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糾結如汝
-
2 # 穿插游擊隊
|循跡曉講 · 用文化給生活另一種可能
去年春天開始,各國經濟相繼因為病毒肆虐而停擺,很多人因公司停擺而失業。為了緩解疫情導致的國民經濟困難,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刺激消費,很多國家都展開了增加財政開支,向民眾發錢的計劃。
|某著名主編在1月28日釋出的微博,引發網路熱議
為此,某著名主編髮出了關於發錢的神論,他認為“國家給每一個人發錢,就等於基本都不發錢”,並反對所謂“撒胡椒麵式的救助”計劃。此論一出,引起了很多人的反對,包括大量曾經是這位主編鐵桿的粉絲。
|兩天後著名主編進一步闡述了自己的觀點,可惜,還是沒有粉絲表示“中肯”
|粉絲的評價非常中肯
主流國家的發錢政策基本不是面向所有人的“撒胡椒麵”,而僅僅針對的是特定群體,絕不可能出現像他說的“流浪漢發2000美元,比爾蓋茨也發2000美元”的情況。
另外,絕大多數國家的發錢政策說的都很明確,那就是發錢屬於“救助”,是為了幫助因疫情而失去收入的困難群體,並非“刺激經濟”。或許客觀上可能起到一定的刺激消費的作用,但經濟學常識告訴我們,人們增加一塊錢收入,並不會增加一塊錢消費,消費的邊際增加總是少於收入的增加,所以發錢所起到的“刺激”作用非常有限,主要目的就是救濟困難群眾。至於“刺激”,另有他法。
說了這麼多,就是希望有識之士能夠明白一點,西方的資本主義國家並不是“偽善”的,西方的政客決定發錢更不是為了服務於“大選的政治環境”,不管怎麼選舉,不管哪個黨派上臺,遇到這種情況終歸都會發錢的。
01
發錢政策各顯神通
事實上,從疫情爆發到現在,美國已經進行過多輪發錢政策。
第一輪是在2020年3月27日,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透過《新冠病毒援助、救濟和經濟安全法案》(即“CARES法案”),總規模達到2萬億美元,對年收入少於一定數額的人派發現金。政府根據申報者2019、2018年的納稅申報資訊,為年收入低於7.5萬美元的成人每人發放1200美元現金支票,每個兒童500美元;年收入高於7.5萬美元,收入每多出100美元,支票金額減少5美元;年收入高於9.9萬美元,不會獲得現金支票。
|2020年3月川普簽署了《CARES法案》,已使數百萬美華人受益 圖源於網路
根據這個法案,流浪漢能拿到錢,而比爾·蓋茨則不會拿到錢。
2020年12月底,美國又推出了新的發錢法案,原本的草案是每人600美元。時任美國總統川普表達了不滿,他認為應該將金額漲到每個成人2000美元和每個兒童600美元。
|2020年12月21日,美國國會透過約9000億美元的疫情紓困法案 圖源於網路
而當時已經確定能夠當選下一任總統的拜登也表示,他支援每人2000美元救助金的方案。
由此看來,不論誰當總統,都會發錢,發錢並不是為了討好選民,而是政府在履行救助困難國民的義務。
在美國,絕大多數人的儲蓄很少,家庭財務處於量入為出的狀態,掙多少花多少。而美華人只要有工作,就能夠獲得信用卡額度,但一旦失業,就可能會被停止信用支出,失去消費能力,家庭生活就會陷入困頓。
此時唯一的希望就只能寄託在政府向民眾發錢了。美國家庭抵禦風險能力弱,但究其原因,還是因為絕大多數民眾並沒有抵禦風險的硬性需要,在風險到來時,國家總能夠幫他們兜底,這也是現代國家這種組織的基本職能之一。
|2020年3月25日,加拿大總理特魯多宣佈,加拿大將拿出1070億加元資金,幫助疫情中的加拿大民眾。任何在疫情中失去工作,或者沒有失業但失去收入的民眾,皆可向政府申領每月2000加元的緊急救助金。救濟金可領4個月,共計8000加元。若4個月後,疫情還沒有結束,民眾則可申請失業保險金EI(Employment Insurance),領取失業保險金。這8000加元與任何人的國籍、身份無關,只要你正在加拿大合法工作,就可以向政府申請這筆補助,一旦符合審批條件,10日內到賬。圖源於網路
除了美國之外,加拿大更是早於美國推出了救助計劃,民眾每個月可以從政府領取2000加元的緊急救助金,持續領取4個月。
加拿大的這項救助計劃面向群體包括失業群體、生病群體和自我隔離群體,還包括在家照顧孩子的父母和因為公司運轉不力而領不到工資的群體。需要領取救助金的人,都能夠透過網上申請通道,在提出申請之後的10天內收到錢。
說完北美這兩個國家,我們再來看歐洲。
歐洲國家的福利普遍都很好。例如德國的救助方案不僅包括個人,還包括小微企業。僱工人數少於5人的公司、自由職業者,每個月可以得到9000歐元的補貼,期限為三個月;僱工人數在5至10人的公司每個月可以獲得15000歐元的補貼,為期三個月。
|為了幫助企業和個人渡過難關,德國政府透過最快的決策程式,推出最高可達6000億歐元的史上最大經濟援助計劃,並放棄已連續實現6年的聯邦預算零赤字目標,提出舉債1563億歐元,用於追加預算 圖源於網路
義大利向失業人員提供為期九周的保障性收入,每月補貼約1000歐元;同時針對有未成年子女的家庭提供保姆補貼,供其僱傭保姆照看子女,或者向他們供職的企業發放薪金補貼,保證僱員因疫情影響而無法到崗工作的情況下,依然可以拿到一半的薪水。
|義大利國會透過250億歐元的經濟紓困計劃;西班牙批准新一輪的200億歐元信貸;法國經濟援助追加至1000歐元 圖源於網路
法國向因疫情原因而停工的企業員工發放補貼,每月2000歐元,期限是三個月。英國則是為受疫情影響而無法領導薪酬的人員提供80%的薪水,最高限額為每月2500英鎊。
當然,亞洲部分發達國家在救助問題上也不遑多讓。
例如日本對因疫情影響而失業或者領不到工資的人發放補貼,每人每天最高8330日元(約合550元人民幣);南韓以家庭為單位,對於中等收入水平以下的家庭,發放每月30到50萬韓幣(約合1700到2800元人民幣)的補貼。
|2020年5月27日,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又批准一項刺激計劃,兩輪救助總額佔GDP40% 圖源於網路
不僅有美國、加拿大、德國、義大利、法國、英國、日本、南韓等發達國家,作為欠發達國家的印度也拿出了1.7萬億盧比(約合1700億人民幣)救助窮人,越南、孟加拉、泰國,也都竭盡其能,救助困難群眾。
綜合觀察世界各國的發錢政策,其共同特點就是,都是針對中低收入者或因疫情影響而無法獲取穩定收入者,絕不是某主編話術中的“對全民普遍派錢”。同時,派錢的主要目的是救助困難群眾,從各國圈定的被救助物件來看,基本上都能夠準確定位到確實困難的人。
02
錢從哪裡來?
政府向全民派錢,最初是因為一些地區的政府有大量的財政盈餘。如中國的兩大特別行政區,由於經濟高度依賴外來投資和消費,形成了經常性財政盈餘。
當地政府本著財政應當收支相抵,不宜形成鉅額儲蓄的原則,將經常性財政盈餘派發給民眾,讓全民共享經濟發展的紅利。
然而,並不是所有的國家和地區都像亞洲的這兩個特區政府這般“財大氣粗”,包括美國在內的大部分西方發達國家,其政府都過著捉襟見肘的“緊日子”,往往不得不依靠發債維持財政支出。
|從2008年開始澳門政府推出“先進分享計劃”以來,已經連續12年想澳門永久及非永久居民發放現金分享津貼 圖源於網路
除美國之外,世界各國的中央銀行(在歐洲為歐洲中央銀行)雖然供應貨幣的手段不完全一樣,但大抵都會為各自政府的債券買單。
疫情來襲,美國政府的支出更要擴張,尤其是萬億資金規模的紓困救助計劃。政府擴大支出,透過發行債券的方式,也就是“國債”,美聯儲和全世界的美元持有者購買這些國債,讓政府獲得美元。
根據美聯儲的購債計劃,四分之三的美債將由美聯儲購買,剩餘四分之一由全世界的美元持有者買單。
|美聯儲 圖源於網路
講到這裡,不僅有人要問,為什麼美聯儲願意購買這些美債呢?
美聯儲向市場投放資金的方式主要有購買國債和聯邦機構債券、購買抵押支援債券等方式。抵押支援債券是指金融機構將一籃子流通性較低的貸款抵押物(如住房貸款的抵押物即房屋)打包成有價證券進入市場流通,美聯儲購買抵押支援債券,是直接向金融市場投放資金,購買國債則是透過政府向社會投放資金。
當美聯儲決定,擴大貨幣供應,向市場注入流動性,美聯儲就必然要選擇購買國債。
那麼其他美元持有者,比如外國政府,為什麼也願意購買美國國債呢?
因為外國持有的美元都是國際貿易形成的結餘,每個經濟體都有自己的貨幣,並不會直接拿美元在本國市場流通,因此貿易結餘都必須把美元兌換成本國貨幣投放到國內市場,而美元則留存在外匯儲備賬戶裡,因為購買美國國債是一種重要的投資,所以這部分錢並不能花掉。
|購買美國國債不僅具有安全性、收益性、流動性,還具有核捆綁效應,此外買美國國債,是保護中國外匯儲備最佳的選擇 圖源於中國經濟網
那麼,問題又來了,為什麼說“購買美國國債是一種重要的投資”呢?
那是因為美國國債的信譽度全球最高,從來沒有違過約。並且流動性好,無論拋售多少,都不愁買家。
此外,美國國債的收益率在各國債券中也是最高的,持有者越拋售,越要壓低本金才能賣出,因而也就越抬高美國國債的收益率。
03
美國派錢會讓世界埋單嗎?
這就引來了另一個在中文網路裡著名的段子,只要一提到美國、美元,一些人下意識就蹦出“美國通脹世界埋單”這樣的“結論”來。
|如果真是全球為美國通脹埋單的話,那美國“真是太厲害啦” 圖源於網路
某時報的著名主編自然也逃脫不了這個梗,他在評價美國發錢的時候說,“美國那樣做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讓全球幫著埋單,因為美元是實際上的世界貨幣”。
|開頭就錯誤百出,看過前文的讀者已經知道,首先美國推出的紓困計劃並不是“向全體國民派發等額現金”, 其次,美國出臺的紓困計劃和大選沒有關係 圖源於網路
這就有必要搞清楚兩個問題:美元到底是不是“世界貨幣”“美國發錢會讓世界埋單嗎?”。
首先,美元是國際貿易和跨境投資的主要結算貨幣,但不等於美元是“世界貨幣”,因為每個國家都有各自的貨幣,在各獨立經濟體內都是以其本國貨幣作為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而不是美元。
其次,美國加大國內貨幣供應,並不一定會導致通貨膨脹。
首先,貨幣流通是對經濟的一種刺激。在經濟上行週期,增加貨幣供應的前提往往是市場擔憂流動性不足,加大貨幣供應,對沖對流動性不足的擔憂,會促進市場要素流通,進而促進經濟增長;在經濟下行週期,市場要素的流通傾向較低,大量的貨幣投放起到的刺激作用有限,往往只在金融體系當中空轉,相當於被金融體系這個“蓄水池”積蓄住了,只會看到資產價格的上漲,卻不會看到消費流通領域物價的上漲。
|水深火熱的美華人 圖源於網路
如果大量的資金流入消費流通領域,比如政府對民眾發放救助金,而市場要素的流通傾向卻沒有增加,確實是會增加通貨膨脹的。
但這只是美國國內市場的通貨膨脹,他國的美元持有者並不會使用他們持有的,在美國市場之外的美元,去進行消費和流通,也就不會立即受到美國國內通貨膨脹的影響。
那麼,美元在國內貶值的影響如何傳導到國外呢?
如果沒有國際貿易,就不存在匯率問題,正是為了使用不同貨幣的不同經濟體之間進行交換,才需要考慮貨幣之間兌換的匯率。一個國家的貨幣到底能兌換多少另一國家的貨幣,並沒有一個客觀公理作標準。
如果A國資源極其豐富,而B國則資源貧乏,那麼B國顯然迫切需要A國的資源,願意用更多的產品兌換A國的鈔票以購買A國的資源,也就是說,A國的鈔票會更加值錢。
在沒有疫情的情況下,當美國市場的美元增加,美華人向他國購買貨物的購買力卻未必會增加,錢都積蓄在金融系統中,反而可能因為資產價格上漲而居民收入水平不漲,降低了消費需求。
也就是說,美華人不僅沒有更願意用美元去換他國貨幣來購買他國的商品,反而更不願意從他國購買商品了,因此他國貨幣的市場供求關係就決定了他國貨幣幣值可能會下降。
為了對沖這種可能的下降,他國政府能做的有兩點,要麼加大力度購買美國國債,獲取國債的收益來讓手中的美元資產增值,要麼用美元收購國際貨幣市場上的離岸本國貨幣,兩種方法都會加速美元迴流美國。
其最終結果就是,美元走強,美元在國際匯率市場上反而升值了。因此,美國的資本大鱷總是催促美聯儲量化寬鬆,釋放貨幣,因為資本大鱷總是有辦法把美元積蓄在金融系統當中,並且帶來資產價格的增長和美元的強勢,給他們帶來滾滾利益。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美元貶值確實是讓全世界“買單”了。
但是,新冠疫情這種特殊情況改變了上述關係鏈條。事實上,美國不僅沒有減少進口,反而因為應對疫情所需要的物資需求大增,大大增加了進口。
|2020年中國十五個主要貿易伙伴排名情況(單位:億美元) 圖源於網路
|2014年以來中國對美貿易情況(單位:千美元) 圖源於網路
|2018年以來中國對美貿易情況(單位:千美元) 圖源於網路
在過去的2020年,美國讓一些主要的貿易伙伴賺的盆滿缽滿,如果沒有美國政府向社會投放的這兩萬億美元的資金,美華人拿什麼去從全世界進口物資呢?
況且,每個國家各自都有貨幣供應體系,即使美元不貶值,各國爭相推出的紓困政策都會讓各經濟體內部出現通貨膨脹,有的經濟體通貨膨脹率甚至會遠遠高於美國,如果相對於美元的匯率出現下降,反而更有利於出口企業向美國出口貨物,同樣是能夠獲得好處的。
世界貿易體系會讓美元的流通在全世界出現新的均衡。
04
為什麼一定要發錢?
我們再回過頭來看世界主流國家在疫情期間的發錢行為。
因此,收到錢的人基本上只會把領取的補貼用於基本生活性消費。這部分消費是人們生活所必需,如果失去了這部分消費,人就活不下去了。
|在COSTCO購物的民眾 圖源於網路
在沒有疫情影響的時期,人們一切正常,會拿出相對固定的開支來支付基本生活消費。當疫情來襲,人們生活沒有了著落,但卻無法砍掉支付日常生活消費的開支。
並且,窮人和富人在基本生活性消費上的差別也沒有貧富差距那麼大,富人比窮人獲得的更多收入,不可能等比例擴大富人的基本生活性消費。
當人們的財務狀況因為外部環境的影響而出現波動,其基本日常消費可能會有一定波動,但波動遠遠小於財務狀況的波動幅度。因此,一個社會的基本日常生活消費總需求是不會發生太大變化的。
這就是經濟學上所謂的“剛性需求”,或者叫做總需求不變。
因此,國家派發給特定群體的現金,不僅不會增加社會購買力,而且補足了因受疫情影響而缺失的購買力,從而維持困難群眾的生活需要,也就維持了基本生活需求的穩定。
|1990-2020年美國物價指數變化 圖源於網路
在西方主流國家生活過的人都知道,作為市場機制和社會福利機制都非常完善的國家,生活物資尤其是食物的價格十分穩定,從來不會出現“蒜你狠”、“姜你軍”、“豆你玩”等情況。
在資本主義社會中,這種情況下,如果不發錢,不僅會產生生活困頓難以為繼的人,同時基本生活必需品的供給也會出現過剩,甚至會有很多人像B站up主墨茶一樣,因為生活困頓而死。
像這種情況大規模發生時,就會引起商品價格下跌,進而嚴重打擊生產者的利益和社會對經濟前景的信心。無利可圖的企業便會停止生產,從而引發物資短缺,歷史上屢見不鮮的危機,殷鑑不遠。
所以,在極端情況下,由政府發錢不僅不會導致生活必需品價格上漲,反而是一種穩定市場物價,維持了社會的穩定的方法。
綜上所述,我們知道,主流國家派發現金並非“都發錢”,更不會是“等於都不發錢”。
本文開頭就強調,各國對一定的國民群體普遍派發現金,並不是為了“刺激消費”,而是為了救助紓困。雖然普遍派發現金增加了貨幣供給,肯定會在客觀上影響了投資和消費,改變了經濟的基本面,但這都是派錢政策出現的果,而不是派錢政策考慮的因。
05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疫情來襲,主要依賴人與人直接接觸的第三產業受到影響最大,大量從業人員失業,如何救助他們度過難關,是政府首先要考慮的問題。至於恢復生產、刺激消費,永遠要放在第二位來考慮。
這也是中文網路界經常犯的另外一個錯誤,即從來不考慮在大環境下每一個個體的具體困難,永遠只會考慮日月星辰,蒼茫大海。
不過,即便如此,主流國家的紓困政策也都考慮到了復工復產和刺激消費的問題,只不過是在做好救助的前提下,放在後面來考慮的。
有的國家是把救助紓困和刺激消費放在一起通盤考慮,不僅對無收入的人發錢,對有收入的人也發錢,只不過發得少一些。
例如美國就是這樣做,年收入每增加1萬,就少領50美元的救助金,年收入大於9.9萬美元,則不能領取救助金。美國還對學生貸款暫停還貸,聯邦政府向企業、各州和市政府提供5000億美元貸款、貸款擔保和投資。
|你領過購物券嗎? 圖源於網路
相比較而言,有些地區並沒有考慮對窮人施加救助的問題,僅僅考慮了復工復產和刺激消費。在國內一些省市,如南京、合肥、武漢、寧波等發放購物券,這也是那位著名主編大力讚賞的“刺激消費”的方法。
同時,著名主編似乎也沒有忘記困難群眾,只不過說了半天,語焉不詳,只說“有非常強大的社會組織網路,應該充分利用好這個網路”……“精準投放”。至於到底有沒有“精準投放”,從公開的資訊看,是沒有的。
對於消費券,當然有它的優勢。它可以讓政府發放的補貼精準地投放到消費領域,不消費就無法領取補貼,確實是一種很好的刺激消費的方式。
但是,發放消費券有其固有的弱點,那就是它會把無錢消費的窮人排除在外。申請消費券購物並不區分窮人和富人,消費券也是有對應的商品的,並不是什麼都買得到。
從中可以看出,一些地區並沒有優先考慮對窮人的救助,反而把刺激消費這樣應該放到後面考慮的問題擺在了第一位。
結語
正如那位著名主編所說的一樣,“道理越辯越明”。透過系統性的經濟學知識介紹,我們充分理解了西方國家在制度上的劣勢,所以他們才要在遭受疫情影響的時候,以發錢的形式彌補這種劣勢。發錢雖然是必要的,但也會在客觀上引起流動性過剩,這是無法迴避的問題。2020年下半年以來,多種投資品價格都創新高,包括貴金屬、期貨等,但這並不來自於政府向社會發放的現金,而是市場遊資基於對流動性的高額預期,大量向投資領域湧入,或為保本保值,或為投機炒賣。漲價的投資品和資產,不太會直接傳導到民生領域。同時我們也應當看到,美國雖然擴大了貨幣供應,但其創造貨幣的規模卻遠遠不如其他國家。從2008年次貸危機時,美聯儲的總資產規模僅為0.9萬億美元,至2015年末已達4.5萬億美元。但同期美國的貨幣供應量(M2)僅從7.7萬億美元增長至12.3萬億美元。這一差異的主要原因就是商業銀行並不會因為美聯儲“放水”而擴大信貸規模,而是把新增的貨幣作為銀行的現金資產。與此相反,有些國家則是信貸驅動的貨幣投放,商業銀行大量放貸,促進了鉅額投資的形成,以房產為標誌的資產價格也一路沖天。 這就是所謂國情的不同。著名主編之所以反對發放救助金,可能是考慮到,不是每個國家都有數量巨大的“體制內”人員,完全不可能受到疫情的影響,既不會失業,也不會因為效益不好而影響個人收入,更因為房價的上漲而享受了超額資產增值。從這點來看,確實可以體現出了一種“不論遭受多大的風浪,都可以不動如山”的優越性。
(END)
回覆列表
胡說八道,照你這思路,都上學基本等於都不上學,都工作等於基本不工作。發錢是增加了一筆收入,對於沒錢的是雪中送炭,對於不缺錢的是錦上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