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亦師亦友亦君子c
-
2 # 兵哥129472092
謝友邀答。蜀國的滅亡不是天命所為,而是諸葛亮在戰略上用人不當所致。
關羽生性太傲,諸葛亮豈有不知。而他卻把守荊州的這個重擔託付於他,在關羽放水淹七軍之後,關羽的名聲威震華夏。這時諸葛亮、劉備等人應及時發覺關羽的性情,隨時加以警醒,以防東吳偷襲。其二,街亭做為一個咽喉,兵道糧道之要地,卻派一個毫無實戰經驗的馬謖去守,豈有不失之理!劉備臨終也曾告誡諸葛亮,馬謖此人,言過其實,不可大用!諸葛亮識人的能力不及劉備。劉禪,聽信奸臣黃皓,不挖掘人才。也是導致蜀漢亡國的根本原因。若是劉禪開張聖聽,關心民眾疾苦,好好理自己的國家,等時機成熟,舉全國之兵伐魏,定能成功,比如在司馬師平內亂之時,是蜀國伐魏絕佳時機。蜀國錯過這幾次機會,然戰機稍縱即逝。
-
3 # 無敵小欽差
事在人為,所以蜀國滅亡不是天命,那麼就一定是戰略不佳嗎?
蜀國在建國後,可以說是非常的輝煌的。五虎上將,有孔明這樣的軍師。但是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蜀國的地理位置。就像問題上說得,蜀國蜀國作為一個偏安一隅的小國,休養生息打持久戰肯定不是太現實。蜀國在夷陵之戰失敗後,就開始走下坡路了。一個國家,謀士武將是重要,但是主公同樣是重要的。如果人才補給不到位,如果沒有一個能識人,會用人的主公,怎麼可能會不亡國呢?
這同樣也是一方面,我承認諸葛亮很厲害,但是在用人方面,諸葛亮還是沒有劉備厲害。沒有了劉備,而劉備的繼承人也是毫無作為。就算諸葛亮有通天的本事,也無力迴天的。這是第二方面。也這也形成蜀中無大將,廖華為先鋒的局面。個人認為,蜀國要想發展,還是需要擴張版圖,透過戰爭來解決。但是劉備的第一步選擇,攻打孫權並不是一個理性的行為。就算蜀國在夷陵之戰中勝利了,吳國也不會亡國。畢竟吳國有長江天險,很難一時間就攻下,最重要的是這是魏國最想看到的局面。魏國隨時後背後捅一刀。所以蜀國還是需要聯合吳國共同伐魏,先答應吳國滅了魏國就歸還荊州,後面再圖發展。
三分天下,蜀吳還是弱者,其中的利益關係吳國應該清楚。曹丕剛稱帝之時,就是出兵的好時機。個人認為諸葛北伐的選擇沒有什麼問題。莫以成敗論英雄。孔明是個很好的軍事家,政治家,但是卻成不了很好的主公。
-
4 # 老袁說
蜀漢的滅亡既有不可抗拒的客觀性,也有人為主觀推動而導致的結果。客觀上講,蜀漢本身國力就是三國中最弱的一國,滅亡是必然的。主觀上說蜀漢的領導群體也加快了這一滅亡程序。
首先講講為什麼說蜀漢先天不足:
事實上,三國鼎立時期的蜀漢並不是諸葛亮以及劉備真正想要的完全體,在隆中對中諸葛亮曾明確的對劉備指出:“天下有變, 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 洛, 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 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 誠如是, 則霸業可成, 漢室可興矣。”
可見在諸葛亮的政治設想裡,荊州的作用十分之大,它的存在為進攻曹魏多了一條進攻路線,可以使曹魏兩面受敵。事實上中國歷史上也沒有能僅靠益州一州之力反撲中原最終一統天下的政權。諸葛亮以及劉備為了達成統一全國的政治目標,荊州就是必得的。
然而荊州失守了(荊州失守原因也很複雜既有守將的內部原因,也有外部的必然性我們今天先不談)。那麼僅存益州一地的蜀國幾乎喪失了逐鹿天下的資格,不僅僅因為從益州進攻中原路線過於單一,曹魏幾乎部軍守住幾個重要關卡則天下無憂。還有更重要的一點就是蜀漢的地盤太少,人口太少。官方統計的三國鼎立時期,魏國有504萬人口,吳國有256萬人口,蜀國只有128萬人口。
人口的巨大差距使得各國國力在這種鼎立時期會越來越大,所以諸葛亮才會近乎瘋狂的北伐中原,不惜背上窮兵黷武的名聲。因為他知道越拖蜀國就會越弱,而曹魏坐擁中原之地和平發育幾年再舉全國之力來伐蜀,則蜀國必敗。
那麼再說說蜀國滅亡的人為因素:
大家看三國演義的時候可能會有一個很明顯的感覺,以三國鼎立為分界線,前期的蜀漢勢力人才輩出文臣武將各顯其能,而後期的蜀國可以說是人才凋敝,諸葛亮幾次北伐幾乎到了無人可用的地步。這才有了“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的說法,有了令馬謖守街亭的不得已而為之。反觀曹魏,二代集團人才濟濟。這就不得不說蜀國對於人才的培育並不看重,幾個名將名臣後輩幾乎沒有優秀的。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更是在關鍵戰役中貿然出戰導致姜維的詐降計劃破產,最後直接導了蜀漢的覆滅。
-
5 # 大鵬說國學
兼而有之吧
天命的一面:
蜀漢,只是西南一隅,三國中實力最弱!佔地最少!僅佔了三國疆域的1 /10!而且就政治制度來說,他不是最先進的!當時從歷史的角度來說魏國是最先進的政治制度!九品中正制,最大限度的提升了士人的為國效命的熱情!
戰略上,魏國國力最強,且人才濟濟從來沒有斷過!建國之後,魏國有司馬懿,陳群等!後面有杜預,鍾會,鄧艾!屯田制也是最先進的農業制度!人民日子也過的最好!三國之中最富有!軍力強盛!
而蜀漢諸葛亮手下的依法治國,很平等,所有沒有人抱怨!但是人民過的很貧苦,太難了!諸葛亮在的時候連年征戰,六出祁山!人民的生活壓力是極大的!諸葛亮的以攻為守的策略真正懂的人也少!姜維掌握兵權之後,也是征伐不斷,大家都受不了啊!魏國的政策很清楚,蜀漢最大的問題就是糧草問題,我就跟你耗著,你能怎麼滴!每次都是鎩羽而歸,沒有絲毫進展!沒有獲得利息不說,還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司馬懿很聰明,他知道諸葛亮的軟肋,他也不願意幹掉諸葛亮,幹掉諸葛亮之日也就是他司馬懿死亡之時!魏國朝堂一直對司馬懿非常忌憚!司馬懿非常清楚,對策就是我就跟你耗著,結果諸葛亮被耗死了!累死了!
蜀漢後期也沒有了什麼牛人了,人才都與諸葛亮差異太大,這也是諸葛亮的一個問題吧,對人才的培養不足!後面的費禕開始就改變了作戰戰略宮伐少了很多,姜維不太聽,他心裡也不懂諸葛亮的以攻為守戰略的深意,既有鞠躬盡碎死而後已的誓言!又有遏制其他政治勢力本土政治勢力的因素!
-
6 # 冷月鉤沉
三國這段歷史,相信大家都很熟悉,許多學者做了大量的研究和解讀,就連普通百姓,都對那段英雄輩出的時代津津熱道。
那麼,曹魏先後滅掉蜀和吳的結局,自然吸引了讀者的眼球。
特別是蜀國的滅亡,讓很多人覺得惋惜。特別是家裡的長輩們,每次看電視都會非常生氣,原因就是曹魏滅了蜀國,滅了他們心中的正統。
今天我們就分析下,蜀國滅亡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1.戰略不佳從劉備三顧茅廬開始,諸葛亮的隆中對,為劉備勾勒出一副藍圖,那就是效仿漢高祖劉邦,韜光養晦,以漢中為基地,休養生息,等到時機成熟時,西出函谷關一統天下。
諸葛亮給劉備的建議,就是佔據荊州,然後去西川,漢中,劉備也確實做到了。但是關羽大意失荊州,讓這一切都成為了泡影,荊州是兵家的必爭之地,沒有了荊州,劉備就失去了爭奪天下的優勢。
這個從後來諸葛亮北伐可以看出來,蜀漢偏安一隅尚可,圖謀天下已經沒有了可能。
2.天命
當時的天下局勢,已經不允許大漢王朝復興了。
因為連年的戰亂,沉重的徭役,讓老百姓對大漢王朝失去了信心。
他們期望看到一個新的王朝崛起,帶給他們不一樣的生活,這個是劉備給不了他們的,劉備是大漢王朝的堅決擁護者,不可能建立一個全新的朝代,這一點是劉備不曾料到的。其次,曹魏和東吳兩個國家,在北方和江南經營多年,君主比較賢明,老百姓不願意一個陳舊的制度,再次打破這個平靜。
可能劉備直到去世,都沒能料到蜀漢只歷二世而亡。
可以說,蜀漢的滅亡既有天命,也有戰略不佳的原因。
無奈歷史就是這樣,從不會因為誰而改變。
-
7 # 精心無塵
謝謝提問我認為兩者都有,咱們先來看看諸葛亮的意圖:三分天下後,若天下有變一將領兵從荊州出發進兵洛陽。劉備再領兵從益州出發進軍長安,這樣天下即可得。可是我們來看看三國的地圖。蜀漢只剩下了益州之地,這就大大降低了他計劃的可實行性。而且益州山川雖然險峻可以禦敵,但是從此處出兵往外打也因為山川的原因大大增加了路途和後勤的困難。這也就是為什麼諸葛亮北伐中原每每都因糧草所困而無法長久做戰的原因。故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蜀國的滅亡有天意因為它立國的益州根本不適合往外發展,就註定了它只能固守其成,而當時的南中貴州等地又都是蠻荒之野不鬧亂子就不錯了,根本不可能指望立足。而人為的原因便是關羽大意失荊州,即斷送了諸葛亮北伐的長久策略又讓劉備憤怒之下攻打東吳結果導致蜀漢損兵折將幾十年積攢的兵馬和人才付之一炬。在這種情況下諸葛亮後來之所以僅憑小小的益州之地還要竭盡全力北伐也不難理解。因為他知道魏國坐擁中原之地人口眾多地域光大(這是三國年間的人口對比:魏國:535萬~500萬87郡12州,東吳人口200萬~250萬32郡荊揚交廣四州,蜀華人口100萬左右益州22郡)一旦讓其發展起來蜀國只能等死。而且論人才的傳承蜀國也大不如魏國,魏國的人才一直持續到第二代第三代,而蜀國老一輩人才死光後二代以外基本就見不著什麼人才了,光看諸葛亮姜維等人實在是獨力難支啊。還有順帶給大家說一下劉備立國的國號從來都是蜀漢沒有叫過蜀國連他的封號都是漢烈昭帝,這種說法是陳壽三國志黑他的
-
8 # 拆貳代
蜀滅於諸葛亮,諸葛亮憑著他的威名可以震懾魏吳不敢犯蜀,劉備死後如果休養生息,諸葛亮至少能活20年吧,這20年用於恢復生產,養兵練兵培養人才。看看這20年曹丕死了,曹睿死了,孫權老糊塗了。誰能一統天下還真不一定
-
9 # 知未是也
一是關羽失荊州破壞了蜀國戰略規劃。按照諸葛亮隆中對的戰略構想,蜀國擁有荊、益,西和諸戎,南撫諸越,東交孫權,內修政理,待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兵直指宛、洛,劉備親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從兩個方向對曹魏進行打擊,則天下可定,然關羽大敗,丟失荊州,使諸葛亮當初戰略設想化為泡影。
二是夷陵之戰傷了蜀國元氣。劉備為了給關羽報仇,不顧孔明、趙雲等人勸阻,公私不分,傾全國之兵,執意發動蜀山吳戰爭,結果被陸遜打得大敗,幾乎全軍覆沒。夷陵之戰,破壞了諸葛亮聯合東吳,北拒曹魏的外交策略,嚴重消耗了蜀國的有生力量,讓本來國力就不如曹魏的蜀國,從此失去了北定中原的機會。
三是六出祁山、九伐中原使蜀國已成強弩之末。連年戰爭,國力再強大,也會被消耗歹盡,戰爭打的是綜合國力,蜀國國力本來就不如曹魏,諸葛亮為了完成北定中原興復漢室之政治宏願,不惜六次舉兵,在人死燈滅、心願未了的情況下,不調整戰略目標,指使姜維等繼續堅持北伐路線,最終把蜀國拖向最先被滅亡的道路。
忘戰必危,好戰必亡。蜀國走向滅亡,窮兵黷武是根本原因,失去荊州讓蜀國從戰略上走向失敗是主要原因,在戰術上堅持一條道走到黑,不能對曹魏形成出奇制勝和制命打擊是重要原因,人才青黃不接,出現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嚴重問題是不可忽視的原因。
-
10 # 愛歷史的傻狗
四川巴蜀地區作為中國最西部的“戰略”地區,其實就是天坑。
整體來講,四川看起來和河北、關中一帶都能成為支撐一國的戰略根據地,但是這個地方西臨橫斷山區無法西進,南部是雲貴高原難以翻山越嶺,若想統一全國則大趨勢是向東或者向北。
然而不論是向東還是向北,在古代既沒有高速公路又修不成三峽大壩,靠著脆弱的棧道、湍急的河流,大規模的運兵運糧始終無法持久。
同時這些特點也決定了蜀地很容易不服從中央指令形成割據一方的勢力。
從大環境看,蜀國的滅亡是必然的天命。
很多人說諸葛,姜維連年征戰葬送蜀國民力,可是蜀國作為一個偏安一隅的小國,除了主動出擊到底還有沒有其他的方法逆襲,一味的黑諸葛真沒什麼意義,站在蜀國的角度去看,真的有其他的出路嗎
回覆列表
我到認為根本原因是諸葛亮本身的問題,大權獨攬,什麼事都自己一個人說了算,不注意 培養後備人才,而且對有能力的人又不信任,乃至打壓,等到劉備當初招攬的人才死了之後,蜀漢就再也沒有任何人才頂上,這才導致蜀漢滅亡最主要原因。其實劉禪已經做得很不錯了,一個很好的皇帝,可惜諸葛亮作為一個重臣,缺完全不合格。蜀國不是沒有人才,而是作為大總管的諸葛亮根本不願意去培養和提拔人才,春秋戰國的秦國,不也是一開始比中原的列國差,但是人家一樣吸引了一大批各華人才去為秦國效力,劉備起家的時候什麼都沒有,不一樣吸引了一大批人才?為什麼諸葛亮就做不到?曹操對諸葛亮的評價就很差,已經說明了問題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