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仁者厚德載物
-
2 # 金二叔
武則天作為千古第一女帝,在身後事這個問題上,考慮的要比其他人還多。武則天代李唐而立周武,她面臨的最大問題是立誰為太子,李家人還是武家人?若立李家人為太子,應該立誰?若是立武家人,應該立誰?這個二叔給大家細說。
武則天從李唐手裡奪得政權,身死之後重歸李唐名正言順;不過武則天姓武,若是把天下傳給武姓子嗣,也無可厚非。李家人中,呼聲最高的是皇嗣李旦及廬陵王李顯,武家人中,呼聲最高的是武則天侄子武三思。
武則天曾經有意把天下傳給武三思,所以詢問朝臣,朝臣群情激憤,狄仁傑勸諫道:“立子,則千秋萬歲後配食太廟,承繼無窮;立侄,則未聞侄為天子而附姑於廟者也。”
意思是,T天底下沒有侄子得到天下之後,會替姑母立廟這種事。論血緣關係,陛下應該將天下傳給兒孫,作為千秋萬代的根本。
狄仁傑一語道破天機,再者武則天雖為武姓家人,但武家卻待她甚薄,若不是得勢之後,無家親輔佐,也不會有武承嗣、武三思什麼事!
不只狄仁傑有此言論,宰相李昭德也曾經向武則天秘奏:“臣聞文武之道,布在方策,豈有侄為天子而為姑立廟乎!以親親言之,則天皇是陛下夫也,皇嗣是陛下子也,陛下正合傳子孫,為萬代計。況陛下承天皇顧託而有天下,若立承嗣,臣恐天皇不食矣。”
可以說,朝堂之臣,及天下萬民,大都心念李唐,武則天無論如何也不敢在身後事上犯眾怒,再者其中厲害,她也早已想明白,若想全身而退,最終只能還政權於李唐。
在李旦和李顯之中,武則天最終挑選李顯為皇太子,繼承大統。
公元698年,武則天召廬陵王李顯回京,復立為皇太子。
過了六年,大臣張柬之發動神龍政變,逼迫武則天退位,李顯登基,是為唐中宗。
在武則天最後的歲月裡,她要求去掉皇帝稱號,恢復皇后身份,與丈夫唐高宗李治合葬在乾陵。
這便是武則天的政治智慧,她知道自己死後,武家人一定會被清算,但只要自己
恢復皇后身份,她就不會被歸為亂黨,名義上,她還是唐高宗李治的皇后,唐中宗李顯的母后,可以堂而皇之葬在乾陵,享受李唐後代祭祀。
武則天此舉,看似放棄帝王之位,向兒子李顯妥協,實質上以退為進,只要她的名字不被抹殺,她做過的事就不會被忘記,其立下無字碑也是如此,只能說後人低估了武則天的政治手段。
-
3 # 順其自然65491946
武則天乃巾幗英雄!女中豪傑,胸襟寬廣,目光遠見。能成為一代女皇。可見其能力超群。不傳給她的後代正是她的高明之處。否則,她的後代就會有大漢氏後人被劉性斬盡殺絕的下場。她建大週二十年,當了二十年的大周皇帝,爾後將皇位傳於李氏後人。即保全了李氏的天下,又保全了武氏的家族後人。真乃英明之舉。令人歎為觀止。
-
4 # 人文之光
一、武則天的尷尬地位
武則天廢黜唐睿宗李旦以後,登基做了女皇,改國號為周。歷史上稱呼這個政權為武周。
武周建立時期,武則天已經六十多歲高齡了,明眼人都知道武則天當不了多久皇帝。因此,對於繼承人問題,也引起爭議。
而武周由於武則天的身份特殊性,而導致大多數人無法判斷出武則天打算讓誰來繼位?如果是李家人,畢竟武則天姓武;而如果武則天傳位給武家人,但畢竟武則天是李家的媳婦,得以登基也是以唐朝太后的身份。
因為沒人可以預判出誰可以繼承武則天的皇位。
二、晚年的武則天
武則天到了風燭之年,關於繼承人問題,成為了朝野上下關注的焦點,而對於該讓誰來繼承武周的皇位,武則天自己也沒有主意。
因為武則天沒有先例可循。畢竟自己是第一個女皇。前無古人,至於有沒有來者,當時的她也不知道。
論感情,武則天是武家人,而維持武家長期富貴的辦法,就是把皇位傳給侄兒,但是,畢竟李顯、李旦是自己的兒子,如果侄兒做了皇帝,兒子怎麼辦?
更何況,論血緣關係,兒子要比侄兒近太多。
因此,武則天有些猶豫不定。
三、武則天的抉擇
而武周重臣狄仁傑的一番話,點醒了武則天:自古以來,祭祀先人只有祭祀自家祖先的,沒聽說祭祀姑姑的。
最起碼,武則天死後,李唐宗室會以大唐太后的名義祭祀武則天,而武周如果武家人延續,壓根不會祭祀武則天。
而與此同時,武周朝廷裡,認同、同情李家宗室的大臣比比皆是,武周的鄰國,也只承認李家的姑娘是公主。
武則天無奈之餘,只能做出讓李顯作為自己繼承人的選擇。
回覆列表
李顯李旦是武則天的兒子,武承嗣武三思是武則天的侄子,武則天的接班人主要是在這四個人之間產生,雖然兒子接班意味著武則天建立的周朝滅亡而唐朝復辟,但武則天最終還是選擇血緣關係更近的兒子李顯接班,因此武則天雖然最後被忠於唐朝的大臣推翻,但孝順的李顯即位以後至少讓武則天保住了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