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中州耕牛堂主
-
2 # 啞廬
一,楷書不是書法基礎 篆書才是書法基本功
二,楷書與當今書寫習慣更接近
三,楷書書寫性更強 但不具藝術性(如麵條能吃飽 但宴席絕不會全是麵條)
我是劉國峰
一個專注於書法的人
若有不同見解
私下交流
-
3 # 子衿書法
楷書是書寫技能的基礎,不是書體的基礎
楷書作為學習書法的入門學習書體之一,大家對於楷書產生出了楷書是其他書體的基礎的觀念。而實際上書體並不是以某種書體為另外的書體的基礎。
之所以選擇楷書作為入門,因為楷書的結構規範,規律性強。筆法上用筆也有較強的規律可循,它的基礎作用,是對手的控筆能力練習作用。行書草書中的筆法變化,要求有極強的控筆能力及結構隨機應變能力,初學者的能力達不到,在精微的地方根本無法觸及。往往是寫個大概的形狀,其中的精巧學不到。
學習楷書則不同。它的基本筆畫由固定的點橫撇豎捺折鉤組合成字。字型呈靜態體勢,練習時能夠反覆的進行筆畫練習。加上楷書的書寫,在速度上沒有行草書快,這也是便於初學者學習的原因之一。
-
4 # 耿老師書法美術
非常重視,這只是我個人的觀點。楷書在書法基礎學習的過程中有幾乎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正體字的演變過程中,殷商時期的甲骨文到商周時期的金文,再到先秦時間的史籀大篆,然後是秦統一六國之後以小篆統一了文字,又由篆書的俗寫體演變而來了隸書。到了東西兩漢,隸書達到了頂峰。到了漢晉時期楷書和草書已成型。曹魏時期的大丞相鍾繇的行書和楷書。張芝的草書並稱於世,被人稱為“鍾張”。咱們撇開草書不講,單表楷書這一枝,楷書從漢魏形成,一直到唐朝到達鼎盛時期。因唐朝科舉重視楷書,銓選官吏要求“楷法遒美”,特定的歷史時期和官方的推崇,以至於唐楷成為中國幾千年書法史當中不可逾越的豐碑。初唐時期的代表書家是“毆虞褚薛”(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還有另外一種說法,就是“毆虞褚陸”(陸柬之),咱們常說的楷書四大家當中(歐顏柳趙)就有三位都出於唐朝。從甲骨文到今天,中國漢字的歷史有3000多年。從楷書的巔峰時期開始算起的話,到現在也有1300多年。也就是說楷書佔據了中國文字、書法史的半壁江山。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自然生存法則,使得楷書到現在依然是人們學習、工作、生活當中不可缺少的必備字型。楷書中的歐體猶以嚴謹著稱。學習起來會有一定的小難度。要取得成績需要加以時日。以楷書為基礎來學習書法會越學越輕鬆,越來越順利利。楷書是通往書法大門的一把鑰匙,有了它,學習其他字型就顯得輕鬆很多。
-
5 # 有道書法
練字,如同小兒蹣跚學步,由慢到快。
把字寫好,得有一個正確的心態,至於說先從那本帖練起雖然不是絕對的,也不是說不講方法的隨便練習。
從楷書著手是不可繞行的學書之路,可是,怎麼學好楷書?如何為書寫打下堅實的基礎?也有很多書家推薦從“集王聖教序”開始學起,學習楷書,集王聖教序不是行書嗎?為何?
為什麼先從楷書打基礎,搞明白上面的這些問題,對於我們以後的學習大有益處。
首先說怎麼學好楷書,楷書的書寫如果不得法,容易寫死,什麼意思?就是用筆和節奏感不對寫得字拘謹無神,看著發死是也。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首先楷書要如行書寫,就是用筆當遲則遲,該快就要快,筆畫重的要慢,筆畫輕的要快,如此才有節奏感和不失神采。學好楷書,也什麼說為書寫打下了基礎呢?楷書筆畫的提按頓收之基本功,為日後學習書寫無論哪一種書體都打好了鋪墊。
學習楷書也就是說打基礎階段從“集王聖教序”學起,何道理?一言以蔽之就是集王聖教序由於懷仁和尚把王字精選最佳化,具有“楷書的形,行書的神”。對於初學者而言,沒有太過嚴謹森嚴之法度,容易上手,也不失為一捷徑,有了一定的基礎,再臨習工楷也不為遲。
個人淺見僅供參考!
-
6 # 千年蘭亭
學過武術的人都知道,練武的第一步是蹲馬步,蹲上一年半載師傅才讓進入下一步學習。
那麼,真的是後面的練習都要用到馬步嗎?不是的。蹲馬步,最重要的是讓一個人的心能靜下來,凝神靜氣。其次才是進行必要的體能訓練與肌肉鍛鍊。
學習書法先學楷書與此類似。篆書純用中鋒,圓筆,隸書出現側鋒,方筆,而楷法筆法豐富,既有中鋒也有側鋒,既有圓筆也有方筆,透過楷書的學習,可以掌握基本的筆法和結體的方法,為其他書體的學習打下基礎。
但這並不是說,只有寫好楷書,才能寫好其他書體,書體之間的學習沒有因果關係。
換句話說,我們學楷書的目的,是為了學習練書法的方法。正如我們在大學的學習,重要的是學會學習的方法,既使畢業後從事的工作與專業無關,我們也能很快適應。
-
7 # 潘茂生書法文化研究
楷書的基礎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尤其是,沒有楷書基礎,寫好行書是比較難的,這一點,是人所共知的。
但是,並不是絕對的!不是楷書字型寫好了,其他什麼書體就都能寫好。楷書只能說是一個書法系統專案而已。況且,楷書存在著相容性問題,比如篆書、隸書與楷書之間沒有必然聯絡,這相當於戲曲界的京劇、評戲、越劇、黃梅戲……系專業行當之分,並且自成體系,流派紛繁,心須單獨學。
如果說,彼此之間某些動作招勢很相像,那是藝術表現手法上的一種巧合。書法也如此,篆隸楷行草,五體各具特色,技法別緻,相對獨立,尤其是筆法、字形各有特點,需要分別研究才能通曉。
不過,話又說回來了,楷書的技法比較高難,相對其它書體而言,筆法確實豐富,綜合了各種各樣的風格元素,特別是魏碑、晉楷、唐楷、元楷,作為幾個不同時期的楷書典範,充分的反映出楷法演變脈絡,具有很好的研究價值。
作為書法家,歷代楷書都要涉獵,單純留於寫歐楷這一種字型,寫得多麼漂亮也只是模仿秀。尤其是歐楷《九成宮》,相容性很差,對日後發展與提高似乎沒有什麼大用處。
想提升書法技藝水平,必須跳出歐楷的圈子,努力鑽研歷代楷書法度精要,然後融會貫通,方能獨闢蹊徑。總之,不善於楷書是一大缺憾,等於是半拉子書法家。
回覆列表
近年來,有不少人網友朋友們都說楷書是一切書體的基礎,今天這個問題又是讓重視楷書的基礎作用。對於這個問題,我不敢苟同。為什麼呢,因為我的觀點正好與之相反,我認為書法的基礎是篆書和隸書。我就是一根筋,從不隨波逐流。難道我的觀點不對嗎?
我認為,楷書不是一切書體的基礎。為什麼呢?楷書晚於草書,早於行書,這是從漢字演變和發展過程來說的。隸書晚於篆書而早於草書,而楷書又晚於草書,怎麼能說楷書是一切書體的基礎呢!這不符合漢字演變和發展規律的。
但是,我們也不能忽視楷書的“基礎作用”,而是要重視楷書的基礎作用。按照一些書友的說法,只要把楷書寫好,就能把行書寫好;只要把行書寫好,就能把草書寫好。這就像一個人,先學會站,再學會走,之後再學會跑。關於這一點,我也只能唯心的附和了。
我的建議:學習書法,喜歡哪種書體就學哪種書體,但從實用性書體來說,宜先學隸書,再學楷書,之後學行書。篆書是裝飾性文字,可先不學。草書學著比較難,也可先不學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