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8336882486553

    最初的紙是用麻皮纖維或麻類織物製造成的,由於造紙術尚處於初期階段,工藝簡陋,所造出的紙張質地粗糙,夾帶著較多未鬆散開的纖維束,表面不平滑,還不適宜於書寫,一般只用於包裝。只到東漢和帝時期,經過了蔡倫的改進,形成了一套較為定型的造紙工藝流程,其過程大致可歸納為四個步驟:第一是原料的分離,就是用漚浸或蒸煮的方法讓原料在鹼液中脫膠,並分散成纖維壯;第二是打漿,就是用切割和捶搗的方法切斷纖維,並使纖維帚化,而成為紙漿;第三是抄造,即把紙漿滲水製成漿液,然後用撈紙器(篾席)撈漿,使紙漿在撈紙器上交織成薄片壯的溼紙;第四是乾燥,即把溼紙曬趕或晾乾,揭下就成為紙張。漢以後,雖然工藝不斷完善和成熟,但這四個步驟基本上沒有變化,即使在現代,在溼法造紙生產中,其生產工藝與中國古代造紙法仍沒有根本區別。造紙技術的發展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在原料方面,魏晉南北朝時已經開始利用桑皮、藤皮造紙。到了隋朝、五代時期,竹、檀皮、麥杆、稻杆等也都已作為造紙原料,先後被利用,從而為造紙頁的發展提供了豐富而充足的原料來源。其中,唐朝利用竹子為原料製成的竹紙,標誌著造紙技術取得了重大的突破。竹子的纖維硬、脆、易斷,技術處理比較困難,用竹子造紙的成功,表明中國古代的造紙技術已經達到相當成熟的程度。唐時,在造紙過程中加礬、加膠、塗粉、灑金、染色等加工技術相繼問世,為生產各種各樣的工藝用紙奠定了技術基礎。生產出來的紙張質量越來越高,品種越來越多,從唐代到清代,中國生產的用紙,除了一般的紙張外,還有各種彩色的臘箋、冷金、錯金、羅紋、泥金銀加繪、砑紙等名貴紙張,以及各種宣紙、桌布、花紙等。使紙張成為人們文化生活和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這輩子不結婚,陪父母走完這一生,一個人也挺好的,你有這種想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