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聊城市濱河幼兒園

    將藝術還原生活,振興傳統手工藝,復興傳統,恢復與重建傳統的、典雅的、健康的生活方式,讓人在生活中感受到藝術,體會藝術在身邊帶來的美的感受。

  • 2 # 書畫殿堂

    提到當代藝術,相信很多人腦海裡浮現的只有晦澀、荒誕、百思莫解和不知所云等玄之又玄的詞彙。然而藝術本非如此,當代藝術亦不應如此。

    一、藝術的鉅變

    如果以1960年為界,在此之前的近百年裡,西方藝術是以從馬奈到抽象表現主義時期的繪畫和雕塑為主線的現代藝術。這一時期的藝術是資本主義現代工業化的體現,其主要特徵是藝術與大眾文化區別鮮明,強調構成、色彩、肌理、筆觸、造型、材料等藝術語言的創造。表達上與傳統藝術相比更具私人化。

    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受資本主義後工業化和兩次世界大戰及冷戰的影響,藝術界以達達運動和1917杜尚的《泉》為首,相繼出現了波普藝術、偶發藝術、觀念藝術等新藝術現象。藝術從觀念到形式都發生了根本性的轉折,即後現代主義藝術打著對傳統與現實的批判與質疑的旗號出現了。

    當代藝術是以1989年冷戰結束與全球化、資訊化開始作為發端,但是當代藝術與後現代藝術在藝術媒介、技術形態上依然有很多相似的特徵,更多是在藝術時代語言和社會性特徵上加強了表達的力度,例如更強調全球化思維和普世價值等。並且更多地加入了媒介的跨界與重構,更善於運用高科技和新媒體技術。

    但我們要知道的是,現代藝術、後現代藝術與當代藝術三者皆是重合交叉發展而非隔裂開來的關係,因此會出現三者廣義劃代的現象。然當代藝術與後現代藝術聯絡緊密,但從根本上說,當代藝術與現代藝術的基本原則已然隔代對立了,形式上不再侷限於傳統的繪畫和雕塑,目的上也不再以藝術質量和審美趣味為追求。那些通常與藝術相關的判斷標準,如視覺感受、藝術技巧等,在當代藝術面前均不再適用。代之出現的是以強調觀念,反對藝術性和審美體驗,混淆藝術與生活界限的傾向。

    而如今當代藝術早已從最初的反現代主義的邊緣角色成為西方藝術的主流,並在世界範圍內被爭相效仿。儘管隨著理論研讀的不斷加深,國內當代藝術家也躍躍欲試並頻頻引起國際關注,有人卻不無擔憂地指出,國內的藝術理論介紹和研究還停留在現代主義課題上,並且在很大程度上處於現代藝術和當代藝術混淆不清的狀態。觀看藝術的民眾尤其矇在鼓裡,殊不知藝術的走向與人們的認識已經漸行漸遠。事實上,它同人們腦海裡的藝術早已判若兩物了。這便是人們認為當代藝術不“藝術”的原因之一。

    二、當代藝術家的玄學

    除去人腦對藝術的滯後印象,在區分藝術與非藝術這個問題上,答案的獲取也再與視覺無關,因為視覺已經被觀念和理論所取代了。

    由此可以解釋一個自藝術內部提出的哲學問題,即為什麼安迪·沃霍爾的布里洛盒子是藝術,而超市裡的同款盒子就不是藝術。在此,眼睛不再能夠決定這個問題的答案,它在區分藝術與非藝術這點上已近乎毫無價值了。其所需要的是某種理論,像布里洛盒子這樣的作品能被視為藝術的前提是,藝術界必須充斥著理論的氛圍。

    就藝術中的哲學化傾向,曾提出“藝術的終結”命題的當代藝術哲學家丹託總結道:“當1960年代過去時,我覺得這些登臺的(藝術)運動在性質上越來越哲學化了……除非你閱讀文字,否則你很難從這類藝術中得到什麼,在這類東西上,一切有關視覺趣味的玩意兒不存在了。人可以這麼認為,物件根本可以取消了,就留下文字就行。”“藝術不再需要是由那些具備特別才能的人’藝術家’來做了,它也不需要特別的技巧了。”那麼順著丹託的思路,我們可以說,為表達觀念,藝術可以以各種各樣的形態呈現,可以是印刷物、建築物、廢物甚而可以空無一物。因為這無關視覺,無需藝術才能與技巧。全然歸於文字與概念。由此筆者不禁發問,藝術無關視覺而大談觀念思想,為何不直接訴諸哲學?

    許多人批評當代藝術形式大過內容,認為其作品根本無法表明要傳達的哲學與觀念思想。但事實則是藝術家要傳達的內容,超出了藝術形式的承載能力,形式的選擇根本與其內容匹配不得。這就使藝術作品表面上看起來只有形式,而不見內容。

    三、當代藝術家和批評家的瞎話

    當藝術作品的視覺效果、藝術才能與技巧全然被哲學思性取代,我們的眼睛窮於在那裡尋找“藝術性“的東西,因為事實上正如皇帝的新衣,那裡沒有任何 “藝術性”可看。正當我們不知以何種角度去欣賞這樣一幅作品而欲求助於其相關文字時,一陣自上而下的強烈的羞辱、困惑之感迎面而來,乃至自己再也提不起對藝術的興趣。其罪魁禍首便是藝術家和批評家在展覽介紹和畫廊的文字說明板上寫下的那些傲慢浮誇、晦澀難懂的文章。

    “我曾採訪過一位才華橫溢的藝術家,他們都因智慧、眼光和作品之美受到了應有的尊敬。但當麥克風往藝術家嘴邊一放,所有的明晰性都消失了。這種情形一點也不少見:聽了半小時的從句、定性描述和不著邊際的比喻後,發覺自己根本沒有離理解某位藝術家的作品更進一步,事實上,還更遠了。”正如威爾·貢培茲在《現代藝術150年》中談及道的。那些當代藝術從業者在進行文字寫作時,常常故弄玄虛,生搬硬造學術詞彙,這就使得有關當代藝術的很多問題變得更加雲山霧繞、模糊不清,進而導致大眾對當代藝術越來越費解與反感,對當代藝術文字的閱讀也幾乎沒了興趣,甚至本能地予以牴觸和拒絕。這終究還是要歸咎於當代藝術“作品匱乏”的現象,因喪失了技藝和正規化的藝術匱乏,致使“詮釋學”和“文獻學”繁榮昌盛。概念取代了視覺和審美的形式,新舊之分取代了審美的價值判斷。因而故弄玄虛只能成為藝術家描述自己作品的常用姿態。

    當然,讀者的知識儲備和認知體系對理解藝術作品及相關文字也起到不可小覷之作用。不過強化讀者認知的工作,到頭來還是需要藝術相關從業者的文字寫作與講解。由此若想避免惡性迴圈,當代藝術家必須正視藝術,協調好形式與內容的關係,更加註重藝術的普世價值,避免為求新而新,為藝術而藝術。

    四、當代藝術何去何從

    進入到21世紀,在科技迅猛發展的今天,西方的藝術家,哲學家、生態學家開始從各個角度對科學技術的進步帶給人類和自然的傷害進行整體上的反思,藝術也開始了對自然和人類社會的反思和重新認識,並在一定程度上擔起了挽救自然和社會之責任。當下全球藝術家共同面臨的最大課題,致使他們同時從宗教、哲學、美學、心理學、社會學等各個角度創作出新的藝術,用以表達當下人類社會的普遍價值,這或許便是真正意義上的當代藝術。當代藝術尚在路上,它的未來不可預知,唯一可以斷定的是,它將隨著時間的推移和人類的延續不斷前進、不斷更新。

  • 3 # 畫室指南

    當代文化的氛圍是多樣的,各種意識形態對立統一,各種傳統的文化界限被打破,沒有了絕對的評判標準,迷失原有的方向,更需要傳達著不同的觀念,不同的困惑。這些藝術家站在在時代的角度,他們是思想的先驅者。“三年展中不少作品是屬於觀念和實驗性的,所涉及話題的先鋒與尖刻、角度的實驗與辛辣、方式的現代與晦澀,再加上策展人所挑選大部分的作品並不是為了遷就或考慮普通觀眾能否“看懂”,是想把‘藝術還給藝術家’。”②他們的作品曲高和寡,不被理解,是我們無法理解還是作者本身也未必明白。他們是迷茫的,但是正因為如此,他們提出了困惑,發響了問題,並提出了問題。我們需要藝術,除了對審美的需求,我們還需更多的是,藝術家用細膩的觸覺用這種方式去表達這些問題

  • 4 # 寫真娘

      同在廣東美術館展覽的西蒙基金會藏19世紀歐洲作品,觀看者可謂人頭擠擠,尤其是對19世紀的新古典主義的嘖嘖稱奇,長時間的駐足觀看,細細地品會。藝術高雅卻不晦澀難懂,披著文化的神秘面紗,它的受眾群如此廣泛。與第三屆廣州三年展作對比,筆者就發現了一種截然不同的表現方式和觀看方式。當代藝術以一種開放的姿態,淺入深出,以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瑣事、瑣物來表現一種耐人尋味的東西。正如三年展官方網站上說到:“也關注來自期待一切都能看懂的觀眾的聲音。”①藝術發展到現當代,它的審美標準達到一個前所未有的模糊,作品的被理解程度也越來越薄弱了。

      同樣是藝術,為什麼反差那麼大?這裡是否有一種文化觀照誤區和習慣文化思維的因素在裡面。當代藝術主要是以裝置、影像、行為藝術、雕塑等為主的,這些在人們傳統的文化觀念裡面,似乎承載的文化意味相對於繪畫而言要少得多。事實是否如此?

      當代文化的氛圍是多樣的,各種意識形態對立統一,各種傳統的文化界限被打破,沒有了絕對的評判標準,迷失原有的方向,更需要傳達著不同的觀念,不同的困惑。這些藝術家站在在時代的角度,他們是思想的先驅者。“三年展中不少作品是屬於觀念和實驗性的,所涉及話題的先鋒與尖刻、角度的實驗與辛辣、方式的現代與晦澀,再加上策展人所挑選大部分的作品並不是為了遷就或考慮普通觀眾能否“看懂”,是想把‘藝術還給藝術家’。”②他們的作品曲高和寡,不被理解,是我們無法理解還是作者本身也未必明白。他們是迷茫的,但是正因為如此,他們提出了困惑,發響了問題,並提出了問題。我們需要藝術,除了對審美的需求,我們還需更多的是,藝術家用細膩的觸覺用這種方式去表達這些問題。

      我們看到廣州三年展策展人非常有心思地將展覽規劃成三個部分,即:行進中的計劃、思想屋、自由元素。這三者之間並非是絕然斷裂的關係,而都是一種意識形態的各種表現形式,更加是一種文化的內涵所在。由於參展的藝術家來自世界各個國家,因此這種文化就有一種世界文化觀的因素在裡面。世界文化的大雜燴,反映出來的事世界當代藝術的表現形式的豐富多彩:裝置、影像、繪畫等。其中,在思想屋中的一個作品叫做《在廣州甦醒――土壤的歷史》(WAKE IN GUANGZHOU: The History of the Earth綜合材料),作品描述的是一丘土壤被從廣州昔日繁榮的商業區華貴路中挖掘出來。土樣被轉移到廣東美術館的花園當中,埋在土層深處的休眠種子得以重新萌芽。植物學家Heli Jutila寫到:“儘管種子彷彿已死,事實上卻還仍有生命力,即便多年之後,甚至歷經百年的休眠,依然能在泥土中重獲新生。”廣州是歷史上一個重要的港口,與世界各國的貿易往來為種子的大量湧入帶來無盡的可能。廣州的通商文化就蘊含在這小小的一顆種子裡面,廣州的人文歷史就蘊含在這一對小小的土壤裡面。作品讓觀看者的目光回溯到歷史中,對眼前之物以以一種歷史的眼光來看待、思考。這兩個文化符號都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經常接觸到的,但是就非常容易被人們遺忘的。這一丘土壤是紀念碑式的花園,有關過去、現在、未來的各種可能性,有關偶然和必然的種種邂逅。藝術家瑪麗亞・特雷沙・阿爾維斯(Maria Thereza Alves),用一種以小見大的表現方式,體現的是一種深厚的文化內涵,這種不僅是藝術外圍的,更加是藝術內在包含特製。當代藝術就是要研究特定文化背景下的文化現象,而當代藝術本身就是一種需要身就的文化藝術現象。

      眾多參與者開啟他們的工具箱,而當代藝術就成為一種思想方法,藝術創造顯示出它的臺前與幕後。這部分的作品都是當代藝術家意識形態的綜合表現,深入地探究了人類思想、文化的生存發展狀態,進而探究了當代藝術在這樣的一種文化語境下的未來走向:走向一種多元文化和意識形態化方面的發展。

      但是我們感受到先驅者此種表達手法的作品充滿了對時代的探索的同時,也看到了後行者會迷失方向,他們是為了思索而表達,還是為了表達而表達?作品誇張、蒼白,為了出位而藝術,為了個性而避免類同。我們對某些作品不理解,那些作品帶給我們思索很多包括作者都無法理解的困惑,他們是先驅者;但我們對某些作品不理解,是因為他們沒有生命力,沒有社會文化內涵。筆者始終認為,好的藝術作品,總是對社會有思索,有強烈的生命力,給了一群思想先驅者發光發熱的舞臺。經典就是被歷史文化洗刷後繼續被我們所膜拜,開創經典的先驅者,通常都是以其獨特的個人技法去表現這種細膩的精神、凝聚強烈的生命,對後人是一種警示,他能將微小的問題放到極致,引起我們的共鳴。

      廣州三年展給予我們的,不僅僅是一種視覺上的感受而已,更多的應該是對於當代藝術未來發展的趨向問題的思考及對社會文化的探索。隨著時代變遷,“藝術將不再是政治的投射與隱喻,也不是對政治的批判與超越。而惟有此,藝術創作才可能回到藝術其自身的獨特性。”③這種藝術的獨特性越來越明顯,它與社會文化關聯越乎密切。每個藝術家的作品都有其個人特徵,但恰恰又表現了群體的共同特徵,個性其實是共性的一種提煉,典型化,他的智慧是群體的智慧,社會多元化的發展,任何個性都與群體緊密相連。

      從廣州三年展出發,藝術的文化性,文化的藝術性,兩者的相互觀照,必定是今後藝術發展的前景所在。拋離這樣的一個方向,必定走向藝術狹隘性的深淵,因為藝術與文化本身就是一個統一的整體。

      

  • 5 # 詩夜城主

    當代藝術如何在廣闊的文化語境中確證自身?或許可以理解為“當代藝術該如何證明屬於藝術本身的文化價值”,即使藝術是在表達藝術家的所思所想、反映相應的社會現象,但藝術並不能脫離文化這塊“土壤”,當代藝術是否在迎合時代的審美,還是時代在遷就著藝術的發展呢?

    就先拿中國畫來說吧,至今為止還有多少人認為中國畫還具備著濃厚的文化底蘊呢?估計沒有多少人了吧,大部分人都在擔憂著中國畫該何去何從,以至於現在的國畫界幾乎沒人敢自稱是“國畫大師”,“齊白石之後,再無大師”,這是事實,當代國畫一直在創新,然而卻把傳統的文化底蘊給丟失了,至於是誰丟失的,這已經不重要了啊,

    且再說說油畫吧,原本中國油畫是從西方引進過來的,相當於是學習西方的油畫,自然西方油畫是“老師”嘛,西方油畫一向都是注重“寫實”,把“素描當成是油畫的基礎”,所謂的“基礎”就是非常重要的,好比油畫的“命脈骨骼”,這也是西方油畫一直以來在世界畫壇獨樹一幟的原因,

    然而當代的中國油畫竟然大膽的採用了所謂“中西結合”的技法,有人說這技法很好,很有創新,那麼試問一下至今為止有哪幅中國油畫成為了世界名畫,被收藏在盧浮宮裡的中國油畫又有多少呢?凡事用事實說話,藝術市場是一面鏡子,只關心真誠創作的藝術家,而不是光照鏡子的人,

    藝術雖然無國界,藝術也可以多元化,但這並不代表“藝術就可以同時擁有兩種文化”,就好比,穿西服的人又穿了一雙運動鞋,這樣好看嗎?所以說當代藝術若要在廣闊的文化語境中確證自身,那唯獨只有繼承自己文化底蘊的基礎上才能談創新,而且藝術的商業價值要有所節制與約束,藝術是一種生活性質,而不是商業性質,

  • 6 # 吃素的穿山甲

    當代藝術是一個很開放的概念,各類藝術形態風起雲湧百花齊放,在一定程度程度上對傳統的藝術概念造成了很大的衝擊,已不僅僅囿於傳統的固定模式,這種正在進行時的實驗性先鋒性的藝術有時甚至風過了無痕,不留下一絲痕跡。何家英作品↑

    在這樣的藝術生態圈中,大眾喜聞樂見的傳統藝術形式老樹新花,各種異質文明文化的交融以及新技術的更新迭代賦予了它們新的生機和活力。比如繪畫中國畫借鑑西方油畫的透視等成熟技藝使其表現力更接近當代審美語境,而西方的油畫也在與東方美學經驗的基礎上創新了新的表達方式。更有甚者,前段時間透過人工智慧創作的作品第一次走入了拍賣行博得了不錯的價格,而英國塗鴉藝術家班克斯透過自毀畫作的方式竟然鬼使神差地使破壞的畫作換個名字華麗重生,甚至市場估計將超過未毀壞之前的價格。

    當代最貴藝術家“英國藝術教父”大衛·霍克尼作品↑

    眼花繚亂的背後,當代藝術在廣闊的文化語境中的具有更多更大的活動空間,由此在確證自身的價值上有著更多的評判緯度,其文化價值屬性更多地具有一種綜合性的特點。有時是內在觀念的共振,有時是外在觀感的共鳴,而且這種文化價值在商業倫理的驅動下,不由自主地不以藝術家自身意志為轉移,被貼上各種虛張聲勢的標籤,藝術家自身處心積慮的主動反抗也徒勞無功甚至適得其反,比如班克斯的自毀畫作之舉就是這樣一個典型事例。班克斯自毀的作品前後對比↑

    史上首幅人工智慧畫作拍出300萬元,作品簽名是數學方程式。↑

    這樣極端的個例,也從側面表明了當代藝術在一定程度上確證自身價值上啼笑皆非的兩難處境,在內在觀念與外在觀感之間搖擺不定,但就目前而言觀念最終大於觀感。不可複製的偶然性本身也成為藝術的一部分,不可思議的悖論式的反藝術行為,卻陰差陽錯地賦予了當代藝術劍走偏鋒的另類價值,確實一言難盡,甚至讓人理屈詞窮,不過最終當代藝術還是需要更長的時間來確認最終的歷史定位。

  • 7 # 詩詞文化歷史藝術源泉

    當代藝術的語境是怎樣在廣闊的文化語境中確證定位自己的?這話應該和題主是一個意思。藝術二字的廣義外延很多,美術藝術,音樂藝術,舞蹈藝術,雕塑藝術,陶瓷藝術,文學藝術。思想創意藝術,曲藝藝術,民間藝術等等,所有的藝術都是在文化語言藝術的境界沃土裡滋生的各類藝術。

    美術藝術所表現的生活比較抽象,再高的造意美術藝術家,都是在吸允著古老先賢,文明與文化語言的境界藝術的乳汁中長大,其根紮在豐富多彩的先人成果沃土裡,其根紮在現實生活的沃土裡。融化,融盡作家情感與心力心血的作品,只有這樣成長起來的藝術家,所展示的美術作品,音樂作品等等一切藝術作品,才是達到藝術語言境界,會說話的能表達人物靈魂深處的藝術珍品。

    這樣融盡民眾生活又高於生活的靈感作品,最貼心於各階層人士的欣賞水平。終不能所表現的藝術讓人沒有認識獲得的所以然。不知道你的作品畫的意境,不知道你的音域所表現的是啥。其萌隆手法並不高明,這還是根基不深,創意靈感不靈所致。不懂藝術門內的表現語境,就無法成為鮮活,生動的藝術語言作品。

    藝術家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能把人類的靈魂,豁然開朗在萱姿舞動的作品裡。跳動在流淌的浪花音符裡。飄渺在冰上舞步的交融裡。高速飛翔在藍天宇宙的空間裡。融化融入在普濟眾生的心田裡。這樣美妙音樂的震撼旋律,這樣動感悠揚的畫卷,這樣流芳萬古的文字詩篇,這樣活靈活現的雕塑陶藝,才是藝術家們的驕傲,才是朔造人類更美靈魂,引領時代潮流,推動歷史前行,眾生人民信賴的真正藝術家和藝術作品的語境高深高雅。

  • 8 # 松風閣書法日講

    一、問題分析

    有人問我,當代藝術如何在廣闊的文化語境中確證自身?

    這確實是一個非常犀利而且關鍵的問題,所謂的“當代藝術”是側重於和歷史上藝術曾經有的形態相比較而言的,而所謂的“廣闊的文化語境”是針對當前多元化發展下,當權威和正統不在發揮主導性作用時的今天,文化所呈現出來的多元化相融的景象而言的。

    從這兩個尺度來看,我們可以就此而展開論證。

    二、藝術的兩種時間尺度

    如前面所言,文化語境在時間上的尺度大體上可以分為兩種,一是過往歷史的,一種是存在於當下的,現在的。

    這是文化語境所存在的兩種時間尺度。而在這兩種時間尺度中,又都具有兩種存在方式,一種是橫向的,即以特定的一個時代為主,在同樣時期內考察,而另外一種則以縱向的歷史來看其變革傳承。

    什麼意思呢。舉個例子就很清楚了。

    比如,就書法文化藝術而言,這兩種時間尺度就是我們可以把書法區分為古代書法的歷史傳統和當今書法的現狀的一個依據。而在這兩種時間尺度內,又有比如唐代書法、宋代書法等某一個時期內書法特定的形態存續,這是橫向比較。縱向的是以大的歷史尺度來看書法的發展變革,比如唐宋元明清書法的流變。

    搞清楚這個問題,對於我們探討下面的問題很重要。

    三、藝術的兩種空間尺度

    空間尺度是指空間上藝術的存在。從時間尺度上的歷史傳承來看,藝術大體上分為東方藝術和西方藝術兩大類。當然,以中國傳統的文化為中心,我們可以在某種程度上“武斷”的這樣做一個粗略的判斷。事實上,隨著西方的崛起,西方文化藝術所到之處,基本上已經被西化的差不多了。

    所以,我們確實可以這樣做這樣一個“粗略”的區分。

    四、立足傳統,擁抱時代,相容幷包,多元共舉

    搞清楚這兩種時間和空間的尺度,我們就可以得出一個確鑿的結論了。從時間尺度上看,傳統的、歷史的是我們發展文化,確定自身文化所處方位的一個座標點,簡單說,傳統的、歷史的東西是告訴我們是誰,我們文化曾經是什麼樣子。所以丟掉傳統,我們就丟掉了自己的身份。

    但是堅持傳統也不能全面復古,必須體現時代精神,時代風貌。無論是哪種藝術和哪個門類,復古從來都不是一個好的解決方案,甚至復古是要倒退的。

    從空間尺度上看,封閉保守,關起門來自己搞是不切實際的,在全球化的今天,我們其實還是需要對外加強交流和開放的,因此文化更是如此。在堅持自己文化基因中合理性的元素存在的同時,更加積極主動擁抱時代,可能是更好的選擇。

    五、確證自身,還是要回歸傳統

    文化是世界的,但是歸根結底,它還是民族的東西。確證自身,最根本的是堅持傳統,只要我們的屬性定位沒有變,中國文化就不會變。面對紛繁複雜的多元化價值衝擊,才能更加茁壯成長。恰如樹木,欲使其壯闊、枝繁葉茂,必先固其根。根固,再大的風浪都會變成養分;否則,就會變成摧毀大樹的災難。

  • 9 # 老頭哥兒

    有對藝術的讚美,歌頌,也有不同的言論批評和各自的認知,藝術的價值或存在就是在於人們的評判,最後歸結成為好的與差次,這就是人們在對藝術文化自身存在的確證,世代言傳,評判各異,不會相同。

    美在人間,秀在人間,從未間斷,展示藝術留在人間的語境,永遠希望都是最美好的!

  • 10 # 陳玕

    所謂當代藝術,就是近十年內藝術家突破傳統而創新的藝術成果。廣闊的文化語境也就是說包容的藝術氛圍。確認自身就是你的創新被人認可。再經典的繪畫和歌曲都有膩的時候,所以才要有新的歌曲,才要去創新繪畫,才會有當代藝術。但必須是大眾可以接受並且能夠愉悅人的感受的作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二線城市生活,你覺得有多少存款能讓自己過上富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