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看雨聽風來

    梁祝故事是在梁山伯和祝英臺婚姻悲劇的基礎上改造、發展、完善起來的,期間的每個階段的衍變,都是社會與時代的深刻積澱。故事的敘事方式由一條線索發展成若干條線索,由事件的簡單記載發展到全方位勾畫渲染,體現了不同時期民間傳說敘事藝術的日益多樣化與成熟化,有著自己獨特的藝術特點。

    第一,梁祝故事正面塑造了一個反抗封建禮教、要求男女平等的封建閨閣婦女形象。故事一開頭就展開了尖銳的矛盾—“避婚?求學”,從這裡就表現出祝英臺強烈的個性和反抗性。接著中途和梁山伯相遇,一見傾心,草橋結拜,也是從正面來描寫祝英臺蔑視禮教。在“書館談心”中,同處同宿三年而能純潔無瑕,兩無猜忌,更是一種大膽的構思與創造。梁祝故事屬民間創作,是一個產生於士大夫階層的故事,一旦流傳民間,就引起了本質的變化,經過勞動人民的藝術加工,祝英臺的性格,就由一個純粹的閨閣小姐,逐漸具有勞動人民對婚姻問題的看法和理想。所以祝英臺這個人物,如果同文人創作中的人物:崔鶯鶯、林黛玉加以比較,較之《西廂記》中的鶯鶯那樣“自見了張生”,就“神魂盪漾”,顯得純潔;較之《紅樓夢》中的林黛玉那樣抑鬱抱恨而死,不敢和封建禮教作正面鬥爭,顯得勇敢。

    第二,具有豐富的神話色彩。梁祝故事是一個民間傳說。傳說雖然是神話的發展,但傳說和神話仍有區別。因為傳說是歷史的,往往與某種場合和真實人物發生關係。即便是虛構的人物,也要賦予它以姓名和出身、籍貫,如梁祝故事即其例子。就因為這個緣故,一般傳說也從而失掉了神話那種馳騁自如的幻想。而奇怪的是,梁祝故事卻恰恰具有這種神話色彩的幻想,這不僅表現在化蝶的結尾,把難於解決的矛盾加以幻境來解決,使故事結局富於詩情畫意,達到抒情和敘事(浪漫和寫實)相結合的描寫方法的極致;而且在表現人物性格的英雄氣概和為人風度上也具有神話人物那種恬靜肅穆,充滿戰鬥理想的精神,使理想的神明和現實的人物相結合,使人在純潔和崇高中感到豪邁和莊嚴,在劇烈的鬥爭中感到瀟灑和自在。一句話,梁祝故事是運用神話色彩創造了身心健康而品質高的人物。同時,因為梁祝二人都具有神話人物的因素,所以當最後“化蝶”的時候,才不顯得結構勉強,而是非常自然。

    第三,利用民歌的抒情、比喻和重複等修辭手法手法表達人物豐富而又單純的感情。民間故事雖然一般不作靜止的心理描寫。但是,透過人物的行動和對話來描寫豐富而又單純的感情,不僅能加強人物的真實性,而且能增添故事的風趣。梁祝故事就充分利用了民歌代替對話的方法。即使從故事改編為戲曲時,一般也保持了這個特點。如越劇“十八相送”(其他劇種亦然)一場的唱詞:

    英: 過了一山又一山

    山: 行行到了鳳凰山

    英: 鳳凰山上般般有

    山: 缺少鮮花好牡丹

    英: 梁兄若是愛牡丹,與我一同把家還, 我家有枝好牡丹,梁兄要攀也不難。

    山: 你家牡丹雖然好,路遠迢迢怎來攀。……

    英: 前面還有一口井,不知井水有多深,

    山: 井水深淺不關情,還是趕路最要緊。

    英: 你看井底兩個影,一男一女笑盈盈。

    山: 愚兄堂堂男子漢,你不該將我比女人~

    這段對話是用對歌的形式,運用詼諧的比喻來描寫英臺暗示自己對山伯的愛情和以終身相許的願望。這樣一方面表現了女子的自尊心,也一方面表現了英臺的機智和才華。再加上對話隨著眼前景物而變化,使得情景交融,人物形象也更顯得生動多姿。這種手法和唱詞形式,都直接取自民間唱本(民間口頭講述人常常在講述過程中用有韻的唱詞代替對話,這是一般民間故事常採用的手法)。有的民間唱本除了用對歌形式,還喜歡用十想、十嘆、十送、十勸、十哭等重複、遞進的手法,暢敘人物的胸懷,起到使故事迴腸蕩氣的作用。而這種形式很早就影響了梁祝戲曲,如明代傳“訪友”一折,就採用了這種民歌手法。我們說梁祝故事是經過勞動人民創造性的發展,那麼,在採取民歌代替對話方面,恐怕也是藝術加工過程中一個很大的特點。

    總的來說,梁祝故事之所以能流行民間千餘年,而且越來越豐富,自然和人民群眾不斷的加工是分不開的。這種加工表現在情節的構造上,能在平凡中顯現出不平凡;在人物塑造上,能使梁祝兩人平易近人而又顯得純潔崇高,生動飽滿;在主題思想上,既能鮮明地提出反對封建婚姻制度的主張;又具有廣泛的反抗一切封建禮教的意義。所以故事講述起來,才會顯得那樣智慧而風趣,樂觀而含有辛辣的諷刺意味,悲傷而不令人腸斷;換言之,就是故事敘事而不板滯,抒情而不浮泛,熱情而有節制,憤怒而不粗暴,失敗而具有成功的希望,表現了華人民群眾的美學理想和遠大抱負。不過,梁祝故事雖有這些優點,但到底是產生於封建社會,人物的性格和思想感情與封建禮教思想不能不發生關係,受其影響,因而英臺對封建婚姻和禮教的反抗,最後仍不得不表示屈服,釀成悲劇性的結局,這和她的階級出身、時代侷限性是分不開的。

    隨著時代的變遷,故事情節的變化體現著人民群眾的審美意識的轉變。

    從《十道四蕃志》、《宣室志》看,這個故事為封建統治者所接受是因為祝英臺是“義婦”典範,因而故事的主旨並不是反封建,而是宣揚封建倫理道德中的“義”。 梁祝故事流傳、發展到第二階段時,與《宣室志》相比,情節增加了很多。情節的發展,反映了歷史生活內容的變化,也反映了人民群眾道德觀、審美觀的變化;情節的豐富,增強了故事的藝術魅力,也使故事的思想內容有了更豐富、更復雜的內涵,比如增加了善惡觀念,突出善惡對比。但總體上看,故事表現的倫理思想,在主人公身上體現的仍是“忠孝節義”:祝英臺與梁山伯同床三年而不失貞,是節;山伯送英臺是義;英臺有心相許卻不直言,要山伯明媒正娶,也是節;馬家求聘,英臺也認為不該違抗父命,這是孝;英臺在出嫁途中為梁山伯殉情,既盡了孝,又盡了節和義(因為在祝英臺看來,她已先許梁山伯,且同窗三年,雖無夫妻之實,但按當時的觀念,她已是梁山伯的妻子)。從實際情節來看,這個時期故事內容所表現的忠孝義思想,比第一階段更明顯、更具體。這與宋元以後理學的產生和發展有關。

    到第三階段,雖然故事“忠孝節義”的基調沒有根本改變,但無論在宣導男女間的情感平等上,還是在斑斕的羽化蝶飛的自由想象中,都展示了新時代新風尚的影響。

    民間故事的情節樸素而又富於幻想,民間故事的人物形象更體現著各時期人們的理想、願望與民族精神,可以說是歷史的真實再現。把握與分析梁山伯和祝英臺這兩個人物形象,關注人物在不同流變階段所呈現的特徵,是研究梁祝文化不可忽略的重要環節。 祝英臺形象漸脫現實女性的模式,其間的差異越大,反映女性的苦難與願望更甚。 在封建社會中,在“女子無才便是德”的禮教影響之下,張讀《宣室志》中所載祝英臺“偽為男裝遊學”,似乎是難以想象的。如果說北方民間文學中的木蘭代父從軍的故事,表現的是女子爭取與男子平等的願望,具有傳奇色彩;那麼英臺喬裝求學,無疑是封建社會中備受壓抑的女性對自我解放的渴望,是當時晉南方文化中要求男女平等、呼喚女權迴歸,具有深層的民族潛意識。

    《宣室志》中寫英臺哭墳,是因為“舟過墓所,風濤不能進”而非主動前往墓地,結果地陷墓裂,梁祝並埋。這一結局的描述有更多的現實成分和社會意識,表現了封建意識對人性的殘酷要求。在這裡,嚮往自由的男女情愛觀和從一而終的道德倫理觀,揉合在一起。 故事演變到第三階段,情節更加完備,出現“樓臺會”(或“祝莊訪友”)、“聞耗”、“逼嫁”、“弔孝”、“化蝶”等情節。英臺由前期故事中沒有準備的哭祭跳墓到身穿素服有備而去的情節變化,從“失聲慟哭,地忽開裂,墜入塋中”到“哀慟感應,風雨雷電大作,墳墓爆裂,祝英臺縱身躍入”這些情節改動所體現出來的是她對世俗社會的抗爭、對愛情理想執著和大膽的追求。當她的愛情追求遭受世俗的壓抑時,她毫不猶豫地以自己的生命來實現“生不同帳死同墳”的諾言,她的跳墓埋璧、捨身殉情,就像西施捨身赴敵、曹娥捨身投江一樣。人民群眾在塑造這個形象時,不僅傾入了自己的思想觀念、生活經驗和審美情趣,而且連同自己的性格特徵也一併鑄入了。梁山伯形象由軒昂豁達“弱化”為痴情無奈,更多地表現出男女情感對等的意識與願望。 從宋代李茂誠所寫的《義忠王廟記》開始,梁祝故事演變為以梁山伯為主。他心地純潔,沒

    有對女性的不正確觀點。“我只道天下男子一般樣,難得他,也為女子抱不平”,這正是英臺愛他的開端。從此以後,透過三載同窗的基礎,彼此尊重、互相瞭解,逐漸地打下了愛情的基礎。他不僅在三年同窗中沒有發現英臺是女的,就在“十八相送”中也絲毫不領會英臺給他的種種暗示,這實在是一個相當忠厚的青年形象。越劇《樓臺會》充分表現了梁山伯對祝英臺的深情。當他得知英臺已許配馬家時,他真恨啊,但他仍不失為一個幼稚的可愛的痴心青年:他還對官府抱著一線幻想:當英臺明確告訴他狀告無益之後,他才感到世道如此:“我滿懷悲憤無處訴,……無限歡喜變成灰。”也只有到這時才使他明白使他倆“不能夫妻配”的根由。

    清末川劇《柳蔭記》中的梁山伯則透過對社會的直接控訴,表現出與祝英臺一樣的反抗意識與為自由幸福的愛情奮鬥至死的堅強決心:“說什麼父母之命,說什麼月老紅線,父母命坑人陷阱,媒妁言害人妖精。愛兒反把兒女損,骨肉之情變仇人。周公禮如泰山壓頂,早埋葬有情之人。春蠶到死絲方盡,賢弟啊,兄不到黃河不甘心。”“哪怕是九天仙女我不愛,……

    兒與她在世不能夫妻配,兒死後也要和她同墳臺。”

    根據上面的情節發展,我們可以看出梁祝兩人的形象,雖然在封建婚姻制度和宗法禮教的壓迫下,都具有反抗精神,但是因為性別不同,階級出身不同,時間地點不同,在反抗性的程度上,也就不完全一樣。因為封建社會到底是一個男權社會,女人所遭受的壓迫,千百倍於男子。

  • 2 # 黃海日記

    每一個悽美的愛情故事,由於受眾的不同,對故事的內容理解也不同,隨著就算是同一個人隨著生活閱歷社會環境的不同也有不同的理解。

    梁祝故事似乎是何氏悲劇的某種延展,但其語義卻大相徑庭。我們發現,蝴蝶的蛹變過程是意味深長的,它從圓筒形或紡錘形的蛹裡羽化而出,暗示著“女人”(幼蟲期的毛蟲)蛻變成了“男人”。祝英臺的蝶化(男化),無疑就是針對梁山伯的情感承諾,即在經過性取向的轉變之後,祝最終實現了他對於梁的非凡愛情。這是男同性戀者所期待的偉大時刻。蝴蝶在那個短瞬的時刻裡脫穎而出,身上佈滿彩虹般的圖案,在花叢裡翩然起舞,變得儀態萬方,光華照人。在生命形態的最終階段,它向我們展示了其最燦爛的容貌。

    蝴蝶與花的關係,暗喻著男人對女人的愛情,但一對蝴蝶間的關係卻是截然不同的,它要演繹的只能是兩個男子間的愛情。這種情感無疑是難以啟齒的。儘管東晉的宮廷和士大夫社群中流行“男同志”之風,但在一個儒學日益昌盛的時代,要完成對它的敘事,仍然必須藉助轉喻、雙關和借代等修辭技巧。它的語義被含蓄地書寫在比翼雙飛的蝴蝶裡,變成一個秘不可宣的啞謎,留待聰明的世人以解讀。

    這就是“化蝶”在整個梁祝敘事中的核心價值。我不知道這個完美的結局究竟是什麼人的傑作,但它無疑是整個傳說的畫龍點睛之筆,它躲藏在故事尾部,向我們揭示了整個悲劇的真正本質。

  • 3 # 走必循牆

    女扮男裝伯未曉,

    情鍾恨晚祝已知。

    同窗十載稱兄弟,

    趕考一朝蝶夫妻。

  • 4 # 書謎

    愛情是文學作品裡永恆的主題,然而不同時代下的愛情卻各有他義。《梁山伯與祝英臺》作為中國民間四大愛情故事之一,能成為千古絕唱,註定是時代的產物,而不僅僅是愛情。

    01 梁祝化蝶的故事

    東晉年間,浙江祝家莊有個祝員外,這祝員外有個美麗聰慧的女兒,名喚祝英臺。英臺自幼隨哥哥們讀書識字,又特別仰慕班昭,蔡文姬的才學,因而特別想和哥哥們一樣去書院讀書。在那個“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年代,根本沒有女子上學堂的先例,無奈之下,英臺心生一計,女扮男裝前往書院讀書。

    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英臺在去書院的路上邂逅了梁山伯,兩人性情相投,就義結金蘭,結伴而行。兩人一同進入書院求學,從此,同窗共讀,形影不離。三年的朝夕相處也讓英臺情竇初開,然而梁山伯卻是個地地道道的榆木疙瘩。

    和父親約定的三年期滿,英臺戀戀不捨地離開了書院,臨行途中英臺屢屢暗示梁山伯自己女子的身份,偏偏這梁山伯卻是不解風情,始終猜不透。英臺只得謊稱家有小妹,願與梁山伯結親,並囑咐山伯早日來提親。

    梁山伯父親早逝,家境貧寒,靠母親一人維持生計,別說是娶親了。英臺在家左等右盼,見不到人影。過了很久,只到山伯考取了功名才前去赴祝英臺之約。

    可是,祝員外早已為英臺定下了和太守之子馬文才的婚事。梁山伯方才知曉,英臺原是女子。這些年的情分竟被自己生生錯過了!

    父母之命,英臺不得不從。英臺出嫁前夕,山伯在祝府外吐血而亡。英臺出嫁當日,老天開眼,一陣迷霧將送親隊伍帶到了山伯墓前。英臺肝腸寸斷,咬破手指在山伯墓碑上寫下自己的名字。生不能同衾,死也要共穴。縱身一躍,跳入了金光乍現的山伯墓。

    剎那間,墓上長出兩棵樹,枝枝葉葉互相牽盼,不一會開出了兩朵花來。花苞裡飛出兩隻蝴蝶,雙雙並翅,纏纏綿綿,飛往天際。

    梁祝的故事到這裡就結束了,然而梁祝的愛情卻沒有結束。

    02 《梁祝》的現實意義

    梁祝用自己的生命向殘酷的封建禮教做了最有力的抗爭。死亡也許不是生命的終結,而是生命的重生。正如蝴蝶一樣,破繭成蝶需要多大的努力和勇氣,就算是被封建桎梏重重包圍,密不透風,然而總有一天,蛹會化蝶,那是上天賦予它的使命。

    《梁山伯與祝英臺》能得到新時代人們的推崇,其實與祝英臺先進的思想分不開。

    首先,英臺渴望求學的意識其實就是男女平等思想的展現。在那個男尊女卑的封建社會,女性總是被打壓,難得有出頭之日。就像我們新時代的女性,雖然早已解放了思想,卻依舊多多少少地受到了封建殘留思想的影響。

    英臺機智的女扮男裝前往書院求學,其實也就是在勇敢地和封建禮教在對抗。不是不讓女子讀書麼,那我就偷偷地讀。祝英臺在當代女子眼裡,完全就是反抗精神的化身。

    其次,祝英臺遵從本心,選擇了為愛殉情,其實也反映了千千萬萬的女性對愛情的渴望。唐代詩人魚玄機說,易求無價寶,難得有情郎。遇上一個愛的人,真的是小機率事件,兩情相悅更是稀有。

    正是愛情的可遇不可求,才讓它蒙上了神秘的色彩。祝英臺遇到梁山伯,是不幸的,卻也是幸運的,好歹可以轟轟烈烈愛一場。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這就是愛情的力量。

  • 5 # 奇蹟O會出現

    風平浪靜後,一道彩虹中,人們看到兩隻美麗的蝴蝶比翼飛舞、形影相隨,飛上了天空,傳說那是梁山伯與祝英臺的精魂所化。上天感念他們的情義節烈,賜予二人在天上團聚,結為永世夫妻。於是,人間留下了一段悽婉、動人的愛情故事,千古傳唱。

    然而,這個家喻戶曉、耳熟能詳的故事,我們真的讀懂了嗎?

    一見如故 義結金蘭

    晉朝計程車族小姐祝英臺,生得才貌雙絕,不但女紅做得好,還喜讀詩書,從小敬佩班昭、蔡文姬的才學。當她長到十五六歲的時候,看到那些外出求學的男生便心生羨慕,一心向往訪師求學。

    父親說:“自古哪有女子外出求學的?”英臺想出一條大膽妙計:女扮男裝!她千方百計說服了父母。就這樣,她扮成一個清俊瀟灑的公子,丫環扮作書童,離家遠行了……

    在一座橋上,她們遇見了比英臺大兩歲的布衣書生梁山伯,也是去學館求學的。山伯出身平民,性格忠厚篤誠。二人一見如故,意氣相投,很快就互引為知己,結拜為兄弟,隨後一同上路了。

    情深義厚 精神契合

    來到學館,他倆被安排住在一個老舊房屋裡。山伯把英臺推到有窗子的裡間,笑說他來為大家公子遮風擋雨,然後就坐到桌前埋頭讀書去了。

    在學館這個男人世界裡,英臺顯得既弱小又出眾。山伯對英臺真像對親弟弟那樣,生活上對她照顧得十分周到。學館裡有調皮搗蛋的同學以武力挑戰英臺或有同學將力氣活兒推給英臺做的時候,山伯就會挺身而出為她解圍、幫她乾重體力活兒,他成為了英臺的強大後盾。

    他們白天同去講堂聽課,晚上回到宿舍共讀詩書,閒暇時結伴散步賞景,還一道去祭拜孔廟、遊學東吳。兩個人從早到晚有說不完的話,成了最要好的朋友。

    英臺不喜歡學館中那些桀驁不訓、玩世不恭的同學,也不喜歡個性張揚、做事不考慮別人的公子哥兒,她只喜愛才高學富、溫良忠厚的山伯。

    春花秋月,兩人就這樣以兄弟相稱,相互照應、相互提攜,一晃竟同窗三載。

    一個剋制守德 一個清心寡慾

    在朝夕相處的日子裡,英臺對山伯漸生愛慕,情感溫婉而深長,卻又無法對他說破。“我祝英臺非梁山伯不嫁”,她只能在心裡這樣默默祈禱。

    三年之中,在同一屋簷下生活,她並沒有因情愛而亂了心性,始終恪守女德。無論晝夜、寒暑,在寢室以外,英臺始終衣不解帶。夏天,人們都換上了單衣,可她還得裡邊女衣、外面男衫,熱得不行。需要換洗衣服或洗澡時,她就帶著丫鬟裝扮成的書童遠遠地避開。山伯雖有時也起疑惑,但均被英臺支吾過去。

    本性質樸的山伯,也始終像兄友一樣善待、禮遇英臺,規規矩矩,從沒有逾禮的舉動,而且他的心思都在學問上,清心寡慾,因此,直至學業完成時,他對英臺是女兒身一事竟毫無覺察。

    十八里相送

    直到有一天,英臺收到家書,父親念她已到了成年結婚的年齡,催她返家。

    啟程那天,山伯十八里相送,走過一條條路、一座座橋,兩人依依惜別。一路上,英臺幾次想向山伯表露情感,卻欲言又止,畢竟那是個不能自許婚姻的時代。她只好借物抒懷,暗示、啟發他。可是,山伯仍渾然不覺,思無他念。

    最後,英臺只好託詞說:“我家有個與我同胞的九妹,我來說媒嫁與你如何?”山伯一聽便高興地答應了。兩人約定七月七日梁山伯去祝家相親。

    一般梁祝傳說的結局:忠義感天地,魂魄化彩蝶

    在晉朝那個最講究門第的朝代,梁山伯自認出身寒門,配不上祝家,遲遲沒能前去相親。直到趕考歸來,被任命為縣令,才去祝家造訪。可是延誤了約期,英臺的父母已將女兒許配給趙州知府的公子馬文才了。

    英臺紅妝翠袖、羅扇遮面出來相見,向山伯行側身禮,山伯方才恍然大悟,原來她就是聰明美貌、早已對自己芳心暗許的九妹!

    當得知英臺將被迫嫁給馬文才後,山伯懊悔至極,英臺也萬分傷痛。但是他們懂得,男女之間的情感婚姻,都是過去世因緣的結果,如此陰差陽錯,一定是天命所致。他們不願違逆天意,也不願傷害父母,只能選擇放棄私情,揮淚作別。同時,二人不約而同地暗暗許下心願:“此生不能成婚,但求往生能在一起。”

    梁祝淚別後,山伯做了縣令,據說他清正廉潔,因治水積勞成疾;加上他總是追憶與英臺讀書時的美好情景,友情、愛情、悔恨交織在一起,憂思過度,不久便英年早逝了。臨終前他囑咐,把他安葬在與英臺結拜的地方。人們遵遺願照辦了。

    英臺出嫁那天,原本風和日麗,乘舟行到冢西的古道附近,突然狂風四起,水面遇大風浪,不能前行。英臺問後方知,此處是梁山伯墓所在之地。她執意登岸祭拜。來到山伯的墓前,扶碑失聲慟哭……正在這時,忽然飛沙走石,地面裂陷,英臺墜入其中被掩埋。

    風平浪靜後,人們看到二隻美麗的蝴蝶在彩虹中從墳上飛起,形影相隨,比翼飛舞於天地之間,傳說那是梁祝兩人的精魂所化。

    他們的故事傳開後,人們為梁山伯與祝英臺的忠孝仁義及他們之間生死相隨的情誼所感動。晉朝丞相謝安聽到此事後,上奏朝廷,為二人的墓取名為“義婦冢”。

    人間真情,天作之合

    不過,更喜歡這個結局:山伯趕到祝家發現英臺竟是個女子,向她表明了愛慕之意。英臺也向父母訴說了她對山伯多年的仰慕和堅貞。此時,馬文才等多位富家子弟來上門求婚,都被英臺一一婉拒。最終,在天地作證和父母的祝福中,梁祝終結百年之好。

    英臺與異性山伯朝夕相處三年而剋制守德,不失貞節,這是貞;她不嫌山伯貧寒,山伯對她恩義如兄,彼此忠貞不渝,不離不棄,跨越了生與死的界線,這是忠和義;他們的愛情裡沒有金錢和物慾的雜質,完全出於對彼此品德和才華的敬重、敬愛和珍惜,達到了精神上的純粹和極致。

    梁祝不因男女私情就忤逆天意、與父母抗命,而寧可自己承受、忍耐思念和離別之苦,這是敬天,是盡孝。

    不僅愛情,上天賦予人間的真情都應是如此誠摯、無私、純潔、忠貞的,梁祝守護住了這些上天賦予的美好品性,因此能感天動地。上天看重這樣的生命,於是成全了他們,給了他們一個美好的結局——最終相守相依,不再分離。

    梁祝故事的結局不應是悲劇,應該是一部正劇。它蘊含在情感中的中國傳統道德價值,一直會千古傳唱下去。

  • 6 # 斗酒聽竹1

    竊以為有以下七層寓意:

    一、字面層次寓意:“蝴”與“福”諧音,有美好寓意。“蝴蝶結”,寓意雙福相疊,福在眼前,福運迭至。

    二、願望層次寓意:表達了人們對梁祝的同情與祝願,願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

    三、深層次寓意:反映了人們對自由愛情的嚮往與追求。男女自由戀愛是人性所使,本性所趨。

    四、婚姻觀寓意:夫妻之間志趣、情趣相投,遠比門當戶對重要。

    五、子女成長觀寓意:孩子的事,孩子自己有主張,強扭的瓜不甜。尊重孩子的意願,也是讓孩子們快樂成長。

    六、政治層面寓意:我讚賞而且佩服旳是弱勢群體敢於問強勢調戰,敢於向強權示威,甚至於以死相抗。就是因為這個故事具有強烈的反封建的鬥爭性。

    七、文學層面寓意:將看似現實中極具衝突的事情,以魔幻化的化成蝴蝶來結局,即是故事又是神話,即是傳說又是民歌。在現實中更是可觸控的人和物和景。

    八、男女平等寓意:在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時代,女人對知識的嚮往是被壓抑的,故事中的女扮男裝求學這一段引起人們的共鳴,體現了婦女解放意識。

  • 7 # 有膽結石的二傻吃貨

    嗯懂了,就是不要死命相信愛情最後會變成蝴蝶飛走的,物質決定一切,聽說現實中祝英臺和馬文才這個角色的人結婚了

  • 8 # 依漫9

    碧草青青花盛開,彩蝶紛飛久徘徊!人間的神話人間的傳說把愛情美化了!誰能讀懂人生的情感?愛是人類最美麗的語言,愛會輕輕敲醒沉睡的心靈!感恩生命中的遇見!清香的心海有人在孤獨中守望,祈禱上蒼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關於善意的謊言,二十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