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長風浩蕩
-
2 # 岐黃道心
知行合一者,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亦知,行亦思,不學而無知,不思而妄行,不可不學,不可無知,不可不行,不可無思。
學而不思真罔,思而不學則怠,就是要去思
中國文化講究辯證,什麼時候該思,什麼時候不思
比如慎獨就是不要亂思。
存天理,去人慾,也是要人不要亂思,要按規律思維。
其實中國文化很講平等,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民為重,君為輕之類的。
創新是思維,但又與需求相關,如果說中國太富了,所以在發展中是屬於漸進的。
近代史是工業化產生科學,而不是思辯產生現代科學,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江山代有人才出,一代新人換舊人,眼睛睜大了。
-
3 # 海上老
人有了多餘的錢後就會做慈善,因為人空閒的時間多了,才有思想或著去懷疑。物質和情神更象弟兄,親是骨肉,恨是仇敵。
-
4 # 星槎星際聯盟
星槎即興再寫個七言四句:
多年困擾攖於心、
偶然瞬間寧了神!
舉手投足皆是道、
嬉笑怒罵也成文!
哈哈哈哈哈哈+
〖星槎聯盟.盟主星槎散人〗
-
5 # 劍蘭修竹
謝邀請!質疑、思辯和想像三則系理性精神的範疇,大約古希臘哲學、歐洲文藝復興與德國國家哲學都有這些特徵,已知理性精神推動了18世紀以來近三個世紀全球科學技術的起飛與軟著陸,開創了有別於以往任何時代的新紀元!考察儒學,恰巧是缺乏質疑與思辯、想像的,孔子天命觀及"三綱五常"已被判為束縛社會歷史進步的羈絆;"五四"運動和新文化運動高舉科學、民主的旗幟,馬列主義傳播到中國後,工人運動促進了中共的誕生,才引起中國社會的深刻變化。知識分子的"有閒"階層是個歷史演變的結果,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知識分子有兩面性,只有與工農民眾相結合,才能發揚質疑及理性精神。儒家是反對"大逆不道"的言論與行為的。
-
6 # 不是冠軍勝似冠軍
對待儒家,不能一概而論,要分時間層次來看待。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可見孔子是鼓勵學生思辯的;又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孔子欣賞的是機敏睿智而又恭謙的學生,而不是跟屁蟲!
孔子弟子三千,最喜歡的學生是顏回。孔子教學,喜歡引導學生舉一反三,對於學生的思辯能力十分重視,子貢曾說自己只能“聞一知二”,顏回卻能“聞一知十”,連孔子自己都認為顏回在理解能力上已經超過自己。其實顏回剛入孔門時看起來很木訥,孔子並不喜他。後來顏回不幸早逝,年近古稀的孔子痛哭失聲:“有慟乎!非夫人之為慟而誰為!
後來儒家的教條逐漸與政治結合,自然是教人安守本份,古人從思想到行為,被限制很多,那另當別論了......
-
7 # 張曉龍雷鎮塔
謝謝邀請。首先指出這個問題是不嚴謹的(請勿怪)。我不知您是指單個的學者還是指“儒家”這一學術派別。單個的儒家學者是講思辨的,有許多觀點與主張。如“君子小人之辨”,“夷夏之辯”等。但單個的學者觀點不能代表儒家這一學派。其次,自先秦儒學一直到魏晉南北朝的玄學,儒學本身就是道德觀念,治國理念的堆砌,並不是哲學,更談不上理論,那就勿論思辨了。因此才有隋唐的“三教合一”,“三教並行”的提法!自北宋理學提出後,才有了完整的世界觀,進而產生人生觀及價值觀。儒學才真正實現哲學化,理論化,思辨化。宋明心學的出現,使得儒學由客觀唯心主義發展到主觀唯心主義階段,完善了儒家學說。此時及以後的儒學,才談得上有思辨。但說到底,儒學是封閉的自然經濟的產物,強調血緣關係(仁)基礎上的道德對社會維定起決定性作用,強調特權等級觀念(反對民主平等),強調人治(思想上排斥法治),最終目的是維護權貴階層統治。所以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哲學批判地學習儒學中的部分觀點,而不是“尊孔復古”,利用傳統文化為社會上的腐朽思想與行為被書(如祥瑞)。
-
8 # 地熱通1967
孔子本身是想倡導質疑精神的!
但是,他的理論或學說,反而讓人鑽了空子!
嚴重阻礙了思想的發展!
(1)歷史上在大的儒家文化背景下,中國為什麼沒有產生大量的中間階層,即貴族階層……?
(2)這對中國文化的創新有無影響……?
(3)中國自儒家之後,再無思想家出現,是偶然的嗎……?
回覆列表
唉~
你念念不能忘的就是非得出一個固化的“中間”、“貴族”階層。所以說你們奴性。
華夏,不論哪個方向的流派,都有這個共識:高以下為本,貴以賤為基。其社會地位,只應與其於社會體系的貢獻與價值相關。生生不已造化無窮,生即是變。流水才不腐,戶樞才不蠹。固化的東西,還是失去了根本根基的固化東西,必然是死亡一途。
你知道什麼人才會妄求外力維持的固化的自我的生存條件麼?就是無能無聊不知如何運用時間的社會蛀蟲。似這等社會蛀蟲還能固化的盤踞於“社會中間層”??那這社會體系還不崩潰更待何時!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更準確的是,只有洞明世事的,才是學問,只有練達的人情,才是文章。無所事事百無聊賴在象牙塔裡鑽牛角尖、築沙基之塔、臆造空中樓閣,那不叫“智慧”,那也無法誕生、衍生、助益智慧。那也無法為藝術賦予健壯的內生性生命力,只會有無病呻吟之矯揉造作。
哦,你說儒家之後沒有思想家?呃,你知道幾個儒家人物?對了,就尼采那種神經病都是思想家,那華夏之人怕確是沒人符合你們的“思想家”標準。
腦子永遠都是越用越靈,沒有確定的目標,沒有身體力行,“窮極無聊”永遠不會“產生”智慧、藝術、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