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阿偉生活記
-
2 # 散人輝
就一個原因,武松人氣高罷了。
許多水滸的愛好者,包括央視水滸的製作者在內,都更喜歡武松這個人。作為央視水滸藝術顧問的田連元,在他的評書中武松的地位就挺高的,央視水滸的很多劇情都取材自田連元的評書,加上民間戲曲中早就流傳著武松擒方臘的故事,所以就在電視劇中順勢安排了由武松來擒獲最終BOSS方臘。
有人說是因為在民間武松擒方臘的說法更普遍,雖然有一定道理,但是要記住央視拍的水滸大部分還是依據的施耐庵的小說原著,部分情節取材自田連元的評書,總的方向還是沒有脫離原著的。而真要是根據民間流傳較廣的說法去拍戲,就不可能光安排一個武松擒方臘了,至少像宋江的人物定位、魯智深的戲份、盧俊義和史文恭的關係什麼的,真按照民間傳說的說法就絕對不會拍成央視水滸的樣子,反倒是新水滸拍出來的相關情節更像民間故事。
-
3 # 小侃熱劇
《水滸全傳》寫魯智深經神人指點擒方臘,過程平淡,情節缺乏變化。相較之下,若以武松用斷了一條臂膊的代價擒捉到方臘,悲壯的效果顯而易見。所以,清末浙江蕭山人蔡東藩作《歷朝通俗演義》,其《宋史演義》就不按《水滸傳》來寫,而採用了衝擊力較強的“武松單臂擒方臘”情節。
受此影響,田連元在自己的評書《水滸傳》中,也對擒方臘過程作了修改,其第327回回目為:“公主自殺武擒方臘,凱旋迴京途中散將”。
把“武松單臂擒方臘”故事拍成影視作品,最早的應該是1975年香港邵氏電影《蕩寇志》,該片在這個點上拍得非常出彩,也因此大獲成功。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98年央視版《水滸傳》拍“武松單臂擒方臘”,還匠心獨運地串起了一個比較合理的伏線:即眾英雄在水泊捉到了林沖的死對頭高俅,宋江為招安計,卻堅持將他釋放了。林沖氣得一病不起,而等到眾英雄受招安,終於吐血身亡。魯智深是林沖最好的兄弟,他眼見林沖死了,萬念俱灰,就在大相國寺修行不出。這樣,擒捉方臘的任務就轉到了武力跟魯智深相當的武松頭上。
-
4 # 天橋底下說書的
對比原著改編不算很大,除了劇中人物故事主線稍有變化,但悲傷的結局依舊沒能被改變...
所以不能算是胡編亂改,只能說是為了突出某些人物或事件而用其他人物或事件作為對照和陪襯。
-
5 # 莫莫看點
明崇禎甲申年春丁卯月初版的《通臂拳譜》就記載有“武松獨手擒方臘”的武術套路,其第二套《餓虎爬山六把歌》口訣雲:“餓虎爬山一捏喉,左檎右腕使壓肘。武松獨手擒方臘,還把銀魚釣金鉤。”
成書於清代道光年間的曲本《湧金門》也有武松單臂擒方臘情節,但比較粗略;另一曲本《武松單臂擒方臘》(又別名“平江南”、“擒方臘”)成書比《湧金門》稍後,為《龍虎玉》劇目的後本,所寫武松單臂擒方臘過程相對完整、精彩。關於這個曲本,魯迅在《談金聖嘆》一文中有談到:“所以《水滸傳》縱然成了斷尾巴蜻蜓,鄉下人卻還要看《武松獨手擒方臘》這些戲。”
《水滸全傳》寫魯智深經神人指點擒方臘,過程平淡,情節缺乏變化。相較之下,若以武松用斷了一條臂膊的代價擒捉到方臘,悲壯的效果顯而易見。所以,清末浙江蕭山人蔡東藩作《歷朝通俗演義》,其《宋史演義》就不按《水滸傳》來寫,而採用了衝擊力較強的“武松單臂擒方臘”情節。
受此影響,田連元在自己的評書《水滸傳》中,也對擒方臘過程作了修改,其第327回回目為:“公主自殺武擒方臘,凱旋迴京途中散將”。
把“武松單臂擒方臘”故事拍成影視作品,最早的應該是1975年香港邵氏電影《蕩寇志》,該片在這個點上拍得非常出彩,也因此大獲成功。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98年央視版《水滸傳》拍“武松單臂擒方臘”,還匠心獨運地串起了一個比較合理的伏線:即眾英雄在水泊捉到了林沖的死對頭高俅,宋江為招安計,卻堅持將他釋放了。林沖氣得一病不起,而等到眾英雄受招安,終於吐血身亡。魯智深是林沖最好的兄弟,他眼見林沖死了,萬念俱灰,就在大相國寺修行不出。這樣,擒捉方臘的任務就轉到了武力跟魯智深相當的武松頭上。
這種安排,極大地照應了水滸故事開頭林沖與高俅結怨、與魯智深結義的前因,故深入人心。
再嘮叨幾句,魯智深和武松其實都是小說虛構出來的文學人物,方臘卻是史有其人。
這個方臘,是睦州青溪縣萬年鎮(今淳安威坪)碣村人,於徽宗宣和二年(1120年)十月發動起義,聚眾百萬,攻佔六州五十二縣,勢力膨脹奇快,但在宣和三年(1121年)四月被徹底鎮壓。
魯智深和武松是虛構人物(有人說,某野史載杭州曾真出現過一個名叫武松的義士,武松不應該是虛構的,這個邏輯誠為可笑,比如說,大家都知道孫悟空是個虛構人物,但不能因為今天有人給自己起了個叫孫悟空的名字,就認為孫悟空是實有其人,道理很簡單,此悟空非彼悟空,此武松非彼武松,即《水滸傳》裡的武松就是個虛構人物),虛構人物是不能致真實人物於死地的。
那麼,真正擒殺方臘的到底是誰呢?
俞平伯的曾祖父俞樾在《小浮梅閒話》中載:“擒方臘者韓世忠也。乃生前既為辛興宗冒功,而數百年後,稗官演說,又歸之於武松,抑何蘄王之不幸也。”
俞樾是清道光初年出生的人,“武松單手擒方臘”的故事對他影響至深,但他認為擒殺方臘的是歷史上著名的抗金英雄韓世忠。
韓世忠擒方臘事蹟詳見於蘇州靈巖山的《韓忠武王世忠中興佐命定國元勳之碑》,該碑文詳細記述韓世忠在鄉村婦人的指引下,找到了方臘躲藏的山洞,順利擒住了方臘的全過程。
不過,《折可存墓誌銘》中卻記有“(折可存)遂兼率三將兵,奮然先登,士皆用命。臘賊就擒。遷武節大夫。”即方臘是山西“折家將”傳人折可存俘獲的。
作為旁證,《宋史楊震傳》中也記楊震“從折可存討方臘”。
而《桂林方氏宗譜》所載《忠義彥通方公傳》卻記:方庚“遂得生擒臘,獻軍中。即方臘是方庚俘。
《林泉野記》則記:“方臘反於睦州,光世別將一軍,自饒趨衢婺,出賊不意,戰多捷。”明確方臘是就擒於劉光世。
此外,《嚴州府志》等書還記,擒獲方臘的,有王馬、餘木杓、餘宗德等等人。
……
以上記載,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誰也不能駁倒誰,卻誰都能自圓其說。
方臘到底是誰俘獲的,至今尚無準確答案。
甚至,民間傳說,方臘並沒有被上述任何一個人擒獲,而是在幫源洞中頤養天年,安樂老死。
-
6 # 具好看
《水滸傳》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很多人都讀過不止一遍,但看電視劇版本的《水滸傳》時,驚奇的發現梁山眾將平定方臘時,最後將方臘抓獲的竟然是武松,而不是原著裡的魯智深。那麼,電視劇版為什麼要改這一段情節呢?
首先,“武松單臂擒方臘”並不是電視劇的首創,在清末民國的很多戲曲中,就已經有了這樣的橋段,如魯迅就曾在《談金聖嘆》一文中,寫到:“所以《水滸傳》縱然成了斷尾巴蜻蜓,鄉下人卻還要看《武松獨手擒方臘》這些戲。”另在影響力巨大的單田芳先生的評書中,方臘最後被擒,也是採用的這一情節。
其次,《水滸傳》原著中對方臘被魯智深擒獲的描寫極為簡單,基本就是一句話就交代了。梁山徵方臘,最後是方臘從幫源洞山頂,落路而走,連夜跑了五座山頭,結果餓慘了,去一座草菴中討吃的,被魯智深從松樹後面一禪杖打翻,捆了起來。
原著中把方臘被擒寫的這麼簡單,而且是魯智深偷襲敲了方臘一悶棍,這簡直是有損梁山英雄好漢的形象嘛。但電視劇中武松擒方臘可精彩了,武松先是被砍斷了一條手臂,然後再與方臘一陣廝殺,最後強忍劇痛用單臂將方臘掐暈,這才成就了“單臂擒方臘”的美名。
所以,一則武松擒方臘有傳統依據,二是能增加精彩程度,更好的提高收視率,於是電視劇版本就改了這一情節,將擒方臘的功勞歸於行者武松之下。當然,實際歷史上方臘被擒與武松和魯智深都沒有關係,而是被抗金名將韓世忠俘虜的。
-
7 # 打工仔小蘆
有人問:老版《水滸傳》為什麼要改成武松捉方臘?
明崇禎甲申年春丁卯月初版的《通臂拳譜》就記載有“武松獨手擒方臘”的武術套路,其第二套《餓虎爬山六把歌》口訣雲:“餓虎爬山一捏喉,左檎右腕使壓肘。武松獨手擒方臘,還把銀魚釣金鉤。”
成書於清代道光年間的曲本《湧金門》也有武松單臂擒方臘情節,但比較粗略;另一曲本《武松單臂擒方臘》(又別名“平江南”、“擒方臘”)成書比《湧金門》稍後,為《龍虎玉》劇目的後本,所寫武松單臂擒方臘過程相對完整、精彩。關於這個曲本,魯迅在《談金聖嘆》一文中有談到:“所以《水滸傳》縱然成了斷尾巴蜻蜓,鄉下人卻還要看《武松獨手擒方臘》這些戲。”《水滸全傳》寫魯智深經神人指點擒方臘,過程平淡,情節缺乏變化。相較之下,若以武松用斷了一條臂膊的代價擒捉到方臘,悲壯的效果顯而易見。所以,清末浙江蕭山人蔡東藩作《歷朝通俗演義》,其《宋史演義》就不按《水滸傳》來寫,而採用了衝擊力較強的“武松單臂擒方臘”情節。
受此影響,田連元在自己的評書《水滸傳》中,也對擒方臘過程作了修改,其第327回回目為:“公主自殺武擒方臘,凱旋迴京途中散將”。
把“武松單臂擒方臘”故事拍成影視作品,最早的應該是1975年香港邵氏電影《蕩寇志》,該片在這個點上拍得非常出彩,也因此大獲成功。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98年央視版《水滸傳》拍“武松單臂擒方臘”,還匠心獨運地串起了一個比較合理的伏線:即眾英雄在水泊捉到了林沖的死對頭高俅,宋江為招安計,卻堅持將他釋放了。林沖氣得一病不起,而等到眾英雄受招安,終於吐血身亡。魯智深是林沖最好的兄弟,他眼見林沖死了,萬念俱灰,就在大相國寺修行不出。這樣,擒捉方臘的任務就轉到了武力跟魯智深相當的武松頭上。
這種安排,極大地照應了水滸故事開頭林沖與高俅結怨、與魯智深結義的前因,故深入人心。再嘮叨幾句,魯智深和武松其實都是小說虛構出來的文學人物,方臘卻是史有其人。
這個方臘,是睦州青溪縣萬年鎮(今淳安威坪)碣村人,於徽宗宣和二年(1120年)十月發動起義,聚眾百萬,攻佔六州五十二縣,勢力膨脹奇快,但在宣和三年(1121年)四月被徹底鎮壓。
魯智深和武松是虛構人物(有人說,某野史載杭州曾真出現過一個名叫武松的義士,武松不應該是虛構的,這個邏輯誠為可笑,比如說,大家都知道孫悟空是個虛構人物,但不能因為今天有人給自己起了個叫孫悟空的名字,就認為孫悟空是實有其人,道理很簡單,此悟空非彼悟空,此武松非彼武松,即《水滸傳》裡的武松就是個虛構人物),虛構人物是不能致真實人物於死地的。那麼,真正擒殺方臘的到底是誰呢?
俞平伯的曾祖父俞樾在《小浮梅閒話》中載:“擒方臘者韓世忠也。乃生前既為辛興宗冒功,而數百年後,稗官演說,又歸之於武松,抑何蘄王之不幸也。”
俞樾是清道光初年出生的人,“武松單手擒方臘”的故事對他影響至深,但他認為擒殺方臘的是歷史上著名的抗金英雄韓世忠。
韓世忠擒方臘事蹟詳見於蘇州靈巖山的《韓忠武王世忠中興佐命定國元勳之碑》,該碑文詳細記述韓世忠在鄉村婦人的指引下,找到了方臘躲藏的山洞,順利擒住了方臘的全過程。
不過,《折可存墓誌銘》中卻記有“(折可存)遂兼率三將兵,奮然先登,士皆用命。臘賊就擒。遷武節大夫。”即方臘是山西“折家將”傳人折可存俘獲的。
作為旁證,《宋史楊震傳》中也記楊震“從折可存討方臘”。
而《桂林方氏宗譜》所載《忠義彥通方公傳》卻記:方庚“遂得生擒臘,獻軍中。即方臘是方庚俘。
《林泉野記》則記:“方臘反於睦州,光世別將一軍,自饒趨衢婺,出賊不意,戰多捷。”明確方臘是就擒於劉光世。
此外,《嚴州府志》等書還記,擒獲方臘的,有王馬、餘木杓、餘宗德等等人。
以上記載,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誰也不能駁倒誰,卻誰都能自圓其說。
方臘到底是誰俘獲的,至今尚無準確答案。
甚至,民間傳說,方臘並沒有被上述任何一個人擒獲,而是在幫源洞中頤養天年,安樂老死。
-
8 # 豆丹
那麼為什麼影視劇要選擇武松來完成這個壯舉呢?難道魯智深這個人完成就沒有那麼好的效果嗎?其實這還真的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雖然兩個人都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好漢,但是武松這個角色明顯更加得到觀眾的認可,並且原著中他的篇幅也是最大的,這樣的安排可以說能夠更好的吸引觀眾。同時也能夠提升武松的一個藝術形象,因為原著中武二郎的手臂是是被包道乙斬斷的,這樣的一個武松也就是一個悲劇色彩了,然而這樣一個單挑無敵的武二郎,在人們的心中一個高大的形象瞬間也就降低了,但是如果將武松這個悲劇放在方臘的身上的話,那麼這裡也就能夠得到一種藝術的昇華了
-
9 # 尋找樂趣
各有說辭,談不上亂編,在清代道光年間的《清車王府藏曲本》中,就有武松單臂擒方臘的故事,不過其實是魯智深活捉後讓與他的,武松還因此被李逵質問“你單臂如何擒方臘”;至於清末之後,武松單臂擒方臘的故事更為流行,魯迅先生也提到過。
-
10 # 邏輯文史游
有許多小說都拍成了影視作品,這點讓我們很欣慰,但由於種種原因,成型後的電視劇不可能完全按照小說來拍,編劇們也是要參考觀眾的喜好的,所以有時做些改編,也無可厚非。
在各類水滸題材的影視作品中,狄龍的武松、丁海峰的武松,陳龍的武松都捉住了方臘,這讓本來在原著中擒拿方臘的魯大師多少有點尷尬。但在《水滸傳》成書前,其實武松擒方臘還是要早於魯智深擒方臘的。我們知道魯智深的原型是韓世忠,《水滸傳》魯智深擒方臘的模式基本和韓世忠相同,並且金翠蓮也是梁紅玉演變而來的。但在《水滸傳》成熟之前,民間早已流傳了各類水滸故事,再加上百姓腦海中總覺得北宋時期有一位姓宋的義士揭竿而起,給腐朽的北宋政權造成了一定的打擊,那麼自然,宋江和他的兄弟們也就成了百姓歌頌的物件。而一般認為宋江被張叔夜擒拿之後選擇了投降,從時間點上就有了和童貫一起徵方臘的可能,所以,如果讓宋義士的頭領去活捉方臘,這畫面或許會更美些。
所以,一個頗有反抗精神的武松的形象,就開始慢慢在民間普及,直至他成為《水滸傳》的主角之一。
而有關武松擒方臘的由來,一般認為有兩種。一是出自元代江南平話,水滸人物正是在南宋末期到元朝才開始飽滿化的。其次,武松在京劇中有《龍虎玉》和《武松單臂擒方臘》這麼兩處,這兩場戲都在道光和光緒年間成型的《清車王府藏曲本》有收藏。那麼這樣一研究,武松擒方臘的故事鐵定就比魯智深擒方臘早了。
魯智深和武松都是小說中很典型的人物,考慮到讀者的心理感受,讓已經殘疾的武松去捉住強盜頭子,這種畫面會更加震撼,所以也不難發現電視劇作品中編劇們都願意把方臘的人頭算在武松身上了。
回覆列表
《水滸傳》不是真實歷史,只是一部演義小說。
《水滸傳》只是一部虛構的演義小說而已,其中有一些人物是真實存在的,但是很多故事情節和人物是虛構的。故事也是一分真,九分假。
而“演義小說”,指的是小說中有一部分人物和故事在歷史上是真實存在過的,但是有很大一部分是作者編造出來的。而這本《水滸傳》相當於一部歷史人物、還有大事件的合集,其中還摻雜了很多虛構的情節。
而現在有很多人誤以為這本《水滸傳》所講的是真實歷史,使得真實歷史反而不被人知道。是因為這本書,寫的太過生動,而且經過這麼年的時間,成為了中國四大名著。影響力太過廣泛,加上很多人對歷史不是很關心與瞭解就誤以為這是真的歷史真相。
此書對社會和文學上都有很大的影響,如,在社會影響上:《水滸傳》對招安的描寫曾經對某些義軍的領袖產生過消極的影響,如張獻忠在谷城受撫,就表示“戮力王室,效宋江水滸故事耳”(《紀事略》)。但比較起來,《水滸傳》對農民起義的積極影響還是主要的。
在文學方面上的影響:《水滸傳》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用白話文寫成的長篇小說,開創了白話章回體小說的先河。它作為一種新的文體,從此在文學領域內確立了應有的地位,開始逐步改變以詩文為正宗的文壇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