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感照
-
2 # 為國讚美
提起儒家思想,首先要知道什麼是“儒”。儒,有廣義的儒和狹義的儒,孔子發展的儒謂“新儒“,即在原儒的基礎上把自己的思想加以拓展形成了新儒,後經漢代董仲舒加以改造利用變成現在廣義的儒。
那什麼是“儒”呢?儒的名稱,最初見於《論語》孔子言,女為君子儒,毋為小人儒,這就是說儒也有品級的。“儒”字是個什麼含義呢?《說文》解:儒,柔也,術士之稱。從人需聲。凡從需之字,大都有柔弱,或濡滯之義。如,懦,嬬,孺,糯等。
儒家並不是孔子首創的,在夏商周時期就有,它本是主持喪葬行業的司儀,現在南方地區有人去世了要請禮生,這個禮生就是主持喪葬的司儀。孔子只不過把這個職業的一些祭祀的禮儀擴大到政治與社會秩序上來,強調社會的等級。為什麼孔子非常強調社會的等級呢?這與孔子的出身有關。孔子的先世出自王家,商紂王的哥哥微即是孔子的遠祖,微子被封於宋,微子嫡傳後代世世為宋侯,其支脈則世世為大夫。所以孔子是正宗的 殷商遺民。
那麼孔子為什麼又生活在魯國呢?那是孔子有個先祖孔父嘉在宋國遭受到政敵之迫害,其子木金父逃難來到了魯國,卜居曲阜東昌平鄉上陬邑。孔子是其父孔叔梁之私生子,出生不久其父就去世了,他有個哥哥繼承了其父的貴族身份,而他卻生活在底層,跟隨一些儒生學會了做些制喪的司儀之事。《史記,孔子世家》描述為“孔子貧且賤”。
從以上可以看出孔子為什麼非常強調等級制度,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因為他本是貴族之後代,卻沒有享受到貴族之生活,心理應該很不平衡。所以他認為這都是春秋末期禮崩樂壞的結果。
儒教本源是一個單一的從事喪葬禮儀之職的團體,它本身是殷遺民失國後的教士,他們的宗教是殷禮,他們的人生覌是亡國遺民的人生覌。但是到了孔子這裡他輸入給儒教新的思想,使儒教有進取之思想,特別到了漢代,董仲舒把儒教進行有利於統治者統治的新的改革與詮釋,使儒家學說失去本源,變成幫助貴族階層統治之工具。
其實儒家思想之核心是仁義禮智聖德性論“五行”思想。但不管什麼門派的思想都離不開易經陰陽五行之本源。
-
3 # 中上行
儒家思想是中華艾化的延續。雖然他不能完全代表中國文化,儒家文化分四個階段。一,文王至周公,政治管理的需要而產生了儒家的內容。仁與禮。二。孔子時代,是孔子探索與宣傳為主要內容。在探索中孔孑參加了自己的經念認識。三,階段為孔子的弟孑與後代弟子,整理的思想,孔孟思想。四。漢武帝之後的政治與儒家思想。文化的根本一是探索,二是楊善。儒家少探索多為楊善。中國曆代的興衰與儒家無關,而是少數華人將無規則的自私,發揮到極限,再加點貪慾導致的。缺正確的科學認識。
-
4 # 百姓設想咱國家
儒家思想是有關道德倫理規範的學說。“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是儒家思想以“仁”為核心的九大道德倫理規範準則,儒家恩想l的這九大倫理道德規則,已成為了中國的傳統文化。儒家思想提倡治理國家要實行:“德治”、“仁治”和“禮治”。儒家思想認為,人的言行只要都達到了道德倫理標準規則了,整個社會就和諧了,國家也就治理好了。因此,儒家思想也是一套治國思想。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儒家強調仁義道德定天下。“以儒為尊”,儒家思想被封建社會統治者長期奉為國家的正統思想。
儒家思想是一個漫長的形成過程。人們一提起儒家思想,人們便會自然地想到孔聖人。其實儒家並不是孔子首創的,在夏商周時期就有。儒家原來是主持喪葬行業的司儀。春秋戰國時期,魯華人孔子也曾做過貴族相禮司儀的儒。喪葬之禮儀因為有了儒家規定的反映著仁義禮智信孝忠恕悌之喪葬文化規則,才使得喪葬歸於和諧有序。孔子從事本職業文化研究的時候,聯想到一個國家從君、父到民、子,如果能產生一套相應的道德倫理規範準則,把上上下下的人們都教育好約束好,整個社會同樣會趨於和諧穩定的。從此,孔子著手了面向整個社會面向全體人的倫理道德規範準則研究,寫出了一套新的儒家思想學說,儒家增加了新的廣義的社會性含義,是孔子創立了儒家思想。
孔子提出了“為政以德”的德政學說,孔子的德政思想基礎就是“仁”。“愛人”、“博施於民而能濟眾”、“泛愛眾而親仁”、“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以及“復禮”都是孔子的仁思想。孔子的“復禮”這一“仁”思想初心,並不是要恢復不合理之“禮”,而是要恢復有理之“禮”。因為孔子這樣講過:殷“禮”“損益”了夏“禮”,周“禮”又“損益”了殷“禮”,而後世“損蓋”周“禮”也是必然。從這裡可以看出,孔子心中的“禮”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各個時代有各個時代應該維持的有理之“禮”。
儒家思想十分豐富:“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三綱五常”、“克己復禮”、“有教無類”、“學而優則仕”“中庸之道”,都是一些影響較為深遠的儒家思想。
“仁”,乃仁愛之意。仁愛是至高道德標準,包含著人文主義精神。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以仁德標準做人,以仁處人,整個社會有序穩定和諧,是孔聖人的思想初心。仁體現在教育上,孔子打破了統治階級壟斷教育的局面,在“學在官府”的環境中開辦了“私人講學”,使文化教育由面向官府擴大到了面向全民。孔子開辦私學,不分貴濺收弟子,推行“有教無類”的普世教育。孔子政治上的仁觀念,提倡國家實行“德治”,提倡泛愛眾和博放濟眾,君要推己及人去愛民。
“義”,即易。意為行為要適合於禮。“義者人所宜也”。泛指人的行為要適合於禮,不是狹義的哥們義氣。
“禮”,政治倫理學範疇。是人的道德規範和行為準則。“禮”是孔子教化人民有德的一種準則。孔子希望透過“禮”治促進整個社會的有序穩定和諧。“禮”的積極作用,培養了中華兒女的優秀品質。當然,有些貴濺等級禮就不太符合今日之時宜了。
“智”,同“知”,指知道、瞭解、見解、知識、智慧、聰明。孔子認為“知”也是一種道德範疇。孔孑認為勤奮學習知識、有知識、懂道理、多調查研究,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的獨到見解、有自己的聰明智慧,也是一種道德。
“信”,是賢者必備的品德。孔子把人與人相處言而有信、真實無妄、誠而不欺,也叫做一種德。
“恕”,包含有寬恕、容人之意。已所不欲勿施於人。比如:自己不願意別人不平等對待自己,自己就不要不平等對待別人;自己都接受不了的事情,不要強迫別人去接受。
“忠”,孔子把人與人交往忠誠可靠老實叫做“忠”。“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
“孝”,孔子把效敬父母和尊重長輩,一同叫做孝。孔孑認為父母如果錯了,還對父母絕對服從,就不是真“孝”了。父母有錯了,子勸其父母改正過錯,是真正孝父母。從孔子的孝規來看,孔子並沒有絕對父權化思想。
“悌”,指對兄長要敬愛。孔孑認為孝悌是仁的基礎。
“三綱五常”是儒家重要的道德規範思想。孔孟的三綱王常思想和漢董仲舒及後儒朱熹提出的“三綱五常”思想大有不同之處。孔子最早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婦婦”,“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婦綱。”“綱”,是表率、榜樣的意思。君為臣的表率,父為子的表率,夫為妻的表率。孟子繼承孔子的三綱思想提出了綱之新解準則:“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五常”,指“仁、義、禮、智、信。”是人平常要做到的五條道德行為準則。西漢董仲舒明確提出了“三綱五常”之定義,其中董仲舒結合陰陽論、陽為天性論定性了三綱的主從關係。後來,朱熹又把“三綱五常”與天理劃等號,把君權、父權、夫權異化到了神聖化,把三綱關係演變到了絕對服從的上下級關係。董仲舒和朱熹之“三綱”迎合了統治階級的維權需要,得到了極力宣揚。“聖人孔子和亞聖人孟子的“三綱五常”,是教化人的正確道德思想,是理國育人的正能量。
“克己復禮”,也是儒家的重要思想。孔孑日:“克已復禮為仁”。“克”,約束自已。“復”,反。約束自已以回覆符合禮l的要求。“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透過人們的道德修養,自覺的遵守有理之禮的規定,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內容。
“學而優則仕”,是孔子的學生子夏說的:“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原指學習了還有餘力就去做官,後指讀書讀得好的就可以當官。這一儒家重要思想的提出,為平民學子增添了上升通道。使教育與仕途邁出了公平的一步。
“中庸之道”。“中”即中正,不左不右,不過也無不及,正合適。“中庸之道”,意為:中道之實用,中道為常道,中道可常用。“中庸之道”,講做人做事時要掌握一個恰到好處的度數,它是儒家思想中做人、做事或治理國家的高階智慧思想。孔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孔子講中庸是最高的道德,百性一直在努力追求。“中庸”不是不能實現,而是實現較難一些。
總的來說,儒家思想包含了許多儒家學者的思想,其中以孔聖人的儒家思想正能量最大。
-
5 # 歸家少年坐井觀天
儒家於當代最有意的應該就是知行合一吧,其他的大道理也很美好,但是太虛幻了,很多嘴上講仁義道德的人背地裡不知道有多骯髒。個人覺得知行合一才是真正的大善才是儒的精髓。要不然都是拿來騙人的鬼話。
-
6 # 紅馬將軍
儒家思想主要包含仁、義、道、德、禮、樂,其意圖是制訂封建制度的思想體系和行為規範。如果從當年歷史背景看"孔夫子和他的弟子們",他們的抱負則是想透過"販賣"這套理論進入"士大夫階層"。因此周遊列國,卻處處碰壁。為什麼?多少有些馬屁經味 ! 遠不如<<兵法>>受歡迎。
-
7 # 綠山青山2025
儒法並用,古為今用。
1、儒家思想,簡單來說是用“禮樂”的方式實現等級制度,在戰國初期特定歷史條件下是有效的。但在戰國後期,各個諸侯國實力一超多強,物竟天擇的叢林法則佔主導,法家對這種虛偽的“禮樂”方式嗤之以鼻。因為,戰國後期“尊儒術”的魯國的國土越來越小,最後亡國,出身魯國的孔夫子最後也只能流浪東周列國。
3、但是法家嚴酷的歷法,又給各個社會階級帶來痛苦(比如鼻刑,大秦帝國的秦孝公的長兄--嬴虔因教育太子失察,被割鼻子)。所以,後世一般都是走“中間道路”,儒法並用,相互補充。推薦觀看央視《漢武大帝》,想一想,為何我大漢朝的國運能獨享四百年?
4、外儒內法。從漢代到清代長時間內國家政權實行的一系列國家政策的內在指導思想。即表面上推崇儒家思想,但是實際操作上也依賴法家的思想,往往是儒法結合、儒法互濟。政治事功(法術)與倫理勸導,是歷代統治者穩固其統治的兩大核心手段,也是構成外儒內法這一中華文化的重要成因。一般而言,儒學重仁政,講究以倫理勸導實施統治,而法家講法制,重在政治事功。但這兩種思想在漢代時即彼此糅雜,形成了互補的統治術。參見百度
5、溫情的儒家教化是軟弱無力的,只有透過嚴刑峻法才能富國強兵,修身齊家其實並不能治國平天下。秦王朝全面地推行法家的理論,酷刑暴政,導致了各地的人民反抗與起義。政權不到三代就滅亡了。後來的漢朝統治者就吸取這個經驗教訓。法家的理論是必要的,但是不能夠完全是法家的刑罰管理。董仲舒還特別強調法治,把儒法兩家揉合為一體,既主張“以教化為大務”,又主張“正法度之宜”,其實質就是儒法結合,外儒而內法。
-
8 # 使用者8244251749178
在當今社會,只有儒學才能救中國,看看現在的現象,哪一個都是儒學能解決的,只可惜金子就在眼前卻不識。國外的垃圾文化卻當寶貝。
-
9 # 牡丹梅花鑫森淼
儒家思想主要有:一,孝悌。“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二,仁愛。“巧言令色,鮮于仁!”
三,忠信。“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四,禮。“禮之用,和為貴。”
五,安貧樂道。“貧而樂道,富而好禮也。”
六,主張以德治國。“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這六點是儒家思想的精髓。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
10 # 力圖還原事物本質
一、中庸。做事做人當不偏不倚,恰到好處,防止做不到位或做過頭,換種說法是防止左的錯誤和右的錯誤。
另外,注意中庸不是〝是非不分的好人主義〞(鄉愿,德之賊也),更不是平庸。往往有人當了德賊還以為自己是中庸。
二、仁義禮知信。講仁愛、重大義、有禮貌、有智慧、有信念。
三、溫良恭儉讓。溫和、善良、對人恭敬而謙遜、勤儉不奢侈。
四、後不同派別加入的,如亞聖的〝直〞〝義〞內涵,講〝性本善〞;荀子的〝規矩〞〝性惡論〞。
而自仲舒開始,儒家被增加了忠君愛國的思想。
不同派別也有矛盾,甚至二聖主張也不一樣。比如孔子認為湯放桀、武伐紂是道德上的遺憾;孟子認為殺紂如誅一夫,他主張可以殺掉壞君主。
孔子的弟子認為〝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認為紂王沒那麼壞,是被汙名了;孟子認為武王伐紂是〝以至仁伐不仁〞。
比如後來的董仲舒、朱子等忠君派和孔子禮君派、孟子的輕君派…
所以,儒門大主張相似,細看大不同。
孔子教出一群大家,孟子教出一群造反家,荀子教出一群法家,董仲舒教出一群奴家,朱子程子教出一群名利家,王陽明教出一群實幹家。
回覆列表
母親是家庭的靈魂。
父親是社會的靈魂。
家庭的不穩,由於女德的缺失。
社會的不穩,由於家庭的不穩。
廉恥是立國之本。男人不懂廉恥為盜。女人不講廉恥是娼!
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禮是相處之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克己以復禮。若不克己,子弒其父者,有之,母殺其子者,有之;夫婦互殺者,有之……
義是行為底線。忽見孺子墜井,見之者必發乎怵惕惻隱之心。發乎心,踐乎行,義也。若不信乎義,社會冷漠,世態炎涼,重慶公交之事,可怖也!國家未嘗不似一輛行駛中的列車。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即是義之義!
廉不是清廉正直的意思!廉是自知之明!儒家一日三省吾身!自省以養廉!若不知廉,婦叛其夫,夫叛其婦,官叛其位,國叛其家,家庭之道絕矣!
恥是羞恥之心!書曰“一夫不獲,是餘之辜;百姓有過,罪之在我”。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羞恥是人性最後一道防線。不自知,不知恥,何為人!
育民不以廉恥,是為育畜!畜類只有被食用的價值!死不足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