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飛火流雲
-
2 # 平民之宴
這就是我們在求學期間唐朝大文學家韓愈的著名散文名篇《馬說》。就是學習這篇文章後,我深深地喜歡上了韓愈的詩文,也被他為人處事的真性情所感染。甚至,在參加工作後,還常常口誦默詠韓愈的散文名句,尤其是開篇介紹的那一句。
大家是否有同感?特別是在競爭激烈的職業職場,你有沒有遇到過伯樂?你自己有沒有當一次伯樂?你認為自己是“千里馬”嗎?韓愈之所以成為散文大家,因為他面對現實,用心用情呼喚著公平、正義與真誠。還是用《馬說》的經典結尾句,完成答題吧!嗚呼,天下真的沒有千里馬嗎?!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
3 # 好風讀書
“唐宋八大家”中每一位的散文都打動人心。其中最喜歡韓愈的《祭十二郎文》。
這是韓愈為其侄十二郎所寫的祭文,韓愈父親早逝,隨著哥哥嫂嫂長大,他與十二郎是叔侄,但又是一起長大的玩伴。
韓愈19歲離家,於十二郎聚少離多,在他四十多歲時驚聞噩耗,十二郎去世,作者懷著最真摯的情感寫下這篇文章。賞析一個片段:
嗚呼!汝病吾不知時,汝歿吾不知日,生不能相養於共居,歿不得撫汝以盡哀,斂不憑其棺,窆不臨其穴。吾行負神明而使汝夭,不孝不慈,而不能與汝相養以生,相守以死;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與吾形相依,死而魂不與吾夢相接,吾實為之,其又何尤!彼蒼者天,曷其有極!
情真意切,讀來讓人淚目!
-
4 # 好說文學
前言
對古代的散文涉獵不算多,談不上說喜歡某個作家寫的散文。就目前而言,最喜歡的有兩篇,一是范仲淹的《岳陽樓記》,一是歸有光的《項脊軒志》。這兩篇散文傳達了兩種不同的人生態度及不同的人生體會,一是有志,一是有情,故而喜歡。
孟子嘗言:“誦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據此論斷,在分析文章前應對作者其人其事有所瞭解。
關於“《岳陽樓記》”
范仲淹(公元989年---1025年),北宋初年有名的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幼年喪父,母親改嫁,但他幼年即有大志,勤苦用功地讀書,《宋名臣言行錄》有記載:“晝夜苦學,五年未嘗解衣就寢,或夜昏怠,輒以水沃面,往往擅粥不充,日昃始食。”可見,范仲淹是個嚴於律己的人,從他後來的政治成就也可驗證,他確實是具有傑出才能的政治家。
《岳陽樓記》這篇散文寄予了范仲淹“憂”的心情,他並非為自己仕途不順感到憂慮,而是為天下人而憂,他自認自己有能力為天下百姓盡心力,然而現實卻將他阻攔,故而憂。他由洞庭湖的美景寫起,想象自己,甚或前代文人站在這樣的情境下觀看這樣的景象會有怎樣的心情。然後說明“淫雨霏霏”與“春和景明”對遷客騷人之心情造成的影響,這是古往今來確實存在的,所謂“自古逢秋悲寂寥”,平常的秋都會使人悲,那麼“淫雨霏霏”對於被貶謫的政客來說,便是雪上加霜了。反之,美好的景物便能除錯人的心情,這是絕大多數的人都具備的一種感性思維,古今皆然。
但是范仲淹卻跳出感性思維,因為他具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情懷,他並不是故意吹捧自己,而是將“天下之樂”視為除“淫雨霏霏”“春和景明”等景象外能影響人心情的第三種現象,是順其自然所發,表達他心繫天下,知己難求的情志,不管他身在何方,這種心情都會伴隨著他,這是一種“大我”的體現。
關於“《項脊軒志》”
歸有光(公元1507---1571年),字熙甫,又字開甫,別號震川,又號項脊生。他的散文風格樸實,情感真摯。尊崇唐宋之風,是明朝散文流派唐宋派的代表人物,被譽為“明文第一“。歸有光雖早慧有才,但卻一生仕途不順。到花甲之年才考上三甲進士。
與《岳陽樓記》不同,《項脊軒志》記載的是日常生活的瑣事,回憶過去生活中的經典片段,來傳達一種真摯的情,而非言志。作者借“項脊軒”這個閣子來回憶自己與老嫗、大母、妻子的瑣事,語言質樸,不以華麗的辭藻修飾。
如:“嫗每謂餘曰:‘某所,而母立於茲。’”“嫗又曰:‘汝姊在吾懷,呱呱而泣。’
“大母過餘曰:‘吾兒,久不見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
“ 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
都是以平實的語言描寫細節場面,字裡行間中自然而然地體現了自己對親人的懷念,娓娓道來,令人動容。
試想,從前自己學習時,家人的關懷、問候、善意的取笑不都是生活中常見又感人的片段嗎?歸有光自小就有考取功名,為家族爭光的志向,他暮年才考中,一生都活在內疚自責當中,因而他的散文虛言少,實話多。傳達人人心中皆有之情。
-
5 # 浙江湖州羅林
要說自已最喜歡的中國古典散文作家是誰?相比較而言,讀得遍數最多的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軾抒情之作:《前赤壁賦》,《後赤壁賦》兩篇。蘇軾是北宋偉大的的詩人,也是傑出的散文家。他的詩詞清新豪邁奔放,善於誇張比喻,藝術上獨具風騷。他寫的散文更富具浪漫主義的色彩,警句名言迭出,使人讀後,耳目為之一新。前後赤壁賦寫於I082年七月十六和十月十五兩次遊赤壁後,蘇軾留下的感概。“壬月之秋,七月之望,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兒“,蘇軾約幾位朋友,在七月的秋天同遊歷史名勝赤壁,本來是文人間最普通的一件事。可蘇軾看到是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的晚景後,感覺自已乘坐的小船在天底下,只不過是一片蘆葦葉那麼小,在茫茫江面,浩瀚無比中,象乘風離開世間,飄飄然進入仙境般的美妙,此時是一邊喝酒,一邊唱起了歌。此刻詩人想起了歷史上曹操曾一世之英雄,多少豪情氣勢,赤壁之戰真是顯示雄才大略,可今天,這些英雄又到那裡去了?可能與魚蝦結伴了吧?想到此,真感到人生之短暫,而羨慕長江之無窮,大自然的生命不可窮盡,維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永存,人生天地間,只不過是短短一瞬間而已!蘇東坡之所以發出如此感謂,真因為詩人在這一時期政治上受得打擊,無法施展胸懷抱負的牢騷之語,再一次表明了詩人“大江東去,浪淘盡無數風物人物”!的辯證世界觀!歷史上的英雄已成過去,創造當今世界,仍需現代英雄豪傑!
在後赤壁賦中,作者又讚頌了大自然永恆之美。“江流有聲,斷岸幹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秋天的夜色是如此美麗,一邊喝酒,一邊欣賞良夜月色,但仍不滿足,乾脆上岸,攀登危崖,只聽得“草木震動,山鳴谷應,風起水湧。著到這番景象,又覺悲生恐懼,不可留也,只得重新回到舟船之上。隨波逐流,能漂向何處?還是入睡試做一回美夢吧!也許詩人想說的是:既然人生不能作出自己的選擇,實行自已的主張,不得意的時候,還是順其自然吧。這是封建時代文人不得志時的無奈之嘆!
在赤壁兩賦中,詩人展現出高度的文字才華,一瀉幹裡的文章氣勢,浪漫的奇思異想中的人生漫遊!也是藝術人生的一次總結,是值得後人敬仰的可貴之處!
-
6 # 虞思桐說文史
唐詩宋詞因為對仗押韻工整,讀起來朗朗上口,歷來為人們傳承吟誦。而古代散文,則遠遠沒有詩詞這般流傳廣大。不過,也還是有些名篇佳句,成為今人在文章中津津樂道地引經據典的素材。
面對這個問題,我首先想到的當屬宋代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我以為,這篇散文可稱作古代散文中最優秀的經典之一。文中那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膾炙人口,已成為心懷天下,憂國憂民的最為經典句子。
看過他這篇文章,我們面前不由得出現了一位愛國知識分子的形象。
開篇伊始,作者先說明寫作此文的來由——重修岳陽樓後“作文以記之”。
接著,作者描述了在岳陽樓上觀洞庭湖的情景:“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句子讀來感覺大氣磅礴,令人震撼。
接著,作者描寫了洞庭湖經歷陰風苦雨時的狀態:“淫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逐浪排空......”。這時的洞庭湖極其周圍,是一片破敗衰落的情景。由此,作者連想到“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一片悲涼之情躍然紙上。
然而,作者下一段筆鋒一轉,又描寫起“春和景明”的情勢:“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作者的描寫準確精彩,雖然大部分是四字一句,然而句句用詞精準,讓讀者感覺又是耳目一新。然後,作者不由得感慨:此時登岳陽樓“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的心情。
最後一段,作者表達了自己作為一名先進知識分子,憂國憂民的心態。他先說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名句,接著,就是那句千古流芳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文末,作者用“微斯人,吾誰與歸?”表達了感覺自己這番心態,註定是“和者蓋寡”的嘆息心情。
-
7 # 石映照
每個年齡段喜歡的散文是不相同的。
青年時血熱躁辣,精力無限,老莊孔子蘇東坡都讀,但最喜歡的則是先秦諸子的雄辯,孟子荀子韓非子,分不清好壞,只認辭藻、排比、氣勢,讀他們順便也可以為自己裝潢門面。
稍長,稍緩,稍受挫折,心有塊壘,或是心有所慕歸,就喜歡蘇東坡了,喜歡陶淵明瞭。喜歡蘇東坡,是因為他逗比,有大趣味,懂生活,會玩會做菜,睿智,任何為難他的事都不會讓他難為,他的才氣像給你的空氣,坦然得你想放下一切跟他玩兒去,從此,吃下一顆荔枝也是人生永恆的況味,山間白雲,江上清風的,也可以伴你一生。喜歡陶淵明,那是因為他給了你一種徹底地放下,放下並不是消沉,而是好像體會到了某種“大化”。
再後來,中年了,就徹底地喜歡上老莊了,或者說,本來一開始就喜歡,但之前讀不懂,現在多了很多感受,終於回到了這裡。老莊對一個人有多重要呢?繞了一大圈,最終還得靠他倆來幫你重樹“三觀”。老莊的書都是天地大散文,都是“經”,何為“經”?就是其中的任何一句都包含了“無盡意”,真正懂、悟得了一句,這個“一即是一切”。
舉例說,老子“道可道,非常道”這一段,你解了無數遍了,有一天你突然明白了,老子在幹嘛呢?不過是挑戰把不可說的說出來而已!必須要說對吧?那就是要去做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這可是個人生巨大的挑戰!怎麼辦呢?從前讀書方法種種,肯定都到達不了。於是老老實實跟老子學,老子,就是在這第一段裡,也使用了他沒有明說出來的“說不可說”的方法,那就是——強為之名、損之又損、正言若反。
所以,從老子那裡你學到了一件事,你看到的,讀到的,都只是不得不讀的,也許是很不重要的,重要的是你要繞到文字背後去。有一天,我被這個想法迷住了,於是,就隨手寫下了如下一個長長的等式,等式前還有兩個小公理:
非常道-可說=有 常道-不可說=無
不可說=無=非物件性=非感官可以把握的東西=有無相生中的“無”=佛教的“空”=天地不仁的純粹之愛=理念=無極=混沌=計算機語言0=宇宙大爆炸的奇點=波=量子=測不準=自性=天命=玄之又玄=天體物理中的“弦”=“有”
我五十歲,於是知道了世上的散文沒有比老子更重要的了,當然,莊子也一樣重要,莊子的鑰匙是“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也只有到了這時候,才知道,古人何以說老子莊子要讀幾十遍!我大概都才讀了二三十遍,越讀越覺得,可能最好讀上一百遍。
當然,讀老莊這樣的書,有一個極其重要的提醒,千萬別把他們背下來。一旦背下來了,他們就不再鮮活了,就離你而去了。背就是相背啊!切記這肺腑之言。
-
8 # matrix83
蘇軾的散文,北宋時期散文的巔峰。最重要的是古代寫散文的大文豪都很多。也寫得很好。但是都沒有蘇軾那樣帶有仙氣。
-
9 # 長安18子
中國古代散文,我最喜歡的有:宋代蘇軾的《前後赤壁賦》、《承天寺夜遊》,歐陽修的《醉翁亭記》、周敦頤的《愛蓮說》、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唐代柳宗元的《小石潭記》、劉禹錫的《陋室銘》,晉代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等。幾十年過去了,大部分都還能背誦下來。
-
10 # 目擊世界5000年
近現代的散文家,不少我都很喜歡。比方說朱自清、魯迅、汪曾祺、王安憶這些人的。他們的作品都十分優質,讀來膾炙人口,耐人尋味。談及最喜歡那位古代散文家時,就底氣不足了。
因為我的古文閱讀量實在是太少了,而且古文學素養也十分差,學生時期有那麼些名篇雖然能夠背誦,但卻根本不能單獨解開文意,更別提欣賞文章內容了。
不過最近倒是對一位古代遊記散文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勉強也能算作是喜歡吧。
此人便是大名鼎鼎的明代旅行家、地貌學家、文學家徐霞客。同時享譽盛名的還有他的作品《徐霞客遊記》
喜歡他當然是有理由的,研究他的學者稱他的語言靈動傳神、清新優美,比喻貼切,是一個真正醉心於自然之美的人。前兩天試著讀完了《徐霞客遊記》中的《滇遊日記》一二篇,差不多是硬著頭皮啃下去的(在譯文的輔佐下)。
篇章中大段文字都在描寫他在旅途中遇到的客觀事物,比如過了那座橋,淌過了那條河,翻過了那座山,那裡的草木尤其茂盛,在那裡吃了一頓飯之類的。本身就有閱讀上的障礙,外加上他這種生搬硬套,流水賬式的描述,初讀起來實在是枯燥極了。不過慢慢進入語境後,就讀出味道來了。閱讀他的作品,其實就像是在觀看一部優質的記錄片,鏡頭只是客觀的記錄,但那種山水之美,人文之美,卻呼之欲出。在閱讀他的文字的時候,腦海裡漸漸形成了一幅整體的畫面。古代的雲南那種人跡罕至,崇山峻嶺,雲煙霧饒的形象出現了,少數民族在那些潮溼的深山中安營紮寨,作者一行人翻山越嶺,穿行其中,到達一個又一個站點。這種閱讀帶來的畫面感,不禁使人稱神奇啊。
除此之外,作者也費了不少筆墨來描寫人文景觀。古代雲南那種奇特的人風民俗,透過他的文字,我們也能領略一二。值得一提的是,在他描寫的事件中,有些像極了今天的老司機講的段子,讀來使人忍俊不禁。
徐霞客以遊遍祖國大江南北為終身之志,跳出了世俗文人所認為的讀書應當為官濟世的平凡追求,為後世提供了更多的精彩生活方式,他的這種熱愛自然,追尋自然奧秘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徐霞客遊記》記錄內容豐富,涵蓋人文、地理、水文、動植物,即是很優美的文學經典,也是很好的科學讀物。等什麼時候條件具備了,我也要裝成半個學者的樣子,好好的研究一下這本作品,仔細的品味一下它的魅力。
回覆列表
我喜讀散文,最先從古散文開始。尤其是那些短小精悍,語言精煉的精美短文,充分向人們展示了中華文字的精妙。這先帶大家欣賞幾篇我最喜歡的古人短篇:《與朱元思書》吳均風煙俱淨,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西東。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裡,奇山異水,天下獨絕。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返。橫柯上蔽,在晝猶昏;蔬條交映,有時見日。這是吳均寫給好友朱元思的一封信,透過作者乘船旅途所見,全文140多字,描繪出清新自然的山水風光,讓人讀後就有了想去遊玩的衝動。作者透過山光水色,風影變幻,動靜結合的手法,寫出了富春江山水之美。另一篇是《記承天寺夜遊》蘇軾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此文極為精緻,作者只用十八個字: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給人的影象是庭院裡的月光像水一樣灑落了一地,而投在地上的柏竹影子,像浮在水上的藻萍一樣隨風晃動,比喻十分新奇。還有一篇就是大家熟知的張岱寫的《湖心亭看雪》,特別是這句: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唯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
而己。一些量詞的準確運用,以小愽大,印像深刻,向大家展示出蒙朧的畫,奇幻的詩。這麼精煉的文字錘鍊功夫,令人稱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