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傘人學堂
-
2 # 翠蜻蜓
答:“江南可採蓮”《江南》是一首與勞動相結合的情歌,它看起來簡單,簡潔,實際意境優美意象繁複,其複雜程度遠遠超過了《詠鵝》詩,甚至可以說連一些現代成年人都只是明白表意,實際內函並不太懂。《江南》釆蓮歌全詩沒有一字一句直接描寫釆蓮人釆蓮時的愉快心情,而是透過對蓮葉和魚兒的描繪,將她們的歡樂之情充分透露了出來,彷彿親耳聽到和親眼看見許多釆蓮俊男美女的歌聲和笑語融成一片,看,許多小夥子和釆蓮姑娘們正在調情說愛呢。歌辭只有七句,明白如話,妙在運用民歌中常用的比興,雙關手法,詩歌頭三句勾勒出一幅生動的江南採蓮時作者雙眼所見之美景,後四句以東,西,南,北並列,方位的變化以魚兒遊動為引線,看呀魚兒一會兒嬉戲在蓮葉的東面,一會兒它又嬉戲在蓮葉的西面,一會兒它又嬉戲到蓮葉南面,一會兒它又嬉戲到蓮葉北面。這即是眼前美景,又是釆蓮′姑娘小夥子們口中所唱的歌聲。全詩一氣呵成,意境清新開朗,寓情於景,如聞起聲,如見其人,如臨其境,使人浮想聯翩,感到美景如畫,心曠神怡,反覆詠唱,餘味無窮,極富“禪意”。全詩如下:《江南》(漢樂府)
江南可釆蓮,
蓮葉何田田,
魚戲蓮葉間。
魚戲蓮葉東,
魚戲蓮葉西,
魚戲蓮葉南,
魚戲蓮葉北。
注,田田:荷葉茂盛的樣子。可:這裡含“適宜”,“正好”的意思。
相比之下《詠鵝》詩表面看是複雜實際上意境就比較簡單一些了。全詩如下:《詠鵝》
鵝,鵝,鵝,
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
紅掌撥清波。
-
3 # 指尖教育帝國
首先,面對“《江南》(江南可採蓮)為何取代《詠鵝》成為一年級學習的第一首古詩”這個問題,小徐要問問大家在一年級上冊語文課本中《江南》(江南可採蓮)真的取代《詠鵝》成為一年級學習的第一首古詩了嗎?
其實,按教材內容的編排來看,《詠鵝》出現在一年級語文上冊第一單元“語文園地一”“日積月累”欄目,在課本的第16頁(如下圖所示),是一年級學生最早接觸並讓背誦的第一首詩。
大家都知識,在小學課本中,每個語文園地中的“日積月累”內容相當重要,是學生必須積累的內容,不但會背還要會寫。從這一點而言,《詠鵝》的地位並沒有因為沒排在正課中而減弱。
而《江南》則出現在一年級語文上冊第四單元第3課,在課本的第58頁(如下圖所示),是以重點講讀課文內容出現的,可見地位也相當重要。
那麼,為什麼一年級語文要對《詠鵝》和《江南》做這樣的安排呢?
一、從詩詞內容和傳達的思想情感來看《詠鵝》和《江南》都篇幅短小,內容取材於人們熟知的生活場景,充滿了童趣。而且兩首詩都有地域差別,一個常見於農村,一個常見於江南,雖然不是普遍現象,但對孩子們來說也容易理解,之所以將《江南》做為講讀課,是因為這篇文章可以拓展學生的視野,瞭解中國的大好河山,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大自然,熱愛勞動生活的思想情感。
二、從識字安排來看部編新語文教材相比舊教材一方面加大了識字量,並且更側重對生活中常用字的認知,另一方面按照從易到難的識字規律進行安排,《江南》這首詩中的字不但筆畫簡單,而且在生活中也經常能看到,因此既保證了識字量,也降低了識字的難度。
一年級上冊語文課本中每課安排三四個“我會寫”的字,同時也安排了9-11個“我會認”的字,《江南》一課中“我會認”的字包括“江、南、可、採、蓮、魚、東、西、北”9個字,而如果將《詠鵝》做為講讀課的話,要從中挑選九十個“我會認”的字的話,相對“江南”中的這幾個字而言,不但筆畫多,而且在在生活不常見,會增加識字難度。
三、從兩首詩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來看《江南》選自《漢樂府》,是漢代樂府機關專門從民間採集歌謠或文人的詩配樂而成,一方面因為詩歌源自民間,所以非常有生活氣息,另一方面《漢樂府》是繼《詩經》《楚辭》後興起的一種新詩體,且比《詩經》《楚辭》要好懂得多,是學生了解古人的生活的最有代表意義的詩作。因此,《漢樂府》代表古代勞動人民的文學成就,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不容小覷。
《詠鵝》是被稱為“初唐四傑”之一的詩人駱賓王於七歲時所寫。只代表了個人詩壇上的卓越地位。
四、從兩首詩的運用的藝術手法和小學一年級學生的可模仿性來看在詩壇上,《詠鵝》的藝術手法相當高,比如開篇先聲奪人,調動人的聽覺和視覺,並結合動靜、色彩等,將鵝的形神刻畫的活靈活現,可以說,本詩雖然出自一個七歲孩子童之手,但是歷年來被詩人大加推崇,可見藝術性之高。
《江南》因為出自民間,是勞動人民結合“採蓮”時的情景,來表達人們愉快輕鬆的心情,其言辭和手法均淺顯易懂,不飾雕琢,對於小學一年級的學生來說,《江南》更容易模仿。拉近了詩歌與孩子的認知及模仿的距離。
例如,學了“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這幾句話,我們就可以讓孩子結合生活中鳥在枝頭飛來飛去的場景來模寫成“鳥戲枝葉間,鳥戲枝葉東,鳥戲枝葉西,鳥戲枝葉南,鳥戲枝葉北。”讓孩子體會創作的快樂。
綜上所述,正像部編語文教材的編者們所言,新編語文教材歷時三年,修改了數次才編制而成,對於每一篇文章的選入和編排,都從各個角度進行了細緻的思考,力求既適應學生的學情,又能將中國文化的精髓展現給學生,又能傳達文學作品“立德樹人”的作用。對《詠鵝》和《江南》而言,兩篇小詩都特別適合小學一年級的學生學習,而一篇安排在《語文園地一》的“日積月累”欄目,一篇安排在第三單元第3課作為講讀課出現,都恰恰說明兩首詩的重要性和一年級學生學習的適合性,並不存在誰替代誰的問題。
-
4 # 川南虎1
現在小學版本的內容比以前的複雜多了!不知道是小學生變聰明瞭嗎?還是編輯變聰明呢?有必要把小學生的課本搞那麼複雜嗎?
-
5 # 慧兒150358619
女兒今年上的一年級,當時我也覺得奇怪。覺得《江南》對一年級的孩子是不是有難度了?可孩子學過之後才知道,孩子還都挺喜歡這詩的,覺得生動有趣。再說《鵝》這首詩也是家喻戶曉,很受孩子喜歡,孩子上幼兒園的時候5我們已經教過孩子了,孩子也早就會背了,相對來說江南還比較有新鮮感。孩子們對新的知識更感興趣一些!
-
6 # 剛子80158397
江南,不押韻,讀起來不爽口,啟蒙篇應該選擇意思簡單,讀起來爽口易記的篇目。江南描繪的意境,小孩能想想的到嗎?
-
7 # 梅松樹
我小時候學的第一篇古詩是《畫》,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就像是一個謎語,謎底就是題目。
-
8 # 使用者5345426448549
我認為這個詩換的很一般,雖然現在城市的人很少見著鵝,更很少見著蓮,沒有見過自然談不上更多的想象,還不如用《畫》更能接近現實,用這首詩實在是不好接受,像嚼蠟一般瞭解一下韻律和方位,實在沒意境。
-
9 # 紫澀雨
我記得我一年級學的第一首詩是一去二三里,不是上面兩首,當時課本分兩部分,前面是拼音,然後是課文,第一篇就是一去二三里
-
10 # 江蘇小學教師
《江南》是部編版小學一年級語文上冊的一篇課文,屬於詩歌。
《江南》
江南可採蓮,
蓮葉何田田。
魚戲蓮葉間。
魚戲蓮葉東,
魚戲蓮葉西,
魚戲蓮葉南,
魚戲蓮葉北。
相信大部分朋友們對這首詩歌,並不是特別耳熟能詳。詩歌的大概意思是:江南水鄉又到了採蓮的季節,蓮葉浮出水面,挨挨擠擠,形成美麗的景觀。後五行反覆詠唱,描寫了一幅魚兒圍繞荷葉四面遊動的動人畫面。詩歌的語言簡潔明快,意境優美,非常適合小朋友學習。這也是在當前大語文學習環境下做出的改變。也就是說學生們以後語文很難考100分,國學知識會佔到語文知識的30%。這樣大家也看出了語文學習的大方向。
相反,相信《詠鵝》這首詩大家耳熟能詳。孩子們在幼兒園階段,甚至沒有入學之前就已經會背這首詩,當然對這首詩所表達的意思也一定有所瞭解。
《詠鵝》這首詩在小學一年級的語文課本中被《江南》取代成為小學生學習的第一篇古文。不是說《詠鵝》它不重要,也不是說它的意境不好,或者說不適合一年級的孩子學習。他是非常適合一年級的小朋友學習的。但是因為當前大語文學習環境下,用《江南》作為小學生的第一首啟蒙古典文學,這就要提示,或者警示,我們大家以後在學習語文方面涉獵要廣,要深,要有厚度。這是在打破以往的傳統形式,重新拾起中國文化精髓。
回覆列表
《江南》和《詠鵝》都是很適合一年級學生學習的課文,寓意也很簡單,詩歌表達的情感積極向上,非常適合孩子朗讀和學習,沒有什麼取代之說。置於成為一年級學習的第一首古詩,糾結這種‘地位’毫無意義,兩首詩都很優秀,學習它們沒有必要非分出個先後,只要孩子喜歡就行。
一:《江南》漢樂府
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
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
魚戲蓮葉北。
二:《詠鵝 》唐 · 駱賓王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這兩首詩朗朗上口,生動形象,也好理解,都可以作為一年級孩子的啟蒙詩,沒有必要厚此薄彼,優秀的詩詞有很多,只要孩子喜歡想學多少就學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