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聞心禪社
-
2 # 吳百蘭
這個應該是角度不同引發的爭議吧。
樊遲在《論語》的記載中是個好學生。當時的大環境是各國爭亂不休,戰事不斷。百姓缺衣少食的。
於是樊遲想辦個農業大學,解決當務之急的吃飯問題。
而孔子的哲學則是先治理時政,國家安定了,民眾也就安居樂業了,那麼吃飯的問題,也就自然而然地解決了。
孔子當時罵樊遲“小人”,可能是嫌樊遲格局太小,沒有站在政治思想的高度來看問題,本末倒置了。
畢竟,就算樊遲糧食、蔬菜種得再好,如果不能解決禮壞樂崩的亂世時局,沒辦法種地。
不過這倒是孔子的可愛之處,聖人慌了神的時候,也會亂七八糟地胡說一通。
就像子路責問孔子不該見南子夫人時。孔子一時氣極了,不也堵咒發誓地:“天厭之,天厭之。”地亂喊一通。這樣的孔子更可愛。
-
3 # 荼蘼香晚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孔子認為自己的學問是研究“形而上”的,是“道學”。農、工、兵、縱橫等只是研究具體物件的學問,是屬於“形而下”的學問,是“器學”。
站在孔子的角度,是鄙視“器學”的,“君子不器”,起碼認為“器學”的逼格不夠自己的“道學”來的高。
站在孔子的角度,樊遲這傢伙,顯然是腦子拎不清,其他人都是往上走,往鄙視鏈的高階爬,他卻自甘墮落。這是對孔子引以為傲的學問投了不信任票,是在打孔子的臉。
相當於,清華本科,非要退學去上西農,尋常弟子也就隨他去了,就當是朽木,問題樊遲是得意弟子,你說做老師的火不火?
相當於,內馬爾對巴薩皇馬說不,非要去巴黎,你說巴薩皇馬火不火?
樊遲重“事功”,有“經世”思想,已經有了荀子一脈的苗頭。而孔子重“教化”,重“仁義”。所以說樊遲離經背道也不算冤枉,畢竟後世荀子就是被這麼對待的。
至於小人,孔子眼中不合於“儒之道”的人都是小人。樊遲這種有“逆種”思想傾向的弟子,在孔子眼裡大概真算是“小人”了!
-
4 # 徂徠山下老張
孔子沒有錯,孔子斥樊遲為小人,關鍵是這裡的小人怎麼理解,孔子作為教育的鼻祖,他首先提出了因材施教、有教無類等教育觀點,樊遲聰明好學,興趣廣泛,還是孔子72賢弟子之一,我覺得這裡的小人肯定不是地位卑賤或者說道德敗壞的意思,應該是說樊遲問這樣的問題讓孔子認為樊遲的志向不夠遠大,樊遲的時間精力不應該用在種田種菜上。再著說“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問種田種菜的事情,孔子說他不如老農,也體現了孔子實事求是的觀點和作風,也是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一個印證。
-
5 # 尼古拉斯憶心
"樊遲請學稼"就請老師教他怎麼莊稼、怎麼種田。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學為圃"孔子說"吾不如老圃,樊遲出"。樊遲沒問到想向老師請教學稼、學圃,老師不教,最後他就出去,出去以後孔子說,"小人哉,樊須也"。
這個"小人",不是現在罵人說小人,而是說格局不夠大,就是一般的人。沒有想到你在這裡聽課聽了這麼多年,格局還跟一般人一樣,所以"小人哉,樊須也"。孔子就講了一番道理,"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所以孔子講了三個"上好",在上位的人。
因為孔子教的學生,是要出去做官。做官的是"在上位",所以我教了你們做學問以後,出去做官,"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老百姓怎麼敢不敬上面的人,懂得禮儀、懂得禮制、懂得對人有敬意;在上位的人都對別人有敬意,在下的人當然懂得敬,所以叫"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
至於“小人”,更是表現了夫子對樊須的不滿。不過,特別需要說明的是,這“小人”並不與“君子”對舉,也就是說它不是一個道德概念,不是說樊須的品行有問題。這裡的“小人”實際上是與“大人”對舉,指的是在下位的人,是眼界有限、志向不大的人。在夫子看來,樊須應該從大處著眼,應該有遠大的志向和抱負,應該學習為政方略,做一番大事業,真正能使人民安居樂業。所以面對樊須的不悟,面對他執著於種糧、種菜的不謀道只謀食的淺見,孔老師簡直是恨鐵不成鋼,由不得地長嘆一句:“小人哉,樊須也!”接下來,夫子仔細地解釋了原因:身居上位者,如果能夠做到“好禮”、“好義”、“好信”,那就必然會贏得百姓的尊敬、服從以及真心和實情。也一定會吸引四方的百姓揹著抱著他們的兒女前來定居,到時候,人心歸向,百姓各有所能,哪裡還用得著在上位的人去親自耕種呢?換句話講,即使你是個耕田能手,你的地裡出產很高,你又能解決幾個人的溫飽呢?所以,心裡裝著天下,凡事從大處著眼,做到“好禮”、“好義”、“好信”,這才是學習的著力點。為什麼要與種田、種菜較勁呢?也許,夫子也知道樊須在保家為國的戰鬥中立有戰功,所以對他更有一層期待,當樊須一個勁兒地要學種田、學種菜時,也就怪不得孔老師對他大失所望了,失望至極,“小人哉,樊須也”也就脫口而出了。不過,樊須脫下戰袍想學種糧種菜,倒是解甲歸田的絕好註腳。
-
6 # 使用者113199433044
他不種地,光學說,聽孔子的怎樣排馬屁,怎樣裝羊,裡裡是狼,偷吃人。裝賴狗才1能咬人,咬人黑社會才養你。養你才成軍犬。警犬成為狗頭軍師,
-
7 # 寂語堂齋
樊遲問孔子如何種莊稼出自《論語.子路篇》,原文:
13. 4 樊遲請學稼,子日:我不如老農。請學圃,日:我不如老圃。樊遲出。子日:小人哉,樊遲也!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不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樊遲是孔子周遊十四國回魯後晚年才收的弟子,因樊遲是農民出身,所以才會問到農民的事。他有兩個特點,一個是求知心切,另一個就是有勇武精神。這一段話不用翻譯,我想很多人都會看懂。
那為什麼孔子斥樊遲為小人呢?孔子的學習思想歸根到底就是為了當官而學的,就是學以致用。比如他說的,學而優則仕,學的優秀就可以出世當官。至於他說的,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有暫時不能當官需要學習等待的意思。我們看也是《論語.子路篇》,緊接上文:
13. 5 子日: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能誦《詩》三百,把權力政治給你,不會管、不會用;出使四方國家,又不能獨立面對,即使背誦《詩》再多,又有什麼用呢?
《詩》可是孔子非常推崇的,《詩》可以知來者、可以思無邪、可以興於《詩》。這麼好的東西,孔子都拿來做比喻,可以看出孔子對學以致用是極為重視,堪稱絕對化。
子路是孔子的得意門生,《論語.子路篇》本意上就是教育子路的,用樊遲做反面教材。孔子對藝是即不反對也不讚賞,比如他說的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君子不能從於藝,只是遊戲於藝而已。
在孔子那個時代,人們生活都是以家族為最小單位。家族唯一的生活來源就是土地,每個家族都有相應的土地,在這個家族中去種地的人,是地位最低下的人,所以孔子說小人懷土。當樊遲一提農耕之事,立刻就刺激了孔子的神精,因為這都是小人乾的事,所以孔子斥責樊遲,小人哉!
孔子這樣說是否有錯?孔子這樣說沒有錯,我們看樊遲一問稼,為什麼孔子說了一堆上好禮、上好義、上好信,則民如何如何。這就是孔子教弟子們要從政,我們知道孔子的弟子們可是有很多都當了大官的,樊遲後來官職也不小。
孔子甚至用《詩》來做比喻,告誡子路和樊遲乃至於其他弟子們,到我這來學習不是來學種地的,是來學習如何從政、如何當官。
孔子的這種思想對我們現在這個時代也有指導意義。社會分工不同,人們所從事的職業千差萬別,比如讓一個醫生去種地他會嗎?讓一個研究導彈的科學家去研究如何種地?讓一個研究飛機的科學家也去研究種地?讓一些從事於科學技術工作者們都是種地去,那可就是國家和社會的悲哀了,什麼發展、什麼經濟可就談不上了。所以越是和平時代,就越能顯示出孔子思想重要性,社會也就自覺的按照孔子的思想向前發展著。
不要懷疑古人的智慧,孔子的思想之所以能在兩千餘年的封建王朝興盛,雖然被擴大和改造了,但其儒家的根基沒變。這就說明孔子的思想是適合人們需要的,否則早就被歷史淘汰了。
孔子的這一思想對我們從事職場的選擇,具有很深的價值。
-
8 # 莽原大語文
我認為,孔子所做的沒有錯,錯的是後人的解讀歪曲了孔子的意圖。因而,我們有必要撥亂反正,還原孔子本意。下面,我分四步來加以闡述。
一、還原一下那一天的真實語境。那一天,大概是在孔子杏壇授課後,學生樊遲向老師孔子請教。樊遲所提問題不是種莊稼方面的,就是園藝方面的,而且問個沒完。孔子直言作答,我不是這方面的專家——聽得出來,孔子是有情緒的,而且對樊遲做法不以為然。待到樊遲走出門後,孔子長嘆一聲:“小人哉,樊遲也!”
這個倒裝句中,飽含著對樊遲的失望和不滿,因為孔子覺得樊遲給自己定位太低,辜負了老師殷切的希望和社會的重託,太不爭氣了。特別要注意的是,這裡的“小人”一詞是不含貶義的中性詞,意為“沒有文化的平民百姓”。此處也暗含著對立面“君子”:孔子辦學,目標是為天下培養君子,而不是小人;孔子傳授修齊治平的本領,而非農業生產技術;若學種莊稼,那是投錯了師門。孔子的下文是,像樊遲這樣的學生,應該成為君子,輔佐治國者推崇禮儀,講求信用,把國家治理好,豈可苟順個人偏好,放棄應盡義務呢!那樣的話,真是大材小用,自暴自棄了。孔子如此動氣,正體現了老師對學生的愛之深,責之切。
二、孔子希望樊遲樹立起精英意識,明確社會責任,投身克己復禮的偉大事業。春秋時期,教育剛剛走出宮廷,走入民間,使平民有機會接受文化知識的薰陶,這是歷史的進步。然而,有能力有條件從師學習的青年畢竟很少,學習成績優異者更是鳳毛麟角,樊遲就屬這一種人。孔子幾十年教學生涯裡,共培養了3000多個學生,人數並不算多,而且分散於各個諸侯國。其中嶄露頭角者只有72人,樊遲又在此列,屬於社會稀缺的寶貴資源。
孔子認為,樊遲既然是天下的精英,就應該牢記使命,自珍自愛自重。當時的社會現實是,禮崩樂壞,天下大亂,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迫切需要有人引領,擺脫苦難。孔子所辦的教育就是要培養這種敢為天下先的領路人。社會分工決定了,作為知識分子的樊遲不能去從師稼穡藝圃的職業;歷史使命決定了,有資質做帝王師人選的樊遲必須放棄個人嗜好,以天下為己任,潛心讀書,掌握克己復禮的本領。
三、孔子希望學生面向社會需求,術業有專攻,將來或從政或從教,使人生價值最大化。孔子學生有“孔門四科”之說,他們分別朝著德行、政事、言語和文學四個方向發展,顏淵、子路、子貢和子夏等同學已經做出了榜樣。孔子有關樊遲的一番話,是提醒樊遲等同學,要及早立志,儘快確立主攻方向,揚長避短,選擇適合自己發展和提高的職業,從而全身心地投入學習。在諸子百家中,儒家的優勢就是能夠培養高質量的教育工作者和政務工作者,而這兩種人正是那個時代迫切需要的。孔子看到,樊遲有一個不好的苗頭,用興趣轉移了志向,用愛好替代了事業。這樣做,是對個人前途、對社稷蒼生極不負責任的體現。孔子說樊遲是小人,沒有看不起勞動人民的意思。他只是希望樊遲找準方向,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才能,為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
四、孔子希望學生能夠“學而優則仕”,充分利用好從師學習的寶貴時光。孔子這番話是評論樊遲的,也是說給所有學生的。不管這個“優”字是解釋成“時間有寬裕”還是“成績優秀”,學生學成後最佳去向還是入朝為官。孔子看到了樊遲等人不能掌控好時間、時間利用率低的弊端,不能不提示並告誡他們:如果學業還沒有學專學精學透,你們就不要好高騖遠,應該退下去努力學習,不浪費一寸光陰;如果覺得學得不錯了,想去嘗試一下從政,那麼當仁不讓,一試鋒芒。總之,時光是寶貴的,機會是難得的,學生要有時不我待的緊迫感,全力以赴投入學習,而不能像樊遲心有旁騖,那麼三心二意,那麼輕易地荒廢時光。
-
9 # 哈哈陳91
我開始也不理解夫子為何這樣說,並有些反感,現在我才明白,夫子是一個直率坦誠而且睿智的人。這才明白其弟子所言“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的感慨。
-
10 # 陳溫良2768516776656
孔子回答樊遲的話,我是這樣理解的:1.孔子實事求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不冒充內行。“我不如老農”,“我不如老圃”,是給樊遲指了求知之路:老農可以教你學稼,老圃可以教你學圃。這符合因材施教理念。2.“小人哉樊須也”,是說樊遲無入仕之志,而有務實之思。覺得樊遲沒有遠大志向有惋惜之意而已。現在不是也鼓勵學生努力學習做國家棟梁嗎?不是說“讀書改變命運”嗎?3.後面的論述是說官員要愛民,為民辦事,引導,教育,團結老百姓,建設家園,不必親自稼圃。4.鄙視農民的人很多,但孔子不是,從他強調官如何對待民的論述可知。
回覆列表
這大概是孔子最為現代人所詬病的一段了!說真的,前面兩人的對話沒啥問題,充分體現了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師"的學習,教育態度。問題岀在樊遲走後的這段,成了孔子岐視勞動人民,不重視科學技術,造成中國封閉落後幾千年的最大罪證!孔子弟子絕沒想到2500年人民當家作主的時候他們的老師竟因此被咒罵的激烈程度不知遠遠超過了哪些屠殺過成千上萬百姓的"英雄"多少倍,否則他們絕不會將孔子的這句話記錄在內的!我不想辯解什麼,只想說孔子是聖人,但再聖也是人!是人就有缺點,他的缺點我們要認清和避免,但不應將他的缺點無限地放大,更不能上升到人身攻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