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摘要

    實際上,姜維主持蜀國時已經是諸葛亮病逝十九年以後了,從三十三歲到五十二歲,經歷了這麼長時間的磨難和鍛鍊,姜維依舊只是一個勇敢而純粹的軍人,而不是一名成熟老練的政治家。雖然在和郭淮、鄧艾等魏國主將的較量中,他幾乎始終處於下風,不過那也和當時蜀國兵少將寡、後主昏庸的現實是分不開的。

    然而我們必須無奈地承認,他的才能和諸葛亮還是無法比較的,尤其是在政治上他幾乎沒有任何作為,他的所有心思基本都放在北伐中原上,在政治鬥爭中出現了令人難以至信的錯誤,竟然會為了躲避黃皓那樣的小人物而對蜀國朝政不管不問。由此可見,姜維的失敗並不是輸在了軍事才能上,而是他根本沒有能力和條件像諸葛亮那樣把蜀國搞得政通人和。

    軍事上,姜維也有幾點致命弱點:

    第一大弱點——貪功冒進

    諸葛亮用兵是很謹慎的,主張步步為營穩紮穩打,可是姜維的用兵風格和諸葛亮截然不同,力求畢其功於一役的姜維用兵是非常大膽冒險的。譬如姜維取得洮西大捷以後,張翼曾勸說姜維見好就收,否則這可能會毀掉這次大勝利,可是姜維卻說張翼的勸說是“為蛇畫足”,堅持追殺王經,包圍狄道城。當時姜維取得洮西大捷以後,其實有三個方案供他選擇:

    一:趁著洮西大捷的勢頭,雍涼守軍幾乎全軍覆沒之際,傳檄動盪不安的雍涼各郡,再依險固守,阻截東邊的援軍,消化雍涼地區,開疆擴土。

    二:趁著洮西大捷的勢頭,見好就收,縮小防線,保境安民,休養生息。由於洮西大捷魏國見識了姜維的軍事能力,再加上損失大量精銳兵力一時半會無法恢復,魏國不敢加兵,可以保證蜀漢最少十年的安寧。

    三:包圍狄道王經殘餘部隊,引誘魏國關中軍支援,然後用圍點打援的計策打敗支援的魏軍。當然姜維的對手是陳泰鄧艾,圍點打援未必能夠成功,這個計策比較冒險,勝負機率各佔一半。

    可是姜維並沒有選擇的三個方案中的任何一個,而是選擇強攻狄道,可能由於狄道久攻不克,姜維早有退意,陳泰派出的的援軍給了他臺階,居然被陳泰疑兵嚇的退守鍾提。當然此時姜維還不能算是失敗,蜀漢的主力部隊依然徘徊在隴右地區不願退去。之後不久,姜維經歷了人生最大的滑鐵盧,這場戰爭使洮西大捷的成果,功虧一簣。如果姜維沒有貪功冒進,在取得洮西大捷的時候就應該接受張翼勸說,停止追擊王經,慢慢的收攏隴西,相信結果會更好。

    第二大弱點——知兵而不知人

    第一次,姜維和天水太守約定,自己去翼縣佈置防守,太守拖住諸葛亮大軍。等翼縣佈置好防守,太守再退守翼縣,等待在上邽的郭淮的援軍。可是當姜維進入翼縣被諸葛亮包圍,太守卻自己跑路了。

    第二次,姜維多次聯絡羌人一起北伐,但是羌人反覆無常,不值得信任,姜維卻不知道,結果多次被羌人拖後腿。

    第三次,姜維想以自己為誘餌引誘鄧艾於段谷,然後和胡濟來個反包圍,和胡濟約定在段谷匯合,結果胡濟失約。姜維等不到胡濟的支援部隊,在段谷遭到慘敗,無當飛軍為了掩護姜維撤退全軍覆沒,使得原本控制的隴右地區動盪不安。

    第四次,姜維以“斂兵聚谷”代替“錯守諸圍”,雖然這不失為一個好計策,可是卻用人不當,直接導致陽安關守將蔣舒投降,傅僉戰死,陽安關失守,漢中門戶大開。

    最後一次,姜維提醒後主防守“陰平”,卻不知道被奸宦迷惑的後主沒有聽從,直接導致鄧艾偷渡陰平,蜀漢滅亡。

    姜維的計策需要他人的完美配合,但是他人不一定能夠完美的配合姜維導致姜維有很多看似完美的計策,漏洞重重,實在是可惜了。

    不過個人本身是很喜歡姜維這個悲劇人物的。因為他的生命充滿了波折與無奈,但卻從未放棄過對未來的渴望。無論是為了自己的名聲與事業,還是為了報答諸葛丞相的知遇之恩,他依舊利用手中不足萬人的部隊多次與魏軍較量,以當時弱小的蜀國對抗強大的魏國,而且基本上都是主動出擊,從未怯懦,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也沒有放棄自己克復中原的夢想。雖說歷史上對他有“常敗將軍”這個稱號,但這樣的“常敗將軍”,是值得我們尊敬和欽佩的,古往今來,又有多少人能夠從一而終,矢志不渝的堅持自己一生的信念呢?

  • 2 # 尚德未央

    根本原因:蜀國過於弱小,人少糧少,連年戰爭人民已經無法承受。

    客觀原因:蜀國易守難攻,地理條件不佔優勢。

    就好比你掌握了100人的隊伍,但是你的對手卻有1000人甚至更多,而且武器裝備、將領素質、糧草數量都比你多的多,你怎麼打?

    這種情況下,別說姜維,就是諸葛亮時期,也沒見得能夠伐魏成功,所以,姜維沒有完成諸葛亮遺願,是很正常的。

  • 3 # 正理歪道

    姜維到死也沒有完全撐握蜀國全部軍隊,守衛益州最精銳的衛戍部隊實權完全由劉禪掌握,而實掌握該部隊是霍戈,成都東南近吳國的軍隊在孔明死後由馬岱與王平分別掌握,既防東吳又可作勤王之用,馬岱因姜維不故民生連年征戰憂鬱早死,後由王平掌握,姜維只是掌握了北向魏國的軍力。

    劉禪在孔明死後,從派馬岱、王平守衛益州東南作都城保障和後來為防姜維一派獨大阻止殺黃晧這兩件事看,劉禪並非小說描述中昏庸,每事都留後著。

  • 4 # 史莊不周

    蜀國後期北伐難以成功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國力不足。蜀國從一開始建立的時候實力就是三國中最弱的,並且在經歷了夷陵之敗後,蜀國精銳全軍覆滅,所以戰力差了很多。然後諸葛亮主政期間,數次安南中,北伐中原,消耗了大量的國力,雖然諸葛亮也多次休養生息大力發展民生,但是由於蜀國地域小,產出也很難提升上來

    2、人才不足。蜀國到了後期沒有什麼可以主持大局的人才,朝內無閒相,朝外無良將,甚至有蜀國無大將廖化為先鋒的說法,可見其後期人才儲備的嚴重不足

    3、朝內的牽扯。蜀國到了後期整個朝局動盪不安,各方勢力勾心鬥角,追權逐力

  • 5 # 陳之煜

    首先呢,姜維北伐不成功是必然的,按照當時三國魏蜀吳的人口來算,蜀漢人口最少,有七十多萬,東吳有200多萬,而曹魏是有400多萬人口,比軍備力量已經遠超蜀漢和東吳總和。

    其次,姜維用的戰術也就是諸葛亮用的,佈置疑兵牽制曹魏一部分人馬,然後打個措手不及,由於一開始諸葛亮北伐已經把所有戰術用了一遍,所以在戰術上已經沒有新意。對於曹魏來說根本不怕,只需要據險而守,繞後截斷姜維的退路,姜維不敢孤軍深入,必須後退,只要一退,北伐就叫失敗,就算打下一兩座城,不能堅守還是還給曹魏。

    再者,那就是諸葛亮北伐遇到的巨大問題,糧草不濟,從益州出漢中,再進攻雍涼,不僅路途遙遠還道路難行,運糧十分不方便因為都是山路,而曹魏雍涼背後還有長安,而且曹魏自從曹操後期到曹丕曹叡已經經過數年休養生息。糧草充足,而且曹魏在面對蜀漢都是堅守,以逸待勞。還可分兵迎敵蜀漢永遠不能打出絕對的勝利。

    蜀漢曹魏將領對比,從諸葛亮北伐開始,就可以看出,這曹魏是不缺人才,有王佐之才也有當世良將,曹真張郃司馬懿郭淮,還有後期將領太多了就如鄧艾都是姜維的一個對手,雍涼刺史也是選任有才幹之人,都熟知兵法韜略。所以姜維不可能在北伐上贏的勝利。

    還有從漢中出雍涼的道路就那麼幾條,曹魏早已在各個要道都駐有防禦,根本不可能再輕易進入雍涼。

    最後蜀漢內部其實一直不希望再次北伐,勞民傷財,還讓士卒甚至是各個官員的生活壓力巨大,節衣縮食但是贏少輸多,誰也不願意看到這樣的局面,俗稱錢都打水漂了。所以姜維的北伐可以說是早已不痛不癢。

  • 6 # 甘甜的純淨水

    謝謝邀請,首先三國中蜀漢最弱,人才匱乏,諸葛亮在世數次出師北伐,都是無果而終。對於姜維來說,他的才能還是不及諸葛亮的,再加上蜀漢後期國弱且無將,同時姜維的權利遠不如諸葛亮的大,很多事情是做起來力不從心,再說後主劉禪無能,這樣看來姜維有再大的本事也不能北伐成功。姜維能夠使蜀漢存活幾十年已經很不錯了。

  • 7 # 水一白聊歷史

    題主所說的姜維掌管蜀國軍隊十年,應該是從252年春天,費禕被郭修刺殺身亡,姜維開始以衛將軍的職位領大將軍事算起,到262年,宦官黃皓弄權,想要廢掉姜維,從而培植右將軍閻宇,姜維請求將黃皓斬殺,但劉禪不肯,姜維不敢回成都,在沓中種田為止。這十年,算是姜維真正擁有了相當於當年諸葛亮的最高軍事統帥權,可以為完成諸葛亮的遺願而努力奮鬥的十年。那麼這十年裡,姜維對魏的北伐都有些什麼成果,為什麼沒有完成諸葛亮的遺願呢?讓我們先疏理一下,姜維這十年對魏戰爭的過程,看看姜維有沒有機會在戰術層面成功。

    1、公元253年,姜維徵調重兵,但諸葛恪北伐,魏軍疲於應付的機會,率領數萬大軍,從石營(今甘肅隴南境內)進軍,攻打南安,在南安城下設圍。陳泰率軍救援,行軍至洛門(今甘肅天水境內)時,姜維軍糧草耗盡,不等進一步交戰,主動撤兵退還。

    2、公元254年,魏國狄道(今甘肅定西境內)守將李簡率眾投降,姜維出兵隴西接應,進圍襄武(今甘肅定西境內)。魏將徐質帶兵迎戰,蜀軍前鋒將領張嶷戰死,但魏軍傷亡是蜀軍的兩倍。姜維大軍後至,斬殺徐質,大破魏軍。姜維率軍降服周邊地區,然後班師,將河間、狄道、臨洮三縣居民全部遷移入蜀國。

    3、公元255年,姜維率夏侯霸等眾將再向狄道出兵,魏國雍州刺史王經守狄道,陳泰援軍進至陳倉(今陝西寶雞境內)。王經率軍出狄道城,先鋒渡洮水至附近的故關,迎戰姜維,初戰不利,王經遂率全軍渡河再戰。而陳泰接報告後,恐王經戰敗,下令部分前鋒軍迅速前去救援,並親率主力軍隨後前進。然而此時前線王經主力與蜀軍已經於洮西交戰,王經大敗,部隊死亡數萬人,還有一部分人逃散,只留下萬餘人逃回狄道城。姜維乘勢包圍狄道。鄧艾認為已經無力救援於狄道城被困的王經,建議棄其不顧。陳泰堅持率偏軍前往救援。姜維已於隴西山道設下埋伏,陳泰有所預料,走南面遠路繞開伏兵,迅速進至狄道附近,在山上大張旗鼓,表明魏軍援兵已到。姜維不知虛實,謹慎選擇撤退。

    4、洮西之戰後,姜維大軍沒有返回蜀境,仍在魏國境內駐留,尋求機會進攻。公元256年夏天,姜維與駐守漢中的鎮西大將軍胡濟約定,胡濟從漢中率軍出發,兩軍在上邽(今甘肅天水境內)會合。姜維率先攻打祁山,欲收割當地麥田獲得補給,但偵查到鄧艾防備嚴密,於是姜維在董亭(今甘肅天水境內)時就改變動向,攻打南安。但鄧艾又做出準確判斷,先行搶佔董亭附近武城山,據山險而守。兩軍起初相持不下,姜維嘗試強行進攻,未能攻克。於是當夜姜維率軍渡渭水向東前進,沿山路攻打上邽,欲與胡濟在此處會師,夾擊鄧艾軍。然而胡濟軍沒有按時趕到。姜維軍在附近的段谷被鄧艾軍追上,蜀軍孤軍作戰,士兵既疲乏,又缺糧食,遭受重創,士兵多有逃散,損失至少以數千計。這次可以說是姜維北伐以來打的最大的敗仗。

    5、公元257年,姜維趁諸葛誕在淮南叛亂之時,再率數萬人,從駱谷進軍,攻克沈嶺(今陝西西安境內),兵力推進至渭河畔。當地部隊糧食多,但兵力少,司馬望、鄧艾在當地長城斂軍據守。兩軍相持整整半年之久,後至258年,諸葛誕兵敗,姜維引兵退還。

    6、公元262年,姜維於秋冬時節,再度率兵,圍攻洮陽(今甘肅定西境內),鄧艾率兵防守,姜維軍敗退,回軍至南方的沓中。

    姜維執掌蜀國兵權這十年,一共進行了六次北伐。有洮西之戰時殺傷敵軍數萬人的戰績,也有被鄧艾重創的時候,不過總的來說,單獨從戰術層面考慮,姜維的作戰能力還是非常強的,但是說未能完成諸葛亮的遺願,我認為主要有幾個方面的原因:

    1、姜維自身能力雖然很強,但是還沒有強到可以扭轉乾坤的高度,尤其相對防守來說,姜維的主動攻擊相對弱了一些。何況當姜維執掌蜀國兵權的時候,姜維已經50歲了。從50歲打到60歲,取得這樣的成績,還是非常優秀的。

    2、蜀國國力相對魏國來說要弱很多。蜀漢在三國裡面是領土最小、人口最少的,綜合國力也是最弱的。單說一點,古代行軍打仗講究糧草先行,而在給養這方面,蜀國一直是個大問題,蜀國國力弱不說,運送路途遙遠,姜維數次因為糧草不足無功而返,這也是姜維和諸葛亮幾次北伐的重點方向,佔領魏國的產糧區,才能以戰養戰。

    3、蜀漢內部統治問題。所謂的曹魏佔天時、東吳佔地利、而蜀漢占人和,事實上,蜀漢人並不和,統治階級多是外來戶,與本土勢力一直未能融合,人員安置上很多時候要考慮勢力平衡問題,而安排一些庸才或者不適合的人選。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蜀漢發展速度相對曹魏和東吳要慢一些。

    對於蜀國來說,是不是北伐是必經之路?從大局上講,這個政策不能說是錯誤的,如果三國罷兵休養生息的話,蜀漢因為地域面積和發展程度上來看,將是第一個被拖垮的。所以為了扭轉局勢,蜀漢只能不停地尋找機會北伐,這也是諸葛亮和姜維持續北伐的原因,相反費褘就一直不支援大規模的北伐,而費褘執掌蜀漢兵權的時候,姜維帶兵從來都是不足萬的。從三國當時的局勢來看,除非其他兩國內部分裂瓦解,創造機會,蜀漢還是很難有機會統一的。不是諸葛亮、姜維不給力,實在是條件不允許啊。

  • 8 # 禁街虎1

    十年只能磨一劍,未出鞘怎能傷人?如果說諸葛亮接手時,西蜀是一個爛攤子,那麼輪到姜維接手時,西蜀就是一條四面漏水的破船。

    劉備去世的時候,把自己辛苦幾十年攢的家底都敗光了,諸葛亮打南中,後又六出祁山,歷經數次戰役,人員,糧草,錢帛,資源,消耗更大。蜀國也由天府之國變成了接近貧瘠之地。

    諸葛亮去世後,姜維等了十九年才開始北伐,這有一部分原因是國力不允許。經過一系列戰爭,蜀國損耗的兵員和各項物資成了一大虧空,必須先補給得差不多才能興兵北伐。離開這些基礎,怕是不用曹魏來打,蜀國軍隊就得餓死。

    諸葛亮《出師表》舉薦的蔣琬,費禕後來都執掌了大權,這兩人都不是窮兵黷武之輩,他們在位期間,姜維並沒有得到實際兵權,估計和他的降將身份有關。這是攻打他的祖國,西蜀不能不防備他見到故人,臨陣倒戈。

    總算是北伐了,可是姜維遇到了和諸葛亮一樣的問題:對手強硬,戰線過長,補給困難,內憂不斷。

    司馬氏的崛起,讓姜維有些意想不到。且司馬氏也會用人,所用之人最出名的就是鍾會,鄧艾。尤其是鄧艾給蜀國的最後一擊,徹底粉碎了姜維的各種努力和夢想。

    國內更是讓姜維糟心,忙活了半天,被黃皓一頓誣陷,嚇得跑到沓中屯田,當了一段時間的農民。

    內憂外患,又無援手,姜維獨木難支。連一個宦官黃皓都壓制不了,北伐大業如何能成功!

  • 9 # 按史索驥

    姜維北伐無法成功根本原因是國力差距懸殊。

    魏華人口有絕對優勢。

    在冷兵器時代,人口資料是決定性的戰略要素。據《三國志》記載諸葛亮六出祁山,姜維九伐中原的總兵力加起來都沒有30萬。最多的一次6萬,最少一次萬餘人。

    東漢末年,由於兩年的戰亂,全華人口銳減,到三國時期全國只不到1000萬人。三國中人口最少的是蜀華人,人口有94萬人,兵力十萬人,百姓的負擔很重。最強大的是魏國,人口537萬,魏國滅亡的時候有1386萬人。蜀國和魏華人口懸殊決定了實力的差距。

    魏國有強大的騎兵部隊。

    自古騎兵就是陸戰之王,古時打仗主要靠陸軍,故擁有大量騎兵的魏國無比強大。

    魏國在北方背靠草原,擁有大量的優良戰馬,曹操收服烏恆獲得了源源不斷的優質戰馬,可以組建大量的騎兵這是東吳和西蜀所無發比擬的。西蜀多山步兵精良,但西蜀不產良馬,騎兵對步兵具有天然優勢,在開闊地帶騎兵對步兵就是屠殺。

    計謀雖然可以決定區域性戰爭的勝敗但卻無法決定整體戰爭的勝敗,戰爭還是以實力決定勝敗。

  • 10 # 童心未泯九零後

    對於蜀漢來說,最好的情況也就是三分天下了。

    諸葛亮感激劉備三顧茅廬之情為他分析了天下大勢三足鼎立。(意思是說,你按我說的做取荊州益州圖南部……可以讓你和孫曹三足鼎立)

    後來,劉備白帝城託孤後諸葛亮更是感激涕零,他說我願為主公竭盡一切到死為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為什麼不說“鞠躬盡瘁,恢復漢室”呢!因為他知道那不太可能,他分析過曹操勢大即使孫劉聯合才能和他抗衡,孫權的江東已立三世(孫堅孫策孫權)民心所服不可圖。

    當然以上可以說只是推測沒有真正打過。但後來隨著關羽張飛的死孫劉反目,聯合不太可能了那隻能靠自己了。劉備死後,諸葛亮也很無奈啊但不能違背承諾(死而後已),六出祁山都不能成功彷彿是註定的,說明了諸葛亮的預言是對的。

    所以說,連劉關張趙馬黃和臥龍鳳雛在世都沒能打破天下三分的局面何況你姜維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認為最有效的戒菸方法是什麼?