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自知者明

    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各家學說都有集大成者!我比較喜歡老子,老子著道德經!講道講德!道是德的載體,德是道的表現!

  • 2 # 勤志服知

    毛主席。

    毛澤東主席既是堅定的革命者,又是浪漫的詩人。在其恢宏壯闊的革命人生中,毛主席寫下了很多膾炙人口的詩篇佳作。從韶山沖那麼一個閉塞的地方,能夠領導華人民實現解放,毛主席是天縱之才。這在毛主席還是少年時便已經有所預示。

    少年毛澤東在讀私塾的時候,總喜歡看一些先生不認可的“閒書”,或者到周圍的山上摘毛栗子等野果。有一天,毛主席趁著先生外出,又跑到山上去摘野果子。不巧先生提前回來,發現調皮的毛澤東跑得沒了蹤影,非常地生氣。於是,毛主席回到私塾,看到的是先生鐵青的臉。先生決定先文後武,指著天井命主席賦詩一首。寫得好可以免於處罰,寫得不好少不了吃“竹筍炒肉”。時年13歲的毛主席應聲作了一首《吟天井》:

    天井四四方,周圍是高牆。

    清清見卵石,小魚囿中央。

    只喝井裡水,永遠養不長。

    “只喝井裡水,永遠養不長。”少年毛澤東就有這樣的才學、見識和魄力

    在生活上,毛主席真正做到了“儉以修身”。毛主席非常喜歡吃紅燒肉,但在他一生之中,只有一次提出來要吃碗紅燒肉。那是在1947年,西北野戰軍在沙家店打了個大勝仗,扭轉了陝北戰局,西北野戰軍進入了戰略反攻階段。三天兩夜沒閤眼的毛澤東終於長吁了一口氣。他對衛士長李銀橋說,“這幾天用腦太厲害,幫我搞碗紅燒肉,要肥的,補補腦子。”這也是毛主席一生中唯一一次提出生活上的要求。

    在解放後的三年困難時期,毛主席曾一年都沒吃過肉,並因此營養不良而導致全身浮腫。很難想象一個大國的元首竟會營養不良。

    金錢、美女或者生活上的瑣事,都是毛主席所不屑一顧的。這樣的初心在他年輕時便已經形成,毛主席對採訪他的斯諾說:“除了不談女人——普遍在這時期的青年的生活中極為重要——以外,我和同伴連日常生活中的瑣事也是不談的。記得有一次在一個青年的家裡,他和我談起‘買肉’的事情,並且當面叫傭人來和他商量,叫他去買。我動怒了,以後就不和他來往。我和朋友只談大事,只談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事!”

    毛主席的智慧給了我很多的啟迪,指引我不斷前行。

  • 3 # 痴語呢喃1988

    不同年齡段不一樣吧。很小年紀的時候看《楚漢驕雄》,覺得項羽是大英雄,只有像他那樣才能成為一個頂天立地的男子漢;稍微大了點之後,發現不是人人都可以成為英雄,更多的人只是一個普通人,就沒有像以前那樣崇拜他了。

    從小到大語文課本上一直都有古詩詞,詩詞學多了以後發現無論是詩人還是詞人,他們中的大多數只擅長一種型別,唯獨一人與眾不同,就是蘇軾。詩和詞,豪放派還是婉約派,都是信手拈來;之後更是發現他不僅僅會詩詞,書法和繪畫也是一絕。

    對一個人越好奇越想去了解,但是很多人去深入瞭解過後就會發現不過如此;可是蘇軾不一樣,對他越瞭解只會更加喜歡,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一個寶藏男孩。無論男女,對一個人喜歡都是始於顏值,陷於才華,忠於人品。蘇軾的顏我是看不到了,可是後面兩步我卻落實了;總結就是蘇軾的才華所驚豔,人品所折服。

    但這樣的人雖然難得可歷史上總該有些吧,為什麼獨崇拜蘇軾呢?這就跟蘇軾的經歷有關了,蘇軾宦海沉浮幾十年,升砭次數數不過來,常常還沒到赴任的地方,新的聖旨就來了。我最最最欣賞的就是:歷經滄桑後的蘇軾面對升砭一直都是寵辱不驚,尤其是被貶謫後的達觀態度,那種面對挫折時的自我安慰不是阿Q精神,而是一種樂天知命。這種態度多次助我走出困境,繼續迎接人生的挑戰。

    如果說哪個歷史人物對我影響最大?毋庸置疑就是蘇軾!如果問我最喜歡的歷史人物是誰?毫無疑問也是蘇軾!如果想問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不用懷疑還是蘇軾!

  • 4 # 副班長看世界

    王陽明

    在明朝200多年的歷史中,能人名士輩出,但如果要評出最牛人物,相信大多數人都會選擇王陽明。

    王陽明創立心學,啟蒙了華人的心智,梁啟超認為王陽明是“百世之師”。

    更牛的是,王陽明竟然還是一個兵法大師,是明朝唯一一個文人立功封伯進侯的,“終明之世,文臣用兵制勝,未有如守仁者也”,連號稱日本軍神的海軍大將東鄉平八郎也是王陽明的鐵粉,一生俯首王陽明。

    具文武之全才,闡聖賢之絕學,明朝獨此一例!

    王陽明雖是進士出身,但他的功業大多是與武功有關。

    1517年,王陽明在兵部尚書王瓊的舉薦下受命巡撫南、贛、汀、漳等地,帶兵蕩平當地土匪,小試牛刀,初露鋒芒。

    1519年,寧王朱宸濠在江西南昌發動叛亂。王陽明先是施疑兵計,穩住寧王大軍留在南昌,而後雙方大軍決戰於鄱陽湖。此戰,王陽明抓住寧王大軍鐵索連舟的弱點,用火攻的方式燒燬寧王大營,上演了一出明朝“赤壁之戰”,寧王朱宸濠被生擒,王陽明也一戰成名,被封為建安伯。

    嘉靖六年,在家守喪的王陽明被起復,奉命前往廣西處理岑氏土司問題。王陽明十一月抵達廣西,先是採取“以撫不以剿”的策略收服思田當地叛軍,而後又巧襲斷藤峽,破八寨,到次年7月即平定叛亂。令人惋惜的是,回師途中王陽明肺病加重,病逝於南安舟中。一代聖賢,就此離世。

    縱觀王陽明一生,平南贛,擒寧王,撫思田,襲斷藤峽,破八寨,可謂戰無不勝,功勳累累。但明末西洋火炮專家孫元化認為,這些功業不過只是展現了王陽明軍事才能的一部分。

    偶從通家弟生生氏案頭,見《武經》一編,不覺踴躍神動,輒展而閱之,則王文成公所手批而胡襄懋公參閱者也。大都以我說書,不以書繩我;借書揣事,亦不就書泥書;提綱潔要,洞玄悉微,真可衙官孫、吳而奴隸司馬諸人者矣。因思文成當年,討逆藩,平劇寇,功名蓋天地,智略冠三軍,不過出此編之緒餘而小試之耳。

    所謂《武經》,指《孫子》、《吳子》、《司馬法》、《李衛公問對》、《尉繚子》、《三略》、《六韜》等七部兵書,又稱《武經七書》。宋代以後,《武經七書》成為武舉考試的基本教材,王陽明雖是科舉出身,但因喜愛軍事,也曾認真研讀並評註此書。

    孫元化在讀完王陽明所評註的《武經》以後,認為王陽明的軍事才能和謀略不在古代的軍神孫武、吳起之下,當年平定寧王之亂、蕩平南贛、廣西土匪,不過只是牛刀小試。

    以一己之力,拔亂反正,力挽狂瀾,尚不過只是其軍事才能冰山一角的展示,那王陽明軍事才能的上限在哪裡?不得而知!難怪曾國藩、左宗棠等人都將王陽明視為偶像,並學習其帶兵打仗之法。

    看到這,可能有些朋友就奇怪了,王陽明不是進士出身嗎,而後又痴迷悟道,鑽研哲學,怎麼打仗也這麼厲害?這問題說來也不復雜。

    王陽明青年時代起就對軍事充滿了興趣,早年王陽明“慕聖學”,希望自己著書立說,成就聖賢之道,在嘗試“宋儒格物之學”失敗後,而後改“就辭章之學”。

    26歲時,又開始學習兵法,“留情武事,凡兵家秘書,莫不精究”。王陽明對軍事的熱愛,絲毫不下於今天痴迷遊戲的少男少女,“每遇賓宴,嘗聚果核列陣勢為戲”,每次大型聚會都要與親友演練軍陣。他還曾經出遊居庸關,思考如何抵禦蒙古人。

    文人談兵的傳統自宋代以來便在慢慢形成,宋代文人中,參與軍事而成名者,如辛棄疾、陸游、葉適者,不乏其人。

    明人愛談宋,自然也沾染上宋代文人好談兵的傳統。有明一朝,始終面臨著嚴峻的軍事壓力,如明初的北元、英宗朝土木之變、中期的東南倭患,王陽明早年出居庸關,也是為了思考如何抵禦北蒙。

    在這種憂患意識的驅使下,明代文人始終保持著對軍事的熱情,如錢謙益與柳如是洞房時,二人仍以軍事為談資,“洞房清夜秋燈裡,共檢莊周說劍篇”。而於謙、張居正等名臣,也都有兵書著作遺世。

    但與王陽明相比,他們缺少了實際作戰的經驗,只是空讀兵書的臆想。而王陽明的軍事思想,則是他在剿匪平亂過程中不斷吸收和批判以往兵書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孫元化評價王陽明“大都以我說書,不以書繩我;借書揣事,亦不就書泥書”,即是此意。

    早年酷愛軍事,遍讀兵書,為官後又有機會參與指揮戰爭,加上王陽明的天賦和其深邃的哲學思想,結合起來造就了文武雙全的一代奇人。

    隆慶繼位後,重新對王陽明的功績進行了評定,在券文中寫道:“兩間正氣,一代偉人,具撥亂反正之才,展救世安民之略,功高不賞”。

    王陽明本一介書生,卻生於亂世,給了他施展才華的機會,又因朝廷的爭鬥,令其無法高高於朝堂之上,只能輾轉各地,討逆安民。這是王陽明的不幸,也是他的大幸。正因苦難,才有了“龍場悟道”,也才磨練出了擅長詭道的軍事大家。

  • 5 # 筆下點史

    要說喜歡以及對我影響最大的人物,當選周總理,從懂事就已知的“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到“十里長街送總理”。

    年少不知愁滋味,少年時候覺得周總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是否有點過於誇大,但是隨著越來越大,越發的明白總理的那種情懷,生為中華人,就為中華鞠躬盡瘁的理念。

    周總理影響之做事態度

    在周總理的心中,似乎生命已經跟革命合為一體了,對於生命以及革命的理解超出了所有人的預知。

    晚年的周總理跟自己的夫人講過這麼一句話:“我會珍惜我的生命,但是我會更加珍惜革命事業,就讓我為革命事業燃燒我的生命吧。”

    或許在周總理的世界中,自己的生命無非就是革命事業的一把火,只要讓革命事業能夠更加的一帆風順,即便將自己的性命放進去燃燒也是值得的。

    古往今來,又有多少人能夠將自己的生命燃燒,只為國家的革命奮鬥,細想終歸是鳳毛麟角的。

    周總理的在萬隆會議上的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那種堅毅和寧折不彎的眼神,深深觸動著每個國民的心;在美日對中國對立的時候,依然促成建交,殫精竭慮毫不為過。

    睿智、儒雅、博古通今或許是對周總理最好的評價,對於做事的態度以及熱情,依舊是每個華人需要學習的方向。

    周總理影響之做人的姿態

    周總理是跑毛主席住處最勤快的一個人,他深知大事小事,都應該向毛主席彙報,並且提出了一句古往今來的至理名言,即:“外交無小事,邦交無兒戲”。

    在周總理的世界中,毛主席就是他的最佳搭檔,一個人的精力終歸是有限的,所以什麼事情都和毛主席多多溝通,沒有一點總理的架子,有的只是一顆為國為民的心。

    天馬山就要亮了,周總理走出人民大會堂,他又為國家和人民熬夜工作了一晚上。在周總理剛剛要上車回去休息的時候,看見一個清潔工人已經出來工作了。周總理忙走過去,握住工人的手道:“同志,你辛苦了,我向人民表達對你的感謝。”

    可以說,“高調做事,低調做人”這一原則,被周總理在日常事務的處理中表現的淋漓盡致;談判桌上堅定的眼神,遇人揮手打招呼以及笑容,還有眯成一條線的眼睛,教會了我一生應該如何做人做事的道理。

    結語:中華需要這樣的總理

    歷史是應該被銘記,偉人是要被尊敬以及仰望的,我們一定要記住周總理為國為民的態度,一定不能忘卻周總理對國家所做的貢獻。

    小學讀到這麼一段課文,叫《十里長街送總理》,小時候不知道那種情懷,長大了才明白。

    天灰濛濛的,又陰又冷。 長安街兩旁的人行道上擠滿了男女老少。 路那樣長,人那樣多,向東望不見頭,向西望不見尾。……人們還是面向靈車開去的方向,靜靜地站著,站著,好像在等待周總理回來。

    這段文字好像是歷歷在目,當初送您的十里長街,如今已經成十里繁榮,您是否能夠欣慰。

    小時候讀到課文時候還問老師:“周總理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為什麼這麼多人在等待周總理?周總理以後還會不會回來。”

    老師說了這麼一句話:“周總理是我們國家的頂樑柱,是我們國家精神脊樑,他一定會回來的,你現在還不懂,等你長大了你就知道了。”

    多希望總理能夠看到如今的盛世模樣,多希望總理能看到,祖國今天的模樣。

    願這盛世,如您所願;願年輕吾輩,不負所盼。

    以此文,懷念總理,一生最大影響的人。

  • 6 # 使用者7002040830761

    毛主席不但改變中國而且還改變了世界,1949年以前全世界各國沒有海岸線,都是公海,美國英國法國海軍開著軍艦到處耀武揚威,解放後毛主席見外國軍艦不經中國同意擅自開進家門口來毛主席當即指示用大炮轟,嚇得英國海軍夾著尾把跑了,這就是毛主席的膽略,後來毛主席放眼世界大膽提出設海岸線,多少呢,毛主席說中國海岸線長設12海里,美國聽後氣炸了,又怕毛主席不敢惹中國,後來全世界各國按毛主席的決策設海岸線,直到今天世界各國還是按當年毛主席的構想設計自己國家的內海和海岸線,試想如果不是毛主席當年洞察秋毫大膽的提出會有今天改革開放的成果嗎,全世界只有我們的偉人毛主席才有這種大公無私不畏艱難險阻的英雄氣魂,毛主席在國際上都有很高的威望,深受全世界人民的愛戴,

  • 7 # 常省身

    毛主席,是對我影響最大的一個人。毛主席,把馬列主義,這一強大的思維工具,跟我們深厚的中華文化進行了實事求是的聯絡,發生了奇妙的化學反應,開闢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道路。他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求真務實的強大本領和藝術,像一盞明燈,一直在指引著我。

    建國後我們進行了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探索和實踐,雖然有了一些彎路,但結合了這些經驗教訓,從毛澤東思想上生髮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不斷指引著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走向深入,全面深刻地影響著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乃至人生。乃至我們現在廣受尊敬的華為任先生,也一直在案頭擺一部毛選,常翻常看,給自己以思想的指引和啟迪。對於我更是如此,有時腦子不清楚或者浮躁的時候,讀一讀《矛盾論》和《實踐論》這兩篇,可以幫助自己重新回到思考的原點,充分地去看各方面實際,分析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讓自己更加接近事情的本質。

  • 8 # 不知天高地厚lxj

    毛主席、周總理的偉大政治抱負、高尚的品德和人格魅力、強烈民族感和愛民之心,從我開始懂事至今已70年來一直影響著我,我永遠永遠是兩位偉人的忠實粉絲。

  • 9 # 豈因成敗論英雄

    我喜歡歷史上的每一位人物,不管他們是好的,還是壞的,都很可愛。因為他們也曾和你我一樣,生活在我們腳下的這塊故土上。這塊故土不僅有他們的魂,更有我們的根。正是因為他們,我們才有了歷史,才有了傳承,才有了我們五千年的華夏文明史。

    但論到歷史上最喜歡的歷史人物,也許有很多,如果非要挑出一個最喜歡的,那隻能是項羽。君不見連歷史上一向清高,作為歷史上為數不多的著名女詞人李清照都對項羽讚賞有加:“生當為人傑,死亦作鬼雄。”誰不願生當為人傑?死也去做鬼雄?只有這樣,不管是陽間和陰間,才不會白走一遭。

    李清照雖然是一個很有才華的才女,但她更是作為一個女性的角度去看待問題,去看待項羽,所以自然視角更獨特,更具有說服力。正是因為項羽身上具有的獨特魅力,所以李清照才會為項羽寫下這千古名句。

    另外還有歷史上鼎鼎大名的太史公司馬遷為項羽作本紀。項羽是劉邦的政敵,劉邦不僅是漢朝的開國皇帝,更是漢武帝的曾祖父。太史公不畏皇權,甘願冒著得罪雄才大略的一代雄主漢武帝,甘願冒著生命危險為項羽作本紀,不僅僅是因為項羽的勇武,更因為項羽那傳奇的一生,還有項羽他那不可憾動的歷史地位,因為歷史上,必須有項羽那濃重的一筆。

    項羽雖沒稱皇帝,但勝似皇帝,試問歷史上不是皇帝而太史公司馬遷為之作本紀的,除了項羽,歷史上還有誰能有這份獨一無二的榮耀?

    項羽雖然最終失敗了,因為他實在太過耀眼,太過鋒芒畢露。以至於耀眼到刺瞎了上天的眼睛。也許項羽敗在他的“勇”上面,因為他太勇武了,勇武到已經天下無敵,但偏偏又喜歡與天下為敵,以一已之力而力挑天下。

    也許項羽太自負了,在鴻門宴沒殺掉他競爭天下的唯一對手劉邦。也許項羽是君子,君子不可能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而不擇手段。而他的政敵劉邦則恰恰是相反,為了自己的天下,親爹親兒子都可以不要,而這恰恰又是成功的必要條件,因為只有捨得失去,才可能會擁有。這也許是項羽的無奈,這也許是上天對項羽的一種懲罰,因為項羽實在太過耀眼了,遮住了上天的光茫。

    上天不可能讓一個人太完美,因為太完美了,上天也會妒忌,也會生氣。所以世上不可能有完美的人和事情。項羽失敗了,項羽只是敗給了他自已,因為他不會像劉邦那樣為了達到目的而不擇手段。項羽寧願自刎,寧願失敗,寧願放棄心愛的人,寧願獨自一個人面對四十萬大軍的包圍,也不可以放下他的尊嚴。

    因為他天生是一個王者,就像一頭受了傷的雄獅,雖然已經到了生命的最後時刻,但雄獅永遠不會向一群圍著他的豺狼低頭。項羽天生有一股傲氣,就算失敗了,仍然是一個頂天立地的大丈夫,一個不可能被打敗的勇者,一個不可能被戰勝的王者。

    項羽雖然失敗了,但他仍不失為一位偉大的英雄。就像一塊美玉,如果純潔無暇,只會在天上,如果在凡間,只會讓人望而卻步。凡間註定不會完美,就算完美,上天也會讓這塊美玉缺了一角或有瑕疵,只有這樣,才會是凡間,才屬於凡間。

    項羽就像這塊被上天遺棄的美玉,所以註定是不完美的,也是註定要失敗,被上天遺棄。所以我們作為二千多年後的後人,除了對項羽感到惋惜,感到上天的不公平,剩下的,也只能是嘆息了。

    每當提到項羽,我腦海中總會有這樣一幅畫面。一抹殘陽,狼煙四起,震耳欲聾的喊殺叫罵聲混雜著哭聲嘆氣聲響徹山谷。一個高大的身影下,四周的空地已經是血流成河,屍體早已經堆積如山,遍地殘甲斷駑。鮮血染透了一個人的盔甲,只見那一人一騎,在突兀的天地間,迎著刺骨的寒風,毫無畏懼的望向蒼穹...

    英雄末路,一路悲歌。每當人們提到項羽,總會為他力能扛鼎,為他那破釜沉舟,為他那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英雄氣概所震撼。每當人們提到項羽,總會為他的虞姬啊虞姬若奈何的愁悵而肝腸寸斷。

    也許只有英雄末路才更讓人難以釋懷,更讓人觸動。“羽之神勇,千古無二。”我也想借用李晚芳先生這兩句作為對項羽的最後評價,這也許是歷史上對項羽最中肯的評價。項羽生為一代人傑,死亦為一代鬼雄,前後有兩位相差五六百年的才女對他作如此高的評價,亦足以快慰平生了。

  • 10 # 剛芳358

    歷史上,第一位影響我的偉大人物是毛主席,至今仍是他老人家言行舉止和他的思想精神及他的文武全才高瞻遠矚為人民服務,等等,一切與一切,都在以他為榜樣,向他爺爺學習與致敬!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喬碧蘿打算改名復播,再發神級PS自拍圖,網友們看完直接吐槽,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