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斜暉脈脈

    我來簡短回答這個問題,不引用歷史資料。

    東漢末年,天下陷入戰亂,各路諸侯為爭奪地盤爭鬥不已。最後天下一分為三,成為三個國家,一是曹操兒子曹丕建立的魏國,二是劉備建立的蜀國,三是孫權建立的吳國。這就是三國鼎立時期,時間也不長,四、五十年而已,後被晉統一

    魏國宿臣司馬懿的兒子孫子們架空了魏國皇帝,掌握了朝政大權,先發兵滅了蜀國,後取代曹魏自立建立晉國,最後滅了吳,統一了天下,因國都在西部洛陽,歷史上稱其為西晉。

    西晉從第二任皇帝開始,又開始內亂,各位司馬諸侯王為爭奪大權長期亂戰不已,國家迅速衰敗,也只存在五六十年,就被匈奴人劉淵滅了國。

    西晉被滅,洛陽西安等中原地區被遊牧民族佔據。大半以上漢族人遷往長江以南,擁立原皇室後人司馬叡當了皇帝,建都今天的南京,歷史稱為東晉。晉分西東,兩晉由此而來。

    東晉勢力在淮河長江以南,黃河以北漢族人發祥地落入匈奴、鮮卑、羯族、氐族、羌族人之手,他們又開始爭奪地盤,劃分勢力範圍,建國滅國比變戲法還快,歷史上叫“五胡亂華”或“五胡十六國”時期。

    北方五胡十六國動亂了一百多年,最後被鮮卑族拓拔部建立的魏國統一了,歷史上稱其為北魏。

    北魏後來被權臣高歡、宇文泰分裂為東魏和西魏,高歡後人取代東魏建立北齊,宇文家族取代西魏建立了北周。最後是北周滅了北齊,又重新統一了北方。從北魏到北周這段時間,歷史上稱為北朝。

    北方是北朝,和它對峙的南方叫南朝。北朝不斷興替,南方人也沒歇著,同時在互動,先後經歷了宋、齊、梁、陳四個短命朝代。

    北朝南朝天生對頭,有機會就想滅了對方,大動作小動作不斷,但誰也奈何不了誰。

    三國兩晉南北朝三四百年幾乎都是亂世,戰爭不已,民不聊生,經濟凋敝,文化摧殘。

    補充點後話:北周最後一位小皇帝的外公名叫楊堅,最後替自己的外孫當了皇帝,建立了隋朝,是為隋文帝。文帝揮鞭南下,策馬過江,滅了南朝,結束了四百年(從黃巾起義開始)亂象,天下重新歸於一統。

  • 2 # 燕過紫禁城

    三足鼎立:

    東漢中後期,外戚、宦官相繼亂政,政治腐敗、天災人禍不斷。公元184年,黃巾起義爆發,各方勢力借平亂興起。公元189年,涼州軍閥董卓受大將軍何進之召,以討伐十常侍之名進京,廢漢少帝,立漢獻帝,執掌朝政,肆意作亂。192年,董卓被呂布所殺,部下李傕、郭汜控制朝局。

    在亂局中,地方各州郡長官和豪強逐漸壯大,彼此征伐割據。曹操逐漸成長起來,並於196年趁亂迎漢獻帝,“挾天子以令諸侯”,獲得獨特的政治優勢。此後,他先後除袁術、滅呂布、逐劉備、降張繡、滅眭固,控制了兗、豫、徐、司州等地,並於200年以少勝多戰勝袁紹,奠定了掃清中國北方的基礎。公元207年,曹操手下大將張遼大破烏桓,後曹操平定遼東,統一了中國北方

    公元208年,曹操南下。孫權、劉備結盟,周瑜率領孫劉聯軍在赤壁之戰中以少勝多大敗曹操,三足鼎立之勢形成。劉備趁機取荊州五郡,又奪取益州、漢中。公元211年,曹操破馬超、韓遂,取得關中、涼州。公元219年,孫權手下呂蒙設計取荊州、殺關羽。三國的格局完成。

    公元220年,曹丕稱帝,建立魏國,東漢滅亡,三國正式開始;221年劉備建立漢國(即蜀漢),並於第二年大敗於東吳陸遜之手,蜀漢實力大減;公元222年,孫權獲封吳王,229年在武昌稱帝,建立吳國。此後,雖然蜀國在諸葛亮等人的帶領下多次北伐,但基本無功而返。三國格局沒有大的變化。

    西晉統一:

    公元249年,曹魏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控制了北方政權。263年,司馬懿之子司馬昭派鍾會、鄧艾等滅蜀漢;公元265年,司馬懿之孫司馬炎迫使曹奐禪讓,西晉正式建立。公元280年,司馬炎派杜預、王濬、王渾等滅東吳,西晉統一全國。

    西晉滅亡和十六國:

    西晉統一是非常短暫的。由於司馬炎大封同姓諸侯王,並在繼承人問題上選擇了有智力缺陷的司馬衷,最終導致中國歷史上空前絕後的皇族大混亂——八王之亂。八王之亂不僅導致皇族之間內戰,更使得漢末三國以來內遷的匈奴、鮮卑、羯、氐、羌等少數民族有機可乘,趁機圖謀中原,史稱“五胡亂(入)華”。

    公元304年,匈奴貴族劉淵建立“漢”國,並聯合關東王彌、河北石勒共同討晉。311年,石勒滅晉主力,劉淵之子劉聰攻破洛陽、俘虜晉懷帝,西晉遷都長安;劉聰(劉淵之子)又於316年攻破長安,俘虜晉愍帝,滅亡西晉。

    自此,中華大地的脈絡呈南北兩個區域分別發展。北方地區,西晉滅亡後的真空,被劉聰佔據。劉聰死後,劉淵從子劉曜平定匈奴內亂,建立“趙”國(漢趙)。羯族石勒是另一股重要力量,他先後平定了王彌、 王浚、曹嶷、段氏鮮卑,擊敗劉琨,並在公元330年滅漢趙,基本統一中國北方,建立“後趙”。石勒死後,即位的石虎昏庸殘暴,乞活軍將領冉閔(石虎養孫)滅後趙,建立“冉魏”。

    公元352年,於東北興起的慕容鮮卑逐漸壯大,名將慕容恪擊敗冉閔。慕容儁稱帝,建立“前燕”,前燕在慕容恪的輔佐下,總體穩定,並擊敗了南方桓溫的北伐。但慕容恪死後,內鬥不斷,逐漸衰落。公元357年,氐族貴族苻堅即位,在漢人王猛等人的輔佐下,氐族建立的“前秦”發展壯大,先後消滅前燕、奪漢中、滅巴蜀、取河西走廊,重新統一了北方。

    公元383年,苻堅南下,意圖統一中國。東晉在謝安、謝玄等人的率領下,以北府軍為基礎,在淝水之戰中以少勝多大敗苻堅。淝水之戰後,由各少數民族拼湊起來的前秦土崩瓦解,慕容鮮卑慕容垂建立“後燕”,羌族姚萇殺苻堅,建立“後秦”。公元416年,後秦被東晉劉裕所滅。北方進入慕容、拓跋爭奪時期。拓跋鮮卑在首領拓跋珪的帶領下,在395年的參合陂之戰中大敗後燕,之後北魏相繼消滅胡夏、北燕、北涼等政權。439年,拓跋燾統一中國北方,北方進入北魏一統的時期。

    拓跋燾

    東晉:

    南方方面,西晉在崩潰邊緣時,司馬懿曾孫司馬睿等司馬家族倖存者、連同北方大族南遷。在平定了三次江南大族的反叛後(“三定江南”),司馬睿在王導的輔佐下,基本穩定了江南局勢,公元317年,西晉滅亡後,東晉正式建立,開始了偏安統治。倚靠王導、溫嶠、陶侃等人,東晉先後平定了王敦、蘇峻祖約之亂等內亂。

    東晉大興門閥政治,王謝桓庾等大族相繼掌權。公元347年,桓溫滅掉氐族流民建立的佔據原蜀漢舊地的成漢。桓溫後發動三次北伐,但最終在枋頭之戰中敗給前燕慕容垂。373年,桓溫懷抱稱帝之夢病逝。383年,謝安、謝玄等取得淝水之戰的勝利,阻止了北方苻堅的統一步伐。

    東晉後期,中央權威削弱、內部矛盾重重,五斗米道孫恩、盧循起義。在鎮壓孫、盧起義中,北府軍將領劉裕逐漸嶄露頭角。劉裕先後平定了孫、盧起義和桓溫之子桓玄之亂,獲得了崇高威望。

    北朝:

    公元439年,拓跋燾在崔浩等人的輔佐下,在祖父拓跋珪奠定的基礎上,帶領北魏統一中國北方,北魏進入穩定發展時期。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勵精圖治,加強中央集權、推行漢化,史稱“孝文帝改革”。北魏統一北方和孝文帝改革,大大促進了中國北方的經濟文化發展和民族融合,為之後的中國隋唐大一統奠定了堅實基礎。

    但由於孝文帝改革觸犯了原有的利益集團,北魏爆發了大規模的六鎮起義。在鎮壓六鎮起義和隨後的中原大亂的過程中,契胡統帥爾朱榮崛起,展現了傑出的軍事才能,平定了大亂。公元528年,爾朱榮發動河陰之變,殺北魏皇帝、太后和大臣2000多人,亂局再起。

    公元530年,北魏孝莊帝殺爾朱榮,鮮卑化漢人高歡乘亂收納了原歸順爾朱榮的六鎮起義的20餘萬大軍,並趁反爾朱氏之機,控制了北魏朝政,以晉陽為根據地,奠定了後來東魏、北齊的基礎。公元534年,北魏孝武帝不甘心被高歡擺佈,高歡進洛陽廢孝武帝,另立元善見,建立東魏。居於關中長安的宇文鮮卑統帥宇文泰,則另立元寶炬為帝,建立西魏。開啟了宇文、高氏兩集團的對立時期。

    公元550年,高歡之子高洋廢東魏皇帝,建立北齊。北齊建立後,在經濟、法律上都有所進步,軍事上也取得了較大發展,但幾乎每位皇帝都較為暴虐。公元557年,宇文泰嫡長子宇文覺在權臣宇文護(宇文泰之侄)的支援下,廢西魏皇帝,建立了北周。

    宇文泰雄才大略,改革政治,建立府兵制。在此基礎上,宇文氏集團立足關隴,與東魏、南梁作戰,逐漸取得了對北齊的戰略優勢。公元557年,雄才大略的北周武帝宇文邕,終於滅亡北齊,再次統一了中國北方。

    宇文邕

    天不遂人願,宇文邕35歲英年早逝,儘管他統一了北方,但最終只是為他人作嫁衣裳。經過短暫政局不穩,公元581年,北周外戚楊堅取代北周,建立隋朝。公元589年,隋文帝楊堅派楊廣、楊素、高熲等南下,滅南陳,終於統一了亂世。

    南朝:

    消滅桓玄後,劉裕為鞏固地位,平定了東晉內部的反對力量,並發動北伐,並攻滅了南燕、後秦,一度攻破長安。後由於謀主劉穆之的病逝,劉裕急撤。413年,劉裕施行土斷。420年,劉裕廢晉恭帝,建立宋(南朝宋),門閥政治在南方逐漸被土族寒門取代,南朝開始。

    劉裕死後,宋文帝劉義隆在位的30年,南朝宋國力較強,但北伐均無功而返。公元453年,劉義隆被太子所殺。後劉宋經過內亂,政權幾經更替,蘭陵蕭氏子弟蕭道成逐漸壯大,於公元479年建立南朝齊。

    南朝齊國祚今23年,且乏善可陳。特別是齊明帝蕭鸞時期,瘋狂屠殺宗室,南朝齊江山搖搖欲墜。公元501年,雍州刺史蕭衍廢齊帝,建立南梁。

    蕭衍在位48年,此時北方北魏已經分裂成西魏、東魏,但蕭衍崇佛,錯失北伐良機。公元548年,由於處理北方投降的大將侯景不當,釀成侯景之亂,蕭衍餓死,侯景大肆作亂,南朝華夏文明幾乎遭遇滅頂之災。

    蕭衍

    公元552年,南梁大將王僧辯、陳霸先會師,攻佔健康,平息了侯景之亂。陳霸先於557年廢梁帝,建立南陳。南陳經過四帝,於公元589年,在後主陳叔寶統治時期,被北方隋文帝楊堅消滅。中國重新歸於一統。

  • 3 # 潘慶南

    所謂三國最為人熟知兩晉瞭解的較少源於司馬篡魏(曹)從司馬昭廢曹髦就已經在拉開序幕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曹髦密謀反擊被王沈洩露司馬昭廢了曹髦汙衊成濟後再以曹奐為傀儡景元元年曹奐拜司馬昭為相國封晉公加九錫,公元265年司馬昭死,司馬炎繼任晉王加緊篡奪魏國政權曹奐被遷居金庸城西晉建立,公元280年王濬杜預司馬伷三路大軍揮師南下滅東吳三國歸晉。可好景不長半個世紀後由於八王之亂五胡亂華毀了西晉司馬睿以及王導在江南建立東晉延續了104年的主弱臣強的東晉被劉裕篡位。自此南北朝開始了北方還是混亂局面符堅一統天下夢想破滅慕容家族榮光不再前燕後燕西燕南燕北燕皆曇花一現前趙後趙死於內鬥西部幾個涼也轉眼間就涼了最後北涼死於拓跋燾匈奴胡夏二世而亡,拓跋珪建立魏三代終結五胡之亂,南北朝格局完全確立,直到公元589年韓擒虎賀若弼南下滅陳俘虜陳叔寶南北朝結束

  • 4 # 減水書生

    這段歷史非常亂,但有一個大趨勢是清晰的,即從大分裂走向大融合和大統一。

    西晉雖然短暫統一,卻止不住分裂的大趨勢。所以,八王之亂後,繼續分裂。那麼,分裂的原因是什麼呢?

    原因就是地方做大而中央無力、豪族做強而朝廷無奈。所以,當時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地方豪族問題。這裡一定要加上地方。

    因為隋唐也有豪族,但隋唐豪族並沒有導致分裂。

    最初的關隴貴族,就是左右隋唐兩朝的軍事貴族。這夥人跟朝廷是合一的。後來,關隴貴族和山東豪族逐漸發展成為兩京閥閱,即央級豪族。豪族與朝廷還是合一的。

    但是,三國兩晉南北朝的豪族,卻都是從東漢發展過來的地方豪族。豪族不僅控制了地方上的土地和人口,而且在地方上就有強悍的影響力。

    東漢的郡、縣,基本控制在一個個的郡級、縣級豪族手中。而推出州牧制度之後,這些縣級和郡級豪族,又升格為州級豪族。黃巾起義之後,這些縣級、郡級以及州級豪族,紛紛支援各自的軍事代理人,搞起了兼併戰爭。

    戰爭兼併的結果,就是大魚吃小魚,然後小魚被吃掉、大魚變鯊魚。最後形成了三條大鯊魚,也就是魏蜀吳三國。

    而兼併戰爭一旦開啟,就不是豪族能左右的了。因為三國一旦形成,豪族就控制不住曹操、劉備、孫權這些軍事代理人了,而是反被這些軍事代理人裹挾著繼續兼併。

    兼併的極限,就是三國歸一。但三國歸一,只是在軍事上和道義上實現了歸一。西晉司馬家,控制了槍桿子,就是軍隊;卡住了位置,就是皇帝。但政治上和財政上呢?

    政治上還是豪族說了算。司馬家任用的官員,只能是豪族士大夫。任用寒門子弟就不行嗎?曹操就是要用寒門子弟壓制豪族士大夫。但曹操失敗了。他也必須失敗。漢武帝以後,地方豪族便已經向著知識精英和政治精英的方向發展了。

    官僚制要實現文書行政。文書行政必須依靠知識精英。知識精英融入官僚制便升級為政治精英。而知識精英是要花錢才能培養出來的。這時候,只有豪族才有財力培養出知識精英以及升格的政治精英。所以,豪族和知識精英、政治精英,就是一夥人。皇帝和朝廷想用也得用,不想用也得用。這個趨勢,在東漢以來,已經不可阻擋。

    那春秋戰國時代的遊士呢?

    最初的遊士是沒落的貴族。沒落的貴族,既可以成為列國的政治精英,又可以成為民間的知識精英。但他們已經失去了土地,不是貴族,也不是豪族。後來,私學興盛,無法躋身政治精英的沒落貴族,又培養了一撥知識精英。比如孔子、孟子和荀子這些人,都是知識精英。但當官了嗎?沒有,沒有就只能一直是知識精英,然後就去招弟子、傳學問。這股風氣一直延伸到西漢中期。所以,皇帝和朝廷還是有人可用的。

    但是,不平等是歷史常態。財富要集中、知識也要集中。因為這些都是稀缺資源。最後,一定會集中到一撥人身上。而這撥人就是豪族。

    司馬炎為什麼要去州郡兵?為什麼又要大封司馬王?不這麼幹,朝廷肯定幹不過豪族、朝廷也肯定幹不過地方。然並卵,司馬王比豪族還厲害,自己家裡搞起了武裝械鬥。

    於是,統一隻是小趨勢,分裂才是大趨勢。但是,八王之亂為什麼沒有演變成另一個漢末亂世,軍閥割據而後三分天下、再後三國歸一呢?

    因為胡人問題又爆發了。

    胡人問題也要追溯到漢武帝。漢武帝一邊打匈奴、一邊納匈奴。但是,匈奴的人口體量太小,漢朝的體量太大,所以流入多少就能融合多少。但,這個政策是一直延續的。後來,匈奴人要麼被打到西域以西,要麼被納入大漢中原。這就是胡人內遷。

    但是,草原這片土地,不會成為無主土地。匈奴人走了、鮮卑人來了。同時,西北的羌人也開始鬧騰了。豪族是內部癌變,不斷汲取資源,於是國家沒錢了。而胡人就是外部感染,不斷消耗資源,於是國家更沒錢了。當時,主要是鎮壓西北羌亂的開支和僱傭鮮卑軍隊的軍費。

    所以,與豪族問題相伴相生的,就是胡人問題。強漢很猛,匈奴幹掉、羌人幹服、鮮卑人也不敢造次。但是,打敗胡人卻不能殺光胡人。於是,胡人打不過就投降,投降了就內遷。

    在東漢的時候,問題已經很嚴重了。但大漢各州郡的豪族和軍閥太厲害,根本不給胡人造次的機會。到了西晉,天下重歸一統。胡人問題就已經取代了豪族問題,成為國家必須關心的問題。

    在平滅東吳之後,有大臣就像晉武帝司馬炎建議,趁著軍力尚強,直接把這幫胡人給收拾掉。但是,統一天下,已經讓晉武帝司馬炎志得意滿了,所以他就沒有采納這個建議。實際上,即便把胡人問題提上皇帝關注的程度,也沒用。因為你不可能把胡人都殺光。

    後來,又有了《徙戎論》,就是把胡人再給趕回草原。然而,這仍舊停留在建議的層面。對於胡人問題,從東漢到三國再到西晉,就沒有一個明確的政策。

    八王之亂的過程中,胡人問題正式爆發。而北方的豪族們已經完全扛不住胡人的進攻了。為什麼扛不住了?因為豪族已經無法培植軍事代理人了。軍隊都被司馬王們拿去搞內鬥了。所以,衣冠南渡、南北朝立,也就在所難免。

    在南北朝之前,南方是東晉、北方是五胡十六國。那東晉在幹什麼?這傢伙能不能力挽狂瀾、收復山河?

    就北方的一群胡人流寇來說,東晉還真有這個實力。一個祖逖帶著自家兄弟、招攬北方百姓,就能把石勒這個胡人領袖擋在黃河過不來。所以,東晉如果能夠做到知恥而後勇,然後集中資源、擎著王旗,那大機率能夠掃平北方。

    但,關鍵是這個集中資源,東晉心有餘而力不足。祖逖北伐的時候,王氏豪族竟然造反了。造反的確失敗了。失敗的原因不是王氏豪族心不齊,而是其他豪族不答應。這還是心有餘而力不足的問題。所以,東晉面臨的最大問題,仍舊是豪族問題。

    八王之亂前,西晉要軍隊有軍隊、要道義有道義,還能勉強壓住豪族。而八王之亂以後,東晉則是要軍隊沒軍隊、要道義沒道義,完全壓制不住豪族了。

    所以,以南掃北完全不可能。

    五胡、你方唱罷我方登場,十六國、城頭變幻大王旗。亂的確是亂,但也是在最亂、最殘酷的戰爭方式中解決問題。這個問題就是豪族問題和胡人問題。

    豪族問題基本上是東晉的問題,因為衣冠南渡了。後趙石勒也搞九品中正制,他也要承認豪族的政治經濟地位。但豪族卻難以成什麼氣候,因為北方的豪族已經跑得差不多了。所以,北方的問題主要是胡人問題,更確切地說是胡漢融合的問題。

    前趙、後趙,搞胡人壓迫漢人的政策,但冉閔一出、胡人遭戮。於是,這個政策破產了。

    慕容鮮卑和氐人羌人,搞得是胡漢融合政策,但前秦崩潰了。於是,這個政策也破產了。

    北魏立國之後,搞得是胡人漢化政策,但六鎮起義了。於是,這個政策還破產了。

    北朝走到了死衚衕。胡人壓迫漢人、胡人漢人融合、胡人歸化漢人,全玩一遍但全都破產。這就沒法玩了。

    於是,北魏分裂成了東西兩魏。然後,北朝,在底層趨勢上,還要解決胡漢融合的問題;而在表層趨勢上,則是兩魏的東西爭霸。

    此時的南朝呢?

    南朝還在解決豪族問題。但是,皇帝卻一直是新崛起的軍事領袖。劉裕透過北府軍取得了政權。但這個政權仍舊困擾於豪族問題。劉宋之後是蕭齊、蕭齊之後是蕭梁、蕭梁之後是陳朝。皇帝一直是帶兵的將軍,而大臣一直都是豪族。

    這時候的南朝,就出現了軍隊與政治的分離。軍隊一直控制在皇帝和皇室諸王手中,政治卻一直控制在豪族手中。

    那錢呢?錢跟著政治走,一直在豪族手中。所以,皇帝有軍隊但沒錢,豪族有錢但沒軍隊。這就是另一個八王之亂以前的西晉。而在底層上,這也是一個漢末三國的邏輯,即:豪族是董事會,將軍是CEO。不同的是,董事會以整個南朝為盤子,將軍是南朝皇帝。

    所以,南朝統一北方,完全不可能。首先是南朝自己解決不了豪族問題,於是資源無法集中。其次是失去了解決胡漢問題的機會,於是北方無法收復。

    南朝宋的開國皇帝劉裕,在東邊滅了南燕、佔了山東,在西邊滅了後秦、佔了關中。然後呢?然後卻死活搞不定胡漢雜居的北方天下。所以,怎麼打過來的,就怎麼被趕回去。

    統一的任務,只能交給北方的西魏和東魏,也就是後來的北周和北齊。

    西魏、北周一系,把商鞅變法和關中攻略又給玩了一遍。這就是秦戰國的套路。但這個套路的商鞅變法,不是解決經濟資源集中的問題,而是解決人口資源集中的問題,也就是胡漢兩撥人要融合到一起。

    西魏宇文泰,堅持走胡漢融合的路線。宇文泰有遠見、有情懷、有大愛,所以走向了正確的道路。與其這麼說,不如說他是被東魏和北齊給逼的。

    這時候的關中已經胡漢雜居了,你不搞融合,那就等著這兩撥人互看不爽、然後互相內鬥。這時候的關中已經殘破不堪,你不集中資源,肯定就被東魏和北齊給滅了。變法當趁好時光。但變法需要決心。而好時光卻逼不出決心。所以,變法總是生髮於憂患,但憂患卻會將自己置於死地的時候。

    但,胡漢融合這條路,不是已經被前秦證明失敗了嗎?前秦,一是步驟沒走對;二是策略不得當。宇文泰卻走對了步驟:

    第一步搞胡化,實際上是鮮卑化,胡人恢復鮮卑姓氏,漢人也要取一個鮮卑姓名。

    第二步搞融合,高層胡漢通婚,建立婚姻連帶關係的關隴貴族同盟;底層府兵均田,把胡人和漢人混編成為關隴貴族的府兵。

    透過這種制度建設,西魏、北周一系,實現了資源集中。在資源集中之後,關中的西魏和北周,就可以施展關中攻略了。而在侯景之亂後,南朝的蕭梁政權,又把四川和荊州丟給了北周。於是,北周既有關中形勝、又有四川和荊襄的財富,完全就是一副吊打天下的局面。

    在周武帝宇文邕時期,北周終於消滅了自己的老對手北齊,實現了北方一統。在楊堅篡位建隋之後,統一的步伐已經無法阻擋。

    宇文泰透過胡漢融合而實現資源集中,那麼這個發生邏輯是什麼呢?

    實際上,這就是一個國家視角的問題。百姓已經有了,國家已經有了。然後,在這個基礎上,設計藍圖、建構秩序。如果國家的視角是均質化的、簡單化的、漢人的,那胡人就融不進來,比如東漢和西晉。而如果國家的視角是均質化的、簡單化的、胡人的,那漢人就融不進來,比如前趙和後趙。

    而宇文泰的關中改革呢?你別管國家的視角是什麼,你先忠於你所在的貴族。這個貴族就是新崛起的關隴軍事貴族。國家的視角是簡單化、均質化的,於是可以先往後退一步。而貴族的視角則是複雜化的、多元化的,於是可以向前進一步。國家關心胡漢的本位,關心所謂的非我族類、其心必異。而貴族則是具體的人,是漢人還是胡人都無所謂,忠於你的開府大將軍就行了。

    這就是宇文泰改革的底層邏輯。

    但是,豪族問題以及胡漢問題,徹底解決了嗎?沒有。胡漢融合只是暫時解決,但這是手段,目的是集中資源、建立強勢政權。目的實現了,手段也就不重要了。而豪族問題,也只是以一撥關隴貴族壓制了地方豪族。這也是手段,目的還是集中資源、強勢政權。但是,這個政權已經足夠強勢了。因為他就是結束南北分裂的隋唐大帝國。

  • 5 # 北疆同心聊歷史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是中華歷史上的一次大變局。

    源起於東漢末年的政治昏暗官僚腐朽,統治階級不顧民間疾苦,只知一味貪圖享受,由此伏下了引發天下大亂的根源。

    與此同時,東漢末年朝政大權先後落入外戚集團和宦官集團的之手,而他們都是社會寄生蟲,都是最腐朽最黑暗的政治勢力。

    因此,外戚和宦官的胡作非為,使得東漢末年出現了嚴重的社會危機和政治危機。

    尤其是公元189年,因外戚與宦官的矛盾激化,導致外戚集團的頭目——大將軍何進被殺。

    而在此之前,何進不顧曹操和袁紹的勸阻,執意召西涼軍閥董卓進京勤王。

    何進被殺後,董卓便得以趁京城混亂的機會,輕而易舉地控制了朝廷。

    董卓掌權後為所欲為,廢掉了漢少帝劉辯,改立漢獻帝劉協上臺,想透過這個辦法鞏固自己的權勢。

    董卓的行為激怒了統治集團內部的其他上層人物,因此引發了天下大亂的局面。

    此時中央已經無力控制地方,局勢日益失去控制,天子逐漸淪為各個強大軍閥手裡的玩物!

    漢獻帝失勢後,各路軍閥賊殺賊來狗咬狗。

    董卓死後,曹操又於公元196年把漢獻帝劫往許昌,從而取得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政治優勢。

    並憑此便利條件,逐步削平群雄統一了北方。

    公元208年曹操揮師南下,計劃一舉蕩平江南徹底統一天下但卻沒能成功。

    因此赤壁之戰結束後,南方便逐漸落入了孫權和劉備之手,三足鼎立之勢漸漸形成。

    公元220年曹操因病去世後,他的繼承人曹丕便在同年迫使同意漢獻帝“禪讓”皇位,建立了魏國政權,取代了有名無實的東漢王朝。

    隨即,公元221年劉備也在成都稱帝,重新建立了“漢”政權,史稱為蜀漢或蜀。

    緊接著,公元222年孫權也稱帝,建立了吳國。

    至此,三國鼎立之勢形成。

    劉備去世後,他的託孤大臣、蜀國丞相諸葛亮雖屢次興兵北伐,但卻沒有成功。

    諸葛亮去世後,蜀魏兩國仍然戰爭不斷。

    蜀漢國小力弱,被長期的戰爭拖得精疲力竭,其國勢日漸衰微。

    最後,在公元263年被魏國將領鍾會和鄧艾滅掉。

    早在滅蜀之前,魏國統治集團內部便已經重新洗牌。

    自公元249年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後,國家權力便由曹氏家族之手轉入了司馬家族之手。

    於是,公元265年,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便迫使魏國皇帝“禪讓”皇位,建立了西晉王朝。

    蜀國滅亡後吳國失去了外援,不得不獨自挑起與西晉對抗的重擔。然而,由於吳國宗室內亂不止,從而導致吳華人心離散國勢日衰。

    兼之暴君孫皓上臺後,非但不思振作有為延攬人心,反而因慘暴無道猜忌成性而殘殺宗室和大臣。

    於是,吳國便愈發混亂與衰落了。

    結果,公元280年終於被西晉王朝滅亡了。

    至此,三國鼎立的時代便徹底終結了!

    然而,西晉王朝的統一局面也僅僅維繫了幾十年。

    由於西晉統治集團崇尚奢侈享受,兼之晉武帝司馬炎濫封子弟為王,從而釀成了“八王之亂”的慘劇。

    而與此同時,內遷各族也趁勢而起,使得西晉王朝亂上加亂!

    終於,公元316年西晉王朝被匈奴人建立的“劉漢”政權滅亡。

    公元317年司馬睿又在重新建立了晉政權,史稱其為東晉。

    由於東晉皇帝始終無力駕馭世家大族,從而導致了皇權衰落,出現了內亂不止的局面。

    最終,公元420年東晉王朝被大將劉裕所滅!

    隨著劉裕建立起“宋”政權,而北方也已經逐漸被鮮卑人建立的“北魏”統一。

    歷史便由“東晉十六國”時代,演變到“南北朝”時代。

    至此,南方的宋、齊、梁、陳,便你方唱罷我登場,城頭變幻大王旗,這幾個王朝幾乎都因內亂而難以長久。

    除了陳之外,全部是由內亂導致的,或因權臣奪位而亡,或因宗室篡位而改朝換代的。

    與此同時,北方也不安定。

    強盛一時的北魏政權衰落後,逐漸分裂成為“東魏”和“西魏”。

    以後,在東、西兩魏的基礎上又形成了“北齊”和“北周”。

    再後來,北周滅北齊重新統一北方。

    公元581年,北周外戚楊堅篡位建立了隋朝,並於公元589年揮師南下滅陳統一天下,南北朝時代終於結束了。

    至此,自公元317年至公元589年,長達272年的分裂局面才算完結!

  • 6 # 趙麗穎姐姐是女神哦

    簡單來說就是政權更替王朝轉換,三國為“分”,兩晉是“合”(形式上的統一),南北朝是“分”。

    三國:東漢末年,諸侯割據混戰,公元220年曹丕篡漢建魏稱“天子”,至公元280年東吳覆滅,期間六十年是為“三國時期”(其實是“三個大國和一個小國”)。

    兩晉:公元280年司馬炎剿滅東吳,三國結束西晉王朝開始,共計國祚51年。西晉王朝期間爆發八王之亂和五胡亂華,君臣百姓南渡避禍。公元317年西晉王族司馬睿復國,史稱東晉,公元420年結束。

    南北朝:(420年~589年)是南朝和北朝的統稱,上承東晉下啟隋朝,此時中國南方和北方處於分裂狀態。南朝(420~589承自東晉,由漢族建立,有宋、齊、梁、陳四朝,均以建康(今南京)為都。;北朝(386-581)承自十六國,由鮮卑族建立,有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五朝,北魏分裂為東魏、西魏,北齊取代東魏,北周取代西魏,北周滅北齊。

  • 7 # 愛吃維他命

    前段時間剛好看到這段歷史,按自己的理解簡單的歸納總結一下,也算是一段讀書筆記吧,從頭開始講:

    看過或讀過《三國演義》,應該知道那段著名的開篇語:“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自秦始皇滅六國,一統天下建立秦朝,華人的大一統思想逐步提升。

    秦朝之後就是西漢,由劉邦建立,定都陝西長安,故稱西漢。

    西漢末年,外戚王莽奪取了統治權,建立短暫的 新朝。

    未幾年,劉邦的後代劉秀推翻王莽,延續了漢朝統治,因定都河南洛陽,故稱東漢

    東漢的幾個皇帝壽命皆不長,加上資質平平,外戚和宦官輪流佔控朝堂,東漢末年更是軍閥割據嚴重,經過幾輪的兼併鬥爭,最終只剩下三個比較突出的勢力,也就是曹操、劉備、孫權。

    曹操的兒子曹丕在曹操死後,便逼迫漢獻帝禪位,完結了東漢的歷史,建立魏國

    同期的劉備則建立了蜀國,大抵在四川那一塊。

    孫權最晚稱帝,佔據著長江流域的地理優勢,建立了吳國

    以上的魏、蜀、吳就是歷史上的三國了。

    三國中,以魏國勢力最強,地域面積最廣,所謂“三分天下有其二”。所以註定了天下最後被魏國吃掉。

    無奈魏國自曹丕後的幾位繼任者都短命,加上出了個二愣子曹爽,直接敗給了超長待機王司馬懿。司馬懿死後,接任者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到其兒子司馬炎則逼迫魏王禪讓,並先後消滅了蜀國和吳國,再次統一中國,建立了 晉朝,定都洛陽。史稱西晉

    西晉的歷史很短,蓋因晉武帝司馬炎的兒子晉惠帝司馬衷智力上有缺陷,其妻賈南風以及其八位叔叔兄弟都想控制朝政,於是爆發了內站,史稱“八王之亂”。這次內亂直接導致晉朝元氣大傷。

    而此時北方的少數民族反而強大起來,其中五個比較強悍的少數名族(匈奴、鮮卑、羯、羌、氐)趁亂開始覬覦中原政權,消滅了西晉政權,史稱“五胡亂華”。因當時晉的年號為永嘉,故歷史學家也稱之為“永嘉之亂”。

    永嘉之亂期間,許多貴族南遷避難,史稱“衣冠南渡”,其皇族司馬睿在王導等擁簇下稱帝,定都建康(今南京),即東晉是也控制著長江以東地區,時人又稱江左。

    同時期其他地區有實力的紛紛建國,其中有十六個國家實力強勁,故稱十六國

    其中比較出名的是前秦,苻堅一度統一了北方,在攻打東晉的淝水之戰中打敗,而身死國滅。又再次陷入分裂。

    直到拓跋氏建立北魏政權後,統一華北地區。史稱北魏。又稱拓跋魏。

    而東晉末年軍事大亨劉裕奪取政權,建立宋政權。史稱劉宋。

    歷史進入了南北朝時期。

    北朝和南朝都在各自區域發生了不斷的朝代更迭。

    北朝程序:北朝孝文帝時,遷都到了洛陽,大舉改革,主要漢化為主,拓跋氏改姓元,故又稱元魏。可惜孝文帝只活了32歲。兒子宣武帝即位後,也只活了33歲,於是朝政一度被宣武帝的老婆靈皇后胡氏手中。

    故而大將軍爾朱榮發動河陰之變,殺害了胡氏,迎立孝莊帝,最後反被孝莊帝所殺。其後爾朱榮部下高歡攻入洛陽,推翻爾朱氏集團,擁立孝武帝。

    這一時期,北魏有兩大軍事集團,一個高歡,另一個是在長安的宇文泰。

    孝武帝不滿高歡專權,投奔了宇文泰,是為西魏。

    高歡則另立新君孝靜帝,是為東魏。

    北魏分裂成東西魏。

    西魏後被宇文泰兒子宇文覺取代,建立北周。

    東魏則被高歡的兒子高洋取代,建立北齊。

    同一時期的江東地區也經歷了四個朝代的更迭,順序以及開國者分別是宋(劉裕)==》齊(蕭道成)==》梁(蕭衍)==》陳(陳霸先)。

    北周發展最是迅猛, 率先滅掉了北齊。不幸的是北周宣帝沉迷酒色,年僅二十二歲而亡,最後政權被其岳父楊堅所得,是為隋朝。

    隋朝建立後,很快又滅了陳朝。南北朝結束,進入大一統的隋朝。

  • 8 # 葭明通半瓶歷史

    首先要說明一個事實,中國大一統兩千多年的歷史並不是一以貫之的,大致要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秦漢帝國,開疆拓土,雄霸亞洲,絲綢之路,奠定了漢文化。第二個階段:唐宋帝國,萬邦鹹服,民族熔爐,發展壯大了漢文化。第三個階段:明清帝國,農耕文明的最高峰。

    而,“三國兩晉南北朝”就在秦漢大一統帝國和唐宋大一統帝國之間,這中間是一大段的亂世,足足亂了369年之久,比任何一個大一統的王朝都要長久。

    在這369年間,對於後來的中華文明來說,發生了很多具有決定意義的大事。

    可以這麼說,如果政治體制上,天下一直是秦漢帝國大一統的天下,下列的任何事項不一定就會發生。因為“獨尊儒術”的那些儒家官僚絕不會允許有別於儒家思想的其他思想有存身之地,他們會動用一切政治、軍事、經濟的手段打壓。

    正是因為武夫當國的“三國兩晉南北朝”的亂世,使得儒家教徒失去了世俗政治權力,失去了影響當政者的影響力,下列的事項才會發生。

    1 “玄學”興起,

    “玄學”之“玄”字,來自於《老子》中“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玄學不研究“人事”,也不研究經世致用的經濟和政治。

    它研究的是“有”和“無”的根本問題,類似於西方語言表述中的“形而上學”,非常深奧。

    說一些代表人物,就可以大概意會“玄學”到底是幹什麼的了。

    阮籍、嵇康、山濤、劉伶、阮咸、向秀、王戎這些人都是“玄學家。

    對,他們七人就是著名的“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竹林七賢”,後世儒家批判他們“清談誤國”。

    竹林七賢

    誤國不誤國不去說它。

    玄學對於中國的哲學發展是做了大貢獻的,現在研究《周易》的學問家某種意義上都要歸入“玄學派”。

    我們華人上至帝王將相,下至農夫走卒,人人思想裡面都有的些許“思辨習慣”,其實都來之於玄學。

    這個思辨習慣保證了中國社會永遠不會掉入“宗教社會”,宗教社會會使得所有人匍匐於人造神的腳下,甘願為奴。

    中國永遠是世俗社會。

    2 佛教進入中國並興起。

    佛教其實是東漢進入中國的,一直在皇家以及貴族階層流行,是專門為達官貴胄們祈福的,沒啥大發展。

    漢亡,佛教徒失去了供養人。同時三國兩晉南北朝的大亂世界裡,勞苦百姓生活苦難,也需要精神解脫,佛教教義恰好接過了這個任務,也為了尋找供養人,於是大力在勞苦大眾中發展教徒。

    再加上,統治階級也發現了佛教麻痺人民思想的作用,大力支援。

    釋迦摩尼

    佛教在那個時代興盛了起來。

    這為將來儒佛合流做了準備。

    但同時,人們因為還保持了思辨精神,反佛教的也大有所在。

    3 道家興起

    道家和玄學一樣,也起自老莊哲學,但是它們大有不同,玄學關注的是整個宇宙的有和無,道家追求的是人和宇宙合二為一。

    道家為了在勞苦大眾中發揮影響力,又發展出了道教,設計了很多神仙。

    對,我們耳熟能詳的天庭系統,什麼玉皇大帝、太上老君都是那個時代才開始的。

    道教完全是華人創立的宗教,可以稱之為中國的本土宗教。

    道教神仙的美好生活

    你看,三國兩晉南北朝就是這麼厲害,中國三大教有兩個教派是這個時期出現的。

    同時,這個時代的經濟也大發展了,江南經濟被迅速開發了。

    因為戰亂,黃河流域大批移民南渡長江,南北經濟平衡發展了。

    均田制也開始於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也開始於這個時代。

    大批的遊牧民族開始學習築城定居,民族開始大融合。

    什麼曹操、劉備、司馬懿、劉裕、蕭道成、陳霸先、高歡、拓跋宏、楊堅這些政治強人的政治事蹟,相比於以上所有的任何一點,都是小兒科,他們都是歷史的過客。

    唯有沉澱下來的文化不是過客,它是歷史的主人

    這個融合後的文化為大唐的萬邦鹹服做好了準備。

    即是說,三國兩晉南北朝為大唐的萬邦鹹服做好了準備。

  • 9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天下,建立了以郡縣制為基礎的統一的、全新的大一統政權,一直到東漢末年,華夏先後經歷過秦朝、西漢、新朝、東漢,一直都是統一的華夏政權,直到三國的出現,三國是華夏大地第一次出現了三個並列的政權,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第一次。

    公元220年,曹丕代漢建魏,標誌著三國正式的開始,但是三國的建立卻是在東漢末年混亂的基礎上造成的,東漢末年,以外戚大將軍何進為首的外戚派,和與十常侍為首的宦官派爆發了激烈的鬥爭,導致了雙方兩敗俱傷,並且同時消逝於歷史長河,從此中國歷史進入了軍閥混戰的時代。

    董卓以地方軍閥身份,進入京城後,控制了朝政,這同樣是從秦朝開始,400多年來第一次有地方軍閥控制中央政權,這背後的根本原因就是東漢朝廷外戚與宦官沒有選擇共存,而是選擇了一種你死我活的鬥爭,外戚與宦官是支撐東漢朝廷的兩根支柱,支柱一旦倒塌,政權也就不復存在,所以東漢自當漢靈帝去世之後,就一直受到軍閥控制。

    董卓亂政

    先是董卓,接著是李傕、郭汜,最後是曹操,曹操同樣是以地方軍閥身份控制朝廷,然後藉助朝廷與皇帝的名義,四處攻伐,曹操最終統一了整個中國北方,為什麼曹操不能統一天下,建立統一的政權呢?

    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曹操沒有爭取到當時佔據社會主流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主導權計程車族支援,士族就是指世代做官的家族,從劉邦建立西漢,給予功臣世襲的爵位開始,這個階層便形成了,劉秀很容易就統一了天下,就是因為他得到了士族集團的支援,相對於劉秀,曹操對士族非常警惕,多方面敲打,還殺了不少名士,比如許攸、楊修、邊讓、孔融、崔琰等人。

    正因為如此,曹操才失去了統一天下的機會,赤壁之戰只不過是表象,如果曹操得到了天下士族的支援,統一戰爭就容易多了,像周瑜、魯肅等東吳主戰派,無一不是出身士族,當曹操失去統一天下的機會時,曹魏政權就更難統一天下了。

    赤壁之戰

    曹丕即位後,同樣也有統一天下的雄心壯志,可惜他的能力不如曹操,壽命更是不如,只當了六年皇帝就去世了,總體來說,曹丕就做了一件事,這就是九品中正制,這是以法律的形式規定了如何選拔人才,併成為整個魏晉南北朝幾百年的人才制度,這個制度是曹丕與士族共同達成的,以緩和曹操時代與士族之間的對立,換取士族對曹丕稱帝的支援,影響了近四百年的人才選拔制度。

    曹睿時代,前半段時,曹魏具備統一天下的時機,打擊了鮮卑與烏桓勢力的發展,消滅了遼東公孫氏割據政權,同時東吳與蜀漢政權都處於衰弱期,如果後期曹睿爭點氣,積極進取,還是有希望統一三國的,結果曹睿不爭氣,諸葛亮去世後,開始大興土木,沉迷酒色,36歲就去世了,曹睿一死,曹魏政權也陷入了爭權奪利之中。

    司馬懿專權

    之後就是曹爽與司馬懿爭權,司馬懿代表了大士族的利益,曹爽代表了皇族與小士族的利益,最終司馬懿消滅了曹爽,在曹魏皇權衰弱之際,控制了朝政,經過十幾年的操作,司馬氏取代了曹氏,在司馬昭當政期間還滅亡了蜀漢政權,這一年是公元263年,兩年後,司馬代魏,建立了西晉政權,又過了15年,西晉滅亡了東吳政權,華夏大地再次歸於一統。

    西晉建立之初,政治清明,百姓樂業,人民安居,天下太平,可是好日子隨著晉武帝司馬炎的去世而結束,司馬炎在位期間至少犯了三個錯誤:

    1、恢復分封制,開歷史倒車。

    分封制被無數朝代證明為錯誤的政策,會引發動盪,然而晉朝卻恢復了這個制度,分封了為數不少的司馬皇族為王,晉朝的王是有一定政權和兵權的,晉武帝司馬炎去世之後,晉惠帝司馬衷繼位,然後皇后賈南風亂政,勾結外部藩王殺害朝廷高官,以圖控制朝政,結果引發了諸多諸侯王的動亂,在西晉內部你打我,我打我,最終打得八敗俱傷,外族趁機入侵。

    西晉統一中國

    先是賈南風亂政,然後是八王之亂,接著是五胡亂華,最後就是西晉滅亡,中原士族和西晉皇族南渡江東,建立了東晉政權,東晉就是一個偏安一隅的政權,雖然有北伐,但根本沒有實力收復中原,中國歷史就進入了南北朝時期。

    2、採取了錯誤的民族政策,或者對外族內遷沒有任何政策。

    晉朝民族政策的錯誤是從司馬懿開始的,司馬懿徵遼東,把遼東超過15歲以上的男子全部屠殺,同時把遼東百姓全部內遷,導致整個遼東出現了權力真空,要知道當時的遼東是漢人政權,在當地打壓外族,算是中原政權抵禦外族強大的緩衝區,可是司馬懿卻消滅了遼東政權,從此漢人勢力南縮。

    司馬懿回軍後,遼東迅速被外族佔領,經過幾十年的發展,鮮卑、烏桓迅速佔領了遼東大地,並且不斷向內地移民,如果晉朝強大,維持絕對的武力威懾,並且對外族採取安撫、招納、分而治之的政策,外族也不會有什麼威脅,但是司馬炎並沒有採取任何有效果的政策,放任這種外族移民,當中原內亂時,外族迅速內侵,導致西晉滅亡,西晉的兩位皇帝晉懷帝和晉愍帝都是被匈奴人所殺。

    西晉分封

    3、立了一個無能的皇帝,選了一個惡毒的皇后。

    晉惠帝司馬衷沒有管理天下的能力,卻被擁立為皇帝,這就是悲劇的開始,人人都想分取權力,從輔政的外戚楊駿開始,到皇后賈南風,最後到地方上的諸侯王,不斷地爭權奪利,自相殘殺,把西晉殺得四分五烈,實力衰弱,外族趁機滅亡西晉。

    東晉的建立其實是一大幫士家大族擁立西晉的皇族在江東建立了一個割據政權,僅僅維持了103年而已,實際上東晉的政權都是控制在士家大族手中,有句話叫王與馬共天下,說的就是司馬氏所建立的晉朝,實際上王氏與司馬氏共同管理天下的,因為東晉開國皇帝司馬睿本身就是大家族擁立的,他所依賴的也是大家族。

    東晉偏安南方,而傳統的中原及北方大地,則被匈奴、鮮卑、羯、羌、氐五個胡人部落建立的國家先後所統治,這五個胡人部落先後建立了二十多個政權,比較強大的有十六個政權,分別是:前涼、成漢、前趙、後趙、北涼、西涼、後涼、南涼、前燕、後燕、南燕、北燕、夏、前秦、西秦、後秦,這也就是歷史上所說的五胡亂華

    東晉與五胡十六國

    北方漢人被大肆屠殺,存活下來的不到十分之一二,大部分漢人都逃到了南方,而南方的東晉政權基本上統一了中國南方,與北方的十六個國家先後對峙,由於東晉皇族一直受到士家大族的控制,其內部也經常發生權力之爭,比如王敦作亂、桓溫專權,直到劉裕崛起。

    劉裕是西漢皇族之後,由於作戰勇猛、富有謀略、治軍嚴整,迅速成為東晉政權有名的將領,劉裕依靠北府兵打敗了桓玄、攻滅了南燕、收復了巴蜀,名聲如日中天,依靠軍權和功績成為東晉的權臣,最終篡奪了東晉的政權,建立劉宋王朝,這就是南朝的開始,之後南方大地經歷了劉宋、南齊、南梁、南陳四個漢人朝代

    與南方相對應的就是北方的胡人十六國,後來又誕生了鮮卑人建立的北朝,分裂為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五朝,直到北周外戚大將楊堅建立了隋朝,並再次統一了天下,南北再相次重歸統一,如果從公元291年的八王之亂開始算起,到公元581年建立隋朝為止,中國歷史最黑暗的八王之亂、五胡亂華、南北朝對峙一共經歷了290年時間

    南北朝地圖

    這一段時間中,最深層次的原因就是漢胡的融合,雖然之間互相敵對,但胡人與漢人雜居情況在當時非常普遍,雖然北方被胡人政權佔據,但是胡人所建立的政權,基本上採用了漢人的文化與結構,並且大量任用了漢人在其中,比如前秦丞相王猛輔佐前秦天王氐族人符堅,差一點就統一了南北,這種融合讓胡人認同了華夏文化,為後來的隋朝融合提供了基礎。

    另一個原因就是士族的崛起,魏晉南北朝是士族發展的黃金期,當年曹丕的九品中正制到了後來,就變成了士族控制人才的途徑,後來出身反而成為做官的硬性條件,也就是士族掌握了用人權,一個政權的用人權被士族掌控,這個朝代也基本被士族所掌握,所以兩晉時期的中央政權雖然弱,經常發生地方上的叛亂,導致無法集權,直到隋朝的建立。

  • 10 # 讀書的禕樂

    三國兩晉南北朝是中國一個連續的歷史時期,也叫做魏晉南北朝,歷史學領域也將這一時期作為一個連續的歷史時期進行研究。

    指的是從公元220年曹丕逼漢獻帝禪讓皇位建立魏,到公元581年隋文帝楊堅用同樣的方法逼北周靜帝宇文衍禪讓,歷時360年。

    也可以將這個歷史時期延長一些,廣義的三國可以從公元184年黃巾起義算起,到公元589年隋滅南北朝中南朝最後一個朝代南陳,完成了全國的統一。

    由於這400年左右的歷史時期裡,除了西晉短暫的統一外剩下的大部分時間都處在分裂和南北對峙中,歷史書對這一時期介紹的比較少,涉及的朝代和國家有幾十個,歷史跨度長、人物也非常多,因此就連通俗說史的人也不太願意講三國以後的這個歷史時期,實在是太複雜。

    我寫這篇回答也只簡要敘述一下這段歷史。

    三國大家都比較熟悉,由於東漢末年的黃巾起義,和靈帝死後大將軍何進處理十常侍問題不當,導致了東漢末年的軍閥割據,這些大大小小几十路的諸侯,透過吞併整合,最終形成了魏蜀吳三國局面。

    但291年西晉由於高層鬥爭發生了“八王之亂”,這時內牽的“五胡”逐步漢化並於內地的世家大族聯合,逐漸強大起來,終於在公元316年西晉被匈奴人劉淵所滅。

    西晉滅亡後,晉朝皇族的一支琅琊王司馬睿在當時給沒有被戰亂波及的江南稱帝,史稱東晉(317-420),這是北方先後出現了十幾個割據政權合稱“十六國”,由於這些政權大都是五胡建立,又相互戰爭不斷,因此這一時期也被稱為“五胡亂華”。

    十六國(304-439)雖然國家多,但也比較好記,五涼(前涼、後涼、南涼、北涼、西涼),四燕(前燕、後燕、南燕、北燕,西燕未列入十六國),三秦(前秦、後秦、西秦),二趙(前趙(漢)、後趙),夏,成(漢),除了成(漢)位於四川,其它十五國都在長江以北。

    最後統一北方的不是十六國中的任意一國,而是鮮卑人建立的北魏(386—534年),這與三國很相似,北魏原稱代國,後改國號為“魏”,史稱北魏,開始了南北朝的北朝時代。

    北魏末年權臣當道,高歡和宇文泰個擁立了一位拓跋皇族為帝,史稱西魏(535-556)和東魏(534-554),但大全都被權臣把持,兩個皇帝都只是傀儡,最後兩個全臣家族還是從幕後走到了臺前,宇文覺和高洋分別取代了西魏和東魏皇帝,建立了北周(550-577)和北齊(557-581)。

    與之對立南朝分別是繼東晉之後的劉宋(420-479)、齊(479-502)、梁(502-557)、陳(557-589),這四個朝代的歷史可以概括為每一個朝代末的大將取代了自己的皇帝自己當上了九五至尊,南朝的四個開國皇帝劉裕、蕭道成、蕭衍、陳霸先都是前朝的大將,其中劉裕是東晉末年將領。

    南北朝最後的結果就是,577年北周滅北齊,581年北周外戚楊堅逼自己的外孫北周靜帝退位,建立隋,然後589年隋滅南陳統一全國,結束了400年的大分裂時代。

    魏晉南北朝400年即使一個大分裂時代,也是一個民族大融合時代,中國北方的五胡融入了華夏,但北方的突厥、東北的契丹、西南的吐蕃也隨之崛起,中國隨即進入中央集權王朝最輝煌的隋唐時代。

  • 11 # 張三十二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意思分別是:

    1、三國:

    三國是上承東漢下啟西晉的一段歷史時期,分為曹魏、蜀漢、東吳三個政權。赤壁之戰時,曹操被孫劉聯軍擊敗,奠定了三國鼎立的雛型。220年,曹丕篡漢稱帝,定都洛陽,國號魏,史稱曹魏,三國曆史正式開始。次年劉備稱帝,定都成都,史稱蜀漢。222年劉備在夷陵之戰失敗,孫權獲得荊州大部。223年劉備去世,諸葛亮輔佐劉備之子劉禪與孫權重新聯盟。229年孫權稱帝,定都建鄴,國號吳,史稱東吳,至此三國正式成立。

    2、兩晉:

    兩晉指晉朝,是中國歷史上的朝代,上承三國下啟南北朝,分為西晉與東晉兩個時期,其中西晉為中國歷史上大一統王朝之一,東晉則屬於六朝之一,兩晉共傳十五帝,共一百五十五年。公元266年司馬炎篡魏,建國號為晉,定都洛陽,史稱西晉,公元280年滅吳,完成統一。後經歷八王之亂和永嘉之禍,國勢漸衰,316年西晉被北方蠻族滅亡。317年,西晉皇室南渡江南,司馬睿在建鄴延續晉朝,史稱東晉,東晉曾多次北伐中原漢地。383年東晉與前秦淝水之戰後得到暫時鞏固。兩晉時期北方南遷的漢人將先進技術帶入江南,進一步開發了江南地區。420年,劉裕建立劉宋,東晉滅亡。中國歷史進入了南北朝時期。

    3、南北朝:

    南北朝(是南朝和北朝的統稱。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也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民族大融合時期,上承東晉十六國下接隋朝,由公元420年劉裕代東晉建立劉宋始,至公元589年隋滅陳而終。南朝有劉宋、南齊、南梁、南陳四朝。北朝則包含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五朝。南北兩方雖各有朝代更迭,但長期維持對峙形勢,故稱為南北朝。南北朝前期仍是士族政治,社會階層分為士族、齊民編戶、依附戶及奴婢,對外交流也很興旺,東到日本和北韓半島,西到西域、中亞、西亞,南到東南亞與南亞。此時也出現民族大融合的趨勢,比如北魏孝文帝改革,進一步加速少數民族封建化的步伐。

    續:三國時期各國多與外族互動。東北方面,有高句麗、沃沮、夫餘及三韓、百濟。魏晉以來天山以北及蒙古草原的民族主要有烏孫、堅昆、敕勒、丁零、呼揭、匈奴、鮮卑及烏桓等族。

    202年南匈奴歸附曹操後,曹操將南匈奴分成五部,每部立帥長,並派漢人監督。烏桓族長蹋頓與袁紹結盟,並獲得了單于的封號。鮮卑在東漢末期由檀石槐統一,屢次入侵東漢,他死後鮮卑分裂為東部、中部及西部鮮卑。西部鮮卑軻比能重整鮮卑後兩度入侵曹魏,並響應諸葛亮攻魏。

    235年,曹魏幽州刺史王雄遣刺客將他暗殺,其勢瓦解。西部方面,當時河西諸羌和武都、陰平的羌族分別歸附曹魏及蜀漢。這兩國相互攻伐時都徵召羌族參加作戰。

    西南方面,225年蜀漢丞相諸葛亮率軍平定南中之亂,降伏南蠻族長孟獲,並設定庲降總督管轄。往後雖有叛變發生,但皆不大。孫權也展開海上的發展,他派使臣朱應、康泰泛海到夷洲、亶洲補充人口、到遼東、北韓半島、林邑、扶南和南洋群島等地溝通聯絡,這些都擴大孫吳在海外的影響力。大秦商人和林邑使臣也曾到達吳都建業。

  • 12 # 縹緲峰下一粒沙

    簡單來說,三國兩晉南北朝是中國古代的一段大分裂時期,包含多個政權。這段分裂期介於漢與隋之間,漢朝出了事,有了三國,三國之後是兩晉,兩晉發展成南北朝,而南北朝被隋朝終結。

    具體怎麼回事,下面和大家聊聊。

    東漢末年,外戚專權宦官秉政,政治腐敗天災不斷,延續了一百多年的東漢王朝搖搖欲墜。漢靈帝時期,各種社會矛盾劇烈衝突之下,爆發了黃巾起義,這是混亂的開端。

    為鎮壓起義,漢靈帝派皇甫嵩、盧植及朱雋等率中央軍前往,又令地方州郡政府和豪強地主招募軍隊協助。後來出現的各大軍閥,很多都藉著此事刷到了一筆政治資本,比如曹操、劉備。

    雖然黃巾起義很快被鎮壓,但各地山賊土匪陸續出現,漢朝中央軍疲於奔命,漢靈帝便採納宗室劉焉的建議,將負責監察各郡的刺史賦予兼有地方軍政權力,以加強對各郡的控管,並且將部分刺史升為州牧,由劉姓宗室或重臣擔任。

    這個決定,開啟了群雄割據的局面,各地湧現出許多手握軍政大權的勢力,而朝廷不斷衰弱,對這些勢力失去了控制。後董卓進京,奪權的手段極為殘暴,引起了諸多不滿,關中各路諸侯群起而攻之。

    董卓為迴避諸軍鋒芒,挾持漢獻帝遷都長安,東漢王朝的權威性再一次被削弱。接著就是《三國演義》的大致劇情,經過諸多混戰,曹魏、東吳、蜀漢三國鼎立。

    曹魏雄踞北方,地盤最廣,實力最強,取代東漢、滅亡蜀漢,有望一統天下。但曹家沒有笑到最後,中途被司馬氏截了胡,司馬炎迫使魏元帝禪讓帝位,代魏立晉,定都洛陽,史稱西晉。

    至此三國結束,兩晉開始。司馬氏令人一言難盡,幾乎沒出過一個明君,經過賈南風弄權、八王之亂後,國力大弱,塞外眾多遊牧民族趁機陸續建立數個非漢族政權,為禍中原,史上稱為五胡亂華。

    “五胡”指的是匈奴、鮮卑、羯、羌、氐五個胡人大部落,實際上亂華的不光這五個,只是這五個最有名,便由他們代表了。

    結束西晉的是“永嘉之亂”,匈奴軍隊在劉淵之子劉聰的率領下擊敗西晉京師洛陽的守軍,攻陷洛陽並大肆搶掠殺戮,俘虜皇帝及一大票王公大臣,西晉滅亡。

    但司馬氏可沒死絕,司馬懿的曾孫、司馬炎的侄子司馬睿南渡建康,被江左士族、西晉舊臣們擁立為帝,晉朝繼命成功,史稱“東晉”。

    當時的局勢是這樣,北邊是胡人政權,南邊是漢人政權。北方的漢人為了避禍大量逃往南邊,史稱衣冠南渡,導致了經濟重心南移,以前是北方繁華,自此後是南方繁華。

    胡人在北方建立的政權不是一個兩個,而是數十個,《十六國春秋》中記載“五涼、四燕、三秦、二趙,併成、夏為十六”。

    另外還有漢人冉閔建立的魏、丁靈翟氏建立的魏、武都氐帥楊氏建立的仇池國、鮮卑慕容氏建立的西燕、鮮卑拓跋氏建立的代五個政權,加起來共21個。史上統稱這段時期為“東晉十六國”。

    後來東晉被權臣劉裕所滅,又經過一番戰亂,南邊有漢人建立的劉宋、南齊、南梁、南陳四朝,均以建康(今南京)為都;北邊有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五朝,後北魏分裂為東魏、西魏,北齊又取代了東魏,北周取代西魏,北周滅北齊。

    而南北總體是對立的,史稱南北朝。後世的史學家們也很有意思,大唐皇朝出身於北周,修《晉書》時便奉南北朝共為正統,宋朝司馬光所修的《資治通鑑》則奉南朝為正統,北朝是蠻夷。

    隋文帝楊堅同樣出身於北周,是被鮮卑化的漢人,鮮卑姓氏普六茹,小字那羅延,因而可以稱他為普六茹那羅延,或普六茹堅。楊堅逼迫北周靜帝禪位於自己後,就開始征伐南北各方政權,華夏再次出現大一統的王朝。

    從三國到南北朝,經濟衰退人口銳減,中間出現了好幾次人口危機。百姓飽受戰亂之苦,“寧為太平犬,不為亂世人”是他們的真實寫照,升斗小民無不渴望著天下太平。隋朝的建立,讓人們看到了希望。

  • 13 # 江湖小曉生

    三國兩晉南北朝,很顯然,分成了3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三國。從公元220年,曹丕篡漢開始,到公元280年,西晉滅東吳為止,合計60年時間。第二個階段:兩晉。從公元280年,西晉統一天下開始,到公元420年,劉裕滅亡東晉為止,合計140年。第三個階段:南北朝。從公元420年,劉裕建立劉宋開始,到公元589年,隋文帝滅亡南陳,統一天下為止,合計169年。

    這麼一來,我們大致上就能搞清楚,三國兩晉南北朝的區別了。這一時期是超級大動盪時期,長達369年的時間。期間只有西晉統一了11年時間而已。

    一、三國故事,遠比三國建立以後長得多。

    一般來說,東漢末年,公元189年,董卓亂政的時候,三國的故事就已經拉開了序幕。畢竟老百姓對這段歷史實在是太熟悉了。

    我們可以簡單介紹一下劇情線路。

    大將軍何進被十常侍誅殺,袁紹請來了董卓。董卓獨霸長安,袁紹、曹操等人出去創業。此後十八路諸侯與董卓大戰,呂布力壓群雄。

    王司徒與呂布合作,殺掉了董卓。結果卻被董卓的手下李傕郭汜奪取了長安的控制權。此後袁紹獨霸河北,曹操拿下山東,劉備從陶謙手裡接管徐州,劉表佔據荊州,袁術在淮南稱帝,孫策從劉繇手裡奪取揚州,劉焉、劉璋父子佔據益州,馬騰、韓遂佔據涼州,公孫家族佔據遼東,漢獻帝成了流浪漢。天下格局基本定型。

    緊接著各路諸侯互相火併,曹操迎接漢獻帝,挾天子以令諸侯,逼殺袁術拿下淮南,在徐州趕跑了劉備,在官渡之戰擊敗了袁紹,拿下了北方大部分地盤。

    劉備投奔荊州劉表,劉表死後他兒子劉琮帶著荊州投降了曹操。劉備無奈,選擇與孫策的弟弟孫權聯盟,在赤壁之戰中,擊敗了曹操。

    曹操暫時擱置南下計劃,前往西涼,趕跑了馬超。又進軍漢中,收服了五斗米道第三代天師張魯。遼東公孫氏也選擇屈服,因此曹操擁有了整個北方。劉備則在劉表長子劉琦死後佔據荊州,隨後以幫助劉璋對付張魯為名,奪取了益州。又在漢中之戰中擊敗了曹操,從而擁有了荊州、益州、漢中、上三郡等地。孫權整天和劉備扯皮,要求劉備歸還荊州。雙方還差點打了起來,劉備在漢中之戰前,將長沙、桂陽、零陵三郡給了孫權。

    自此,三國格局基本確定。

    沒想到,公元219年,關羽覺得太寂寞了,發動了襄樊之戰。前期打得不錯,後期被孫權部將呂蒙偷了家,結果一敗塗地,敗走麥城。

    關羽死後,孫權佔了劉備在荊州的所有地盤,還把關羽的腦袋送給了曹操。曹操為其風光大葬,沒多久就跟著關羽一起走了。

    公元220年,曹丕繼承曹操的遺產後,推翻了東漢王朝,建立了曹魏政權,自此三國正式拉開了序幕。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登基稱帝,延續漢朝。結果在攻打東吳的夷陵之戰中一敗塗地,公元223年病逝,他兒子劉禪繼位,做了41年的甩手掌櫃。公元229年,孫權在武昌登基稱帝,隨後遷都建業。自此,三國全部上線。

    此後的故事雖然也精彩,但是和三國建立前已經不能相比了。諸葛亮北伐殫精竭慮,輔佐劉禪12年,北伐5次都沒能成功,最終病逝五丈原。

    司馬懿熬死了曹魏的皇帝曹丕和曹叡,在曹芳登基以後,發動高平陵之變,殺掉曹爽全族,奪取了曹魏政權。

    此後司馬懿的兒子司馬昭加九錫,封晉王,於公元263年滅掉了蜀漢。司馬昭的兒子司馬炎於公元265年,建立了西晉。15年後,也就是公元280年滅掉了東吳,徹底結束了三國故事。

    二、兩晉故事,以東晉時期為主。

    所謂兩晉,也就是西晉和東晉。

    西晉建國於公元265年,滅亡於公元317年,國祚52年。東晉建國於公元317年,滅亡於公元420年,國祚104年。

    東晉恰好是西晉的兩倍,你說巧不巧?西晉在公元280年,滅亡了東吳,統一了天下。此後司馬炎過上了沒羞沒臊的後宮生活,據說他後宮有上萬名美女,壓根睡不過來。

    10年後,也就是公元290年,司馬炎累死了。結果僅僅過了1年,西晉就爆發了八王之亂。也就是司馬家的8個王爺和一幫馬仔為了權力互相干架的歷史。

    所以說西晉只過了11年安穩日子而已,八王之亂結束以後,西晉又遭遇了五胡亂華的悲慘下場。結果到了公元317年,匈奴人劉淵建立的漢趙政權,滅掉了西晉,自此,歷史進入到了東晉十六國時期。

    為啥叫東晉十六國呢?因為琅琊王司馬睿,看準時機,在琅琊王氏等士族的幫助下,跑到南方建立了東晉王朝。而北方不就空了出來嗎?請放心,當然不會空著的!

    匈奴、羌族、氐族、鮮卑、羯族等胡族紛紛南下,在北方建立了一系列割據政權,史稱十六國。實際上這一時期遠不止16個割據政權,我們可以羅列一下。

    5個涼國:前涼、後涼、南涼、北涼、西涼。4個燕國:前燕、後燕、南燕、北燕。3個秦國:前秦、後秦、西秦。2個趙國:前趙(漢趙)、後趙。成漢和大夏,合計16個割據政權,史稱五胡十六國。

    其實這期間,還有西燕、代國、北魏、前後仇池、吐谷渾、段齊、冉魏等割據政權,所以說至少有20多個割據政權在北方混跡。

    東晉穩如泰山,而北方卻你方唱罷我登場,直到拓跋珪建立北魏以後,北方才有了統一的可能。

    東晉時期,有11位皇帝,其中除了第二位晉明帝司馬紹掌握實權外,其他10位基本全是傀儡,包括開國之君司馬睿。

    琅琊王氏的王敦、王導兄弟,架空了1位,便是晉元帝司馬睿。潁川庾氏的庾亮、庾冰兄弟,架空了2位,分別是晉成帝司馬衍、晉康帝司馬嶽譙國桓氏的桓溫,架空了4位,分別是:晉穆帝司馬聃、晉哀帝司馬丕、晉廢帝司馬奕、晉簡文帝司馬昱。陳郡謝氏的謝安,架空了1位,便是晉孝武帝司馬曜。謝安放權後,司馬曜又與其弟司馬道子爭權。北府兵名將劉裕,也架空了2位,分別是晉安帝司馬德宗、晉恭帝司馬德文。

    公元420年,劉裕取代東晉,建立了劉宋王朝,結束了兩晉的統治,南方歷史進入到了南朝。可這個時候北方依舊沒有歸於統一。一直到公元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統一北方以後,北方才結束了五胡十六國的統治,進入到了北朝。

    三、南北朝,也得分開來看。

    所謂南北朝,既是一個時間概念,也是一個空間概念。

    從公元420年劉裕建立劉宋開始,一直到公元589年隋文帝滅亡南陳為止,南北朝合計169年曆史。

    南朝有4個王朝,分別是:劉宋、蕭齊、蕭梁、南陳。

    北朝有5個王朝,分別是:北魏、西魏、東魏、北周、北齊。

    嚴格意義上來說,北朝還有一個隋朝。公元581年,隋文帝取代北周,建立了隋朝。不過隋朝後來統一了天下,就單獨算一個統計單位了。

    南朝歷史,我們可以簡述一遍。

    第一,劉宋。

    劉宋立國59年,經歷了10位帝王。劉裕去世以後,他兒子劉義符上臺沒多久,就被手下人給滅了,此後劉裕的另一個兒子劉義隆繼位,他便是著名的宋文帝。

    宋文帝在位30年,創造了元嘉之治,也發動了3次北伐,結果功虧一簣,被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打得丟盔棄甲,導致北魏大軍飲馬長江。

    劉義隆被兒子劉劭所殺,劉義隆的另一個兒子劉駿為其報仇,劉駿便是宋孝武帝。他喜歡屠戮宗室。劉駿死後,他兒子劉子業繼位,這是個著名的昏君。結果劉子業被叔叔劉彧給趕下臺了。

    宋明帝劉彧繼位後,依舊屠戮宗室。所以劉駿、劉彧這哥倆,把劉宋的宗室人才給消滅乾淨了。結果到了劉彧的兒子劉昱繼位後,就被權臣蕭道成給奪權了。蕭道成上臺前,還改立劉彧的另一個兒子劉準為帝,隨後進行禪讓,劉宋自此滅亡。

    第二,蕭齊。

    蕭齊立國24年,歷經7位皇帝。蕭道成去世以後,他兒子蕭賾繼位,這是個明君。不過蕭賾死後,把大位傳給了孫子蕭昭業,這下開始亂了。

    蕭道成的侄子蕭鸞掌握實權,他廢殺了蕭昭業,改立蕭昭文為帝,隨後接受禪讓,自立為帝。齊明帝蕭鸞稱帝以後,把蕭道成、蕭賾的直系後裔基本都給宰了。

    蕭鸞死後,他兒子蕭寶卷繼位,結果被雍州刺史蕭衍給推翻了。蕭衍也假模假樣地改立蕭寶融為帝,隨後接受禪讓,建立了南梁。

    第三,蕭梁。

    蕭梁立國55年,歷經4位帝王。蕭衍就是著名的梁武帝,他是南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長達48年,其中掌權47年之久,在中國歷史上都能排進前十。

    蕭衍晚年,南梁爆發了侯景之亂。蕭衍被活活餓死在了臺城,蕭衍的兒子蕭綱被侯景扶上大位,隨後被殺。蕭衍的另一個兒子蕭繹在江陵登基,史稱梁元帝。

    只可惜梁元帝蕭繹只顧著和兄弟們爭權奪利,忽視了北方的敵人,結果被西魏的宇文泰所滅。他兒子蕭方智被權臣陳霸先立為皇帝,不久後禪讓大位給陳霸先。自此南梁結束。當然了,蕭衍後代比較多,還有不少子孫混得也不錯。

    第四,南陳。

    南陳立國32年,歷經5位君主。陳霸先去世後,唯一的兒子陳昌,在北歸的路上,被將領侯安都踹入長江淹死了。因此南陳的第二任君主,便成了陳霸先的侄子陳蒨。

    陳文帝陳蒨是一代明君,建立了天嘉之治。他死後,大位傳給了兒子陳伯宗。只可惜他弟弟陳頊也學陳蒨,把陳伯宗給滅了,自立為帝。陳頊便是著名的陳宣帝。

    陳宣帝發動過太建北伐,等於是幫助北周滅掉了北齊。他死後,赫赫有名的陳叔寶繼位,陳後主陳叔寶,最終於公元589年投降了隋文帝楊堅,自此南朝徹底結束。

    北朝的歷史,也可以簡單說一說。

    北魏在拓跋燾時期達到了巔峰,統一了北方。此後到了孝文帝元宏時期,進行了漢化改革。這場改革對中華文明的延續至關重要。因為後來的隋唐,都是從北魏政權演化過來的。

    漢化改革,激起了北魏內部矛盾,因此爆發了轟轟烈烈的六鎮起義。所謂六鎮,也就是防守柔然的北方六鎮,包括了沃野鎮、懷朔鎮、武川鎮、撫冥鎮、柔玄鎮、懷荒鎮等。

    期間,契胡人爾朱榮帶領本部人馬,平定了六鎮起義,再次恢復了北魏的統治。結果爾朱榮擅權,被孝莊帝元子攸所殺,北魏再次大亂。

    高歡滅了爾朱家族,取代了爾朱榮,成為了除關中外的北方霸主。而宇文泰,在賀拔嶽死後,接管他的地位,成為了關中霸主。自此,兩股勢力勢不兩立,互相爭鬥。

    宇文泰扶持元寶炬繼位,建立了西魏。高歡扶持元善見繼位,建立了東魏。自此北魏滅亡,分成了西魏和東魏。

    宇文泰死後,他的兒子宇文覺,在堂兄宇文護的幫助下,取代西魏,建立了北周。

    高歡死後,他兒子高澄也被自己的廚子刺殺了,因此另一個兒子高洋接管父兄的基業,取代東魏,建立了北齊。

    自此北周和北齊,又鬥爭了很多年。

    直到公元577年,北周武帝宇文邕帶兵滅亡北齊,再次統一了北方。不過好景不長,宇文邕死後,他兒子宇文贇繼位,這是個荒淫無道的皇帝,在位1年就把大位禪讓給了自己年僅7歲的兒子宇文闡。

    而楊堅的女兒楊麗華,恰好就是宇文贇的皇后。22歲的宇文贇把自己玩死了,楊堅趁機以國丈的身份奪取政權。隨後他藉機滅了宇文家族有實力的王爺,又擊敗了宇文泰的外甥尉遲迥,於公元581年,取代北周,建立了隋朝。

    公元589年,隋文帝兵分三路南下,滅亡南陳,徹底結束了南北朝。

  • 14 # 老夫從不吹牛

    十六國、南北朝,其實圍繞的中心就是“五胡亂華”。

    漢末三國、三歸歸晉、五胡亂華、衣冠南渡、東晉十六國、北魏一統北方、南北朝、後三國時代,隋文帝 一統天下。

    這就是三國兩晉南北朝的大概脈絡,為什麼這段歷史如此豐富多彩,可是卻並不為大家所熟知呢?

    01.三國歸晉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逐鹿,最終以曹操之子曹丕逼迫漢獻帝禪讓為東漢畫上了句號,這一年是公元220年。

    從此之後,天下三分,先後建立曹魏、蜀漢、東吳三個國家。

    對於這三個國家,想必大家都不陌生,我只是說兩點:

    第一,劉備以漢室宗室的身份,建立的王朝,國號為漢,但是當時劉備政權最巔峰的時候也不過佔據部分荊州 ,以及整個益州,實力弱小,所以他這個“漢”跟東、西兩漢完全難以相提並論。

    再加上後來西晉是繼承曹魏大統,以曹魏為正統,就不承認劉備的“漢”,畢竟以曹魏的說法,漢朝自漢獻帝禪讓之後就已經不復存在,所以史書上都以“蜀”來稱呼劉備政權。

    如此一來,後人往往以蜀漢來稱呼劉備建立的政權,算是不偏不倚,既承認了劉備的國號,也不否認曹魏的正統地位。

    第二,三國的國都分別是:曹魏定都洛陽,蜀漢都城成都,而東吳的都城開始是武昌,後來遷都建業,這也是建業第一次成為國都。

    公元280年,西晉滅亡東吳,自漢末三國以來的割據局面正式結束,中國大地再次迎來一段短暫的統一時代。

    從三國建立,到三家歸晉,正好是60年時間。

    02.八王之亂

    司馬氏政權的建立並不是如同曹魏、東吳、蜀漢一樣靠自己打下來的。

    而是靠士族官僚的支援,發動內部政變,最終取代了曹魏。

    有鑑於此,司馬炎建立晉朝之後,為了維護自己司馬氏的統治,抗衡強大計程車族階級,採取了很多的措施,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大封宗室子弟為王。

    不僅如此,這些封王在封地上還享有至高無上的權力,擁有自行選用國中文武官員、收取封國稅收的權力。

    基於此,在晉朝第二位皇帝晉惠帝司馬衷時期,因為皇后賈南風弄權,引起宗室的不滿,直接導致了八王之亂的發生。

    所謂“八王之亂”,指的就是宗室親王為了獲取最高權力而引發的內亂,只是其中最主要參與者有八個,所以被稱為“八王”。

    最終晉惠帝司馬衷暴斃,晉懷帝司馬熾繼位。

    八王之亂始於公元291年,終於306年,歷時十六年。

    要知道,自東漢末年開始,到西晉再次一統,天下早已大亂數十年,現在西晉剛剛安定不久,再次爆發內亂,諸王互相攻伐,導致全國不少地區都遭到嚴重破壞,百姓再次民不聊生。

    03.五胡亂華

    從三國後期開始,中原人口劇減,魏晉兩朝不斷“招撫五胡”,這段期間內遷的五胡約有數百萬,一度達到“關中之人百餘萬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的局面,甚至到西晉末年,少數民族人口已經數倍於漢人。

    八王之亂後,晉朝國力空虛,民生凋敝,軍事力量迅速衰弱,失去對各地方的控制,導致民怨四起,各種政權猶如雨後春筍一般先後出現。

    在百餘年內,先後由胡人、漢人建立了數十個大小不等、強弱各異的政權,由於這些政權大部分都是胡人建立,而這些胡人中又以匈奴、羯人、氐人、羌人、鮮卑最強大,所以被稱為“五胡”。

    在胡人建立政權之前,漢族佔據支配地位,自然是漢尊胡卑,可以想象,當胡人政權建立之後,佔據主導地位的胡人會如何對待曾經佔據統治地位的漢人。

    公元304年,晉朝宗室還忙於內亂之時,氐人領袖李雄佔據曾經蜀漢的都城-成都,自稱“成都王”,史稱成漢。

    同一時期,匈奴人劉淵追尊蜀漢後主劉禪為孝懷皇帝,自稱“漢王”,史稱“漢趙”,或者“前趙”。

    成漢與前趙的建立,為五胡亂華拉開了序幕。

    公元311年,前趙皇帝劉聰攻破晉朝都城洛陽,俘虜晉懷帝等王公大臣,並對洛陽百姓大肆搶掠屠戮,史稱“永嘉之亂”。(永嘉是晉懷帝當時的年號。)

    313年,晉懷帝被殺死,晉愍帝司馬鄴在長安繼位。

    316年,漢趙皇帝劉曜攻破長安,晉愍帝出城投降,西晉正式滅亡。

    04.衣冠南渡與東晉十六國

    隨著洛陽、長安兩次被胡人建立的政權攻破,兩代晉帝先後淪為俘虜,北方百姓淪為胡人刀下的冤魂,但是卻無可奈何。

    這時候,強大計程車族集團也開始慌了,他們開始爭相向南方逃亡。

    因為百姓無力逃亡,所以這才難逃的主要人群都是士族集團,所以這次逃亡有了一個很美的名字——“衣冠南渡”。(衣冠指的是衣和冠,古代士以上戴冠,因此代指士族。)

    與士族一起逃亡的,當然還有天下最大計程車族集團,那就是晉朝宗室,司馬家族的人也有不少逃到了南方,比如琅琊王司馬睿。

    公元317年,也就是在東晉晉愍帝被俘的次年,司馬睿在建康稱帝,建立東晉,從此之後偏安一隅。

    與此同時,北方先後建立了前趙(匈奴政權)、後趙(羯)、前燕(鮮卑)、前涼(漢)、前秦(氐)、後秦(羌)、後燕(鮮卑)、西秦(鮮卑)、後涼(氐)、南涼(鮮卑)、西涼(漢)、北涼(盧水胡)、南燕(鮮卑)、北燕(漢)、夏(匈奴)、成漢(巴氐)等政權,總稱為“十六國”。

    當然,事實上北方並不止有這十六個政權,只是其他的太小,影響力不足,以這十六國最具有代表性。

    這段時期,統稱為“東晉十六國”,整個中華大地再次陷入長達兩百多年的分裂時期。

    05.前秦,北魏

    公元376年,五胡十六國中最強大的前秦攻滅前涼、代國,實現北方統一,與南方的東晉王朝隔江對立。

    公元383年,前秦皇帝苻堅統一北方之後,發動數十萬大軍進攻東晉小朝廷。

    兩軍在淝水展開決戰,東晉以弱勝強,前秦大敗虧輸,從此之後一蹶不振。

    淝水之戰後,前秦的統治隨之瓦解,北方再次陷入分裂狀態。

    386年,拓跋珪趁著前秦四分五裂之際,在牛川自稱代王,重建代國,後來又改成魏國,史稱“北魏”。

    公元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再次統一北方,結束了北方的分裂狀態。

    06.南北朝

    公元399年,東晉孫恩在會稽起兵反晉,東南八郡紛紛響應,朝野震驚。

    公元402年,因為孫恩反晉造成京都防禦空虛,前大司馬桓溫之子桓玄趁機奪權,於403年逼迫晉安帝禪讓,建立楚國,史稱“桓楚”。

    不久之後,下等士族出身的劉裕舉兵討伐桓玄,各地紛紛響應,最終消滅桓玄,迎回晉安帝。

    俗話說“屠龍者終成惡龍”,消滅桓玄的劉裕成為了下一個權臣,以討伐桓玄之功,劉裕誅鋤異己,開始統領朝政。

    但是劉裕不愧是“南朝第一帝”,執政期間,劉裕對內滅盧循、取嶺南,平劉毅,並荊江,盡吞荊揚。

    對外攻滅南燕、滅亡譙蜀、北滅後秦,先後立下不世之功。

    公元419年,劉裕派人弒殺晉安帝,立司馬德文為帝,是為晉恭帝。

    公元420年,劉裕逼迫晉恭帝禪位,登基稱帝,國號為“宋”,史稱“劉宋”,或者“南朝宋”,中國歷史從此進入南北朝時期。

    從317年到420年,東晉雖然持續了一百多年,但是一直偏安一隅,並沒有能收復被司馬氏所斷送的中原大地,使得中原百姓遭到胡人屠戮,慘不忍睹,所以無論是西晉,還是東晉,這兩個王朝在中國歷史上都是小透明一般的存在,他們的統治者也難以受到後人的尊敬。

    07.南朝

    南朝是四個朝代的統稱,分別是南朝宋、南朝齊、南朝梁、南朝陳。

    南朝宋:起於宋武帝劉裕,是南朝第一個朝代,因為承自東晉,也被認為是正統王朝,是南朝中存在時間最久、疆域最大的王朝,歷經十帝,享國59年。南朝齊:477年6月,南朝宋宰相蕭道成在家午睡,突然間皇帝劉昱闖了進來,一箭射中蕭道成的肚臍,使得蕭道成懷恨在心,於7月買通劉昱的侍臣弒殺了皇帝劉昱,扶宋順帝為帝。479年,蕭道成逼迫宋順帝禪位,建立齊國,史稱“南朝齊”。南朝梁:南朝梁的開國皇帝蕭衍本是南朝齊的宗室,趁著南朝齊內部不穩,舉兵攻入都城,殺掉皇帝蕭寶卷,改立蕭寶融為帝,後來讓蕭寶融禪位,自己建立了南朝梁。南朝陳:公元554年,北方的西魏發兵突襲將領,梁元帝被俘之後遇害。陳霸先殺死王僧辯,立蕭方智為帝,控制朝堂,之後篡位稱帝,是為南朝陳。

    從南朝宋,到南朝陳,都是偏安於江東,以建康為都城,與北方王朝隔江對峙,這四個王朝都是透過內部權臣上位,所以整個南朝雖然勢力弱小,但是南方倒是一直處於一個王朝的控制之下,並未如北方繼續分裂。

    08.北朝

    北朝是五個朝代的統稱,分別是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

    與南朝不同,北朝自北魏之後,就開始分裂為兩朝並存,所以在南北朝後期,整個中國其實是處於三國分立時代,相較於魏蜀吳三國,這段時期又被稱為“後三國時代”。

    公元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燾(鮮卑族)一統北方。493年,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

    公元528年,北魏發生了一件十分令人震驚的事,北魏孝明帝元詡的親生母親胡太后,竟然毒殺了皇帝

    訊息傳出,天下震驚,朝野憤慨,元詡的岳父爾朱榮趁機興兵作亂,攻下國都洛陽,將胡太后以及被她扶立的幼主皇帝沉河,又將文武大臣2000餘人全部殺死,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河陰之變”。

    高歡原本是爾朱榮的親信,曾勸爾朱榮稱帝,但是被爾朱榮拒絕了,爾朱榮扶立元子攸為帝,是為孝莊帝。

    530年,孝莊帝在宮中刺殺了爾朱榮,爾朱氏家族起兵討伐孝莊帝,孝莊帝戰敗身死。

    531年,高歡起兵,次年攻入洛陽,推翻爾朱集團,擁立孝武帝元修,自己成為北魏的實際掌控者。

    534年,高歡逼走孝武帝,立元善見為帝,是為孝靜帝,遷都鄴城,是為東魏。

    而被趕走的孝武帝投奔關中大行臺宇文泰,不久被宇文泰殺死,宇文泰立元寶炬為帝,建都長安,是為西魏。

    從此之後,北魏一分為二,東西魏雖然名義上的皇帝都是北魏皇室後人,但是實際統治者則分別是高歡與宇文泰。

    550年,高歡之子高洋逼迫東魏皇帝禪位,建立北齊。

    557年,宇文泰之子宇文覺在宗室的幫助下逼迫西魏皇帝禪位,建立北周。

    公元577年,北周武帝滅北齊,終於再次一統北方,但是沒多久北周武帝宇文邕去世,大權再次旁落,這一次花落到了楊家。

    公元581年,楊堅受禪讓代周稱帝,建立隋朝,不久之後,隋滅南陳,中國大地再次迎來了統一。

    三國兩晉南北朝,除了西晉曾有短暫的統一之外,其實大部分時間都處於分裂階段,尤其是北方自從五胡亂華之後,一直處於被胡人政權統治的階段,民族矛盾嚴重。不過,這也促進了各民族的互相融合,為盛世大唐奠定了基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請幫我寫10副對聯(包括:橫聯、上聯、下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