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君權神授是西方的特點,中國人不信神而通道,哪裡存在君權神授呢?董仲舒的天人感應說根本不存在神。天就是道嘛。造反的都說要替天行道。可見根本沒有君權神授一說。
11
回覆列表
  • 1 # 最愛秋月1

    這傢伙就是閹割大漢民族血性的罪人,後世的程朱之流更是把儒家思想發揮到極致。後期的大明朝不缺大儒,可惜被小小的化外野人給滅國了,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儒家何其虛偽。

  • 2 # 天涯半痴

    首先了解一下,君權,是皇權,開始於始皇帝,最經典的是後世帝王一直尋找的傳國玉璽,上面有一句話,叫做“受命於天,即壽永昌”君權神受是從始皇就開始了,什麼時候輪到他了?

  • 3 # 滄浪之水3066

    儒家為啥能盛行至今,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它的一切論調都是在倡導尊卑等級並以此達到保護皇權的目的,為皇權的世襲以及權利的繼承站臺,正所謂“一人得道 雞犬升天”。

  • 4 # 馬寶良14正大光明

    那、佛教。都被後來這些。學佛學把路子走叉了。當做迷信。學、什麼摸頂、辦適事、那個佛教。上一點兒都沒有。那個就像現在。學校裡面教學似的。別的方面都都是妖言惑眾、賴佛吃飯。所以你一定要看明白。只有是在那坐著講經的。下邊很多聽眾。在那裡聽經。這個你還要看?他講的和書上。註解。是不是想通。連書都不一樣。這個書是那出的?是不是正品?最關鍵的、是要看清這個。若不然就把你看邪了、

  • 5 # 夏哲修

    儒家創始人孔子的主張是:仁、克己復禮、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而董仲舒主張天人感應,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他認為王權如有違天意,則天將示警。天子若一意孤行,則上天將會把天子稱王的天意轉移到下一個天意所屬的人身上,這與基督教神學家提出的君權神聖(因神授而神聖)很類似。至於罷黜百家,更與儒家思想背道而馳。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學術只是希望脫穎而出,並沒想到要罷黜百家而某一家獨尊。

  • 6 # 滄桑短笛

    一、合則留,不合則去

    百家雖然側重不同,推崇的治國方式不同,但百家的主流人物,絕大多數都是士子。曾經有殷實的家庭、讀書識字;但或因非嫡出、或因家道中落、或因戰亂失國等等,一群有學識的人,卻只有白身,再無背景和權勢。這就是春秋戰國時期特有的一個階層“士子”。

    士子中傑出者,有自己的治國理念、或者說治理能力。治國主張被君王認可,或者得到某君王的治國政策適合自己的治國理念,就在該國任官、理事。若治國主張不被君王認可,君王的治國政策也不適合自己的治國哦理念,任憑高官厚祿,也絕不在該國任官、理事。這種風尚被後世稱之為“合則留,不合則去”。

    眾所周知,漢朝從劉邦建國到漢武帝繼位,一直沒有治國思想、治國理論。所謂崇尚黃老,只是皇族自己的崇尚,並未確定為國策。其中根本判定標準,就是沒有“合則留,不合則去”的事發生。作為對比,秦國接受商鞅法治派理論、商鞅任大良造,開服理政是“合則留,不合則去”;南韓接受申不害術治派理論,在南韓任丞相,支援變法、治國,同樣是“合則留,不合則去”。

    二、董仲舒天人三策

    至漢武帝,漢朝向全國徵召治國思想、治國理論。當時的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向漢武帝劉徹自薦。漢武帝自然要進一步瞭解董仲舒、儒家理論。漢武帝VS董仲舒相互試探、相互討價還價的整個過程,史成三問三答、儒家稱之為“天人三策”。在《漢書-董仲舒傳》中有詳細的記載了漢武帝VS董仲舒的三問三答的具體內容。涉及君權神授的核心是兩個段落。

    1、【原文】【臣聞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天下之人同心歸之,若歸父母,故天瑞應誠而至。《書》曰“白魚入於王舟,有火復於王屋,流為烏”,此蓋受命之符也。周公曰“復哉復哉”,孔子曰“德不孤,必有鄰”,皆積善累德之效也。及至後世,淫佚衰微,不能統理群生,諸侯背畔,殘賤良民以爭壤土,廢德教而任刑罰。刑罰不中,則生邪氣;邪氣積於下,怨惡畜於上。上下不和,則陰陽繆盭而嬌孽生矣。此災異所緣而起也。】

    【白話翻譯】臣聽說受到天的尊重,天使他得到天下而成為王的人,必定有人力做不到而自然達到的事情,這就是王者承受天命的憑證。天下的人都同心歸順他,就像歸順父母一樣,所以天感應到誠意,祥瑞就出現了。《尚書》中說: “白魚跳進王乘坐的船裹,有火覆蓋著王屋,變成了烏鴉。”這就是承受天命的憑證啊。周公說:“應得善報呀!應得善報呀!”孔子說:“有德的人決不會孤立,一定會得到幫助。”這都是積善累德的效果啊。可是到了後世,君主淫逸奢侈,道德衰微,不能治理人民,諸侯背叛他,殺害良民,爭奪土地,廢棄道德教化,濫用刑罰。刑罰使用不適當,就產生了邪氣;邪氣聚積在下面,怨惡聚集在上面,上下不和,就會陰陽錯亂,妖孽滋生。造就是災害怪異發生的原因。

    2、【原文】【臣聞命者天之令也,性者生之質也,情者人之慾也。或夭或壽,或仁或鄙,陶冶而成之,不能粹美,有治亂之所在,故不齊也。孔子曰:“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故堯、舜行德則民仁壽,桀、紂行暴則民鄙夭。未上之化下,下之從上,猶泥之在鈞,唯甄者之所為,猶金之在熔,唯冶者之所鑄。“綏之斯倈,動之斯和”,此之謂也。】

    【白話翻譯】臣聽說,命就是天的命令,性就是生來的本質,情就是人的慾望。有的人夭折,有的人長壽,有的人仁慈,有的人卑鄙,好比造瓦鑄金,不可能都是純粹美好的,由於社會治、亂的影響,所以人的壽命、品行是不一致的。孔子說:“君子的德行像風,小人的德行像草,風向哪邊吹,草就向哪邊倒。”所以堯、舜實行德政,人民就仁慈長壽;桀紂肆行暴虐,人民就貪鄙天亡。在上的人君教化在下的人民,下面的人民服從在上的人君,好像泥土放在模型裹,聽憑陶匠的加工;也好像金屬放在容器裹,聽憑冶匠的鑄造。《論語》中說:“使人民安定,人民就來歸順,使人民得到鼓舞,人民就會同心協力。”說的就是這樣的意思。

    三、文字獄VS儒家

    臭民昭著的、儒家恨的咬牙切齒的文字獄,發明於漢朝。雖然不是漢武帝,但漢武帝對董仲舒,同樣如訓狗一般。高興就扔根骨頭,不高興就提刀殺儒。

    “君權神授”、“天人感應”、“天子”,是董仲舒的的理論。這套理論,無恥的解決了漢朝立國的合理性、合法性問題。漢武帝很喜歡,於是就接受了。但是,漢武帝卻閹割了儒家,“克己復禮”、“仁政治國”的儒家政治理想被封殺。漢武帝也是打發了董仲舒,把董仲舒發配到江都易王劉非哪裡任國相。漢朝實際上是分封制和郡縣制傻傻分不清,易王劉非實際上相當於春秋時期的諸侯國王,但權利卻被大大的打了折扣,更接近於現代的省長。易王劉非的國相,是丞相、還是師爺,大家自己猜吧。董仲舒在地方任職,事實上被趕出漢朝廟堂,是不爭的事實。

    跟春秋戰國時期的“士子”相比,董仲舒顯然非常失望。於是,借宮中兩次失火的由頭,董仲舒再次動用了“天人感應”理論:失火是天意,“仁政不施”的結果。漢武帝聽說後,直接定董仲舒為死罪。雖然最後赦免了,但董仲舒丟官罷爵,做回教書匠,直到死亡。

    由此可見,漢武帝對董仲舒,實際上像使喚寵物一般。既沒有重用、也毫無尊重。

    四、為統治者服務

    後世儒家總拿“為統治者服務”說事。實際上,孔子、孟子終身都在祈求“為統治者服務”,只是沒有統治者看得上、孔孟被普遍拋棄而已。董仲舒雖然被漢武帝接受了,(承上)但卻既沒重用、也無尊重。遠離漢朝廟堂,當了十年的地方官,就被打回原形,當教書匠了。是漢武帝太絕情嘛?我認為不是。是董仲舒太無恥。

    “君權神授”、“天人感應”、“天子”是什麼鬼?現代人一目瞭然。董仲舒的這些理論,純屬胡說八道。純屬為迎合統治者,不惜胡編亂造,沒有文化人的骨氣,沒有春秋戰國“合則留不合則去”計程車子風尚,甚至連普通人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底線都穿越了。

    董仲舒,無恥之尤。

  • 7 # 香茗史館

    董仲舒所提出的“儒家思想”,是以孔子的儒家學說為核心,與宗教天道觀和陰陽、五行學說結合起來,吸收法家、道家、陰陽家思想,從而建立起的一個新的思想體系。在董仲舒建立的思想中,的確是存在君權神授觀點的,最典型的就是董仲舒提出的“天意”、“天志”概念,以及“天人相與”理論。

    在董仲舒的理論中,他認為天和人間是相通的,天是有著自己的意志的,其實最高的人格神,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最高主宰。天按照自己的面目創造了人,因此人應該按照天的意志來做事。董仲舒認為,“道之大原出於天”,自然、人事都受制於天。在這套理論中,董仲舒將陰陽與四時相匹配,將四時說成是“天之志也”。其次,將五行說成是“天之秩序”,並將五行與五方、四時相匹配。

    在這套理論的基礎下,董仲舒在《春秋繁露·順命》中提出了“君權神授”的觀點,“故德侔天地者,皇天佑而子之,號稱天子”。也就是說,他認為皇帝是天的兒子,是奉天之命來統治人世的,而因為天是天地萬物的主宰,所以人民應該絕對服從於“天子”。

    這種理論強調了軍權的天然合理性和神聖不可侵犯性,此後歷朝歷代,上至君王實行統治,下至百姓造反起義,無不假託天命,自稱“替天行道”或“奉天承運”,而君王們為了證明自己是天子,總會製造出各種各樣的“祥瑞”或者“奇蹟”,從而證明自己與普通人的不同。

    至於“君權神授”,不過是對這種思想的一種統稱罷了,其實你將其稱為“君權天授”也是可以的。

  • 8 # 愛易理愛國客家人乙乙

    後世的儒生在寫孔子的一生和身世,明顯對孔子一生無功名官職,看不起孔子。這是後來的儒生的觀念。對孔子不敬之心已存在。也就是否定孔子的思想。後面的儒家已經不是孔子的弟子了。

  • 9 # 屈建雲397

    請你們別在想盡一切辦法再上到針尖上跳舞了好嗎?

    能提出這樣的問題來,你肯定還是想繼續深入的探討儒家思想的精髓所在。難道不是嗎?

    難道你不覺得(你)這樣做,就好像是在研究“一個針尖上究竟能站多少個人來跳舞”嗎?

    省省吧!

  • 10 # 楊朱學派

    孔子所言之天,是指自然法則與客觀規律。孔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再說儒墨之別。

    孔子曰:君君、臣臣。首先,以君道的標準約束君主。然後,再以臣道的標準約束臣子。儒家是以禮法限制行政權裡。

    而墨家是以天志思想限制君主權力。董仲舒的天人感應思想,就源自墨子。

    《董子春秋.王道》有曰:王正,則元氣和順。風雨時,黃龍下。王不正,則上天變,賊氣並現。三皇五帝之治天下,不敢有君民之心。十稅一。教以愛,敬長老,親親而尊尊。不奪民時,使民歲不過三日。天為之甘露,甘泉出,風雨時……

    顯然,董仲舒的天人感應,與墨子相同。並非愚民,而是愚君。焚書坑儒後,周禮毀滅。董仲舒無奈,只得以墨家天志思想約束和限制君權。

    【現存的《周禮》雖然是先秦典籍。但並非先秦之《周禮》。今日之《周禮》在先秦時期,名曰《周官》】

    在《董子春秋.二端》中,董仲舒還引用《詩經》之言:畏天之威。凡災異,盡生於國家之失。

    在《董子春秋.王行逆順》中,董仲舒指出,君主無道,以奪民時,以奪民財,內離骨肉,至殺世子,誅殺不辜【漢武帝之行】。就會天下大旱,災禍連連。

    董仲舒的天人感應,並非愚民的糟粕。而是愚君的精華思想。可參照《墨子.天志》。

    那些罵董仲舒是歷史罪人,篡改儒家思想者,就好比下水道里的臭蟲。縱將被衝進歷史的下水道里。

    儒家十三經,董仲舒一字未改。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乳化奶油和動物奶油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