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牧漁子
-
2 # HK君1.曹操是法家思想的代表,並不喜歡儒家那一套禪讓的把戲。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在208年時,殺了三國時代的儒家首席代表——55週歲的孔融(153年-208年9月26日),他就是“孔融讓梨”的孔融——孔子直系後裔,建安七子之一。
官渡之戰被曹操打敗的袁紹(?-202年6月28日)也是宣傳儒家思想的重要人物。
曹操從政注重法治,並不按照漢朝的舉孝廉的儒家窠臼來招募人才,因為“舉孝廉,父別居”,儒家的一切人治都會在執行的過程中走樣。
為了廣納天下英才,曹操先後下達了三次著名的招賢令,曹操唯才是舉”!
《三國志》記載,公元210年春,曹操下達了第一招賢令,名曰《求賢令》,“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賢之急時也”。
公元214年下達了第二道招賢令,名曰《敕有司取士勿廢偏短令》,“夫有行之士,未必能進取,進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士有偏短,庸可廢乎?”意思就是哪怕過去有不堪的地方,只要有才,就應該舉薦。
第三道招賢令下達在公元217年,即《舉賢勿拘品行令》,“負汙辱之名,見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國用兵之術;其各舉所知,勿有所遺。”翻譯過來,哪怕是過去行為不端,甚至是不仁不孝的人,只要有帶兵的本領的,都要舉薦,千萬不要遺漏了。
這不仁不孝之人都能在曹操手下為官,這在一向推測“以孝治天下”的漢朝所不曾見的,儒家更是全盤否定曹操,曹操也因此在歷史上一直是梟雄,戲劇中一直是白臉。曹操要是重視儒家思想的話,怎麼會下達這樣的《招賢令》?又怎麼會被近兩千多年的後世儒生視作奸雄、亂臣賊子?
對曹操進行翻案也是近現代以來的事情,因為近代以來,打倒孔家店,批判儒家思想的浪潮興起,曹操也因此成為正面人物。
所以,曹操追求法治,他希望任何有才能的人在他的法治下,能成為一個優秀的人,有用的人。
好的制度,能讓壞人變成好人;壞的制度,能把好人逼成壞人,這就是法治!
所以曹操敢用、能用那些不仁不孝之人!
在210年時,56歲的曹操借退還皇帝加封的陽夏、柘、苦三縣2萬戶百姓的歲俸之名,表明他的本志,為自己作政治辯護。他聲言自己的人生願望原本是“封侯作徵西將軍”,然後題墓道言“漢故徵西將軍曹侯之墓”!
當時,曹操在《述志令》中是這樣描述自己的志向:“今孤言此,若為自大,欲人言盡,故無諱耳。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或者人見孤強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評,言有不遜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齊桓、晉文所以垂稱至今日者,以其兵勢廣大,猶能奉事周室也。《論語》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謂至德矣。……誠恐己離兵為人所禍也。既為子孫計,又己敗則國家傾危,是以不得慕虛名而處實禍,此所不得為也。……然封兼四縣,食戶三萬,何德堪之!江湖未靜,不可讓位;至於邑土,可得而辭。今上還陽夏、柘、苦三縣戶二萬,但食武平萬戶,且以分損謗議,少減孤之責也。”
曹操在《述志令》說得很直白了:我對國家有功。我不會稱帝,沒有我,會有很多人稱帝。現在天下三分,我就是做服事殷的周文王。我不會退位,我一定要抓住權力,我的采邑可以全部不要,但是權力堅決不會放棄,到死都不會放棄!我不會為了虛名而遭受現實的災禍!
3.歷史上有不少人,勸說過曹操稱帝。公元219年十二月,孫權遣使入貢,向曹操稱臣,力勸曹操將漢獻帝取而代之,自己當皇帝。
曹操把孫權的來書給群臣看,笑道:“是兒欲踞吾著爐火上耶!”意思是,孫權這小子,是想把放在爐火上烤啊。
群臣逮住機會,趕緊向曹操勸進。曹操說:“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在曹操看來,哪怕稱帝的時機已經成熟,自己也不當皇帝,寧願像周文王那樣,讓自己的兒子去做皇帝。
第二年,220年,曹操就病逝在洛陽,終年六十六歲。廢除漢獻帝,自己當皇帝,對於曹操來說,不過是易如反掌。但他始終沒有稱帝,對待漢獻帝也很客氣。
前文已經說了,曹操的處事原則就是“不得慕虛名而處實禍”,他已經握有了皇帝的實權,但是他不需要皇帝的名號!
因為皇帝只是虛名而已,之前的袁術就稱帝,但是怎樣?稱帝后不到兩年就敗亡了。
漢獻帝就是皇帝,但是又怎樣?
不照樣被自己挾持著,以領天下諸侯?
稱帝是可以的,但是隻得到了一個虛名,既有違於自己的志向,也會產生更大的人心背離開,招致不必要的道義譴責和政治壓力,有害而無益。
附錄:《讓縣自鳴本志令》
曹操,公元210年
孤始舉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巖穴知名之士,恐為海內人之所見凡愚,欲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譽,使世士明知之;故在濟南,始除殘去穢,平心選舉,違迕諸常侍。以為強豪所忿,恐致家禍,故以病還。
去官之後,年紀尚少,顧視同歲中,年有五十,未名為老。內自圖之,從此卻去二十年,待天下清,乃與同歲中始舉者等耳。故以四時歸鄉里,於譙東五十里築精舍,欲秋夏讀書,冬春射獵,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絕賓客往來之望。然不能得如意。
後徵為都尉,遷典軍校尉,意遂更欲為國家討賊立功,慾望封侯作徵西將軍,然後題墓道言“漢故徵西將軍曹侯之墓”,此其志也。而遭值董卓之難,興舉義兵。是時合兵能多得耳,然常自損,不欲多之;所以然者,多兵意盛,與強敵爭,倘更為禍始。故汴水之戰數千,後還到揚州更募,亦復不過三千人,此其本志有限也。
後領兗州,破降黃巾三十萬眾。又袁術僭號於九江,下皆稱臣,名門曰建號門,衣被皆為天子之制,兩婦預爭為皇后。志計已定,人有勸術使遂即帝位,露布天下,答言“曹公尚在,未可也”。後孤討禽其四將,獲其人眾,遂使術窮亡解沮,發病而死。及至袁紹據河北,兵勢強盛,孤自度勢,實不敵之;但計投死為國,以義滅身,足垂於後。幸而破紹,梟其二子。又劉表自以為宗室),包藏奸心,乍前乍卻,以觀世事,據有當州,孤復定之,遂平天下。身為宰相,人臣之貴已極,意望已過矣。
今孤言此,若為自大,欲人言盡,故無諱耳。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或者人見孤強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評,言有不遜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齊桓、晉文所以垂稱至今日者,以其兵勢廣大,猶能奉事周室也。《論語》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謂至德矣。”夫能以大事小也。昔樂毅走趙,趙王欲與之圖燕。樂毅伏而垂泣,對曰:“臣事昭王,猶事大王;臣若獲戾,放在他國,沒世然後已,不忍謀趙之徒隸,況燕後嗣乎!”胡亥之殺蒙恬也,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孫,積信於秦三世矣;今臣將兵三十餘萬,其勢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義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孤每讀此二人書,未嘗不愴然流涕也。孤祖、父以至孤身,皆當親重之任,可謂見信者矣,以及子桓兄弟,過於三世矣。
孤非徒對諸君說此也,常以語妻妾,皆令深知此意。孤謂之言:“顧我萬年之後,汝曹皆當出嫁,欲令傳道我心,使他人皆知之。”孤此言皆肝鬲之要也。所以勤勤懇懇敘心腹者,見周公有《金縢》之書以自明,恐人不信之故。然欲孤便爾委捐所典兵眾,以還執事,歸就武平侯國,實不可也。何者?誠恐己離兵為人所禍也。既為子孫計,又己敗則國家傾危,是以不得慕虛名而處實禍,此所不得為也。前朝恩封三子為侯,固辭不受,今更欲受之,非欲復以為榮,欲以為外援,為萬安計。
孤聞介推之避晉封,申胥之逃楚賞,未嘗不捨書而嘆,有以自省也。奉國威靈,仗鉞征伐,推弱以克強,處小而禽大。意之所圖,動無違事,心之所慮,何向不濟,遂蕩平天下,不辱主命。可謂天助漢室,非人力也。然封兼四縣,食戶三萬,何德堪之!江湖未靜,不可讓位;至於邑土,可得而辭。今上還陽夏、柘、苦三縣戶二萬,但食武平萬戶,且以分損謗議,少減孤之責也。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
3 # 長安街京兆牧
這個問題我們從四個方面分析他為什麼不弒君自立:
一、不忘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初心
曹操當時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時候實力其實還是很大,只不過是比別人先看到了商機找到了一個潛力股進行投資,投資是有風險的後來也證明了,不過這些風險都被曹老闆集團的人化掉,這筆投資每年都是幾十倍的增長;到了後來曹老闆統一北方後之所以沒有取而代之是因為他還要繼續發揮潛力股的左右,因為當時的狀態大權在握什麼事不還是他說了算,只不過名義上還是漢獻帝再執政,幹掉他得不償失身後還要受人唾罵。
二、三國的局面需要穩定
當時曹老闆只是統一了北方,當時還有另外三個國家虎視眈眈,一旦他殺掉漢獻帝,其他三國都會以勤王的名義群毆他,蠶食他的土地,為什麼說是還有三個國家,蜀地的劉備,東吳的孫十萬,還有遼東的公孫淵,等於是打破了當前勢力的平衡,三面受敵,曹老闆一代梟雄最明白這個帳怎麼算的了。
三、大漢400年對人影響極大
大漢江山時間比較久對民間各種勢力影響極深,包括現在還有些民間習俗還延續著,大家都習慣了一件事突然要改變他的習慣是很難接受的,好比我們幾十年了垃圾都是隨便丟到垃圾桶,現在突然要求你分類,你會覺得抗拒。最明顯的例子就是荀彧了,荀彧後來發現曹老闆不是以前的曹老闆了就要退股,然後就領盒飯了。
四、漢獻帝的黨羽已經剪除殆盡
漢獻帝在最初的時候還是有些班底的,一些老臣和皇親暗地還是支援他,車騎將軍董承、偏將軍王服一直想透過一些手段把曹老闆攆出去或者幹掉,最後還是沒有實現,反而都招來殺身之禍,這樣的皇帝根本對他照成任何威脅;另外劉家的後代能有勢力的基本上也沒有了,剩下漢獻帝的兒子還小在這樣的環境下注定長大不會有太大的出息。
以上四點分析曹老闆可以高枕無憂還可以落個身後的好名聲,如果殺掉獻帝讓各方勢力看到自己這麼難看的吃相,到後來會得不償失沒必要給自己找麻煩。
-
4 # 谷老師
這個問題問的有點兒技術問題。應該問“曹操如果當時直接廢除漢獻帝,自立為帝,會有問題嗎”?因為曹操晚年被封為魏王,王都是鄴城(今河北臨漳)禮儀,威權與皇帝沒什麼兩樣。
曹操一直到死都沒有稱帝,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還有幾股割據勢力沒有剷除,這是曹操稱帝的外部威脅。一旦曹操稱帝,孫權,劉備必然以維護漢獻帝的正統地位為旗幟,號召天下人討伐曹操。這樣曹操就會有一位伸張正義的漢丞相變為廢掉漢獻帝的篡逆者,天下豪傑就會群起而攻之,中原地區就會陷入混亂。袁術稱帝迅速敗亡的悲劇就有可能重演,這是曹操不願意看到的。關羽失荊州以後,孫權給曹操寫了一封信,勸曹操稱帝。曹操說:“這是孫權想把我放到火爐上烤”,這番話就是曹操心裡的真實寫照。
第二,曹操集團內部意見不一致,也使曹操稱帝的想法得往後拖一拖。當曹操想當為王的時候,荀彧明確表示反對,荀彧是曹操的第一謀士,擔任侍中尚書令,也就是皇宮內部的秘書長。荀彧出身於王族,懷有濃厚的忠君情結,一心想匡扶漢室,像荀彧一樣的忠於漢家的人,無論是朝中大臣,還是曹操集團內部,人數一定不少。曹操還需要等待他們的思想轉變。
第三,曹操一生以統一為目標,以復興漢室為號召,多次標榜自己對漢朝的忠心。晚年篡漢稱帝,無論是對部下,還是對老百姓,都是沒法交代的。他相信許邵對自己的評價“子定國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也”。他想用自己一生的奮鬥,為子孫後代創造永遠的幸福。
第四,從戰略實際來看,自官渡之戰以後,北方經歷了十幾年的穩定,經濟發展,人口緩慢增加,曹操也不願意由於自己稱帝而導致天下大亂,破壞北方的穩定,從而最終影響全國的統一。
-
5 # 北疆同心聊歷史
試回答本題:假如曹操在尚未掃平河北袁紹、南方劉表、孫策(孫權)及割據於西部的馬騰父子等群雄的情況下,就冒然纂漢自立的話,就不是有沒有問題這麼簡單了,而是會被群雄一擁而上,群起而滅之。
為什麼呢?原因就在於:曹操的真實力量,是不足以對其他梟雄構成碾壓之優勢的!曹操之所以能夠橫行無忌於海內,所倚仗的不正是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政治優勢嗎?
我們都知道,儘管在東漢末年漢獻帝已經失去了一切權力,已經成了一個傀儡。然而由於形勢需要,各方勢力仍然是承認名義上的漢朝為正統之所在。只有維繫住這個局面,天下諸侯才會有所約束!曹操也才能夠借用漢獻帝的名義,以漢相之尊發號施令,佂討“不臣”。
可是一旦曹操奪了漢獻帝的位子,滅亡了名義上的漢朝。那麼維繫了天下暫時平衡的條件也就不具備了——屆時不僅天下將大亂,而且各方梟雄更會以曹操是篡漢賊臣為藉口,聯合起來一齊討伐之!以曹操一己之力與整個天下對抗,取勝的希望不大!
試想,當年十八路諸侯討董卓之時,縱以董卓之強,不也敗在了眾叛親離之下了嗎?以後更有袁術稱帝,引起天下人的共討伐,因此而敗亡。以曹操的政治智慧與戰略眼光,他又怎麼會捨棄漢獻帝這塊招牌,轉而在條件尚未成熟的情況下建國稱帝呢?那豈不是將自己置於烈火炙烤嗎!所以曹操絕不會做出那樣幼稚的決定!
-
6 # 林夕傑巖
漢獻帝再怎麼無能,他還是穩居皇位,接受百姓們的朝拜。剛開始袁紹弟弟袁術憑藉自己兵力強大馬匹也比較多,就自己稱為皇帝,然而天下所有將領都沒把他當成皇帝,也沒有承認他所立帝王是合法的。袁術本人驕橫暴虐,置人民於水火。民眾對他很不滿,最終被曹操擊敗吐血而死。天子尚在,妄自稱帝的袁術遭遇各方人馬的口誅筆伐,袁家差點被扣上亂臣賊子的大帽子。曹操自己非常聰明能幹,不論做什麼事都很有卓識與遠見,透過自己才華,見到漢獻帝時會以禮相待,本來經得到魏王職務,不想成為大家背後議論的人。眾口悠悠,曹操很是忌憚,但是內在的野心卻沒有因此消除。
操當時雖然沒有公然稱帝,但是皇帝的各種權利他都擁有。他上書的時候不用稱臣子,也不用跪拜。用皇家的禮儀祭祀天地,還能釋出詔令。而且曹操還讓皇帝對他相當感恩,在別的人馬侵佔國庫的時候,是曹操救了皇帝,還對他格外尊敬。曹操名魏王,行皇權,無人可擋。
-
7 # 小小小百科全書
曹操這個人實際上是比較矛盾的一個人。從最初的想要匡扶漢室,再到最後“挾天子以令諸侯”。曹操究竟經歷了什麼?要知道在董卓亂漢之時,天下大亂,各路軍閥們只顧著自己爭權奪利。只有曹操回鄉招兵買馬然後號召天下諸侯起兵剷除董卓。從除董事件來看。當時唯一一個忠心漢室的人就只剩下曹操。這也是為什麼後來荀彧會投靠曹操的原因。因為荀彧是一個忠心漢室的死忠粉。荀彧為了復興漢室只能選擇一個心向漢室的諸侯輔助。 後來隨著漢室權柄不斷喪失,各路軍閥爭權奪利。以及漢室的威望降低了谷底。曹操開始對漢室不抱以希望了。從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可以看出曹操開始想要當一個權臣了。直到曹操擊敗袁紹一統北方之後。此時曹操如果篡漢自立為帝也是理所當然的。畢竟大漢的天下曹操已經佔了一半。曹操有足夠的底氣稱帝自立。但曹操沒有那麼去做。反而曹操對眾臣表示“若天意在我,願為文王”意思就是說如果老天要我曹氏建立一個王朝。那麼就讓我的兒子去做吧。我做一個周文王類的人物就可以了 從這裡可以看出,曹操是不願意背上篡漢之名的。 而且曹操在衣帶詔事件後殺了董皇后,後來又把自己的數個女兒嫁給了漢獻帝。這對於曹操來說是完全沒必要的。除了說曹操心有愧疚想彌補漢獻帝之外再沒有其他的說法了。而且曹操也從他稱公之事上看出了曹魏陣營中忠漢分子還是非常多的。別人暫且不說,就說荀彧的反對就讓曹操足夠心驚了。要知道曹操的基業離不開荀彧的幫助。而荀彧在曹操稱公之事上如此激烈的反對也讓曹操重新正視了自己勢力內部的忠漢勢力的影響。所以曹操也不願意冒險稱帝自立。就怕引起內部消耗分裂。 當然瞭如果曹操像袁術一樣鬼迷心竅就是想要稱帝自立,也並不是不可能。以曹操當時的權柄還是很容易做到的。但顯然曹操並沒有篡漢的心思。也沒有篡漢的打算。這也是曹操和袁術最大的區別。曹操可以控制自己的野心和慾望。而袁術顯然就是志大才疏的型別。
-
8 # 無拓先生
1.挾天子以令諸侯,每次可以說出師有名,獻帝可是當時曹操最大政治籌碼。如果廢獻帝便會失去這個出師有名的政治籌碼。
2.曹操旗下有一大部分的人都是為了匡扶漢室而去輔助曹操,而且這部分都是東漢勢力最大計程車大夫極集團,要是曹操廢了漢帝便會內部人心大亂,而且會得罪勢力極大的東漢士大夫極大,很可能倒戈到劉備伐曹。
3.雖然佔據北方大部分地區,勢力很大,但是實際上面還有遼東的公孫家族,烏丸等等勢力還曹操後面。還有袁紹的一些殘餘勢力。再加上曹操看到袁術稱帝后被各路諸侯群而攻之,只有稱王就變成內憂外患。
-
9 # Z先生評說歷史
完全沒有問題,可關鍵是,我們並不能只是簡單的從《三國演義》之中來看曹操的為人,真實的曹操會是什麼樣的呢?
曹操在世人面前的形象通常以“挾天子以令諸侯”的面目出現,《三國演義》也有意把曹操刻畫成一個奸雄模樣。然而,他除了懷有經世之才以外,仍然保留了自己為臣的最後一絲顏面。
曹操直接把漢獻帝廢掉,自立為王會有什麼問題?設想一:激起民怨,引起各路諸侯討伐。我覺得這一點並不會發生,因為當年董卓挾持著漢獻帝,就已經引起了各路諸侯的討伐,而曹操同樣的行為卻沒有引起相同的結果,證明根源根本不在漢獻帝身上,所以就算曹操廢掉了漢獻帝,依然不會面臨如同董卓一般的麻煩!設想二:手下群臣和謀士倒戈,曹魏政權垮臺。這種情況依然不過出現,雖然曹操是以丞相的身份來開拓自己的勢力和地盤,但明眼人都知道漢獻帝只是一個擺設,他們也都明白自己實際上已經是曹操的人了,根本不存在曹操廢了漢獻帝,就會和曹操反目成仇,當然也不能完全說沒有這樣的朝臣,但我敢說,就算有那也絕對是極少數。所以說,曹操廢掉漢獻帝自立為王,肯定會有問題,但不會對“三國”的走勢有根本上的影響。
更為重要的是,我認為曹操之所以不廢掉漢獻帝,其不願的主觀願望大於不能的客觀現實!
-
10 # 青史回聲
如果曹操直接廢除漢獻帝,自立為帝,那他就不是曹操了,而是袁術。
袁術的下場,想必大家都清楚。自以為獲得了傳國玉璽,就能夠稱帝,愚不可及!難道他忘了當年的孫堅了嗎?孫堅偶然在洛陽獲得傳國玉璽,就據為己有,最後被袁紹袁術所知,袁氏兄弟便告訴了荊州劉表,在孫堅回江東的路上,對他進行埋伏,最後孫堅重傷身亡,江東孫家在那段時間是一蹶不振,連孫策都寄人籬下。
而且話說回來了,這傳國玉璽,還是孫策為了向袁術借兵平定江東,而獻給袁術的。這袁術難道不知?所以袁術這廝也不會走到最後,必將在群雄逐鹿的過程中走向滅亡。
反觀曹操,他就用了“另外一招”:挾天子以令諸侯。這步棋走得十分精妙。我本人不稱帝,但漢帝在我手裡,我就等於擁有了最高的名義,畢竟當時的天下名義上還是屬於大漢的天下。雖然漢室傾頹,但各路諸侯還是以漢帝為尊,在明面上還是不敢取而代之,只有袁術這個“蠢貨”自以為得到了傳國玉璽,就得到了整個天下,還是那句話:愚不可及!
如果曹操學袁術,直接廢了漢獻帝,自立為帝,那不是自己打自己臉嗎?那他之前為何還要迎漢獻帝入許昌呢?很明顯,就是借皇帝的名義,平定天下,這個大義還是要有的。
不過話說回來,即使最後平定了天下,曹操也不會在他有生之年廢了漢獻帝的這個任務會交給他下一代。至於曹操,因為畢竟是漢臣,行了廢帝一事,和昔日董卓又有何區別?
曹操已經佔據北方大部分地區,勢力很大,一直挾天子以令諸侯,當時如果他直接自立為王,北方應該沒問題,劉備孫權不服,但是還是一直在討伐。他距離天子就一步之遙,為什麼不直接自立
回覆列表
曹操到死都沒有廢掉漢獻帝,這不能說明曹操沒有不臣之心,而恰恰反映了他的聰明之處。
一、曹操對廢漢心有餘悸當年董卓挾持漢帝遷都長安,天下諸侯共往討之。整個過程曹操都參與了,並且是骨幹量之一。那個時代,打著救皇帝的旗號討伐逆臣,能籠絡到天下百姓和各方勢力的支援,而曹操正式在這種情況下發展壯大的。曹操籠絡到的力量也都是在這個旗號下統一到一起的,其實對於曹操來說,如果自己要廢除漢帝,能不能得到滿朝文武的支援,他心裡還是比較忐忑的。
歷史上家臣篡天子之位的先例都沒有什麼好結果。自東周開始,周天子已經沒有實權,失去了對諸侯的控制,但周王亦然做了500多年天子之位,雖然最終成亂世,但無人敢以天子自居。秦末,趙高亂政,殺天子秦二世胡亥,封子嬰秦王,想把天子之位留給自己,最終亦被誅殺。西漢末年,王莽篡政,最終失敗後背上了千古罵名。曹操的地位和想法和這些歷史上的權臣是一樣一樣的,對於廢除漢帝自立的這步棋,他一直心有餘悸。
二、曹操不廢除漢獻帝也是政治上的需要東漢末年的局勢相當複雜,天下四分五裂。曹操是個有大志向的領袖,志在結束亂局,一統天下。而他手中有一張別人都沒有的好牌,就是漢獻帝。漢獻帝雖然沒有實權,但從封建社會最基本的道德倫理上講,他是天子,擁有上天賦予的地位和權力。曹操假漢獻帝之名對諸侯詔安、討伐都是正統法令,反而是讓對手非常被動。雖說有不少對手也會打著皇帝的旗號討伐“曹賊”,但號召力早已大打折扣。客觀上已經讓對手的同盟軍變得最少。天下尚未統一,曹操怎麼會輕易放棄手裡的這個“王炸”。
196年,也就是建安元年,時任兗州刺史的曹操迎接漢獻帝入駐洛陽,但不久之後馬上遷都許昌。這不但反映了但是曹操軍事力量的不成熟,同時也反映了曹操對於朝中大臣忠於漢還是忠於曹的擔憂。漢獻帝賜曹操節鉞,自此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時代開始了。但這個時代,曹操所有的政令都是打著漢獻帝的旗號。即便南下討伐孫權,追擊劉備也都不是曹操以自己的名義。
三、曹操知道漢家天下已經大勢已去,曹家天下已經逐步成熟,沒有必要急著廢帝。“挾天子令諸侯”這步棋曹操考慮的很全面,不僅僅是在朝中考慮佈局,他把棋子都佈局到了漢獻帝的家裡。為了控制漢獻帝,曹操把自己的三個女兒都嫁給了漢獻帝,不久廢掉了伏皇后,讓自己的女兒曹節登上皇后之位。這從一定程度上也避免了外戚掌權與之為敵。到這個地步,漢獻帝除了擁有作為皇帝的名分之外,甚至沒有了作為皇帝的尊嚴。
對於朝中文武,到底是忠於漢,還是忠於曹方面,在曹操的手段下,都潛移默化地發生著改變。曹操作為一代梟雄,深知兩者是此消彼長的關係。隨著時間的推移,漢帝的影響力正在逐步削弱,曹操的影響力正在逐步增加。故而不急於一時,謀大局者方能得天下。
曹操如果自立為王,也能做得了這個皇帝。但不會那麼順利,造成的是天下反曹聯盟更容易形成,朝中局勢更容易動盪,甚至攻守易型都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