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南朝居士

    張居正哪裡失敗了?你是說死後被抄家清算?你覺得是萬曆做的?

    張居正死後被清算,是因為他的張居正改革,改革失敗被清算,這個肯定是被大臣們清算啊,皇帝清算他幹嘛?皇帝就喜歡張居正這樣不怕死,捨得一身剮的人,敢向天下利益者衝鋒的人,怎麼會清算他?

    歷史上改革的人都沒有好下場的,商鞅、吳起、王莽、賈似道、王安石、雍正,哪一個名聲好的?

    因為一個國家立國幾十年,會產生一群龐大的利益集團,包括貴族、官僚、商人、地主、讀書人,這些人佔據大量土地而不需要繳稅,國家財政困難,這些人是蛀蟲,吸國家的血,所以需要改革,改革就是拿這些人開刀,你說誰最恨張居正?

    張居正跟萬曆的關係算是不錯的,輔政大臣能專權而不篡權的少之又少,張居正是一個,算是輔政大臣的楷模了。

    而多爾袞跟順治那是完全不一樣的,多爾袞是有機會做皇帝的,但是支援豪格的人也多,兩個都有機會,這樣相持不下,就只能選個傀儡做皇帝,年幼的順治才有機會,這是典型的多頭政治,弱者上位,順治能有多大權力?他跟順治的關係就是權臣跟 皇帝的關係,嚴重威脅皇權了,所以順治一掌權,馬上就清算了多爾袞,掘墓鞭屍。

  • 2 # 許多謙0768

    其實都挺失敗的,他們兩都是死後被清算,雖然封建王朝的權臣和皇帝之間是不可調和的矛盾,但相比較而言,不算皇室身份只看權臣這點上,多爾袞更過分一些。

    愛新覺羅•多爾袞,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四子,阿巴亥第二子。順治二年,多爾袞成為皇叔父攝政王后,一切大禮諸如圍獵、出師等時,王公貴族俱要聚集一處待候傳旨,還要“列班跪送”多爾袞,若回王府,則需送至府門,大典之時,文武大臣在朝賀順治帝后,要馬上去朝賀多爾袞,且“所用儀仗、音樂及衛從之人,俱僭擬至尊”,意思都要和皇帝一樣,本來多爾袞已經把朝政,順治已經很不滿了,這樣的做法更是威脅到皇帝地位,再加上他和孝莊文太后說不清的關係,我們都知道山東辱母案,身為兒子的順治豈能不恨?他死了之後,順治才得以真正的親政,立刻就給他定下了14項大罪,剝奪了多爾袞的封號,開始了掘墓鞭屍、抄家的清算。

    張居正,字叔大,號太嶽,幼名張白圭,湖廣荊州衛軍籍,生於江陵縣,明朝隆慶皇帝穆宗臨死時,下詔讓高拱、高儀、張居正、馮保作為顧命大臣輔佐萬曆朱翊鈞,後來高拱貶回老家,高儀病死,朝中剩下馮保主外,張居正主內,因此,萬曆皇帝朱翊鈞特別信任張居正,對張居正言聽計從,不過,張居正的效忠國事,獨握大權,在皇帝心裡便是一種蔑視主上的表現,且張居正過著奢侈的生活,再加上他的改革動了一部分人的乳酪,所以他死後險遭開棺鞭屍,家屬或餓死或流放,後萬曆在輿論的壓力下中止進一步的迫害。

    綜上,相比較而言,個人認為多爾袞對順治比起張居正對萬曆的做法更失敗一些。

  • 3 # 鹹魚專撕雞

    我覺得張居正更失敗一些。

    原因:一,多爾袞讓福臨繼承了皇位,自己當了攝政王,這些都沒什麼。真正讓福臨恨多爾袞的是多爾袞娶了福臨的生母(孝莊太后),自己的叔叔娶了自己的媽。

    這讓福臨的臉都丟到姥姥家了,所以福臨掌權後就挖墳掘墓,鞭屍多爾袞洩憤。可是福臨晚年出家五臺山,還把多爾袞的畫像供著,這足矣證明福臨還是念著多爾袞的好的。

    二,張居正就複雜一些了,雖然張居正任首輔時,透過改革一舉扭轉明朝頹廢局面,幫老朱家扶了江上,按道理說萬曆皇帝應該感謝張居正,可結果並不是這樣?

    張居正一系列改革挽救了明朝,可權傾天下的張居正把萬曆皇帝壓的太狠了,萬曆皇帝想建個宮殿,張居正說天下連年成災,國庫空虛,管著錢不給。想召個妃子,張居正天天讓他當明君,不能“思淫慾”。做什麼都受張居正限制,這事放在哪個皇帝身上都受不了,萬曆皇帝手攬大權後,第一件事就是抄張居正家,鞭屍張居正。

    其實從這件事上看,是張居正沒把人做好,以至於死了,還要被萬曆皇帝恨著!去鞭屍。

  • 4 # 涼州七里

    這個問的刁鑽。

    多爾袞和張居正雖然身份、地位和事蹟相去甚遠,但這麼一說起,兩個人的經歷還真的挺像的,一個為小孩順治打天下,一個為乖學生朱翊鈞治天下;一個軍政一肩挑,一個殫精竭慮推行改革,力保大明王朝。兩人的死後清算、身敗名裂的結局又何其相似,這個關於誰“更失敗”的話題,總是有點沉重。

    那麼既然如此,就從二人的功績、與幼主感情和清算過程三方面來評判吧。

    1、兩人的功績對比

    多爾袞可謂戰功赫赫,大總督盧象升、督師洪承疇,錦州祖大壽這些清國的死敵們全都敗在他的手下,或死或被擒,曾經佔據北京的農民起義李自成勢力是他滅的,擺平大半個南方的吳三桂是他收的,南明王朝弘光政權也被多爾袞的手下所滅。

    政治上多爾袞曾統攝吏部,文臣武將的襲承升降、甚至管理各部的王公貴胄也要經他之手任命 。皇太極死後,多爾袞和濟爾哈朗以輔政王身份輔佐皇太極第九子福臨即帝位,稱攝政王;順治元年(1644年)指揮清軍入關,清朝入主中原,先後封叔父攝政王、皇叔父攝政王、皇父攝政王。

    多爾袞是兼具很高的政治和軍事天賦,可以說沒有多爾袞,滿清入主中原就絕無可能。

    至於張居正,他的功勞主要體現在改革上。

    “曰宗室驕恣,曰庶官瘝曠,曰吏治因循,曰邊備未修,曰財用大匱。”--張居正

    當時的明王朝已經到了末日的邊緣,流民四散,草譯禍起,國家帑藏空虛,用度匱乏之際,並且北方韃靼進兵中原,製造“庚戌之變”,南方土司爭權奪利,岑猛叛亂,“兩江震駭”,東南倭寇騷擾沿海,民不聊生。

    而改革之後的明王朝,"太倉粟可支十年,周寺積金, 至四百餘萬。",邊境安寧,萬曆初年明朝一度有了“中興”的景象。

    張居正的改革之所以能夠順利推行,在於他構建了內閣、內廷(司禮監)和太后的三角聯盟穩,雖無攝政王之名,卻有著攝政王之實,這是變法順利實施的權利保障。

    兩人的功勞各有千秋,總的來說對於王朝的延續和發展起到了決定性作用,已經到了功高震主的地步。

    2、與幼主的感情

    野史上多爾袞娶過孝莊太后,這個有點扯淡,真實原因在於多爾袞是孝莊母子為了能夠坐穩江山而極力拉攏的人物。福臨之所以能夠登上王位並非來自皇太極指定,而是來自於多爾袞和豪格對於王位互不相讓,為了避免分裂而折中選擇了一個小皇帝。

    之所以多爾袞被封過叔父攝政王、皇叔父攝政王、皇父攝政王,都是拉攏的表現,因此他與順治並非所謂父子般的關係,但多年的扶持和同盟關係讓孝莊和福臨對於多爾袞也恨不起來。

    張居正是明神宗朱翊鈞的老師,自幼情同父子,但隨著小皇帝與“內聖外王”的既定教育目標可以說越走越偏,二人之間的裂縫也越來越大,小皇帝對於老師的感情應該是尊敬而害怕,隱隱又有些對於最高被染指權利的憎惡,但礙於皇太后的壓制和張居正的權威而不得不隱忍不發。

    3、被清算的過程

    清算一事都毫無懸念,歷朝歷代功高蓋主的人臣大多人無非是篡位、被整死和死後被清算三種結局。

    順治七年(1650年)十一月,多爾袞出獵古北口外。行獵時墜馬跌傷。十二月初九(公元1650年12月31日),多爾袞薨於古北口外喀喇城,年三十九歲。

    順治帝聞之震悼。率王大臣縞服東直門外五里,迎多爾袞遺體。下詔追尊多爾袞為“懋德修道廣業定功安民立政誠敬義皇帝”,廟號成宗,喪禮依帝禮。

    但是不久,其政敵便紛紛出來翻案,揭發他的大逆之罪,首先議了阿濟格的罪,然後恢復兩黃旗貴族的地位,提升兩紅旗的滿達海、瓦克達、傑書、羅可鐸等。白旗大臣蘇克薩哈等見勢頭不對,也紛紛倒戈。在這種形勢下,先興羅什等五人獄,然後便正式宣佈多爾袞的十四條罪狀,追奪一切封典,毀墓掘屍。

    突然從榮譽的頂峰跌落,可以說完全是統治階級內部矛盾鬥爭的結果,清初的權利集中於“議政王大臣會議”,皇帝的發言權遠不如後世雍乾時期。

    但是,多爾袞對於清王朝所立下的不世之功也絕不是政治對手們的幾條欲加之罪所能掩蓋的。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帝釋出詔令,正式為多爾袞翻案,下令為他修復墳塋,復其封號,“追諡曰忠,補入玉牒”。如此鐵案又再度被翻了過來。到此時,有清一代對多爾袞的評價算有了定論。

    而張居正死時,明神宗朱翊鈞已是近20歲的青年了。在痛哭流涕之餘,朱翊鈞隱隱約約也感到了些許的輕鬆,那位令人敬畏的張先生終於走了。

    不久,萬曆帝逐漸聽到了不少他原先根本無法聽到的言論。張居正的反對派開始試探性地放出風聲,旁敲側擊地把張居正的所謂種種罪行揭露出來,醜化其形象。朱翊鈞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影響,原先那位令人敬佩的“張先生”的形象,已逐步在腦海中消失,代之而來的是欺君毒民、接受賄賂、賣官鬻爵、任人唯親、放縱奴僕、凌辱縉紳的奸臣形象。

    最後從馮保和張居正手中籍沒的家產之多之精,大大出乎朱翊鈞的意料。聯想到張居正生前對他的那種“道貌岸然”式的嚴厲教育,以及由此而受的委屈和羞辱,朱翊鈞當時的心境是不難想象的。

    民無能名曰神;壹民無為曰神;安仁立政曰神;物妙無方曰神;聖不可知曰神;陰陽不測曰神;治民無為曰神;應變遠方、不疾而速曰神;能妙萬物曰神;道化宜民曰神;顯仁藏用曰神;則天廣運曰神--《逸周書.諡法解》

    張居正先生死後的清算,是他的“人設”在明神宗眼中逐漸崩塌的結果,也是宵小之輩察言觀色,順著皇帝心意推波助瀾的結果。明神宗朱翊鈞心裡想的是:你們這些以前說張居正好的大臣,現在應該俯首帖耳,一致稱頌朕聖明瞭吧。我的所作所為必定比張居正強,而且我要貶低張居正,抹殺張居正的功績,讓大臣們知道到底誰才是高高在上獨攬大權的皇帝。對於張居正的清算可以說是明神宗朱翊鈞在尋找一種復仇的快慰。

    從上述三方面的綜合分析,兩人在臣子的位置上做出了很了不起的成績,身後的清算也令人唏噓。都有兩個原因,一方面沒有培養合適的接班人,導致身後無人說話,比如李鴻章與曾國藩,另一方面也是功高震主的必然歸宿。

    對比之下,如果泉下有知的話,張居正也許會挫折感更強一點,被自己親手調教的學生清算搞臭,確實很心酸,很失敗。實際上歷史留給大明王朝的時間也不多了,翻案的機會也就不復存在,這也許是張居正倒下那一刻就決定了宿命吧。

  • 5 # 使用者56985139966

    應該說,張居正對萬厲最失敗。而多爾滾對順治最成功。原因是他們都是有豐功偉績的皇帝輔臣,但結果非常不同。一,張居正是萬厲老師,在萬厲登基時不足十歲,其母后就讓張居正輔皇理政,張居正趁勢改革,以法壓制皇族親戚及大臣們的權力,清除腐敗,改革稅制,使經兩百年己走向衰敗的大明大有起色,國庫開始豐滿,民生改善,出現罕見的國泰民安之局面,其改革的一條鞭稅法以丁畝制傳至清朝一直沿用到封建 制度滅亡。二,張的此操勞之功並末得到萬厲的好報。原因是萬厲年少時,不得不聽張的話,傳張與其母后李貴妃關係,也相似於多爾滾與孝莊皇后(順治母)關係。而張對萬厲的嚴格要求,招致萬厲由此生恨,且在張躹弓盡卒死後,還抄其家墓等成生死之恨。且從此萬厲從張耍他勤於朝政反其道,拒絕上朝理政達幾十年,成為厲史上依靠張居正所呈現萬厲盛世,而皇帝不上朝的怪象而成笑話。三,反觀多爾滾在輔順治期間,成功入關,奪取從山東至河套地區的黃河流域全部土地,在追擊明朝殘存勢力同時,讓順治在北京立為大清入關取中原笫一帝,順治也順其母孝莊太后,宣攝政王多爾滾為皇叔攝政王,甚至後升尊為皇父攝政王。這在中國厲史上是絕無僅有的,被傳為美談的笑話。以上兩相比較,都是輔助年少皇帝的輔臣,都有巨大功勞,其結果報應相反!何也?皇帝昏,明有別耳!

  • 6 # 大華273557151

    依我之見,張居正更失敗,敗得很慘!

    一.他死後遭清算,家產全被沒收,一個兒子餓死,自己險被開棺鞭屍;

    二、更重要的是:他的改革措施全部被取消,政治家視事業為第二生命,張居正若地下有知,估計得再死一次!

    三、萬曆如此處理張居正,成了鐵案,終明一代,天啟、崇禎都沒有為他平反昭雪過;

    這樣對比一下,多爾袞所受的懲罰,真不算什麼了!一、他雖被剝奪官職,開棺辱屍,但他已死了也無所謂,而且他的王妃早已死了,他沒有兒子,只有一個女兒,還過繼了多鐸的一個兒子,朝廷也僅僅把二人交給宗室撫養,並沒有殺害或餓死他倆。更重要的是:多爾袞的事業仍有人推行下去,最終統一了中國,這是最可告慰多爾袞的。二、乾隆帝追念多爾袞前功,恢復了他的名譽和爵位,這又是張居正比不了的。

    那麼,二人為何有此區別呢?因為張居正改革,損害了一大批貴族、地主的利益,自然招致痛恨和報復,而張居正本人又不是個清廉的人,他死後被抄家,沒收的金銀極多,那麼他手下辦事的官員,一級一級下去,貪的有多少?肯定很多!據說名將戚繼光也向他行賄,既要行賄,必也要收賄或貪汙,否則錢從何來?這就給人們造成了一個印象:張居正改革,似乎是一部份貪官向另一部份貪官撈錢,都不是好人!所以,終明之世,沒有為他平反。小說"海瑞大紅袍"裡更把張居正寫成嚴嵩的同黨,狼狽為奸,一同陷害海瑞,足見人們對他的印像有多壞!

    多爾袞則不一樣,他沒有這些不乾不淨的事,連部下勸他當皇帝也受了嚴懲,入關以來的開國之功也是有目共睹,順治討厭他,無非因為他權太大,壓了皇帝的風頭,但並不懷疑他會造反,也不認為他貪了多少錢,再加上他畢竟是親叔父,這也非張居正可比。所以,乾隆下詔為他昭雪了。

  • 7 # 亮話歷史

    一、驚人的相似

    張居正對待萬曆、多爾袞對待順治,非常具有可比性,因為他們有驚人的相似。都是權臣輔佐幼主,無論是萬曆還是順治,他們都是在幼年的時候被張居正和多爾袞輔佐,他們背後都有一個太后,一個是李太后,一個是孝莊。孝莊下嫁多爾袞,而李太后,似乎也有她和張居正的曖昧傳言,但至少她是對張居正很有好感,非常信任。另外,萬曆和順治都在這兩位大臣生前忌憚,死後痛恨,並對他們進行了清算。再後來,兩人都獲平反,張居正在崇禎年代,多爾袞在乾隆年代。

    二、權傾朝野

    其實,張居正和多爾袞也有很多不一樣的地方,比如說身份,一個是外姓的大臣,一個是宗室的攝政王。兩人的能力都非常強,多爾袞既是政治家又是軍事家,張居正雖然不會帶兵打仗,但卻支撐著整個國家。兩人都有功高蓋主、威脅皇權的實力,雖然生前均未曾謀反,但在死後都不為所輔佐的皇帝所喜愛。這都是兩人的可悲之處。

    三、多爾袞失敗多一點

    首先,張居正死後遭到清算時被褫奪諡號並抄家,而多爾袞就慘了點,死後被剝奪睿親王的爵位,這個爵位可是鐵帽子王,可以世襲罔替的,不僅如此,他還被掘墳鞭屍,因為他比張居正損失得多,受到的侮辱更多。其次,張居正被清算,更多的是大臣們的不滿,以及改革得罪了既得利益者,萬曆皇帝心中倒是沒那麼恨他;而多爾袞就不一樣,是順治直接對他表達出了不滿與憤恨。最後,多爾袞是皇室成員,是順治的親叔叔,落到如此結局,確實比老張更失敗。

  • 8 # 情歡江川

    沒有可比性。地位不一樣,業績不同,死因殊異。張居正是政治家,改革家。張居正的改革,限制了土地兼併,國家稅收大幅增加,國防得到增強,中興了大明。史學家對張居正在歷史上的作用評價很高。張居正死後的悲劇,是中國歷史的怪圈和悲哀。商鞅,白起,王安石等改革人士,生前的事業利了國家,卻損害了權貴集團的利益,最終遭清算而悲慘。多爾袞與順治矛盾,是皇權內部權力之爭。順治年幼上臺,多爾袞執掌朝政。多爾袞是能臣,在征戰大明統一中國中起了一定作用。隨聲望日增,野心逐大,對順治皇位形成威脅。多爾袞死後,順治洩憤掘墓鞭屍。張居正和多爾袞,一個是大明的中興之臣,萬曆之後,如繼續沿用張居正的改革措施,大明的國運還可強盛100年,很難有後金入主中原的歷史。多爾袞是權臣,沒有多爾袞,也會有其他的權臣出現,並不是不可替代。而張居正的功業,是當時其他人不能愈越的。

  • 9 # 逍遙遊19950207

    歷史總會有相似之處。張居正和多爾袞都是輔佐幼主,開創偉業的能臣。二人身處明清兩朝,在不同的政局中,一手掌控朝政,為家國做出了畢生的貢獻。不同的是,多爾袞地位更加尊貴,既是世襲親王,又是攝政皇叔,以武定天下,實為開國功勳,勞苦功高。張居正身居宰輔,中樞重臣,內以改革除弊政,外任名將以禦敵,功莫大焉,實為中興之名臣。

    然而此二人儘管生前位極人臣,風光無限。但身後事卻無比淒涼,如出一轍的都他們扶持的小皇帝抄家革爵,更有甚者如多爾袞被掘墳鞭屍,一世功名毀於朝夕之間。究其原因,無非是專權過甚,行事無所忌,不覺間已觸怒帝王逆鱗。縱看古往,但凡相權過重,皇權必然受損,相權皇權之爭史不絕書。更何況是獨掌大權的輔政之臣,即便政績再突出,也難免功高蓋主,帝王的馭臣之道最忌諱於此,就算得以善終,也保不齊會有身後清算。

  • 10 # 走街串巷看民俗

    在萬曆15歲之前,張先生是一位值得尊重的老師,是母親每天教誨下的國士。我一直不認為,萬曆會對張先生有父愛的傾訴,雖然他沒爹了,雖然她媽可能由於政治目的親賴張先生。

    萬曆作為孩子,不會和這位嚴厲的老師打成一片,他肯定尊敬,敬仰,認為這是一位完美,博學,忠心耿耿,道德高尚的先生。

    每一個孩子,小時候,想必都會覺得自己的家長是無所不能的,自己的老師是什麼都會的。

    所以,萬曆作為孩子,讀書,玩耍,就夠了。朝廷自有張先生去打理。權力的好處,他也不懂。

    青春期的萬曆,總會多一些小心思,我們也會和父母吵架,也會吐槽老師的多管閒事。但他是張先生,高貴的皇帝也不敢發牢騷,也許他是位仁師,是國之棟樑,但,我萬曆還是皇帝呢!我屈服,不代表我怕你。

    萬曆10年,20歲的朱翊鈞,已經懂得了權力的滋味,懂得了先生也不是他自己說的那樣道德,懂得了,朱家天下,怎麼就姓了張。一個20歲的青年,我想,他定會惱怒大過感恩。

    三人成虎,面對反對勢力,青年萬曆在每天痛罵張先生的聲音下,也不會對他再留情,何況,權力下的人,都是自私的。

    工於謀國,拙於謀身,張先生被推在前面,他和萬曆,是悲情師徒。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清朝的紀曉嵐真的是鐵齒銅牙嗎?他真的敢跟和珅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