容很多。反觀朱元璋,小時候就吃不飽飯,還差點餓死,別說上學了。參加了義軍,全憑膽大心細,腦子靈活,又注意使用人才,最後九死一生成就帝業。深切體會到帝位的來之不易,更容不得他人覬覦和染指,對於稍有威脅的人,那怕是和自己一起出生入死打天下的兄弟,也是不能容忍,最終武力減除了大部分的功臣,為朱氏江山的穩固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 2 # 潘深深說房

    李世民和朱元璋兩個皇帝,一個是貴族,一個草根,草根逆襲當了皇帝,又害怕自己的子孫不能統治這些功臣,所以為了統治屠殺功臣,李世民沒有這方面的顧慮,為了表彰大家的功勞,做了凌煙閣

  • 3 # 洛基之怒

    最早跟隨朱元璋的淮西二十四將中:徐達、湯和、吳良、吳楨、陳德、顧時、華雲龍、張赫、胡海、張龍、郭興、郭英、張銓都是善終,費聚、唐勝宗、陸仲亨、鄭遇春坐胡惟庸案而死,陳桓、謝成坐藍玉案而死,李新、周德興因罪被誅殺,花雲、耿再成戰死,耿炳文是靖難時死的,只有6人是坐案而死,兩人犯罪而死加上這二人共8人也就是2/3以上不是被朱八八弄的......開國六公爵,李善長、馮勝(外孫仍襲二代周王)非正常死亡,而剩下四位:徐達(一姓二國公隨明一代富貴)常遇春—常茂(常遇春早死,後代有捲入藍玉案的,但未殃及後代,後人襲爵懷遠侯)鄧愈(病死,子捲入胡惟庸案被殺,但未殃及後代,後人襲爵定遠侯,外孫明秦王世襲)李文忠(早死,子景隆洪武年襲爵,靖難時不中用,後被永樂帝圈禁,後人仍襲臨淮侯爵)其他主要開國功臣受猜忌而死的還有傅友德、藍玉等。

    有人就會說,哎呀還有個徐達啊,被毒死的了,徐達被毒死簡直....

    來源於個別文人寫的筆記,史料匱乏信用度不高,同時徐達本人嚴於律己不居功而傲,忠誠皇家而有能力,同時跟著朱元璋很早很低調不結黨不營私,完全沒有必要誅殺,就像郭子儀李靖這樣的,軍事點數高,政治智商指數也高,而且徐達死後其家族依然富貴,朱元璋殺人基本上都是弄的你家團滅的,再不濟得減檔次,徐達的兒子徐輝祖依然被重用(洪武朝奉命多地練兵,後掌中軍都督府,這哥們很頭鐵,支援建文帝到最後....),靖難後沒有廢爵,朱棣以“中山王(徐達死後追封中山王)不可無後”為由令徐輝祖兒子繼續襲爵,同時徐增壽一支定國公世襲。明朝最沒有虧待的就是徐達家族了,一門二國公,分鎮南北京。伴隨明朝最終,朱棣後的明朝皇帝也都是徐達的子孫輩了,這樣的非皇族開國功臣待遇怕是歷代都罕見的,而且“魏”和“定”給的規格都不低,尤其是魏,讀史的都知道戰國七雄爵位最尊貴......又有人會說這是因為朱元璋掩人耳目,徐達有兵權有地位,朱元璋殺人性格不會掩人耳目的,胡藍案上萬人還不是說殺就殺,沒有顧及名聲,傅友德、藍玉、馮勝這樣的人個個都是手握兵權,而且藍玉當時功勞並不低了,捕魚兒海戰役比肩封狼居胥,徹底終結了元朝,北元垮臺,徐達後出兵討王保保還被打敗......馮勝出兵攻西北東北、傅友德等定西南功勞也是很大的,還不是和藍玉一樣被幹掉了,幹了藍玉同時端了整個本留給朱標的系統班子......使得建文帝后來手裡無人,只有耿炳文、郭英等幾個老將.....朱元璋此時也有點犯傻了,畢竟幾十年了,至今也存疑,因為幹掉這貨人意味著削弱皇太孫,這也給後人留下了許多話題,就是朱元璋朱棣朱允炆三人之間的,尤其是朱元璋對於接班人的安排問題

    其實說白了,農民出身的集團在富貴後都會出現或多或少的傲和橫,如後來李自成的文武集團一樣,這個和李世民貴族班子不同,藍玉等人功勞大可是同樣蠻橫,成為驕兵悍將,同時文武朝廷內外相通都是歷代皇帝不會容忍的,所以誅殺就往往會來了,而政治系數高的或者說老實聽話的朱元璋也是不會虧待的,比如徐達,徐達就好比李靖,湯和就好比李孝恭,而藍玉就好比侯君集....

    有人會說朱元璋氣量多差怎麼怎麼

    朱元璋氣量並不差,能當幾十年皇帝,但他的氣量還是有的,就說一點,朱元璋派自己的養子沒有血緣的沐英去雲南世守改土歸流,膽識就很高,曾經的忽必烈也只是派自己的兒子忽哥赤為雲南王世守。也沒看錯人,沐氏也是隨明而死(沐天波死於咒水之難)雲南也是最後淪陷的明在大陸省份,沐氏對於中國改土歸流西南很有貢獻,同時感念朱文正封侄孫為世襲藩王,朱元璋看似殺人如麻,實際上對待百姓並不差。

    明朝開國封爵中大部分是追封的,即明朝開國期間就已經戰死了的,明朝開國伯爵以上只有少部分坐死的

    朱元璋生長於農家亂世,對於貪官結黨領悟很深,同時作為中國出身最為底層之一的皇帝(石勒、陳霸先、劉裕等都是)能成為一個大一統王朝帝王自然手段會很多,至於封王也好世藩也好則完全是古人希望自己家族家庭子孫能夠長久的一種願望,對於農民出來的朱元璋,這樣的領悟更深,不僅僅是朱元璋,劉邦、司馬炎、劉裕等都幹過......古人的性格特徵,甘試圖染指皇權一樣被幹,凌煙閣24臣的侯君集、張亮、長孫無忌一樣都沒好下場一樣被皇家幹翻,李靖、李孝恭就和徐達、湯和這樣的人一樣了,低調,自娛自樂安度晚年......而不是像藍玉跳來跳去的,胡惟庸內外搞事這樣.......朱亮祖這樣去地方搞得地方雞犬不寧的......

    不必黑不必洗,朱元璋也是當時的一個人,一個政治家,政治上的都是血雨腥風,不必過多解讀

  • 4 # 笑談趣史五千年

    歷史上有兩位非常著名的開國皇帝很喜歡誅殺功臣,一個是漢高祖劉邦,一個是明太祖朱元璋。他們兩個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多疑,他們共同的身份就是出生草根,都是以農民為代表的開國皇帝。雖然劉邦是一個小小的亭長,但頂多也就一個小村幹部的芝麻小官,依然掩蓋不了他農民的身份。

    李世民雖然不是開國皇帝,因為上面還有他老爸唐國公李淵。但大半個江山都是李世民打下來的,雖然不是開國皇帝,但也是跟朱元璋一樣帶著一幫兄弟出生入死,不是開國皇帝卻勝似開國皇帝。

    李世民當上皇帝后沒有像朱元璋和劉邦那樣對功臣大開殺戒,反而優待功臣。為什麼?要分析其中原因主要和一個人的出生環境、知識文化和成長環境息息相關。分析一個人必須要從整體去剖析,而不是片面瞭解。

    出生環境:朱元璋出生在貧民家庭,小時候一家人連飯都吃不飽,還經常受地主欺負和飽受貪官汙吏對老百姓的欺壓和收刮。這注定了朱元璋一生對貪官苦大仇深,又由於知識的侷限性,導致他看問題往往有一種偏激和偏見的想法。這種偏激和偏見會隨著權利不斷增加而發揮到極致。

    一個人越是苦難越是對成功的渴望,可以說是極度的渴望,所以朱元璋的佔有意識是非常強烈的。當成功降臨的時候,權利就會在他手裡發揮到極致的作用。

    而且朱元璋還有一個性格,那就是多疑。這種多疑的性格主要來自於他的出生,一個人出生不好,往往會懷疑別人看不起他,嘲笑他,使他缺乏應有的自信。因為很多跟他出生入死的兄弟出生條件都比他好,這就越發讓他內心有一種自卑感和對周圍人的不信任。這種心理狀態其實已經進入一種心理病態症狀,如果沒有得到及時的疏導,後果往往會不堪設想。

    一個人如果多疑和不自信,身邊的人往往都會遭殃。多疑不分貴賤,和一個人身處的環境有關。比如出生貴族的崇禎皇帝就很多疑,他多疑的性格導致一系列政策失誤,多疑的性格讓袁崇煥等諸多忠臣死於刀下。多疑和自負也讓他最終葬送了大明王朝。

    所以身居高位的領導如果多疑,他手下的人必然會遭殃。所以對於領導來說,疑人不用用人不移這是基本原則。

    那麼太子朱標死後,朱元璋又將多疑的性格發揮到了極致,但凡有功臣進入他疑心介面,基本就逃不過他的屠刀。

    那麼李世民出生在貴族,是含著金鑰匙出生的人。李世民自小受到良好的教育,成長過程基本沒有受到什麼挫折,這一點跟朱元璋恰好是相反的。

    一個人的性格與他成長的環境息息相關。李世民出身官宦,接觸的都是一些達官貴人和一批有學識的人。與這些人接觸多了文化底蘊自然會比較深厚,自身修養也達到了一定程度。一個人的修養決定了他的胸懷,文化底蘊和深厚的學識再加上個人的修養,註定了這個人心胸比較寬廣。而且李世民與這些當官的人打交道多了自然就掌握了很多官場是的規律,所以李世民普遍比較自信,他知道下面那幫功臣想要的是什麼,怎麼駕馭他們都是輕車熟路的事情。

    所以李世民和朱元璋對待功臣的態度會截然不同。

  • 5 # 幾時幾時

    這兩位都是歷史上比較偉大的帝王,兩個王朝的開創者(李世民不是開國皇帝,但有很多是他打下的)圍繞帝王的自然是那些個王侯將相。但這兩個帝王對於自己部下的做法確實截然不同的。

    首先李世民對於部下可算是厚待了,封官賜爵,死後更有的可以陪葬昭陵,位列凌煙閣。而朱元璋呢,坐穩皇位之後便屠殺功臣。如此大的反差是為什麼呢?

    我認為首先和出身有關,李世民出身貴族,天生高傲,更有其鮮卑族的血統。為人剛強勇猛。根據史料記載,曾經用兩把刀殺敵,鮮血灌滿了衣袖,他把血到掉繼續殺敵。這都使他又高度的自信可以駕馭群臣,兒孫也可以。但朱元璋出身地下,雖然憑藉自己的努力最終當上皇帝,但貧民出身的重八應該是不自信的,對於自己後代也是,不過的確,在朱棣之後也沒有什麼強勢的君王了。

    第二,和部下的出身有關。李世民的部下有很多都出身貴族,大貴族,如長孫無忌便是鮮卑貴族,先輩也是前朝官員。對於李世民的部下來說,可謂牽一髮而動全身,他們背後都要有著家族支援。唐朝時皇帝也受三省六部的制約分權,李世民也不敢動。而朱元璋的部下呢,大都和他一樣是農民出身,其部下的家族全因他們而飛黃騰達。朱元璋的部下沒有家族支援,對於封建君主專制頂峰的明朝,對於大權獨掌的朱元璋自然是任人拿捏。

    歷史其實很有趣,也給我們以啟示、指引。讓我們一起走進歷史,揭開歷史內幕,學習歷史經驗吧

  • 6 # 奔波的金錢豬

    首先,李世民與朱元璋的出身不同,所以他們的思維方式也不同。

    第二,雖然李世民是皇帝,但是在隋唐時期,真正主宰天下的是世家大族,李氏家族能得天下離不開當時大家族的支援。在當時的大唐朝堂幾乎大部分官員都出身當時的大家族,即使李世民身為皇帝也不敢隨便將當時的功臣除掉。

    而朱元璋出身農民,歷經艱辛取得天下。作為一個出身農民的皇帝,他知道農民的艱辛,所以當那些與他一樣出身草莽的功臣,在享受榮華富貴的同時欺凌百姓,作威作福十分厭惡。所以首先將他們收拾掉。

    另一個主要原因就是,當時的太子朱標宅心仁厚,性格較懦弱,他擔心自己的兒子在自己百年以後難以壓制住這些功高震主的功臣以及軍中悍將,所以他要為自己的兒子掃清登基的不穩定因素。這個原因讓他收拾了一些與他不算親厚的功臣。而在自己兒子朱標死後,自己的孫子朱允炆還小,為了防止意外,將與他一起打天下的功臣幾乎全部殺掉或者罷免。

  • 7 # 人文之光

    唐朝和明朝都是中國歷史上的大一統王朝,而唐朝則是以開明、發達著稱,而明朝則是以腐朽、愚昧、黑暗著稱(任憑邪書《明朝那些缺德事》吹捧,也改變不了明朝的罪惡反動屬性),而兩個王朝的截然不同,一定程度上和開國君主有關。

    唐朝的開國皇帝,名義上是高祖李淵,但實際上,唐朝的天下,十成有七成是太宗皇帝李世民(當時還是大唐秦王)打下來的,因此某種意義上,李世民才是唐朝的開國皇帝。

    而明朝的開國皇帝則是朱元璋。

    李世民出身於關隴貴族家庭,貴族家庭的成長氛圍和耳濡目染,讓李世民早早就懂得權力的運作,以及帝國的制度建設,以及對手下人的使用以及制約——從某種角度來說,太宗皇帝打下就有過較為成體系的政治管理學意識。

    而朱元璋打下就是個大字不識幾個的農民,封建農民的狹隘在朱元璋稱帝后體現的淋漓盡致:他不知道該用什麼辦法來防止功臣做大進而奪權,因此朱元璋能做的,就是不斷的殺人,殺功臣,殺有嫌疑的人——一時間,整個明帝國在朱元璋的統治下,成為了人間地獄——當官的怕被殺,有錢的商人也怕被殺,而最底層的農民,則遭到了朱明帝國無底線的盤剝和壓迫。

    而這一切,都是朱元璋在成長中,所塑造的畸形世界觀所導致的。

  • 8 # 開新說事

    李世民和朱元璋中國歷史上大一統王朝的奠基人。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也是唐朝統一天下立下功勞最大的人。朱元璋是明王朝的建立者,也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不同的是李世民和朱元璋對待工程的態度大相徑庭。李世民對功臣基本上都採取了安撫態度,讓功臣們頤養天年。朱元璋則對功臣大打出手,大部分功臣都被他殺死。究其原因,既有他們作為一個帝王,出身個人素質,家庭影響的原因,也有當時時代的原因。 1兩個人的出身和家族不同。李世民出生于軍事貴族家庭。他所在的家族在唐朝之前就顯赫已久,李家結交了當時很多的名人能士,組織了自己的班底。很多人世代就和李家有很好的交情,所以在得了天下以後,大家關係同樣和諧,利益和權力的分配都有明顯的邊界。皇上就可以對他們放心。 朱元璋就沒這麼好運氣了,他完全是農民出身,家裡遭饑荒,只剩下他和他的大哥活了下來。多年的艱難流浪生活,讓朱元璋養成了猜忌,防備心強,做事殘忍的性格。這種性格在亂世時期,對人的生存很有作用,但到了治世,就成了妨礙人與人之間和睦相處的致命因素。 2.唐明兩朝的社會形態不同。唐朝是一個由世家大族為主導建立的王朝。皇帝和功臣都靠自己家族的力量實現政治上的統治,皇上對功臣並沒有絕對性壓倒優勢,他們之間很大意義上是合夥人關係。而且唐朝初年功臣所在的家族,強盛已久,在地方上的勢力很大,唐太宗如果殺害他們,必將招來嚴重叛亂,則對國家造成很大的不穩定。到了明朝,中國早已經進入了平民社會,改朝換代,領導人都是農民出身,沒有深厚的家族背景。在王朝建立後,需要重新組織分配權力和利益,所以說到了在分配權利時,大臣和皇上的矛盾就越發嚴重,鬥爭的結果就是皇上將有可能威脅到他皇位的人全部幹掉,最後自己一家獨大。因為大家都是平民出身,沒有強大的家族背景,皇上殺掉功臣也不會在地方上引起強烈的反彈,反而可以用更忠於自己的人到地方上做官,從而穩定王朝的秩序。 所以李世民可以厚待功臣,而朱元璋只能發瘋,大肆殺人。

  • 9 # 星火辰

    李世民幾乎不殺功臣,朱元璋卻幾乎將功臣殺盡,這其中既有兩人性格上的因素,更多的是因為與兩人的基本條件和麵對的形勢不同。

    一、眾所周知,李世民除了殺了侯君集、李君羨,似乎沒殺什麼其他功臣,朱元璋除了留下了湯和等少數幾人,幾乎將功臣殺個乾淨

    李世民殺侯君集,那是因為侯君集與太子勾結,意圖造反。殺李君羨,那是因為他犯了“女主武王”的讖語。對恃功自傲的尉遲恭,李世民都只是口頭警告一下而已。而朱元璋呢,弄出個案斬殺功臣,還弄出兩次大案成批的殺功臣,殺得功臣們自己都清楚了,冒出句:“你無非是想要我們的人頭罷了。”

    二、為什麼兩個人對功臣的態度會差距如此之大?這不得不先說說兩人早年的生活環境,已經他們性格、人生觀的養成

    李世民是李淵的次子,到李淵的時代,李家已經富貴三代了,而且是當時的一等貴族,李世民是第四代,也就是說,他從小是沒受過什麼苦的。

    而朱元璋呢,到他這一代都不知道是窮幾代了,而且是最底層,從小受苦不說,當饑荒瘟疫爆發後,他家裡人幾乎死光了,照他自己所說,他是備嘗艱辛,看盡人情虛偽。

    正因為如此,李世民的性格中更多是自信、驕傲、高高在上的一面,而朱元璋的性格中更多是猜忌、自卑、危機感的一面。對李世民來說,富貴不過是常態,當皇帝不過在一等貴族裡面提升一層而已。對朱元璋來說,富貴都是來之不易,要以死守住。

    於是,朱元璋在皇明祖訓中大概說,人情奸惡,他是絕不相信人之初、性本善的。而李世民的處事方式,卻是貴族常有的兩面性,用的是大棒兼胡蘿蔔的權謀。

    三、兩人的基本條件和麵對的形勢差別很大,這才是二人對待功臣態度相反的根本原因

    1、從實力上說。李世民的諸將,要麼是他李家的親屬(同是貴族)、要麼是隋朝降將(也是貴族)、要麼是農民軍的降將(不具備對抗李世民的絕對實力),因此李世民無需過於擔心。而朱元璋的諸將,都和朱元璋一樣起自民間,本來地位相同,勢力相差不大,這讓朱元璋心裡既不舒服,更不安心。

    2、從名望上說。李世民的家世,是北周、隋朝的一等貴族,名望很高,諸將中無人能與之相比。而朱元璋和諸將其實是差不多的,甚至所謂浙東文士們的聲望還要超過朱元璋,朱元璋有一回巡查南京,私下裡聽到百姓稱呼他為老頭子,讓他極為生氣。由此可見,朱元璋政權靠的就是武力震懾,而不是名望支撐。

    3、從當時形勢上來說。李世民家族得到了關隴貴族以及關東士人的共同支援,傳位不會出現太大問題。而朱元璋自太子朱標死後,更感覺到太孫壓不住剩下的功臣,因此要借藍玉案把功臣清理乾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4月26日上證又下跌1.2%,回到3100點以下,還有必要減倉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