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林琳
-
2 # 時代桌布
《三國演義》在中國古典文學作品中,稱得上是流傳最廣泛,影響最深遠的一部歷史小說。政治家讀它的權謀,軍事家讀它的韜略,老百姓讀它的情義,士農工商,都被它的傳奇故事所吸引,而我,則在其中也感悟到了一些東西,在這裡與大家分享。
眾所周知,三國的這段歷史起自公元184年漢靈帝時期黃巾之亂,之後是諸侯並起,形成了很多股割據勢力,有袁紹,袁術,公孫瓚,董卓,曹操,孫堅,劉表,劉備等等。但最後真正成功走到最後的只有三個:劉備,孫權,還有曹操。其實當時的他們都很弱小,並不起眼,然而當我看過他們一步步走向成功的歷程,我明白,他們的成功並非偶然。而失敗者的行徑也足以說明,他們的失敗也不是沒有原因的。
黃巾之亂之後,董卓專權,文有李儒、賈詡等,武有呂布、華雄等,可謂是爪牙眾多。他恃強而橫,為所欲為,朝野上下,怨聲載道。於是,王允與曹操密謀,以獻刀為名,準備除掉董卓,然而計劃未能成功,曹操被董卓通緝,於是曹操回到家鄉,招募鄉勇,遍發檄文,號召各路諸侯一同討伐董卓,於是,盟軍誕生了——看似十分強大的盟軍,有十八路諸侯。
其中,袁紹的家族四世三公,是名門望族,因而被推舉為盟主,成了總司令。於是,大家在他的帶領下,浩浩蕩蕩的奔著董卓來了。看這個陣容,還是很強大的,其中也不乏猛人,當時關羽,張飛都在,不過是在其中一路諸侯公孫瓚的手下,號稱江東猛虎的孫堅——孫權的老爸,也絕對不是等閒之輩。按說這個盟軍的戰鬥力還是可以的,可是,雖說在這場討伐戰中雙方互有勝負,但很快,盟軍就解散了,各回各家,各找各媽。
究其原因,在我看來,是因為,這個團隊沒有凝聚力。很多人心懷鬼胎,不想付出,卻又想出風頭,一點集體榮譽感都沒有,他們腦子裡面想的不是這個團隊能不能打敗敵人,而是自己能獲得什麼好處。當時,作為先鋒的孫堅,英勇作戰,打的敵人節節敗退,然而當他跟負責督運糧草的袁術要糧草的時候,袁術因為怕孫堅打了勝仗搶了頭功,於是暗自使壞,拒不發糧草,害的孫堅軍心大亂,為敵軍所敗,孫堅幼小的心靈受到了巨大的傷害,積極性也受到了嚴重的打擊。
在三國裡面,有很多人都是我崇拜的偶像,諸葛亮在我的排行榜中是當之無愧的NO.1。他的政治才能,軍事才幹這些自然不必說,在民間,他幾乎是智慧的象徵,然而很少有人會提及他的另一樣東西——他的責任心,是想盡一切,付出一切也要完成交託給他的工作的一種信念。他的一生,用那八個字形容我想是最為貼切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而他在出師表中的那句話也表明了,責任,在他的心目中是多麼的重要——“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看到沒,從他的身上,我看到了什麼叫責任心。所以說啊,人家青史留名,為萬世所敬仰,你也不要眼紅啦!那也都不是白來的啊!得付出啊!
-
3 # 一隻無聊的貓
多少人或許在三國演義裡瞭解多諸葛亮的為人處事以及作風,比如他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是歷代忠臣們學習的物件,被稱之為良相的楷模。可以說縱觀那麼的丞相,也只有諸葛亮是真正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但今天給大家分享的並不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而是諸葛亮在《諸葛亮集卷三·便宜十六策·喜怒第十一》一篇當中的一段語錄,讓人讀完後,感覺很不錯,如是就想分享給大家,很值得現代人去學習,大家不妨先一起讀一下,文字如下:
喜怒之政,謂喜不應喜無喜之事,怒不應怒無怒之物,喜怒之間,必明其類。——《諸葛亮集卷三·便宜十六策·喜怒第十一》
這句語錄的意思是,喜怒是人生常有的態度,但如果一個人高興,就不應該對不值得高興的事情而高興,如果一個人憤怒了,他也不應該對不會憤怒的東西憤怒。
可以說這算是諸葛亮為人處世的一種態度,能達到這樣的為人處事便不簡單,首先肯定是平心靜氣的同時還要管住自己的脾氣,不因外物之事而大喜大悲,或者憤怒無常,從而失去自我。
一個聰明的人,就是很善於隱藏自己的情緒,不會把大喜大悲之事表於面,讓身邊朋友都看到。一個聰明的人,你見他每天都好像挺開心的,但也談不上非常開心,因為他不會把大喜表現出來,他遇到大喜之事,也只是笑笑。遇到大悲之事,更不會難過,也只是笑笑。
我們現實中人,就很缺少這種心態,很需要像諸葛亮這段名言學習一下
學會隱藏不該有的情緒,只會有利自己更好的前行
而大悲之事,經常有,會讓朋友受不了,看不慣。多了,見你,就像見到掃把星一樣。所以說平常心情是最好,遇到任何事情,都能平常心情去對待,不悲不喜。
即便要悲喜,也只允許自己一會兒,過了今天,明天一切都是嶄新的一面,就如太陽一般。昨天的陰晴雨落,不影響第二天太陽昇起。而一個喜歡微笑,事事微笑的人,他的運氣總不會太差的。
所以說諸葛亮為人處世的一種態度,只是幾句話,卻很值得現代人學習!
-
4 # 尋真探秘
三國時期第一聰明人我首推賈詡賈文和,洞悉世事人心,為人處世幾近完美。
1、賈詡最先提出奉國家以徵天下。董卓死後,李傕、郭汜欲遣散眾將士,各自逃命,路遇賈詡,賈詡力勸李傕、郭汜收攬兵將為董太師報仇“奉國家以徵天下”,從而使王允、呂布兵敗,李傕、郭汜入主長安,有傳言說賈詡一計漢室頃就時這件事,賈詡也因此得到“亂武”之名。
2、洞悉人性。賈詡投靠段煨期間,段煨忌憚賈詡的名望,於是賈詡投奔張繡。《賈詡傳》記載“詡素知名,為煨軍所望。煨內恐其見奪,而外奉詡禮甚備,詡愈不自安”。說明段煨對賈詡外表禮讓而內心懼怕、防備,段煨駐紮在華陰,沒有外援,在那個諸侯混戰的時代是很危險的。賈詡同時又看到這一點,他知道段煨希望自己夠投效別人,併為段煨拉來一個盟友。於是賈看中了屯紮在宛城的張繡。而此時的張繡剛剛統領了叔叔張濟遺留計程車卒,缺少謀主,賈詡前往可受重用。《賈詡傳》“繡執子孫禮,煨果善視其家”,張繡視賈詡為長輩,而賈留在段煨處的家眷,得到了無微不至的關照。表現了他對於人性的敏銳觀察力以及對局勢把握。
3、宛城之戰。在第一次宛城之戰時,因曹操有意結交胡車兒,並強納了張繡的嬸嬸,致使張繡反叛,而賈詡得知張繡要反時,立即提供了一整套反攻計劃,導致曹軍大敗,曹操愛將典韋、長子曹昂及侄子曹安民盡皆戰死。隨後張繡採納了賈詡的建議,外聯劉表,聯拒曹操,使得曹操第二次征伐也無功而返。第三次宛城之戰時,由於劉表的援軍截斷了曹軍後路以及袁紹的叛卒說袁紹將聽從田豐的建議襲取許昌,導致曹操必須急速回撤,張繡立即追擊,賈詡勸阻,可張繡不聽,遭到曹操算計,大敗而還,賈詡勸其再次追擊,這一次張繡雖然不解但仍聽從,果然大勝。《賈詡傳》記載:繡問詡曰:“繡以精兵追退軍,而公曰必敗;退以敗卒擊勝兵,而公曰必克。悉如公言,何其反而皆驗也?”詡曰:“此易知耳。將軍雖善用兵,非曹公敵也。軍雖新退,曹公必自斷後;追兵雖精,將既不敵,彼士亦銳,故知必敗。曹公攻將軍無失策,力未盡而退,必國內有故;已破將軍,必輕軍速進,縱留諸將斷後,諸將雖勇,亦非將軍敵,故雖用敗兵而戰必勝也。”展示了賈詡鬼神之謀。
4、洞察人心。官渡之戰時,張繡由於其所處的特殊的戰略位置,分別受到曹操和袁紹的拉攏。賈詡在張繡的歸屬問題上,做了一個很好的安排。《三國志•賈詡傳》載:“太祖(曹操)拒袁紹於官渡,紹遣人招繡,並與詡書結援。繡欲許之,詡顯於繡坐上謂紹使曰:‘歸謝袁本初,兄弟不能相容,而能容天下國士乎?’繡驚懼曰:‘何至於此!’竊謂詡曰:‘若此,當何歸?’詡曰:‘不如從曹公。’繡曰:‘袁強曹弱,又與曹為讎,從之如何?’詡曰:‘此乃所以宜從也。夫曹公奉天子以令天下,其宜從一也。紹強盛,我以少眾從之,必不以我為重。曹公眾弱,其得我必喜,其宜從二也。夫有霸王之志者,固將釋私怨,以明德於四海,其宜從三也。原將軍無疑!’繡從之,率眾歸太祖。太祖見之,喜,執詡手曰:‘使我信重於天下者,子也。’”勸繡歸曹表明賈詡對人心、對局勢、對王道的深刻了解,而曹操給張繡的待遇也都是要比其他將領高的多的。
5、進退得時。賈詡降曹後十分低調 ,為人處世不落鋒芒,子女婚假從不結交高門大姓。太子之爭,當曹操詢問賈詡時,是賈詡的一句“思袁本初、劉景升父子也”,從而奠定了曹丕的太子之位。由於賈詡的韜光養晦,活到七十七歲而善終,魏文帝贈其諡號曰“肅侯”。
-
5 # 文士野
我想,首先要看對“為人處世”這個詞怎麼理解。如果是說為人交際內方外圓,善於變通,善於之處的,賈詡應該是一個。因為賈詡不論處在哪裡,都善於自保自全,易中天說他能在亂世中審時度勢,活得時間最長的,還保全了家人。是三國時期最聰明的人。
可是,三國中,許多可能不如賈詡聰明,善於處世的人,卻要比賈詡知名許多。所以說,“為人處世”這個,其實也可以理解為為後世留下的垂範與榜樣。如果從這個角度來講,那麼“第一”這個頭銜,恐怕非諸葛亮莫屬了。
首先,諸葛亮是個有大義。對諸葛亮來說,匡扶漢室,克復中原,是他的理想,而他這一生,也是為了這個理想而奮鬥不息的,雖然為了這個理想,需要犧牲很多很多,甚至是“明知不可為而”,可是諸葛亮還是堅持下去,雖然最後沒能成功,卻也另當世以及後世的人所敬重。所以,在為人處世上,諸葛亮為後世留下了如何對待理想堅持夢想的榜樣。
其次,諸葛亮是個努力的人。從27歲初出茅廬,到病逝五丈原,諸葛亮的一生被稱之為“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一生。五丈原對戰,當司馬懿聽說諸葛亮事事親勞,連飯都吃沒多少,不禁放心而笑。後世也有許多人以此批評諸葛亮。其實諸葛亮比司馬懿年輕,可是諸葛亮卻比司馬懿早逝好幾十年,這跟諸葛亮過於拼搏是有很大關係的。所謂:生命不息,奮鬥不止,諸葛亮在為人處世上,為後世樹立了一個拼搏奮進的榜樣。
最後,諸葛亮還是一個造福一方人民的人物。諸葛亮在安撫百姓,開發蠻荒,造福人民這方面也是頗有建樹的。比如,諸葛亮在雲南當地大山中播下大量茶籽,種茶成林,並把烹茶技藝傳授給當地人。在雲南古茶區,有“孔明山”、“孔明茶”,每年農曆7月23日孔明誕辰日,當地人都要舉辦“茶祖會”,紀念孔明帶來茶種,帶來健康,帶來先進文化的賢德。所以,在為人處世方面,諸葛亮又為後世帶來了造福一方,服務百姓的榜樣。
-
6 # 給你買橘子吃啊
如果說,縱觀全域性,三國時期誰的為人處世最好。那麼我想答案只有唯一的一個,季漢丞相、武鄉侯 諸葛孔明。
諸葛亮,無論是在歷史,還是在《演義》,都是三國最正面的人物之一。三國本是一個亂世,可以稱得上是烏七八糟,但有了葛公,整個三國的歷史就亮了,一切都變得有色彩,有意義。
儘管《後出師表》真假存疑,但並不影響其意義。為人處世,這個詞如今已經被用臭了。和這個詞掛在一起的,多半都是隱忍,退讓,口是心非,一切行為都是在權衡之下,為了能把自身的利益最大化而展開的。
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讎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遊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之內,鹹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三國志·諸葛亮傳》
這就是孔明的為人處世。只要你的行為,和你所說的話,具有一致性。只要你所做的事是對的,即便你的公正會傷害一些人,但大多數情況,人們還是會認可你的。
-
7 # 生活在每分每秒
我認為三國曆史人物中,為人處事堪稱第一的應該是曹操的謀士郭嘉,所以三國裡有一句諺語,郭嘉不死,臥龍不出嘛。
-
8 # 史無眠
三國曆史中為人處世第一、又是人生最大贏家的,唯司馬懿也。司馬懿才是那個笑到最後的人。
▲司馬懿
三國鼎立時期,群雄並起,戰亂遍野。投於曹魏門下的司馬懿混的風生水起,有滋有味,這當然與司馬懿的能力及為人處世分不開。
▲三國鼎立
司馬懿戰功卓著,兩次打敗北伐的諸葛亮。平定遼東、擒殺孟達。同時對北魏農業及經濟發展也頗有建樹。由於深得曹操信任,曹操死後司馬懿便做起了輔國大臣。先後經歷曹丕、曹叡、曹芳三朝不倒,並暗中積蓄力量。終於等到機會發動平陵兵變,扳倒曹魏政權,獨佔曹家產業。司馬懿之子司馬昭建立晉朝,司馬懿之孫司馬炎稱帝。
▲晉朝
三國好漢們忙活了一輩子,死的死、傷的傷,最後都為司馬懿做了嫁衣。大家說司馬懿為人處世厲害不?
-
9 # 小宇帶你看歷史
既然是在為人處世方面堪稱第一,那就不是那些太過著名的武將,因為相比文臣, 他們大多性格剛毅,並不會處事圓滑。所以我認為三國中處事第一的應該是蔣幹,他並不是最厲害的文臣,也不是最厲害的武將,但說到為人就是方面三國英豪還沒有是他的對手。
-
10 # 指玉彈曉
什麼曹操劉備孫權諸葛亮!我廖化站著跺一腳,哪個敢站起來!不都埋土裡了嗎!
廖化是唯一一個從三國開始到三國結束的人!如果廖化不會做人,不會左右逢源,能會活這麼長時間嗎?!所以!我首推廖化!不服不行!
回覆列表
《三國演義》中司馬懿的人生信條:“得天下心者為天子,得天子心者為三公,得三公心者為大夫。”在我們的職場生活中何嘗不是這樣?尤其是後半句,單位中巴結領導者比比皆是。
二十歲的人喜歡劉備,教科書式的人物,具仁義禮智信為一身,二十出頭將要步入社會的單純青年們天真爛漫地以為社會高度文明。四十歲的人喜歡曹操,經過二十多年的攀爬滾打對社會有更深刻的認識,深諳厚黑之道。六十歲的人喜歡孫權,事業是生活的一分部,家庭也是生活的一部分。
青年時期的我們崇尚太史慈的慷慨激昂與壯烈胸懷。崇尚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崇尚姜維繼諸葛武侯遺志頑強拼搏的鬥志。
中年的我們,深知生活中的世故人情,世俗的看待一切,再看《三國演義》,都是利益之爭,甚至是為幾個女人大開的殺伐。呂布因貂蟬而背上三姓家奴的罵名,曹操奪二喬以致兵敗赤壁,劉備在袁紹營中有袁妻劉氏保護,曹氏兩兄弟之爭只為甄宓,曹爽放不下嬌妻被司馬氏奪了權。成功就要像司馬氏那樣,彎得下腰,守得住志,抬得起頭。
過了中年的我們,早已沒有了年輕時的熱血輕狂與凌雲壯志,認識到自己是芸芸眾生中的一介凡夫俗子。水鏡先生懷王佐之才卻也老死山林,諸葛亮期盼餘年還做壠畝民,真正感覺到“白髮漁釣江堵上”式生活的難得。
中國古人很早就給我們的人生指定了活法,那就是《君子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長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即衰,戒之在得”,青少年時是學習的時期,應戒除淫慾玩樂。壯年之時是奮鬥賺錢的時期,應戒除意氣用事、鬥勇鬥狠。老年之時是安心享樂的時期,不應操勞想要得到什麼。
不同的人讀《三國演義》會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生活在社會底層的普通大眾看到高高在上的大人物的時候仰慕人家的光彩亮麗,殊不知高處不勝寒,有些東西你真正得到了才會感覺到味同嚼蠟、索然無味。對於小編這樣的老實人來說,本分就是幸福。工作輕鬆一點,生活有趣一點,家庭幸福一點,人生自由一點,我心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