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愛歷史的小蝸牛
-
2 # 茲維列夫
大家有空百度一下趙括長平之前打的仗,90%以上的勝率,趙括也許沒有白起厲害,但是肯定不比廉頗差,多給趙括三年的軍糧我覺得趙括可以不敗,打個平手。
-
3 # 濱海泛舟
這個問題其實也算不上問題。其實白起出山,廉頗回趙,秦趙勝負已分。白起出山,是在給秦國將士打了興奮劑,而廉頗回趙,則是加深了趙國軍事的喪氣。也許人們會問為什麼秦國還要不斷增兵呢。我的分析是白起有自己的想法。白起晚年出征,可以說再次出征的機會不多了,他想利用這次長平之戰建立不世的功業。所以,拿下長平只是他的計劃的一部分。他的目標是邯鄲,趙國旳國都。但是要長驅直入攻打邯鄲,秦國的後路會有問題。秦趙激戰的時候,趙國已經派遣使者出使齊國和楚國。這兩個國家雖然已經不能與秦國爭雄,但是在秦國拉長戰線攻打趙國的時候,攻擊長平這個虛弱的根據地是沒問題的,有可能會將秦國主力消滅殆盡的。白起作為老將,肯定知道其中的厲害。所以在出徵邯鄲前,白起要做好後放的佈置,一是恐嚇趙國的援兵不要輕舉妄動,二是可以在多處佈置與遠征軍的接應。白起旳佈置應該是很謹慎和有效的。但是秦昭襄王最終沒有按照白起的計策而喪失了攻取邯鄲的最好時機,所以讓白起的高水平戰術無法得到施展。
-
4 # 劉一千五
先更正一下"十二″與"十五"之正誤。司馬遷《史記.白起王翦列傳》記載"秦王聞趙食道絕,王自之河內,賜民爵各一級,發年十五以上悉詣長平,遮絕趙救及糧食"。
這裡說的是兩個問題,一是白起己經把趙括牢牢包圍,秦昭王因此到河內親自督戰。二是把國內十五歲以上的男丁全部徵調為軍隊,目的是斷絕趙國對長平趙軍的救援和糧食供應。
趙軍再厲害,沒有糧草和水,最多支援不了幾天必定沒有戰鬥力。而秦國是傾其國力及民眾所有來進行這場戰爭。軍隊正面死死拖位趙軍;婦女老者送糧運輸(秦王賜民爵一級);十五歲的生力軍在外圍守住防線不進趙兵一個,糧食一粒;秦昭王到河內督軍作戰。這是一個志在必得的國家,全國皆兵於敵國作戰,膽子氣魄令人驚駭。這在士氣上就贏了三分。
反觀"主場"的趙國,本來佔盡優勢,民眾的力量卻沒動員起來,趙軍又是主動進攻陷於包圍被動挨打的境地。趙括也盡力作戰,親自衝陣,還是挽不回失敗命運。他作為統帥,能力不及對手,但他不怕死,更沒扔下軍隊逃命。他組織了幾次突圍,就是衝不出秦華人的嚴密包圍,最後戰死。
趙國投入到長平之戰的人數,一般認為在四十五萬左右。戰敗被俘四十萬左右。真正戰死四到五萬。白起坑殺四十萬人左右。顯而易見,廉頗為帥時損失一萬多人。剩下的三萬多人才是趙括為帥時與秦軍對戰損失的。也就是說,趙括這仗打得不錯。他打得秦王傾盡秦國所有十五歲的人員,徵調國內大部分勞力作後勤保障才慘勝趙括。由此而言,趙括也會打仗。假以時日,若其不死,這趙括會讓秦人頭痛。
-
5 # 費格萊茵
沒機會,寡人在此澄清,哪怕趙王永遠不換廉頗,趙國照樣得輸,打仗拼的是國力,趙國軍力可與我大秦相提並論,但國力相比於我大秦還是差點。幸得父王嬴駟吞併巴蜀,為我大秦添了一座天然的大糧倉,否則長平之戰誰輸誰贏還真說不定
-
6 # 歪史
筆者認為沒有,主要原因就是當時秦國已經意志堅定的準備了戰爭決戰,但是趙國高層意見搖擺,主戰主和始終徘徊,沒有即使的制定一個可行的方針。
而且趙國的情報工作做的很差,趙國唯一可以獲取勝利的時間是戰爭一開始的時候速戰速決以逸待勞,利用騎兵的優勢攻擊秦國優勢步兵,而不是拿擅長突擊戰的騎兵和擅長陣地戰的步兵做陣地戰對壘,這樣拖下去越來越不利。
都是廉頗這個軍事天才根本不善於以己之長攻彼之短,造成趙國一開始就處於被動地位。
趙國綜合的國力根部不如秦國,趙國也沒有足夠的縱深來抵禦秦國,但是秦國則有漢中,巴蜀,關中,西面的西戎早被打殘,不對秦國構成威脅,反觀趙國,四戰之國,四面都是實力不弱的國家虎視眈眈的等著分一杯羹,或者說都在等著坐收漁翁之利,沒有明白城門失火,殃及池魚的道理。
作為趙括能夠打贏這場戰爭的機會就是一開始作為主帥,發揮騎兵優勢,如果等到秦國換白起時候,趙國無論是誰都熟,趙奢,武靈王,或者李牧等一些賢君名將。也就是說這個時候,趙國已經回天乏術,這個鍋是趙括的背的,但是不是他的責任。
雖然趙奢說的狹路相逢勇者勝,但是這個時候秦國進行了戰爭總動員,傾巢而出,秦國經歷商鞅變法之後鯨吞巴蜀,積聚了大量的財力物力人力,後來向東蠶食韓魏,向南吞併漢中急敗楚國,實力已經足夠支撐一場大的滅國之戰。
趙國呢,沒有什麼大手筆的改革,但是趙武靈王自上而下的軍事改革強化了軍事力量,所以戰過後期,趙國軍力一枝獨秀,秦國為此吃過不少苦頭。然而,遇上一個良將就無視天下,遇見一個庸才就拜拜了。
戰爭的結果大家都知道,那就是趙軍幾乎全軍覆沒,秦國也元氣大傷,可謂是慘勝,山東諸侯震動,秦國由於范雎的原因阻止了繼續進軍,秦國此後經歷了長時間的修養才能夠繼續統一天下,就可以看到秦國傷亡消耗也很可怕。
可以這樣說,當時無論趙國還是秦國,最終贏得勝利就是犯得錯誤最少那個能贏,秦國就是這個,隨著戰爭進行一直在做戰略調整,相對趙國來說錯誤最少。趙國的內政外交都是沒有取得成功,也就是力量不集中,而且沒有隨著戰爭的進行而作足夠的戰略調整。所以最後失敗理所當然。最後換不換將都一樣。
另外,秦亡徵招的是15歲以上的。
-
7 # 猛在一本正經地說
先指出一點,長平之戰中,當趙國國君趙孝成王中了秦國“反間計”後,換下廉頗任用趙括為主帥,而秦國換下王齕任用白起為主帥,白起用計截斷趙軍的糧道。秦昭王得知趙軍主力的糧道被截斷,就親自到河內郡(今河南沁陽及附近地區),加封當地百姓爵位一級,並徵調全國十五歲以上的青壯年集中到長平戰場,攔截趙國的援軍和糧運。(秦王聞趙食道絕,王自之河內,賜民爵各一級,發年十五以上悉詣長平,遮絕趙救及糧食)
秦王徵調全國十五歲以上的青壯年集中到長平戰場,攔截趙國的援軍和糧運,這樣做更確保秦國的勝利,使趙國完全陷入秦國“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長平之戰趙國戰敗的結局已定,趙括根本沒有機會大敗白起。
長平之戰後期,趙國換下廉頗任用趙括為主帥,致使趙國慘敗。那麼如果趙國不用趙括,繼續用廉頗主帥,趙國會輸嗎?我認為還是會輸的!因為廉頗連王齕(長平之戰初期的秦軍最高指揮官)都打不過,抵擋不了王齕的進攻,怎麼能是白起的對手?更別說趙括了!從長平之戰一開始,就決定了趙國必敗!
長平之戰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一場戰爭,或者說秦趙之間的決戰是可以延後的,但趙孝成王利令智昏、利慾薰心使趙國提前捲入長平之戰這場秦趙決戰,讓趙國滅亡的時間提前。一句話:秦趙長平之戰,是一場秦國必勝,趙國必敗的戰爭。
我認為長平之戰是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發生了一場錯誤的戰爭。為什麼這麼說?
首先,我們從長平之戰的背景情況進行分析。當時秦國和趙國本來沒有衝突,但當秦國進攻南韓,切斷南韓上黨郡(十七座城池)和南韓本土之間的道路,南韓為了求和就打算把上黨郡割讓給秦國,但上黨郡郡守馮亭不願降秦,決定把上黨郡獻給趙國。趙王找平陽君趙豹商量此事,趙豹不同意,隨後趙王找又找平原君趙勝和趙禹商,兩人勸趙王接受上黨郡,趙王又問趙勝:“接受上黨郡,秦國一定會派白起來進攻趙國,趙國誰能抵禦秦國的進攻?”趙勝回答說:“不能和白起爭鋒決戰,而要打持久戰。廉頗勇猛善戰並且愛惜將士,知難而忍恥,雖然打野戰不如白起,但是守城完全可以勝任。”(可與持久,難與爭鋒。廉頗為人,勇鷙而愛士,知難而忍恥,與之野戰則不如,持守足以當之),最後趙國接受上黨郡。就此與秦國結怨。從背景來看,趙國接受上黨郡沒有好處,而且趙國沒有白起的對手,雖然有廉頗,但也只是被動的守城,並且廉頗已經老了。從這些來看,趙國在實力不允許的情況下還接受上黨郡,不說必敗,起碼沒有勝算。
其次,我們從長平之戰初期的情況進行分析。公元前260年初,秦派大將王齕率軍攻克上黨,很快就進攻趙國長平,趙王命令廉頗迎戰。沒想到廉頗不是王齕的對手,多次被打敗,於是廉頗命令士兵依託有利地形,構築營壘,堅守不出,疲憊秦軍,準備打持久戰。然而令廉頗沒有想到的是:秦國召集百萬青壯,抓緊時間向軍隊疏通渠道,使秦國可以透過水路運送軍糧,比趙國更快更暢通,而趙國開戰不久就糧草匱乏,秦軍還不斷騷擾趙國的糧道,這一切都使趙國雪上加霜,完全喪失戰爭的主動權。白起沒有出手的情況下廉頗都招架不住,攻堅戰多次戰敗。轉攻為守後依舊不能掌握戰爭的主動權,可以說戰爭一開始秦國就必敗無疑了。
再次,我們從長平之戰中期的情況進行分析。長平之戰進入僵持階段後,趙王求勝心切,對廉頗這種堅壁不出久拖不決的戰法非常不滿,多次派人責備廉頗。同時,趙王不顧大臣的反對,派人到秦國求和,而秦國一方面假意接受趙國的求和,麻痺趙國的同時又藉此防止其他各國出兵救趙,另一方面秦國丞相范雎又派人攜重金到趙國施反間計,散佈流言說秦國最害怕的是馬服君趙奢的兒子趙括。當時趙國在外交上本來就陷於被動(當時秦用遠交近攻的國策,與燕交好,而韓、魏、楚皆畏秦,齊趙交惡),求和之後在外交上更加陷於被動。從戰爭中期的情況來看,長平之戰勝利的天平向秦國更加傾斜。
最後,我們我們從長平之戰後期的情況進行分析。趙王完全中計,不顧藺相如和趙括他媽的反對,換下廉頗任用趙括為主帥。而秦國換下王齕任用白起為主帥,並令軍中嚴守秘密,有敢於洩露白起出任最高指揮官的,格殺勿論。秦軍截斷趙軍糧道之後,秦王傾全國之力投入戰爭,秦國名將白起坐鎮指揮,再加上源源不斷的後勤,後來的結局大家都知道了,趙國就此完犢子了,喪失四十五萬精銳,從此一蹶不振,秦統一中國的步伐加快了。
綜上所述,秦趙長平之戰,是一場秦國必勝,趙國必敗的戰爭,就算秦王不徵集全國青壯服務戰爭,就算趙國繼續任用廉頗為將,趙國也沒有勝算的可能。
-
8 # Sunny的落成
戰爭是有很多因素的,會因為一個小的失誤就會失敗,秦國準備了很長時間與趙國一戰,秦國一開始不用白起也是他們的計劃之一,好讓趙人放鬆警惕,秦還使用反間計讓趙國將廉頗換下,趙括統領三軍。趙括一上來就放棄廉頗的防守戰略,採取果斷進攻的。還有一點趙國自趙武靈王起就實行胡服騎射,行軍只帶三天口糧,你想想兩方加起來一百多萬人打仗,怎可如此兒戲。秦國就不同了,糧食是從富饒的巴蜀運來的,一開始就做好了打持久戰的準備。趙括還是太缺乏大兵團作戰的經驗,所以趙國會敗,這是一開始就註定的。
-
9 # 上官雪飄
做為防守方,守而待變,是最佳策略。白起也明白,長期對峙下去,只能無功而返。陣地戰,則是消耗戰,且有他國的變數,對秦國而言,損耗太大,也將在若干年內,無力東進南下。詐走誘敵,伏而殲之,方為上上策。趙括上當了,所以其敗了。如是廉頗,其不會輕易大舉出擊。
-
10 # 湖湘筆談
研究戰爭,首先得研究戰將,趙括、趙國名將之後,家境殷實、聰明過人,讀過許多書、由其是兵書,有小神童的美譽。正是以上種種優越的條件,讓他成為了趙國″不可多得""紙上談兵專家。"趙國與秦國對峙的三年裡,又由於自然災害至使國力空虛,,巧口如簧的趙括說服了趙王、出任趙國長平前線主帥。他既不總結前任守將的經驗教訓,也聽不了別人的見意,獨斷專橫,趕走了前任守將。白起、一個千錘百煉的傢伙,從戰火中走出來的秦國戰神,又諳熟兵法,而且,謹小慎微,知人善用。當他密密到達長平前線時,首先就是慮心聽取秦、趙軍隊三年對壘戰況,並與守將們共商對策。再看,秦國本是進攻方,趙國是防守方,由於久功不下,打成了圍困戰。三年的圍困趙國不堪重負,與其被困死、不如去戰死,或許還有一線生機,於是趙國大軍在趙括的率領下由防禦改為進功。正當趙軍功城掠地,捷報頻傳。節節勝利的時侯,探馬來報秦軍截斷了自已退路,身為趙國主帥的趙括那見過這陣仗,急令大軍回撤。以至白白失去即將到來的勝利。為什麼要這麼說呢?秦趙的戰爭由進功戰打成了圍困戰,三年的圍困戰,加上自然災害,趙國境內發生了嚴重的饑荒,就連王宮也不米下炊了,……用山窮水盡來形容一點也不過份。繼然到了這般地步,目標明確、撤回也是死為什麼不拚死直搗秦軍黃龍。……正如劉伯承元帥所說:五行不定輸得乾乾淨淨。戰爭的結局與秦王的增援關係不大。被鐵桶合圍的情況下,趙括沒第一時間撕破秦軍的合圍,而是等援軍,趙、秦兩家幾乎都是以全國之力,志在必得地贏得這場戰爭,那還有什麼援軍。戰爭打到這個份上還想打敗秦軍、戰勝白起,就是如來再現也是痴人說夢!著為戰爭的統帥:地形地貌、任務、目的,人員、裝備、對手這些都是值得深究的,只要任務、目的時確,那怕與友鄰部隊失去聯糸,也得充分利用對我有利地形或對手的情況,盡最大的努力,取得戰果。千萬不要坐失良機。當然也要再能儲存自已的條件下殲滅敵人。李邦春
-
11 # 多讀文史
當時長平之戰,廉頗與白起對峙一方攻,一方守。白起擅長攻擊有軍神之稱,廉頗久與匈奴對陣擅長防守。眾所周知古達攻防戰常常是主攻的一方吃虧,廉頗的防禦消耗了秦國大量的有生力量,秦王不得已才召集12歲以上的孩童入伍。趙王這邊也因為戰事拖延消耗了大量糧草物資,也快撐不下去了,已到了向齊國借糧維持。最後中了敵人的反間計換了老將廉頗,最後趙括輕敵戰敗。實際上雙方當時都已油盡燈枯,決定戰爭勝利的方向已不在戰場,而是在朝堂。我判斷秦王不緊急徵召十二歲以上孩童入伍,趙括也沒有機會打敗白起。
-
12 # 幸福一生77729277
趙括在白起面前不堪一擊,就是不換上白起趙括也是輸,不過不會敗得這麼慘。趙括九泉有知,都慚愧後悔了,都會臭罵現在這些所謂的徒子徒孫。
-
13 # onnirvana
第一是徵召河內15歲以上皆詣長平,並非國內。第二,並非緊急徵召,恐怕是在白起去長平之前已經做了預先動員。因為以當時的通訊交通條件,如果在得知趙軍已經被圍了情況下,臨時動員再開赴前線根本來不及。這說明秦國在使用反間計到全殲趙軍是做了充分的預案的。
-
14 # 釋放自己168490991
戰爭是政治的延續。。。。是打的國本。。打的資源。。特別是古時候生育沒那麼發達!秦國的強大不是靠一代君主統一中國。。而是是一個持續發展的過程。。。想秦國先主只是個給周天子養馬的。地處邊疆。。透過一代一代得努力。才有大好局面。可是中原地區呢。征伐不斷。。。反而落了下成。。所以時也命也。。
-
15 # 使用者9450977780495
各種因素造成的,首先是范雎的離間計去廉頗老將。二是白起的誘圍計。三是秦昭王的增援策。還有其它。三大因素分析排行是首要範睢次要秦昭王。三為白起,因為誘進再困計可能事先研究好,成功圍因後因趙兵太多必須有秦王增兵最後解決才是關健,(冷兵器時代.,又在當時,必須人眾人多)至於將才單鬥就說不準了。此圍計常用但年輕的趙括沒經驗。魏文長,鄧世載才是別出心裁,叫敵意想不到。
回覆列表
趙括敗給的是白起,不是他帶的兵,無論怎樣他都會輸,他是戰略上的失誤
此戰,趙括和白起兩位將領對陣。對於白起這位名將,針對趙括急於求勝的弱點,採取了佯敗後退、誘敵脫離陣地,進而分割包圍、予以殲滅的作戰方針,最終獲得戰爭的勝利。趙國經此一戰元氣大傷,損失了數十萬大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