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市井春秋
-
2 # 相瓜796
常言道“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還有“伴君如伴虎”等名言格語!
曹操曾說過“吾之子房”,可見在曹操心中地位之高!縱觀荀彧的一生軌跡,可用‘秉忠貞之志,守謙退之節’概括!
荀彧,字文若。潁川潁陰人。潁川書院很是出名,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能讀書識字一直是士族繁榮昌盛的根本,寒門子弟想要出人頭地。確實很難!作為曹魏集團首席謀士,在曹魏集團統一北方,建立霸業之前一直為曹操,出謀劃策,穩定北方,以至於到最後身死,也為曹魏集團。謀劃身後事!可見此人,能力出眾,忠貞不二!
“奉天子令諸侯”的戰略目標就是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挾天子以伐不臣,和諸葛亮北伐中原,還帝舊都一樣,是集團的政治根基,任何情況下都不能動搖。而稱公,尤其是加九錫等於在天下未定的情況下,全盤推倒了這個根基。雖說,“奉天子令諸侯”是毛玠提出來的,可是最後落實到執行一直是荀彧在堅持和落實!
荀彧作為世家大族代表,是必須為家族謀取利益的。但是,其他謀士不同就在於,他在謀劃利益的時候,並未放棄理想。他的理想就是延續大漢王朝,可以說是一心向漢!大漢忠誠!棄袁紹,奔曹操!也只不過是借曹操的手,成就霸業,結束亂世,成為興漢名臣。畢竟剛開始曹操還沒發跡之前,最大的理想也是忠於漢室。這一點和荀彧是一致的!
俗話話“人心善變”,尤其對於多疑的曹操來說,更不能例外!從剛開始的那個想著要做漢故徵西將軍的曹操,到最後想一統天下,代漢而立,建立霸業的曹操。本質是一個人,但思想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往往是事情改變人,人不能改變事情。簡單點就是,權利誘惑和野心的膨脹!隨著曹操勢力的增強,指責曹操名託漢相實為漢賊的人越來越多。曹操的心態也日益改變,以荀彧的才智,早就發現問題了!一直努力的勸解曹操不要稱王立國!做亂臣賊子,可是大勢所趨,非人力所能逆轉的!眼睜睜的看著,三國的建立!他的理想一點點被現實所踐踏,他的努力僅僅為漢室延續二十餘年!可謂對魏國確實勞苦而功高!可是最後的結局確實讓人感到惋惜,這也說明作為大漢忠誠,在理想被現實所打敗的那一天,想必內心也是痛苦的!自責和惋惜佔了大半部分!食君俸祿,不能做忠君之事!一方面是雄才大略,霸氣側漏的曹操,一方面是日薄西山苟延殘喘的大漢,一方面是自己一手建議的魏氏集團,一方面是一手摧毀的大漢基業!無論怎麼選擇都是錯誤!
他二十多歲投奔曹操而來,一直到五十歲,三十多年跟著曹操出生入死,擒呂布,滅袁術,敗袁紹,深入塞北,直抵遼東。縱橫天下,所向披靡,不負大丈夫之志!但是到了最後兩個人翻臉的時候,作為梟雄曹操也是夠狠的。內心想要他死,可是有不好明講!曹操於是就派人給他送個空的食盒,並說荀彧是個聰明人,應該知道怎麼做!荀彧開啟一看是,空的;便心裡明白,曹操是暗示自己,建立魏國是眾望所歸,大勢所趨。不能改變的,你的選擇只有支援和擁護!或者閉上嘴巴,只要你不說話。就有活命的機會!要麼另一層意思就是,裡面沒有飯菜,留個空盒有何用?可是荀彧看到這個食盒,他馬上是選擇死,他就要用自己的死來告訴曹操:絕不贊成和支援你的決定和做法的!就是表明這樣一個態度。道不同,不相為謀!
不管怎麼說,作為曹魏集團重要的謀臣,當曹操得知荀彧自殺的訊息後,還是十分痛苦和自責的,這份悲痛與自責只有在鬼才郭嘉去世之後才有的!可見對荀彧重視和倚重!視為肱骨!痛失魏國擎天之柱石!畢竟相識三十餘年,雖為君臣,亦是良師益友,外加所建立的功勳!稱為‘吾之子房’有王佐之才!一點也不為過!為表尊敬和遺憾,追封荀彧為敬侯(“敬”乃尊重、敬佩之意),由其長子荀惲承襲爵位,後又追贈荀彧為太尉,圓了自己封荀彧為三公之夙願。就在荀彧去世的第二年,曹操終於如願加九錫,進魏公!到死沒有代漢而立,也許是對於當初起兵的承諾,給天下人一個交代,做大漢臣子!更多的也許是為了緬懷荀彧吧!
-
3 # 酋長104249311
荀彧是忠於漢室,前期助曹是因為曹操是有能力終結亂世的梟雄!漢朝異姓不能稱王!後期曹操有篡漢的跡象,所以會和曹操對著幹!
-
4 # 峰峰老九
荀彧(163年-212年),字 文若。 潁川 潁陰 (今河南 許昌 )人。 東漢 末年著名政治家、戰略家, 曹操 統一北方的首席謀臣和功臣。荀彧早年被稱為“ 王佐之才 ”,初 舉孝廉 ,任 守宮令 。後棄官歸鄉,又率宗族避難 冀州 ,被 袁紹 待為上賓。其後投奔 曹操 。官至 侍中 ,守 尚書令 ,封萬歲亭侯。因其任尚書令,居中持重達十數年,處理軍國事務,被人敬稱為“ 荀令君 ”。後因反對曹操稱 魏公 而為其所忌,調離中樞,在 壽春 憂鬱成病而亡(一說服毒自盡),年五十。獲諡敬侯,後追贈太尉。許多人不禁要問,作為曹操的首席大謀士,為何是這樣的結局呢?今天,小編也來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首先看看荀彧都做了些什麼?
荀彧在曹操手下,不但是第一謀臣,還是第一權臣,權利大到可以與曹操分庭抗禮,比如曹操在迎獻帝之後的官職為司空(也叫御史大夫),荀彧為尚書令(對君主負責執行一切政令的首腦),每次曹操外出征戰,都是荀彧看家,而且看得很好,以至於諸曹夏侯都把荀彧當做長兄、叔父乃至老師,處處為荀彧的安危著想。
1.戰略上,荀彧為曹操規劃制定了統一北方的藍圖和軍事路線,曾多次修正曹操的戰略方針而獲其讚賞,包括“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迎奉天子”。滅袁紹、呂布乃至劉表,都是荀彧力主的,打劉備和孫權,荀彧也贊成,因為在他看來,這幾個傢伙都是不尊漢室的亂臣賊子,割據一方的壞軍閥。
2.戰術上,曾面對呂布叛亂而保全兗州三城,奇謀扼袁紹於官渡,險出宛、葉而間行輕進以掩其不意奇襲荊州等諸多建樹。
3.政治上,為曹操舉薦了鍾繇、荀攸、陳群、杜襲、戲志才、郭嘉等大量人才。曹操手下第一人,不是夏侯或者曹家兄弟,也不是五子良將,更不是崔琰郭嘉之類,而是看似手無縛雞之力的荀彧,荀彧在建計、密謀、匡弼、舉人等方面多有建樹。曹操和荀彧就如同劉備和諸葛亮,魚兒和水的關係,曹操曾經說過荀彧是吾之子房也,荀彧也沒讓曹操失望,幫他出謀劃策,穩定後方,身邊人都說曹操有那樣的偉業,荀彧功勞居第一位。
二、荀彧與曹操合作的基礎是什麼?
荀彧出身於潁川大家族,為躲避戰事閒居鄉村,先被袁紹發現,後被曹操挖牆腳。曹操一眼就看出荀彧不是個常人,忙拉攏收買,賜予高官厚祿。荀彧也很爭氣,在呂布叛亂、官渡之戰、荊州之爭等多個危急關頭,力挽狂瀾,令曹操刮目相看。同時,荀彧還為曹操大力舉薦賢才,比如陳群、鍾繇、郭嘉等人,逐漸進入曹操的權力核心。
荀彧在進入曹操陣營初期,就與曹操約法三章:奉主上、秉至公、扶弘義。這三條就是告訴曹操:你要做個忠於皇帝的好臣子,而當時曹操也沒有要取代漢獻帝的意思,《上雜物表》更是感動了幾乎全天下計程車子,以至於天下人才都匯聚到了曹操門下。那一段時間,荀彧與曹操親密無間,曹操給予荀彧絕對的信任和權力,荀彧對曹操也是忠心耿耿,捨死忘生為曹操看家護院。這個時候可以說是最好的時期。
可是後來曹操野心膨脹了,在手下攛掇下一步步想跟漢獻帝掰手腕了,這就惹惱了荀彧:咱們當初說好的“奉天子”呢?咱倆還能不能好好玩了?具體就是在董昭(先為袁紹、張楊屬下,後為獻帝舊臣)提出要曹操晉魏公加九錫的時候,荀彧站出來反對了:曹操興義兵以匡朝寧國,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荀彧痛苦地說:我活著的時候,不想看到這樣的事情!
三、荀彧與曹操的分歧在哪裡?
上面說到了約法三章,初期大家都做到了,所以合作愉快,配合默契。但隨著事態的進一步發展,事實證明,這對搭檔已經玩不到一塊兒去了:曹操要當魏公,還要加九錫。而歷史證明,建立自己的宗廟(公爵可以自建宗廟稱孤道寡,領地稱為國家)並加九錫的,後來不是篡權成功,就是被皇帝鎮壓幹掉。而這兩種情況,都是荀彧不想看到的。
荀彧這樣說的時候,已經知道,自己“興復漢室,還於舊都,重整劉氏江山”的夢碎了,而無情擊碎自己夢想的,就是自己傾注了畢生精力的曹操及其手下,自己半生努力,等於是助紂為虐。於是荀彧死了,曹操成功上位,後來乾脆稱了王,這都是活著的荀彧所不能容忍的。所以我們不要假設“荀彧不死,曹家會不會篡漢”,因為那是誰也阻擋不了的,既是歷史潮流,也是大勢所趨,腐朽的漢朝必然轟然倒下,而毛玠、諸葛亮、荀彧等文人志士的漢室興復夢,只能破碎成春夢了無痕……
四、荀彧為什麼不任之隨大流?
1.荀彧和曹操人生理想不同,政治目標不一致。
荀彧是為光復漢室。他是大家族出生,擁漢而非曹,自己也知道,而他很多已經改不了。代表的是士大夫階級,他還是想光復漢室的,輔佐曹操是為了興復漢室,再創大漢江山。後來曹操基本結束了三國割據的複雜局面,成了中原霸主,可是曹操是一個雄主,曹操取漢室而代之的的野心畢露,帝王之心昭然若揭到後面要加封魏王才看出來,曹操是有野心的(高祖劉邦曾經刑白馬立誓,非劉姓而王者天下共誅之),曹操是為自己的曹氏家族在打天下。這就與忠於漢室的荀彧產生尖銳衝突。所以這時候荀彧跳出來反對,曹操肯定知道荀彧這個階級的想法,就是要做漢賊了,所以荀彧必須死,曹操才能成功做魏王,震懾下反對派,也算是給曹丕鋪路吧!
2.荀彧始終保持著漢臣的志向和氣節。
荀彧儘管早年離開了朝廷,但好歹還是一個漢室的臣子,如果沒有漢王朝,就沒有他們整個潁川氏族。所有,儘管對漢室有些不滿,但文人那種一直堅持正統禮法的氣節還在。當年他幫助曹操是看中他的魄力和才能,希望曹操匡扶漢室,結束內亂。挾天子而令諸侯是荀彧的大手筆,後來曹操基本結束了三國割據的複雜局面,奠定了曹操在中原的霸主地位,也因此讓曹操有了取代大漢江山的想法。
荀彧沒想到曹操是個白眼狼,胃口那麼大,竟然要取漢室而代之,而荀彧一直初心不改,這與一直堅持正統禮法、忠於漢室的荀彧嚴重對立,產生尖銳衝突。以至於在曹操提出希望自己如何如何篡漢的想法時,荀彧竟然當堂反對,弄得曹操很不爽,主僕之間有了認識上的差距就必然導致矛盾。但荀彧還是個重情重義的人,儘管當時的時局發生了變化,但他心念舊主,盡力平衡著漢室和曹魏的關係,這讓蠢蠢欲動的曹操很不爽,兩人之間的隔閡猜忌越來越深。頑固不化的荀彧終於讓曹操動了殺心,找了了機會將荀彧流放軟禁,後來乾脆賜給空食盒,荀彧不堪羞辱,憤而自殺。一顆璀璨的智星就此隕落。
至此老龍認為,荀彧死了也許是種解脫吧,畢竟自己是曹操的首席謀士,看著主公一步步走向深淵,自己又無可奈何左右不了曹操的想法和行動,荀彧的死反而是對曹操最大的告誡,告誡他要忠於漢室,切不可篡漢自立。所以荀彧的死我並不認為是不得善終,就和譚嗣同一樣,譚嗣同死是警醒麻木的華人,荀彧死是為了警醒曹操,倘若能死得其所,對於荀彧這種士大夫來說也算是死得有價值。
-
5 # 漫漫史話
糾正題主一個錯誤,曹操從來沒說自己要稱帝。
荀彧反對的是曹操稱魏公。
正文在下面荀彧反對曹操稱魏公的兩點原因,在荀彧給董昭的回覆中說得十分清楚。荀彧說:“本興義兵以匡朝寧國,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匡朝寧國”強調的是曹操作為一代人傑的責任,這個責任沒有完成,而急於追求私利,這不符合君子“忠貞退讓”的品德,因此這件事於公於私都不是君子所為。君子幫助君主成就大業,應該讓他具有堯舜這樣完美的品德,因此一定要站出來反對,這樣做才能稱之為“愛人以德”,而這正是董昭等小人所沒有做到的。荀彧能夠堅守賢臣的美德,而董昭為私利而出賣君子的貞節,象形之下,豈不齷齪?
-
6 # 口水雜談
1、荀彧早年被稱為“王佐之才”,初舉孝廉,任守宮令。後棄官歸鄉,又率宗族避難冀州,被袁紹待為上賓。其後投奔曹操。官至侍中,守尚書令,封萬歲亭侯。因其任尚書令,居中持重達十數年,處理軍國事務,被人敬稱為“荀令君”。後因反對曹操稱魏公而為其所忌,調離中樞,在壽春憂鬱成病而亡(一說服毒自盡),年五十。獲諡敬侯,後追贈太尉。
2、曹操野心漸露,與手下董昭等互謀自尊為魏公,加九錫。荀彧不以為然,以大義阻諫曹操,不被接納,更觸動曹操的加害之心。後來曹操南征,令荀彧同行,荀彧知曹操意圖加害,故託病止步於壽春。
3、曹操開始走上仕途就試圖用比較嚴格的法律改變當時權豪橫行的情況。由於禍在中央,曹無法施展自己的意圖。到他自己掌握政權以後,才得全面推行抑制豪強的法治政策。
-
7 # 空城無她夢
蘇軾說:“漢末大亂,豪傑並起。荀文若,聖人之徒也,以為非曹操莫與定海內,故起而佐之。所以與操謀者,皆王者之事也,文若豈教操反者哉?以仁義救天下,天下既平,神器自至,將不得已而受之,不至不取也,此文王之道,文若之心也。及操謀九錫,則文若死之,故吾嘗以文若為聖人之徒者,以其才似張子房而道似伯夷也。 ”
對於這個評價許多人沒有讀懂,事實上在蘇軾看來,荀彧的目標絕不是匡扶漢室,而是“救天下”,救天下是泛愛,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孔子所謂的“恕”,而匡扶漢室只是對“忠”的狹義堅持,是孔子所謂的“忠”。子曰:其恕乎!可見二者相比,救天下的格調要高很多,這也就是荀彧的理想和堅持。而曹操沒有等到天下平定就急於獲取權力,為家族利益著想,而不是先考慮救民水火,這導致他喪失了平定天下的機會。於公,曹操不能安天下而濟萬民;於私,曹操不能堅持謙退的美德。荀彧因此而反對曹操稱魏公,是堅持了古代士人“致君堯舜”的政治追求,可謂君子所為。
荀彧反對曹操稱魏公的兩點原因,在荀彧給董昭的回覆中說得十分清楚。荀彧說:“本興義兵以匡朝寧國,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匡朝寧國”強調的是曹操作為一代人傑的責任,這個責任沒有完成,而急於追求私利,這不符合君子“忠貞退讓”的品德,因此這件事於公於私都不是君子所為。君子幫助君主成就大業,應該讓他具有堯舜這樣完美的品德,因此一定要站出來反對,這樣做才能稱之為“愛人以德”,而這正是董昭等小人所沒有做到的。荀彧能夠堅守賢臣的美德,而董昭為私利而出賣君子的貞節,象形之下,豈不齷齪?
荀彧的看法極有遠見。事實上,曹操稱魏公後,內部的反對聲音越來越強烈,而外部的抵抗越來越囂張。曹操常常擔心內部有變故而無法長期在外征戰,這導致建安二十年他沒能抓住機會平定益州,而使劉備做大,吞併漢川,夏侯敗亡,東三郡相繼投降,豫州盜賊與關羽遙相呼應,魏國一度風雨飄搖。這些都是曹操在政治上的失策導致了軍事上的不利。
所以我們看到,稱魏公絕不是簡單的要不要代漢的問題,這是一個極為危險的政治選擇,關係到內部是否穩定,以及全天下的人心向背。荀彧早在建安九年就勸曹操先定河北,然後修復舊京,使天下人人自安,這樣南方的民心就會歸順,荊州和江東就不難平定。正是因為曹操在政治上幼稚,忽視人心而濫用武力,忽略軟實力而靠硬實力蠻幹,這才導致孫劉聯軍以曹操“實為漢賊”作為口實而頑抗到底。
曹操稱魏公與項羽殺義帝類似,經此事件,曹操和項羽都走上了日薄西山的道路。眾叛親離,內部不穩。所不同的是劉備手下沒有張良、陳平那樣的人才去平定天下,這才使曹魏政權免於崩潰,此所謂”有亡楚之失而免於亡楚之禍“。荀彧早年以高祖比喻曹操,高祖並非沒有稱帝之心,但能以天下為重,剋制淫慾,察納雅言,為義帝發喪,天下歸心,這正是文王之道,不至不取,也是荀彧希望曹操做到的。但是曹操不及高帝遠甚,內多欲而假行仁義,晚年更是無法剋制自己,這導致霸業中衰,壯心不克。
-
8 # 智者無疆風清揚
荀彧是曹操最重要的謀士。
在東漢末年那個亂世,群雄逐鹿。天下有志之士都在找靠得住的老闆。荀彧剛開始的老闆是袁紹,可荀彧呆了一段時間,發現袁紹並不是能成大事的人,於是,荀彧來投曹操,曹操得到荀彧以後,高興的說“吾之子房也。”
曹操非常信任荀彧,可以說是言聽計從。如:曹操聽說漢獻帝東遷,就準備迎取天子。但曹操和大家一商量,誰都反對。在天下大亂,群雄爭霸的亂世,大家都怕皇帝是一個包袱,只有荀彧和荀攸極力贊成曹操迎取皇帝。事實證明,曹操走的這一步棋,讓他在政治和道義上一直佔據著領先地位,“挾天子以令諸侯”,曹操撈足了政治資本。
曹操和袁紹在官渡相持的時候,袁紹佔有四州的地盤,率領十幾萬大軍和曹操決戰,準備趁勢滅了曹操。而曹操只有可憐的三萬人馬,經過一段時間的相持,曹操再也堅持不下去了,準備撤軍,寫信問荀彧的意見。荀彧給曹操回信,讓曹操一定要咬牙堅持,並分析了彼此的長處和弱點,讓曹操耐心等待時機。
時間不長,袁紹內部果然有變,曹操趁勢進攻,大敗袁紹,取得了“官渡之戰”的關鍵性勝利,袁紹經此一戰,一蹶不振,曹操統一北方也成為不可逆轉之勢。
荀彧勞苦功高,被朝廷封為萬歲亭侯。
曹操敗袁紹,擒呂布、滅袁術、降劉表,勢力如日中天不可一世。有了功勞,曹操就有了一點飄飄然的想法,剛好手下拍馬屁的人認為曹操功勞大,應該進爵位為國公,也就是封“王”。
封王意味著有自已的政府和地盤,皇帝和曹操在一起,如果封曹操為王,意味著小小的許都並存著兩個政府。
曹操手下的董昭就把這件事告訴了荀彧,其實也就是想看看荀彧的意見,可是荀彧認為曹操興義兵本來就是為了匡扶漢室,安定國家,這樣做不合適!《三國志》記載荀彧:“本興義兵以匡朝寧國,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
曹操自然知道了荀彧的意思,《三國志》記載:“太祖由是心不能平。”意思就是非常的不高興。
曹操的奸雄絕不是浪得虛名,自己其實也想問皇帝要點待遇,但心裡沒底,自己又不好意思也不便給荀彧說,董昭來告訴荀彧肯定也是傳達曹操的意思,沒想到,荀彧並不贊成。
我們知道曹操是一個非常愛才的人,但觸犯了他的底線,曹操也絕不會讓步,當利益和人才之間產生矛盾的時候 ,曹操肯定選擇利益。
於是,悲劇不可避免的就發生了。
曹操在一次出征的過程中,趁荀彧來曹操軍營慰問的機會,找機會說自己軍中有事,不讓荀彧回朝廷了,荀彧非常鬱悶,時間不長就去世了。關於荀彧的死有好幾種說法,如,被曹操暗殺等等,但《三國志》記載,荀彧很壓抑,得病去世。
荀彧是一個受過正統教育的知識分子,他有遠大的政治抱負和理想,荀彧把平定天下,匡扶漢室的願望寄託在曹操的身上。但世事變遷,軍事上取得的巨大成功讓曹操忘掉了初心,荀彧恢復漢室的理想也成為了遙不可及的夢想,荀彧和曹操之間產生的矛盾上升為了不可調和的敵我矛盾,悲劇的發生成為了必然,非常可惜。
荀彧死去的第二年,曹操稱“魏王”。
-
9 # 西府趙王爺
糾正一點,荀彧不是反對曹操稱王,而是反對曹操進爵魏公,曹操稱魏王的時候,荀彧早死了。
為什麼反對呢?其實可以從兩個方面解讀,一個是荀彧為了曹操好,另一個則是荀彧的私心。
首先第一點這個比較好理解,荀彧認為曹操稱魏公有些過早了,因為稱魏公有點要稱帝的嫌疑,好比是在位篡位坐鋪墊,當時天下未定,曹操還是應該低調行事。不管是外面的孫權劉備還是內部的漢臣集團,都是曹操的阻礙。二人在這上面發生了分歧,最終造成了裂痕。
而第二點就說來話長了,可以說是基情滿滿,相愛相殺了。
曹操唱:“給你一張過去的cd,聽聽那時我們的愛情。”
荀彧唱:“有時會突然忘了,我還在愛著你……”
曹操與荀彧之間,沒有“忠誠”與“背叛”之說,只有“愛”與“不愛”之情。 荀彧愛曹操的“統御力”、“大局觀”和“威懾力”。
荀彧深知漢獻帝劉協懦弱無能,風雨飄搖的漢室江山,需要一個能夠力挽狂瀾、威懾天下的人來扶正,這個就是曹操。
曹操能夠給予荀彧的幸福,不僅僅是暫時穩定的漢室江山,還有“潁川荀氏一族”在亂世中的地位以及威望。投奔袁紹的漢朝豪族,在官渡之戰後,不是被曹操掃滅,便是逐漸沒落,唯有“潁川荀氏”在曹操的保護下不斷壯大。
所以荀彧忠於曹操,並不是“身在曹營心在漢”,而是將自己的家族放在首位,因為只要曹操活一天,潁川荀氏便不會沒落。
曹操愛荀彧的“才能”、“學識”以及“潁川荀氏的影響力”。曹操經常當著滿朝文武面兒,誇獎荀彧。
“文若棒棒!”、“文若真聰明!”、“文若深知我心!”
荀彧的確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曹操的身邊,最不缺的就是人才。
曹操愛荀彧的才華,更愛潁川荀氏在漢朝的影響力。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漢朝老臣恨不得將曹操扒皮抽筋。
像曹操這種造五色大棒對抗權貴、獻刀時刺殺董卓、諸君向北我自向西的亡命之徒,決然不會害怕“衣帶詔”這種拙劣的“死亡威脅”,曹操怕的是“悠悠之口”,怕的是“滿朝文武”的反曹之心,所以曹操急切的需要一個口碑硬、勢力大、名聲好的漢臣家族來支援自己,潁川荀氏便是最好的選擇。 於是,荀彧為了家族能夠在亂世風雨中屹立不倒而選擇了曹操,曹操為了胸中的江山在動盪不安的政治環境中安然無恙而選擇荀彧。
曹操與荀彧的感情,在赤壁之戰後開始走向滅亡。
曹操兵敗赤壁後,天下三分之勢已經基本成型,此時的魏、蜀、吳三國不再注重武力,轉而向長治久安發展。哪個國家的政策好,哪個國家就活的長,活的長便有機會一統天下。
於是,曹操歸朝之後開始一步一步的穩固朝政、制定國策、培養接班人。曹操穩固朝政的第一步便是削弱勢力龐大的世家門閥,潁川荀氏便是曹操第一個拿來開刀的物件。
一、曹操推行“惟才是舉”的人才選拔戰略,不論出身貴賤,只要有才華有夢想,曹操一律提拔,曹操的政治決策削弱了世家門閥對人才的把控力。
二、曹操提出“整齊風俗”的政治思想,提拔滿寵、司馬芝、楊伂這些出身卑微的官吏壓制世家門閥。
荀彧漸漸發現,自己和曹操感情漸行漸遠,於是便開始和曹操唱反調。
最終曹操送了一個空盒子給荀彧:“孤的心,空了。為了江山,空了。荀卿,你呢?”
於是荀彧自盡。
好多人說荀彧是為了忠於漢室而死,我認為其更多的是為了家族、為了名節才是真的。
其實曹操待荀彧也不薄,荀彧死後,潁川荀氏並沒有因此沒落,至少曹操在世時沒有。
曹操唱:“爾虞我詐是三國,說不清對與錯。”荀彧唱:“紛紛擾擾千百年以後,一切,又重頭。”
這就是三國。
回覆列表
這是一個從理想到現實的一個過程!
開始曹操實現了荀彧的理想,然後荀彧想保皇,這又搓破了荀彧的理想,所以才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