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教育學生的目的,是為了讓弟子學而優則仕,為統治階級服務,而不是去做種糧種菜的農民。因此孔子看不起樊遲。
譯文:
樊遲請教種莊稼,孔子說:“我不如老農。”請教種瓜果蔬菜,孔子說:“我不如種瓜果蔬菜的老人。”
樊遲退出去,孔子說:“幹粗活的人啊,樊遲!居上位時喜歡禮,那麼老百姓不敢不敬;居上位時喜歡義,那麼老百姓不敢不服;居上位時喜歡信,那麼老百姓不敢不用真實的感情來對待你。如果這樣,那麼四方的老百姓就會用被毯揹負著嬰兒來到這裡,哪裡用得著種莊稼?”
擴充套件資料
好像每次樊遲提出問題,孔子都以很淺顯的話語敷衍他,覺得他“小人哉”,好像有瞧不起他,覺得他天資不夠,是這樣嗎?
這大概是因為孔子的個性比較直率,有什麼就講什麼,因此批評別人的時候也非常直白。“小人哉”這句評語,大概是針對當樊遲的觀點而言的。孔子對每一個學生都是這樣,即便是對他心愛的弟子子路也是這麼嚴厲的批評過。
而且孔子教育學生,並不是把他培養成為有某種技能的專門人才,教育的目的就是使之“成人”,教育的內容就是怎樣“做人”。
孔子的學生樊遲向孔子請教稼、圃之事而受到冷遇,如果學稼、圃之事,“老農”、“老圃”比孔子更精通(見《論語·子路》)。這一點被用來指責孔子輕視體力勞動,實不盡然。孔子本身就“少也賤,故多能鄙事”。
從另一方面理解,可以說孔子的教育內容並非這些專門技能。孔子另一弟子曾子就曾說“籩豆之事,則有司存”(《論語·泰伯》),“籩豆之事”是指行禮之儀式,“有司”是執掌此儀式的專家,這樣說,並非曾子鄙視禮之儀節,而只是說這樣的專門技能有有司管理,君子所貴之“道”則不在此。
君子所貴之“道”,就是“成人”、“成德”的根本,這是孔子育人的重要目的與內容。《史記》載:“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史記·孔子世家》)
而且,對於樊遲提出問題,孔子都以很淺顯的話語敷衍他,覺得他“小人哉”,好像有瞧不起他,覺得他天資不夠,這點正好說明了孔子的因材施教。
的確,樊遲是天資不夠,因此孔子只給他講最基本的道理,只教他“仁”的最基本概念——“愛人”。這並不是說與孔子的循循善誘,有教無類有矛盾,只是說明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樊遲是孔子七十二賢弟子內的重要人物,繼承孔子興辦私學,在儒家學派廣受推崇的各個朝代享有較高禮遇。唐贈“樊伯”,宋封“益都侯”,明稱“先賢樊子”。其重農重稼思想在歷史上具有進步意義。樊遲墓作為名人墓冢,有著較高的歷史價值,更有著深刻的文化內涵。
孔子教育學生的目的,是為了讓弟子學而優則仕,為統治階級服務,而不是去做種糧種菜的農民。因此孔子看不起樊遲。
譯文:
樊遲請教種莊稼,孔子說:“我不如老農。”請教種瓜果蔬菜,孔子說:“我不如種瓜果蔬菜的老人。”
樊遲退出去,孔子說:“幹粗活的人啊,樊遲!居上位時喜歡禮,那麼老百姓不敢不敬;居上位時喜歡義,那麼老百姓不敢不服;居上位時喜歡信,那麼老百姓不敢不用真實的感情來對待你。如果這樣,那麼四方的老百姓就會用被毯揹負著嬰兒來到這裡,哪裡用得著種莊稼?”
擴充套件資料
好像每次樊遲提出問題,孔子都以很淺顯的話語敷衍他,覺得他“小人哉”,好像有瞧不起他,覺得他天資不夠,是這樣嗎?
這大概是因為孔子的個性比較直率,有什麼就講什麼,因此批評別人的時候也非常直白。“小人哉”這句評語,大概是針對當樊遲的觀點而言的。孔子對每一個學生都是這樣,即便是對他心愛的弟子子路也是這麼嚴厲的批評過。
而且孔子教育學生,並不是把他培養成為有某種技能的專門人才,教育的目的就是使之“成人”,教育的內容就是怎樣“做人”。
孔子的學生樊遲向孔子請教稼、圃之事而受到冷遇,如果學稼、圃之事,“老農”、“老圃”比孔子更精通(見《論語·子路》)。這一點被用來指責孔子輕視體力勞動,實不盡然。孔子本身就“少也賤,故多能鄙事”。
從另一方面理解,可以說孔子的教育內容並非這些專門技能。孔子另一弟子曾子就曾說“籩豆之事,則有司存”(《論語·泰伯》),“籩豆之事”是指行禮之儀式,“有司”是執掌此儀式的專家,這樣說,並非曾子鄙視禮之儀節,而只是說這樣的專門技能有有司管理,君子所貴之“道”則不在此。
君子所貴之“道”,就是“成人”、“成德”的根本,這是孔子育人的重要目的與內容。《史記》載:“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史記·孔子世家》)
而且,對於樊遲提出問題,孔子都以很淺顯的話語敷衍他,覺得他“小人哉”,好像有瞧不起他,覺得他天資不夠,這點正好說明了孔子的因材施教。
的確,樊遲是天資不夠,因此孔子只給他講最基本的道理,只教他“仁”的最基本概念——“愛人”。這並不是說與孔子的循循善誘,有教無類有矛盾,只是說明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樊遲是孔子七十二賢弟子內的重要人物,繼承孔子興辦私學,在儒家學派廣受推崇的各個朝代享有較高禮遇。唐贈“樊伯”,宋封“益都侯”,明稱“先賢樊子”。其重農重稼思想在歷史上具有進步意義。樊遲墓作為名人墓冢,有著較高的歷史價值,更有著深刻的文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