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秦鐵鷹劍士

    秦始皇是沒有諡號的,如果要給秦始皇取一個諡號,那麼我認為應該是秦文武帝。諡號制度是從周朝開始的,王公將相死後,朝廷根據此人的生前事蹟與功過是非給此人的一個總結性評價。

    諡號大體分善諡號、平諡號、惡諡號,也就是對王公將相的評價有好的、壞的,不好不壞的。諡號一般一個或者兩個字,字越少越好,越多學不行。比如周朝的第一王姬昌諡號就是文,屬周朝,爵位王爵,所以簡稱周文王。嬴渠梁的諡號是孝,屬秦國,爵位公爵,史稱秦孝公。

    嬴政認為君王死後由兒子與臣子主持給君王諡號,這是不尊敬先王的制度,所以他廢除了諡號制度,自稱始皇,之後皇帝用數字來表示,二世三世以致萬世!因此如果給嬴政追加諡號,只有文武二字可以總結評價嬴政的一生!

  • 2 # 小鎮月明

    封建時代,對於皇帝的稱號一般會有四種類型:尊號、諡號、廟號、年號!

    尊號在生前死後都可以加,比如說唐玄宗在皇帝期間,百官就給唐玄宗加尊號為“開元聖文神武皇帝”,唐玄宗死後,李亨又給他加尊號為“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

    諡號是指人死後,後人根據此人生前的所作所為 ,進行評價,然後定一個諡號。比如說漢武帝,武就是對劉徹一生的蓋棺定論。

    廟號,皇帝於廟中被供奉時所稱呼的名號,一般開國皇帝為祖,收成之主為宗。廟號屬於規格比較高一種稱號,並不是所有的皇帝都會有廟號的,像西漢之際,有廟號的皇帝才四個:劉邦的廟號為太祖高皇帝、劉恆為太宗孝文皇帝、劉徹為世宗孝武皇帝、劉詢為中宗孝宣皇帝。

    年號,是皇帝用來紀年的一種稱號,始於漢武帝。一個皇帝可以有多個年號,也可以只有一個年號。比如說明清之際的皇帝一般只有一個年號,往往可以用年號稱呼,比如說明朝萬曆皇帝,清朝康熙皇帝,萬曆和康熙都屬於年號。

    接下來我們再來看秦始皇的稱號!

    秦始皇只有一個稱號:始皇帝!

    這個稱號看來像是一個尊號,而不是諡號,也不是廟號,更不是年號。

    諡號興盛於西周時期,周天子一般稱諡號,比如說周幽王,周厲王,都屬於諡號 。等到秦始皇統一之後 認為諡號屬於以下論上,以臣論君,屬於大不敬,諡號被秦始皇取消,直到漢初才恢復,所以秦始皇沒有諡號!

    廟號起源於商朝,比如說商的國之主上湯的廟號就是太祖。周滅商後,取消了廟號制度,大力發展諡號制度,所以周天子沒有廟號。秦一統後,連諡號都取消了,廟號也沒有恢復,所以秦始皇沒有廟號!

    至於年號嘛,那是更加沒有的。因為年號的漢武帝首創的,漢武帝是第一個擁有年號的皇帝,而漢武帝的第一個年號“建元”,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年號。時代早於漢武帝近百年秦始皇自然也不會擁有年號!

  • 3 # 象眼觀天下

    因為秦始皇認為廟號、諡號都是兒子評判父親、大臣評判皇帝,是一種不妥當、不合適的事情,所以在位期間廢除了這種廟號和諡號制度。

    司馬遷·《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第六》:制曰:“朕聞太古有號毋諡,中古有號,死而以行為諡。如此,則子議父,臣議君也,甚無謂,朕弗取焉。自今已來,除諡法。”

    翻譯過來就是:“我聽說古代帝王去世之後有諡號和廟號,這是一種兒子議論父親、大臣議論君主的行為,實在是很沒有意義的行為,我認為不合適,從現在開始,廢除這種制度。”

    總而言之,秦始皇是一個很有變革精神的帝王,他認為自己的功績遠遠超過有文明以來歷代帝王,所以前代的規矩他看不順眼的都要改,只有他才有資格為以後的萬世帝王立下規矩,廢除廟號和諡號就是他定下的規矩之一。

  • 4 # 一點點歷史

    我們通常對於古代皇帝的稱號主要有以下幾種,分別是廟號,諡號,年號,直呼姓名,比如漢武帝劉徹就是諡號,唐太宗李世民就是廟號,萬曆皇帝就是年號,朱元璋就是尊姓大名。

    廟號起源於商朝,初始只有四種分別是“太”“高”“世”“中”,具體化就是太祖,高宗,太宗,世宗,中宗。到了周朝採用了“諡號”來代替廟號,比如周朝的開國之君周武王姬發,武王就是他的諡號。

    等到秦始皇一統天下,開創了無數的歷史先河,被稱為千古一帝,自稱“始皇帝”。

    由於周朝已經棄用了“廟號”採用了“諡號”。按理說承襲前朝的制度,秦始皇死後可以沒有廟號,但是應該有諡號,但是“諡號”的一項原則讓秦始皇非常不爽。

    按照諡號制度,諡號是人死之後,後人對他一生功過是非的評價,比如隋朝第二位皇帝楊廣,因為其隋煬帝的諡號,讓後世皆認為他是古今第一的昏君暴君,其實楊廣死後隋朝給他上的諡號是“明皇帝”,而唐朝建立後為了表現隋朝的荒淫無度,給其改諡號為“隋煬帝”,同樣遭遇的還有商朝亡國之君帝辛,周朝給了他一個非常響亮的諡號“紂王”。

    秦始皇身為始皇帝,其功績後世無人能評,秦始皇自己也是這麼認為的,而且這種由後世評價逝者的做法有“子議父,臣議君”之嫌,秦始皇不但沒有恢復商朝的廟號,反而連周朝時期使用的諡號也一併取消了。

    作為千古一帝,秦始皇的功過是非確實無須諡號或者廟號來蓋棺定論,“始皇帝”一名足矣。

  • 5 # ww3721王建文

    秦始皇想用從始皇二世到百世萬世去替代周朝建立廟號溢號結果到二代就斷了所以沒有廟號和溢號是創新結果。到漢朝回覆周朝廟號和溢號。

  • 6 # 左說春秋

    關於秦始皇為什麼沒有廟號和諡號問題,我有不同看法。我認為大家都誤解了,認為秦始皇沒有廟號和諡號。其實秦始皇沒有諡號是真,沒有廟號是假。

    一、秦始皇統一天下後,讓李斯等人討論名號時,《史記》載眾臣意見:"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興義兵,誅殘賊,平定天下。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自上古以來未嘗有,五帝所不及。臣等謹與博士議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貴"大家意見讓秦始皇作"泰皇"。秦始皇沒有同意,改為"皇帝"。秦始皇認為太古有號便沒有諡,中古有號,死後再加諡號。而諡號由兒子和眾臣議論商定,子議父,臣議君,實在沒用,不必設立諡號。這是秦始皇的復古辦法。

    二、"始皇帝"即是秦始皇的廟號。在討論中秦始皇還說:"自今己來,除諡法,朕為始皇帝,後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於萬世,傳之無窮"。秦始皇並沒有廢除廟號,只是將皇帝世系作為廟號。事實上也是這樣作的。秦始皇把世次作為廟號。生前只稱自已為"皇帝",死後才稱"始皇帝"。秦始皇巡遊天下,刻石7塊,都是稱"皇帝"。死後二世巡遊天下,擔心後人迷胡,盡刻始皇所立刻石,說明為"始皇帝"所刻。歐洲皇帝也以世次為號,如尼古拉一世、二世等。既是世次,又是廟號。

    所以說,秦始皇只廢除諡號,廟號即是世次數。"皇帝"是名號,"始"是世次,死後即為廟號。多簡練,可惜後來貪天下美譽的皇帝們,堆砌一大排美名,也並沒有添彩。凡開國皇帝之太宗、太祖、高祖之類,無非也是一個"始"字之意。

  • 7 # 規則與制度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

    春秋戰國時期,華夏板蕩,在內部生產力發展的推動下,帶來的是原有政治經濟結構的解體,新的地主經濟以及中央集權政治體系的發生。而這一時期也是大變革,思想百家爭鳴的時期。

    秦始皇帝以前,君主稱號為王。秦昭襄王與齊愍王東西互帝只不過是一時的政治博弈。

    秦王嬴政在掃除六國後,大刀闊斧、開天闢地般的盤整華夏。而關於君主的稱號則更是取三皇五帝之一,為皇帝。同時,秦始皇帝不喜歡在君主去世後,後人評議君主而給君主施加諡號的做法,由此,開創性的以始皇帝,二世皇帝、三世以至萬世來命名。

    只不過,這種做法很快便在隨後的漢朝高祖劉邦給恢復了。

  • 8 # 明離子

    “千古一帝”始皇帝,居然既沒有廟號,也沒有諡號,是不是很奇怪。

    其實並不奇怪,我們先說一下他為啥沒有廟號。

    原因很簡單,因為老嬴那時候不興起廟號了。

    廟號起源於商朝,商湯是第一個起廟號的君主。但是,到了周朝時,廟號就被廢除了,隔過去好多年後,西漢才開始恢復使用。

    從西漢才開始使用。一般情況下,開國皇帝稱“祖”,如漢高祖劉邦,宋太祖趙匡胤;非開國皇帝的後繼者呢則稱“宗”,如唐太宗李世民,當然也有例外,比如明成祖朱棣,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這兩位就是在任期間功績比較突出,也稱了祖。

    其實廟號在隋朝以前不是每個皇帝死後都自動發一個的。

    你要想有廟號,要麼文治武功,要麼德行卓越,反正如果平庸過一生,是沒有資格有廟號的。

    但是大唐把這個規則打破了,從此以後,無論皇帝多平庸多混蛋,都是死後自帶廟號屬性了。

    那秦始皇錯過了廟號,為啥連諡號都沒有呢?諡號可是從周朝開始就有了啊。

    原因也很直截了當,因為霸氣Quattroporte老嬴把諡號制度給廢了。

    為啥,因為他認為自己第一次完成了大一統,其功勞高過“三皇”,蓋過“五帝”,所以才自稱“始皇帝”的。

    這個稱呼就已經是個突破天際的存在了,而且他還規定了他百年後,以後的皇帝就叫二世、三世,直到萬萬世,雖然這個想法很快就被癟犢子胡亥給打破了。

    所以,如此霸道的一個人,怎麼允許死後被自己的兒子和大臣起諡號呢,用他的話說,諡號這種東西就是“子議父、臣議君”,大逆不道,廢掉!

    於是,諡號被秦始皇廢掉了,直到漢朝接盤後恢復。

    始皇帝也就成了既沒有廟號,也沒用諡號的皇帝。

    但我認為,“始皇帝”的稱呼已經超越了所有的廟號和諡號了,大家認為呢?

  • 9 # 奕天讀歷史

    秦始皇沒有廟號和諡號,這正是秦始皇作為“千古一帝”的霸氣表現。

    我們都知道第一位稱“皇帝”的人就是秦始皇,就是在秦始皇和李斯等人確定皇帝號的時候,定下了一個規矩,明確規定了秦朝廢除廟號和諡號制度,而是稱“一世”、“二世”,“三世”,直至萬世。

    我們來看一下秦始皇之所以這麼做的原因,《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記載,“朕聞太古有號毋諡,中古有號,死而以行為謐。如此,則子議父,臣議君也,甚無謂,朕弗取焉。自今已來,除諡法。朕為始皇帝。後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於萬世,傳之無窮。”

    翻譯過來就是,“我聽說遠古有稱號,沒有諡號,中古有稱號,死後根據生前事蹟確定諡號。這樣做,就是兒子議論父親,臣子議論君王,很沒有意義,我不採取這種做法。從此以後,廢除諡法。我是始皇帝。子孫後代用數計算,從二世、三世至於萬世,傳襲無窮。”

    秦始皇沒有廟號和諡號,就是這麼簡單。秦始皇的意思就是說,兒子有什麼資格議論老子,臣子有什麼資格議論君王,我們家的江山是無窮盡的,只用一、二、三計數就可以了。

    不過這個制度也很有效,項羽跟劉邦都沒有敢給秦始皇加廟號和諡號,司馬遷寫《史記》也是恭恭敬敬的用“始皇”作為稱呼。

    關於諡號、廟號的知識

    諡號,就是帝王死後,根據帝王生平做出的評價。一般除了末代的一兩位帝王會被加惡諡之外,自己的子孫對待自己的先輩,一般都是一大堆的讚美之詞。除了秦朝,基本上每一個君王都有諡號。

    廟號,就是在祠堂宗廟中祭祀時,牌位上寫的稱號。從商代開始,直到漢之前,每個君王去世後,都有自己的家廟祭祀,沒有廟號,只有諡號。為了避免家廟太多,一定時間後,就會拆掉家廟,而那些功績比較大的君王,後代認為應該永遠記住,就會移入太廟祭祀,這時候會上廟號。所以,漢代之前,很多君王並沒有廟號。

    最初的諡號,還可以比較客觀的評價一個帝王,也比較短,所以多用諡號稱呼,比如文王、武王、文帝、武帝。但是後來皇帝的諡號越來越長,比如乾隆皇帝的諡號,“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孝慈神聖純皇帝”,都是一大堆溢美之詞,看著都讓人頭暈,怎麼稱呼,所以,就不用了。

    這時改用廟號,比如太祖,高祖、太宗、高宗之類的。廟號凡是帶祖的,都是開國或者發揚光大、中興之主。太宗有發揚光大之意。而高宗一般就是由盛轉衰的轉折點。還拿乾隆皇帝舉例,他就是高宗,即清高宗。

    年號,是從漢朝開始就有了,漢武帝繼位後首創年號,一般遇到大事件,或者祥瑞都會改年號,造成了一個皇帝可能會有多個年號。

    到了明清時期,一個皇帝只用一個年號,有了唯一性,加上年號還可以記時間,既可以指代皇帝又可以說明時間,很方便。於是從明朝開始,就約定俗成的用年號稱呼一個皇帝了。我們這次用清高宗(廟號)、純皇帝(諡號)來舉例,乾隆就是他的年號。哈哈,還是同一個人,都是乾隆皇帝。

  • 10 # 遙望燕園

    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

    《沁園春·雪》中提到的這四位帝王分別是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宋太祖,這四人中,除秦始皇外,其他三個都是既有廟號又有諡號的。

    漢武帝的廟號是世宗,諡號是武帝;唐太宗的廟號是太宗,諡號是文帝;宋太祖的廟號是太祖,諡號是文帝。

    除了這三人外,中國的很多帝王都既有廟號又有諡號,如清朝的皇帝,廟號和諡號分別是太祖高皇帝、太宗文皇帝、世祖章皇帝、聖祖仁皇帝、世宗憲皇帝、高宗純皇帝、仁宗睿皇帝、宣宗成皇帝、文宗顯皇帝、穆宗毅皇帝、德宗景皇帝,宣統帝因為遜位,沒有廟號和諡號。

    但千古一帝秦始皇,既沒有廟號,也沒有諡號,是不是有些奇怪?

    為什麼秦始皇既沒有廟號又沒有諡號呢?

    司馬遷在《史記》中寫過秦始皇沒有諡號的原因,按照司馬遷的說法,秦始皇自稱始皇帝后,認為諡號是在帝王過世後,帝王的繼承者依照過世帝王生前的品行來確定的。如此,諡號便存在一個很大的問題,那便是「子議父、臣議君」。

    秦始皇以為自己的功績超過三皇五帝,所以自號皇帝,自己的功勞如此之大,怎麼能允許他的兒子和他的臣子評價他呢?所以便廢除了諡號。

    秦始皇去世後,胡亥和趙高、李斯篡改了秦始皇的遺詔,繼位為帝,是為秦二世。秦二世的帝位來得不正,自然更會遵守秦始皇生前定下的規定,不給秦始皇上諡號。

    秦二世只當了不到三年的皇帝,便被趙高殺掉了;秦二世的繼位者是子嬰,子嬰在時,不稱帝,稱秦王,但子嬰也只做了四十六天的秦王,便辭職了,啊不對,是投降了,在這四十六天中,子嬰有很多重要的事要去辦,所以也沒心思為秦始皇上諡號。

    之後,項羽自號西楚霸王,統領天下,項羽少時就很鄙視《尚書》,認為《尚書》不過是記名姓的東西,史學功底淺薄的項羽,沒想到用給秦始皇上諡號的方法來評價秦始皇。

    項羽在垓下自殺後,劉邦被推舉為皇帝,劉邦這個人,比較務實,面對百廢待興的國家,日理萬機,無暇理會前朝,所以劉邦也沒給秦始皇上諡號。

    劉邦是西漢的開國皇帝,之後所有的皇帝都是劉邦的子孫,劉邦沒想到要給秦始皇上個諡號,其他的皇帝即便是想到了,也不會去做,所以在東西兩個漢朝,沒有一個皇帝去給秦始皇上諡號,漢之後的朝代,更沒心思去給秦始皇上諡號了。

    說完諡號,說說廟號。

    司馬遷之所以沒有介紹秦始皇沒廟號的原因,是因為秦始皇所生活的那個時代,已經廢除廟號很久了。所以秦始皇並沒有想到廟號這一回事,也沒想到去廢除廟號什麼的,胡亥是個不學無術的傢伙,自然更不會想到給秦始皇上的廟號。

    再者說,廟號也是帝王死後才上的,司馬遷在撰寫《史記》的時候,漢武帝還活著,所以既沒有廟號也沒有諡號,因此,司馬遷為漢武帝撰寫的傳記既不叫「世宗本紀」也不叫「武帝本紀」,而是叫「今上本紀」,今天大家在《史記》中讀到的《武帝本紀》,不是司馬遷的原作,是後人的補寫。

    既然廟號也是帝王死後才上的,那麼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子議父、臣議君」,縱使秦二世想到要給秦始皇弄個廟號,也不敢弄,是吧?

    不過,漢朝恢復了廟號,劉邦的廟號便是「太祖」,尊號為「高皇帝」,後來,「高皇帝」又成為劉邦的諡號。

    參考資料:《史記·秦始皇本紀》、《史記·項羽本紀》、《史記·高祖本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只認識26個英文字母,想學英語,該如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