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閱讀悅心
-
2 # 跨界之音
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體現著和諧吉祥的正能量------王羲之十三歲那年,被叔叔帶去參加當時名氣最大的老者舉行的宴會,老者把給最尊貴的客人吃的牛心炙端到了王羲之的面前。他預言:這個談吐不凡、目光清澈的少年將來一定會風流天下知。字形的美,永遠只是它的外在,而只有滲透了對人生的領悟、對生命的悲憫的作品,才能真正與天地同在。一個人如果從小與書墨為伍,身在和諧中庸的貴族環境。自會有吉祥儒雅氣質在其身。這歸功於他手握毛筆、對帖臨摹數年如一日的專心致志,也來源於他手捧詩書,朗朗誦讀的深深陶醉。南唐後主李煜說:“善書法者,各得右軍之一體。若虞世南得其美韻而失其峻邁,歐陽詢得其力而失其溫秀,褚遂良得其意而失其變化……”這只是從外在的“形”去論述,然而卻沒有從內在的“神”去闡釋。而這種“神”,恰恰是王羲之身上流露出來的風流。這是他儒雅的氣質,率真的性情,是他一生痴迷一件事的執著、揮毫潑墨的瀟灑、自由不羈的情懷,更是那個時代普遍的內心覺醒、對人生有著獨特感悟的魏晉風流!後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是“山陰路上桂花初,王謝風流滿晉書”的一個時代的故事……“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的景象,成了千百年來華人記憶中絕美的一幅圖畫。而王羲之,也開始了他“墨香飄入紅塵裡,烏衣巷中話風流”的傳奇人生。當今人在昔日“書聖”的作品前膜拜,感慨他的每一個字都是那樣美輪美奐的時候,是否也看到了那些字背後對精神自由的渴望、聽到了它們對生命無限熱愛的吶喊?中庸和諧生存於天地萬物之間,原本就佔盡風流;而珍視生命的人生態度,追求和諧吉祥,則更是一種亙古不變的風流!書法是透過用毛筆在紙上寫字來修煉心性的功夫!書法最直接呈現人生狀態和心相(象)是末梢神經的外現,跟人最接近!美是均衡,美是符合了宇宙的某種頻率(天人合一),動靜的平衡,例如《蘭亭》就 像舞蹈,每一個動作都是您覺得不可能呆住的平衡!《蘭亭》為何被稱為“天下第一行 書”,是因為它在打破平衡時維持了平衡。“龍躍天門,虎臥鳳闕”的動態平衡美!就 像驚鴻一瞥的瞬間凝化在紙上成為永恆呈現在您的面前,書法是時代和書法家的心電圖 !----這是形。《蘭亭集序》是天下第一行書,是以情作書的光輝典範,通篇洋溢著:“天朗氣清,惠風和暢”的意境,讓人觀賞有:“清風出袖,明月入懷”的感覺。---這是神!群賢畢至少長集,文人墨客修契禮。雖無絲竹管絃樂,卻有觴詠吟唱題,茂林修竹惠風暢,崇山峻嶺清流急。瀟灑淋漓呈一序,天下行書數第一。慧心苦練爐火純青的書法技藝,筆鋒流轉透射天地人生哲理;揮毫潑墨感悟詮釋人與天地!中國書法體現和諧吉祥的正能量,是一種獨特藝術。它不是詩而有詩的韻味;不是畫而有畫的靈動;不是舞而有舞的飄逸;不是歌而有歌的悠揚。中國書法最鮮明地體現了中國文化的精神”。書法是我們民族文化的載體。中國的書法藝術不僅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宏大精深。從殷商開始,經歷了秦漢的輝煌,魏晉的風韻,隋唐的鼎盛,宋元的神意,明清的繁華。它不僅是中華民族文化遺產中的瑰寶,也是世界藝術殿堂中的一朵奇葩。——潘守宇談蘭亭集序及書法之美。
-
3 # 昔日再來
《蘭亭集序》是東晉著名書法家王羲之寫的一篇序文,文章清秀雋永,文筆書法雙絕,有“天下第一行書”的美譽。
王羲之自幼愛習書法,後跟隨著名女書法家衛夫人學習書法和文章。二十歲那年,兗州刺史郗鑑將女兒郗璿嫁與王羲之。據說郗鑑派人去王家挑選子弟時,別人都刻意保持莊重,只有一位在東邊床上袒胸露腹大快朵頤,似乎漠不關心此事。郗鑑感覺很驚奇,打聽此人就是王羲之,於是把女兒嫁給了他,“東床快婿”一詞也因此產生。
王羲之於三十二歲那年出任徵西將軍庾亮的軍事參謀,與庾亮感情深厚,庾亮臨終時向晉成帝上書推薦了王羲之,王羲之出任寧遠將軍、江洲刺史;四十八歲時出任會稽內史,領右將軍,所以史稱王羲之又叫“王右軍”。
當時朝廷內有桓溫和殷浩兩股勢力並存,內部矛盾激化。殷浩於永和八年(352年)和永和九年(353年)分別北伐後趙,但都以失敗而告終,桓溫便藉機上疏指責,永和十年(354年)殷浩被廢為平民。王羲之在永和八年多次寫信勸阻殷浩,但殷浩一概不理,王羲之心灰意冷,已萌退隱志。
永和九年的三月,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人相聚於會稽山陰的蘭亭。當天風和日麗,景色優美,仕途的種種不如意被一掃而空。曲水流觴,遊目騁懷,王羲之興之所至,感慨人生短哲,盛事不常,手執毛筆一揮而就《蘭亭集序》。文章行雲流水,感情樸素真摯,書法瀟灑流利,千古名篇就此橫空出世。
王羲之家族奉信黃老學說,黃老學說主張因天循道,無為而治,東漢後又推崇自然長生,清虛自守,追求返璞歸真,對王羲之的思想影響非常之深。《蘭亭集序》成文兩年之後(公元355年),由於與上司王述不睦,五十三歲的王羲之徹底失望,稱病棄官,從此遊歷名川,恣情山水,創作了諸多書法名篇。昇平五年(361年)王羲之卒於會稽金庭,一代書法大家悄然而逝。現今《蘭亭集序》書法作品全是歷代摹本,真跡至今成迷。
-
4 # 揚生解史
俗語說:“文無第一,武無第二。”但是《蘭亭序》卻被後人稱為天下第一行書,可見其歷史地位之高。
其次,《蘭亭序》無人能複製,就是王羲之本人也沒法寫出同樣神韻的第二篇《蘭亭序》,這就使《蘭亭序》成為孤篇。使它具有了獨一無二的地位。
如果還不知道它好在哪裡,那就直接對比就知道了。把《蘭亭序》與其它字帖對比,你就會發現它好在哪裡了!
-
5 # 宣齋藝術館
王羲之的蘭亭序好在哪裡?當然,好到你估不到,自東晉王羲之書法流傳至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歷朝歷代帝王將相文人墨客,都是從王羲之書法藝術學起為主,你說好在哪裡呢?必然有其獨特過人之處,才能引領千年書法的變化與追捧,凡是後世之文人,必是以王羲之書法為啟蒙,逐漸形成自己的書法藝術風格,王羲之可以說是文人書法的始祖。
現今,王羲之蘭亭序真跡,現已尋回,重現江湖,林衡鑑藏,現藏我館,蘭亭序自問世以來,一直是歷代帝王將相追尋之物,想當年,郭沫若先生為想一睹蘭亭序真跡,竟想著要挖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的帝陵,可想而知,這件千年法書瑰寶在文人中的地位是何等之高。
可惜,世上已沒有像郭沫若這等追求藝術文化真諦的文人了。
以上所說都是流傳的故事而已,誰能證實蘭亭序真跡就在帝陵?誰能證實當年唐太宗得到的就一定是真跡?這些都無從考究,流傳故事而已,不可當真,任何寶物都是以實物說話,賞實物為準,任何古物都是可賞可鑑可定,真假自可一目瞭然。
中國十大名畫真跡,現藏我館,林衡在此承諾,以後會給中國十大名畫得主的名家,分別在其家鄉蓋一座中國曆代書畫名家紀念館,以傳承中華民族燦爛的藝術文化。蘭亭序真跡未釋出,請期待。
可能你不知道國之重寶是什麼,它就是古代名家名畫真跡。世界上有那個博物館的藏品敢與林衡鑑藏的重寶相抗衡?中國傳世的國之重寶,歷代稀世珍寶,齊聚宣齋,林衡鑑藏千卷歷代名畫真跡,中國十大名畫真跡,貫穿了中華二千年最燦爛的繪畫藝術時期,由晉至清七個朝代,繪畫名家大師百多人,全部都是其成名之作,這些作品你見未所見,聞未所聞,試問,世界上任何一間博物館敢以我鬥寶?任你加起來都鬥不了,因為這些橫跨中國二千年的國之重寶,是世界上藝術文化中最珍稀最珍貴最美麗的,卷卷價值連城,獨一無二。傳世的中國十大名畫真跡包括有《歷代帝王圖》《孔子弟子像》《天王送子圖》《八十七神仙卷》《女史箴言圖》《九龍圖》《清明上河圖》《洛神賦圖》《富春山居圖》《五牛圖》《韓熙載夜宴圖》《列女仁智圖》《搗練圖》《千里江山圖》等中國十大傳世名畫真跡。以上名畫真跡現藏我館,林衡鑑藏。蘭亭序真跡現藏我館,未釋出,請期待,你的支援多少與否,決定著它的面世程序。
先賞蘭亭蘭,亭,長字,全卷展示,你的支援很重要,請你支援,必全卷展現給世人欣賞。
我們老祖宗留下的稀世精美瑰寶,並不是給那些文盲,物盲,古盲,董盲,美盲,寶盲等噴仔來糟踐的,我只是這些寶物的守護者,並不是製造者,如果你不懂真假,可以發表你的疑惑之處,但並不是你就可以為所欲為,毫無顧忌的任意踐踏,你比世界上的專家還要牛?我挑戰世界權威,你想挑戰我?可以,請你站出來,正式提出,我隨時都恭候你,如何沒這本事,只是憑著你目前的認知而盲噴,譏諷嘲笑挖苦等等有辱先輩寶物的話,不好意思,有我林衡在,誰也沒這本事越雷池半步,先戰勝我再說,我就是瑰寶的守護神。
對這些人不想提點了,就算我是做藥出身,也是無藥可救,實在抱歉。
這些天下無雙獨一無二的歷代稀世遺珍,若是在古代,我們絕沒福分沒緣分能有機緣看上一眼,為何就要作踐眼睛,它們不是最精最美的?現代能仿?能假?能偽?除了只懂說印刷品,還懂說什麼,不要辱了自己的智慧,不要你全部印出來中國十大名畫,只需印一卷清明上河圖,和我這卷一模一樣的,或者你能買來一卷一模一樣的,算你狠算你贏,這種條件夠意思了吧,慢慢研究哦親!
殺手鐧還沒露出來,只等你來,自可知。
歷代失佚國之重寶重現世人,對我們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來說,難道這不是天大的好事?不值得我們中華兒女驕傲?我們的子孫後代都有機會欣賞到它接觸到它,同時,也有你們子孫的一份子,請敬畏我們老祖宗的神技。
蘭亭序真跡,快雪時晴帖真跡,林衡鑑藏
頂級鑑賞鑑定鑑藏大家 林衡敬啟
-
6 # 深漂的燕子
《蘭亭序》共計三百二十七個字,逸筆天成,而且變化結構、轉換筆法,匠心獨運而又不毫無安排造作的痕跡。這樣的基於資質超群,功臣力深厚的作品,被評“為天下第一行書” ,確實是當之無愧的。
蘭亭書法,符合傳統書法最基本的審美觀,“文而不華、質而不野、不激不厲、溫文爾雅”。“內懨”的筆法偏重骨力,剛柔相濟,點畫凝練簡潔,在書寫技巧上包含了無數變化之道,僅一個“之”字就有十餘種寫法,在傳統的“中和之美”的格式上成為樣板。筆耕不輟。人們習慣地把書法家寫《蘭亭序》的水準作為衡量其傳統功力的尺度。
-
7 # 畫家劉震
《蘭亭序》是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王羲之為蘭亭雅集所撰寫的一篇序文。是日也,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41位文人雅士到山陰蘭亭(今浙江紹興)行修楔之禮,以除晦氣。大家在崇山峻嶺、茂林修行、清流激湍、天朗氣清、惠風和暢的優雅環境中暢敘幽情,飲酒作詩26首,眾人公推王羲之為此次雅集作序。書聖乘著酒興,用鼠須筆在蠶繭紙上一揮而就,一件千古傑作就在不經意之間誕生了。
《蘭亭序》,又名《蘭亭集序》、《禊序》、《禊帖》。全文28行,324宇。馮承素摹本《蘭亭序》為紙本,由兩幅楮紙拼接而成,質地光潔精細,因卷首有唐中宗李顯神龍年號小印,故稱神龍本,縱24.5釐米,橫69.9釐米。
《蘭亭序》筆法精妙,表現在:一、起筆、行筆、收筆三段均作精細處理,無絲毫懈怠,具有成熟行書的相當正規化。所以作為行書教學的範本,《蘭亭序》歷來具有特殊的意義。只是其過於精熟的牽絲映帶、嫵媚的體勢若取法不當的話容易滑向流俗一面罷了,但對於訓練筆性的靈活度還是有其正面意義的。
二、用筆靈活多變。中鋒、側鋒交替使用,藏露結合,運筆過程跌宕起伏,開合較大,線形多變。曲線在《蘭亭序》中作為一種基本筆法不可忽視,作品的用筆方法直接決定風格的大致導向。《蘭亭序》的用筆上有兩個明顯的特徵:一是筆畫的跳蕩,另一個是線形的多變。因此,強調提按動作的明確性與準確性,成為臨摹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標誌,平拖與直畫是絕對與之南轅北轍的。這段話的意思很明確地道出用筆上力度節奏(跳蕩起伏)及曲線(不可平拖與直鋪)在臨摹中實乃佔據重中之重的地位。
三、筆勢上處處隱含無窮的生機活力。在臨寫時要注意除了顧及線條完整性刻畫的同時,還要聯想到筆勢的走向,使其活而不死。
《蘭亭序》在結構上貌似平正,實際在細微之處卻極盡變化之能事,更加強調欹側取勢,不求對稱的形式美而強調揖讓的內在呼應,不求均勻的穩定而強調對比的視覺衝擊,這是後世趙孟類類在取法上所忽略的地方,也恰恰反映出王羲之行書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自然自由之神趣也。
另外還有一些細節,如:
一、形體大小穿插。通篇看來字形都被有效控制在一個合適的度內,但又能在自然之中求變化、而這種變化講究的不是陽春白雪、下里巴人的巨大反差,而是一切看似皆在不經意間,這需要筆墨技巧和深厚的功力,也需要超然的天賦和蕭散的個性,王羲之所受道家思想的影響在此得以體現,黃庭堅《山谷論書》雲:右軍筆法如孟子道性善,莊周談自然,縱說橫說,無不如意,非復可以常理拒之。
二、字法多變。同字異形在《蘭亭》中是其構字多樣化之一絕。世人常舉文中二十字、七個不字、五個懷字、三個盛字之多樣造型,無一雷同。
《蘭亭序》在行氣章法上也開創了行書佈局的新格局,對後世影響較大。
一、縱有行、橫無列,上齊下不齊的整體構成。這種佈局依然是目前行書創作中取法之大多數。
二、行軸線的巧妙連貫。透過上下字之間的大小錯落、穿插、宇間距的疏密變化等要素的運用、使行氣流暢,字字成趣,包世臣《藝舟雙輯》謂:《蘭亭序》神理在“似奇還正、若斷還連”八字。在行行之中也講究疏密的空間對比,此作前四行間距疏鬆,從第四行到第十六行稍緊,為過渡,從十六行到二十八行較為緊密,這種空間節奏的變化,也反映出作者在創作時的心理變化的狀態。透過這些構成使其整體佈局顯得平正中有跌宕,整齊中有變化,渾然天成。
-
8 # 陳海良書法藝術
《蘭亭序》的精髓,就微觀而言當然主要在用筆。雖然書聖揮寫的《蘭亭序》,是無意而就的神作,但是對《蘭亭序》的筆法解密,有助於我們更好地學習。
行書的用筆方法很多,以其靈活性、伸縮性、多樣性等特點著稱。因此,想把行書寫好,掌握行書的用筆方法是至關重要的,用筆的熟練與否,直接關係到書寫質量。
▲王羲之《蘭亭序》(馮承素神龍本)
1、用毫得當行書用筆,一般以只用毫之全鋒的三分之一為度,最重的按筆也不宜超過二分之一。這樣,行筆時即按得下,又提得起。當然,這並不絕對,喜用短鋒筆和長鋒筆作書的人,往往不受此限制,或用全鋒、或用鋒尖,只要掌握得當,做到梁《評書帖》中所要求的那樣:“用筆宜著實,又要跳得起,不可使筆死捺在紙上。”若用小毫寫大字,就會捉襟見肘,形同枯槁。字的肥瘦,亦往往與用筆的大小、深淺有著密切的關係,用筆毫太過,則筆畫就會刻板、扁平、浮薄而失天機。
2、行筆遲速得宜行書行筆速度,不可一概而論,應該說或遲或速兼而有之,還須視通篇之需要,雖系一字,即可快疾如風,又可遲同逆舟。因而,行書行筆之遲速不可只以中速而論,更不可以加速急書為是,應靜氣平心,乘心遣毫,一抒情致為佳。清人《書法秘訣》中提出:“能用筆便是大家名家,必筆筆有活趣。”
3、筆筆送到行書在用筆上必須作到“筆筆送到”,所謂筆筆送到,就是在一個筆畫執行的過程中,要使筆鋒到位,不能筆肚到了筆畫末端,而筆尖才到中途即挑出或折出。這是行筆提起的關鍵,這筆筆送到的功夫來源於楷書筆法的功底,不然送不到位,筆畫質量就差。
4、欲橫先豎、欲豎先橫橫畫、豎畫的起筆不論藏露,都與楷則原理一致。橫畫中不承上畫的露鋒起筆,尤須注意,不使尖筆過多,以防筆畫的單薄刻削,要使起筆處豐滿厚實。豎畫的落筆先要向右切入,再按轉直入,以防過於尖刻之病。
5、牽絲不粗姜夔在《續書譜》中提出:“是點畫處皆重,非點畫處,偶相引帶,其筆皆輕。”如果畫與畫、字與字的縈帶犖絲粗了,就會有喧賓奪主、連綿纏繞之嫌。
6.轉鋒如筋轉鋒是以腕轉動運筆,使鋒毫環轉寫出不帶稜角的線條,即“轉以成圓”。如寫“也”、“為”、“得”、“而”等字的主筆或鉤筆,轉鋒要達到如筋環一樣的效果,具有立體感。
7、縱筆展放即要大膽濡墨落紙,盡情揮灑縱橫,這樣可收到氣勢奔放、筆姿靈動的藝術效果。古代祝允明、徐渭、陳道復及王鐸、傅山、張瑞圖等人善用此法。
8、搭鋒變化搭鋒即上一字的尾筆緊接下一字首筆的筆畫,要注意出鋒的變化,一篇之中,儘量不能類同出現。搭鋒在一幅行書作品中,能起著變換姿態、產生節奏增加變化的作用。
9、接筆輕捷在字的結體布白中,各種筆畫之間有的左右相接,有的上下相接,有的交叉相接,均具一定的“接縫”位置和寫法,因為相接處不宜施重墨,多采用輕捷尖筆相接,所以又稱“尖接”,用筆需輕捷靈巧。
10、圍筆流暢
在書寫某些字時,採用小盤繞和大回環的筆法,如“帝”、“帶”寫成大小回環,將“國”的外包圍結構寫成大回環形,都稱作圍筆或回筆。寫此筆畫均須掌握鋒毫的順行變換,以求收到線條勁健、暢達流便的效果,此法多用於行草書。
11、翻筆生動就是運筆過程中,按照體形所需改變前進方向,採用翻轉筆鋒繼續疾行的一種動作。多用於方筆的轉的處,並與折筆相互配合應用,以翻筆畫出稜角,避免出現僵滯的筆病。翻筆法較難掌握,應多加練習、體會。
12、順應自然即用筆不能故作抖顫。書法的高妙在於人力使然中體現自然,這是一個很高的境界。自然就是人儘自己的本質力量順應自然條件之性,所以技法運用的意義與價值正在於書法創造中體現的自然。用筆老辣,是“通會之際,人書俱老”的一種標誌,並非故意造作可為。
-
9 # 王乃棟說書畫
王羲之《蘭亭序》好,好在筆法精妙。他酒醒後再寫幾本也不及,區別亦當在筆法,雖屬猜想,亦屬必然,因《蘭亭序》的精彩筆法,如有神助。
圖一是《蘭亭序》中的少字與二個趙孟頫書寫的少字對比,趙是書藝高手,只臨得幾分相似。
圖二是《蘭亭序》中二十個之字,變化多端,個個漂亮。是筆法精熟所致。
再看四個為字,筆畫或粗或細,字形或長或寬,無不顯示出精彩神妙的意趣。
其餘各字,筆鋒如刃,筆陣施展,揮灑如意。使每個字形生龍活虎,化筆墨字形出自然神態。這就是《蘭亭序》天下第一行書的神奇筆法亦即中國書法的獨特藝術性。
-
10 # 紅塵彌勒
說老實話,迄今為止,我還是沒搞懂《蘭亭集序》到底好在什麼地方,也算是一個一直被矇在鼓裡的人。
雖然這篇作品一直被奉為天下第一的無上神品,但就我個人的欣賞水平來說,真的搞不懂它的天下第一,一在何處,第在哪裡,或許我個人的書法造詣太淺,淺到幾乎沒有,聊等於無,確實欣賞不了這種所謂的天下第一。
如果單就個體書寫來說,我個人對於《蘭亭集序》那種刻意和炫技有一種天然的排斥和不屑,我不喜歡那種彎彎繞一樣的勾絲連帶,甚或有一種輕飄飄的無根底。
倒是王羲之的其它書法作品,我個人更為欣賞和喜歡,那種率性和暢達,倒比《蘭亭序》裡面的故意和刻板更值得欽敬和賞析。
這個神龍版本的《蘭亭集序》,雖然歷代書家都奉為無上神品,吹噓到天花亂墜無與匹敵,但仿本就是仿本,和王氏真跡並不是一回事,也只是描摹了王羲之的外形,卻無法傳達王羲之那種婉若游龍的夭矯神韻,故而喪失了王羲之天縱才情的神來之筆,變成了泥古不化的活字印刷或者叫複製複製,實在撐不起天下第一的美名隆譽。
如果要學王羲之的書法,我個人倒是更傾向於他的另外幾篇字跡。比如《喪亂貼》,比如《七月帖》,比如《奉橘帖》等等,頂不濟的,那篇譭譽參半的《聖教序》也要好於這篇《蘭亭序》。
回覆列表
《蘭亭集序》是王羲之的作品,我們上高中的時候都背過,不知道現在課本還有沒有,當時唸的時候感覺特上口,現在還能背。
既然是王羲之的作品,書法價值就很高,他被稱為“書聖”,很多人臨摹他的字,蘭亭集序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據說已經沒有真品了,現在留傳下來的都是後來的人臨摹的,很可惜。即使是後人臨摹的,都那麼珍貴,好多皇帝都愛不釋手,可想而知,如果是真品,那是什麼樣子,估計拍賣一下的話,怎麼也得創個記錄。
再一個從文學角度講,這是一篇非常美的文章。有寫風景的句子,有寫故事的句子,讀起來好像是身臨其境的感覺(我自己的感覺),還有發出感慨的句子,面對人生,如此豁達,也是很讓人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