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詩夜城主

    每個人都有愛美之心,藝術之美,一見可知,所以每個人都會被藝術的美深深的吸引,只不過,時至今日,藝術的美已是多樣化了,在書法藝術和繪畫藝術中,常被體現出來,“美與醜”難以分辨,問題來了:有人說審美能力低的人,不適合學習藝術,你怎麼看呢?

    審美能力低的人,不適合學習藝術

    開篇簡單提到了,藝術的美是多樣化了,意思很明白,就是藝術所表現的美,不只是一種,或者兩種物象的形態相似,但一美一醜都不相同,比如,奇古與醜怪,秀媚與稚弱,骨勁與枯硬,飄逸與輕浮,雄強與粗野,豐滿與肥胖,如果缺少審美能力,就很難判斷其中美與醜的差別,

    我們言歸正傳,之所以審美能力低的人,不適合學習藝術,那是因為辨別不出藝術作品的高雅與低俗,而學習藝術是一個臨摹模仿的過程,藝術多元化的時代,出現了許多低俗的作品,比如,書法藝術中的“醜書、俗書、亂書”,繪畫藝術中的“塗鴉”,

    當一個審美能力低的人,在學習藝術時,常常會抓住醜的一面,也就是以低俗的作品為學習範本,放棄美的東西,還自以為是,沾沾自喜,其結果是:“失之亳釐,謬以千里”了,像這種現象,現在是非常多見的,只不過,那些人會以“藝術創新”來標榜自己的愚昧行為,

    當然了,審美能力低的人,要學習藝術的話,首先要去提升自己的審美能力,那該怎麼提升自己的審美能力呢?這其實是很容易的事情,多去欣賞古代書法名家或者繪畫大師的藝術作品,現在是資訊時代,古今中外有哪些藝術大師,用手機查一下就知道了,或者可以去藝術博物館去欣賞。

  • 2 # 普先生

    首先必須要承認的事實是“審美是一項可以習得的技能,而技能習得是可以透過系統化的學習和練習來實現的”!

    木心先生說:“沒有審美力是絕症,知識也救不了”,從此處出發,審美應是人感知世間萬事萬物的“美”的能力。審美不是審醜,因為“美”太過珍稀,需要像鑽石一樣去鑑別。

    然而什麼是美,對於美的定義,是沒有精確答案的,但是能夠為人所感知,畢達哥拉斯說“美就是數”,阿奎那說“美是上帝”,蘇格拉底說“知識即美德”,柏拉圖說“美在和諧”。諸多大家們對美的定義層出不窮,但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則是作家冰心女士所陳述的美。

    “和為貴,諧為美!美的真諦應該是和諧。這種和諧體現在人身上,就造就了人的美;表現在物上,就造就了物的美;融匯在環境中,就造就了環境的美!——冰心”

    而人之所以需要審美,是因為世界上存在著許多的事物,需要我們去做出選擇,找到適合我們需要的那部分,即帶著美的屬性的事物。人是擁有與生俱來的對美好事物追求的本能的。動物的本能則是適應這個世界的生存法則,人需要探索世界上存在的美的事物,以此來豐富自己的物質生活和精神家園,以達到愉悅身心的目的。

    人之所以審美,除了愉悅自己的目的之外,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為了完善自己。透過一代代人對周遭世界的評判,不斷進化,形成了更為完善的對事物的看法,剔除人性中一些醜陋的東西,發揚真、善、美。在當今社會中,透過對美好事物的欣賞,尤其是對人性中存在的友情、親情、愛情的審美。

    將人生的痛苦當作一種審美現象進行觀照,同時也就意味著是一種從藝術的視野而不是從道德評價的視野來觀察和感悟生命的審美的人生態度。如果我們能夠化悲痛為力量,換一個角度來審視人生的挫折和痛苦,將這些人生歷練作為一種難得的財富加以咀嚼和收藏,則能夠從人生的風浪中,變得成熟,或許這樣的人生才算真正的有意義,能夠真正做到這些的人才算真正的活過。而這也許就是審美的最高境界吧!

  • 3 # 山高月小風清魚瘦

    談審美與藝術

    美有各自不同的理解,這才使藝術流派紛呈。

    如果沒接觸過藝術,不知何為審美,也沒關係。這需要一個過程。你看些美學文學藝術類書籍,可以提升藝術修養。世界上不是沒有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相信你也能發現這美那不美,這是最基本最樸素的審美基礎。

    誰也不是天生就是藝術家,用心去追求美,就會達到審美的高度。有了獨特的有高度的審美,藝術就有了生命。

    2019.8.13

  • 4 # 閒靜吧主

    審美能力很強的人,搞藝術確實有一定的優勢,但由此認為審美能力低的人,就不適合搞藝術,我看未必,因為藝術的魅力,有時不單單用“美不美”來衡量。

    先說藝術與美的關係吧。我們往往認為藝術作品就是美的作品,然而事實上,很多作品不能達成美的共識,不能取得美的共鳴,卻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通常,根據主體的審美感受和知覺方式的不同,藝術可分為語言藝術、造型藝術、表演藝術和綜合藝術。比如:

    演講、主持、詩歌小說等是語言藝術;

    雕塑、建築、書法、攝影等是造型藝術;

    雜技、舞蹈、音樂等是表演藝術;

    影視、戲曲、綜藝節目等都屬於綜合藝術。

    花好月圓、灰姑娘與王子的故事給人以美的享受,但“把好的東西毀滅給人看”的悲劇,雖讓人看了撕心裂肺般難受,不美,但卻讓人刻骨銘心,莎士比亞的作品能成為不朽,就在於此。

    書法創作是藝術,書法創作需遵循一定的法度,那些規規矩矩、力透紙背的館閣體看上去確實賞心悅目,但鄭板橋東倒西歪的書法卻更耐人尋味。

    再說說影視作品,倘若和幾十年前的作品做比較,而今影視作品中的服飾、化妝、特效等,可以說是美輪美奐了,但是,86版的西遊記卻仍然是大眾的最愛,放了一遍又一遍;黑白電影《阿詩瑪》《魂斷藍橋》還是有人在看,經典地位無人能及;《射鵰英雄傳》《上海灘》再版了無數版,製作技術一版比一版豐富、炫麗,但人們最愛的、能記住的,卻還是最初的那版。

    所以,藝術的魅力不在於簡單的美不美,而是有其更豐富的表現形式和更深刻的內涵。對於認真生活、善於觀察思考的藝人來說,即使對外在美的欣賞不太在意,也完全能創作出好的藝術作品、成為不朽。

  • 5 # 藝術狂人2

    審美能力低的人,不適合學藝術,個人拙見,也不一定的

    審美能力低,肯定對藝術的認知,品味修養會受到許多的侷限

    比如學習繪畫而言,審美很侷限的人,肯定會覺得畫畫,就是單純地寫實模仿,如照片清晰再現一個人,一處風景,一組靜物

    審美能力有限的人,欣賞一幅畫面,僅僅停留在欣賞一幅畫,畫的是什麼,而不會思考一幅畫的形式語言,構圖,色彩,格調,氛圍等等

    但是,審美能力低的人,同樣可以學習藝術

    個人拙見,對於初學藝術,是練習藝術基本功的階段

    比如初學繪畫時,比如藝考生,主要練習繪畫基本功,如素描,色彩,速寫

    練習繪畫基本功的階段,是打地基的時候,這時候初學者的審美能力,應該學會分辨哪些畫是優秀的作品,應該學習優秀作品中的哪些優點,哪些精髓,優秀作品中的哪些藝術處理值得我們學習

    初學者也應該學會分辨哪些畫是劣質的畫,畫中哪些缺點是我們應該避免的,需要特別注意的

    對於繪畫初學者,就是日積月累練習,但是切記不可閉門造車地練習

    多看畫室畫得好的同學的作品,老師評價學生們的畫時,一定要認真聽,有時候,同學們的畫也可以讓你學習到許多

    對於創作藝術而言,比如繪畫創作,審美能力很重要

    因為一個畫家的審美能力,文化修養,繪畫功底,對藝術的認知往往決定了自己作品層次,境界,靈魂的高低

    但是審美能力有限,可以培養自己的審美能力

    西方美術史上,許多畫家早期的作品,都還沒有形成自己成熟獨特的繪畫風格

    所以藝術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不斷精進的過程,可以一邊畫畫,一邊培養自己的審美能力

    培養審美能力有許多方法,多看畫展,經常閱讀關於藝術理論,藝術史論的書籍,多看藝術類的影片,或者紀錄片,鑑賞中西方美術史上的經典傳世名畫,都可以提升自己的審美能力

  • 6 # 聞道深般若

    我不認為審美能力低的人不適合學習藝術這個說法。

    理由如下:

    說審美能力低有貶低別人之嫌,應該避免使用這樣的斷言。

    錢君匋《遊於藝》

    美的認知是人格結構,一個人格健全的人,不可能沒有自己的審美價值觀。

    尊重每個人的審美價值觀是文明社會和文明人的基本特徵之一。

    陳大羽《遊於藝》

    提升審美敏感性本質是澄懷觀道

    沒有審美能力的高低,但有審美敏感性的高與低,這是毋庸置疑的。

    敏感性取決於人的興趣和關注度,譬如你愛好書法、關注書法藝術品、關注書法家、關注書法理論、關注書法潮流,當然你比一個從來不關心的人要銘感得多,天長日久,形成自己個人化的審美價值觀是順理成章的事。

    要提高敏感性,既對自己陌生的領域或事物產生審美價值觀,則需要告誡自己,清除自己心中的執念先,然後再去體味那個陌生物件,多問自己、多問專家、多問書籍幾個為什麼,由此才是開拓眼界、提升審美敏感性的正確途徑。

    蘇士澍《遊於藝》

    審美的個性價值觀是極其珍貴的,反之大眾公共審美觀價值不高

    即使你不理解,甚至你厭惡,但一個道理是明擺的,即任何藝術作品都是人創造的,而創造它的人一定認為它是美。你不理解不是你的錯。同理,他沒讓你理解也不是他的錯,對嗎!

    藝術有個特點叫創新,沒有創新的作品就沒有藝術價值,創新就有可能突破人既往的審美邊界,給人造成詫異、反感等感覺。這是優秀藝術品的自然屬性,是無可厚非的。

    假如它讓許多人詫異或反感,並不一定它就是垃圾,它是明珠的可能性也是很大的。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譬如黃賓虹、梵高等一代宗師的繪畫當年也被視若蔽帚。

    沒有人審美能力低,學不學藝術取決於人的志趣。

  • 7 # ZBLiu

    審美能力確實有高低,但“審美能力”是基因裡帶著的嗎?一開始審美能力低,就註定了一輩子低嗎?

    所謂“審美能力低”常常見於基礎教育條件不夠或環境當中缺乏這種氣氛的情況下。

    嬰幼兒時期,所謂審美能力幾乎是一樣的,嬰兒喜歡什麼和不喜歡什麼是差不多的。到了漸長,有條件的家庭有意無意之間會向幼兒展示或放送圖片、音樂以至動畫等等,還有室內的佈置陳設、爹孃和玩伴的穿著服飾以及給小孩子穿新衣時的誇飾等等也會給小孩子各種審視和辨識機會。這就在不知不覺間形成和培養了審美能力。

    看音樂家傳記,好些作曲家十幾歲就開始作曲了。而李斯特則講起過他幼時經常能見到在各村莊流浪的吉普賽藝人。他的《匈牙利狂想曲》的素材就來自這些幼時的見聞。當然你可以說他有天才。不過為什麼肖邦沒創作出《匈牙利狂想曲》呢?——引申一步,你如果知道了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與吉普賽藝人演出的關係,你聽《匈牙利狂想曲》時的感覺就會兩樣一點,也就是說,知識和經歷對審美能力有影響。

    因此“審美能力低的人,不適合學習藝術”是不想學藝術的一種藉口,或是不願教某人學藝術的一種藉口。

    當然,原始基礎較差,年紀又相當大了的,還是不要勉強了吧!因為藝術這東西還是講究“童子功”的。

  • 8 # 紅梅工筆佛畫

    客氣的說這是一種誤解,不客氣說這是一種偏見,審美能力低的人也一樣適合學習藝術。

    先來看看什麼是審美,審美是人類理解世界的一種特殊形式,指人與世界(社會和自然)形成一種無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關係狀態。審美是在理智與情感、主觀與客觀上認識、理解、感知和評判世界上的存在。審美能力也稱藝術鑑賞力是後天培養的。是指人感受、鑑賞、評價和創造美的能力。審美感受能力指審美主體憑自己的生活體驗、藝術修養和審美趣味有意識地對審美物件進行鑑賞,從中獲得美感的能力。審美還有三個特性:直覺性,情感性和愉悅性。

    說實話,審美不但不是很具象,而且也有哲學的味道,相信大多數人一遇到哲學,都有點懵,所以還是長話短說,自己覺得是有這麼幾個重點詞彙:人理解世界特殊形式,直覺和感情。

    就是審美是比較個人化的事情,而且由於是直覺性的,不知道審美水平的標準是什麼?又由誰來鑑定審美的水平高低,而我的結論是沒有標準,也不該有人能評判,所以說有人說審美能力低,本就無從說起,就更沒有了適不適合的後話。

    自己感覺說的很累,唉哲學?還是說說生活吧,說道審美水平如何,大多數女人馬上想到的就是著裝打扮,生活中常常有這樣的現象,周圍的人總會有被人說審美不行的,買的衣服不好看,也總會有被人誇讚眼光好的,甚至也常常被人拉著去幫著選衣服的。

    但說實話,比我畫畫好的很多,但常常穿的衣服連她自己都嫌棄,而我常常拉著去長眼選衣服的,卻一點畫也不會,甚至一點與藝術相關的工作都不沾,這至少可以證明,審美能力的高低,與適不適合學習從事藝術並無直接關聯。

    就說郭德綱吧,相聲是一門語言的藝術,應該沒有人質疑,而郭德綱相聲說的話,至少觀眾的數量和票價的高低可以證明,但大家也應該知道有一陣,網上對郭德綱的穿衣風格品味,那時奚落聲遍全網讓人大跌眼鏡,這又如何解釋呢?

    不過說實話,現在這種聲音沒有了,因為的確郭德綱的穿衣打扮審美提高太多了,尤其最近參加上海臺相聲有新人,笑傲江湖等節目簡直是眼前一亮,其實這與藝術和審美的幾個特點相關。

    首先就是多樣性,藝術的眾多種類就不說了,而審美的範圍也極其廣泛,包括建築、音樂、舞蹈、服飾、陶藝、飲食、裝飾、繪畫等等,審美存在於我們生活的各個角落。

    所以可以這樣說,藝術與審美都有極其廣泛性,對某一種事物的審美能力低,並不代表對所有事物的審美能力低,也可以說並不代表不適合學習藝術中的一種或幾種。

    另外,大家也清楚藝術天賦人人都有與生俱來,是先天就有的,而審美能力是後天的,是可以提高變化的,比如隨著環境的變化,年齡的增長,審美的能力會有不同,情感的不同也決定審美的能力,比如沒有一個家長覺得自己孩子醜的,再者審美能力也是可以提高的。

    比如中國的詩詞曲賦,這些語言藝術作品,因為它有很多典故,你的詩詞審美就與你的傳統文化的學習相關,隨著學習能力的提高,詩詞歌賦的鑑賞力也一定提高,如果你的文化素養能夠通曉了,你看聽詩詞歌賦不但有形象感,還能夠聯想想象。所以說,就算審美能力低,最多也只能說是暫時不適合某一種藝術,也不能說不適合學習藝術。

  • 9 # 千古一心

    藝術是美的體現,更是生活中精神訴求的境界,她是身心神的統一體。

    完美的藝術,現實的生活,這就是我們活生生的現實。藝術脫離不開現實,現實離不開藝術,兩個人是一母所生的雙胞胎。誰離開誰都不行。

    為了藝術而藝術,只能是走入迷途,飛的再高也要落地,

    藝術是為人服務的,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是最好的選擇和最好的方式。

    其實生活中沒有所謂審美能力低的人,這都是貼的標籤,生活中不缺少美,也不缺少欣賞美的人,每個人對於美的視角都不同,一朵鮮花,可以嗅出五彩的味道,可以感受到生命的味道,可以體驗到美麗的味道等等

    美,其實是不可說的,只是一種感覺。每個人都可以學習藝術,因為每個人都在生活中體驗著藝術帶給他們美的享受,在美好的東西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都具有美的鑑賞欣賞能力,每個人都是美的天使,只要你用心去體會,你就會感受到。

    其實藝術人生,人生藝術正在我們身邊綻放著美麗的花朵。還是那句話,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是最接地氣的。把生活過成了藝術,把藝術融入生活,是最美好美麗和美妙的!

  • 10 # 黃智637

    藝術是美的形象反映社會生活中的真實屬性,藝術是藝術家用審美感受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而創作出的具有審美教育性的感染人們的思想情操。有人說審美能力低的人,不適合學習藝術,這句話正確。

    一、藝術就是以審美的感受創作出的藝術作品,體現出藝術家的審美情感、藝術手法、個性風格的審美能力。藝術家如果沒有審美能力,怎麼能創作出審美的藝術作品,感染人們的思想情感呢,藝術作品沒有吸引力,沒有感染力,就沒有藝術價值,而不能成為藝術作品。

    二、現當代社會有些人,總認為學習藝術有前途好找工作能賺大錢,讓自己的孩子在上大學時一定要報考藝術院校,將來有前途好發展。也不管自己的孩子是否有藝術細胞,也不顧自己的孩子審美能力低,只要自己的孩子能考上藝術院校學習藝術,就是最大的希望和美好前程。那些審美能力低的孩子,在藝術院校畢業後,卻一事無成,沒有創作出屬於自己個性的藝術作品,最後也不知如何是好。

    三、審美能力低的人,不但不適合學習藝術,而且不應當學習藝術。審美能力低的人,也就是缺乏藝術細胞的人,就不能創作出真正的藝術作品。藝術創作就是審美能力高的人,創作出的藝術作品具有審美理想地震撼人們的思想情感。

  • 11 # 水墨畫家陳莊

    審美是人對美好事物的鑑賞標準。審美標準的形成來自一個人的審美情趣。大家發現沒有?每個人對事物都有各自的情趣愛好,色彩上最能分辨出來,有的人偏好暖色調,有的人偏好冷色調,還有的人喜歡灰色調,這都不錯,但要把色調放在整體畫面中去看,就有區別了,一個色調在畫面起主導作用,其它色彩是副從角色,整個畫面要和諧要統一,才好看。做不到這點的人,審美情趣不正路,也就是審美標準低下的原因所在。

    學習藝術,要有高於平常人的審美情趣、審美標準。從事藝術創作的人,是生產美的產品之人,造出來的產品,審美低下,何以打動人?

    審美,有天性,也有後天因素。先天審美高的人很少,大多是經過後天的知識儲備,這個知識儲備是各方面的,有文學有藝術,多欣賞高階獨特的藝術,把眼界提高,眼界高,審美不得不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黃豆芽怎麼樣做好吃呢,芽短的好處還是長的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