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心裡的神燈
-
2 # 與青春友關
首先,經常釋出於朋友圈的內容是什麼?按您所提的,我感覺發布負責情緒的內容比較多吧。這類朋友在遇到一些事情與其價值觀相沖突時會第一時間透過”媒介“表達自己的觀點,其目的,一是發洩不滿的情緒,二是獲得他人的認同與關心。這是一種心理上的需要,我以前也是這樣,有一種”不吐不快“的感覺,明知道不應當但還是要發。
其次,發完不久就刪除,說明其還有”知覺“。具有這種特性的人,負責情緒的產生一般就是瞬間的,也會是經常性的。發洩是一種管理手段,但不久即刪除,也是對不恰當地管理手段及時矯正。當負面情緒發洩後冷靜下來,覺得自己的行為是不成熟的,於是刪除及時刪除,止損。
-
3 # 話夢空箋
她是一個極度抑鬱的人,但是她同時也很努力地生活下去。
有一次我和她見面,我們很久不見了,她見到我說的第一句話就是:“自從有了孩子,我就沒有自殺的自由了。”——她是一位單親媽媽。
曾經有人對我說,沒有人會把真實的生活放在朋友圈裡,這是對的。同樣,也沒有人會在朋友圈表達真實的感受——尤其是負面感受。無論如何,朋友圈都是一個自我修整,美化之後的櫥窗,展示我們願意讓人看到的自己(我發現在微博發言就比在朋友圈發言自由通暢許多)。
-
4 # 單輝
2、習慣性每天發些自己想發的東西
3、瞬間心情,來展示自己的動態
(1)發動態的目的只為刷存在感,以彰顯自己的形象,體現自己的動態,表達自己的情感,這樣的人可謂內心戲充足。想的比較多,容易出現意識形態假象來驅動自己做一些自己都不能很清楚自己到底這樣做的意義是什麼的事情。當狀態恢復冷靜或是回到日常慣常個人化的冷靜狀態時,會自我反省發的這些動態的意義,從而形成自我內心的權衡,並對自己所發的內容進行修正,要麼刪除,要麼自我尋找可以不刪的理由;
(2)有的人發動態的動機是為了體現自己的身份,地位或是生活狀態,工作狀態等來表達自己內心的表現慾望,為了獲得認可和追崇,尤其是身邊朋友和熟人的認可,期望這些人給予點贊,互動以此來表達自己內心本質的空虛和乏味!過後刪除大都因為動機並沒有實現或是並沒有得到自己想要得到的人給予關注互動的結果從而產生失落感,覺得沒意思,然而此刻內心上演自我說服的畫面,對於自己所發的內容的質疑或是思考對方想看見自己會發什麼樣的動態才會和自己互動的猜想,因而出現很多發了又刪的情況;
(3)發動態的習慣性,對於日常朋友圈所發的內容不做思考,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和對於自有的定義,從而出現想發什麼發什麼的情況。後刪除大都因為心理上出現瞬間清醒,要麼是受到別人的朋友圈或是內容或是看到什麼文字訊息引發的思考,從而對所發的朋友圈做了自我認知瞬間清醒性的管理,譬如刪除是常見的選擇;
(4)朋友圈的管理於個人來講是一種性格的體現。日常所發的朋友圈內容來展示自己的動態,心理和狀態,大都根據自己對所發的內容的限制,會因為對自己朋友圈的內容管理從而達到自我前後一致,原因在於自我刻意的訓練自己抑制所要發的內容以此來展現自己的風格和塑造自我的形象!至於瞬間會發的一些動態,跟自己過往不會刪除的朋友圈的內容的比較來看,只是瞬間的心理寫照,無論是激動的,感動的,還是其他情況,只是發出來求個互動,博個關注,獲取認可,展示自己的動態等,類似一股激情燃燒,過後目的達到就會依照朋友圈管理的慣性進行管理刪除,事實上這樣的人多數時候內心是空洞的,無聊的;
(5)很在意他人的眼光和態度的心理寫照。對於所發的朋友圈內容在沒有獲得自己心裡預期的認可,互動,譬如點贊,平均等情況下,內心湧動,聯想機制會產生各種畫面,尤其是感受到日常和自己走的近的人沒有互動,而猜想是不是跟自己關係發生變化,或是對自己有什麼意見等假想,從而產生對於所發的內容的態度發生變化,並予以處理,一般性選擇是刪除;
人,時常會出現根據內心的變化而做出很多言不由衷性質的事兒,在很多時候,人的言行舉止選擇之前都會有一個心理預期干涉,也就是期望。對於畫面都會在大腦裡出現,然後行動的動機沿著期望進行。當沒有達到預期時會出現失落感,內心的不平衡,或是對很多事情,甚至是人的態度轉變。從而出現對於一些事兒表現出的衝動,激進等現象。這也充分反應了這些人的內心的空洞和狹隘。只不過善於掩飾或自我虛假滿足的表象來推動自己寧可不看也相信,活在浮躁的現象中等。
-
5 # 胖子菲
朋友圈一方面是用來與朋友分享自己點滴的平臺,另一方面也是抒發情感的通道。如果一個人經常發朋友圈之後過段時間又刪除。一方面可能是一時的情感宣洩或是有事尋求幫助。希望向朋友傾訴,得到安慰或是鼓勵,因為是突發事件所以事情得以解決之後再刪除。另一方面也可能是想透過這種潛在的測試來看看還有多少朋友關注著他,內心是渴望被關注的程度比較高。這類人潛意識可能存在自信心不足,情緒偏激,需要朋友的認可和關注來調節
-
6 # 哈哈社群141221936
這更多的是一種潛意識的反應。一般來說,人們都有這樣的經歷。就是,當人的喜怒哀樂等情緒被壓抑時,總想找人分享或訴說。而朋友圈,應該是人們相互關往的首選。特別是當人悲傷時,總想找人訴說一下,以獲得心理上的安慰。當喜悅時,又想與朋友們分享。然而,當情緒慢慢平靜下來時,又感覺到這一切都只是圖勞而毫無意義的,自然過後就會失望的刪掉了。
-
7 # 地獄有魔我不成佛
表面看起來風光靚麗,其實內心極度空虛。
性格分析:一個追求完美主義的人!有點強迫症,逼迫自己創造完美。創造出來的作品沒有預期那麼完美,那麼他會從頭再來!從新創作完美,直到他認為滿意為止!
或者為了新鮮感!就像剛摘的水果一樣,過了保質期就不在新鮮了,很難永久儲存,在他心裡那是不允許的。
更或者他早已經看透一切,這一切都已經不再重要,為什麼還要留著呢?沒事發一條,對世界無限的感嘆!說不定他早就已經有了一套他的人生哲學!或許你還可以找他請教請教呢!
-
8 # 心理竹先生
首先,心理學中有“印象管理”的現象,印象管理又稱印象整飾,是指人們試圖透過某些方法和策略管理和控制他人對自己所形成印象的過程。每個人都是社會中的一員,人與人的交往塑造了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一種外在形象,不論個體處於何種社交網中都期待被他人給予積極、肯定的評價。
在發朋友圈的時候,通常願意展示給大家自己健康,遊玩,開心的生活狀態,或者其他一些中性的內容。發朋友圈的時候,文案和照片都要完美。文案是“高大上”,“積極向上”或者“富有哲理”,“文采翩翩”的,會想辦法展示出自己好的一面;配圖要是最新的,最符合文案的,如果是自己拍的照,是要反覆挑選,反覆欣賞,甚至讓周圍人幫忙挑選最好最順眼的一張。
他們嚮往和好奇那種被認可和追捧的滋味,一時的感慨會讓他們發上一條感慨萬千的動態。但是不久之後,他們的期待就落空了,尤其是發現共同好友點贊或者評論了好友裡的其他人的動態而無視了自己的動態的時候。這時候自卑感又開始作祟,他們就會選擇迅速刪除,或者將許可權改為“僅對自己可見。
例如有些人反覆站在別人的角度看自己釋出的內容,一開始會覺得大家都會往好的角度看,後來心裡出現的都是負面的想法:認為自己的圖片不好看,文案不夠好,文字太過於矯情,有些幼稚,或者朋友圈一發完,就想起可能會洩露自己的隱私,就趕緊把那條刪掉等等。
據此也可以發現一種心理現象,這樣的人在其潛意識中都會有一個假象的觀眾群體,個體所發的資訊必須迎合這些假象觀眾群體的口味和需求,才能被這些假象觀眾所接受,最終才會讓自己感覺心理上的安全和滿足。
動態一旦被髮出,他就開始後悔了:其實在把壞心情編輯成文字的時候,自己的情緒彷彿也沒有那麼差了,那為什麼還要把自己不好的一面展現給別人?為什麼要把自己的壞情緒傳遞給別人呢?這類人他們通常不會刪除這條動態,而是會在發出之後設定為“對自己可見”。
最後,想讓別人看見又怕別人看見的矛盾心理,一般常見於戀人或異性之間。
這種上一秒髮圈下一面刪除的心理,在暗戀階段會很常見。比如說,你的微信好友裡有你暗戀的男生或者女生,你想引起他(她)的注意,但是動態釋出後的一段時間裡都沒有得到她(他)的點贊和評論,這個時候你就會開始胡思亂想:唉,他(她)從來都沒有關注過我,應該是不喜歡我的吧?那我發這條動態的意義何在呢......於是乎,當這條動態沒有得到那個意中人的注意的時候,也會很容易被“秒刪”。
“當時覺得很好,日後再看看覺得好傻”
“就是喜歡,想刪就刪,想發就發,我就想表達那一瞬間的心情給大家看看,過了就好”
-
9 # MrJ心理黑話
那麼,她為什麼後來又刪了呢?這個更有意思了!因為,等她發洩完冷靜下來後,覺得自己不應該是那樣的人啊!這樣瞎發情緒多麼有損形象啊,所以就趕緊把那些情緒內容刪了,不要讓更多人看到。
在心理學上,這是對自我同一性的一種修繕與建設。所謂自我同一性,簡單理解,就是我們常說的“人品”、“人格”,就是你之所以是你而不是別人的最大差別之處,亞里士多德當時把它稱為“靈魂”。
大家可能以為,這一來一回,就是折騰嘛,早知道要洗白,為啥還要發呢?沒錯!就是折騰,但是生命就在於折騰啊,你不折騰那就活不成了,且看看大師們是怎麼講的——
以拉德克斯為代表的發生情緒論認為,情緒發生於腦的認知網路中。也就是說,情緒的發生是源於對現實世界的認知,而認知進入大腦的形式只有一種,就是資訊。所以,正性資訊進入大腦就會發生正性情緒,負性資訊進入大腦就會發生負性情緒。
我們生活中每天接收這麼多複雜的資訊,所以我們感知到的情緒就想海浪一樣起伏,只要人還活著,情緒的起伏就會永無停息——因為,它還負擔起一項極其重要的功能:驅動人的行為發生!沒有情緒波動,咱們就什麼事都做不成啦。
她們的情緒累積-爆發-收斂,對應壓抑-髮圈-刪除,都只是“自我震盪調適”和“自我同一性建設”的交替流程,與我們這些看客無關,她只需要我們見證她的爆發是客觀真實的,以便確認情緒消解已經“收貨”完畢。
這事就特別像罵街。為什麼要罵街?我見過的罵街,有時被罵的物件都不出現,甚至連一個聽眾都沒有,但她依然還在罵。當然,如果有人觀摩,那她就罵得更來勁了。主罵者這麼做,就是想透過向外界大聲斥責傳播,獲得客體參照,進一步實錘了對方這種糟糕人格形象的事實,自己就好受了。
-
10 # 海上花131
有個朋友還說了個很可笑的事,有次半夜,出差成都的她剛發了條“深夜食堂”的九宮格沒多久,一個平日和她不對路的同事,就忽然發出了一條莫名其妙的朋友圈——二師兄表情包,一頭豬正甩著兩個大耳朵吃吃吃,上面還有兩行醒目的黑體字:吃吃吃,整天就知道吃!小心吃成豬!
當然也有人自作聰明,擅於利用朋友圈指桑罵槐,一旦看見自己死對頭髮了朋友圈,說明線上,她會立刻也發條充滿黑話的朋友圈暗搓搓嘲諷下對方。只要感覺此條已經被想罵的人看到,她便會立刻刪掉此條,依舊讓自己的朋友圈顯得乾乾淨淨,雲淡風輕。說來非常傻叉和慫包,自欺欺人。
常見的還有種愛刪朋友圈的人,就是喜歡隨時吐槽,想啥發啥的人,兒子不聽話,老公愛在外面偷吃,自己的女領導不講理,都要在朋友圈埋怨一番……過會兒忽然想起,這條帶隱私的朋友圈,其實並不適合全體“朋友”看,也容易招來打擊報復,吐槽前本應該分個組,於是也趕緊一刪了之。
回覆列表
我認為這種人屬於極度不自信的人,對自己的動態懷疑甚至反感,這種人在生活當中也是優柔寡斷漂浮不定的。也就是說意志不堅定的人才會這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