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土豆也叫馬鈴薯
-
2 # 鴨梨山大
春秋的百家爭鳴,給予我們無限的精神財富,然而這一切竟然源於西周國家體系的崩潰,為何會是這樣?
1 大一統的代價
要知道春秋和民國能形成百家爭鳴的原因,就要分析為何,西周、秦漢和清帝國為何不能形成思想繁榮的局面。
周公旦,一個近乎完美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的兄長周王姬發只是建立了一個國家,而他,卻建立了一套萬世的行為準則-周禮。
周禮將國家的公民分佈在一個嚴格的體系之內。周王—諸侯—卿士—平民(華人)—奴隸(野人)。為了保持周王的絕對權威,周禮給與各個等級的人們許多權利、義務,當然更多的是約束。
而周的臣民們就在這套體系內,按部就班的生存、勞動、生活。整個國家看起來一片欣欣向榮、政清民和。
而整個西周,都只剩下了“周禮”兩個大字
周禮,初建於周文王姬昌,在周武王姬發、周公姬旦的完善下,完全形成於周成王姬誦時期。不得不說,比起殷商而言,周禮是一套完善而又先進的統治秩序。這套秩序穩穩的在周的領地上實行了200多年,然後被犬戎的進攻無情的打破了。
2 政權衰微,思想反而繁榮起來?
犬戎肆掠,鎬京殘破,周平王姬靜無奈遷都成周(洛邑),他遷走的不只是國都,還有周王的尊嚴。在王權日益衰落的東周,諸侯們越來越放肆。然而,慢慢的有人開始注意到,有一群人,開始以一種原來沒有的狀態,活躍於這片土地上上。
春秋中末期,他們大多是諸侯政府的執政官(卿相)或者外交官(大夫),他們對這個世界的變化有著比較清醒的認識,也對未來有自己的預判,然而,他們身在其中,卻無力改變。他們開始有意無意的傳播自己的思想,寫下自己對這個世界的未來的看法,以讓自己的後人能更好的的生存。比如,齊國晏嬰、晉國叔向、吳國季扎、魯國臧文仲等。
慢慢的,連諸侯的卿相大夫也開始沒落。春秋末年,越來越多計程車甚至平民表達了他們對這個世界的看法。他們大多是沒落貴族之後,他們不事農桑,不治生產。他們中的大多數人,主要的職業就是思考、寫書、收徒。他們也靠著向出售他們的思想賺錢或做官。
他們中,只有老子、孫子等少數在春秋時期就已經名著於世,其餘孔子(儒家)、墨子(墨家)產生於春秋戰國之間,慎子(法家)、惠子(名家)、鬼谷子(縱橫家)、許子(農家)等思想都盛行於戰國之世。除此之外,像比較大的學派還出現了許多分支,譬如,道家出現了列子、楊朱、莊子等學派,儒家出現了孟子、荀子、曾子等眾多學派,法家在改革的社會實踐中出現了勢(慎到)、術(申不害)、法(衛鞅)等三派。這些人便是我們諸子百家的主要組成部分。這些思想相互衝撞,使整個社會思潮逐漸繁榮,思想文化界呈現出不一樣的精彩。
在春秋200餘年間,周王還是象徵意義上的天下共主,諸侯霸主都還打著“尊王攘夷”的旗號,每次會盟都要讓周王主持或者“請”周王參加,而這個時期,社會思潮還懵懵懂懂,不甚開化;而到了戰國時期,周王已經完全從神壇上跌下來,除了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的時候讓周王冊封,其餘時候各國兼併已經白熱化,周王躲在角落裡無人問津,周王代表的“周禮”已經蕩然無存。
也就是說,周王對國家控制力的逐漸減弱也就伴隨著思想文化的產生和繁榮。或者可以說,政權的強大和衰弱,同時伴隨著對思想的控制的加強和減少。這也能說明為什麼思想文化和帝國總是相悖的發展。我把它稱之為大一統臣民秩序。
3 帝國的封閉
“激烈的批評被消滅了,他們再來消滅溫和的批評,等到溫和的批評都沒有的時候,他們就消滅那些保持獨立不讚美的人了,到最後,如果鼓掌不起勁,都會被消滅。”-肖申克的救贖
大一統臣民秩序的統治力被這段話說的淋漓盡致。
從周以後,每個政權的建立都伴隨著思想控制的加強。秦漢、明清,無不如是,這便是大一統帝國建立的完整的臣民體系。因此,他們聽到的聲音都是大同小異,上層的人們滿足於現狀,而下層的百姓們,雖不滿足於現狀但要與整個體系作鬥爭,卻顯得微不足道。他們的聲音,幾乎沒有人聽到,於是他們也就漸漸忘記了發聲。
從周禮到獨尊儒術,從程朱理學到陽明心學,從科舉到八股文,大一統臣民體系不只是一套程式化的行政機構而已,而是武裝到牙齒的思想體系。隨著帝國統治的穩固,它允許相同的聲音被無限放大,卻不允許異樣的聲音從一開始的自由發聲到最後的微弱喘息。隨著帝國統治機器的加強,帝國政府對思想的控制手段越來越高明,讓人看起來好像文化十分繁榮。
而真正的文化繁榮,只在帝國的額縫隙裡艱難的發展著,思想越來越走向桎梏。大一統臣民秩序像一個無形的枷鎖,套在帝國每一位臣民的心裡。漸漸的,帝國的臣民們越來越麻木,他們忘記了一些東西,而當整個帝國計程車大夫麻木之後,整個帝國的發展變得越來越封閉。
直到,我們都知道的鴉片戰爭。而鴉片戰爭後,直到20世紀,當代的“士大夫”們帶著中外學習成果狂風驟雨般的在中華大地上奔走呼喊、甚至流血犧牲,中華民族才再一次產生了思想界的盛世。
-
3 # 白馬君
我一直認為華人學術最自由的時代有兩個。一個是春秋,一個就是民國。各種大師學者人才輩出,思想空前自由,亂世出英雄,中央對於人們的束縛也會一定程度的放鬆。反之,越是盛世,越是乏善可陳。
-
4 # 朝史暮想
第一,社會進入長期持續的動盪。
第二,原先的思想體系開始崩塌。
第三,新的社會階層尋求話語權。
一個是春秋,一個是近代史(1840-1949)。
社會的持續動盪好理解。春秋戰國的諸侯混戰,百姓生活一直很難得到安定保障。
近代史就更復雜了,先是鴉片戰爭,列強用大炮開啟我們的國門,之後就是各種戰亂。拳運,太平天國,白蓮教,甲午戰爭,民國時期的軍閥混戰,抗戰等等。
社會階層的變革是關鍵。春秋戰國時期,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地主階層開始走向歷史舞臺,挑戰奴隸主開始尋求政治話語權;近代時期,民資資產階級開始出現,工人階級也煥發了勃勃生機。每一個社會階級,每一股社會新生勢力,都會尋求自己相應的社會政治地位。
這就解釋了題主,為什麼思想流派興起,往往都會在亂世的原因。
而在相對穩定的社會時期,封建執政者往往都是統一人們的意識形態,以保證封建王朝的政權權威性和社會秩序的穩定。封建時期執政理念上,道,法,儒三家相輔相成的模式,一直被沿用幾千年,並且不斷髮展。從這點上看,其實也就是禁錮了人們的思想。
-
5 # 17942601573
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是為百家爭鳴。秦以後也辯論會,但那已稱上百家爭鳴了,只能稱為爭鬥,雖然有的是進步與守舊的爭論爭鬥。產生於春秋戰國的百家爭鳴,是有其現實的歷史背景的。周建立以後,周公制定了維護周統治的周禮。周禮實際上就是周統治階級的規章制定,是調整週社會關係政治經濟基礎。周禮在當時是適應當時的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這使得周基本穩了幾百年。但是,社會是發展變化的,任何一種制度都不能一勞永逸,必須隨著社會的發展而改變。周前期以後,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與發展不平恆,強弱凸現,刺激了各諸侯國慾望,因各種原因,互相攻伐,爭奪利益,對人才的爭奪也日益激烈。私學也出現了。同時,人才流動加劇。有知識有能力的人,也就是士的階層,紛紛著書立說,以求得到諸侯國的任用,使展抱負,改變命運。出現了百家爭鳴盛況,為中華的大統一提供了精神食糧。那確實是一個百家爭鳴,百花齊放,人才輩出的時代。至於後世的爭論,已是封建集權下的爭奪,雖有的也是進步與守舊的鬥爭,但,比起春秋戰國的百家爭鳴,已不是一個味道,不可同日而語了。
-
6 # 心向青山
1,首先,關於統一和分裂對文明發展的作用,我有不同的看法。統一的新中國完成了工業化,而四分五裂的民國出再多的“大師”也做不到。 四分五裂可以是春秋戰國,也可以是五胡亂華。 人們容易記住亂世的英雄,卻往往會忽略治世的偉人。 不是治世無大師,而是亂世多苦難,所以英雄人物才會在亂世鶴立雞群,大師才會在治世默默無聞。 或者換一個角度,你覺得四分五裂的美國還能夠引領世界嗎?2,中國古代思想領域的井噴有兩個時期,一是春秋戰國,二是宋朝。春秋戰國確實是亂世,但當時本就是邦國林立的時代,中國的大一統時代尚未到來。在儒家在漢朝定於一尊後,第一次挑戰是佛學的入侵,中國南北朝隋唐時期是一個佛學時代。結束佛學時代的是宋朝,是北宋五子――周敦頤、程頤、程顥、張載、邵雍和南宋朱熹、陸九淵。單以中原王朝而言,宋朝結束了亂世,而宋朝在治世透過思想爭鳴最終形成了儒釋道合流的理學。如今中國正經歷第二次文化入侵,我相信西方文明與中國自身的結合最終依然會在治世完成。所以,亂世並不是產生百家爭鳴的必要條件,治世也可以。
-
7 # 大汕十
首先,我們從概念上了解什麼是百家爭鳴?
所謂“百家”,是泛指,意為數量多。“爭鳴”,指爭論、辯論。
為什麼中國古代歷史上“百家爭鳴”總是出現在亂世?這裡面有深刻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諸多因素從而促成百家爭鳴的一種現象出現。在中國歷史上,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出現了思想文化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其中主要有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學派。這個時間的思想成就堪稱中國思想學術發展的重要源泉。
一、政治因素,當時正處於社會大變革時代,新興地主階級與傳統奴隸主階級的對抗一定程度上促成了“百家爭鳴”。這時期正是中國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新興的地主階級代表們積極地進行變法活動,奴隸主階級無奈地應對這一局面,而他們都需要輿論上和理論上的支援,更需要學者為他們出謀劃策,最大程度上維護各自階級的利益。再加上諸候七國之間開始連綿的戰爭,爭奪霸權地位。戰爭的興起,使各諸侯國也迫切需要謀略謀術戰略等思想,所以,統治者為了籠絡人心,紛紛網路人才,於是代表各階層利益的不同思想學說紛起,當權者開始允許各派思想不受政治干預,自由辯論,創造了一個寬鬆的社會氛圍。
二、經濟因素,鐵器的廣泛應用和生產工具的改進,解放和發展了勞動力。大規模興修水利使農業生產產量大增,從而使當時經濟有了極大的發展,同時,戰爭和思想論戰的需要,各君主開始重視思想文化人才,禮賢下士,組建政治智襄,實行開明的錄取政策,破格提拔人才,促進了思想文化領域百花齊放的盛況。由於土地兼併的出現,也使更多的人轉而行商,在積累了一定經濟基礎之後就會謀求政治方面的利益,因而商人養士,廣收門客,納人才,促進了思想文化大交流
三、科技因素,科學技術取得較大進步,如天文學、數學、光學、聲學、醫學等方面在當時都達到了一個較高的水平,為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這些科技成果標誌著人們理論知識水平的提高,從而豐富了人們的精神世界和物質生活。
四、文化因素,當時社會上教育權都在官府手中,只有少數貴族能夠接受教育,春秋戰國之後,打破“學在官府”的壟斷現象,致使民間私學興起,使文化向社會下層擴散,紮根於民間,教育開始平民化。而私學的興盛造就了一批有知識、身份自由的思想家,典型的代表就是孔子。另外,春秋戰國時期,交通工具改進,再加上各諸侯國戶籍制度不嚴格,打破了地域的限制,大大加強了人才的自由流動與諸侯各國之間的交流,思想文化才得以以更快的速度傳播開來。
五、倡導學術自由,各學術團體相對獨立於各種政治勢力之外,雖然他們根據各利益集團需求發聲,紛紛著書立說,議論時事,闡述哲理,各成一家之言,但是他們並非政治附庸,依附於某個政治權勢集團,而是“用我則留,不用我則去”。
六、各學派相互學習借鑑,各個學派之間、同一學派的不同流派之間,既相互鬥爭又相互學習借鑑,這也是促成百家爭鳴的一個重要因素。
-
8 # 褚伯林11布衣
在公元1840年之前的中國古代史上,百家爭鳴是春秋戰國時期學術界互相辯爭的局面和風氣。
社會激烈變革,是新生地主階級取代沒落奴隸階級統治的大變革時期。周天子的統治已明存而實亡,形成了諸侯割據而又爭雄稱霸的混亂局面。在這一時期“士”階層的擴大與私人講學之風的興起,長期文化積累和發展,是形成這一局面和風氣的重要原因。代表當時社會各階級、階層利益的思想家紛紛著書立說,產生了儒、道、墨、名、法、陰陽、縱橫、農、五行、兵、雜等各家。在天道自然觀、認識論、名與實關係、社會倫理道德、禮法制度以及各種政治主張等問題上展開爭論,極大地推動了當時的文化學術的發展。
沒落腐朽的奴隸主階級為了維護其統治,必然會對代表先進生產力的新興地主階級採取各種反撲,包括學術界在內,進行垂死掙扎。但套在新生力量上的帝國枷鎖終將被打爛,秦統一了六國,建立起了一個封建地主階級統治的中央集權的統一國家,使社會得到了向前發展。
-
9 # 欲雲談史論今
百家爭鳴,最早出現於春秋戰國時代。春秋戰國時代以後,在中國歷史上就再也沒有出現過如此繁榮而興盛的文化井噴現象了。但中國歷史確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這一現象:越是大一統年代,思想領域的創新活躍度越低;越是天下大亂時期,各種新思想反倒是層出不窮,文化創新反倒是更為活躍。春秋戰國時代,正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這一現象的原因,在個人看來,無論是前者還是後者,根源都與春秋戰國時期脫不開關係。
進入春秋時代以後,天下禮崩樂壞,舊的秩序完全被打破,從此周王國進入了“適者生存”的野蠻競爭狀態。如何才能在這種殘酷的生存競爭中脫穎而出,是當時每個諸侯國、甚至每位個人都要認真思考的問題。在巨大生存壓力下,各個國家、各個人都要竭盡全力,甚至是不擇手段地去戰勝前進道路上的任何競爭對手。為了戰勝競爭對手,就產生了各種新思潮,來指導人們如何在競爭中去贏得勝利。這些新思潮之所以會產生,就是因為舊秩序已被徹底打破,舊秩序下的一切生存方式都已不適應“叢林法則”下的新時代。這是亂世中總能誕生諸多新思想,存在“百家爭鳴”現象的根源。
其次,在春秋戰國的亂世中,群雄並立,使得統治階層對於思想文化的管控力度大大削弱。任何學術流派的人物如果不能容於某國,立刻就會跑到其它能收留他們的國家去。典型的案例,如商鞅不能容於魏國,卻在秦國變法,讓秦國強大起來;吳起被魏人逼走,卻在楚國變法,讓楚國強大起來;……。商鞅、吳起等人的案例,讓列國都不敢對任何學術流派的任何人物有所輕視,生怕他們到他國後讓別國得以強大起來。某種程度上,這也促成了某一時期某個國家突然間的文化興盛現象:如齊國的稷下學宮,魏國的魏文侯時期,秦國的呂不韋時期等等。在這些文化興盛期內,各國統治者對於各種學術流派相容幷包,允許各學術流派在本國自由地進行思想上爭鳴,統治者則從這種爭鳴中得到教益。這反倒產生一個極為有趣的現象:這些國家的文化興盛時期,往往就是這些國家最為強盛的時期。這其中原因在於,國內文化能如此興盛,證明了這些國家包容性強,能吸引各方人才前往投奔。投奔而來的人才多了,還愁國家不強盛嗎?
然而,春秋戰國百家爭鳴的最終結果,卻是法家獲得了統治性地位。列國紛紛透過變法而變強,也讓法家思想在天下得以實施。法家主張集權,為確保君權不旁落,在治理天下時採取郡縣制,在經濟上採取了官營鹽鐵之法。郡縣制使得天下權力集中於君主;“官營鹽鐵”讓國家經濟控制權也集中於君主。如此一來,秦以後歷朝歷代的大一統時期,中央集權都極為強大。中央集權強大之時,國君個人的喜好就決定了國家文化的走向:那些不為國君所喜歡的思想,就被劃為異端邪說,再也得不到發展。最典型的例子,因為漢武帝更喜歡儒家學說,就在他的統治時期提出了“廢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口號。雖然漢武帝實際執行的是“外儒內法”,但從此儒術成為官學,促使其他各家慢慢走向了凋零。因此,自春秋戰國以後,中國基本沒能再現“百家”爭鳴的文化現象了——因為自漢代以後,除了儒、法二家,其餘各家都無法如官方法眼了。即便是產生了“爭鳴”,參與“爭鳴”的新學術流派也少得可憐了。漢武帝“廢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做法,就是統治者憑藉政治權力而限制學術文化發展的典型案例。
因此,個人認為,中國近代之所以走向了沒落,就是因為長期在文化上的創新性不足。而這種文化上創新性不足的根因,又在於春秋戰國時代“百家”中法家的最終勝利。這頗有些悖論的味道:“百家爭鳴”爭鳴的結果,讓法家得以大行於天下;法家大行於天下結果,又讓儒學天下獨尊;儒學盛行兩千多年後,由於思想創新性不足,又導致了近代中國在文明上的整體落後。
當然,這不過是事後諸葛亮的說辭罷了。
-
10 # 飛揚46644226
這不是歷史上的問題。也不是中國的問題。
歐洲的兩次世界大戰都極大地刺激了科技的飛速發展,這難道不是事實?
但是,我們要崇拜戰爭,迷戀戰爭嗎?
而且說化干戈為玉帛是華人的傳統強項。想信華人的和平發展理念,一帶一路戰略必然取得勝利。華人勿聽信外華人的謠言!
而且任正飛說“5G實現後,美國可能就成為一個落後國家了”。要找帝國權杖下的枷鎖,去美國找吧!
回覆列表
春秋的百家爭鳴,給予我們無限的精神財富,然而這一切竟然源於西周國家體系的崩潰,為何會是這樣?
1 大一統的代價
要知道春秋和民國能形成百家爭鳴的原因,就要分析為何,西周、秦漢和清帝國為何不能形成思想繁榮的局面。
周公旦,一個近乎完美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的兄長周王姬發只是建立了一個國家,而他,卻建立了一套萬世的行為準則-周禮。
周禮將國家的公民分佈在一個嚴格的體系之內。周王—諸侯—卿士—平民(華人)—奴隸(野人)。為了保持周王的絕對權威,周禮給與各個等級的人們許多權利、義務,當然更多的是約束。
而周的臣民們就在這套體系內,按部就班的生存、勞動、生活。整個國家看起來一片欣欣向榮、政清民和。
而整個西周,都只剩下了“周禮”兩個大字
周禮,初建於周文王姬昌,在周武王姬發、周公姬旦的完善下,完全形成於周成王姬誦時期。不得不說,比起殷商而言,周禮是一套完善而又先進的統治秩序。這套秩序穩穩的在周的領地上實行了200多年,然後被犬戎的進攻無情的打破了。
2 政權衰微,思想反而繁榮起來?
犬戎肆掠,鎬京殘破,周平王姬靜無奈遷都成周(洛邑),他遷走的不只是國都,還有周王的尊嚴。在王權日益衰落的東周,諸侯們越來越放肆。然而,慢慢的有人開始注意到,有一群人,開始以一種原來沒有的狀態,活躍於這片土地上上。
春秋中末期,他們大多是諸侯政府的執政官(卿相)或者外交官(大夫),他們對這個世界的變化有著比較清醒的認識,也對未來有自己的預判,然而,他們身在其中,卻無力改變。他們開始有意無意的傳播自己的思想,寫下自己對這個世界的未來的看法,以讓自己的後人能更好的的生存。比如,齊國晏嬰、晉國叔向、吳國季扎、魯國臧文仲等。
逐漸連諸侯的卿相大夫也開始沒落。春秋末年,越來越多計程車甚至平民表達了他們對這個世界的看法。他們大多是沒落貴族之後,他們不事農桑,不治生產。他們中的大多數人,主要的職業就是思考、寫書、收徒。他們也靠著向出售他們的思想賺錢或做官。
他們中,只有老子、孫子等少數在春秋時期就已經名著於世,其餘孔子(儒家)、墨子(墨家)產生於春秋戰國之間,慎子(法家)、惠子(名家)、鬼谷子(縱橫家)、許子(農家)等思想都盛行於戰國之世。除此之外,像比較大的學派還出現了許多分支,譬如,道家出現了列子、楊朱、莊子等學派,儒家出現了孟子、荀子、曾子等眾多學派,法家在改革的社會實踐中出現了勢(慎到)、術(申不害)、法(衛鞅)等三派。這些人便是我們諸子百家的主要組成部分。這些思想相互衝撞,使整個社會思潮逐漸繁榮,思想文化界呈現出不一樣的精彩。
在春秋200餘年間,周王還是象徵意義上的天下共主,諸侯霸主都還打著“尊王攘夷”的旗號,每次會盟都要讓周王主持或者“請”周王參加,而這個時期,社會思潮還懵懵懂懂,不甚開化;而到了戰國時期,周王已經完全從神壇上跌下來,除了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的時候讓周王冊封,其餘時候各國兼併已經白熱化,周王躲在角落裡無人問津,周王代表的“周禮”已經蕩然無存。
也就是說,周王對國家控制力的逐漸減弱也就伴隨著思想文化的產生和繁榮。或者可以說,政權的強大和衰弱,同時伴隨著對思想的控制的加強和減少。這也能說明為什麼思想文化和帝國總是相悖的發展。我把它稱之為大一統臣民秩序。
3 帝國的封閉
“激烈的批評被消滅了,他們再來消滅溫和的批評,等到溫和的批評都沒有的時候,他們就消滅那些保持獨立不讚美的人了,到最後,如果鼓掌不起勁,都會被消滅。”-肖申克的救贖
大一統臣民秩序的統治力被這段話說的淋漓盡致。
從周以後,每個政權的建立都伴隨著思想控制的加強。秦漢、明清,無不如是,這便是大一統帝國建立的完整的臣民體系。因此,他們聽到的聲音都是大同小異,上層的人們滿足於現狀,而下層的百姓們,雖不滿足於現狀但要與整個體系作鬥爭,卻顯得微不足道。他們的聲音,幾乎沒有人聽到,於是他們也就漸漸忘記了發聲。
從周禮到獨尊儒術,從程朱理學到陽明心學,從科舉到八股文,大一統臣民體系不只是一套程式化的行政機構而已,而是武裝到牙齒的思想體系。隨著帝國統治的穩固,它允許相同的聲音被無限放大,卻不允許異樣的聲音從一開始的自由發聲到最後的微弱喘息。隨著帝國統治機器的加強,帝國政府對思想的控制手段越來越高明,讓人看起來好像文化十分繁榮。
而真正的文化繁榮,只在帝國的額縫隙裡艱難的發展著,思想越來越走向桎梏。大一統臣民秩序像一個無形的枷鎖,套在帝國每一位臣民的心裡。漸漸的,帝國的臣民們越來越麻木,他們忘記了一些東西,而當整個帝國計程車大夫麻木之後,整個帝國的發展變得越來越封閉。
直到,我們都知道的鴉片戰爭。而鴉片戰爭後,直到20世紀,當代的“士大夫”們帶著中外學習成果狂風驟雨般的在中華大地上奔走呼喊、甚至流血犧牲,中華民族才再一次產生了思想界的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