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208090662578

    當今的民族聲樂稱謂是中國現代樂壇的提法,這種唱法正是在傳統的聲樂藝術基礎上,隨著中國的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不斷的改變而不斷的提高發展的,民族聲樂的發展在演唱方法上和演唱風格上都有不斷的變化和提高,它表達了人民新的生活,新的思想感情,新的精神歲月的新的音樂風格和新的演唱方法和形式使中國的音樂舞臺上增添了奇異的光彩。

    而美聲唱法是從西歐專業古典聲樂的傳統唱法發展而來,自文藝復興逐步形成的。當時的西方音樂更多的是建立在多聲部教學音樂,復調音樂基礎上,唱法本身脫離不了宗教音樂的影響,隨著歌劇劇情的發展,一些情感激烈的戲劇性唱段,閹人的唱歌滿足不了表達劇情激烈發展的需要,於是歌唱家們努力探索,鑽研,改進自己的唱法,以適應劇情的需要,這樣就產生了今天表現力豐富多彩的美聲唱法。

    一、共鳴運用上的不同點和共同點

    在歌唱中,讓聲音透過腔體振動引起共鳴而發出來的聲音,才能形成音色優美動聽,具有穿透力,美聲唱法將共鳴腔為上,下共鳴腔,上共鳴腔為口,咽、鼻咽腔以乃頭部的孔腔,上共鳴腔分為口、咽、鼻咽腔乃頭部的孔腔,下共鳴腔是指胸腔,在歌唱中運用的是全共鳴,是把歌唱所能用的共鳴腔體都調動起來,而民族唱法則只用部分共鳴,兩者共同點。

    1、頭腔共鳴是開啟鼻咽腔所產生的共鳴唱高單地在頭部產生的一種振動感覺。

    2、鼻咽腔共鳴,展開鼻翼,開啟鼻腔,使鼻腔處於無限通暢的感覺,開啟鼻咽腔的同時,還要開啟咽腔,使鼻咽腔和咽腔暢通無阻,用鼻子吸氣時,鼻咽處於涼風的感覺。

    3、口咽腔共鳴,一方面嚴格控制著力點集中在門齒根處,另一方面口腔內部感覺是“打小吵欠”時的動作感覺。

    4、喉咽腔是鳴:喉咽腔共鳴進行共振時,可以明顯感覺到咽喉部分的通暢,松馳的感覺。

    5、胸腔共鳴,會感一胸部嗡嗡響,閉手撫摸胸部時,感到胸部有明顯的振動。

    二、唱法的訓練

    美聲唱法和民族唱法的區別在於:美聲唱法是混合聲區唱法,而民族唱法則真假聲分離,美聲唱法從聲音來說,是真聲假聲都用,是真假聲按音變比例的需要混合著用的,在美聲唱法中,運用假聲唱法是根據歌曲的情感和歌唱者的情感思路,其主要目的是表現歌曲本身帶給廣大人民群眾的感受和歌曲蘊藏的情感,同時唱不同風格的作品要在唱法上有細微的變化,真假聲的比例要有所調整,才能適應作品風格的需要。

    在民族唱法中,真假聲的運用更為廣泛,在表現各種不同音樂風格的作品中,根據作品的民族調式,不同的文化低蘊,要求真假聲運用在作品中所產生的作用,只要把真假聲運用的比例多少符合民族聲樂色彩,審美情趣的要求,廣大人民群眾定會喜歡。總之,目前兩種唱法在嗓音訓練方面存在著相同之處,也存在著不同差異。

    3、喉頭的位置

    美聲唱法是以腔領字,以腔帶情,以產生豐富的混聲共鳴和頭腔共鳴的嗓聲音為美的聲音而民族唱法認為喉頭的高低應服從於作呂風格的語方發音部位的需要,側重於以字為嗓音訓練的起點和依據,在美聲唱法的學習過程中,教師經常提醒學生要“喉結要盡理往下,喉嚨要儘量開啟。

    ”喉頭向下使發音拉長,使聲音上下置通,音色寬厚飽滿,如果喉位稍稍向上發音縮短,喉嚨的開啟度偏小聲音就會集中,明亮,柔和而細膩,但是現代民族聲樂在歌唱中不論是喉頭位置的變低還是喉嚨找開的大小,都要服從於作品風格的需要去調整,去靈活運用,而不是一成不變的歌唱模式。

    4、咬字吐字

    中國民族傳統唱法的形式,是依據中國漢語的語言特點及習慣出發,並運用多樣化的吐字方法來體現韻味的,美聲傳統唱法是先從訓練聲音著手,而民族傳統唱法的訓練是從喊嗓唸白,調嗓幾方面同時進行的,同時,民族傳統唱法強調咬字特點是:寬咬字、橫咬字、前咬字,而美聲唱法咬字特點是:窄咬字、豎咬字、後咬字。

    在中國民族傳統唱法中,語言特點體現了中國民族民間語言文學和民族特色。例如:陝北民歌《趕性美》中的詞句,深刻地體現了陝北民歌的語方特色和民族民間語言文化美聲唱法的形成以義大利語為語言基礎,義大利語的音速及其發音較漢語簡捷的多,美聲唱法也講吐字清楚即“字正腔圓”,它的審美原則是把聲音共鳴形象及藝術規格放在第一位,講究旋律線條的連貫、優美,一氣呵成,不為歌詞的語言韻律及節奏所限制,講求以聲傳情,咬字要服從發聲,咬字要服從行腔,美聲唱法與民族唱法在字的念法上,共鳴狀態,誇張程度,腔體的用法上等,都有所不同,因此,歌唱的效果就不同。

    民族唱法在形成與發展中不僅繼承了中國傳統唱法中的優秀成果,也借鑑了國外科學的聲樂方法和經驗,特別是義大利的美聲唱法。美聲學派在發聲訓練上非常嚴謹,系統怎麼著學。民族唱法透過借鑑美聲唱法的發聲法,呼吸法,共鳴法,充分注意了人聲美學中腔體混合的立體共鳴及聲音色彩的指揮。

    咬字吐字清晰親切,聲音圓潤明亮有通暢 的全腔體感,富於立體效果,風格濃郁感人。目前國內的民族聲樂教學,在民族發聲法的訓練基礎上都滲入和揉進了美聲唱法的訓練方法。總之,民族唱法與美聲唱法有共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互相聯絡,又各有特點。

    結語

    在學習美聲唱法和民族唱法的過程中,它們的關係比較複雜多樣化,弄清它們之間的區別,對於聲樂專業的學生是必要的,不同的社會歷史背景為中兩種不同的聲樂藝術注入了不同的思想文化內涵,從而構成了各自特定的聲樂文化現象,在繼承發展民族傳統聲樂精粹的同時,廣泛地吸收外來一切優秀聲樂文化,不斷髮展中國民族聲樂文化。

    參考文獻:

    [1]鄭寶華,中國民族聲樂與美聲唱法之比較研究[J],中國音樂2005年第一期

    [2]張婉,優美的歌聲來自對聲樂共鳴的感覺[J],中國音樂,2004第3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何為文化?何為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