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清朝洋務運動開始於1861年,日本明治維新開始於1868年,晚了好幾年,而且同樣都是對方古老封建國家,起點差不多,為什麼甲午戰爭時清朝是一塌塗地?
6
回覆列表
  • 1 # 光華

    當時日本只有一千多萬人口,中國有四億多,就連平均每個人的生活水平都比中國窮,海軍一年軍費連一艘鐵甲艦都買不起,而當時大清海軍軍事經濟實力絕不亞於任何一個歐洲列強,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佔全世界近四成的人口,每人吐口唾沫也能把小日本淹死。

    然而,中國大敗,敗得不合邏輯,敗得莫名其妙,日本人歐洲人美華人還扇風點火,說這是你們中國製度不好腐朽落後,文化不好,歷史不好,總之一切都不好,所以你敗了,於是華人瘋了,砸爛了一切,還總覺得砸的不夠徹底,直到今天還在砸。因為砸了之後變得更慘了,沒砸之前 只是打不贏而已,侵略者打進來,中國還有實力抵抗,讓你站不穩,佔不踏實,砸爛之後就徹底一盤散沙,不用打你就內戰不斷自己打自己,列強穩當的坐在租界裡吃瓜看熱鬧,喊著打的好,我給你下注。

    那麼日本為啥打贏了呢?直到今天華人的歷史教科書依然在告訴華人這是日本改革的體制好,文化好,全面學習西方帶來的,從沒有人告訴你,為了讓日本打贏,當時絕對的世界霸權英國給了相當於日本財政收入幾十倍的,以當時日本的經濟根本就不可能還的起的鉅額貸款和軍備支援。

    英華人傻嗎?我是世界霸主唉!日不落帝國唉!你中國建設那麼大的北洋水師什麼意思?當年歐洲人大航海的初衷就是為了去肥得流油的中國貿易,你建這麼強大的海軍那還怎麼玩!如鯁在喉,離那麼老遠打起來太費勁,中國旁邊的日本看來挺好用,支援幾個地方貴族再抬出個天皇就可以把日本人統治得服服帖帖的,指哪打哪,完美的戰爭代理人角色。

    於是才有日本甲午大勝的奇蹟,而愚蠢的華人學習西方又錯誤理解這個失敗直到今天,讓人很無語。

    同樣的,日本怎麼可能贏得日俄戰爭呢?當然還是英美的支援,因為俄國也是英美世界霸權的巨大威脅。

  • 2 # 港漂漂深圳

    李鴻章昏聵無能,甲午戰爭中淮軍垃圾到了極點。像葉志超這樣的敗類,李鴻章竟然讓他統兵,不戰而逃當千刀萬剮,結果,李鴻章還把他的命保下來了。這樣的軍隊怎麼能打仗呢。如果讓聶士成,或者劉銘傳掛帥,怎麼都要好多了。我們無法想象,李鴻章到底是怎麼治理淮軍的,如果左宗棠治理軍隊,怎麼也不會垃圾到這種地步。

    另外,甲午戰爭是光緒皇帝直接指揮的,此人也是空有熱血而不知兵。糟糕的是慈禧不允許光緒大獲全勝,更不允許光緒來個持久戰。光緒勝了,威望大增,慈禧就很難再奪權了。如果持久戰了,慈禧也沒法辦大壽了。而李鴻章是聽慈禧,不聽光緒的。真是沒有比這更糟糕的事情了。

  • 3 # 理論物理迷

    我告訴你一個最真實的原因,日本的人們有明確的奮鬥目標,清朝沒有,日本有獲勝的野心,清朝也沒有,否則,日本的人們為什麼會在炮彈中裝苦味酸,威力十分巨大,日本軍艦全是速射炮,而且航速很快,速度、機動性、火力等等完全碾壓北洋水師,說一個我自己的比喻,清朝就是羅馬帝國,迴光返照,表面強大,實際虛弱,日本就是匈人,志在四方,征戰海洋,北洋水師也像羅馬帝國末期的羅馬軍團一樣,紙面強大,好像是亞洲第一,其實只是噸位大,航速,機動性、炸藥......都很差,日本艦隊也像匈人騎兵一樣,憑藉自身優勢,機動靈活,而且,清朝也像羅馬末期一樣毫無戰心,否則長崎事件時北洋水師就可以教訓日本了。日本艦隊採用縱隊陣型,第一遊擊隊迂迴到了北洋水師的後面,不就很像阿提拉使用的包圍戰術嗎,超勇和揚威艦先被擊沉,北洋水師的陣型一下子就破了

  • 4 # 萌妹怪談

    同樣是改革,區區島國比咱們還要晚上幾年,最後結局還是咱們慘敗…

    其實用一句話可以概述:你的眼光角度決定了你的高度 讓咱們來看看究竟這改革之間,兩者相差在哪裡?

    日本明治維新:

    19世紀60年代末日本在受到西方資本主義工業文明衝擊下,由上而下、帶有資本主義性質的全盤西化與現代化改革

    1868年明治天皇建立新政府,日本政府進行近代化政治改革,建立君主立憲政體。1869年5月9日遷都東京。明治政府強制實行“版籍奉還”、“廢藩置縣”政策,將日本劃分為3府72縣,建立中央集權式的政治體制,且天皇一切權力集於一身。

    經濟上實行“殖產興業”(日本語:しょくさんこうぎょう)政策,簡單說就是用國家財政財權力量,透過各種政策、國庫來加速資本原始積累。並且以國營軍工企業為主,利用技術多方面推動民有、國有、工、農多向發展。

    文化上並且提倡“文明開化”、社會生活歐洲化,大力發展教育等。統一貨幣,並於1882年設立日本銀行(國家的中央銀行)

    教育方面,設立文部省,頒佈教育改革法令—《學制》,發展近代資產階級性質的義務教育。軍事方面,改革軍隊編制,陸軍參考德國訓練,海軍參考英國海軍編制;並於1872年頒佈徵兵令,凡年齡達20歲以上的成年男子一律須服兵役。

    不難看出,日本的改革是全方面多層次的,有很鮮明的目的性,在打擊後深刻認識到自身國家社會的不足 。並且循序漸進,腳踏實地的從政治經濟文化軍事民生依次展開改革。

    選擇往往比努力更重要,因為本身找對了路,加上一個改變的決心,也不難怪在晚清朝幾年的情況下…趕超清朝戰爭取勝,也為後來戰爭奠定了基礎

    洋務運動

    反觀之 清王朝在太平天國運動國內反抗和外國侵略資本主義的雙重壓力下,不得不做出改變

    在1860年代到90年代30餘年間實行了洋務運動 ,以李鴻章、曾國藩、左宗棠、張之洞等人為代表,提出了師夷長技,中體西用的思想,想引用西方先進技術來抵抗侵略,以中學為主西學為輔。還打出了自強 求富的口號。

    洋務運動前期,李鴻章等人的主持下,江南機器製造總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機器局等一批大型近代化軍事工業相繼產生。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弱雞的軍事狀況。

    還有大炮、槍械、彈藥、水雷、和蒸氣輪船等新式武器,裝備了一些軍隊他們還開辦了天津北洋水師學堂 ,威海水師學堂、南洋水師學堂等一批軍事學校,為國防事業作出重要的貢獻,此也是洋務運動的最大籌碼最大成果之一

    洋務派後期創辦的民用工業,投資大多采取官督商辦和官商合辦形式,產品主要作為商品投放市場,管理上採取勞動僱傭制,軍事工業與民用相結合共同發展。

    1862年,恭親王愛新覺羅·奕訢首次創辦京師同文館,開創了中國教育近代化。留學上 清王朝排幼童留美和福建船政學堂學生留歐,1872—1875年派遣了四期共120名幼童赴美留學;1877—1897年先後派出四批福建船政學堂的學生赴歐留學。

    結局洋務運動三十多年心血在甲午海戰中灰飛煙滅,整個北洋水軍全軍覆沒,標誌運動失敗。雖敗猶榮,運動在科技等方面給國家帶來很大改觀。

    論其失敗原因,縱觀兩個改革,清王朝的明顯過於片面了,僅僅侷限於軍事科技等領域。對於實際政治文化思想的根基沒有撼動。這也決定後來的唯新變法…新文化運動的出現。

    後話:因為洋務運動的侷限性導致失敗,後來伴隨著變法在政治上改革,新文化運動文化開化,後來共產主義流入中國,加之毛主席的領導帶領我們一步步走向獨立解放。

    改革方向認識深度決定了效果,這也是兩次改革效果懸殊之要因

  • 5 # 李渝泉1

    首先是雙方的最高統治者認識不同、見解不同、格局不同,所以結果也就完全不一樣。這是最關鍵的一點。其次是日本統治階層團結一致,共同對外;而滿清統治者,滿漢分離,主奴二心,再次是日本全國上下朝野齊心,認真拜師,虛心學習。而中國在滿清政府及慈禧太后長期愚昧的統治下,人民大眾離心離德,麻木不仁,與日本朝野強烈向上的精神形成鮮明的對比。最後,日本朝野具有強烈的島國憂患危機意識感,他們認識到自己國家的短處和所處的危險,所以他們就要爭取生存和擴張的權,以及那種強烈貪慾的野心;而中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長期具有自給自足的小農意識,而滿清統治者則是貪圖安逸,我朝物產豐富,從無憂患的危機。所以被日本打敗是遲早的事。

  • 6 # 湘平古珍郵館

    日本明治維新雖比清朝洋務運動晚了幾年,但它是自上而下地進行了徹底地改革,而大清國卻是在剛結束太平天國運動又逢第二次鴉片戰爭,特別是慈禧掌權重心放在勾心鬥角上,而且只是一些大臣們在主持搞的洋務運動,根本的制度腐敗沒得到改變。

    日本明治維新後確立了天皇擁有一切權利,而明治天皇又是一個有才能有野心的天皇,因此帶領曰本學習西方制度並快速走向了強國之列。而大清朝這時還在內鬥,各種腐敗己無可救藥。

    日本明治維新之後,建立了一整套西方先進制度,以上是日本1871年最早發行的“電信切手”郵票,也表明了日本在引進西方郵政體系的基礎上獨創了世界上最早確立“電信”部門體制管理方式。而大清國的郵政通訊這個當時最有油水的部門卻還掌握在各國列強手中,大清郵政局於1896年才成立,比日本晚了20多年。

    以上是日本明治維新後1870年左右發行的世界上首枚法律訴訟公事郵票,說明了日本當時已引進了西方當時最先進的司法制度,整個社會風清氣爽,讓日本快速強大了起來;而當時的大清國根本不知道西方司法制度為何物,自上而下各種貪腐成風。就說甲午戰爭前夕,日本全民上下一心勒緊褲帶發展軍事,而慈禧卻還在為自己六十大壽挪用軍費去大興土木,各種軍艦炮彈竟有許多“啞彈”,如此戰鬥力,如此腐杇的王朝能打勝仗都是怪事了。

    “警鐘長鳴,毋忘國恥”,日本明治維新讓日本走向了強大,而清朝的洋務運動卻沒能挽救腐朽大清消亡的步伐。甲午戰爭讓日本這個幾千年的東亞小弟,終於鹹魚翻身做了東亞老大,直到2010年,經歷百年磨難和崛起,中國終於重新做回了東亞老大。但那個發生在19世紀六十年代的日本明治維新的成功和大清洋務運動的失敗的近代案例卻永遠值得華人警醒,同時也永遠必須防範日本的狼子野心。

  • 7 # 中原一哥

    清政府中後期執政者沉浸天朝大國,雖被打醒,又瞌睡迷糊了,洋務運動的發起者以“李鴻章”為代表,大力發展洋務運動,但無奈官場規則,慈禧只是敷衍了事,並沒有從根本上支援洋務運動。

    日本的明治維新,從上到下都積極參與,比清政府的洋務運動晚幾年,但也壓不住上升的趨勢,他們願意從根上解決被殖民的問題,不論在思想上還是軍事上,都大力發展。

    慈禧執政晚期,軍事上害怕地方勢力強大,又不得不用,國庫空虛沒錢,對洋務運動只是應付下,地方發展的洋務運動,只發展堅船和利炮,有的官員還從中貪汙腐敗,甲午戰爭時,好多炮彈都是啞炮,打出去沒用。

    甲午戰爭,清政府失敗是必然,不是偶然的。

  • 8 #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傳統的觀點一直認為中、日兩國的近代化建設分別始於洋務運動和明治維新,與此同時傳統觀點認為日本的崛起也是始於明治維新,而在明治維新之前日本事事皆不如中國。那麼事實果真如此嗎?

    江戶時代的日本和中國的社會結構的確比較類似:國民被分為士、農、工、商四個等級,所不同的是中國計程車指的是文士,因為中國是一個有悠久的文官政治傳統的國家;而日本計程車指的是武士,因為日本長期以來就是由武士階層開創的幕府在實際統治。其實在商之下還有兩個階層:一個叫穢多——就是非常髒的意思;還有一個叫非人——乾脆就不當人看了。

    儘管農民階級受到武士階級的統治,不過他們並不是完全逆來順受的主。本來德川幕府的法令是禁止農民遷徙的,可在現實中因為躲避災荒和苛捐雜稅而自發的遷徙卻是始終無法禁止的,事實上日本歷史上也爆發過反抗幕府統治的農民起義,而且這些農民絕不是大字不識的烏合之眾。

    江戶幕府時代末期日本的教育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並且形式多種多樣:日本當時的公立學校叫學問所,主要教授中國古代的哲學和文學研究,還教民間小孩們識字。地方上的各個藩也有自己的學校,藩校設立的最初目的是培養武士階層的文化水平——當時日本的軍隊系統實際由武士構成,包括部隊的文書、會計等文職工作也一概由武士擔任,這就要求武士必須具有良好的文化素質。事實上在明治維新之前一些思想較為開放進步的藩校就已經開始增設外語、軍事、工程學等學科。1850年的日本男孩識字率為45%上下,女孩為13%左右,總識字率不僅超過了當時的清朝,即使和當時的世界霸主大英帝國也相差無幾。學生學習的內容除了儒家經典,還會學習《商業指導》、《百商教程》等使用技術。透過學習,學生能夠聽懂官方文告,學會開具發票、記明細賬、閱讀農學手冊等。

    除了學問所和藩校之外,日本還有民間學塾和寺子屋——民間學塾主要是一些學者自己開辦的學校,傳播儒學、國學,後來轉而教授外語和技術。學生也不僅僅侷限於武士階層的子弟。江戶幕府末期和明治維新時期的高杉晉作、伊藤博文、福澤諭吉等風流人物都畢業於民間學塾。寺子屋則是進行兒童教育的民間學校,從城市到鄉村寺子屋隨處可見。

    明治維新之前日本的商業已非常發達——這部分得益於德川幕府的參覲交代制度:各藩的諸侯大名們需要前往江戶替幕府將軍執行政務一段時間,然後返回自己領土執行政務。幕府執行這項制度的初衷是讓諸侯大名們在長期的往返中耗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從而削弱他們造反的實力。既然要讓諸侯大名們在路上耗費人力物力財力,幕府大力發展諸侯往返途中的商業貿易,希望諸侯們在沿途花的錢越多越好。事實上在明治維新之前大阪就已形成大米期貨市場,這是全世界最早的期貨市場。

    當羅斯柴爾德家族的生意剛剛起步,年輕的家族領袖們還在四處尋找商業機會的時候,日本的住友家族、三井家族早已經是富可敵國的一代豪商,而不為人知、依靠修築寺院賺取利潤的“金剛組”也存活了一千多年。這些不為外界所知的富豪們在深山老林裡攫取礦產,在繁華都市中經營金融業務,在鱗次櫛比的街道上販賣酒和白花花的稻米。儘管經歷了戰國時代的動盪,但大量的商業行為並沒有被無情扼殺,相反,混亂的時代推動了商人冒險精神的勃發,他們繼承了武士忠信、勇敢、不屈不撓的精神,爭先恐後地在時代的夾縫中創造財富。

    他們甚至將這種精神不斷髮揚光大,走上了海盜的道路。諸多企業家精神百倍、目光如炬,和軍閥攜手作戰,順延著北韓和中國的海岸線一路掠奪,渴望發家致富。同時他們也熱情地與葡萄牙人、荷蘭人進行貿易、文化交流,他們用實際行動證明自己比驕傲自大、外表冷漠的大明朝更具有進取精神。這又像極了發現新大陸的哥倫布和那些踐踏,同時也更新了東方文明的西方列強。但是他們的行為又不是盲目無依的,在這些商人的精神核心中,還有鮮為人知的“禪”性。早在大唐盛世,就有一個叫圓真的和尚從遙遠的國度取回真經,落戶在近江國滋賀郡(今日本滋賀縣內),他重建廟宇、再造金身,供奉大唐佛法。後來這個取經人把寺廟更名為“三井寺”,而其所在的村落也隨之改名為“三井村”。後來一代富商三井家族落戶於此,並且隨著村落的名稱改稱“三井”,再後來近江國的商業力量不斷膨脹,像一股暗流湧動在全日本,乃至全世界。

    其實日本的強大並不完全始於明治維新:過去中國一直將日本的明治維新同中國的洋務運動、戊戌變法進行對比並言之鑿鑿聲稱:中國近代化改革早於日本,理由就是中國是在1840年鴉片戰爭後開放的國門,而日本卻是在1853年黑船來航後才打開國門,比中國晚了13年。然而事實上日本的改革早在1853年之前就開始了。

    1841年幕府在首席老中水野忠邦主持下實行天保改革,表面上看這次改革和之前中、日等東方國家傳統意義上的改革沒多大區別,似乎完全不能和近代化掛鉤,然而實際上這次改革是幕府在仔細分析了自前一年爆發的中英鴉片戰爭後為挽救自身統治危機為採取的應急手段。改革的要點內容大致如下:①鞏固幕藩領主制經濟基礎,限制農村人口流入城市,強迫外流的農民返鄉,嚴格限定農民外出做工期限,嚴禁農民從事副業生產。② 抑制物價上漲,實行公定價格,禁止奢侈,矯正風俗,嚴格限制城鄉人民生活,並且解散“株仲間”(同業公會),以廢除其對商品的壟斷權,實行自由交易,增加江戶商品進貨量。③為增強幕府經濟實力,穩定財政收入,1843 年9月釋出《上知令》(封地調換令),宣佈將江戶城周圍10(日)裡、大阪城周圍 4(日)裡範圍內的大名、旗本領地收作幕府直轄領地。④為避免重蹈中國清朝在鴉片戰爭中慘敗的覆轍,緩和同西歐列強的緊張關係,幕府撤銷1825年的《異國船驅逐令》,釋出《燃料淡水供給令》,只要外國船隻有求,就可以供應燃料、淡水和食品。⑤實行富國強兵策,加強對江戶灣等戰略要地的警備,以鞏固海防。幕府的對內改革措施實質在於抑制商品經濟的發展,維護和加強封建領主所有制,因此未能緩和尖銳的社會矛盾,反而導致經濟混亂,引起社會各階層的不滿。1843年9月水野忠邦下臺,改革失敗。

    在幕府改革前後地方藩主大名們也進行了改革,這其中以薩摩藩的改革最為典型:薩摩藩改革前負債累累,出身下級武士的家老調所廣鄉1827年上臺後,以賴帳的辦法實際上取消了對三都(江戶、大阪、京都)大商人的債務關係。為增加財政收入,致力於引進先進農業技術以提高產量,發展商品經濟,實行紅糖藩營專賣制度。軍事上採用洋式炮術,製造槍炮、火藥。其改革為以後藩主島津齊彬實行殖產興業、充實洋式軍備的政策開拓了道路。在長州藩,主持藩政改革的村田清風致力於新士風和武士教育,同時壓縮財政開支,以37年為期償還藩和武士借債,以整理借債。緩和專賣政策,減輕租稅,並加強以下關為據點的藩營商業和海運活動,獎勵洋學,採用洋式兵術。在肥前藩,藩主鍋島直正在農村實行均田制,推行陶器和煤炭的專賣政策,並鑄造大炮,建築炮臺,以增強軍備。在中下級武士參與並領導下,以整頓財政和富國強兵為目標的藩政改革基本上取得成功,奠定了左右幕末政局的經濟和軍事基礎,給予日後的樹立維新政權運動以重大影響。

    事實上洋務運動對應的正是明治維新前的幕藩改革——這一改革始於1841年,是對前一年中英之間的鴉片戰爭的應激反應,儘管這場戰爭和日本並沒直接的關係,但對日本的觸動其實比對清政府還大。所以日本的近代化改革其實並不比中國晚,而且即使是從明治維新開始算起日本的改革縱然晚於中國,但在高度上卻勝出了:洋務運動的終極目標不過是借鑑西方先進的技術,然後用自己掌握的新式技術重新將國門封閉起來,從而回到閉關鎖國的老路上去;明治維新卻是一場全面學習西方先進的政治、經濟、軍事制度,從而使自己迅速與國際接軌的改革。以甲午戰爭中北洋水師和日本聯合艦隊的作戰理念而言就可以看出高下立判:北洋水師在清政府高層的避戰保船戰略下始終沒將爭奪制海權作為自己的核心作戰理念,他們的全部希望寄託在海岸炮臺的支援配合上,卻沒想到要走出去禦敵於國門之外;這點日本人看得很明白:近代化的海軍從來就不是用於轉守海岸防衛的,而是要維護國家的戰略空間、貿易安全等海外利益的進攻性兵種,任何一支單純立足於海岸防衛的海軍註定將被時代淘汰。而這恰恰是清政府的悲哀——總幻想著用從洋人那兒學來的“奇技淫巧”維持自己閉關鎖國的既定國策,這就註定就被時代所拋棄。

  • 9 # 龍雲思鄉

    讚賞此問題深度思考!至今有反思價值!

    歷史傳聞:甲午戰爭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與李鴻章簽訂條約時曾有談話(滿清重臣,洋務派領袖)說:我數年前就對中堂說過,貴國再不改革內政,不出十年就被中國趕超落後了,中堂不服氣,現在我說對了吧!

    日本明治維新改革,是統治層經過剖析臟腑的反思痛苦之後,從學習西方政治制度入手改革,到學習引進西方所有先進一切,上下一心,發憤圖強,使日本近乎脫胎換骨變化,屬強本之略!(見於甲午戰爭日軍將領勸降丁汝昌信內容)!

    中國洋務運動是從西方引進發展製造業,侷限於物質生產,充其量增強表面肌肉而已,其腐朽落後的統治毫無改善!內鬥渙散,屬強標之策略!

    梁啟超曾嘲諷李鴻章洋務運動,好比只看到學習引進西方社會的西服禮帽等外在表現,而忽略其強大先進的內裡制度的內因!

    所以甲午戰爭,中國就好比是以腐敗臟腑氣血的選手,儘管體量龐大,武器也強,可謂外強中乾,與新生代強手格鬥,難免不堪一擊!即使不敗,也難止頹廢之勢!甚至還會主動賠款求和!

    甲午戰爭前中後慈禧都忙於舉辦她的奢侈大壽,說只要日本兵不打到北京,就照辦不誤!日本戰爭前為擊敗北洋艦隊做了充分準備,士氣高漲,明治帝在黃海海戰勝利前為此節食絕食,支援海軍,由此對比統治核心人物作為,在戰前就可勝敗立判!

    自從甲午戰爭之後,國內士人痛定思痛,康梁發起公車上書,要求維新變法!改良政治!

  • 10 # 科普集結號

    日本明治維新和滿清的洋務運動,都是近代兩個一衣帶水的國家為了趕上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末班車而做出的努力,然而,洋務運動的成果被一場甲午海戰完全葬送,而日本的明治維新最後取得了成功,讓封建制的落後日本,一躍成為現代化的強國。都是花了三十年搞社會改革,一個成功了,一個失敗了,一個以強者的姿態對中國大肆蹂躪,屠戮中國上千萬人,創傷至今未平,一個喪失了三十年的改革良機,最終成了一隻毫無抵抗力的待宰肥豬,一場甲午海戰就要了清朝的性命。

    (明治天皇)

    關於兩個國家都同時進行改革,結果卻如此不同的原因,很多專家都分析過了。我作為歷史愛好者談談自己的觀點。我個人覺得,日本之所以成功,滿清之所以失敗,有如下幾點原因:

    1、日本是徹底的社會改革,是對舊有制度的徹底顛覆,而滿清的洋務運動只是引進國外先進技術,並未進行任何改革,也未觸及滿清政權結構的一根毫毛。而腐朽落後的滿清統治,才是國家敗亡的直接原因。而後來的百日維新是在滿清甲午海戰慘敗之後,清廷迫不得已才採取的自救行為,早晚了半輩子了,所以清廷只有失敗一條路。

    (張之洞)

    2、日本在明治維新剛開始,也是先購買外國的新技術,讓外華人幫著搞工業化,但是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培養自己的人才,自主建造工廠和企業,最後擺脫了對外國的技術依賴,走上了自主研發的自力更生的道路,最終締造了一個工業化強國。

    (福澤諭吉)

    反過來再看滿清,雖然有張之洞操辦的洋務運動和李鴻章主持的北洋水師,其實都是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連人家的一點技術皮毛都沒學到,買的都是人家的最新技術,結果自己也不會研發製造,折騰了三十多年,自己的工業體系還是雞毛沒有。靠買來的幾臺機器,怎麼可能打贏別人?所以只一場戰爭,清廷就輸掉了底褲,露出了愛新覺羅的光屁股。

    (坂本龍馬)

    3、日本的明治維新是一場系統性的、全社會性的改革運動,有很多思想家諸如坂本龍馬、福澤諭吉等人為改革著書立說,搖旗吶喊,奠定了改革的輿論基礎。後來明治天皇一舉推翻了德川家族的封建幕府統治,為改革鋪平了道路。再看滿清,那些酸腐文人別說著書立說,就是睜開眼睛看世界的也是寥寥無幾。一個死氣沉沉的王朝怎麼抗衡一個欣欣向榮的新帝國?中日一戰,清廷必敗,這是歷史的必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動物對地球環保做出了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