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虎子看教育
-
2 # 一點號
俗話說三歲看老。對於三歲以下孩子的教育我想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說:
1:孩子最好是父母帶在身邊,因為老一輩的教育觀念和我們這一代人還是有很大不同的。老人還是比較嬌慣孩子的。
2:三歲的年齡是孩子習慣養成的時候,尤其是飲食習慣,要讓孩子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3:三歲是孩子性格養成的年紀。儘可能的多陪伴孩子,帶孩子多參加一些活動。尤其是團隊活動。
4:培養孩子思維能力和動手能力。
-
3 # 武器110
題主的問題,題主自己已經回答了很多,說的也很對。我就不一一重複了,下面就再補充幾點:
1.不要打擊和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孩子雖然還很幼小,但他(她)同樣擁有自尊心,他希望得到家長的肯定和信任。尤其是在遇到困難時,表現的更是強烈。所以,在孩子遇到問題和難處時,要讓孩子知道,家長相信他能做好,並幫他找出問題的根源,與他一起尋找解決的方法和方式。問題一旦得到解決,應立即加以表揚和鼓勵。有的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值太高、要求太嚴,當孩子達不到自己的標準時“恨鐵不成鋼”,對孩子嚴加訓斥、冷嘲熱諷,嚴重地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由自信轉變為自卑。
2.要發現孩子的長處和優點
對於有些調皮搗蛋的孩子和智力稍微差點的孩子,這點非常非常地重要。這些孩子聽慣了大人的呼喊、斥責,自卑感很強烈,沒有自信心。想要培養他的自信心就必須從他的長處和優點中找,適時地給予他充分肯定和表揚。讓他看到自己的長處和優點,看到希望,從而激發出他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來。為以後的成長打下良好的基礎。
3.孩子的身心健康
一個品行端正、健康、活潑和聰慧的孩子,無論到了哪裡,不管是在家庭裡還是在外面。都比較容易得到大人們的喜愛、讚揚和獎賞。這樣的孩子有著良好地自我存在感,有著強烈的進取精神。但要注意,不能讓他們因此而產生驕傲自滿、瞧不起別人家孩子的心態,來保證孩子的身心健康得以順利發展。
4.觀察和發現孩子的特殊才能
做為家長要時刻關注成長中孩子,對他們的言談舉止、行為動作、喜怒哀樂要十分的留意。假如發現他們對某一方面很感興趣(唱歌、跳舞、畫畫、做手工等等),就要多多鼓勵他們去做,給他們創造條件去做,說不定就能做出些成績來。就算沒出成績,相比其他孩子在這一方面也是很有優勢的。
-
4 # 檬小樣
3歲以下孩子最好的教育是:
1.家庭環境的教育。給孩子創造一個父母相愛、和睦、美滿幸福的家庭環境,孩子長大以後會有愛心。
2.父母的言傳身教。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父母親在日常生活裡的一點一滴,言行舉止,時刻影響孩子的思想和身心發展。
3.尊重孩子。孩子雖然小,但他有獨立的人格和思想。
4.遵守諾言。在孩子面前要講信用,承諾了就必須辦到。
5.多鼓勵,多誇獎孩子。對孩子少些指責,多一些鼓勵和誇獎,孩子更有自信。
-
5 # 七色向陽花
我們大多數人都不記得自己3歲以前的事情,但是3歲以前的教育卻會影響我們終生!如何給3歲以下孩子最好的教育?我認為就是:
1、孩子跟隨父母生活,家庭和睦溫馨,爸爸媽媽相親相愛。
2、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包括閱讀、飲食、作息、行為習慣等,這些都有從嬰兒期開始,才能習慣成自然。
3、進行早期教育、智力開發和注意力、自制力的培養。注意力關乎今後的學習能力,自制力關乎做事的成與敗。
這些方面都是對孩子潛移默化、潤無聲的教育,直接影響著孩子今後的發展和一生的幸福!
下面著重說說第1條的重要性,別讓媽媽成為親生後母!
親情是融化在血液裡的,小時候被誰帶大或者說夜裡跟誰睡就會從骨子裡跟誰親。
現在,年輕父母為了工作把孩子送回奶奶、姥姥家或是出去打工讓幼兒在家留守現象很常見。 眼前看,老人帶孩子自己挺輕鬆,但是若干年後孩子回到你身邊時麻煩就會翻若干倍地“報應”回來。孩子一下子離開最親近的人,回到“自己”家,他會一直有種自己是客人的感覺,明知道爸爸媽媽應該是最親近的人,可就是親近不起來。於是孩子可能會唯唯諾諾,跟你客客氣氣,也可能想回奶奶家回不去而跟你發脾氣,逆反不聽話。
再從父母這個角度說吧,對自己的孩子自然是心裡親的很,好不容易能天天在一起了,想好好補償一下,可是孩子不領情,會感覺跟孩子之間隔著什麼。孩子的生活習慣等很多方面會有你看不慣的,生活在一起難免發生矛盾。孩子做錯事時要教育,苦口婆心不見效後就有可能開始打罵,孩子會有落到後媽手裡的感覺,就更加逆反,於是惡性迴圈!有不少家庭就發展成悲劇了:有的孩子離家出走,有的悲觀厭世自殺,有的被“親生後母”打傷打殘。
我相信沒有一個媽媽願意這樣,但好多時候我們看不透這一點,也許那些發生這樣悲劇的家庭至今還不知道禍根就是:父母在孩子嬰、幼兒期的生活中缺席,後來又生生把孩子和最親近的人(奶奶、姥姥、甚至是保姆)拆散!
所以,孩子3歲以前千萬要和父母生活在一起,而且家庭要和睦溫馨。爸爸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就是爸爸愛媽媽!孩子的身心沐浴著愛的Sunny成長,將來才有能力讓自己的小家庭也幸福溫馨!
上述3條都能做的,就是給了3歲以下孩子最好的教育!
-
6 # 健康開心曉
三歲以前的教育至關重要。具體育兒書其實可以之前多看一些,到孩子出生就結合養育邊帶邊看書。只帶孩子會太隨意,只照書養育又太教條,兩者互相學習借鑑。
當然最重要的是好好飲食,包括如何應對這個時期孩子的哭鬧,要抱這些要求,這些互動就在極大的塑造孩子的性格。透過與媽媽的懷抱,媽媽對各種難受,孤單,撒嬌的哭鬧的應對就在塑造孩子和父母的關係,在家庭的位置,自己忍耐獨立還是控制,依賴的性格。那麼飲食對人塑造也很大,吃了什麼決定很不同的體質。
另外獨立的取物,獨立的選衣物,獨立的解決玩具等問題都是塑造孩子的過程。
和家人的陪伴相處進退,到大自然的薰陶,和周圍鄰居夥伴的招呼進退都是大學問,都對孩子有很大的塑造作用。
-
7 # 陳禾
首先要對“教育”這個概念有充分的理解,然後才能進一步談“最好的教育”。
有個無法掩蓋的事實:不少父母生下孩子後,都只有養,沒有教;或者反過來,過度教育。當然,他們都愛孩子,但只有在孩子3週歲進入幼兒園後,才明白原來孩子需要的教育是什麼。儘管如此,大家對“教育”的理解仍然不甚了了,有些父母以為教育就是教孩子畫畫、做手工、認字和寫字,特別是針對3歲以下的孩子,大多數父母會認為就是“管教”——管著孩子的行為,讓他不敢做錯事,要做聽話的乖孩子。
現代大腦科學的研究已經全面揭開了孩子成長的謎團。決定孩子未來的升學與事業發展的是“擁有一顆好使的大腦”。這話怎麼說呢?如果孩子在嬰幼兒階段獲得合理、可行的大腦神經系統的最佳化與功能統合的訓練,那麼,孩子的心智發展、認知經驗和情緒智慧都獲得最佳的發展,學習能力越來越強,在觀察力、思考力和動手能力、社會智慧都達到一定的水平,那麼,在進入小學後,學習能力優於同齡兒童,就能“贏在起跑線上”,就算學習上不能“一馬平川”,也因為獨立思考能力較強,能夠克服一道道難關,成為優等生。
不過,大腦的最佳化與神經系統的統合訓練有個敏感期,就在於0-3歲階段。當孩子出生的時候,搭建神經系統的“神經元”還處在發展的重要階段,必須透過對感覺器官(五感及本體感)的有效刺激來促成神經元之間的相互連線,同時,也要藉助這種刺激,進一步在神經元間搭建神經系統,啟用大腦的功能。由於這項訓練必須在0-3歲實行,所以我們稱這個階段為“大腦神經系統的最佳化與功能的統合的黃金期”,如果父母無作為,讓小寶寶錯失了這個“黃金期”,孩子的能力發展就會被耽誤。
所謂“透過感覺器官對大腦進行有效的刺激”這句話說來簡單,但父母卻有許多必須學習的作為。因為這種感官的刺激必須透過遊戲與活動來達至,怎麼做才能做到恰到好處,是教養智慧的基礎。我在討論“給予孩子有質量的陪伴”時經常用上“不教而教”這個概念,就是在強調這階段的“教”必須是自然的,因勢利導的,不是平常所說的“教育”。
-
8 # 若辰讀書
我家孩子3歲半了,從出生到現在都是我自己在帶的,看題主的問題,肯定也是很重視孩子教育的,注重培養孩子獨立性和良好的生活習慣。
再分享3點我的心得:
1、陪伴俗話說:三歲看大 七歲看老。3歲以前是孩子安全感養成的重要時期,安全感是對世界的詮釋模式,親子關係是一切關係的基礎,所以父母的陪伴對孩子培養安全感來說非常重要。
這種陪伴最好是高質量的陪伴,不看手機,全情投入,耐心聽孩子說話。
高質量陪伴對孩子專注力培養也非常好,我朋友是全職媽媽,自己創業,有時候在家工作,跟孩子說好:媽媽要工作一會兒,你也自己玩一會兒玩具,然後孩子可以自己玩一個小時。
2、愛與自由孩子需要規則,因為規則會帶來安全感,而不是完全的限制。
所謂自由,不是放縱,自由與責任相輔相成。這也是我這幾年來切身感受。
我小孩年初上了幼兒園,之前在家我們從來不給他吃糖,後來在幼兒園,只要有小朋友過生日,老師就會發糖,有時也會搞零食分享活動,每人帶一點零食,大家分享。
原本我對孩子吃糖也是很嚴格限制的,有一次小區保安給孩子買糖吃,我怎麼勸阻也不聽,非要買,我回到家都有點生氣了。
現在我覺得其實孩子吃點糖、零食也沒什麼,關鍵是告訴孩子零食不能代替飯,不能多吃,現在孩子要吃巧克力,我會跟他說好,吃幾顆,他也不會鬧了,而且也不是每天都吃。
六一節幼兒園表演,有個節目講老虎吃了很多糖,不刷牙,牙都壞了,最後只能拔掉。
孩子看了之後,自己就知道吃完糖要刷牙,不用大人反覆嘮叨了。
所以,對孩子的愛和自由的尺度,需要自己把握,規則要溫和和堅定地執行,同時儘量用孩子可以接受的方法。
3、一致家裡大人對孩子的養育觀念最好保持一致,即使不一致,也不要當著孩子面爭執,孩子不在面前時再溝通。
我家在孩子養育問題上,存在很多分歧,剛開始也是互不相讓,後來發現這對孩子成長非常不利,孩子會迷茫,困惑,同時會鑽空子。
後來我們開始溝通協商,儘量保持一致。
所以說,養育孩子的過程,大人自己也在成長。
推薦幾本育兒方面不錯的書,小巫的《接納孩子》《和孩子劃清界限》/《你的N歲孩子系列》/蒙特梭利的《童年的秘密》《有吸收力的心靈》。
-
9 # 沒事兒看個樂兒
別溺愛,哄著不能慣著,最起碼的禮貌,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簡單的社會素質教育。總之兩歲前得會知道自己去垃圾桶扔垃圾,三歲幼兒園以前自己拿小餐具吃飯,公共場合注意什麼,別養成出門撒潑打滾的習慣,現在網上有很多教育孩子的,少看個別中國產動畫片,比如那個熊大熊二那個!小豬佩奇還是能教不少東西的。
-
10 # 育兒必知
其實有很多新手父母都會有這樣的疑惑,到底應該怎麼去教育孩子比較好?首先這個我們是要每一個家庭的具體情況,比如全職帶,老人帶,阿姨帶等等情況都不一樣,因為世界上沒有兩個一模一樣的孩子,所以對於孩子的教育也並不是一概而論的!
3歲以前的階段,如果由父母親子帶孩子,孩子和父母可以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這對於以後教育成本,無論是時間還是金錢也會大大的降低!比如:
1、家長以身作則,樹立榜樣
孩子3歲了,也是模仿能力最強的時期,比如吃飯不看電視、不多說話,早睡早起等,孩子看到家長的做法,也會跟著學習,父母以身作則,幫孩子養成各種好習慣。
2、培養孩子獨立的能力
3歲的孩子動手能力很強,對很多事情都充滿著好奇性,也是培養孩子獨立習慣的好時期,平時可以多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讓孩子幫忙做家務,要讓孩子做父母的“小老師”。當然這些都是要保證安全的情況下讓孩子參與。
3、使用遊戲和講故事的方式
對於3歲的孩子,遊戲和講故事的是他最喜歡的方式,在遊戲中達到寓教於樂的狀態,在故事中透過故事人物、情節,去調動孩子的情緒和思維,讓孩子更快地吸收和理解,同時也能夠加強孩子的運動能力、邏輯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等。
包括:閱讀、獨立、專注力、高情商、智商等!
1.最好父母自己帶,如果有經濟能力,因為父母和爺爺奶奶的教育觀念很大程度上都存在一定的不同,這很容易造成孩子的問題。
2.應該多的涉獵到一些幼兒書籍,這樣幫助自己能有適合的方法瞭解到孩子的更多方面以及處理孩子的問題。
3幫助孩子養成獨立自主的習慣,比如吃飯,穿衣,語言表達,做事喜歡動腦筋
4.飲食習慣,要營養均衡,不能養成挑食的習慣,零食千萬別吃,吃飯時的一些基本禮儀也要灌輸。你覺得還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呢?
回覆列表
教育來自於生活,三歲以下的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陪伴,和孩子一起幸福的生活。
孩子在三歲之前,是行為習慣和心理習慣養成的關鍵期,也是孩子性格養成的關鍵期,正所謂三歲看老,那麼我們家長如何給孩子最好的教育呢?
1、家長的言傳身教很重要。三歲以前的孩子,模仿能力特強,會觀察父母的言談舉止,然後做出模仿,所以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很多行為習慣,直接影響到孩子。
2、不要溺愛孩子,俗話說得好,嬌子如殺子,對孩子過分的溺愛,會讓孩子養成以自我為中心,沒有感恩之心,對物質的索取無度等壞習慣。
3、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能力。一個人的獨立自主的能力,關乎將來在社會上能否生存,能否幸福的生存。
4、不可替孩子規劃孩子的人生,也不可把自己的夢想加到孩子頭上。家長要做好指導的角色,而不是決定的角色,凡事讓孩子多思考,讓孩子自己做決定。
5、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家長可以透過遊戲的方式,讓孩子慢慢的喜歡讀書,喜歡動手動腦,家長要注意培養孩子的興趣,讓孩子的個性得到充分的發展。
6、讓孩子懂得愛別人,有一顆感恩的心,知道父母的不容易知道,對父母感恩,知道對小朋友們有一顆愛心。
三歲之前的孩子,最好的教育不是讓孩子穿最好的衣服,吃最好的飯,享受物質的豐富,而是讓孩子慢慢去知道,無論你出身貧窮,還是富有,都要不斷的去完善自己,愛自己,愛家人,愛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