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本無樹’:菩提是個覺道,又有什麼樹呢?若有樹,那菩提就變成物,而有所執著。菩提本來什麼也沒有,你說你覺悟了,但覺悟是個什麼樣子?是青色?黃色?紅色?白色?你且說個樣子出來,看看它是無形無相的。
‘明鏡亦非臺’:你說心如明鏡臺,其實根本沒有個臺,若有個臺則又有所執著,所謂‘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怎麼還要有個臺呢?
‘本來無一物’:本來什麼都沒有,也沒有一個樣子,也沒有一個圖,或一個形相,所以根本什麼也沒有。
‘何處惹塵埃’:既然什麼都沒有,塵埃又從那裡生出呢?根本就無所住了。
這首偈頌主要是從‘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出,要沒有一切執著,也就是佛所說的意思:‘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這個地方就教人沒有執著,你執著它做什麼?你執著它將來是不是就能不死呢?到你死時又執著些什麼?
佛對我說:你的心上有塵。我用力地擦拭。
佛說:你錯了,塵是擦不掉的。我於是將心剝了下來。
佛又說:你又錯了,塵本非塵,何來有塵!
我領悟不透,是什麼意思?
我想這是從神秀和慧能那兩個偈子引申出來。
神秀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慧能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的確,要能夠參透這兩個偈子的確很難,就是正確的理解也不易。 參悟不透...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眾生的身體就是一棵覺悟的智慧樹,
眾生的心靈就象一座明亮的臺鏡。
要時時不斷地將它撣拂擦試,
不讓它被塵垢汙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菩提原本就沒有樹,
明亮的鏡子也並不是臺。
本來就是虛無沒有一物,
哪裡會染上什麼塵埃?
現在只能從字面上去理解它,慘悟不透!
心本無塵,塵即是心。無心無塵,人便死。
我曾經思考過一個問題: 人覺得一個東西好吃,事實上嗅覺比味覺佔更大的比重
所以象狗這樣嗅覺靈敏的生物,在飲食上遠比我們快樂。這樣的想法到底對不對……如果錯了……錯在哪裡?
其實塵在外,心在內,常拂之,心淨無塵;
塵在內,心在外,常剝之,無塵無心;
心中有塵,塵本是心,
何畏心中塵,無塵亦無心?
正如慧能所說的:仁者心動
又如道家所說的:道可道非常道
它們的道理是一樣的……
佛家講究萬物在心,追求修世
道家講究無牽無掛,追求避世
佛家想超脫今世,道家則是修行今世,而追究其原理來說都是一種修行
當日南宗六祖惠能,初尋師至韶州,聞五祖弘忍在黃梅,他便充役火頭僧。五祖欲耱法嗣,令徒弟諸僧各出一偈。上座神秀說道:“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彼時惠能在廚房碓米,聽了這偈,說道:“美則美矣,了則未了。”因自念一偈曰:“菩提本非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五祖便交衣缽傳他。後入韶州(今廣東韶關市)曹溪山寶林寺任主持,開創禪學南宗,倡頓悟法,弟子日眾,形成禪宗的正系,被奉為禪宗六祖。該寺也成為禪宗的著名祖庭。由於慧能曾被比丘尼相救過,所以該寺又是極少見的僧尼共居的寶剎。唐開元元年(713年)慧能以76歲高齡圓寂。
就是說萬物都是空的,可有可無。
菩提本無樹’:菩提是個覺道,又有什麼樹呢?若有樹,那菩提就變成物,而有所執著。菩提本來什麼也沒有,你說你覺悟了,但覺悟是個什麼樣子?是青色?黃色?紅色?白色?你且說個樣子出來,看看它是無形無相的。
‘明鏡亦非臺’:你說心如明鏡臺,其實根本沒有個臺,若有個臺則又有所執著,所謂‘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怎麼還要有個臺呢?
‘本來無一物’:本來什麼都沒有,也沒有一個樣子,也沒有一個圖,或一個形相,所以根本什麼也沒有。
‘何處惹塵埃’:既然什麼都沒有,塵埃又從那裡生出呢?根本就無所住了。
這首偈頌主要是從‘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出,要沒有一切執著,也就是佛所說的意思:‘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這個地方就教人沒有執著,你執著它做什麼?你執著它將來是不是就能不死呢?到你死時又執著些什麼?
佛對我說:你的心上有塵。我用力地擦拭。
佛說:你錯了,塵是擦不掉的。我於是將心剝了下來。
佛又說:你又錯了,塵本非塵,何來有塵!
我領悟不透,是什麼意思?
我想這是從神秀和慧能那兩個偈子引申出來。
神秀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慧能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的確,要能夠參透這兩個偈子的確很難,就是正確的理解也不易。 參悟不透...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眾生的身體就是一棵覺悟的智慧樹,
眾生的心靈就象一座明亮的臺鏡。
要時時不斷地將它撣拂擦試,
不讓它被塵垢汙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菩提原本就沒有樹,
明亮的鏡子也並不是臺。
本來就是虛無沒有一物,
哪裡會染上什麼塵埃?
現在只能從字面上去理解它,慘悟不透!
心本無塵,塵即是心。無心無塵,人便死。
我曾經思考過一個問題: 人覺得一個東西好吃,事實上嗅覺比味覺佔更大的比重
所以象狗這樣嗅覺靈敏的生物,在飲食上遠比我們快樂。這樣的想法到底對不對……如果錯了……錯在哪裡?
其實塵在外,心在內,常拂之,心淨無塵;
塵在內,心在外,常剝之,無塵無心;
心中有塵,塵本是心,
何畏心中塵,無塵亦無心?
正如慧能所說的:仁者心動
又如道家所說的:道可道非常道
它們的道理是一樣的……
佛家講究萬物在心,追求修世
道家講究無牽無掛,追求避世
佛家想超脫今世,道家則是修行今世,而追究其原理來說都是一種修行
當日南宗六祖惠能,初尋師至韶州,聞五祖弘忍在黃梅,他便充役火頭僧。五祖欲耱法嗣,令徒弟諸僧各出一偈。上座神秀說道:“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彼時惠能在廚房碓米,聽了這偈,說道:“美則美矣,了則未了。”因自念一偈曰:“菩提本非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五祖便交衣缽傳他。後入韶州(今廣東韶關市)曹溪山寶林寺任主持,開創禪學南宗,倡頓悟法,弟子日眾,形成禪宗的正系,被奉為禪宗六祖。該寺也成為禪宗的著名祖庭。由於慧能曾被比丘尼相救過,所以該寺又是極少見的僧尼共居的寶剎。唐開元元年(713年)慧能以76歲高齡圓寂。
就是說萬物都是空的,可有可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