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棵樹38811653
-
2 # 令狐迦基
1、佛教北傳後,因為各種因緣和合,在中國過去近2000多年裡,發展出了漢傳佛教。其中禪宗是很大一個支派。禪宗的興盛有很複雜的原因,包括當時的整個漢民族的主要文化狀態,以及士大夫階層的認知特點。而頓悟是禪宗很重要的修行過程。
頓悟不是修行的終極,只是過程。不恰當的比喻,類似拿到大學入學通知書,但是,能不能大學畢業,另當別論。
2、佛教修行,是要了生死,那麼按照八正道來修,戒定慧,一樣不能少。禪宗當然是從慧的角度來修,但不要忘了,不管怎麼修,是要從正念正見入手。
因為民間傳說的原因,很多時候,我們把禪宗的頓悟,簡單化,模式化了。以為頓悟後,就成道、成佛了。
頓悟是非常特殊的修行方法,基本的成果,明心見性;效果與禪定中,也就是四禪八定中的初禪是類似的。心能定住,心能放下,心外無物,亦無心無我。這個境界,其實有很多共法法門也能修。
但這個題目問的不是很恰當,因為醍醐灌頂本來就是來形容頓悟的。
禪宗到了明末,就有很大流弊,就是我們常說的口頭禪。大家都會套路了,都會打機鋒了。真正成果的少了。
我個人不贊成在這個時代用頓悟的方式來入初禪定,很簡單,現代人思想太複雜;現代社會各種看法太多。而且每種看法,都有非常深的基礎。要在這樣的思想環境下,正念正見來修慧,並頓悟,不退轉,再進一步修行,難度太大了。不過每個人的根器不一樣,如果有上師輔導,也可以。
我個人還是更傾向於直接禪定修行。從20分鐘開始,慢慢增加。有了積累,還是有機會成果的。
-
3 # 尚作華
頓悟是一個代表對宇宙人生事物真相突破固有成見觀念的重新認識,當然頓悟是有目標的,目標的不同頓悟的意義就不一樣,當頓悟這一名詞流於附庸風雅的時候就不如燉捂啦!
頓悟——頓即表示快又表示意外,還有豁然開朗的意思,悟字為了區別於普通的知識理解是用第六意識以固有觀念來套解事物做出自認為懂了瞭解了理解了事物的慣性模式,頓悟重在用身心性命去感悟不帶有任何的解詞的強拉硬扯的解釋,是得之在心不在意識,頓悟的體是無法用語言文字表達的,只能勉強表達,或對特定的人在特定的時機下加以啟發!
一旦佛教流行了,一旦自詡大乘,一旦言下頓悟的禪宗流行啦!那些趕時髦喜愛禪宗文字的附庸風雅的人們就大言不慚在家裡掛個條幅擺個茶几,弄串佛珠,穿個清朝的“唐裝”,在家裡演起戲來,紅木傢俱,環境到弄得像是挺有境界似的,彷彿自己就可以代表佛教代表禪宗代表頓悟啦!燉誤還差不多,頓悟你們沒有資格談!切記在和平盛世空談禪意標榜頓悟,頓悟絕不是今天社會上中外這些人所標榜吹噓的那樣!非得大死一番大活一番,批評與自己批評,不然都是些妖魔的頓悟!
-
4 # 海天玄宇
頓悟是一種狀態,是分層次和境界的。可以說就是醍醐灌頂的感覺,卻又不僅僅是如此的感覺,要遠超這個感覺,是一種秒不可言的境界。可以這麼說醍醐灌頂是頓悟後的一種感覺,不過頓悟後的感覺不僅僅是醍醐灌頂這麼簡單。
我們先來看看頓悟和醍醐灌頂的兩個佛家詞彙的含義。
頓悟是中土禪宗用語,頓悟是禪宗的一個法門,相對於漸悟法門,是六祖惠能提倡的“明心見性”法門。它透過正確的修行方法,迅速地領悟佛法的要領,從而指導正確的實踐而獲得成就,當然這不是唯一途徑,頓悟更主要的是透過靈感來完成,就時間來說可能是瞬間。
醍醐灌頂是佛教用語,用純酥油澆到頭上。一種宗教儀軌。後變成漢語成語,比喻聽了高明的意見使人受到很大啟發。
佛教從本質上來說追究的是人和宇宙本身的原理和奧秘的一門包羅永珍的學問。佛是一種智慧和慈悲的有機結合。是一種生活方式和態度,是一種認識世界的方法和境界。探討的是哲學的本原問題,譬如: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將到哪裡去?是實踐和理論相結合的修真學問。頓悟可以找各種禪頭而看似偶然實則必然的“明心見性”。這裡我就不談論禪宗裡的漸修方法和原理。只簡單的說說頓悟。打個比方:譬如頓悟就是入學考試,有小學、初中、高中、大學等等諸如此類。所以頓悟不是修煉的終結,往往是一個修真的開始。比如五祖傳授慧能大師《金剛經》裡的無字真經。慧能法師頓悟真義,但六祖要經歷十五年的修行才完成自我圓融通順的完善境界。我們學習各種知識和技能達到一定層次都會有這種感覺,這叫從慧而悟。不是頓悟。真正的頓悟是要由定而慧而悟的,哪怕只是那麼一剎那的禪定,就足夠了。那是一種無想的境界,是歡喜和舒適的體驗。一切都清清楚楚。世界清朗,廓然寂靜。頓悟落腳點在學生身上。醍醐灌頂是高人也包括法師,行善巧方便之法門引導弟子開悟。迷則師度,悟則自度。落腳點主要在老師身上。
知識越豐富,越深厚,功夫越精深(譬如禪定一天左右),那麼他頓悟的層次就越高。每個人是不同的。境界是無限的追求。
-
5 # 東華禪寺
什麼是頓悟
古時候的祖師講言下頓悟,然後坐擬而去。大家怎麼理解這句話?他言下頓悟,即便是明心見性的,從嚴格意義上來講,這個時候才是證道了,不需要人指導了,他自己會用功了,已經降服的煩惱,駕馭了身口意。這個時候真正的上了高速公路,直接看到了目標,奔向目標,必須要把目標拿到手和他融為一體,這個時候才可以說回到了源頭,不需要修了。剛開始所謂的明心見性的還要繼續修,這個時候你才不會迷失方向,因為明心見性了以後,八識心田的種子會徹底地翻騰出來,只有你在這個見性的時候猛修,行菩薩道,才能夠徹底的把八識心田裡面的種子完全取代掉,進行一個重新的大整合。過去的祖師們通常見性了以後就會找一個僻靜的地方,在一個地方一待就是數年,必須等到自己的功夫成片成勢,經得起任何考驗,尤其是在逆境中,能一直朗朗向前,就相當於我們手機訊號一樣,無論是在房間裡還是在山洞裡,任何時候都不被環境干擾!這個時候他才會出來,真正地行菩薩道,這個時候才可以說不需要修了。
如何才能頓悟
其實修行的路上是分次第也是有統籌的。所謂的一悟永悟,十地頓超他指的是到了相當高的層次,已經超越了方法,基本功都做足了,身心都超越了。見到佛性以後才談得上一悟頓悟,一超永超。在沒有見到自性之前,他還是有次第的。比如早期還必須要修資糧道,也就是資糧位。什麼叫做資糧位?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些資本,你當老師要有做老師的資本,你做父親母親要有做父母親的資本,做任何一件事情,你首先就談到要有資本,也就是內因和外因。條件具不具備,你具備了才能夠做,條件不具備的,我們就要創造條件。那麼修佛它也是要八個層次,八個層次其實都是我們人為的去創造的,資糧道他首先就是第一位。古人講修行要具備法財侶地,這些都是屬於資糧道。你的福報夠的話,你的法財侶地資糧道很快就具足了。當他沒有辦法具足的情況下怎麼辦?你也要出去行願,要創造各種因緣。當人家認可你這個人了,龍天護法、內因和外因都慢慢向你靠攏,就會支援你。你有了一些最基本的資糧道以後,還要再加行。什麼叫做加行?就是還要多儲備一份力量。你不能夠說是做事只有具備了一份力量,要具備兩份力量。相當於我們開車一樣,有四個輪子,為什麼還有一個備用胎,其實備用胎就是我們修學路上的加行道。
因為在修行的途中會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就相當於我們現在做事當中說的,要有一個預備方案,你不能夠只是有一個方案,否則的話,在修行途中出現了意外,你只有一個方案。那怎麼做呢?其實我們功夫不具備,就是因為你的資糧不具備,加行做的不具備,基本功做得不夠,基本功可以說它不是完全靠你悟性,它完全是要靠人為的,靠努力來的。比如說釋迦牟尼佛在雪山苦行六年,他突然頓悟,這個頓悟它不是說沒有因緣的情況下就會頓悟,因為它前面已經苦行了六年,各種因緣都具足了,需要一個很巧妙的機緣,突然內外貫通,他就大徹大悟了。那麼我們作為一個修行人所努力的,就是創造各種因緣和條件,當他具足的時候你就見到了,你見到並不一定能獲得這個東西。通常這個見到我們說明心見性,這只是說明你以後不會偏離主方向。紅塵儘管還有誘惑,但是不會因為誘惑而放棄。追求到了,因為你已經看到道了,已經擺在了你面前,紅塵中的各種誘惑,只是從你面前閃一下子,你知道哪個究竟哪個不究竟,這個時候你肯定會去追求這個究竟的。不會因為紅塵的誘惑把這個究竟的給放棄掉。你見到這個東西以後,你才知道如何去獲取它,才能夠把自己的禪定功夫做紮實。其實在世間法和出世間法都需要定力。
-
6 # 檀破天機
有幸小悟一次,只談談感受絕無顯擺或偽悟之意,希望對大家有益。
一、頓悟的過程既解惑,像一道數學題你千辛萬苦解開一樣,你心所想的貫通身心通透為之頓悟
二、頓悟的益處,我自己的感受是相當爽的,因為自已的積累不夠,也不好描述,反正頓悟是精神層次的好處,不然就不會從古至今受人如此吹捧,
三、頓悟的誤區,頓悟一次不是終點而是個開始,境界提高不修習培固也會掉落的這個很重要,人都在俗世裡很忙,各種酒、飯局,各種聲色犬馬們誘惑太多的牽掛使人沒有那麼多精力去融合貫通了。
-
7 # 農人俱鋒
可能就是那一念生滅,問題就在那生的,嘛達就從那來的,按住一念即不生,不生就不滅。我不是法師,對不對大家看。
-
8 # 能量加持
不是,頓悟是瞬間體驗極樂世界,進入極樂世界需要實修,只有吸收足夠的般若能量,才能化空塵世Phantom,進入極樂世界。簡單描述一下進入極樂世界實修經歷,所有物質開始失去實體形態,變成波形,能量進一步加強,這些波形也消失,極樂淨土顯現。修行,施展能量流,強攻業障,衝擊塵世Phantom,不去理會因緣來龍去脈,不用考慮使用何種武器,何種戰法,"是法平等"。攻堅途中,無需畏懼險阻,只要盡力,力盡之時,自會有菩薩相助。修行極深處,固不可破的業障,吹口氣就能摧毀,業障破除,Phantom消失,極樂呈現,極樂無法用語言表達,用塵世事物做比喻,淺淺淺描述一下,似長江疊浪,滔滔不絕,一道強似一道,層層疊疊,一觸岸堤,場面突變,波瀾壯闊,絢麗多彩。同樣情景,般若能量場,隨著修煉加深,層層增強,一旦突破關口,剎時之間,塵世無影無蹤,極樂之樂奏起,接引佛眾菩薩雲集,華麗庭樓,飛天環繞。此時此刻,我獲得這一切,我主宰這一切,"無明"萌動,能量強度銳減,墜回塵世,再想入,難之又難。只有徹底掌握金剛經,"無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應作如是觀",等功法,才能極樂永駐,"駐"不是"住","極樂"不是"成佛",只是擺脫六道輪迴,不再受生老病死糾纏,在淨土中修行。
-
9 # 真空妙有無量壽
"頓悟″的感覺,"醍醐灌頂"的感覺?誰能有資格有能力描述回答?"醍醐灌頂般的感覺",題主領受過嗎?好象是領受過,有體驗,不然不這樣發問。如果有人回答,是的,頓悟就是那種醍醐灌頂般的感覺。或者有人回答,不是的,與醍醐灌頂的感覺不一樣。事實上這個問題會出現不統一的答案,關鍵是你何以判斷正誤對錯?一個無解的問題,只是遊戲而已。
我現在介入這個問題,按我的思維邏輯必須先問一句,"醍醐灌頂″是什麼感覺?你別管我有沒有"頓悟"的感覺。事實上,你也沒有過"醍醐灌頂般的感覺″,我也說不清"頓悟″的感覺。即便是一個真有了感覺的人,把自己的感覺傳達給沒有同類感覺的人,可能嗎?說說而已,連捕風捉影都談不上。其實修行的路上,討論丶強解不到位的名相,都是無益有害的戲論。
玄奘法師去印度取經時,曾應邀參與一次法會辯論,出過一句精彩的見道語,把各方都折服了。"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佛傳法的目的意義,為一大事因緣,"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塵說剎說,誘使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第一步是"開悟",開啟覺性。凡夫憑何因緣而得開悟?佛語教言,對機的法典,聞丶思丶修,信丶解丶行丶證。
上根利智,一聞千悟。如六祖慧能,聽聞五祖講《金剛經》,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言下大悟。這叫"頓悟",一悟到頂,不在路上,無修亦無證,悟明心性,見性成佛。接著就給五祖交驗"博士論文″,"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無生滅。何期自性,本不動搖。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萬法"。這個"頓悟",即是徹悟。說到這裡,你應明白,這不是得點受用,有點感覺,輕安自在,所能比擬的。
說"悟″,有解悟,有證悟。修行路上,信解行證,唯證乃知,有解無行不能證得。"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前面說了,"頓悟″,那是成佛的境界,那不是某個層次上的感覺,非上根利器不行。所謂"漸悟″,實是"漸修″丶"分證″。六祖的"頓悟",與釋迦牟尼佛菩提樹下,夜睹明星而突然開悟是一個檔次。兩個人的示現目的不一樣,一個要修行十二年,一個是一遇機緣,一聞便悟。
-
10 # 妙華2022
頓悟!悟道!醒悟!這幾個含義應該是差不多的。有句話叫悟後起修,漸修漸悟。頓悟,和大徹大悟相差甚遠。大徹大悟也是因修行而來的,不是無緣無故的就大徹大悟了。醍醐灌頂算不上,但只要悟道後是會有感覺的,如果你有一天悟道頓悟了,你自己就明白啦,不再需要問別人這樣的問題了。甚至所有人說得教理和理論對不對你應該是知道的。若果要找些詞來形容,那跟身輕體健,身心快樂,無有煩惱。就像一個病人大病初癒。就像一個對生活失去希望的人頓時又精神抖擻。像是一直矯情埋怨的人居然能發現生活特別美好,處處都是生機。像相見恨晚。悟道後的路還很長,還有很多很多困難和波折等待著。
回覆列表
頓悟是指:能自己明白過來頓悟這樣的說法一種幻想,就好比“佛”是佛教徒最大的妄想一樣。頓悟著迷是一種自欺的狀態,那些佛教道教迷信徒就是一群群處在自欺欺人狀態的人群,宗教的目的是為了讓人們陷入某種不存在的幻想裡出不來,就是誘騙人成為精神囚徒。所有宗教,實際上都是一種黑暗詭計,是用來奴役人類的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