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滄海拾遺錄
-
2 # 語文360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後,先滅了中山國,再擊敗東胡,然後北伐匈奴。
趙雍曾扶持嬴稷當秦王,但秦國大政皆出於宣太后,趙雍決定親自拜訪秦國。
秦王說秦趙同源,皆嬴姓之後,內爭是華夏家事,絕不與外族匈奴同謀華夏。
宣太后也表示秦不與匈奴同謀華夏。
趙國精兵十五萬北上擊匈奴,婁煩、東胡等派兵協助趙國,秦國派十萬騎兵列陣邊境。
秦國出兵的原因有以下幾種:
一、防止趙國戰敗後,匈奴趁勝入侵華夏。
二、防止趙國戰勝後,趁勝入侵秦國。
三、給趙國壯大聲勢,擊敗匈奴對秦國有利。
趙雍一戰擊潰匈奴主力,設定雲中、九原兩郡,有秦軍在趙軍背後,匈奴不敢聚軍再戰。
-
3 # 飛魚說史
胡服騎射後趙國討伐匈奴,為什麼秦國出兵相助?
其實這個問題的答案很簡單,因為匈奴當時不屬於中原,匈奴的野蠻以及南下燒殺搶掠財物,是中原人無比痛恨的,對於中原的所有戰國來說,匈奴是無法被漢化也無法被接受的見面就眼紅的敵人。
我們舉個例子,當時中原戰國的戰國七雄,就像現在的一家人裡的七個兄弟,雖然這幾個兄弟平時裡經常鬥毆打架,打的面紅耳赤,甚至經常動刀子,但是這只是中原內部的家務事,旁人是不能插手的。
而匈奴就是這個旁人,你可能會說,當時戰國有七個呢,怎麼就趙國和秦國打匈奴呢,這個更簡單了,因為只有秦國、趙國和匈奴接壤,尤其是趙國,在戰國時期,幾乎抵禦了全部匈奴,這也是為什麼,中原戰國亂成了一鍋粥,匈奴也沒有作亂中原的原因。
所以從這個層面上,戰國時期的趙國,其實對於中原文明起到了很重要的保護作用,後來秦國建立秦朝,在趙國長城的基礎上修建了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城的意義,就是為了抵抗匈奴。
我們接著再說秦國出兵相助趙國打匈奴這事,當時的匈奴也經常騷擾秦國的,但是主要的目標還是趙國,秦國對匈奴也是恨,也想著修理他們一番,但是出氣並不是主要目的,想滅了匈奴才是真正的目的。
此時強大起來的秦國,已經把中原化為自己的囊中之物了,也就是說,秦國早已把趙國看成了自己的勢力範圍,匈奴強大起來,不僅對趙國不利,對將來秦國一統天下也不利。
我們再打個比方,整個華夏就相當於父母的財產,財產是要留給子女的,秦國早已經磨刀霍霍打算全盤接受財產了,這時候身為外人的匈奴,總是偷搶自己或者其他兄弟的東西,這還了得,秦國面對匈奴的挑釁以及趙國的邀約,根本忍不住,這麼好的機會,秦國又怎麼能放棄呢?
所以,面對趙國攻打匈奴,秦國想都沒想就答應了,一舉聯軍北上討伐匈奴,把匈奴打的落花流水,這一軍事行動,也證明了秦國軍事策略的積極正確,即使以後秦國滅趙,匈奴還沒有緩過勁來,再加上趙國名將李牧對匈奴的絞殺,中原文明才得以在戰火連天的年代延續。
-
4 # 大秦鐵鷹劍士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後,趙國國力大增,國強必霸這是戰國時代的鐵則。趙國先後擊滅了國中國中山國,然後出兵擊敗了東胡跟燕國,保證了邊境的安全。為了對比秦趙兩國的實力對比,趙武靈王親自到秦國查勘,看看趙國變法後實力有沒有秦國強大,統一天下的榮耀是歸秦國還是趙國?
荀子《強國篇》記載了秦國欣欣向榮的情況,這也是趙武靈王看到的秦國。荀子感慨到:入境,觀其風俗,其百姓樸,其聲樂不流汙,其服不佻,甚畏有司而順,古之民也。及都邑官府,其百吏肅然,莫不恭儉、敦敬、忠信而不楛,古之吏也。入其國,觀其士大夫,出於其門,入於公門;出於公門,歸於其家,無有私事也;不比周,不朋黨,倜然莫不明通而公也,古之士大夫也。觀其朝廷,其朝閒,聽決百事不留,恬然如無治者,古之朝也。
趙雍深感秦國底蘊雄厚,趙國變法時淺,根基元氣遠遠不能跟秦國相比,就是地盤也沒有秦國大。秦有巴蜀之地,趙雍決定學習秦國向中原外拓展土地,匈奴的九原、雲中就成為趙雍的拓地目標。匈奴猖獗,時常劫掠秦、趙、燕三國,而趙國受匈奴劫掠最深,因此趙雍對匈奴用兵,解決北疆危局並開疆拓土。
趙雍領兵十萬北上攻擊匈奴,匈奴則聚兵十五萬南下擊趙。在匈奴看來,擊潰趙軍後,趁勝劫掠中原,飲馬黃河、問鼎中原,再來一次犬戎破鎬京的故事,豈不快哉?秦宣太后聽聞趙雍對匈奴用兵,急令九原五萬秦軍北上援趙,務必痛擊匈奴,打出華夏的軍威,懲治匈奴蠻人!
秦宣太后為何要協助趙國攻擊匈奴呢?原因有三點:其一、防止趙軍潰敗後,匈奴劫掠秦國,與其讓匈奴劫掠秦國不如秦軍主動攻擊匈奴,禦敵於國門之外最好;其二、報答趙雍支援嬴稷為秦王的人情,有恩必報是大國作風;其三、向天下列國彰顯秦國維護華夏文明的決心與實力,秦人乃華夏族,不是西戎蠻人!
-
5 # 歷史的憂傷
秦雖被中原各國視為蠻夷,但其一直以中原國家自居。中原文化對秦秦的影響巨大,使秦對這塊土地有歸屬感及捍衛的天性。匈奴對中原國家的侵犯,不僅僅是對趙國的威脅,同樣是對秦國及所有中原國家的威脅。秦國助趙國打擊匈奴,從大義上和國家安全上,有一箭雙鵰的效果
-
6 # 廣西新視野
趙國透過實施胡服騎射後綜合國力進一步增強,軍事力量更是突飛猛進。這時候北方匈奴對中原諸國的威脅進一步加深,經常越境燒殺搶掠,騷擾邊境,大有進發中原的勢頭。趙王感覺到北方鄰居的野蠻不友好行為,決定發兵討伐匈奴。
在當時北方的匈奴不屬於中原,不是華夏民族而是外族蠻族。因此趙王發兵匈奴是得到中原各國的支援的。中原各國雖然經常互相攻伐,但是大家都是華夏族的一部分,當有外族入侵時,大家都會一致對外,同仇敵愾。
此時的秦國也是華夏族的一部分,軍事力量異常強大。秦宣太后得知趙國征討匈奴的軍事行動非常支援,畢竟外敵當前,大家要團結一致。因此派兵前往攻打匈奴,幫助趙國。
秦國出兵相助趙國,除了認同自己是華夏族一直對外之外,還有自己的利益算盤。這是告訴其他各國,自己是中原霸主,維護華夏族利益,職責所在。
-
7 # 又矮又大又緊
提問者是看了哪本小說,才問這種子虛烏有的問題?趙國和匈奴打的時候。秦國不落井下石趁機來打就不錯了,還相助?大愛無疆啊?
-
8 # aa金兔
當面對外敵入侵時,往往矛盾雙方會化敵為友,共同對外,這就好比抗戰時期國共兩黨停止內戰,一致對外一樣的道理。
-
9 # 飛魚說史
其實這個問題的答案很簡單,因為匈奴當時不屬於中原,匈奴的野蠻以及南下燒殺搶掠財物,是中原人無比痛恨的,對於中原的所有戰國來說,匈奴是無法被漢化也無法被接受的見面就眼紅的敵人。
我們舉個例子,當時中原戰國的戰國七雄,就像現在的一家人裡的七個兄弟,雖然這幾個兄弟平時裡經常鬥毆打架,打的面紅耳赤,甚至經常動刀子,但是這只是中原內部的家務事,旁人是不能插手的。
而匈奴就是這個旁人,你可能會說,當時戰國有七個呢,怎麼就趙國和秦國打匈奴呢,這個更簡單了,因為只有秦國、趙國和匈奴接壤,尤其是趙國,在戰國時期,幾乎抵禦了全部匈奴,這也是為什麼,中原戰國亂成了一鍋粥,匈奴也沒有作亂中原的原因。
所以從這個層面上,戰國時期的趙國,其實對於中原文明起到了很重要的保護作用,後來秦國建立秦朝,在趙國長城的基礎上修建了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城的意義,就是為了抵抗匈奴。
我們接著再說秦國出兵相助趙國打匈奴這事,當時的匈奴也經常騷擾秦國的,但是主要的目標還是趙國,秦國對匈奴也是恨,也想著修理他們一番,但是出氣並不是主要目的,想滅了匈奴才是真正的目的。
此時強大起來的秦國,已經把中原化為自己的囊中之物了,也就是說,秦國早已把趙國看成了自己的勢力範圍,匈奴強大起來,不僅對趙國不利,對將來秦國一統天下也不利。
我們再打個比方,整個華夏就相當於父母的財產,財產是要留給子女的,秦國早已經磨刀霍霍打算全盤接受財產了,這時候身為外人的匈奴,總是偷搶自己或者其他兄弟的東西,這還了得,秦國面對匈奴的挑釁以及趙國的邀約,根本忍不住,這麼好的機會,秦國又怎麼能放棄呢?
所以,面對趙國攻打匈奴,秦國想都沒想就答應了,一舉聯軍北上討伐匈奴,把匈奴打的落花流水,這一軍事行動,也證明了秦國軍事策略的積極正確,即使以後秦國滅趙,匈奴還沒有緩過勁來,再加上趙國名將李牧對匈奴的絞殺,中原文明才得以在戰火連天的年代延續。
-
10 # 孤葉徐飛
自從周朝開國後,實行了宗法封建制,將納入其體制內的封國稱同族,即“華夏族”;而未納入的稱異族或夷,如戎、狄、胡、羌、夷等;別看各諸侯打得你死我活,但對異族是一至對外,相互合作,群起而攻之。
趙國“胡服騎射”後,華夏區域內,基本上沒有異族政權了,但北方確出現了叫“匈奴”的遊牧部落,對北方的秦、趙、燕產生了很大危脅;趙國討伐匈奴,秦國出兵相助,既是因為匈奴是共同危脅;同時,也是黨同伐異的默契。
完
-
11 # 咬緊
首先,我們都聽過一句話“我的敵人的敵人就是我的朋友”,春秋戰國時期諸侯並起,北方遊牧民族也逐漸統一併強盛起來,最著名的一支就是——匈奴,而這個部落就成為了秦趙兩國共同的敵人。
其次,趙國經過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之後,國力大增。因此,對於抵禦匈奴,趙國是秦國不錯的聯盟,而且以當時秦國的實力,並不能不顧及匈奴的邊患,而一心去做統一六國的事情。
最後,個人認為秦國出兵,是綜合考量的結果。一方面消滅或者打擊共同的敵人,另一方面和趙國拉進並維持關係,因為秦國在這一時期的主要目標還是魏國。
-
12 # 濤聲依舊3833
當然是因為共同的利益。國與國之間沒有永恆的敵人,也沒有永恆的朋友,只有永恆的利益。
戰國時期,中原地區雖然諸侯林立,但都為大周子民,北方遊牧民族不時襲擾中原,為中原諸國之患,特別是秦國、趙國地接西、北邊緣,受外族襲擾最甚。諸胡中匈奴當時最為強大,禍害中原也最深,秦國和趙國都想狠狠的收拾匈奴,但一方面怕打不過匈奴,另一方面秦趙兩國又相互顧忌,互怕對方趁火打劫,漁翁得利。
趙國在胡服騎射改革以後,軍事力量日趨強大,主觀上有驅逐匈奴、消除邊患、擴大領土的需要。但同時又擔心秦國會趁火打劫,於是國王趙雍去見了秦王,說秦國與匈奴共謀趙國,則趙國休矣!秦王說秦趙同源,皆嬴姓之後,內爭是華夏家事,絕不與外族匈奴同謀華夏,犬戎破鎬京之事不可上演。趙雍聽了秦王話後又再見宣太后,宣太后亦表示秦不與匈奴同謀華夏!趙雍得到秦國高層態度後,下定決心討伐匈奴!
趙約戰匈奴的時候,秦國也派十萬騎兵列陣秦匈邊境。一是防止趙國戰敗後匈奴趁勝入侵華夏;二是防止趙國戰勝後趁勝入侵秦國;三是給趙國壯大聲勢,畢竟擊敗匈奴對秦國有利!故秦軍大將給趙雍傳信,若趙軍不敵匈奴,可與秦軍聯合進攻匈奴!趙雍一戰擊潰匈奴主力,設定雲中、九原兩郡,因秦軍在邊境防備,故趙雍沒有進攻秦國的九原郡;同樣有秦軍在趙軍背後,戰敗後匈奴亦不敢聚軍再戰!
-
13 # 海哥閒嘮嗑
戰國時,燕趙秦三國位於北邊,都經常受到匈奴的侵擾,匈奴是他們共同的敵人,面對共同的敵人,聯手是最有效的辦法,可以給予更有力的打擊,這時候幫助趙國,也就等於幫助自己,這沒什麼好奇怪的。
秦統一六國後,也沒放過匈奴,蒙恬一戰就讓匈奴北遷十餘年,“郤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經蒙恬反擊之後,“匈奴勢慴,不敢南面而望十餘年”。穩定了北部邊疆。
-
14 # 張博151221231
其實這個問題確實是很簡單 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 趙國和秦國雖然是敵對勢力 但對於他們來說有著共同的目標 就是掃平六國 問鼎中原 一統天下 然而對於他們兩個國家來說 確有著共同的隱患 就是匈奴 但凡有點遠見的君主都會意識到這一點 要想達到統一天下的目的 就得先打理好自己的大後方 最起碼得達到在最近幾年或者十幾年二十幾年內使自己的大後方歸於平靜 好讓自己的國家好騰出手來發展壯大自己和消滅其他諸侯國 或許有人會說秦華人與匈奴人多少有些血緣或者地域淵源為何不聯合匈奴人問鼎中原呢 其實我覺得這個問題也很簡單 說到淵源 其實也就有些淵源而已 但凡明智的國君都會意識到這些細節的 誰會引狼入室讓一些野蠻部落當自己的盟友呢 相比之下 這些匈奴等部落的威脅遠遠要比這中原六國的危險大的多
-
15 # 黃豆人
因為秦趙同位華夏名族,戰國時期的紛爭追究到期只是華夏名族之戰,而匈奴當時被認為是蠻夷,不開化的野蠻人,當涉及到華夏利益之時當然一致對外。
-
16 # 嶽劍
春秋戰國期間的諸侯爭霸,本質上是華夏集團內部的角力,當有外來異族時,大家都會放下成見,共同禦敵。
諸夏一體的價值觀是當時中原秩序的核心,亦是列國爭霸的底線。
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我們內部怎麼打都行,就是不能容忍外人來插手我們內部事務。
-
17 # 風雪天花戀
其實原因很簡單。
秦王贏姓趙氏,趙其實是秦王祖家。
秦發源地甘肅,陝西不過是當年東出最先征服的地方。
秦王仁厚,講究不戰而屈人之兵。
“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
秦王滅六國,靠的是割地,真正攻城的有幾個?
人屠白起敗壞秦王名聲,被秦王直接賜死。
秦王贏姓趙氏,秦王殺白起是為趙報仇;白起死後,秦王四十年未攻趙。
-
18 # 追逐夢想25250963
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戰國本就是分分合合,看看怎麼有利益,怎麼打,哪怕今天我倆大打他,後天他倆打我,習慣了,中國的戰爭智慧,受戰國時代的謀略影響很大。
-
19 # 名稱隨意
其實原因很簡單。
秦王贏姓趙氏,趙其實是秦王祖家。
秦發源地甘肅,陝西不過是當年東出最先征服的地方。
秦王仁厚,講究不戰而屈人之兵。
“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
秦王滅六國,靠的是割地,真正攻城的有幾個?
人屠白起敗壞秦王名聲,被秦王直接賜死。
秦王贏姓趙氏,秦王殺白起是為趙報仇;白起死後,秦王四十年未攻趙。
回覆列表
從戰國中後期各國疆域來看,秦國和趙國是鄰國,又都在北部邊疆與遊牧民族匈奴接壤。趙國的雁門郡和秦國的九原郡都恰好是抵禦匈奴進攻的最前線。問題中提到的趙國面對匈奴侵擾,主動出擊大獲全勝,消滅匈奴10萬精銳力量,匈奴因此10多年不敢南下,確有其事,但在此戰中秦國予以協助,雖情有可原,讓人有兄弟同心協力對抗外族的感覺,但恕我孤陋寡聞,沒有在史書中瞭解過有此事,如有哪位大神有出處還請賜教。倒是在孫皓暉的小說《大秦帝國》中有此情節的描述,也不知這是否是作者的藝術加工。但是,李牧指揮的匈奴圍殲戰卻是其戰爭生涯中最輝煌的以大兵團步兵圍殲騎兵的經典戰績。
趙國自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軍事改革之後,趙國軍隊勢力迅速增強,但對抗來去如風的草原騎兵還是力有所逮。在李牧出任代地雁門郡軍事統帥後,他一方面廣開貿易渠道,在沒有政府支援的情況下充實了軍費,改善了裝備,另一方面加緊操練士卒,提高戰鬥力。面對機動性很強的匈奴騎兵,李牧認為一兩次小規模勝利難以有效穩固邊疆。他決意示弱麻痺對手,在多次堅壁清野避敵鋒芒後,匈奴認為李牧軍團實力不足為懼。
趙悼襄王元年(公元前244年),李牧認為時機成熟,對部隊進行戰鬥編組,選拔人員,組建一支由各兵種編成的出擊兵團。精選戰車1300輛,騎兵1.3萬人,驍勇步兵5萬人,弓弩兵10萬人,總兵力約20萬人,並主動戰敗將敵方引入伏擊區域。
李牧開始採取守勢作戰,以車陣從正面迎戰,利用戰車限制、阻礙和遲滯敵騎行動;以弓弩兵輪番發射;而將騎兵及精銳步兵控制于軍陣側後。當匈奴軍衝擊受挫時,李牧乘勢將控制的機動精銳部隊由兩翼加入戰鬥,發動鉗形攻勢,經過激戰,除單于率少量親衛突圍逃走外,進犯的10萬騎兵全部被殲。此戰過後,匈奴精銳盡失,10多年沒有敢南下侵襲趙國。這也使得在趙國危難之際,李牧敢於南下與秦軍決戰,沒有了後顧之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