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抱庸詩書

    二者存在矛盾麼?寫近體詩,你就得依格律;不想依格律,完全可以不搞近體詩,寫古風詩嘛。

    格律會傷意境嗎?當然不會,杜甫的七律《登高》,王昌齡的七絕《塞下曲》,扭泥麼?傷意境了麼?當然是無稽之談。永明體後,歷代所著並留傳的舊體詩卵以近體格律詩為主,數量上也是大大超過古風詩歌,這就是歷史事實。

    當然,蘿蔔青菜各有所愛,只是希望不要因自己的執著與淺見,頻頻丟擲類似偽命題,這樣會誤導他人。

  • 2 # 詩詞書院

    應詩友邀答:

    這題目看似簡單,實質卻不好答。說其不好答,其一,題目缺乏主體,是什麼文體強調格律,是自由詩還是古體詩,又或是限於說格律詩詞?其二,怎樣才算是過分?其三,何謂“本”?何謂“末”?

    一、格律詩詞講究格律。律工韻正是詩詞創作最基本的要求。而有些詩人不滿足於合律,進一步探討利用四聲的升降變化,助力情感的表述,這肯定不能稱之為過分。格律詩詞本身就是藉助句子的節奏和文字的聲律,以及特有的意象體系去達成意境意蘊的,對格律不論探索得多深多遠,都不存在過分,也不存在捨本逐末的問題。

    二、新體詩不需講究格律。但並不代表其不需要韻律美。梁啟超、胡適、徐志摩等人建立“新月社”的最初目的,便是探討新詩的格律化,並進行了一些創作實踐,不論新詩格律化的結果怎樣,他們的探索也推動了新詩的發展,為以後的新詩創作方法作出了貢獻。顯然,這種探索,我們也不能將其稱為過分。

    三、古體詩也不需講究格律。古體詩在古代多是依樂譜創作的,今日,樂譜已盡佚。於是不少學者試圖歸納和總結古體詩的平仄規律,也為古體詩創作者提出了不少古體詩格律上的意見。儘管今人寫古體詩對格律並沒有要求,但這些古體詩創作者對自己有要求,這也不能稱為過分吧。

    詩本來是用於朗誦的文體,節奏和聲律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表述情感,營造出意境意蘊。只要是出於這樣的目的,怎樣探索都不算過分。

    一個人可以對自己的寫作不設要求,但怎樣也不能稱一個對自己創作有要求的人為過分。

    至於捨本逐未,其和諸如格律重要還是意境重要這些問題一樣,都是偽命題。因為這裡的“本”和“末”不是一個層面的東西,沒有可比性。

    格律運用和意象運用一樣,都是詩詞的創作方法,而意境則是創作目的,是每一位詩者的追求。古人總結出的創作方法,就是為了更好地達成創作目的。

    但話說回來,現在很多人說,寫詩不需講格律。究其原因,還真是“詩”有那麼點不再需要格律了。在前兩月,隨著一個好友的移民,我朋友圈中最後的一個詩朗誦聚會也宣佈終止。越來越普遍的現象是,人們是用眼睛去看詩。而不是用聲音去朗讀詩。不朗讀,自然就不需要聲律。最後的結果是詩變成了文,又或者美其名曰:“詩文”。於“文”而言,再講格律就的確過分了。

  • 3 # 老街味道

    問題:過分強調格律算不算捨本逐末?

    .......

    前言

    其實不存在過分強調格律的問題,詩有各體,選擇不同的詩體作詩即可,不合律就屬於古體詩,宣告作格律詩就要符合格律,哪有什麼過分強調格律一事呢?

    下面這幾種情況容易讓人造成這些爭議

    一、認為只有格律詩才是舊體詩

    除非有人以為作詩一定是格律詩,否則就不是舊體詩,如果有這種現象,多是不清楚舊體詩的詩體,或者還在一知半解的階段。

    二、題目表明詩體是律詩,但是有出律現象

    1、確實不懂

    有不少這種情況,題目標的是七律五律,但是自己卻不知道律詩最基本的規則,以為整齊的寫八句詩就是五律或七律。

    2、因疏忽而出律

    這種情況也很多,因為做律詩的人多喜歡用古韻,古韻的韻部比較複雜,東冬不能亂用,刪寒先元也不能亂用,因此會有落韻的現象。

    又有不少字是古代的入聲字今天變為平聲,如石、集、活、急等等。

    三、關於絕句是不是格律詩

    絕句在格律詩出現以前就有了,即使在格律詩出現以後,也有古絕句和律絕句之分,例如著名的唐詩三百首,在絕句篇裡,有大量的古絕句。

    如靜夜思 就不是格律詩: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所以絕句並不都是格律詩。不過常常有人認為絕句都是格律詩,因此會有些爭議。

    四、關於古人不合律的律詩

    還引起爭議的是,古人有很多出律的律詩,在格律詩成熟的階段這種詩不少,例如崔顥的黃鶴樓上半首就是古體詩,下半首是格律詩。例如孟浩然詩:“

    掛席東南望,青山水國遙。軸轤爭利涉,來往接風潮。問我今何適?天台訪石橋。坐看霞色晚,疑是石城標。”

    這首詩也被當作五言律詩,不過每一聯都不對仗,這種詩被嚴羽認為是“古律”。

    結束語

    今人做詩,律詩就是律詩,不存在孟浩然和崔顥的那種半古半律,這種不合律的詩歸為古體詩即可。

    至於詩人作詩 ,有人喜歡作近體詩,有人喜歡作古體詩,各取所需即可,也不存在什麼捨本逐末。

  • 4 # 昆陽子

    既然說過分了,肯定是捨本逐末。

    寫詩填詞,一定要遵守格律,並不斷地求精求細。

    但具體到一首詩詞,不需要把各種不論鉅細的格律知識都套用上去。

    格律的精細,在於平時的不顯山露水,在一些具體的地方,卻又能使用格律知識,作出恰當的處理。而不至於束手無策。

    反過來看,有時有意的利用格律知識,製造詩詞語言在節奏上的變化。這是積極的使用,更需要得心應手。

  • 5 # 梧桐樹邊羽

    這個問題問得太寬泛。

    語言格律

    咱們在網路上聊天的時候,你講話注意發音格律,那就叫矯情。

    但是你在朗誦詩歌作品的時候,注意格律,那叫做負責。

    如果你創作的是近體詩,強調格律,那是基本原則。

    所以,還得看情況而定。

    格律是什麼?格律是漢字發音的腔調規則,抑揚頓挫,起承轉合,高低上下,錯落有致。

    只要是發出聲音的說話,注意格律,字正腔圓,絕對是對交流有好處的。為什麼有些人說話磕磕巴巴,有些人演講流暢激情?跟人的性格有關,跟他的稿子是否注意語言格律也有關。

    但是題主很有可能問的是“寫詩過分注意平仄格律算不算捨本逐木?”因為現在凡探討格律都是針對寫詩來的。

    平仄格律

    平仄格律是古人總結出來學習、規範近體格律詩發音的一套字詞音韻規則。

    詩歌大類分為現代詩和古詩。現代詩沒有平仄格律要求,大體押韻就好了,用的語言系統就是白話文基礎上的修辭加重。所以,現代詩不用考慮這個問題。

    而古詩大類分為古體詩、近體詩、詞牌、散曲等等。其中近體詩、詞牌、散曲都是格律體,只是隨著時間往後推移的文體,格律要求呈現出越來越寬鬆的趨勢。也就是近體詩要求最嚴格,詞牌在體式上要求嚴格,押韻上要寬鬆些,而散曲就接近現代的歌詞,只是以文言文為基礎,附著於曲牌。

    格律和意境是相輔相成的,是一首好詩並駕齊驅的護航者。兩者不是競爭關係,也不是敵人,自然也沒有“本”、“末”之分。

    關於意境

    如果創作古體詩,注意格律,寫出來的是律古,語句念起來也比不注意格律的好聽。

    如果創作近體詩,注意格律是基本要求,怎麼強調都不過分。

    所謂詩歌的意境,也是透過字詞的形式搭建起來的。

    那些不願意學習格律的人,開口就是“格律是詩歌的鐐銬”,這種思維才是真正寫出既朗朗上口,又意境深遠的大敵。語言規則這種入門的技能都不願意學習,哪裡談得上什麼營造意境?都是偷懶的藉口而已。

    說格律限制了意境,首先得看作品有沒有意境?

    注意格律對烘托意境,只是錦上添花,不存在捨本逐末。

  • 6 # yangqiaozhi

    算!寫格律也是為了意境,一首詩用格律約束以後更美,那就用格律吧,若反束縛了意境,乾脆變成古風得了。(不講格律的叫古風)

  • 7 # 夏夜流螢伴蟲鳴

    既然這裡的議題中心是講格律,那麼,題主的提問討論範圍就限定在近體詩裡而不包含古體詩等另外的詩體了。所以,我的回答就圍繞著近體詩和格律的關係來談吧!我們認為:近體詩詩詞的格律是種規則,既然是規則,所以就必然不存在"過份"與不過份的問題。比如說,在社會上,大家作為公民,都必須受現行法律的約束,從來沒有人說大家遵守法律規定存在什麼"過份"的地方。究其原因,就因為這兩者都是規範,只是管轄的領域不同而已:詩詞格律管轄詩詞創作和鑑賞;而國家法律管轄著全體社會的公民行為。這兩者對於更好地促進各自領域的行為都是必須的,不存在"過份"之說。朋友在這裡提出這個說法,本身就表明你對詩詞格律的必要性存在著嚴重的誤解,而且可以側面說明你對詩詞"格律"、乃至詩詞寫作和鑑賞知識基本沒真正掌握。如果你真懂詩詞格律、並且能按照規範正確完成詩詞寫作、並透過自己的實踐,真有合格的詩詞作品發表在你頁面空間上的話,那你一定不會提出現在這如此低水平、甚至是完全錯誤的提問。如此一提,大家本來不知道你究竟對詩詞認識的水平如何,但是你自提出這個問題後,相信絕大多數朋友都能瞭解你真正擁有的相關知識、水平和能力了。

    最後,請你記住和理解以下要點:詩詞格律是近體詩創作的前提,不遵守詩詞格律寫出來的就不叫近體詩詞,而可能叫現代詩或者順口溜等;詩詞格律是近體詩必須具有的外在形式,不符合這個形式的近體詩,就不會具有近體詩特有的音韻美和韻律美,於是就不能稱作合格的格律詩或者近體詩;最後,一個不具有美的外在形式的詩歌,一定無法承載和寄託同樣美的內容,包括詩詞美的內容、思想和感情。而沒有美的寫作內容作為寫作目標,不去表現人們的思想情緒和感情的美,那這樣的詩詞,在社會上還有存在的必要嗎?所以,詩詞的外在形式和蘊含的內容,是格律詩本身固有的兩個方面,就如同你的肉體和精神同時存在在你身上是同一個道理。不然,你能回答我如下提問嗎:對於你來說,你的肉體和精神究竟哪個是本、哪個又是末?它們對於你來講,究竟哪個更重要?由此可見,這兩者本是一個事物辯證的兩個方面,認定一樁事物,絕不是小孩子認為的"除了好人,其他的必然是壞人"那麼簡單。

  • 8 # 有你真好1949634

    既是格律詩,就要照格律規定寫詩,問題是到目前止,已有七十多年取消入聲字了,還要叫新學格律詩者學平水韻去寫詩,中華新韻也可以,但必須註上中華新韻四字,似乎平水韻還是格律詩主流,這就有些可笑了,更可笑的是孩子們讀課本里的古詩發音是老師教的,入聲字仍讀仄聲,可新作的近體詩老師不教了,孩子們將入聲字如‘白’‘一‘’石’等仍讀平聲,何來音律之美?

    現在新學詩的年青人興趣都在電腦手機上,那有心思去鑽研平水韻書中的入聲字?本來詩文化就是小眾文化,再來個平水韻制約不懂入聲字的青年人,可能格律詩已在逐漸形成詩協會員的會員(詩)文化了,學校裡已將英語立為主科,可詩壇卻抱殘守缺的將平水韻定為格律詩的主流,還擔心格律詩詞的前途?真是可笑之極。華人不笑,外華人也在偷笑了啊!

  • 9 # 詩風墨韻

    詩詞韻格律是近體詩和填詞的基礎,從目前學校教育來看,小學到高中階段,只教會了詩詞的背誦和欣賞。對於近體詩的創作的教育等於沒有脫離文盲階段。基礎的格律韻沒有很好的開展教育,寫出來的東西只能自得其樂,不能深究,也會貽笑大方。就像現在紅火的電視節目詩詞大會,康教授的不入流七絕和酈波的集句被廣大詩詞愛好者所恥笑。基礎格律韻是詩詞的柱石,也是一座大廈樑棟。不能捨本取末去建造空中樓閣。本人經過五年學習,粗懂格律韻,附圖一張,看一下一位作協副主席寫的句子,啥叫無知者無畏。

  • 10 # 崑崙王中甫

    我認為這個問題國家應該有個定論。比如我們現在中小學教育,大學教育都以普通話為準,按道理應該在寫格律詩的時候,以中華新韻為主,可現在的詩學界仍以平水韻為主流,以平水韻為正統。據說在詩詞大賽等大型活動中以平水韻為主流評判標準,以中華新韻作為輔助標準。古風更不用提。平水韻是中國語言文字過到一定程度的產物,自平水韻到現在,社會發展了上千年,漢字的發音也相應的友生了變化,中華新韻隨之出現,按道理說,現實社會應該提倡中華新韻為評判格律詩的主流。呼籲國家儘快立法,在詩學界把中華新韻作為詩詞評判主流標準。

  • 11 # 餘與吾

    過分強調和捨本逐末。

    提到格律,自然是指律詩絕句和詞。作詞又稱填詞,須按照詞譜填寫。近體詩有平仄格式,符合規定平仄格式的詩,,才可稱為五律七律五絕七絕,所以,不存在過分強調不過分強調。有為詩意韻味而破格例子,數量少且皆為大家名句,實不得已為之也,無關舍逐。寫的好而不合律,作為古調也是好詩

  • 12 # 風雲散士

    我看這問題可以改為:古詩就是格律詩嗎?

    下面有請我二大爺隔壁鄰居他小叔子家就讀於向陽花卉幼兒園番茄大班的王小明小朋友來解答。

    古體和格律是中國古典詩歌的兩個分支。古體詩講究骨力,體勢,用韻,其他不拘。格律詩講求起承轉合,韻律對仗。無論是古體近體,在感情的表達方法上都多種多樣,寓情於景也好,寓情於事也好,以物喻人也好,不勝列舉。你問追求格律是不是捨本逐末?

    古體詩回答:本末你得有啊?格律是啥?

    格律詩回答:不合格律請出門左轉古體家。

    那些說格律詩害意,妨礙表達感情的人我就不知道你們怎麼想的,創作古體詩呀,創作古體詩呀,你們去創作古體詩呀。你今天所能表達的所有意境信不信我在古人格律詩裡給你找出來?

    其實後世人應該感謝有近體詩這個存在,因為規則就在那裡,寫詩變得非常簡單,按照格律韻書,注意起承轉合,設定好對仗,摘抄些名句,化用點典故,堆砌些辭藻意象,精煉下字句就能批次“生產”格律詩了,偶爾風雅一下,也可快哉快哉。這句話反過來說就是近體對平仄是有嚴格要求的,不按平仄那你寫古體呀,你也來個《將進酒》《蜀道難》《夢遊天姥吟留別》這些無所依傍的試試,難不死你。

    以上淺見。

  • 13 # 茶韻書齋

    現代漢語中的陰平90個字,陽平141個字是古漢語的入聲字。格律詩應將這231個字作仄聲入律。不怨將產生平仄混淆的現象。但現代新詩很多不亂平仄了。

  • 14 # 一笑貫長天

    格律是最無趣味的東西,把優美的詩歌趕進籠子裡,讓她失去更加廣闊的天空!

    我就奇怪,那些整日為格律詩鳴叫的人,為什麼不拿出自己的詩來這證明呢?你覺得格律詩好,你拿出精彩了啊?你們數數大唐過後還有幾首精彩的格律詩?你們格律詩的愛好者能寫出幾首好的格律詩?

    我以前就說過,不服氣的可以對詩嘛!用詩來說話多痛快啊!千古以來對詩成佳話的也不少,儘管對啊!對出佳話來,還可能流傳千古也未可知,多好啊!

    來吧!

  • 15 # 江南還小雨

    這類問題本來很簡單,因為古人早就陸續給過答案。但提問者用了“過分”二字,無疑使問題更加情緒化、極端化。華人歷來強調“中庸之道”,做人要“各安本分”,說話要“恰如其分”,任何的“過分”都是不對的。任何事都是一體兩面,正如“過分”強調固然不對,而“過分”不強調也不見得就是對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醃製肉類對健康有哪些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