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秉燭讀春秋

    這是“三造共和”段祺瑞乾的一件事兒,段祺瑞命令飛機轟炸故宮(紫禁城),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空襲,也是內戰史上第一次使用中國空軍。

    段祺瑞轟炸故宮的起因是這樣的:段祺瑞是袁世凱的心腹,段的原配去世後,袁世凱將義女張佩蘅嫁與段為繼室,可見二人關係不一般。段祺瑞是北洋三傑之段虎(其他二位:王(士珍)龍、馮(國璋)狗),段是皖系軍閥首領,安徽人。

    段祺瑞在歷史上被稱為“三造共和”之領袖。

    ▲段祺瑞

    1912年1月26日,段祺瑞聯名46名手握重兵的將領,致電清廷:“如不速速退位,則江海盡失,勢成坐亡”,他和袁世凱唱了一出“逼宮”雙簧戲。到了2月12日,溥儀的代理人——隆裕太后實在頂不住了,簽署了清帝退位詔書,溥儀退位。這是段祺瑞第一次配合袁世凱,逼迫末代皇帝退位建立民主共和制。

    第二次締造共和發生在1915年期間,袁世凱倒行逆施欲稱帝,段祺瑞極力反對。袁稱帝前,段曾5次勸阻,結果三次被拒絕,兩次吃了閉門羹,段被迫辭職。

    袁世凱稱帝后,他拒絕出任袁的任何官職。1916年6月6日,做了83天皇帝的袁世凱在萬人唾罵中死去。段祺瑞推舉黎元洪任大總統,平息了南方革命軍的反對聲音,恢復了國會和《臨時約法》。

    ▲黎元洪

    第三次共和發生在1917年,這期間黎元洪是大總統,段祺瑞是民國總理,在接下來的日子裡,黎總統和段總理尿不到一個壺裡。

    凡是黎元洪反對的事,段祺瑞就支援,反之亦然,二人爭執不下。黎元洪雖然是大總統,但他手中沒軍隊,說話不硬氣,很受段琪瑞的窩囊氣。黎元洪一怒之下解散了國會,段祺瑞被去職返回了天津。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府院之爭”。

    當時駐紮在徐州的軍閥張勳,以調停的名義,率領5000辮子軍進入北京。張勳是清朝著名的保皇人物。

    進北京後張勳並沒有做和事佬,而是乘亂局擁立年僅12歲的溥儀再次登上皇位,共和制眼看要被帝制代替。此時遠在天津馬場的段祺瑞誓師討伐張勳。經過死磕,當了12天皇帝的溥儀再次退位,這是段祺瑞第三次締造共和。

    段祺瑞轟炸故宮就發生在第三次締造共和過程中。

    ▲張勳

    話說段祺瑞眼看共和制要被帝制所代替,老段坐不住了,於是在天津馬場誓師,成立了討逆軍,自任總司令討伐張勳。

    老段是皖系軍閥頭子,手中有軍隊。甚至手中還有一支空軍部隊。空軍以南苑航空學院為依託,學院為空軍源源不斷培養了許多學員。段祺瑞為了減少傷亡,於是打出手中的這張王牌,下令轟炸故宮,督促張勳早日投降。

    命令下達後,南苑飛行教官潘世忠帶領副駕駛員杜玉源和兩名學員,駕馭一架載有三枚12磅重的炸彈飛上了天空,大約一小時後飛臨故宮上空。

    據溥儀的回憶錄《我的前半生》書中記述:“飛機空襲那天,宮中亂作一團。太妃們有的躲在臥室的角落,有的鑽到了桌子底下,我(溥儀)則躲到臥室裡不敢出來。”

    ▲討逆軍

    當時防空襲手冊上說“躲進臥室,然後把雨搭放下來,這是最安全的辦法”。現在想想真的可笑,幸虧那次討逆軍的飛機並不是真幹,不過是為了恐嚇一下,投下了三個尺把長的小炸彈,然後就飛走了。

    這三枚炸彈一個落在了隆宗門外,炸傷了一名抬“二人肩輿”的轎伕,一枚落到了御花園水池裡,炸壞了水池子的一個角。

    第三枚落在了西長街隆福門的瓦簷上,這顆沒有炸。不過可把聚在那裡賭錢的太監們嚇得個半死。

  • 2 # 古今通史

    袁世凱病逝之後,黎元洪接任大總統,並隨後任命段祺瑞為國務總理,實行責任內閣制,所有命令要內閣聯名簽署才得以生效,這就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總統的權力,屬於被架空角色,黎元洪任命段祺瑞,那段祺瑞也要擁護黎元洪,至少表面上是這樣,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黎元洪大總統沒有強力的軍力支援,所以不單段祺瑞,就連其部下都看不起黎元洪。

    能坐上頭把交椅的人,頭腦又怎麼會笨,察言觀色,基本形式分析的能力,黎元洪還是有的,所以“府院之爭”就此展開。

    黎元洪自知實力不夠,表面雖然風光,國會支持者眾多,其實論真實實力,他比不了段祺瑞,初期黎元洪並沒有什麼話語權,或者說你可以隨便發表意見,但是有沒有人聽就是另外一碼事了。連黎元洪的秘書都說,老黎每天的工作就是“用印”,說的通俗點就是蓋章,至於什麼檔案,什麼條款,應不應該蓋章,那不是他這個被架空的總統應該過問的,更別提親自參與。

    黎元洪是不不安於現狀的人,處於這種狀態的他,與段祺瑞同時看中了秘書長的位子,段祺瑞要安插自己的親信,而黎元洪為了培植自己的勢力也要用自己人,首次交鋒,黎元洪惜敗,徐樹錚上位,並且對黎元洪態度十分惡劣,要不是段祺瑞,自己的職位搞不好就被黎元洪的親信霸佔了,心裡當然有不滿情緒。

    府院之爭嘛,總統府裡不可能只有黎元洪,其他一干人等也都巴巴的盼著權力上身,如果黎元洪都爬不起來,那別人基本就不需要指望了,所以府院之爭演變為正式勢力對抗,為了避免崩盤,雙方都做出了一定讓步,總統府也有的知情權,拒絕權,複議權等等,兩下的矛盾這才有所緩和。可是由於各自部下生事,一直紛爭不止。

    段祺瑞要解散國會,黎元洪先下手為強,直接將段祺瑞免職,段祺瑞則跑去天津暗中籌謀,一時之間勢同水火,而張勳也是左右搖擺,最後決定保持中立,充當調停人的角色,目的無非是為了“復辟大業”,只要能順利進入北京,就可以強逼黎元洪解散國會,他不聽段祺瑞的警告,堅持復辟,結果地面部隊節節敗退,老巢徐州被掏,支援自己的勢力紛紛倒戈。

    眼看張勳和滿清遺老們的希望破滅,段祺瑞又適時的從“臨時空軍司令部”呼叫一架飛機準備投彈,和大家在電視上看到的轟炸機不同,段祺瑞調遣的飛機可沒有那功能,炸彈都屬於高空擲物,力氣活兒,兩手端著炸彈,還要用牙咬下引信,而且因為是超低空飛行,如果用步槍朝天上打,那飛機可是禁不住招呼的,也就炸炸沒什麼防備而又非常重要的目標,比如,紫禁城,再比如張勳的宅子。

    三顆炸彈分別被投擲在乾清門、御花園、養心殿,乾清門炸死侍衛、轎伕各一人,外加一條狗,御花園炸傷太監一人,養心殿的炸彈缺乏準頭,直接扔到了皇宮專用的消防大缸裡,炸藥沒有被引爆,但即便這樣,一群孤兒寡母的也都被嚇得不輕,溥儀更是被嚇出尿來。

    第二架飛機升空,直奔張勳大宅,此次一共投擲兩枚,一枚扔到了屋頂,豪宅直接變危房,另一枚“照例”扔進了魚缸,張勳被嚇得“精神抖擻”,不久後,張勳部又被5萬大軍圍攻,士兵紛紛逃之夭夭,留下一地辮子,帶著辮子跑?還不如直接跪著繳槍,張勳勃然大怒!果斷躲到荷蘭大使館尋求政治庇護,而溥儀也不甘人後的跑去了英國大使館小住。

    在“空軍”配合下,府院之爭最終段祺瑞勝出,黎元洪辭任這毫無懸念,段祺瑞一次逼溥儀退位,第二次是不支援袁世凱稱帝,第三次是就是打垮張勳的復辟部隊,成就“三造共和”美譽,雖是出於私心,但事幹的是實事。

    寫在後面的話,雖然投擲地點眾說紛紜,但相對地面部隊的大陣仗來說,這都是小事,只屬於戰爭中的一小段插曲,或是一絲點綴,僅此而已,畢竟是A4紙大小的炸藥包,很難造成太大損失,當個趣事聽聽也就是了。

  • 3 # 在下古麒

    說來也是一場政治鬧劇。

    1917年,時任中華民國總統的黎元洪和民國政府總理為是否參與一戰而產生難以調和的分歧,並且,鑑於長久受到段祺瑞的壓迫,所以黎元洪一反常態硬氣了一回,直接以總統的身份宣佈罷免段祺瑞總理之職,而段祺瑞自然也並不是善茬,雙方互相不退讓,於是“府院之爭”一觸即發。

    民國的一把手和二把手互相鬥的不可開交,這就給了北洋軍閥之一的張勳一個鑽空子的機會。張勳原本就對共和並不認同,一心想要進行復闢清朝,而自己則能夠成為復辟的功臣。不僅如此,在全國以剪辮子運動作為民國新人的標配之時,張勳以及他手底下的人並不為所動,於是乎成為全國獨一無二的“辮子軍”,可見其復辟之志。

    在段祺瑞下野之後,張勳率領自己的辮子軍將手無武裝力量的黎元洪也趕下臺,並且宣佈取消民國,恢復清朝制度,扶持溥儀重登帝位。當然,這種復辟的行徑自然而然的就違背了歷史發現的潮流,同時受到舉國上下的一致反對,但是因為張勳手中畢竟還有著武裝力量,所以能夠對付他的人在國內也鮮為可數,段祺瑞便是其中一個。

    段祺瑞也是不甘寂寞,他很明白張勳這種違逆民意的行為必然受到全國的討伐,所以他也有心當這討伐復辟的第一人,所以,段祺瑞在眾人的請求下對張勳用兵,同時爭取自己利益的最大化。與此同時,南苑航空學校的師生們聽到張勳復辟的訊息,義憤填膺,要求懲辦復辟之禍首,並且在校長秦國鏞,自發的組織了航空對,以期對付復辟勢力。

    因為學校是屬於北洋政府建立的,受到北洋政府參謀本部的直接管理,所以在政府的同意下,航空隊出動飛機對辮子軍進行空中偵查,並且在七月七號執行轟炸紫禁城的任務,由此,故宮迎來了建立以來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的空中襲擊。

    空襲產生了足夠的威懾,在飛機轟炸開始,地面上的人都嚇的躲在屋內不敢出來,其中也包括溥儀。據說,在飛機來到故宮上空的時候,溥儀正在書房和老師說話,突然間就爆發巨大的聲響,於是溥儀也就在太監們的簇擁之下躲在了養心殿,直到轟炸結束。所幸的是,這次轟炸對故宮內有價值的文物並沒有產生太大的損害,卻令得復辟勢力忌憚於共和政權的力量,所以對張勳草草收場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 4 # 梓蕤

    滿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戰敗之後,明顯感覺舊體制下的湘軍,淮軍不堪重用,綠營兵和八旗子弟兵更是爛泥扶不上牆,於是讓袁世凱在天津小站編練一支新式軍隊,袁世凱接管“定武軍”後,聘任德國軍官充當教習,完全按照德式軍隊模式操練,很快這支軍隊就成為了袁世凱手中的王牌,也成為了日後清朝的掘墓人。

    從天津小站練兵走出來的將軍不計其數,其中皖系,直系,奉系軍閥首領下先後擔任北洋政府時期的國家元首,而皖系段祺瑞就是袁世凱死後北洋政府實質的話事人。

    北洋政府時期處於中國權力交接新舊體制的過渡期。黎元洪作為當時的大總統,作為法理型權威的代表,理應掌管大權;然而,段祺瑞作為總理,在北洋軍閥威望很高,作為傳統型權威的代表不落下風。兩者僵持不下,其頒佈的政令互不買賬,這就是歷史上的府院之爭。

    段祺瑞在當時的民間聲望很高,號稱“六不總理”,不抽不喝,不嫖不賭,不貪不佔,能力不在黎元洪之下,獲得軍閥的支援。而黎元洪雖然不是北洋軍閥,但是依靠武昌首義元勳,到了北京當了副總統,袁世凱一死,總統大位按照法理權威就當了大總統,獲得輿論支援。

    府院之爭的本質是依法治國,還是依拳頭大的說話。黎元洪和段祺瑞手下的幕僚為了爭奪各自的利益,鬥得一個昏天黑地。世界第一次大戰爆發,段祺瑞主張參戰,拉攏了各省的督軍支援,為了讓這個議案在議會透過,收買了一幫流氓起鬨,引起了當時的議員反感,議員就轉而支援黎元洪,凡事針對段祺瑞。

    黎元洪抓住段祺瑞跟日本人借款的把柄,下了個總統令,把段祺瑞總理的位置給免了。按照當時的憲法,總統是沒有罷免總理的權力。段祺瑞雖然佔理,但是以退為進,跑去天津擁軍自重,另組了一個政府,分庭抗禮。

    這時,號稱“辮帥”的張勳粉墨登場。黎元洪在趕走了段祺瑞後,北洋軍閥看見自己的“老大”被“欺負”了,蠢蠢欲動,要鬧著進京“勤王”,其實就是搞事情。黎元洪為了對抗北洋軍閥,就把目光投向了張勳。

    張勳雖然早年在袁世凱手下當過軍官,但是袁志凱在小站練兵的時候他並沒有參與,他跟北洋系既能說上話,也不是很親密,若即若離的關係是充當“調停”府院之爭的最好人選。而且張勳並不太支援段祺瑞,不是督軍團的一員,特別是在是否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問題上更是和段祺瑞背道相向。張勳當時統領的辮子軍在地方的軍閥是有戰鬥力的,黎元洪馬上下發總統令讓張勳進京擺平紛爭。黎元洪千算萬算,沒算到張勳的政治傾向,以為共和的概念已經深入人心,沒想到張勳會搞出復辟這出鬧劇。

    如果我們結合當時的歷史環境,張勳的復辟是有輿論支援的。1917年距離辛亥革命不過六年,滿清的遺老遺少還有死灰復燃的跡象。在袁世凱暗殺宋教仁後,已經徹底關上了憲政的大門,議會成為了流氓鬧事,各軍閥和文官利益集團的角鬥場,買票和恐嚇議員綁票的行為頻發,讓當時主張君主立憲的保皇派浮出水面。底層的老百姓感覺有皇糧國稅那會起碼還有遵循的章程在,可是現在的軍閥混戰,沒有一個鐵腕人物可以鎮得住局面,這也是為什麼張勳復辟成功後還有老百姓掛出滿清的龍旗。張勳作為滿清遺老遺少忠君保皇的代表就被推上了舞臺。

    張勳也不是虛頭巴腦的人,他深知這些文人的支援都是虛的,還是要得到軍閥的支援。北馮南陸作為當時軍閥的代表,是張勳無法繞過的坎。馮國璋實際對清廷還是忠心耿耿,當時鎮壓武昌起義革命黨的時候,馮國璋可是北洋軍閥裡打得最狠的派系軍閥,最後搞得袁世凱出面勸阻馮國璋別打得那麼用力,袁世凱還要竊取革命的果實,把革命黨打沒了就無法充當清廷和革命黨的中間人獲取最大利益。馮國璋的死腦筋被袁世凱臨陣換將,換了段祺瑞,從馮國璋的表現看,晚晴的遺老遺少還是信得過馮國璋。張勳寫信詢問馮國璋對復辟的態度,馮國璋回信願意和張勳保持一致。

    搞定了馮國璋後,張勳就接著詢問南方的舊桂系軍閥陸榮廷。張勳深知當時袁世凱復闢遭到陸榮廷的反對,並不是陸榮廷多支援共和,而是他們之間有私仇。袁世凱對陸榮廷不放心,將陸榮廷派往廣西當督軍時把他的兒子扣留在北京充當人質。袁世凱登基後,把陸榮廷的兒子放了,但是在路上他的兒子就被毒死了。陸榮廷當然懷疑是袁世凱乾的,所以在反對袁世凱的護國戰爭中,陸榮廷身先士卒,打得很賣力。張勳派往的親信詢問陸榮廷後,得到了他的同意,算是心中的大石落了一半。

    接下來就是獲得各派小軍閥的支援,這些小軍閥基本都出身於北洋系,而且他們臨時的聯絡組織督軍團都選在徐州開會議。張勳作為東道主和他們來往甚密。張勳作為長輩,在軍閥派系中很有威望,直接就將復辟這個方案端上臺面說,既然北馮南陸都支援了,這些小軍閥也沒有反對的理由。張勳這時候留了個心眼,拿出一副黃綾段,讓他們簽字留下字據,小軍閥也照做無誤。

    張勳雖然是奉黎元洪之命進京當和事佬,但是並不是黎元洪那頭的,他的最終目的是把黎元洪趕走把皇上給端出來,自然也要得到段祺瑞的同意,或者說他們還是很夠聊天的。段祺瑞此時在天津生悶氣擺格調,正愁沒辦法把黎元洪趕走,張勳主動送上門,正中他的下懷,段祺瑞對張勳是滿口答應。雖然張勳得到了段祺瑞的親信徐樹錚的同意,這就相當於段祺瑞的態度了,但是在進京的路上還是去天津密會了段祺瑞。據張勳後來的說法,段祺瑞交待張勳首要任務是把黎元洪幹掉,解決之後復辟的事都好說。張勳哪隻螳螂捕蟬黃雀在後,被棋高一著的段祺瑞給耍了。

    1917年6月中旬,張勳帶著各位軍閥大佬,保皇黨,君主立憲派的支援,帶領5000辮子軍風風火火就把黎元洪給趕跑了,然後關掉國會,然後就進宮去把溥儀和載灃請出來。滿清的貴族心裡也沒底,畢竟已經清帝已經退位6年了,對復辟的想法是敢想不敢做,如果不是事情都兜攏了,是不會走上前臺招惹殺身之禍的。

    張勳把當時所有國內有權的,有錢的,有槍的,有人的支援都彙報給了清廷,清廷頓時感覺民意可用,順從民意那就當仁不讓了。黎元洪此時躲進了日本大使館尋求庇護,不接受清廷的敕封,宣佈與段祺瑞和解,讓段祺瑞繼續當總理,還禮讓馮國璋總統的位子。

    討伐張勳的第一張多米諾骨牌倒下之後,段祺瑞總理大位失而復得,見時機成熟在天津馬廠組織討逆軍討伐張勳。張勳原以為段祺瑞只是北洋軍閥的精神領袖,但是段祺瑞一呼百應,北方的軍閥紛紛加入,其中包括馮玉祥,而且英美列強表態支援段祺瑞。而此前支援張勳的日本人看見情勢不對,趕緊矢口否認。

    在各派軍閥發麵,馮國璋在得到黎元洪禮讓總統後,趕緊把支援張勳的書信扔鍋給其親信,聲稱是親信沒經過他的同意就擅自表態。這也可以理解,即使張勳給馮國璋的官再大也大不過總統寶座。南方的陸榮廷實際是對張勳復辟的態度是不置可否,是張勳的親信為了討張勳的高興吹的牛。各省軍閥此前支援張勳的證據黃綾子居然不翼而飛了,據張勳的秘書透露,馮國璋花了20萬兩銀子,把黃綾子給買走了。

    張勳在眾叛親離之後,就是一個人在北京戰鬥了。張勳唯一可依賴的就只有辮子軍了。他在此前約定好的增兵暗號”四十盆花”的電報發出去之後,張勳的秘書長張文生接到電報之後,真的給他送了四十盆花,徹底澆滅了張勳的復辟信心。

    此時討逆軍已經瀕臨城下到達了北京,圍著張勳的大院就一通放空槍,對著天打了5千發子彈,目的就是為了嚇唬張勳,讓其投降。他的5000辮子軍眼見大勢已去,就乾脆弄了個汽車,連哄帶騙,將其塞進了汽車,躲進了荷蘭大使館。

    為了避免傷亡,也為了達到殺雞儆猴的震懾作用,段祺瑞呼籲轟炸紫禁城敦促張勳辮子軍不要負隅頑抗。當時北京有個航校,航校裡面有幾部教練機,並不是正式的轟炸機。一戰的時候,飛機技術還不是很成熟,轟炸機空襲的軍事打擊還不能實現。討逆軍也是出於恐嚇清廷的目的,起飛了幾架教練機。飛到故宮的上空,手動扔了幾顆炸彈。扔的炸彈其實是一種12磅的小炸彈,是比一般的手榴彈的威力還要小。

    這種炸彈扔了三顆,據溥儀回憶:“一個落在隆宗門外,炸傷了抬轎的一名轎伕,一個落在御花園的水池裡炸壞了水池子的一角,第三個落在西長安街隆福門的瓦簷上,是個空包彈,沒爆炸。”三顆炸彈沒有炸死人,只是據說炸死了一隻狗。

    清廷這時候已經是風聲鶴唳,生怕討逆軍打進故宮裡。炸彈剛炸完,清廷已經認慫了,嚇得溥儀:“請飛機不要進城,皇帝我不做了”。皇帝被趕出了皇宮,張勳的辮子軍作鳥獸散,鬧劇正式落幕。清廷皇室在此後被取消了溥儀退位時被承諾的一切優恤待遇;張勳被北洋政府以“國事艱難,人才難得”大赦,去天津定居經商,得到善終;段祺瑞和馮國璋成為了張勳復辟最大的獲利者。

    張勳的復辟鬧劇並沒有造成多大的傷亡,連死帶傷一共25人,這和歷史上歷次改朝換代所造成的傷亡是非常小的,這也顛覆了我們以往對歷史的認知,認為軍閥混戰都是血流成河的。當不涉及任何意識形態的內戰時,人還是有理智的,華人不打華人的口號還是有用的。

  • 5 # 張生全精彩歷史

    辛亥革命爆發後,為了早日實現共和,清皇室在和國民政府簽下《清皇室優待條件》後,宣統帝溥儀於1912年2月12日宣佈退位。清朝滅亡,溥儀等皇室成員,按約定依然住在偌大的紫禁城中,領著政府每年400萬的津貼,過著安逸舒適的生活。

    然而,在軍閥混戰的民國時期,紫禁城裡也不太平。比如,1917年7月17日,就有飛機在紫禁城上空投彈。而這次事件的背後的指使人,就是才下野不久的國務總理段祺瑞。

    (段祺瑞舊照)

    那麼,段祺瑞為何竟然要向紫禁城丟炸彈呢?

    原來,溥儀雖說是遜帝,在當時還是很有影響力的。一些滿清遺老們,更是時刻希望他能復辟稱帝。其中,尤以安徽督軍張勳最為積極。

    張勳是清朝舊臣,對清王朝有著深厚的感情。在溥儀宣佈退位後,為了表示對清皇室的拳拳效忠之心,他甚至禁止手下官兵剪辮子。因此,他的軍隊還得了個外號——辮子軍。

    袁世凱復闢帝制失敗去世後,北京政府陷入混亂的局面。

    軍閥分裂,總統傾軋,張勳意識到這正是復辟的好機會。於是,他暗中聯絡了一些滿清遺老們和保皇黨們,著手了復辟的準備工作。

    1917年5月,大總統黎元洪和國務總理段祺瑞,就對德宣戰的問題,意見不合,又互不相讓。惱羞成怒的黎元洪,下令解除段祺瑞的職務。段祺瑞也不是省油的燈,立刻策反北洋舊部的地方督軍,聯名示威。在他的鼓動下,大家紛紛宣佈獨立,不承認北京政府。

    眼看就要成空殼總統的黎元洪,情急之下只得召張勳進京,讓他從中斡旋。

    張勳率3000人馬進駐北京,立刻派兵把守火車站、郵電局等重要地方,隨即宣佈恢復清王朝。7月1日,在張勳等人的擁立下,12歲的溥儀復辟稱帝,再次坐上了龍椅。

    (溥儀舊照)

    緊接著,張勳又拿著溥儀賜封的一等公詔書,找到黎元洪,要求他歸還國政,並逼迫他在奏疏上簽字。

    黎元洪既不願交權,又害怕滿清遺老的威脅,索性一跑了之。

    這下,張勳認為復辟成功。接著,他以溥儀的名義釋出聖諭,將年號恢復為清朝年號,同時把北洋政府的五色旗,換成龍旗,又恢復清朝官制……當然,張勳沒有忘記給自己加官進爵。

    訊息傳出後,北京城裡頓時亂成了一團。

    由於張勳貼出了告示,家家都要掛龍旗。倉促之間,老百姓還真不好找這玩意兒。很多人家為了交差,便以紙糊成龍旗的樣子,掛在家門口,一時間街頭巷尾龍旗招展。

    張勳見此,非常高興,連說復辟乃民心所向。

    為此,他們翻箱倒櫃,尋找長袍馬褂。可是,滿清都滅亡5年了,誰家還留著那年頭的衣服呢?於是戲裝店和舊衣鋪裡的假髮和長袍巴褂,價格直線飆升,還是供不應求。

    不過,北京城裡的鬧劇,並沒有蔓延到全國。畢竟共和的思想,已深入人心。張勳等人的行為,立刻遭到全華人民的聲討。

    (張勳舊照)

    在天津的段祺瑞,果斷抓住機會,發表聲討張勳的通電和檄文,並召集6萬人馬,組成“討逆軍”征討張勳。

    段祺瑞的軍隊攻進北京城後,南苑航空學校裡反對張勳復辟的師生,也紛紛請願,要求請戰。

    段祺瑞正想給張勳和溥儀施加壓力。見他們情緒高漲,靈機一動,將學校改為臨時空軍指揮部,並於7月17日上午,指派一架飛機攜帶3枚炸彈轟炸紫禁城。

    當時的飛機裝置還不成熟。據文獻記載,飛機以80馬力,低飛於紫禁城的上空,與地面大約為300米。飛機上也沒有投彈器等,揣著炸彈的飛行員,在看到地面目標後,便拿出炸彈,咬開引線,投擲下去,所以根本瞄不準目標物。

    儘管如此,炸彈的威力,還是把紫禁城的人,嚇得四處躲避。

    據說溥儀當時就“驚嚇成疾”,立刻給段祺瑞打電話,表示他不做皇帝了,趕緊停手吧。

    段祺瑞看效果不錯,於是又派一架飛機去炸張勳的府宅。一枚炸彈正落在張勳家的屋頂上,把屋頂給炸了個大窟窿。張勳一看,嚇得要命,趕緊跑到荷蘭大使館尋求政治避難去了。

    一場鬧哄哄的復辟醜劇,就此宣告失敗。

    (參考史料:《復辟始末記》《段祺瑞政權:民國史軍閥篇》)

  • 6 # 歷史的微妙啟示

    既總統是個空頭,總理才是實權,卻又讓總統有權撤總理的職,可見憲法憲政沒置幼稚可笑,憲法憲政自拆自臺,立法水平如此不切實際,如此之低,怎能成功呢?如果是法國式的總統制,那就應段祺瑞當總統,如果是德國、加拿大式的總理制,總統無權違憲解除那經法定眾選的總理。空頭總統解除實權總理,仍然是皇帝專權的思想作怪,未走出君臣互害體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油畫的寫生與國畫的寫生有哪些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