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VicBT

    我不是專業的音樂人,但我聽音樂是先看歌詞,再聽旋律,最後聽編曲。真正好的音樂是包括詞、曲、編曲三種都讓人耳目一新的,現在華語樂壇的一些口水歌真的越來越多,像《學貓叫》、《嘴巴嘟嘟》等等。這些歌火的原因在於廣大聽眾對音樂的錯誤理解,只停留在旋律部分。這些歌曲註定只能火一段時間,之後就會被世人所遺忘。前者的《小蘋果》就是如此。(以上全是個人觀點,不喜勿噴,謝謝!)

  • 2 # 音樂人陳龍

    我是個音樂人,對這樣的問題非常的感興趣,我曾經讀大學,選擇了去西安讀,一個廣東的小夥子,第一次出遠門就選擇了去這麼遠的地方,那是要多大的勇氣,當時我還在學吉他,就買了本許巍的吉他書,知道許巍是西安人,變選擇了去西安,去感受那座城市的文化和歷史,去感受這個音樂的城市,在西安的時候和朋友一起玩吉他,也讓我知道了還有更多好聽的音樂,開始聽民謠了,很少聽流行歌曲了,有時候他們會罵,為什麼這麼不好聽的歌曲都可以火,難道是人們的審美觀變了嗎。或許音樂本該是質樸的簡單的,訴說生活的,不是拿來跳廣場舞的。在西安的時候,聽朋友推薦了很多的歌曲,也開始愛上了那樣的感覺,也學會了閉著眼睛唱歌,身體會跟著音樂一起搖頭,一起唱過,藍蓮花,旅行,故鄉,禮物等等。提高音樂的欣賞能力,多聽好歌,聽有故事的歌曲,有歲月沉澱的歌曲。現在我一聽歌,就知道那感覺對不對了

  • 3 # 混音師天職TimChan

    做了10年的編曲和混音,我覺得,首先你得知道音樂鑑賞能力包括這什麼。不知道的話就算你聽再多都是白聽。因為正常聽歌,每個人都會,關鍵是你從歌曲中你能聽到什麼,聽到的東西是什麼,聽到的這些東西之間的關係是什麼。很多人推薦多聽多讀書,這個沒錯,但是多聽多讀的目的是什麼?多聽什麼?多讀什麼?

    音樂鑑賞包括有:詞鑑賞,曲鑑賞,背景鑑賞 三個部分。

    最簡單明瞭的就是詞鑑賞,因為這個是最具象化的內容,相當於我們本身的語言。

    聽的過程中我們需要了解歌詞本身描述的內容是否健康,作者透過歌詞想表達什麼,表達的表層意思是什麼,表達的裡層意思是什麼。歌詞是否有深意,是否處理得藝術化,韻律是否做的好,詞牌如何,平仄是否編排的好,押韻有沒有好的變化。而要了解什麼是好的。需要你又一定的文學功底,除了多讀好的文學作品以外,還要去看一些文字分析的書籍,去了解什麼是“好”。

    接下來是曲鑑賞,這個是最抽象的內容,因為我們聽到的說實在,僅僅是節拍跟音符的有機組合,而如果你僅僅知道聽,一點樂理功底都沒有,可以說,你沒有任何辦法聽得出來曲子中的任何奧妙之處。僅僅是覺得好聽或者不好聽。而這個好壞,也僅僅是你的個人主觀喜好,而非客觀分析。

    曲子鑑賞,需要你懂的音階,調性,調式,和聲,配器,編曲等等,並且有好的聽力,能聽得出來歌曲中以上的內容。只有能聽得出來,並且懂的用樂理去分析,你才能知道歌曲中的音樂成分是否做得好,是否合理,是否與眾不同。需要有這樣的能力的話,只有透過學習樂器或者聲樂,才能有可能去深入瞭解。否則,你光看樂理書,也是徒勞的。沒有結合實際操作, 理論再多你也不知道實際上的感覺到底是怎樣。而且聽力也不可能因為你懂很多純理論而提高,那是需要長期器樂學習中鍛鍊而來的。另外還有一些涉及到物理聲學的內容,尤其是去鑑賞一些現場演出,是否製作精良,那就必須懂得錄音,混音,等等的,後期製作的知識。

    還有一個是曲子的風格,如果你想做到一聽就知道一個歌曲是什麼風格,那麼得先反過來,專門找某個風格比較標誌性的作品,去聽,去了解裡面用到的音階和聲等,還有曲式,編配等等。然後去總結這個風格的共同特性,最後再去試著求證一些不知道風格的歌曲是否是你聽過的那些風格。反覆去做,直到你從感官上提高分析水平。

    最後是背景鑑賞,這個估計是最容易瞭解到的內容。因為歌曲創作的背景歷史等等。尤其是過去的作品,例如大量的古典作品,現在都能在網路上,或者很多鑑賞書籍上去了解。

    我們通過了解音樂的創作背景以及當時的歷史背景,才能更好地去了解音樂希望描述的是什麼樣的場景,什麼樣的心情,想表達作者當時什麼樣的處境,經歷著怎樣的事情。而這個也是可以透過資料直接學習。當你瞭解這些,你再去聽作品的時候,作品給予你的影響,才會比較客觀。

    想要提高音樂鑑賞能力,這個不是一個簡單能做到的事情,需要你又深厚的知識功底,音樂功底才能做到。

  • 4 # 一路有家駒

    我不會樂器不懂樂理,但是酷愛聽歌,感覺欣賞音樂是一個無法言喻的美好過程。平時不止聽Beyond樂隊,也不挑食地聆聽各類音樂。可以說是黃家駒解鎖了我的音樂欣賞。

    題主所說的水平高低真的很難量化,但是高低確實存在,只是剖析這個問題時,水平較低者不會認同罷了。

    就音樂欣賞,阿里巴巴的馬雲在2016年的一次演講中有過精彩詮釋。

    馬雲認為,中國在語文數學英語等方面的“教”做得很好,但在音樂美術體育等方面的“育”卻做得極差。知識可以透過傳授和學習來沉澱,可文化卻是玩出來的,現在的孩子玩得時間普遍偏少。孩子不是學習的機器,有了音樂美術和體育的存在,才能讓孩子成長為一個真正的人! 音樂啟迪人的智慧,畫畫培養孩子的想象力,體育活動造就強健的體魄,三者缺一不可。

    馬雲並不是第一個說音樂關係著智慧的人,在他演講的200多年以前,有個叫貝多芬的人就曾說過:音樂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學更高的啟示。

    說來極為尷尬,在中國暢談音樂是個大大的禁區。我觀察和總結過,一群人聊音樂最後必定是不歡而散的:你鄙視我,你在裝蒜,你聽的我聽不懂,我為什麼要聽你的?你居然說音樂裡有感情和畫面?你有妄想症,欣賞個毛線啊,不就是一首破歌麼?對不起,我喜歡的是人,作品我不懂也不想懂,你看家駒多帥……

    其實造成這一系列尷尬的根本原因真的是教育。我仔細回憶了一下從小到大的音樂課,想到了如下詞彙,敷衍、大合唱、大聲唱,沒了,要不就是改自習。接觸樂理和樂器?不可能。老師帶著學生深度賞析名作?別做夢了。

    直到十三歲那年,我才開始意識到靜靜欣賞帶來的的魅力,快十八歲時聽了黃家駒的歌才明白音樂不止一種形式,在30來歲時聽完不計其數的作品後才懂了音樂是藝術,它與人類生活的關係是如此密切,音樂裡蘊含著無窮的價值和智慧。

    音樂本身就是一種博大精深的藝術,它完全不需要靠歌詞來輔助加成,這一點大部分人徹底搞反了。歌詞只是音樂的補充,而且在補充時必須符合該音樂的意境和情感。一曲飽含深情和思想的音樂必定可以久久流傳,而一首歌詞扎心旋律機械的歌曲大多保質期巨短。

    較之大人,小孩子在音樂欣賞方面,更包容更易接受,投入度也更高。

    小侄女只有四歲,這兩年每年夏天都要來天津待兩個月。從她去年第一次來,我就嘗試著引導她欣賞音樂。除了兒歌之外,我給她有傾向性的推薦過節奏強勁的「We Will Rock You」和「爸爸媽媽」,一首來自皇后,一首來自Beyond。

    原以為這麼小的女孩子肯定不喜歡太爆的歌,沒想到僅聽了幾遍後,她已經開始跟著皇后的歌抖腿了。後來有一次在車上時,恰好又播放到這首,她居然全程跟著音樂鼓掌打拍子,除了偶爾出現打不準的現象,基本上節奏是不亂的。要知道,我從來沒有刻意按住她去聽。

    第一次給她聽Beyond的爸爸媽媽,前奏一起,孩子就皺緊了眉頭,一個勁兒的喊“纏住了,纏住了”,我知道她的意思但並沒有理會。

    今年她再來天津的時候,某天看她正在屋裡玩玩具,於是我在客廳裡又外放了這首爸爸媽媽,前奏剛一響,她飛快的從屋裡跑出來,依然是皺著眉頭,指著音箱裡的聲響……我完全明白她想說什麼,儘管她表述不清。 後來我又陸續給好幾個朋友的孩子推薦過歌曲,有的喜歡柔和,有的喜歡震撼,有的喜歡怪異。

    與大人們相比,孩子對新鮮音樂的接受度更高。三四歲的小侄女可以聽出雜亂糾纏的音色設計,很多大人卻不能,大人往往只是一句“什麼亂七八糟的”。去年聽過的爸爸媽媽,由於前奏辨識度太高,隔一年再聽,她能馬上識別並試圖從記憶庫中調取第一次聽它時的場景。 對孩子來說,家長的引領和觀察太重要了,很多種子都是在不經意間播撒的,有些興趣恰是在播撒種子的過程中萌發的。 音樂欣賞能帶來什麼?

    在很多人眼裡,歌曲是平面的,耳朵接收到聲音之後便止於耳朵,好聽悅耳就夠了。其實不然,音樂是立體的分層的,隨著聽得次數增加,隨著欣賞的深度增強,你獲知的資訊量也會驟增。

    馬雲說音樂可通天堂,對這個說法,懂的人不會覺得有什麼,但是不懂的人難免覺得過於抽象。成蹊試著舉一首大家耳熟能詳的歌曲來分解一下感受。

    Beyond樂隊的「大地」,一首樂器極其簡單的作品。 大地 BEYOND - 秘密警察 初聽大地,無非是節奏強、歌詞好、氣勢足而已,隱約感到一股莫名的雄壯。

    稍微再投入欣賞會發現,除了雄壯,人聲和樂器音色中分明有一種滄桑,非常厚重的滄桑,我們甚至根本不知道這滄桑的起因。

    深度欣賞之後,一切都開始明晰了,在不看歌詞的前提下,至少能體會到這些:前奏的鍵盤音呈階梯式上升排列,渾厚中恍若高山高原近在眼前,隨後上升停止,叮咚流淌的音符又塑造出大河滔滔的氣象。人聲出現後,木吉他輕輕地跟隨,鼓的節拍緩慢沉重,給人莊嚴肅穆之感。各種音色巧妙呼應或鑲嵌,華夏大地彷彿在以畫軸的形式緩緩鋪開,中間的鍵盤在蒼茫中透出一股感慨的鄉愁,後面不易察覺的和音又加重了這份唏噓。尾段的吉他音色實在太美,回憶、思念和無奈的味道簡直溢位了琴絃。

    好了,我們已經順利洞悉了這首作品的音樂語言,它一定是家國和鄉愁的主題了。此時去看看歌詞,再瞭解一下創作背景,此時作品大地已經帶著繽紛的色彩站立在腦海中了。

    此後再聽它時,你會自然而然的跟著旋律和音色去神遊去思考:搖滾樂和中國風居然還能這樣融合?很妙。如此強烈的畫面和感情是怎麼塑造出來的?編曲時,四子和林鄺培有著怎樣的交流碰撞?黃家駒當初在譜寫旋律時是怎樣的心情?有一點可以肯定,沒有強大的家國情懷很難寫出這樣的作品,當時香港還未迴歸,他是不是有些感同身受?我是不是該去翻看一下1949年前後的歷史呢?黃貫中的演唱清脆嘹亮,但明顯帶著遊子的感傷。

    之後的某一天,你又突然發現了大地的純音樂版,從此如獲至寶,因為沒了人聲,你可以更加專注和清晰地欣賞各種樂器的和鳴了。

    大地(伴奏)

    簡單的搖滾幾大件,能傳達出這麼多的資訊和情愫?簡約與繁複到底是怎樣的關係?樂器翻譯人的想法時,彈奏環節真的需要高深莫測的技術麼……

    一旦養成深度欣賞音樂的習慣,便相當於觸發了智慧機關,推開了想象力的大門。

    每首作品和每位作者都是一個原點,沿著這些原點又會發散出無窮無盡的射線,去探尋這些射線的交點是莫大的樂趣。 音樂藝術的本質是什麼?是一顆有趣的靈魂將自己的感知和想法融入樂章,並讓聽到它的人獲得共鳴和啟示。

    好音樂是真誠的赤裸的,那些寫出好音樂的音樂人宛如一棵棵生命之樹在等著你去對接,根鬚、樹幹、枝葉等每個部分裡都藏著不同的養料,在這些養料的滋養下,你的精神世界變得更加豐富,靈魂也會有趣和快樂起來。

  • 5 # 藝術三四

    提高音樂鑑賞力,基本要具備三點:1、基礎樂理知識。2、最好能會一件樂器。3、要有廣泛的、不同風格的音樂收聽量。

  • 6 # 藝術獨播

    一、音樂欣賞水平的提高,離不開對大量優秀音樂作品的欣賞實踐

    這種對大量優秀作品的欣賞可以產生很多的欣賞實踐經驗,具體的說就是多聽音樂可以培養和提高耳朵的音樂感。這種大量的欣賞作品要採用循序漸進方法,首先先聽一些簡單而容易接受的音樂作品。例如,在欣賞交響音樂之初就可以欣賞一些入門性質的作品,比如說英國作曲家布里頓的《青年管絃樂指南》。這部作品在演奏過程中,透過指揮與解說員的插入講解,向聽眾介紹管絃樂隊中所用的各種樂器及其特有的音色和樂隊組成。欣賞者透過欣賞這部作品就可以瞭解管絃樂隊的基本特徵。其次,作為中國的欣賞者可以先從欣賞中國作品入手,欣賞一些有著濃郁中國民間音樂風格的作品。例如先從《金蛇狂舞》、《梁祝》、《二泉映月》、《喜洋洋》等這些比較熟悉的音樂作品入手。再次,還可以欣賞一些帶有標題的交響音樂,這些音樂的標題一般具有引導欣賞音樂作品內容的作用。如聖桑的《動物狂歡節》、穆索爾斯基的《圖畫展覽會》、貝多芬的《第五交響曲“命運”》等等。透過這些方法欣賞大量的音樂作品,可以使我們對音樂作品的形式、內容,以及音樂的旋律、節奏、和聲等這些方面具有一些具體的認識和深入的瞭解。人們的音樂欣賞能力的培養和提高就是在大量的作品欣賞中得到提高的。

    二、音樂欣賞水平的提高,離不開對音樂基本知識的熟悉和掌握。

    作為一位音樂欣賞者,首先就要對音樂理論和音樂的歷史具有初步的瞭解。這其中就包括了對音樂的基本知識、音樂的門類、音樂體裁等的熟悉和掌握。例如學習音樂的基本構成包括旋律、節奏、和聲等;學習音樂的體裁分類,如什麼是交響曲、歌劇,什麼是變奏曲、迴旋曲等;學習瞭解音樂家與音樂作品的背景等。由於各種門類、體裁、樣式的音樂藝術都具有各自的審美特徵和表現技法,只有在掌握了這些音樂的基本知識,才能真正把握和理解音樂作品,真正領略到音樂作品中所包含的奇妙的藝術魅力。

    三、音樂欣賞水平的提高,離不開一定的歷史、文化知識。

    文化知識水平對音樂欣賞水平的培養和提高也有很大影響。廣泛的歷史、文化知識對音樂作品的欣賞起著指導性的作品,具有廣泛的文化、歷史知識就能在音樂作品欣賞中更好的理解音樂作品所表達的內涵。例如,在欣賞巴赫音樂的時候,如果不瞭解巴赫所處的巴洛克時期的歷史環境、當時的社會特色、文化氛圍,就很難理解巴赫作品以及他的作品所代表的那一時期的音樂創作特點和表現特徵。在欣賞現代派音樂作品的時候,如果不了

  • 7 # 箏悅天下

    提高音樂鑑賞力,基本要具備三點:1、基礎樂理知識。2、最好能會一件樂器。3、要有廣泛的、不同風格的音樂收聽量。4、堅持練習基本功 來到達一定的高度學會聆聽心靈深處的聲音 找到屬於自己的靈魂

  • 8 # 從心遇見音樂

    培養較好的音樂鑑賞能力,首先要去了解或學習音樂,比如學某種樂器。但鑑賞本身是屬於人內在的音樂涵養,這個與瞭解音樂有關,或可說是密不可分的。

    音樂上的作品,一般是離不開人的喜怒哀樂的形式表現的,實際上“鑑賞”某件事情的“美”,也是根據你本人對情緒上的瞭解與理解有關。當然,“美”這件事情上,是沒有標準的。

    我的理解是,在某種程度上,“鑑賞”是一個總結詞,因為音樂上很多精彩的地方,往往都與動態有關,比如張力、留白...等等。這個是需要進入到某個領域裡,細細體會才行。

    總的來說,學會鑑賞“美”,在很多行業業務上是相通的,需要自己下一翻努力才可以。

    以上,僅供參考!

  • 9 # 聲音魔方

    音樂,是一門源於生活的藝術

    想要提高自己的音樂鑑賞能力,我有以下的幾點建議:

    音樂欣賞要先廣後深

    興趣是持續堅持一件事情的前提,在剛剛開始系統化的鑑賞音樂時,先從自己感興趣的音樂類別入手,尋找與之相近的風格,擴大自己所欣賞音樂的種類,再逐步提升自己鑑賞音樂的深度。

    鑑賞音樂並不是一味地只聽古典音樂,現在的流行音樂雖然結構較為簡單,但是更加平易近人,有的經常聽流行音樂的人,在剛剛聽到一首新歌的時候,第一句剛剛唱完,他就能反映出接下來的一句大概是什麼輪廓,這就是自己的耳朵對於音樂的規律已經有了一定的認知。在培養這種認知方面,流行音樂遠比古典音樂更有效果。

    等鑑賞能力有了一定的成長,接觸到大量古典音樂以後,你會發現很多流行音樂都有著古典音樂的經典元素,這種探索發現也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情。(比如帕赫貝爾的《卡農》的和聲進行會經常出現在流行音樂中。)

    像看電影一樣地聽音樂

    剛剛接觸古典音樂,不要把它想得是一個非常高深莫測的東西。其實,音樂就是表達的生活,每一首音樂都有著背後的故事。

    先從知名的音樂作品開始,一邊聆聽,一邊去了解這首作品表達的主要內容、創作背景、作曲家當時的生活狀態。你會發現,音樂的畫面感會逐步在你面前展開。每一個音符都能變化成具體的畫面,將故事演繹出來,彷彿是在看一部電影。

    不要太早地學術化

    我堅信先有音樂,再有理論的說法,音樂理論是前人對於好的音樂產生規律的總結。過早的接觸理論會讓你迅速失去聽音樂的樂趣。

    瞭解理論最恰當的時機,是在你已經能夠分辨每一種樂器在一部音樂電影中所擔任的角色以後。這個時候,對音樂理論進行補充,能夠幫助你更清晰的瞭解整首音樂的構架和和聲組成。這時的你就能發現每個作曲家獨特的風格,一個派別的寫作手法,甚至是音樂之間的相互借鑑和抄襲。

    儘量選擇好的音源

    欣賞音樂主要依靠的是聽覺,品質不佳的音源和播放裝置會抹殺掉很多精彩的細節,比如很短的修飾音、聲音強弱的略微變化、聲場的大小(簡單的說,就是每一個樂器所在的物理位置),讓整首音樂模糊不清。所以在欣賞音樂是,最後選擇正規的高品質音訊和達標的播放裝置。

  • 10 # 獨愛吃小米

    中外歌曲都聽一些!

    國內歌曲其實很多火的放到全球基本也就是二流,可能連印度阿三的歌曲也抵不過!

    想陶冶情操,兩個辦法,一個是多聽歌,另外一個就是多聽多元化的外國友人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用月亮編一首小詩一年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