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為啥沒有幫助項羽奪取天下?
11
回覆列表
  • 1 # 青言論史

    說起來也真可憐,項羽手底下乾的比較長的謀士,總共也就一個范增。不是沒有人跟他幹,是他自己把人推出去了。

    項羽手下,猛將不少,比如英布、鍾離昧、龍且等,但是這些猛將大部分都有一個特徵——打仗可以,腦子夠嗆。這不要緊,因為他們的老大——項羽,也和他們差不太多。

    負責給項氏叔侄出點子的,基本只有一個范增。不知道是太史公和班固沒寫,還是怎麼的,反正確實是沒有其他能出點子的謀士。

    說到這位老爺子,也真是厲害。一生活了七十多歲,都安安穩穩在巢縣過日子,平時也就是“好出奇計”而已。但是在天下大亂時,他決心走出巢湖之濱,逐鹿中原。

    應該說,范增是有戰略眼光的。他來到項梁身邊,指出當下必須擁立楚國後裔為王,才能高舉反秦大旗,把抗秦事業進行到底。而項梁聽從了他的規劃,扶植羋心為傀儡。

    此後,這個被項羽謂之“亞父”的男人,基本上就只在兩件事上出過場——鴻門宴和被陳平使了反間計。而這個目光深邃、眼光獨到卻又倔脾氣的老頭子,在數次勸諫項羽不聽以後,失望地回到家鄉,不久去世。

    而那個給項羽和范增使了反間計的陳平,原先也是項羽手下的,只不過因為項羽不重視不信任才去投靠了劉邦。而除了陳平,項羽還放走了韓信。這兩個人的棄項投劉,徹底改變了歷史的走向和勝負的天平。

  • 2 # 吳士剛3

    哈哈!項羽身邊好像沒有謀士(意測)有也就一幫笨蛋狗奴才(猜測)韓信多牛逼的人物硬被劉邦用下三濫的手段挖走,打仗還是韓大將軍。張良,簫何嗯,幫劉邦管管內政啦!出出注意啦!

  • 3 # 知足常樂1176957557452

    不管項羽手下有多少謀士,項羽永遠是一個失敗者。他的格局決定了他的命運,他只能做一個英雄!他做不了至高無上的領袖!

  • 4 # 靜裡水聲1

    謀士是很多,但只有一個范增厲害高明!沒有陳平的離間計的話,劉邦和張良,還有肖蕭和樊燴大家綁一塊也不是項羽的對手!

  • 5 # 東吳周郎

    如果說項羽手底下給他出過主意的人,其實真有不少,不過都被項羽趕跑了,比如韓信,陳平。

    自始至終擔任項羽首席謀士,並且也一度被項羽信任重用的,就只有范增一個人。

    ↑蕭何對漢朝的建立居功至偉↑

    看看劉邦那邊的陣容吧:蕭何——政務能力極強,識人眼光極準,心態好,工作態度認真,負責。

    劉邦出關中之後,屢戰屢敗,屢敗屢戰,蕭何對他的支援沒動搖過,死心塌地,換來善始善終。

    張良——這個人鬼的很,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排名毫無疑問前十名的級別。他勇敢,博浪沙上捶秦始皇;他靈活,被全國通緝的情況下瀟灑逃逸;他智慧,提醒劉邦要拉攏韓信,並且在漢朝成立後,成功自保,避免了“兔死狗烹”的結局。

    ↑張良這個人,實在太強↑

    范增和這兩個人相比,那還是差的很遠的。

    范增首先吃虧在年紀上,蕭何張良和劉邦都是同齡人,蕭何(出生於公元前257年)比劉邦大一歲,張良出生於公元前250年,比劉邦小六歲。

    范增呢,出生於公元前278年,比蕭何大了足足21歲,更是比張良大了快三十歲。要知道,那個年代,人們普遍短壽,老的也快,范增雖然多吃了二十年飯,但是面對蕭何張良這樣的天才年輕人,他難有足夠精力做到蕭何所能做到的事務。

    ↑范增確實比不過蕭何和張良↑

    所以,蕭何可以幫助劉邦屢敗屢戰,但范增做不到,繁雜的政務簡直要了老命,沒有身體精力支撐,萬萬做不到,更何況出謀劃策,勾心鬥角,這也是我們似乎看不到范增什麼“政績”的原因。

    范增其實是給項梁當謀士的,只可惜項梁早早戰死,范增於是繼續給項羽出主意。他給項羽出過的主意,歷史記載大概有以下幾個:

    1、范增向項梁建言,立楚懷王后裔為王,起到號召的作用

    此舉見效是非常明顯的,於是項梁找到楚懷王的孫子熊心,立他為王。

    范增的分析也永留史冊:

    “陳勝敗固當。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自懷王入秦不反,楚人憐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今陳勝首事,不立楚後而自立,其勢不長。今君起江東,楚蜂起之將皆爭附君者,以君世世楚將,為能復立楚之後也。”

    范增這番言對,精彩絕倫,深諳政治智慧。

    公元前206年,項羽竟然派英布把熊心殺掉了,此舉的負面作用自不必說,他把楚國故舊士人的心都傷了,而且也被劉邦抓住把柄,成為劉邦號召起兵討伐項羽的政治藉口。

    2、屢次勸項羽殺死劉邦。

    公元前206年,項羽進入關中,勢力達到巔峰,擺下鴻門宴,宴請劉邦,范增極力勸阻項羽把劉邦誅殺,可項羽卻放過了這一機會。范增留下一句著名的話:“豎子不足與謀”。

    ↑范增計謀水平很高,但做人情商不足↑

    可仔細推敲,其實項羽不殺劉邦也有收買人心的初衷,項羽太自負了,他認為殺死劉邦有的是機會,這次不如不殺,用來招攬人心,安撫其他諸侯。

    事實證明,在以後的楚漢相爭中,項羽有幾次機會可以置劉邦於死地,只是劉邦運氣實在是好,逃掉了。

    但是從鴻門宴可以看出,范增對項羽缺乏足夠的威嚴和說服力。范增的高水平體現在他對人對事的判斷力,但他古怪而急躁的性格,絲毫不注意給項羽留點臉面。什麼“豎子不足與謀”,平常人聽了也會來氣,何況你批評的還是西楚霸王項羽。

    所以說,項羽不聽范增的話,范增也是有責任的。說實話,項羽即使是中了陳平的離間計,也沒有殺掉范增,算是對范增相當客氣了。

    如果項羽能夠重用韓信和陳平,兼以范增來平衡調節文臣武將之間的矛盾,計謀讓陳平去負責,政務讓范增這把老骨頭多擔待。那麼,楚漢相爭必然會是另一番局面!

    ↑謀士再厲害,項羽卻不如劉邦會用人,也是枉然↑

    且看——

    劉邦一方,蕭何,張良,曹參,樊噲,灌嬰,英布,彭越,周勃;

    項羽一方,范增,韓信,陳平,龍且,鍾離眜,季布……尤其是韓信,一個人能頂劉邦一方所有武將。

    楚漢相爭,鹿死誰手,還未可知。

    所以說,謀士固然重要,最關鍵的還是當頭頭的,核心領導人的水平,決定了這個團體的上限。

  • 6 # 三上歷史

    真正投奔項羽的一級謀士,只有一個人,就是陳平。

    其他兩個范增和韓信,本來都是投奔項梁的,項梁戰死了,這才跟了項羽。

    項羽手下的人才,其實大都是從他的叔父項梁那兒繼承來的,像英布,司馬龍且,鍾離昧,這都本是項梁的部下。

    陳平,范增,韓信,英布,這四人那是一時人傑。

    陳平先是投靠的魏王咎,後來跟了項羽,跟隨項羽西入關中滅秦。陳平還幫項羽平定過殷地,項羽封他為武信君。後來劉邦又攻下了殷地,項羽大怒要殺陳平,陳平就投靠了劉邦。

    陳平投靠劉邦後,屢獻奇策,兩次救劉邦於生死之間,最後更是安定劉氏天下,官拜丞相。

    范增,善其謀,以70歲高齡投靠了項梁。建議項梁立楚懷王之後為王,以爭取最大的民意基礎。

    後來項梁兵敗被殺,范增跟了項羽,做了項羽的亞父。

    西進滅秦時,范增看出了劉邦是最大的敵人,建議項羽滅掉劉邦,項羽沒有同意。

    後榮陽之戰時,范增和項羽中了劉邦的離間之計,范增離開了項羽,半路上病死。

    韓信和英布都是先奔著項梁去的,後來跟了項羽,再後來投靠了劉邦。

    以上這四個人,有三個人在《史記》單獨有傳,就是韓信、英布、陳平,范增在《項羽本紀》中戲份也不少,這都是相當厲害的角色。

    那我們假設一下,如果他們都跟著項羽,項羽也能重用他們,項羽能不能打敗劉邦呢?不能。

    這四個人雖然都是一時人傑,非常的厲害。但是和劉邦陣營裡的兩個人比起來,他們都缺少了大局觀和天下觀。

    劉邦陣營裡這兩個厲害的人物,一個是張良,一個是蕭何。

    張良是出身於南韓貴族,世代為南韓丞相。蕭何本是縣裡的主吏掾,主管縣裡人事的。

    這兩個人都懂得天下的趨勢,有很大的格局。

    而陳平和范增都是善其謀的人,他們更多的是關注於具體事情的應對。

    舉一個例子。

    劉邦進入咸陽。

    蕭何干什麼呢?蕭何進入秦朝的官府中,把秦朝的法律制度、人口統計表、各種公文都收集了起來,這是在為長久的統治天下做打算。

    而張良呢,勸劉邦不要動秦朝宮殿裡的財富和美女,說天下未定,不能享樂,不能荒淫而失天下之心。

    我們再來看看項羽進入咸陽,范增和陳平做了什麼呢?

    項羽一把火把秦朝宮殿燒了,沒有見范增和陳平來勸阻。

    反而是有一個不知名的高人,來勸項羽定都咸陽,後被項羽煮了。

    這時也沒有見范增和陳平出來勸阻。

    蕭何為劉邦推薦過韓信這樣的人才,張良建議劉邦聯合英布和彭越,范增為項羽推薦過什麼人才呢?

    鴻門宴上范增建議項羽殺掉前來賠罪的劉邦,這哪像一個大謀士該出的計策?

    劉邦拿著寶貝,隻身前來謝罪,你卻要在宴會上把人家直接幹掉,兩國交兵還不斬來使呢?

    這個做法在道義上完全站不住腳,哪像一個大謀士的風範。

    還有項羽坑殺20萬降卒,暗殺楚懷王,這些失去道義,失去人心的事情,從沒有看到范增和陳平的勸阻。

    或許范增和陳平勸了,項羽沒聽,反正歷史上沒有記載。

    項羽分封各地諸侯王的時候,我們可以推測,以范增的地位,他肯定是提了參考意見的。

    而項羽剛分封完,天下就亂了,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我們再看張良。

    劉邦還是漢王時,與楚王爭天下,聽了別人的建議,打算分封原來六國王族的後代為王,以此來收天下心,共同對付項羽。張良馬上勸阻,說:

    以漢王的實力跟本不配分封別人,再說,跟著你的人都只望以後封疆裂土呢,你分封了六國,拿什麼來分封功臣呢?誰還會跟著你幹呢?

    還有,勸說劉邦定都關中,一出手都是關乎天下格局的大事。

    至於韓信和英布,這都是獨擋一面的大將,他們的格局就是封王。

    綜上,項羽手下是有一批能臣猛將的,但大都是他叔叔留給他的,並且和劉邦團隊裡的高人還不在一個級別,並且他們大都最後投靠了劉邦。

    你認為,范增不走項羽能打勝劉邦嗎?

  • 7 # 澳古說歷史

    項羽作為西楚霸王,他手下的謀士肯定不少,但是能在歷史上留下一筆的也只有陳平和范增這兩個人。而陳平沒幹多久,就覺得項羽不足為謀而投奔到了劉邦麾下,范增雖然對項羽一直都忠心耿耿,但是無奈項羽大多時候都不聽諫言,而他的結局就是被項羽曾經的臣子陳平用反間計給逼走了。那麼這兩位曾經都是項羽手下的謀士,他們的水平到底是如何的呢?

    陳平

    西漢開國功臣之一,他生平所出的“六策”為劉邦奪的天下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這六策分別是:

    一、離間項羽和范增的關係,最終讓項羽失去了唯一的可以對劉邦造成威脅的謀士

    二、彭城之戰獻策讓敗走的劉邦得以安全的逃出彭城,從而得以在滎陽有重新來過機會

    三、促使劉邦封韓信為王,從而讓韓信徹底效忠於劉邦

    四、聯齊滅楚,最終項羽遭遇垓下之敗,項羽兵敗自殺

    五、獻計拿韓信,劉邦得以滅掉了建國之後最大的隱患

    六、白登之圍獻策向冒頓妻行賄,最終劉邦得以逃出生天

    而這六策司馬遷曾這樣評價“六奇既用,諸侯賓從於漢”,可以說劉邦能建國陳平功不可沒,但是陳平的水平頂多就是屬於“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水平,跟張良、蕭何和范增比,陳平絕對比不過,但是跟周勃和曹參比,陳平絕對強他們一節。“陳平智有餘,然難獨任”這是劉邦在快死的時候對呂后評價陳平的一句話,當時呂后問劉邦,等他百年之後,蕭何死的時候誰能做丞相,劉邦說曹參可以,而呂后又問曹參死了之後呢?劉邦又說道王陵可以,但是他說王陵太過於忠厚,可以讓陳平輔佐他來治理國家,然後說到陳平這個人權謀可以,但是卻難以獨當一面。劉邦這人雖然做皇帝不咋滴,但是看人還是很準的,那麼他都如此說陳平了,可以想象陳平的能力雖然不錯,但終究不是一個可以獨當一面的謀士。

    范增

    以七十歲的高齡輔佐項羽建立了西楚王朝,被項羽尊稱為“亞父”,范增可以說是項羽麾下的第一號謀臣。他在很久之前就看出劉邦日後必成項羽的勁敵,也曾經幾次三番要求項羽一定要滅掉劉邦的勢力,當年劉邦入主咸陽之時,他看到劉邦竟在咸陽與民約法三章,這時他就警告項羽說“沛公居住在山東時,貪財好色。現在入關,財物絲毫不取,婦女沒有一個寵幸,這表明他的志氣不小。我令人望氣,發現沛公呈現龍虎五彩的景象,這是天子之氣。趕快攻擊,不要錯失良機。”。當然啦,什麼望氣這些肯定是假的啦,但是范增從這個時候就知道劉邦這人留不得,可惜這個計謀被項伯這個吃裡扒外的主可破壞,項伯被劉邦收買,最終項羽選擇聽從項伯不要殺劉邦的意見,劉邦得以逃過一劫,而之後項羽雖然聽從了范增的“鴻門宴”之策,也差點殺了劉邦,但是這計策又被項伯這不知道是奸臣還是什麼的可破壞了,最終劉邦又逃了,此後項羽就再也沒有殺掉劉邦的機會了。

    但是不管如何范增的功勞絕對是毋容置疑的,他的學識也是受到許多的人的認可,劉邦曾經這樣說過“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而三國名臣蔣濟也這樣說過“項羽若聽范增之策,則平步取天下也”,。可以說范增在當時秦末的所有謀士當中,他的水平絕對是處於頂尖的,也是項羽陣營中唯一可以和張良、蕭何匹敵的人物。但無奈的是最終項羽不願意聽從范增,一個如此頂尖的謀士就這樣硬生生的被項羽逼走了,而最終項羽也落了個兵敗自殺的結局。

    其實個人覺得項羽之所以會失敗主要兩點原因,若無此兩點,項羽奪得天下理所當然。

    其一、項羽太過於看重武力,而輕視謀略

    我們都知道項羽的崛起完全就靠著他自己的勇武和悍不畏死,也的確被世人譽為“羽之神勇,千古無二”的項羽他的武力絕對是世間少有匹敵者,而就靠著這份勇武項羽就接連打贏了幾場讓人為之震驚的大戰,鉅鹿之戰項羽親率數萬楚軍硬是打垮了秦朝的四十餘萬精銳之士、彭城之戰項羽僅靠三萬兵力就打贏了劉邦的六十餘萬大軍,可以說項羽這一生幾乎未嘗敗績,但也正是因為如此造就了項羽“迷之自信”的性格,而最終他僅遭遇“垓下之敗”的一場敗戰,就接受不了自刎而死。同時也正是因為項羽的崛起完全就是依靠自己的勇猛,從而讓他過於倚重自己的武力,而忽視了謀略,在他的眼裡武力就是一切,誰不服我上去把他打趴下就好了,在絕對的武力面前謀略算個屁。但是項羽卻不知道武力只能決定戰場上暫時的勝利,而謀略卻能讓他立於不敗之地,可惜項羽卻始終都看不透這樣的道理,而這等忽視謀略的重要,最終也就造成了項羽滅亡的結局。

    其二、項羽太過於仁慈,奪天下若仁則必敗

    其實項羽本來有很多的機會可以幹掉劉邦,可是最終因項羽自己的仁慈,劉邦得以每次都能逃脫。同時當年項羽在咸陽大封諸侯的時候,他完全可以將那些諸侯一網打盡,可是項羽卻沒有那麼做,他甚至還將天下三分之二的土地都分給了這些諸侯,自己僅留九郡,哎可嘆啊,項羽本可提前一統天下,只可惜毀於他的仁慈。可以說只要他稍微狠點,哪怕他是不聽范增的,他也可以奪的天下,但是可惜,可悲,可嘆啊!!!!

  • 8 # 歷史哨聲

    項羽的親屬有:

    項梁,叔父,和章邯戰死,大家都知道;

    項伯,叔父,項羽死後投降劉邦,改名劉纏,封射陽侯,公元前192年去世。兒子劉猷,有罪,被廢爵位。

    項莊,堂弟,鴻門宴舞劍。

    項聲,在收復淮北時,被灌嬰擊敗。

    項它,項羽戰敗後投降劉邦,改姓劉,公元前200年被封平皋侯,公元前190年去世,兒子項遠,孫子項勝因罪被奪爵。

    項捍,不詳。

    項冠,被劉邦率領灌嬰和靳歙攻打魯城時戰死。

    項襄,項羽家族,漢二年在定陶才跟隨項羽,以大謁者身份擊敗英布,因功被封桃侯。項羽死後投降劉邦,漢文帝十年去世。兒子項舍,漢景帝時,出任太僕、御史大夫,在周亞夫被罷相時,擔任丞相。

    項嬰,被項羽派去監察張耳,因此被張耳所殺。

    項羽的下屬:

    范增,先是跟隨項梁,項梁死後擔任北上救趙的末將,在救趙、和章邯作戰中表現良好,得到項羽信任,被項羽尊稱“亞父”,後在劉邦被困死、和項羽關係罅隙時,主動離開,因病而死。

    龍且,項羽部下名將,在北上救齊的濰水之戰中被呂澤、陳武、丁禮、韓信聯軍擊敗,逃到假密時被灌嬰所殺。

    陳平,原魏咎臣子,背叛魏咎投靠項羽,率領楚軍平定殷王,後因殷王被劉邦征服,懼怕項羽降罪而投降劉邦,從此因為被劉邦部下猜忌而不能率兵,以智囊角色存在。

    韓信,作為項羽親信的郎中,承擔護衛職責。當時樊噲同樣是劉邦的郎中,和韓信一樣承擔護衛職責。韓信認為項羽不給他率軍作戰的機會是不重視他,於是投靠劉邦。劉邦在蕭何推薦下豪賭了一把。

    鍾離昧,項羽部下名將,韓信的好友,項羽戰死後,投奔韓信,但被韓信逼自殺。

    季布,季布據說是因為辱罵劉邦而和鍾離昧二人被劉邦天下追捕,但季布好在他的朋友,比鍾離昧的朋友更有擔當,在朋友們的運作下,劉邦赦免季布,並任命季布為郎中——韓信嫌棄的職位。

    蒲將軍,救趙時的先鋒。

    桓楚,秦朝時因為桓楚疏通關係,讓司馬欣釋放項梁,因此被項羽親信;

    周殷,項羽親信,為西楚的大司馬,在垓下之戰前投降劉備。

    呂馬童,項羽同鄉,投靠劉邦,最後以殺項羽得軍功。

    叔孫通,西漢維新派儒家代表人物,彭城之戰時投靠劉邦。

    鄭君,項羽戰死後,劉邦要求他投降但不投降,最後被劉邦放逐,孝文帝時去世。兒子鄭當時是漢武帝的大司農。

    武涉,謀士,被項羽派去勸說韓信自立三分天下,韓信不聽。

    丁公,季布、季心的同母異父弟弟,在彭城之戰放走劉邦,項羽戰死後被劉邦第一個處死。

    利幾,被項羽封陳公,項羽戰敗後投降劉邦,被封穎川侯,第二年因為劉邦捕殺項羽舊部而反叛劉邦,後被劉邦率兵擊殺。

    蕭公角,項羽派遣去攻打歸屬齊王田榮的彭越,但戰敗。

    留公,和龍且北上救齊,被呂澤、陳武、丁禮、韓信聯軍擊敗。

    薛公,和項聲收復淮北,後被灌嬰擊殺。

    薛公,謀士,項羽西楚令尹,項羽戰敗後,投靠夏侯嬰,為劉邦攻打英布時提供策略。

    周蘭,項羽的亞將,跟隨龍且救齊,戰敗後逃跑被灌嬰俘虜;灌嬰佔領彭城後,再次被灌嬰俘虜。

    李左績,魯城守將,項羽戰死後堅持不投降劉備,在劉邦為項羽發喪後,才投降劉邦,最後自殺殉主。

    回到題主的問題

    項羽手下的謀士有:范增、武涉、薛公。陳平因為在投靠項羽時是以將軍角色存在,並沒有提供謀略,因此不算。

    范增:雖然范增最有名的策略是立楚後、鴻門宴殺劉邦,但從范增在北上救趙時是末將,入關時身份就變成了亞父,可以推斷出范增在項羽北上救趙,擊敗王離,擊退章邯等戰爭中提供很多有效而實用的謀略。說鉅鹿之戰項羽採用范增的謀略並不為過。

    至於鴻門宴殺劉邦的故事,更大可能性是後人的杜撰。但發配劉邦到巴蜀,很有可能是范增的謀略。但項羽不肯王關中,讓范增的謀略落空。

    范增是當時比張良更強的第一謀士,依據是:

    1、陳勝戰死後,范增一個立楚後策略,就讓陷入混亂局勢的東部反秦勢力穩定下來。沒有范增的這個策略,或者項梁不採納而自立的話,項梁也會和陳勝一樣被秦軍所滅。滅秦是不可能的。這是一種大局觀的能力。

    2、鉅鹿之戰擊敗王離、以糧少的劣勢以同等兵力逼迫章邯投降,范增的軍事謀略能力得到充分體現。沒有項羽和章邯的相持,劉邦哪有機會進入空虛的關中!

    3、在劉邦獲取關中的情形下,在范增的謀略下,劉邦被項羽打得死死的,只能依靠韓信、彭越、英布三人牽制項羽。如果不是范增年老病死,陳平的反間計難以說成果。對比之下,范增死前,劉邦被項羽困死,動彈不得;范增死後,劉邦對付項羽才顯得輕鬆。

    武涉:武涉是一個縱橫家,對韓信的說辭可以說是情、理、利益都具備:

    情:

    “足下與項王有故”、“項王憐而活之,然得脫,輒倍約,復擊項王,其不可親信如此”。

    理:

    “今足下雖自以與漢王為厚交,為之盡力用兵,終為之所禽矣。足下所以得須臾至今者,以項王尚存也。當今二王之事,權在足下。足下右投則漢王勝,左投則項王勝。項王今日亡,則次取足下。”

    利益:

    “何不反漢與楚連和,參分天下王之”

    話都說得這樣明白,分析得透透徹徹,但被韓信拒絕。只能說是朽木不可雕也。

    五胡時劉宣的話很有道理:

    “今天假手於我,不可違也。違天不祥,逆眾不濟;天與不取,反受其咎。”

    韓信、彭越二人被殺,就在於“天與不取,反受其咎”

    薛公:謀士,項羽西楚令尹(和丞相一樣的職位,楚國最高官職),最出名的策略是為劉邦提供平定英布的上中下三策。

    上計:

    “東取吳(荊王劉賈都城),西取楚(徐州),並齊取魯,傳檄燕、趙,固守其所,山東非漢之有也。”

    中計:

    “東取吳,西取楚,並韓取魏,據敖庾之粟,塞成皋之口,勝敗之數未可知也。”

    下計:

    “東取吳,西取下蔡,歸重於越,身歸長沙,陛下安枕而臥,漢無事矣。”

    這是一個活脫脫的棋盤兵演。薛公判斷英布必然採用的是下計。最後英布果然在擊敗荊王劉賈、楚王劉交後,向西進攻,意圖依靠百越為盟友對抗西漢。

    題外話:七國之亂時,吳王劉濞採取的就是中計,但因為執行不到位而流產失敗。

    綜述

    項羽部下的范增、武涉、薛公三人的謀劃能力都很強,一點不比張良、陳平差。范增是年老病死,是人算不如天算;武涉是找錯了物件,沒有辦法;薛公能力在於預防能力強,強行點穴。

    范增對標張良,大局觀和軍事謀劃能力強勝一籌;

    武涉對標陳平,勝敗都靠“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分伯仲;

    薛公對標蕭何,薛公籌算能力強,蕭何治理能力強,二人不再同一個舞臺比賽。薛公只和劉邦說幾句話,就從夏侯嬰的門客搖身一變成為封千戶的關內侯,還是在劉邦稱帝之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解釋現代物流這個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