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三禾日72
-
2 # 福鼎妙逸茶者
個人認為:《蘭亭序》之所以好,前人總結為“飄若浮雲,矯若驚龍”,“文而不華,質而不野”等,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是用筆美。綜觀全篇,無論橫豎點撇折捺勾,達到用筆使鋒的極致,筆法剛柔相濟,線條變化靈活,令人歎服魏晉書法之美。
二是點畫精到。注重提按頓挫,筆筆到位。同一點畫變化多端。
三是重字的處理。凡重複字,各自寫法有異。如“懷”、“變”等,而多達二十幾個的“之”字,千姿百態,各盡其妙。顯示王羲之深厚書學與書法創造智慧之強大。
四是字的結構美。欹正開合,活潑生動。觀其全篇每字,個個如有生命,彷彿魏晉賢士或坐或臥,或行或舞。
五是章法美。全篇疏密有致,揮灑自如,點畫、行間相呼應,典雅、飄逸、瀟灑,給人“名士自風流”的高雅藝術享受。
六是作品全面而充分表現出“魏晉風流”情致。魏晉名士倡導玄學,喜清談,放縱形骸,喜遊山水,形成千古獨有的超然玄遠、卓然不群的名士風采,為後世文人為景仰追慕。
我每臨一次《蘭亭序》,都深為歎服,痴迷其中。中國有此號稱“天下第一行書”神品,我輩幸甚!
供參考。
-
3 # 我的大石畫
王羲之的《蘭亭序》是一篇草稿,當時王羲之與一眾文人雅士匯聚蘭亭,玩了一種當時文人雅士非常喜歡玩的遊戲“曲水流觴”,就是把盛滿酒的酒杯,放在彎彎曲曲的溪水中,讓酒杯順流而下,在誰的面前停下,誰就要賦詩一首。
大家當時肯定是玩的非常嗨皮,詩也寫了很多了,決定做成詩集留念,大家提議讓王羲之為詩集寫一篇《敘》。王羲之此時也正值酒至微醺,心情舒暢,於是提筆一氣呵成,文如春風細雨,字如行雲流水,洋洋灑灑,其間有幾處修改的地方,也被臨摹者保留了下來,真跡我們是見不到了,不過大家一致認為馮承素摹本是最接近原作的,因為他用的是雙鉤添墨的方法,最大程度保留了原作的風貌。
當時王羲之是在半醉的狀態下寫下的《蘭亭序》,正是無意間把作者最巔峰的書寫狀態發揮出來了,事後王羲之也非常滿意,本想再仔細謄寫正本,可是反覆寫了幾篇都達不到那個效果了,就是那篇修修改改的草稿,成就了“天下第一行書”的美譽,通篇敘文一共有二十一個“之”字,形態各異,沒有一個重樣的,充分體現了王羲之對文字高超的駕馭能力,至今無人能夠超越,王羲之就是中國書法史上的珠穆朗瑪峰。
-
4 # 書屋的誕生
昨天,我對這個問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查閱了網上有關《蘭亭序》的資訊,還查看了藏書《美的歷程》魏晉部分。
也結合了,正在閱讀的朗貝爾的《飛鳥記》,進行了思考。
《飛鳥記》我讀到幾篇,就感覺寫得真好。
作者把鳥觀察和研究地細緻入微,所以他寫出來鳥,是寫出了他理解的人的各種形態。
《蘭亭序》書法,會是怎樣的一種創造?
在沒有看到真跡的情況下,我們仍可以透過流傳下來的所有資訊,彷彿能看到人們久久傳頌的真跡似的。
這就是《蘭亭序》的傳奇之美!
王羲之的《蘭亭序》好就好在這裡。
它不同於虛無的傳奇,它確實存在,在歷史的長河。
如他在《蘭亭序》中抒發的慨嘆,生命短暫,透過創造,後人總能體會到前人所體會到的。
在蘭亭,王羲之的書法創造力達到了頂峰,他在與世界以及時空對話,他瞭望過我們。
以上是我的小小的感悟。
-
5 # 華夏筆都—鵬譽軒筆莊
鵬譽軒筆莊認為:《蘭亭序》妙手偶成,雄視古今,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
《蘭亭序》:用筆隨心所欲而萬法俱備,點畫凌空蓄勢,落紙極變化之能事,如全文有2O多個之字,都極盡變化,沒有雷同。
《蘭亭序》:全篇節奏自然和美,有如天成,點畫之間,字字之間,行行之間,呼應顧盼有情,生機靈動,盡顯晉人蕭散自然之風神。
《蘭亭序》:章法富有韻律,展卷讓人有春風拂面的感覺。是中國書法歷史上聲名最為顯赫,影響最為深遠的書跡。自唐宋以來,習行書者,必臨《蘭亭序》,有的書家終身臨習不輟。鵬譽軒筆認為,《蘭亭序》作為行書第一經典的地位是不可取代的!
-
6 # 曹溪印軾
雨慈原創| 生逢魏晉談羲之(一)——王羲之的生命底色 感謝《悟空問答》讓我回答這個非常難回答的問題。我想結合自己從2016年開始撰寫的學習筆記《生逢魏晉》,以及2017年親自去往山東臨沂王羲之故里探訪的經歷,再根據自己臨摹書寫《蘭亭集序》的心得,以寫一篇論文的心態來回答——“王羲之的《蘭亭序》為什麼好?”
審視王羲之,要有梳理歷史的理性目光
看懂王羲之,要有廣袤高遠的宇宙視角
理解王羲之,要有文以載道計程車人擔當
體會王羲之,要有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
思考王羲之,要有悲天憫人的東方智慧
欣賞王羲之,要有尚真尚韻的審美素養
說得有點抽象,其實就是如此。要了解一個人就要回到他生命的底色中尋找答案——他活在什麼樣的歷史時代,他有什麼樣的生命經歷,他有什麼樣的文化背景,他有什麼樣的藝術結構,他有什麼樣的價值取向,他有什麼樣的思想構成……
【魏晉南北朝歷史背景】
魏晉南北朝(220年~589年),又稱三國兩晉十六國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的350年中只有一段大一統(西晉)而餘下朝代替換很快並有多國並存的一個大動盪的時代。
這個時期從公元220年曹丕稱帝到公元589年隋朝滅南朝陳而統一中國,共369年。可分為:
三國時期(曹魏、 蜀漢與東吳並立)、 西晉時期、 東晉時期、 十六國時期、 南北朝時期( 南朝與北朝對立時期,共150年),以及位於中國南部,全部建都在建康(孫吳時為建業,即今天的南京)的東吳、東晉、劉宋、南齊、南梁、南陳等六個國家又統稱為六朝。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政權更迭最頻繁的時期。這一時期中國文化在大動盪的背景之上呈現出掙脫藩籬,鮮活靈動的蓬勃力量:玄學的興起、道教的勃興、佛教的輸入傳播、波斯及希臘文化的流入、建安風骨、竹林七賢、魏晉風度、桃花源記……
但是,長達370年的割據混戰,家國離亂,生靈塗炭,生死旦夕,又讓生逢魏晉的每一個人都活在死亡的陰影之中。遷逝滄桑一直壓在魏晉士人的心頭,揮之不去,無可逃避……
我們講述的主人公王羲之就生活在公元303年—361年的東晉時代。
要了解王羲之,就要先回到他身上士人的本色,也就是他的核心價值中去。
何為士?
士,西周禮制的最後一等貴族,周以後的第一等庶民。擁有濟世之心的知識群體。
士無常主無常君,一個最自由的群體,卻有著最強的社會擔當。
子貢曾向孔子提出“何如斯可謂之士矣”,也就是什麼叫做士的問題。
孔子回答說:“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論語·子路》)
這句答話中,既表明了“士”的官吏身分,同時也指出了作為一名“士”的最基本條件和責任:一是要“行己有恥”,即要以道德上的羞恥心來規範自己的行為。二是要“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即在才能上要能完成國君所交給的任務。前者是對士的道德品質方面的要求,後者則是對士的實際辦事才能方面的要求。而這兩方面的統一,則是一名合格計程車。
在道家的眼中,道無為、天地無為,人亦無為,但儒家卻有著天道無為,人有為的觀點。孔子就是一個 “知其不可而為之”的人。
據《論語》 記載:有一天,子路因錯過時間進不來城,只好在城門口蹲了一夜。第二天一早,城門官問起他是誰,子路說自己是孔子的學生。城門官一聽馬上說:“哦!孔子啊,就是那個明知道事情做不成而還是要去做的孔子嗎?”
孔子所處的春秋時代禮壞樂崩,天下大亂。孔子在《論語 微子》中說道:
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
一一就是說,如果天下有道,我孔丘也就不用出來做事了。正是因為現在天下亂了,社會出現了問題,所以我們才要挺身而出。
這是什麼?這就是儒家的社會責任感,為了盡一個士人的責任和義務。
士人和君子與庶民和小人最本質的區別在於:士人和君子是有人生價值的。既然有了人生價值就要去實現,那,如何實現呢?
按照孔子的儒家思想,有兩條路:一是做官、二是做學問。兩者之中最佳的選擇就是,既做官又做學問——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這是士人與君子的最佳選擇。
儒家思想對中國士人的影響是巨大的。
王羲之,生於永嘉南渡、東晉建立之前的西晉太安二年(公元303年),出生地是琅琊國臨沂縣都鄉南仁裡(今山東省臨沂市蘭山區北)。
漢以來,正是豪強地主階層——門閥士族的發展時期,琅琊王氏得以從普通計程車人的身份強大成為門閥士族。
門閥士族是地主階級中的一個特權階層。它萌生於後漢,形成於魏晉。曹丕為代漢作準備而推行的九品中正制,後來逐漸成為世家官僚壟斷選舉的工具。為了取得世家官僚的支援,司馬氏對他們採取籠絡和放縱的政策。司馬炎建國後,繼續實行這一政策。因而出現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公門有公,卿門有卿”的局面,形成了典型的門閥政治。
王羲之的父親王曠,在晉惠帝永康元年(公元300年)時,官拜侍中,供職於京都洛陽。這一年五月,趙王司馬倫等不滿先皇后賈后的擅政,起兵將賈后誅殺。翌年四月, “八王之亂”爆發。
當時的琅琊王為司馬睿。睿的母親夏侯太妃,是王曠的姨母。王曠極其自然地站在琅琊王司馬睿的立場上,為其謀慮長遠。那時王曠的另兩位堂兄弟王導、王敦都在琅琊王司馬睿麾下效力。出於為司馬王朝的存亡著想、為琅琊王氏的生生不息著想,王曠大膽勸說琅琊王司馬睿迴避北方之亂而渡過長江到南方去創立基業。
這個極富遠見卓識的提議,被王導和王敦所認同,也很快地被琅琊王司馬睿所採納。司馬睿極有分寸地向晉懷帝司馬熾表達了移鎮建鄴的願望。司馬熾面對北方各處戰亂頻起,亦有心鞏固南方,便下詔以司馬睿為安東將軍都督揚州、江南諸軍,節鎮建鄴。
這一年九月,司馬睿抵達建鄴,整個中原地區的北方名門望族和精英,以及政府機構、官員、甚至士族家中的傭人和雞鴨牛馬都被帶過了長江。琅琊王氏,在族長王導的率領下舉族南遷。
這一年,王羲之才5歲。他跟隨著父親王曠、母親衛氏,和兄長籍之,行進在龐大的南遷隊伍中,涉淮河,渡長江,奔建鄴(後更名為建康,今南京)。
公元317年,司馬睿在建康重建晉室,史稱東晉。由於對司馬政權的大力支援和艱苦經營,琅琊王氏被司馬睿稱為“第一望族”,並欲與之平分天下,王氏勢力最大時候,朝中官員75%以上是王家的或者與王家相關的人,史稱“王與馬,共天下”。
門閥士族擁有特權並與庶族保持著嚴格界限。政治上,他們累世做職閒望重的高官;經濟上,按官品佔有大量土地和勞動人口,並且不向國家納租服役;社會地位高人一等,不與無特權的庶族(又稱寒門)聯婚和同乘共坐。為了保護自己的特權,他們特別注意門第。他們壟斷政治,排斥庶族寒門。庶族即使做官以後,依然受到士族的歧視。至於那些不願巴結士族的庶族地主,便一生沉滯,永無晉升的希望。
東晉士族與皇權的共治,是一種在特定條件下出現的皇權政治的狀態。東晉近百年的門閥政治中,曾經居於權力中心計程車族只有幾家。其中潁川庾氏受桓溫誅戮;譙郡桓氏在桓玄敗後死絕;太原王氏世稱華胄,它的兩支也都在政爭中覆滅。只有琅琊王氏和陳郡謝氏,在長時間的複雜衝突中,家族發展得以延綿久長,直到南朝之末。至隋唐,琅琊王氏則伴隨著門閥士族制度逐漸由高峰到消亡。但是到了科考制度完全取代門閥制度之後的宋代,“琅琊王氏”又逐漸適應了“政治規則”,從而重新回到了主流政壇。
這便是王羲之顯赫的門閥士族背景。這一切,才是王羲之的生命底色。
以上就是我關於“王羲之的《蘭亭序》為什麼好?”回答的第一部分——王羲之的生命底色。
審視王羲之,要有梳理歷史的理性目光
看懂王羲之,要有廣袤高遠的宇宙視角
理解王羲之,要有文以載道計程車人擔當
體會王羲之,要有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
思考王羲之,要有悲天憫人的東方智慧
欣賞王羲之,要有尚真尚韻的審美素養
-
7 # 一生是少年
書聖的《蘭亭序》文美,字美,神美,被歷代書家所讚譽,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其八面出鋒的行書令人驚歎。
-
8 # 華國師
飄若鳳
遊若龍
歎為觀止
引為神品
-
9 # 科學思維探索者
當一個美女,大多數男人看了都心動,你就沒必要再問:她美在哪裡?
-
10 # 酒氣茶香
《蘭亭序》為東晉王義之所作,其字如行雲流水,如曉風明月,暢人心懷,其文抑揚頓挫,文字工整,實為晉魏之精華,有先賢之風骨。真是天下一大奇文,稱為天下第一行書名負其實,可惜現在看到的只是慕本,無福一睹真跡
-
11 # 桔子162372187
他的點就有幾十種,橫就有十幾種,變化多端,不呆板。
-
12 # 春雨無眠
王羲之《蘭亭序》唐太宗李世民稱之為天下第一帖、梁武帝蕭衍稱王羲之書法為:龍跳天門、虎臥鳯榻……晉人王羲之書法開創了書法藝術美學的先河即第一高峰即今天后人而不及而不存跨越也……
-
13 # 看透古今
《蘭亭序》好就好在變化之中能守正。作者是以寫正書的心態去寫行書的,儘管有些字多變,但始終都保留著楷書的格局。比如,之字,每個之字都有不同的變化。但都沒有拋棄正書的骨骼和精髓。
-
14 # 使用者老陝50626243979
這麼說吧,剛開始學寫字,先臨帖,寫一段時間總覺的很盲然。思考中的疑問,為什麼要這麼寫。
這時就找一些理論上的書籍,學結構。也就是把各種偏旁部首,初步寫的有點字形,但要把它們對接起來,還需要很遠的路要走。
到這時候再把一些各有特長的名人字帖,拿來練習分辨它們的優點,這是一段很長的距離。
也許今天的,和明天的看法不一樣,審美觀難以定調。經常性把一幅作品寫出各種特長。在此關健的環節,根據本人的經驗,就是臨帖蘭亭序。
它會把你帶進改變各種不合理的境界,寫出合乎自己性格,又有大眾觀點的作品。
-
15 # 李行子
王羲之《蘭亭序》,為什麼那麼好?一是詞語句意好,二是書法好。這裡只談書法為什麼好?從書法的筆法上看,是按照書法筆法逗轉規律,即五個點的運轉規律,寫的《蘭亭序》,而且創造了天下第一行書,至今無人超越,特別是“永“字的第一筆點的寫法和“惠風和暢"的暢的第一筆豎的寫法,創造了天下第一筆,天下一絕,奇趣無窮,奧妙無底,可欲不可求,書法用筆之精典。從字字結體規律上看,更是書法的韻律結合之美,其美醉人呀,幾乎完美之致,開劈了書法的法是什麼,書法的書韻是什麼,奠定了書法的書意是什麼!揭示了書法應該遵循的自然規律是什麼!充分體現自身的書法的氣和韻,氣韻如何合一的書寫漢字的書法氣場胸懷,從中可以悟其書道,悟其書理,悟其書法的法,給後人啟迪,學習之法,定其之規,經典書法。
-
16 # 使用者絕地蒼狼
蘭亭序好嗎?餘並不覺得。現今之蘭亭傳本無一真跡,即便是馮承素本亦顯軟媚。對照右軍之尺櫝手札包括集字聖教不難看出端的。相比之下餘更喜顏魯公之祭姪文稿。
-
17 # 佛理書法
蘭亭序之精典,是一語道不盡的,多寫多讀慢慢體會。
回覆列表
東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天朗氣清,惠風和暢,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人,在山陰蘭亭流觴飲酒,賦詩唱和。王羲之面對良辰美景、高朋摯友,用蠶繭紙、鼠須筆,乘興寫下了一篇序文——《蘭亭序》。其原文:
永和九年,歲在癸(guǐ)醜,暮春之初,會於會(kuài)稽(jī)山陰之蘭亭,修禊(xì)事也。群賢畢至,少長(zhǎng)鹹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shāng)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絃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shèng),所以(遊目騁(chěng)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夫(fú)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 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雖趣(qū)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zàn)得於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每覽昔人興 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jiē dào),不能喻之於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shāng)為妄作。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f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
《蘭亭序》中記敘蘭亭周圍山水之美和聚會的歡樂之情,抒發作者好景不長,生死無常的感慨。法帖相傳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結構、筆法都很完美,是他不惑之年的得意之作。
《蘭亭序》結體欹側多姿,錯落有致,千變萬化,曲盡其態,用筆以中鋒立骨,側筆取妍,有時藏蘊含蓄,有時鋒芒畢露。帖中二十個“之”字皆別具姿態,寫法個個不同,或平穩舒展,或藏鋒收斂,或端正如楷,或流利飛動,達到了多樣與統一的藝術效果。在用筆上,看似無法而萬法皆備。
個人分析:這些“之”字為什麼寫得別具姿態,除了精湛的筆法和多姿的結體外,還與其人名和信仰有關。他們家不避之字。王羲之的兒子玄之、凝之、徽之、操之、獻之;孫子楨之、靜之。上述人為什麼不避家諱?這裡藏著個大秘密,與西漢張良有關的秘密。王羲之一輩人名有“之”字的12個,子侄輩有“之”22個,孫輩12個,曾孫13個,玄孫9個,五世孫4個……陳寅恪說這些人所以不避諱是因為都是天師道成員,這個“之”是暗號、徽章。常常接觸“之”字,經常書寫自己和兒子的名字,這個“之”字書寫頻率高,顯然熟能生巧。
以下從用筆、結體、形象、章法、神韻和器具(筆墨紙)、自然環境、精神狀態及序文思想境界、書法藝術風格等方面分別加以品評。
用筆上,遒美勁健,無論橫、豎、點、撇、鉤、折、捺,極盡用筆使鋒之妙。起筆變化多端,收筆露藏有別、隨心所欲、收放自如,渾然天成。
橫畫,則有露鋒、帶鋒、垂頭、下挑、上挑、並列等,如“一、所、春、興、其”等字。
豎畫,或懸針、或作玉筋、或墜露,或斜、或弧、或帶鉤、或曲頭、或雙杈出鋒,或並列,如“年、作、情、曲、暢”等字。
點畫,有斜點、出鋒點、曲頭點、平點、長點,帶頭點、左右點、上下點、兩點水、三點水、橫三點、帶右點,如“宇、次、亦、茂、絲”等字;
其撇,有斜撇、直撇、短撇、平撇、長曲撇、弧撇、回鋒撇、帶鉤撇、曲頭撇、並列撇等;
捺,有斜捺、平捺、回鋒捺、帶鉤捺、長點捺、隼(音損)尾捺等。如“如“少、盛、及、夫、癸”等字;
其挑,或短或長,或短或連。如“地、和、暫、或、雖”等字;
其折,有橫折、豎折、斜折、折處或方或圓。如“日、世、醜、至、為”等字;
其鉤,有豎鉤、豎彎鉤、斜鉤、橫鉤、右彎鉤、圓曲鉤、橫折鉤、左平鉤、回鋒減鉤。如“九、事、內、盛、殊”等字。
結體智慧富足,變化多端。不僅異字異構,而且重字別構。二十個“之”無一雷同,獨具風韻;還有“事、為、以、所、欣、仰、其、暢、不、今、攬、懷、興、後”等重字,別出心裁,自成妙構。結體搖曳多姿:或左顧右盼,或虛實相生,或俯仰相應,或疏密有致,或收放相間,或開合有度,或奇正錯落而不失重心,或避讓有度而不失和諧。
324字,每一個字都是一個鮮活的生命形象。
有筋有骨、有血有肉,各有秉性、神態、鳳儀:
“足、盛、老、感、系、仰、矣、後”等字氣宇軒昂;
“由、每、至、和、室、宙、目”等字含蓄內斂;
“流、情、類、臨、視、與”等字率性奔放;
“在、觀、隨、昔、懷、寄”等字儀態嚴整;
“惓、情、俯、仰”等字醉眼朦朧;
或坐、或臥、或行、或走:如“亦”似跋山涉水,“少”如嫦娥奔月,“騁”如風馳電掣,“為”似醉酒而倚,趕集似的“趣”、“及”、“不”等;
或舞、或歌:如 “感”、“俛”等字彷彿引吭高歌,“足、暢、以”等字恰似巾飄帶舞。
王羲之的字給人以豐富的想象,韻味無窮。其字態不僅擬人,亦可狀物。如“事”的前幾筆似纏樹的千年枯藤,“與、絲、無”等字的絞結纏繞,“盛”字的飛簷翹角,“右”字的堅如磐石,“幽”字含苞欲放,“以”字飄若浮雲,“將、也、於、猶、跡、所、逰、茂、風”等字矯若驚龍等等,不勝列舉。尺幅之內,可謂是姿態萬千,眾相畢現。
章法上,行氣貫通,疏密得當,虛實相生。一字之內,筆畫間血脈相連,映帶連綿。有的字筆斷而意連。字型變化多端:疏密、大小、長短、粗細、濃淡、乾溼、遠近、向背、虛實、顧盼、錯落、肥瘦、方圓、偃仰、正奇、起伏等千變萬化,風光旖旎,令人目不暇接,又有強烈的節律感。同時行氣貫通:行氣是指承繼上字之末,啟迪下字之首,首尾連線,脈絡通達,隨勢應變,一氣呵成。而一行字之首尾以及行與行之間的安排也疏密得當,虛實結合。布白採取縱有行、橫無列,行款緊湊、首尾呼應的方式。每行的疏密大致相等,偶有略松略緊之處。行行長短配合,錯落有致。結構極盡變化,不求平正,強調欹側,不求對稱,強調揖讓,不求均衡,強調對比。
從頭至尾,筆意顧盼,朝向偃仰,疏朗通透,形斷意連,氣韻生動,風神瀟灑。明末董其昌在《畫禪室隨筆》中說:“右軍《蘭亭序》章法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帶而生,或大或小,隨手所出,皆入法則,所以為神品也。”
但是,總體來看,其書法不激不厲,平和自然,遒美健秀。即使“放浪形骸”這幾個字,也寫得中規中矩,合於法度。世人常用曹植的《洛神賦》中:“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彷彿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颻兮若流風之迴雪。”一句來讚美王羲之的書法之美。
這種風格與王羲之信奉道教有很大的關係。王氏家族是東晉時最有代表的文化士族。從上到下,奉信五斗米道。《潛夫論》記載:“因氏王氏,其後子孫,世喜養性、神仙之術。”他將修道和書法藝術相互契合,相得益彰,因而產生了具大的藝術魅力。
書法美,除了書家高超的技術因素外,還應與書家當時的精神狀態、自然環境以及所用器具(文房四寶)的質地、效能有關。
唐孫過庭《書譜》裡提出了書法“五乖五合”之說:“神怡務閒,一合也;感惠徇知,二合也;時和氣潤,三合也;紙墨相發,四合也;偶然欲書,五合也。心遽體留,一乖也;意違勢屈,二乖也;風燥日炎,三乖也;紙墨不稱,四乖也;情怠手闌,五乖也。乖合之際,優劣互差。得時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若五乖同萃,思遏手蒙;五合交臻,神融筆暢。” 意思是說:書家在同一個時期作書,有合與不合,(也就是得勢不得勢、順手不順手的區別,這與本人當時的心情思緒、氣候環境頗有關係。)合則流暢雋秀,不合則凋零流落,簡略說其緣由,各有五種情況:精神愉悅、事務閒靜為一合;感人恩惠、酬答知己為二合;時令溫和、氣候宜人為三合;紙墨俱佳、相互映發為四合;偶然興烈、靈動欲書為五合。(與此相反,)神不守舍、雜務纏身為一不合;違反己願、迫於情勢為二不合;烈日燥風、炎熱氣悶為三不合;紙墨不協、器不稱手為四不合;神情疲憊、臂腕乏力為五不合。合與不合,書法表現優劣差別很大。天時適宜不如工具應手,得到好的工具不如舒暢的心情。如果五種不合同時聚攏,就會思路閉塞,運筆懵懂;如果五合一齊俱備,則能神情交融,筆調暢達。流暢時無所不適,滯留時茫然無從。
考察王羲之蘭亭聚會時的“五乖五合”情況,完全符合“五合”,沒有“五乖”。
當時,他召集志同道合的好友級家族弟子聚會,飲酒、作詩,不是“神怡務閒” 、“感惠徇知”嗎?此其一合、二合也;
三月春天,“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 ,又逢“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不是“時和氣潤”嗎?此三合也;
紙為蠶繭紙,筆為鼠須筆,墨澤鮮豔,這不是“紙墨相發”——“四合”嗎?
此時、此地、此景,此人、此物、此情,天才的王羲之又乘著酒酣之際,不“書興大發”嗎?五合也。
可謂萬千情狀交匯於一點,猶如神助,寫下了卓絕千古的“天下第一行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